故事会,故事会Story百姓投资

网站 1
A8年20096月27日星期
主编:李骐编辑:陈英组版:蔡兆冉Email:chenying@电话:0755-83509452 编者的话:投资市场瞬息万变,亏了?赚了?几多欢喜几多愁!稀里糊涂乱投资,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本报特更新财经BOOK栏目,愿更多的投资者读好书、找方法;把你看过的好书推荐给我们,我们把精彩的理由告诉大家,共同成长,共享成功。
读书邮箱:shichangbu@vip.sina.com 商业模式之美 《发现商业模式》作者:魏炜朱武祥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春节联欢晚会不可或缺的著名笑星陈佩斯,近年来转战话剧市场,推出了《托儿》等不少好作品。
一直有人认为陈佩斯不上春晚,做舞台喜剧是因为可以赚得更高的收入。
但据陈佩斯自己解释说:“为了做好舞台喜剧,这几年我损失了2000多万元的个人收入,我现在只是一个中下等收入的普通中产阶级。
”陈佩斯粗略地算道:“我自己走穴一次也能收入十几万,但现在我们一场演出一共才卖十几万,这其中包括演员们的报酬、付给演员所在单位的钱、演员的保险等。
为了舞台,这几年我的个人收入损失了2000多万元。
我现在的车桑塔纳2000,已经开了8年,几乎都成了演艺圈内的笑柄。
我从来不去高档餐厅吃饭,我身上穿的毛衣都是10年前买的便宜货。
”但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在春晚的著名笑星、小品王赵本山,从东北二人转的全国推广到《刘老根》、《马大帅》系列电视剧的拍摄,在创作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
看准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观众最愿意走进电影院的时间,冯小刚开创大陆“贺岁片”概念,是7年贺岁片票房冠军的创造者,《天下无贼》票房高达1.25亿元、2008年的《集结号》更是将票房收入推到了2.6亿元的新高峰。
同样的努力,结果的差异为什么就那么大呢?撇开艺术创作因素,从商业模式角度看,三位导演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
陈佩斯兢兢业业从事剧本创作,个人斥资进行制作和演出,获得有限的剧场票房收入,采用的是传统商业模式。
赵本山凭借个人的巨大声誉和良好的人缘,拍摄场地当地政府赞助、明星朋友零工资友情演出,以极低的成本完成影片拍摄,最终获得成功。
赵本山以个人影响力聚合资源,借助外力以极低的生产成本获得高额的产出回报。
冯小刚则充分利用可能的商业机会,不仅仅是瞄准将观众吸引到影院获得的票房收入,例如,在电影《天下无贼》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广告,有润滑油、汽车、手机、银行卡,甚至网站、通信运营商;影片首映礼也能由成本支出转为收入贡献。
冯小刚实际上是将原有的成本环节转化为收益环节,将利润点遍布在产品生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中。
投资人和自己赚得盆满钵溢,广告商和观众也皆大欢喜。
以上现象并非影视行业独有。
纵观全世界各行各业,虽然每个行业所处的竞争格局大不相同,但仔细观察你总会发现这个行业中有一些企业与众不同,这些企业往往能获得大大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收益。
看看戴尔公司,尽管计算机行业一直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环境,但它总是能够赚取其他同行企业未能达到过的利润水平。
折扣零售行业同样一直经历着激烈的价格竞争并且毛利率越来越低,虽然有很多曾经非常优秀的折扣零售店宣布破产,但沃尔玛公司自从1960年建立以来,在这个行业获得的销售回报率一直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些公司能够如此持久地获得每个企业都梦寐以求的巨额利润?本书的作者研究表明:能够让这些企业持久地与众不同的,就是这些企业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
人们常惊叹几何之美、自然之美,独特的商业模式同样很美,令人赏心悦目。
好的商业模式可以举重若轻,化重为轻。
在赢得顾客、吸引投资者和利润创造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经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长速度快、成长效率高。
即使业内高手如林,也可以后来居上。
而在新兴领域,则可以先发制人,遥遥领先。
差的商业模式则使企业经营“事倍功半”,举步维艰。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探索商业模式,并且不断有所斩获。
这本书所展示的只是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冰山一角。
正如自然界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物种一样,商业模式就是商业界的“物种”。
通过分化、聚合,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
(陈英) 专家点评 在中国,每几年都会流传一个新的管理概念,大体上都起源于某一本大师的著作,大家引用来引用去,解读来解读去,有段时间用得很顺手,换了一两年,又被大家抛在脑后了。
长尾理论、蓝海战略、学习型组织……无不都是这样的结局。
可谓是:江山代有“概念”出,各领风骚两三年。
最近两三年,商业模式是一个被热炒的概念。
然而,这个概念却没有一本著作引路,大家都知道这个概念重要,都隐隐约约知道是那么个意思,但是谁都说不清楚为什么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
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魏炜和朱武祥两位学者的《发现商业模式》应该可以为这个争论画上个句号,至少,也是个休止符。
他们不但第一次真正清楚定义了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厘清了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的区别和联系,而且,把商业模式分解为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要素。
有模型,有方法论,还有翔实的例子。
学界可以从中看到理论框架(不艰深,但实用)、商界可以从中学习到商业模式设计的方法论和企业的实践。
得益于两位学者多年的讲台经验,这些企业的案例在他们的笔下娓娓道来,丝丝入扣,阅读每个故事都像是历经一次探险,刺激、有趣,更重要的,很受启发。
所以,对普通的读者而言,阅读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作为推荐者,说太多是不合适的,还是请君开卷有益吧,正文绝对比你想象的还精彩。
价值?技术? ———一个股市新兵的心路历程 山德鲁 本人理工科背景、爱好历史,股龄两年。
2006年底见周围同事同学不少人买基金、股票赚钱,于是动心。
由于不懂,开始自学经济学相关知识,先后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大部头,但收获一般,理论和现实差别太大了,怪不得有人说经济学是种艺术而非科学,用上学的态度去学习这些未免失策,反而国富论倒是把一些基础的东西讲得很清楚。
2007年4月发现打新股稳赚不赔,开始入场。
但钱少中签率低,一次都没有中过,倒是旁边的人追涨杀跌,颇有斩获。
到中石油上市,在媒体的轰炸下,我终于心神大乱,按捺不住进入了二级市场。
由于以前看的是经济方面的书,买股时侧重价值发现。
在牛市的末期哪里还有什么洼地,加上无信息资源优势,结果可想而知。
虽然在年末开始的反弹中补仓而暂时出现过盈余,但很快在接下来的下跌中损失惨重。
后来发现淘股吧和闽发论坛,如获至宝,开始新的学习。
并且因为“养大”的帖子,在去年4月清仓,虽然整体亏损40%多,但总算躲过了后续的大跌, 在此多谢了。
在网上学习到很多同志们的经 验,总的感觉是感触很多、收获不大,直到看“资本的角度”一文,读到“要学会感受市场,最简单的办法即现在开始做日课:日线、涨跌资金振幅前10名、分析盘中变化,并就此判断明日市况;与名家之言相比较,学其敏锐和系统性;与昨日的想法比较,找出失误和漏洞,寻求合乎自己本性的操作方式,不知觉中熟悉了整个市场,以不断的否定和确认,建立起自己的完整思维-感觉-操作,3月小成,5年未必得心,成就取决于如何对待异动与噪音。
”才知道自己最缺的不是纸上谈兵,指点江山,而是脚踏实地地去了解市场。
2008年10月,发现封闭基金天华折价20%,2009年7月到期,即使A股跌到1200点也能保持不亏,但仍不敢买;后三聚氰胺事件使伊利跌到6元多再也跌不动,觉得机会很好,但也不敢买,眼睁看着它进二退一地到了7元、8元。
心魔何在?痛定思痛,终不得解:是性格?还是痛过的后怕?可能都有些吧。
到了今年3月,看“超级大主力”推荐的“专业投机原理”,找来一读,冲击巨大,1月之间读了3遍。
再看股市,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文中描述的2B的法则,更使得我终于理解了“养大”体系中的“N”,就是试探、验证的过程,表现出来就是低点逐高或高点逐低。
后来也理解了为什么“欢喜”老说调整后机会就来了,买点就在上升趋势的修正走势末期。
大的上升趋势中,修正走势跌出一个低点,反弹后再跌,要是不跌破前低,反身向上,则是试探前反弹高,破位上行则涨势很可能延续。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疯狂地在日线图、分时图、指数、个股上验证该理论,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自以为找到了屠龙刀。
4月中旬,我重新下场,测试该理论,开始还可以。
到5月末收益10%左右,而后在通策医疗、泰山石油、华仪电气等一系列突破后回调企稳买入中损失较大,目前又重归亏损。
再次痛定思痛,发现技术图形是资金走出来的,资金为大,而信息又是资金进出的依据。
至此才真正理解了信息“水滴”原理,对“养大”2003年就能有此理解深感佩服。
此外,也开始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 要性,开始明白“庖丁解牛”为什么如此 反复地强调资金管理的必要性,这的确 是亏小赚大的保证。
现实社会的资金、信息、心理,通过 投资人(分技术派、价值派;基金、游资) 投射到股市中,就是价、量、时间。

其 中,现实社会的三大方面是主因,又根 据不同投资人的特点,映射到股市里, 一根根K线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技术 分析是很必要的,但单论技术又是浅薄 和易被宰割的,要立足基本分析、运用 技术分析,学会在关键的转折点交易, 这是我学习到的,但如何判断是否是转 折而非中继或调整、如何评价标的物投 资人的特点造成的股票波动特点,我目 前还在探索之中,并且有种无从下手的 迷茫…… (本文选自淘股吧) 三个菜鸟亲历深圳楼市泡沫 证券时报记者陈楚 房子这玩意,相信很多人提起来就
来神,有为房价大涨感到愤怒的,也有因此感到窃喜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过,如果手中没有房产,其实在房地产的涨跌中都仅仅是个过客而已,在没有发生现实的交易之前,房价多少无非是个数字而已。
做IT工作的小王,以前对房地产几乎是不闻不问,不过,自从今年4月份买了一套房,小王和他的两个今年买房的同事一样,亲历了深圳房价的惊人泡沫。
小王2006年6月20日扛着大包小包从内地来到深圳,之后一直在南山区科技园一家IT企业工作,2007年8月,小王在无房无车中结婚,2008年10月,小王的儿子出生了。
尽管在去年年底小王多次跃跃欲试打算出手购房,无奈“希望再跌一跌再买”的心理占据了上风,今年春节之后,眼瞅着深圳房价蹭蹭地往上蹿,小王最终在4月22日出手买了一套84平米的小房子,单价一万三千左右。
尽管当时社会舆论普遍 认为深圳房价一季度大涨不合情理,五一之后房价很有可能下跌,但是为了给儿子一个快乐成长的小窝,小王当时根本不大在意房价会涨还是会跌。
可是让小王始料不及的是,原本以为买在高位的房子,五一之后涨价的步伐仍未止息,本周四有个房地产中介给小王电话,问他愿不愿意卖房,还说至少可以卖到单价一万
六。
大惊之余,小王将信将疑,在经过了多次求证之后,小王终于相信了这个事实:他的房子单价由一万三涨到了一万六!算下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小王买在蛇口的这套房子增值至少24万。
比起辛辛苦苦赚工资,岂止是强十倍百倍啊!小王这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炒房,无论有钱的还是没钱的,谈起炒房来都是眉飞色舞,俨然忘记了去年熊市时被套的痛苦。
也许,好了伤疤忘了痛,本来就是个很短的时间过程。
直到今年春节,小王对买房的各个环节都基本上是一窍不通,如何评估房 子的价值也是一头雾水,可谓正宗的菜鸟。
小王难以明白的是,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买的房子由一万三涨到一万
六,算上此前的涨幅,小王买的房子涨幅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媒体上报道的20%的平均涨幅,这不是泡沫又是什么呢?对小王来说,尽管房子增值了,可是心里头一点高兴劲也没有。
一来房子是用来自住的,涨与跌其实关系不大;二来小王以后肯定要买大一点的房子,如果房子继续疯涨,自己最后还是要忍受高房价之痛。
无独有偶,小王的一个同事今年刚从重庆跳槽来深圳,4月初,这位同事本来是陪买房的朋友去“打酱油”的,结果在现场看到老百姓集体排队买房的热闹劲,小王的这位同事热血涌动之余也出手了!而且是一套接近两百万的房子,单价接近两万,如今已经涨到两万三四了;而小王的另一位同事,去年在福田中心区买的一套单价一万六的小房子,如今单价也涨到两万四五了。
小 王和他的这两位同事,都是此前没有房产的人,更谈不上有什么炒房的经历,想不到初次出手购买自住房,增值居然如此之快!小王一时也难以分辨是喜还是悲。
喜的是,买的房子增值了,至少目前来看证明当时自己出手时正确的,连小王自己也认为4月份购房是今年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要是涨到现在的价格,小王肯定会陷入观望,而要房价再次跌到原来的位置,小王一家也许又要等上好几年。
悲的是,与小王相类似的千千万万的无房白领一族,当房价重新回到2007年市场最疯狂时的水平,又有多少能够买得起房子?人生一旦被房子绑架,谁又能否认不是件悲哀的事情呢? 收藏OR投资态度决定喜好 孔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传统玉文化认识的逐步提高,和田玉越来越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青睐,玩玉藏玉之风日渐盛行。
那么,他们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跻身玉石玩家行列的呢?一帮玉友在反复讨论之后认为,玩玉者其实不外三种:收藏;投资(经营);收藏+投资。
收藏,大致是对玉器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珍之藏之。
那就必须得是收藏级的东西,一般的普品甚至中高档玉器均不可能入方家法眼。
笔者认识的一位堪称收藏家级的玩家,其藏品中和田玉的数量虽然还不到10件,但每一件不是出自大师之手的羊脂玉雕件,就是红玉、黄玉等绝品玉佩,件件价值不下10万。
而以收藏文化(古玉)为主的,大抵除了材质以外,还得在断代上有一双慧眼,否则难以抵挡满天飞的高仿“古玉”,绝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他们只出现在一些著名的玉器店里,甚至干脆和店主交上朋友,一旦上了“好货”,店主会第一时间通 知他们。
虽然真正的收藏者一般“只进不出”,但从价值角度看,这些东西即使买入价不菲,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年来涨幅最大的,也正是此类高档玉器和真正的古玉,前者近20年的升幅已超千倍,后者更是难以估量。
当然,也有主要收藏原石的,上海玉石收藏大家杨占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自称玩玉缘起“受骗上当”,在他的藏品仓库里几乎全是和田玉籽料,并且不少是羊脂玉籽料,其中不乏每每亮相都会引来惊讶与惊艳的价值过亿的藏品。
投资、经营就完全不一样了。
投资与经营有时候很难界定,如果真要仔细区分的话,投资大致相当于炒股的中长线,并且过手的东西属于“绩优股”者居多;而经营则约等于短线炒作,且不管是“绩优股”还是“垃圾股”,只要有赚就是“好股”。
当然,一般而言,投资是必须懂玉的,而经营则完全可以一知半解,只要一手进
手出,有差价就成。
笔者认识的一位新疆玉商,在网上开了一家专卖垃圾籽料的玉店,其“挂牌价”也就一二十元,虽然顾客不少,但局外人恐怕很难相信他这样真的能够赚钱。
但事实却是:他的料全是从维族玉商那儿进的通货,几百块钱一大编织袋,拿过来大致分分类,卖个十元二十元一块,能不赚?他甚至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维族老乡有时候并没有很仔细地清理,在这些不入流的玉料中甚至还“潜伏”着有价值甚至价值不菲的料子———有时候东西可能初看并不起眼,但仔细研究之下就可能发现其真正身价。
比方他就在一块外面全是石僵并且有些“朽烂”的石头中,剥出一块细细白白糯糯的羊脂玉来,虽然只有30多克大小,但也卖了好几万块,把一年的“垃圾料”的进货成本全都赚回来了。
收藏+投资,自然就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玉养玉”了。
这类玩家手中进出的玉石、玉 器都不会很高档,大都在中档或者中低档之间徘徊。
他们收进来的东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把玩之后,可能因为渐渐对其失去兴趣,也可能是在盘玩过程中发现了原先不曾发现的瑕疵,或者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接班人”,于是将之前买进的加点价转让出去,回笼一些资金以免“青黄不接”。
目前这一类型的玩家最多,他们所在的中档、中低档玉器这一层次,又正好是玩家们的“聚居地”,进出相对来说是最容易,也是玩玉玩得最“滋润”的一族———不缺来源,不缺销路,最不缺的当然是志同道合的玉友,何乐不为? 玩玉者不外有
三,你属于哪一类,或者打算成为其中的哪一族呢?

标签: #软件 #想做 #比较好 #比较好 #视频 #门票 #视频 #聊天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