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交友网站哪个靠谱中老年

中老年 2
第一节课 思考题
1、若想迅速成就圣天与世德这两种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2、有些人认为:“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地修持佛法,世间上的高尚品格自然就会具足。
”这种想法对吗?请以比喻具体说明。

3、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为什么?
4、有些人不用劳作,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一贫如洗,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了知此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见闻得受持 百千万劫难遭遇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宣讲《二规教言论》。
为什么要讲这部论典呢?因为在学《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佛的同时必须打好人格基础。
不然,尽管《入菩萨行论》讲的大乘佛法非常殊胜,但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来盛,注入陶器里一定会裂开的,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续中。
且不说大圆满、大威德等密法,以及显宗中观的般若空性,如果自己的人格不好,即使出离心、菩提心也生不起来。
因此,我希望凡是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必须要学习《二规教言论》。
这部论典,以前大恩上师如意宝讲过许多次,我本人也在法王座下听过三四次。
1998年刚翻译出来的时候,我讲过一遍,2003年法王传讲时我也给大家做过同步翻译
1。
对有些道友而言,《二规教言论》是比较熟悉的。
当然,熟悉并不是很重要,在自相续中反复串习才最关键。
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如果人都没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谈不上的。
现在有些人对世间学问非常精通,但从平常的言行举止来看,对做人的基本原则可谓一窍不通,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捉襟见肘。
所以每天学一点做人的道理,对今生来世都会有莫大的助益。
1现收录于《妙法宝库15》之《二规教言论浅释》。

1 我本人非常喜欢学习做人的道理。
虽然自己做得不好,为人处事非常糟糕,有时候确实十分惭愧,但我还是很喜欢学习这些论典,比如《君规教言论》、《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以及世间上净化人心的人规教言。
我认为,倘若连一个好人都算不上,想获得成就,变成一个好的修行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如同播种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地贫瘠荒芜,要想五谷丰登,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现在好高骛远、希求高法大法的人比较多,而重视人格的人比较少。
要知道,学习佛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良好人格为基础,法再怎么样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
因此,这次宣讲《二规教言论》,原因也在这里。
解释题目:二规教言论 所谓“二规”,就是佛规和世规。
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
在藏文当中,本论又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也就是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
由此,本论的殊胜可见一斑。
以前上师经常强调这里面的教言,他老人家每做一件事情,都用它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
作为后学弟子,我们应该遵循传承上师们的传统,也用这些格言来要求自己,尽量在人格方面加以完善。
否则一辈子都糊里糊涂的,死守老习气、老毛病不改,这样活着也没有多大意义。
首先讲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这里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祈祷文殊菩萨,加持护佑所有闻思修行这部论典的人。
颂词字面上比较简单,意思是说,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
所谓出世间智慧,指证悟空性、无缘大悲、佛陀不可言说的相好庄严等,世间智慧则是取舍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等,通过祈祷文殊菩萨,就能获得以上这些功德。
《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智慧不够、精力不够,若能经常持念文殊心咒、祈祷文殊菩萨,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愚昧无知的众生。
《大忿怒续》中也讲过:“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
”《宝积经》十五品的《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还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
”《释尊广传》中亦言: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
文殊菩萨是三时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是一切诸佛的长子,佛陀经常在佛经中赞叹他。
假如经常祈祷文殊菩萨,持诵心咒“嗡阿巴杂那德”,无垢文殊菩萨定会护佑我们,尤其是学习这部论典的人,应该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
所以,大家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
2 仁波切,有了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自己的所作所为必定如理如法、懂得取舍。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
二,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此颂是立宗句。
在这个世间上,人人极为赞叹的是什么?就是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圣天),以及世间天尊和世间美德(世德)。
平时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做什么都很顺利,应该是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
”“这个人什么功德都非常圆满,应该是诸佛菩萨在护佑他。
”世间人特别赞叹的,就是圣天与世德。
要想如吸铁石吸铁屑般自相续迅速获得这两种美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就是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十种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各位一定要重视这部论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好修行人,之所以无法做到,所作所为不成功、不顺利,就是没有得到护法神和天尊的加持。
比如有些人家庭不和、工作受挫、生活不快乐,有些修行人的人格不稳重、心态不调整、身体不舒服、经常遭受谣言的攻击,这些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业力现前,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人格太坏,护法神和非人都不愿意保护(此理下面还会具体分析)。
倘若得到他们的保护,做什么都会一帆风顺,心情舒畅快乐,修行没有任何障碍,家庭工作也会非常圆满。
而获得保护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具备这两种美德。
有些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事业十分圆满,做任何事情都能如愿以偿,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二者的关键差别在于:是否具足这些功德和窍诀。
在座的道友也好,电视网络前的道友也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今生来世顺顺利利,修行、工作、家庭圆圆满满,快快乐乐。
但很多人都达不到这种目标,原因是什么?百分之八十就是因为没有精通这些教义,当然也有前世不可饶恕的恶业等其他因素。
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二规教言论》的时候,尽量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先在上师面前听,听完了以后认真思维,思维过后对每一个道理深信不疑,有了这种见解之后,在实际行动中尽力去行持。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买一件产品或搞一个项目时,首先都要学习半天,掌握了操作方式后,自己会有一种信心,有了信心后再去做,成功率是很高的。
假如你信心没有,也不懂,也不想做,那这个事情不会成功。
所以对修行人而言,这种教言不可缺少,大家不要将它只停留在字面上。
世间行为总分
二,高尚以及卑劣行,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总的来讲,世间行为有两种,一是高尚的行为,一是卑劣的行为。
如果行持高尚的行为,
3 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如果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

为什么这样呢?这是一种因果规律。
我们的行为相当于一种因,依靠快乐的因,会产生 快乐的果,依靠不快乐的因则产生不快乐的果,只要是毒药,怎么样都会产生苦果。
有些人认为:“既然如此,某人即生中造的恶业非常多,行为都是不高尚的,为什么他 现在如此快乐?”这只是果报没有成熟前的暂时现象而已,实际上他不会永远快乐。
就像已经服用了毒药的人,在毒性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会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痛苦必定会降临。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造恶业、行为不如法,果报不一定马上现前,但今生来世一定是逃不开苦果的。
重视因果极为重要。
以前印光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江南有一对双胞胎,相貌声音都一样,从小到30岁,读书、考取、娶妻、生子也相同。
31岁那年,兄弟两人去赶考。
旅店旁有一美丽的寡妇,先勾引老大,老大严肃地拒绝了,并且告诫老二要当心女色。
老二口头答应,私下却和寡妇发生了关系。
寡妇不知道他们是兄弟二人,日久情深,老二和她约定考中后必来迎娶。
放榜时,老大高中,老二落选。
老二又骗妇女说:“等我上京考取后再来娶你。
”还说自己路费不够,此女遂将全部积蓄赠给老
二。
女人日夜盼望,后来一点也没有消息,抑郁成疾,私下写信给老大后,不久病死了(妇女认为他俩是一个人)。
老大收到信追问,老二才低头认罪。
第二年,老二儿子死了,他伤心过度,双目失明,没过多久也死了。
老大子孙满堂,长寿高官,荣华富贵。
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若贪执美色,丧失自己的高尚行为,且不说来世的果报如何,即生中也会出现不悦意。
另外,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最后用自己的猎枪自杀,此事可谓轰动一时。
为什么举世闻名的文学家会这样呢?这要追溯到他年青的时候,那时的他经常带着猎枪到林中打猎,残杀了无数众生,因果不爽,最后他自己也丧生在这杆猎枪之下。
可见,今生中不管行善、造恶,果报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因果的裁决迟早是要落到自己头上的。
尤其对僧众等严厉的对境,行为务必要值得注意。
以前有个出家人,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享用僧众财产,一点执著都没有。
后来寺院虽没有对他作严厉的惩罚,但不到四五年,这种因果就现世现报了:他突然患了许多怪病,痛不欲生;强盗把他积累的财物洗劫一空;他整个人也疯疯癫癫疯的,非常可怕。
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他滥用僧财的果报。
所以,得一世人身很不容易,不敢说每个人都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但最起码,我们也要做一个好人! 有些人可能会想:“除了高尚和低劣的行为外,应该还有中等的行为吧?”其实高尚与低劣是观待安立的,行为要么是高尚的,要么是低劣的,中等的界限分得不是很清楚。
这一点平时也看得出来,比如找一个发心的人,要么说“他人很好,可以接受”,要么说“他人不好,不要用他”,如果说他是中等的,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这种情况就很难抉择。
总之,不管怎么样,我们应选择高尚的行为。

4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这个偈颂非常重要。
上面刚讲的高尚行为,可分为世间的高尚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
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
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
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为什么呢?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
如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是个好人。
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烟、杀生,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想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
以前有个领导常说:“你们有些出家人,连我一个党员都不如,我平时都好好地行持善法,看见别人痛苦也有悲悯心,但有些出家人连这一点都没有。
”他说的是千真万确。
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身披袈裟,声称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听,但有时候若连善良的心态都没有,那真是非常惭愧! 那天有个人说:“我对某某失去了信心,他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实际行动中不要说菩提心,就连善良的人格都不具足,竟对我如何如何地伤害……”当然,这也许是他们的个人矛盾,里面有些夸张成分,但如果是真实的,所谓出世间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间人规的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没有,佛法是根本谈不上的。
有些人原来特别坏、特别可恶,但进入佛门以后,摇身一变,现在成了了不起的大活佛、大瑜珈师、大和尚,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大家一定要值得观察。
如果他在家时是公认的好人,出家后也非常了不起,这样的话,说他有一些高深境界,那倒有可能。
六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所以,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
世法既然是佛法的根本,若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可能拥有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变,可以看到别人的前世——“你前世跟我是一家人,我对你的恩德非常大,所以你对我很有信心,你现在应该对我如何如何……”,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见的。
其实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场合中都不会讲这些,那些将“前世”天天挂在嘴上的人,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下面作者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对这两个比喻,你们一定要好好思维!首先,“如无树根即无茎”,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树干要从树根产生,没有树根的树只能成为无本之木,世间上根本找不到。
同样的道理,若连世间好人都做
5 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
第二个比喻,“或如无福即无财”。
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 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他每天为了填饱肚子,拿着破碗到处乞讨,用现在的话来讲,他肯定没有轿车、别墅等等。
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间人格,想获得出世间成就,首先在世间中要变成一个好人,让家庭、社会、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印象好一点。
前段时间,有些学《入行论》道友的家属给我打电话,说:“非常感谢您!学了《入行论》以后,我家那口子对我很好。
以前他学佛后一直不理我,我心里特别痛苦,觉得佛教徒没有良心,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连家人都不顾。
最近听说他在学《入行论》,现在对我还不错,经常比较关心。
”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加持吧。
如果对世间法都不会处理,出世间的境界肯定没办法谈。
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在这句话里面,做人的道理全部都包括了。
我们平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该随顺别人,不要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自己特例独行。
法王如意宝之所以能摄受这么多弟子,一方面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超胜功德,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则,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
所以心很坏的话,要变成一个好修行人,绝对不可能!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类,这种次第并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
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大家会公认他是好人;假如行为中等,则称为中等人;如果行为恶劣,就是所谓的坏人。
因此,世间中的好坏划分,主要依靠自己,并不是别人来操纵。
假设有个人特别坏,即使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呼,比如国家总统、国务院常委、省级领导,也没有用。
由于他自己恶习不改,经常作恶多端,下场肯定非常悲惨。
同样,从佛教而言,有些人叫法师、高僧,但他根本没有这些功德,称呼再大、地位再高也用不上,过段时间可能就变成最可怜的人。
反之,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智慧超群、道德圆满,世间上的地位财富也会唾手可得。
格鲁派有种说法:“甘丹2的金法座没有主人,谁有本事谁可得。
”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有一些高尚行为的话,今生来世都非常快乐,人人也对他特别恭敬。
但若行为恶劣、 2甘丹:全称甘丹池巴,也即宗喀巴大师狮子法台的继承人,是格鲁派的最高教主和最高学位。
这个职务是全凭个人的闻思修水平考上去的,从它的诞生过程就可看出藏传佛教教育制度的严格与次第性。
考取甘丹池巴,首先要获得显宗学院的第一等拉让巴格西学位,再进入甘丹上下密院深造五年以上,学完全部密宗课程、参加密宗立论考试合格后,充任格归四月,担任翁则三年,堪布三年,堪苏若干年,再担任上密院的夏孜却吉或下密院的降孜却吉十四年,若有空缺,才有资格参加竞选甘丹池巴。
所以,一个学僧要想登上甘丹池巴的宝座可谓难于上青天。

6 人品低下,不管在哪个团体中,别人都不会对他有好的看法。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恶劣,无论处于什么团体,总觉得那里不舒服,跟谁的关系 都不好,过不多久就要跑到别的团体去。
我们学院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坏人离开后,听说在哪里都呆不长,经常会传出他的一些劣迹。
而有些人道德、修养、智慧、人格等非常好,虽然人已经离开,但大家都觉得他不管到哪里去,对众生肯定有贡献,人人都会赞叹他。
在座的道友,有些也是从其他道场来的,如果自己以前口碑很好,现在的闻思修行肯定也不错。
当然,有些人是跟俱生的性格有关,有些人刚开始行为不如法,后来通过教言、上师的开导,也逐渐变成非常好的人。
所以,好人和坏人,并不是谁给你刻在头上的,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这部论典再再强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依靠别人是非常困难的,佛陀为什么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这里。
从另一种层面来讲,对于上中下三等人,人们也有不同的对待。
有一次,赵州城的赵王拜访赵州禅师,当时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
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给他送礼,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
众弟子很不理解,就问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你为什么下床到门外相迎呢?”(不管是禅宗大德还是印度上师,下面都有些弟子分别念特别多,这个不理解、那个不理解,自古以来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由于经常生邪见,有些弟子就用棍棒打自己。
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没有好好修空性法门,另一方面,也是前世诽谤佛法的一种果报。
)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外去迎接他。
” 然而,有些上师的行为也不相同。
以前上师如意宝到印度时拜见大悲上师,当时大悲上师手捧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亲自到门口来迎接。
那里有些弟子说:“大上师对上等的客人,会到门前去迎接;对中等的客人,专门在接待室单独会见;对一些普通的信众,则让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队,一加持就过了。
”可见,高僧大德们的行为风格迥异,这也跟他们摄受弟子、度化众生的方式有关。
此处的主题,主要讲我们的行为。
好人、坏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这一点大家应该搞清楚! 本论既讲佛法的做人道理,也讲世间的为人处事,假如世间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尘莫及的。
这就好比加行的基础没有打好,佛法的甚深教言不可能通达。
听说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时,有位傲慢的居士在堪布面前说:“我于某地专门闭关六个月修托
7 嘎,今天下来了。
”堪布问:“那你修加行了没有?”“没有,我直接观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
”“哦,你白修了,徒劳无益!”他可能气坏了吧。
实际上,我觉得堪布言之有理,真要修一些高深的法门,基础没打好是不行的。
同样,要想获得佛法的境界,没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
当然,世间上的高尚行为,不用我解释,大家也应该清楚。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世间上的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追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极个别的发大乘菩提心的圣者以外,其余众生再无其他可求之事。
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会了解。
现在世间上的人,多数都是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乐。
大城市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快乐。
而在希求自利的人当中,真正思维“我”的解脱、“我”的成就的人非常少。
前段时间,我们开“极乐法会”,当时人山人海,千百万人聚在一起精进念佛。
但在这精进的背后,智慧稍微不错的人,可能会想到来世的解脱,但大多数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快乐。
尤其是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天天想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平时在交往的过程中,所谈的话题也不外乎这些,除此之外,自他怎样获得解脱、如何帮助利益众生,这样的话语难得一闻。
纵使去到偏僻的农村,人们所讲的话也全部围绕着自己利益,为众生着想的语言,恐怕不太多。
在这个世间中,只有真正的圣者,或者虽不是圣者,但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
他们对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并不会如是执著,反正身体是假合之躯,怎么样过都可以,只要有一口气、有一份力量,就要献给众生,就要为众生做事情。
正如《华严经》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 当然,有这种精神的人,在凡夫的群体中寥寥无几,相当稀少。
上至国家总统、国家主席,下至沦落街头的乞丐,大多数都是纯粹为了自利。
佛陀在经中也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
”所以严格来讲,高尚行为在凡夫人中比较难以产生,除极少数发了愿行菩提心的人,会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并身体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过得舒适安乐。
所以,各位也不要太傲慢了,否则,只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
现在的有些人特别傲,当辅导员给几十个人传一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自身的过失那么多,但却视而不见,好像成了大法王一样,对谁都看不起,以这种心态来学佛,肯定是不行的。
真正的高僧大德们,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他们如是的谦虚、如是的精进,而我们有些人,闭关几年或是学佛几年,就觉得自己不得了,实际上自相续中连出离心都生不起来,形象上摆出傲慢的姿态,
8 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不知道别人怎么感觉,反正我有时候看自己,觉得凡夫人真是特别差,自己对自己都生 起厌恶心。
试想,一天有二十四小时,我们为众生想过几个小时,为自己想过几个小时?假如除了睡觉外,平时分别念中占多数的都是为了众生利益,那已经算是不错了。
但大多数的人若将一天的分别念过过秤,有多少时间想的是众生?自己应该心里有数。
因此,你们不要觉得如何如何了不起,自己到底有没有高尚的品德行为,衡量一下就会明白!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尽管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
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一定关系。
由于业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为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因为前世未积累善根,不但无法金玉满堂,反而经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
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致。
放眼四周,有些众生非常可怜,不是心情不好,就是身体不好,有些虽然有财产,但没有福报享用,有些人暂时能享用一点,可是无常却不期而至……。
所以,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行持善法?通过这些也看得出来。
大家应仔细审察自相续,不要总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做人也很好。
说实话,有些人不管是言行举止,还是发心方面,真的是特别糟糕。
自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似乎就高人一等,但如果观察自己的相续,以真正的佛规和人规来衡量,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跟我没什么差别,真是非常差劲。
世间人是这样,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在修行方面不精进,平时行为不如法,自然增长了许多恶行,必定会因此倍受苦痛。
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此用悲哀的语气说:呜呼!大家应多多观察轮回众生的痛苦与安乐。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
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
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的前途如何。
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连亲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帮忙解决。
而行为卑劣之人,不要说是帮助别人,连自己维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难,不仅得不到饮食、名声、地位,心里还有说不出的种种痛苦,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恶行所导致。

9 即使一个家里出来的两兄弟,或一个教室里出来的两个学生,各自的前程也不相同。
以前曲恰堪布在讲此颂时说:“人的际遇还是跟行为好坏有一定关系。
我并不是说我非常了不起,但比较而言,很多人天天给我献哈达。
可是有些人不但没有,反而天天被别人责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
” 他的话的确言之有理。
前段时间,我上学时的一个同学来看我,晚上在我家里过了一夜。
以前我们俩比起来,智慧方面我可能好一点,能力方面他非常不错。
但是现在,他完全没有以前的影子了,整个晚上一会儿谈家庭,一会儿谈钱,一会儿谈地位,从头到尾全部围绕着自己,只要一开口,直接或间接就是在谈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谈众生的事情。
偶尔谈一谈家乡的学校,也谈得不深入,只是表面上应付我而已。
我当时就想:“尽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么样,为自己的吃穿、为明天的生存、为帮助家人,这方面我用的时间几乎没有。
经常想的可能是,佛法非常好,怎样用佛法来帮助众生,这方面想得稍微多一点。
虽然我们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但心的方向完全不同。
” 在座道友也是同一个经堂里一起闻法的,但每个人的方向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再过几十年,有一群人应该会受到世人的赞叹,饮食财产根本不用考虑,自然用之不竭。
而另有一群人,由于行为不如法,最后可能破戒还俗,这样的话,他们每天想的肯定是“我现在怎么谋生,孩子如何读书”,除了这些以外,众生的事情可能一刹那也想不起来,即使有时候想一次,也根本没希望帮助众生。
所以,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虫?在自私自利当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脱,只看重眼前几十年的暂时吃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跟牦牛没什么差别了。
当然,我并不是侮辱人,《萨迦格言》中就是这样讲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二节课 思考题 10
5、有些人拼命地追求美名,却始终也得不到,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6、什么样的人是诸天护法所厌离的?你具备几条?
7、如果自己遇到诸多不顺,是该怨天尤人,还是应自我检讨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见闻得受持 百千万劫难遭遇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凡夫人从懂事开始,各个为了追求美名而四处奔走。
美名虽然是人们极其向往的,但如果自己没有福报和功德,再怎么样拼命追求,也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样,越追越遥远。
这个道理,从我们的亲身体会也可以了解:小时候上幼儿园,小朋友都想得到小红花和老师表扬;上了学以后,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都希望自己表现突出,博得老师同学的认可,一听到赞美之辞就喜不自禁;到了工作岗位、组织家庭以后,所做的一切也渴望得到别人的首肯,若没有达成所愿,就会愤愤不平、痛苦难当……。
不仅世人对美名赞誉如此执著,有时候出家人也不例外,但作者在这里说:倘若没有前世的福报,光是想也不一定能得到。
其实,自己没有德行的话,有地位名声也不见得是好事。
前不久某城市里有个有钱人,他为了当国土局的局长,给政府捐了一座高楼大厦,后来政府也予以方便,满足了他的要求。
但没过几天,他就因受贿过多被判无期徒刑,在铁窗囚牢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如今“权钱交易”相当严重,有钱人拼命想把名声搞上去,有名声的人盼望一朝大权在手,有权的人又想要招财进宝,钱、名、权之间的关系犹如三角形,要互相观待而安立。
许多人自以为聪明,为了权而追求名声,或者为了钱而追求名声,但最终又获得什么呢?今年全国县级干部换届,在此过程中,局长想当副县级干部,副县级干部想当正县级干部,科长想当副局长……,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条路,自己使劲地向前奔。
可在奔跑的过程中,有些不但不成功,反而掉了下去,最后伤心欲绝。
好听的名声,除了看破世间的出家人和修行人以外,大多数人可能都乐此不疲。
现在通过各种宣传也看得出来,有些人本来没什么功德,但添枝加叶地渲染夸张,在过失方面相当严重,却竭尽全力地加以掩饰。
这些行为非常不道德,真正讲道义、有正直品行的人,唯
11 追求的就是真理,对非法所得的名声、财产、地位根本不屑一顾。
当然,若能无勤当中得到名声,这也是自己的福报所感,随意享用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 前世的福报不具足,或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没有获得所希求的名声也不要过于伤心。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
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为什么世人拼命地追求,却始终得不到所期盼的名声呢?原因在此作了分析: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的一切不能如愿以偿,中间常有泼冷水造违缘的情况。
犹如汉茶过滤器,通过滤网之后,茶的精华全部漏光,只剩下一些渣滓和不清净的叶子。
现在很多人该希求的真理道义不希求,经常为了一己私利而造作恶业。
从反腐败整顿也可以了知,多数人表面上说“我要为人民服务”,佛教徒也是“我要度化众生”,但实际上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真正的利他之心早就漏完了,而坏的一些形象,从他们的言行中处处可见。
比如有些国家公务员,古代人文道德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而现代不如法的行为,如抽烟、喝酒、打麻将、看碟片,他们非常有经验,不用勤作也可以从语言行为中流露出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我有时候感觉: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但若没有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物质越发达,人们的欲望就越强烈,违法乱纪层出不穷。
在古代的时候,虽然物质比较落后,但对道德修养极为重视,起心动念有一定的约束,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安宁,生活也过得十分自在。
可是现在呢,包括修行人也是这样,老一代的修行作风,在年轻人的身上很难发现,精华差不多都漏完了,释尊传下来的教规教义,真正能传递给众生、自己也每天修持的修行人如凤毛麟角,而串习修炼跟修行无关乱七八糟的做法行为、垃圾知识,这类现象占大多数。
所以,此颂可谓麦彭仁波切对未来的一种预言,现在大多数人的行为,的确越来越破烂不堪!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有些人所做之事极易承办,而有些人却违缘重重,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后者忘恩负义,护法圣众不愿意帮助他。
做任何一件事情,既需要人的帮助,也需要非人的护持。
我们每个人身上,与生俱来有一些护神,若想承办所做之事业,必须得到他们和护法天神的帮助。
而如今的人分别念比较多,明白真相的比较少,凡有所作皆随心所欲,以致失去了天众的推助,如同一具尸体一样,任何众生都不愿意理。
大家都希望自己修行圆满,或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但要真正实现的话,离不开诸天的鼎力相助。
而获得他们的帮助,必须要完善自己的人格,懂得知恩报恩、孝顺父母师长,恭敬具功德智慧的长老等。
12 要知道,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可谓恩深似海;上师慈悲摄受,以佛法甘露滋润我们的法身慧命,使自相续中的智慧得以开发,这种恩德,即使父母老师也无法与之相比;从小到大我们有不同的老师,他们教授各种知识,指示正道、明辨取舍,恩德也非常大;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以财物、智慧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刚到学院时借住处,没有学佛时给法本、示佛理,引导我们进入佛门;在工作、家庭中,我们遇到一些麻烦时,也有人施以援手,解决燃眉之急……。
这些恩德,尽量不要忘记。
有些忘恩负义之徒,对别人的深恩厚德不但不报答,反而嗤之以鼻,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
这样的人,护法天尊也会嫌弃,生起极大的厌烦心,最后就像尸体一样,人们都觉得他特别脏,谁都不愿意接近。
当然,自己的福报、能力如果不够,暂时虽不一定能报恩,但至少也要知恩。
上师如意宝曾说:“在报恩这个问题上,能够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好坏。
有些人好像牛粪一样,对他作利益无所谓,作损害也无所谓,他并非证得了大菩萨利害无二的境界,而是根本不知利害取舍。
别人供养他黄金和说他坏话,对他而言没什么差别,这种人有没有生命也不太清楚。
”有的人觉得出家人用不着这样斤斤计较、利害分明,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出家人以嗔心报仇,这是大乘佛教不允许的,但了知取舍、辨别是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以前上师也特别强调这方面的教言。
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把自己变成尸体,而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父母,若将他们引入佛门、修持佛法,这就是最好的报恩。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
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 禅宗中也有公案讲道,黄檗禅师通过给母亲讲佛陀传记种下善根,最终让她转生善趣。
黄檗禅师出家后,远离家乡,一直在寂静的地方过禅堂生活,30年中没有回家,但在他内心深处,非常记挂年迈的母亲。
50岁时,有一次在参访途中,他不自觉地就往故乡的方向走去。
多年来,母亲也思念出家的儿子,可是毫无音讯,每天从早到晚哀伤地哭泣,把眼睛都哭瞎了。
为了以示思子之心,母亲就在路旁设个“司茶亭”,专门招待过往的云游僧,并为他们洗脚,以示礼敬。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她眼睛虽瞎了,但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遇,或可认出谁是他的儿子。
(父母对儿女的执著,真是胜过一切!我们在座的人,如果父母仍然健在,应尽心尽力地孝顺侍奉;如果已经过世,开法会或遇到佛塔佛像时,则应提一提他们的名字,念《普贤行愿品》作一些回向。
在我们藏地,有些子女特别孝顺,父母死了以后,每次遇到僧团或上师时,就把父母的名字交给他们。
我们小的时候,知道好多人的父母叫什么,因为他们的子女天天回向。
所以,身为子女的人,今生中要尽量以佛法来报父母的恩德。
) 黄檗禅师当时也很想念母亲,但害怕母亲对他特别执著,若回家探望,对今后修行恐有障碍。
后来得知母亲双目失明,依靠“司茶亭”来为僧众服务,他返回过两次家,也接受了 13 母亲的招待。
洗脚的时候,他只将右脚给母亲洗,却不把左脚给母亲。
一别三十多年,口音基本上已改变了,为了给母亲种下善根,他一边让母亲洗脚,一边向母亲述说佛陀出家的故事。
当他离开时,邻居们实在忍不住,将事实说了出来:“刚才给你讲佛陀故事的人,就是你日夜盼望的儿子!”母亲听后,几近疯狂般地追赶,跌跌撞撞地朝码头方向狂奔。
在奔跑过程中,因为看不见路,她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
此时黄檗禅师已上船,且船也开动了,看到母亲失足落水,返回来救也来不及了。
他不禁悲从中来,恸哭着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
若不升天,诸佛妄言。
”说完之后,即刻乘船返回,火葬母亲,并说了一首偈颂。
在说偈的时候,乡人都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
他母亲终于获得了善趣,但有没有往生,历史上并不明确。
我们现在有些人,不要说30年不跟家人联系,出家三四年就忍不住了,又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哪里,就借别人的手机偷偷打,这种境界跟黄檗禅师有点差别。
但不管怎么样,对于父母和上师,终生都要有一份感恩之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鲜廉寡耻且轻视,今生来世之因果,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如果做事情寡廉鲜耻,并轻视因果,说话不可靠,经常信口开河,对于这种人,一切“见证智者”——上师、长老、护法神、诸佛菩萨等,都会生起厌离心。
有些人对恶业不以为耻,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诽谤,无动于衷就像石头一样,觉得根本无所谓;有些人对业因果、前生后世一点都不信,没有任何理由,就是矢口否认这些存在;有些人说话没有可信度,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详细观察时全部是妄语,一句真话都没有,甚至在三宝面前发誓赌咒,也无所顾忌地背弃誓言。
这些人如同畜生般无惭无愧,令一切智者心生厌烦。
我们做人必须知惭有愧,且要相信今生来世的因果。
有些人以前做过坏事,现在学了一些论典以后,不管是做生意还是与人交往,尽量痛改前非,忏悔以往的过咎。
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如果什么感觉都没有、什么因果都不信,所作所为就会无恶不作,前景堪可担忧。
另外,平时说话一定要可信,假如经常说妄语骗别人,等流果会使自己生生世世变成虚伪之人。
我们不要像有些世间人那样,张口就说些漂亮话,骗别人还认为了不起,而应变成如黄金般的人,说话一是
一、二是
二,不掺杂任何水分,也不说无实义的废话。
尤其是在三宝面前发誓,或在他人面前赌咒,宁舍生命也不能背弃誓言。
若能具备这些品德,诸佛菩萨、上师智者都会来帮助你,单位里的领导也会对你信任有加。
所以,我们应该看看自己是不是这种人。
《二规教言论》文字上没什么不懂的,关键要把它当作镜子对照自己,看自己具不具足 14 这些功德、是不是无惭无愧者。
有些人今天信誓旦旦,发誓从今永不再犯,犯了就如何如何,明天这些承诺就消于法界了。
我以前在川医看病时,有个老年人做胃镜,医生说他的胃全部糜烂了,切片都没办法,这种人也像他的胃一样,已经糜烂了,无可救药了,刚才还说得好好的,一转脸就什么都不承认,那这种人不是真正的人。
这些小小的问题,假如你们一生能做到,对证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些人一开口就是空性,像青蛙一样嘴巴张得大大的,但肚子里全是泡泡,这种人好高骛远,成天说自己证悟了空性、现前了光明,但实际上不要说出世间的境界,就连最基本的人格都没有,经常肆无忌惮地违背誓言,不信前后世、业因果的存在,这样的人比青蛙还差!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有些人利害颠倒,不知道谁是恩人、谁是仇人,对恩人不但不报恩,反而平常视之,而仇人经常危害自己,却天天帮助他。
如果有能力,把供养的天尊都当仆人来役使,而一旦势力消尽,即便是怨恨的仇敌,也视之如根本上师般恭敬。
对于这种人,守神战神皆不高兴,把他甩得远远的,若被这些天尊舍弃,一切所作都不吉祥,人们也把他当尸体一样,唯恐避之不及。
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坏人不管到哪里,大家都对他不满,什么行为都看不惯,但若是一个好人,无论在哪个团体、哪个场合,每个人都会歌功颂德,把他当作如意宝来对待。
好人能将别人的点滴之恩永记在心,即使有人伤害他,作为大乘行人,虽不能报仇,但按照高僧大德的传统,也一定要利害分明。
现在有些坏人,并没有到达亲怨平等的境界,但对别人的帮助不感恩、对别人的违害不知道,就像牛粪一样没有感觉。
前段时间,我家来了一位我们寺院的喇嘛,他母亲去年死的时候,有人给了他500块钱、30斤酥油,他觉得这个人的恩德很大,所以这次那家有人死了,他主动发愿给念四十九天经。
要知道,给亡人念经不是那么容易的,每天从天不亮就开始,一直念到晚上天黑之前,天天如此,特别辛苦。
但是他觉得受人之恩,所以这次情愿来报答他。
这种人真是非常了不起,天尊也愿意加以保护。
他不一定每天念护法神、求本尊,只要人做得非常好,诸天护神都会竭力护持。
有了他们的护持,众人看到你的行为,也会觉得非常顺眼。
而有些人的言行举止,平时大家都看不惯,原因主要是天神战神已经远离。
所以,我们要懂得知恩报恩,对于己有恩之人,千万不要利害颠倒,否则下场会非常悲惨。
这方面的公案,《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很多,佛经中也有一则故事:有个商主的独生女,年约16岁,长得娇艳动人,她住在宫殿般的房子里,24小时有仆人伺候。
有一天,一名年轻的强盗被捕,手脚被绑着赴往刑场。
当时,商主的女儿正好从楼上往下看,看见那个囚犯后一见钟情,抑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害起单相思来,开始绝食。
父母问她为什么,她说 15 想嫁给那个囚犯,否则还不如现在死去。
无奈之下,父亲便以2000银币贿赂衙役和刽子手,带走了年轻囚犯。
商主的女儿如愿嫁给囚犯后,为了赢得丈夫的欢心,天天把所有贵重的装饰品戴在身上,并亲手为丈夫做饭。
几天后,年轻的囚犯想:“什么时候才能杀了这无知的女人,取走她的财物,好好地享受一番。
”然后他开始绝食,女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有心愿未了,当被送往刑场时,我默默发愿:若能获救,将供养劫匪山顶的神仙。
现在我能拥有你这么美丽的妻子,完全是神仙所赐,所以我想前去还愿。
”女人听后,欣然为丈夫准备了一切,并穿戴上所有贵重的装饰品,和他一起上路。
到了山顶后,囚犯对她说:“我并没有什么供奉要做,只不过想杀了你,带走你所有的饰物。
”女人苦苦哀求不要杀她,给她一条生路,她愿意将所有饰物给他,但囚犯不为所动。
女人想:“这是多么缺德的事情啊!古人说:智慧不但能煮,还可以吃。
我得想个办法来对付他。
”于是说:“当初我父亲花2000银币把你救出来,我是你的恩人。
现在我恳求你,在我临死前向你礼拜。
”“好吧!”于是她向丈夫礼拜,转绕三圈后,向四方朝拜,接着说:“你以后再也见不到我了,我也见不到你了。
”说完上前和他拥抱,乘他不留意,把他推下了山崖。
此时所有的天神护神,谁都没有加以保护,最后他粉身碎骨。
可怜的女人万念俱灰,来到一间寺院,恳求住持收留她,出家成为一名比丘尼,最后精进修持,证得阿罗汉果。
可见,一个人若寡廉鲜耻、忘恩负义,最后的下场是非常可怕的。
以前在文革期间,有些卑劣之人为了飞黄腾达,甚至把上师当作奴仆,天天批斗,而自己为了保全性命,宁愿在敌人面前毕恭毕敬地顶礼。
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我们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也务必要坚强,人格千万不能失去,没必要向敌人投降。
否则,假如佛教遭到违缘,那时候为了保命,有些人可能在外道面前皈依。
有些在家人也是如此,自己稍微有点钱、有点权,就把父母当仆人对待。
我看见有些大老板,家里的佣人就是父母,以前他穷苦潦倒的时候,仰仗父母的恩德才有了今天,可是现在一有了权势,就把父母当牛马一样使唤;而对处处作对的怨敌,他反而卑躬屈膝,整天巴结供养,人品完全已经颠倒了。
对这种人,所有的天神都不会喜悦,也不会对他进行帮助。
依照高僧大德的这些论典来对照,现在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最起码的做人理念都没有。
这次我为什么要讲《二规教言论》,原因也在这里。
这部论典字面上非常简单,谁看了都会明白,只要有小学文化就可以,但这其中的教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没有?自己到底是人天见证者远离的对境,还是保护的对境?若是远离的对境,那再怎么向往快乐也没有用。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种做人窍诀! 不敬三宝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16 有些人对具功德的上师三宝等对境,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信心也非常微弱;平时为人处事非常差,经常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事情的时候也虎头蛇尾,开头和结尾截然不同。
对于这种人,护法天尊深生厌离,根本不愿意尽力保护。
现在有些人,当面说得天花乱坠:“您像天神一样了不起,为您做事是我的荣幸,我一定全心全意、表里如一地为您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但说完过后,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呸,他是什么东西呀!……”还有一种人,刚开头做事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似乎很有能力、很有忍耐,嘴巴也说得特别漂亮,可是还没有过两天,他就这个理由、那个理由,做到一半便中途夭折了。
这些人的言行,完全具足了坏人的征相,令护法诸天生厌烦心。
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应该像古代智者那样,对上师三宝等应供处心怀恭敬、时时依赖,具有不共的信心。
即使暂时生不起信心,也千万不要产生邪见,一起邪见就要马上忏悔。
同时,做人切勿表里不
一,言行背道而驰,《格言宝藏论》中亦云:“心里思维一件事,口上言说另一事,此乃名为狡猾者,亦是愚人装学者。
” 一般来讲,我喜欢性格比较直的人,但如果性格太直了,经常得罪人,也是有点麻烦。
我们那里有个领导,智慧非常不错,在相当范围内无人能及,但缺点就是人太直了,动不动就得罪别人,地位始终得不到提拔。
他自己虽然心知肚明,但这种性格也无可奈何。
当然,此处并不是让你指责别人过失时人很直,而是告诫我们不要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就完全变了。
有些人在领导面前特别规矩,包括有些修行人,上课时好像纯金造的佛像一样如如不动,让人觉得非常羡慕,但下完课以后,许多举止令人瞠目咋舌。
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事前事后不应该有非常大的变化。
当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不顺,心里产生厌烦,情绪波动也情有可原,但不管怎么样,你毕竟已经发愿做这件事,一定要圆圆满满、善始善终。
也只有这样,自己才算是好人,有了好人的基础,所有的护法神才会时刻护佑你,让你做事情事半功倍。
原来有个人总抱怨什么都不顺,想让僧众给他念经,当时一位大德就说:“不要紧,你做个好人就可以了。
”这里面还是有甚深的密意。
他前世做了许多坏事,今生也是为非作歹,这样一来,每天求多少护法神,也不一定保护!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17 第三节课 思考题
8、有些人交很多钱让寺院念经,也求了很多护法神,但他的生意还不顺利,是三宝没有加持吗?为什么?
9、怎么样才能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如果别人拥有这些,你是什么心态?10、什么样的人令诸天护法欢喜,恒时赐予保护?11、平时若没有时间供护法,护法神是否会不高兴,以后不再保护你了?请说明理由。
12、沙门四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此处却让我们学会恩怨分明,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见闻得受持 百千万劫难遭遇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违盟无耻非法行,所获财食无愧用,不顾闲言恶语故,身神肩神皆消遁。
有些人的人格低劣,经常背弃盟誓,纵然在上师三宝、智者面前发誓赌咒,也毫不顾忌地违背誓言;同时无有任何惭愧,依靠狡诈非法的手段来养活自己,获得一些不正当的衣食、钱财,还认为非常了不起,无有惭愧地大肆享用;别人对他恶言诽谤,他也是无所顾忌,像块石头一样没有心识。
这样的人,不但会被人所厌弃,甚至与生俱来的护神也会舍己而去。
我们来到人间时,每个人都有天神保护,与自己的关系就像体内的虫一样密切,只不过自己不知道而已。
中阴法门等密法中说:“人的身上有许多俱生神,如肩神、护神、白护神、黑护神……”有时候打卦也是这样,从卦象上看,某人最近遇到了不顺,是因为肩神不高兴,护神不高兴,或者地神不高兴,需要念什么经来遮遣消除。
可见,这些护法天尊是真实存在的。
倘若一个人懂得羞耻、谨慎行事,从不欺诳上师三宝,不仅人类对他恭敬有加,护法肩神也会日夜保护。
但若自己无惭无愧,犹如尸体一样,天神便会远远地离开,人们也不愿意与之接触。
如此一来,凡有所做皆不吉祥,种种灾害和过失均会出现。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本论从头到尾都在讲这个问题,只有先做 18 一个好人,自己才有学佛修行的机会。
他人财富圆满时,自心无端感刺痛,
恒时讥毁众人故,依怙神众无力护。
有些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见到别人财富圆满、有名声地位、闻思智慧不错,内心就像刀割火烧一样痛:“他凭什么如此得意?我为什么一无所有?”心里实在是不平衡,就到处造谣诽谤,摧毁了自己的今生来世,对此妒心强烈之人,依怙神众也无力护持。
作为凡夫人,自相续中一点烦恼也没有,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旦生起嫉妒,要马上意识到并励力忏悔,倘若任其泛滥,造业是非常可怕的。
《百业经》中有位三藏法师,眷属众多,衣食富足。
后来来了一位阿罗汉,很多人对他渐生极大信心,三藏法师失去了昔日的名闻利养,心生苦恼,于是到处诽谤,说那位阿罗汉已破了根本戒,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千万别去依止……。
听到诽谤的这些人,居然毫无理由地信以为真,便不再供养阿罗汉了。
尽管三藏法师的名利恢复如前,但死后却堕入无间地狱,感受无量劫的痛苦。
现在有些地方也是这样,有些人以嫉妒心去诽谤别人,众人听后不经大脑思考,就人云亦云,盲目地跟着起哄。
以前藏地寺院有位尼姑,严持净戒、相貌端严,有个男人特别想跟她在一起,没有得逞就四处造谣:“我与她有什么什么关系……”后来寺院里没有观察就把她开除了,她只好去一个寂静的山洞里修行。
当然,对有修行境界的人来说,这不一定成为修行的障碍,但那个人这样造业,将来肯定会成熟果报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善于观察,不要听风就是雨,轻易地随行妄言,更不能以嫉妒心去诋毁他众。
如此彼等之因缘,摧毁自续之福德,如人住于不净地,虽求百千天龙尊,然欲亲近极难为,尔时有人如此说,哎呀吾辈多祈诵,何故于事无稍利? 为何上述之人诸事不遂、护法远离呢?因为这些人的品德极差,背弃誓言、忤逆父母、行事非法,将相续中的福德摧毁殆尽。
犹如一个人住在厕所里,虽然准备了丰富的美味珍馐,但谁也不愿意来作客。
同样的道理,假如内心如厕所般肮脏,即使陈设了玉脂琼浆、琳琅供品,天龙八部等护法天神也不会来亲近你。
有些居士每天的供品非常多,目的不是害别人,就是求平安,真正想获得解脱的少之又少。
昨前天我问一个日本居士:“你们那里的佛教怎么样?”他说:“信佛的有一部分,但大多数都是求自己平安,想解脱的寥寥无几。
”不仅是日本,现在很多地方都是这样。
有人为了求平安,每天供一点水果,喊破喉咙地大声念佛,但这不一定起到作用。
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人特别“脏”,除了自己以外谁都不顾,连最基本的人格都没有。
天尊、护法神在诸佛菩萨和上师面前发过誓,不帮助你这样的人,所以想让他们亲近你,那是相当困难的。
19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交了这么钱让寺院念经,也求了很多护法神,为什么他们没有加持,我的生意还不顺利?我的事情还不成功?”其实这不能怪别人,而应该怪你自己,因为你自己太坏了,交多少钱念经也不管用。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凡事皆以因果为标准,如理如法地行持,为了众生发菩提心,他们不用天天给自己念经,事业也非常圆满、顺利、成功。
而你呢,以自私自利的发心来念经,起不到作用不应怨天尤人,应该好好地观察自己。
我曾听到有位上师说:“现在的人,好像没有一个顺利的,今天这个人不顺利,家里发生了事情,明天那个人也不顺利,工作上遇到了挫折……,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害别人,怎么会顺利呢?求多少天尊也得不到利益。
”的确如此,诸佛菩萨肯定有加持,护法圣尊肯定有力量,但你自己是什么样呢?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浊时众生福报浅,平时行为不善巧,受彼报应当了知,汝应莫作诸恶行。
五浊兴盛时期的众生福报浅薄、烦恼粗重,不像初劫时的人们,智慧、慈悲、信心等样样具足。
再加上前世的福报不够,平时的行为不如法、不善巧,所以频频感召的事情多不如意。
有些人对自己太有信心了:“像我这么好的人,福报为什么不圆满,为什么还没有证悟啊?”其实不应该这样想,浊世的人,福报本来就非常浅。
拿我来说,自己经常生病,到哪个医院也没有效果,绝对是前世造了很多杀生恶业,即生中的行为又不如法,所以像我这样业力深重的人,去医院只不过是应付而已,肯定不会好的。
这样想的话,觉得好一点,就算自己的病治不好,也不会怨三宝、怨护法神,认为佛法没有加持。
在我的心目中,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护法的力量不可思议,然而我转生在这样的时代,一是前世的业力,二是今生中不如法的行为太多,感这种苦果也是理所当然,可能还有恶趣的痛苦在等着我呢。
这并不是说好听话,我心里确实这样想。
大家了知此理之后,希望不要再造恶业,倘若行为如理如法,福报一定会逐渐增上的。
士夫多数望自身,集聚一切胜福德,然不了知无其根,如同瘠地播种子。
人们都希望能积聚一切殊胜的大福德,世间人追求财富地位,修行人追求即生成就,不管在上师面前求加持,还是在佛像面前发愿,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些事。
虽然心是如此迫切,但他们不了知自身是否具足条件。
且不说遥远的前世,今生中自己是不是护法神和上师佛陀加持的对境,有没有最起码的人格基础呢?这一点也要详细观察。
假如不具备这些条件,希求再大也没有用,就像在荒凉贫瘠的沙漠上播种一样,是不可能丰收庄稼的,并不是种子没有能力,而是播撒的地方太差了。
现在有些修行人,连最基本的出离心和信心都没有,却妄想在相续中出现最高的证悟境 20 界。
有些领导也是同样,自己当村干部的能力和智慧都没有,却想登上国家主席或省委书记
的宝座。
其实,当一个领导,无论官职大小,至少要有利他之心和做人的基本素质,若连这些都不具足,自己不知天高地厚,最后只会是洋相百出。
说到“不知天高地厚”,我想起了一个笑话。
以前在学校读书时,我藏文成绩好一点,有个老师总看不惯,觉得我非常傲慢。
有一次我在上课时给同学递纸条,当时被他看见了,他瞪着大大的眼睛说:“你认为你是世界第一吗?难道不知道还有第
二、第三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下面同学就悄悄地说:“第
二、第三再好,也不如第一!”但大家公开也不敢讲。
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好多人还没有忘这件事。
所以,人真的需要观察自己,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器、是什么样的根基,这些务必要心里有数。
若能了知这一点,以后即使你的愿望没有成功,也不会感到特别苦恼。
拥有智慧福德者,自然具足诸功德,若具功德则诸天,不求亦将自然集。
一个人若具足世出世间的智慧,拥有前世所积累的福报,他不一定非要勤作,也会自然圆满诸多功德。
如果有了这些功德,比如人品性格很好、凭良心去做事,则不需要祈求天众护法,他们也会自然集聚。
上师如意宝讲过:“一个人的行为若非常圆满,纵然没有天天求护法神,彼等也会前来相助。
” 有些人经常问:“我今天没给护法供大苹果,他会不会不高兴,以后不再理我了?”绝对不会!只要你人做得很好,凭良心和道德做事,即使你忘了或者没时间供养,智慧护法神也不会惩罚你的。
反而由于你的智慧福德十分圆满,他会一直跟随在你身边,恒时赐予保护。
在世间当中,我们不仅需要人的帮助,还需要护法天众的帮助。
如果有了这两者的帮助,自己的事业、运气才会越来越增上,否则,做任何事情都会举步维艰。
何人表里为一致,所发誓愿极坚固,众人于彼亦欢喜,诸天喜之何需说。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若能做到表里一致、言行如
一,当面与背后不相违,所发的誓言、所承诺的事情如同刻在石上的花纹一样,永远不会改变,众人一定会喜欢他。
护法天神明察其为人之后,对他欢喜又何需怀疑呢? 我们学习佛法,人首先一定要实在。
古人云:“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生火烧茶时,如果把柴堆得死死的,一点空隙都没有,就算趴在地上吹半天,也不会有火星冒起来,所以火心一定要虚。
而人心必须要实,假如人心特别虚假,阳奉阴违,则不具足好人的法相。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甚至包括佛教徒,经常口是心非,看起来特别假。
这样的“假人”,大家觉得他很聪明、很有能力,好多老板也喜欢,而见到老实的人——“不行!这个人太笨,我不要!”其实老实人也许在一两件事情上不成功,但究竟而言,他说的话很可靠,做的事 21 情很稳重,最终一定会有所成就。
人要稳重和老实,这一点我们自己有没有?私下应该观察一下。
字面上看来,这个教言 非常简单,但在做人的问题上相当重要。
为什么上师如意宝及传承上师对这个短短的教言如是重视?这里面有很多不共的缘起和意义! 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需说。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若能知恩报恩、深信因果,不仅世间人会恭敬他、饶益他,有天眼通的护法神和天尊,完全能了知他的心,帮助他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部论典中,相当一部分道理都在讲怎样获得诸天护法的帮助。
如果自己被他们舍弃,没有得到他们的保护,一切事业都不可能成功。
所以,大家平时应按照本论所讲的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处讲了两个要求,第一是知恩报恩,今生中不管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自己,只要别人有恩德,就应该寻找机会报答。
如果没有能力报恩,起码也要知恩,经常在别人面前说一下。
过去有些弟子在上师如意宝面前,经常歌颂上师传讲密法的恩德,以此缘起,上师显现上也有不同的摄受方法。
第二是深信因果,所作所为不颠倒而行。
若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就是真正的智者,众人都会想方设法对彼作饶益,护神等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好人和坏人的界线,分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只要懂得知恩报恩、对因果深信不疑,这个人必定是好人,任何人都会喜欢他。
何人勇敢不脆弱,亲怨悲恨不颠倒,国王亦为护如眼,诸神护之何须说。
有些人非常勇敢,无论做什么事,有一种不共的坚强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脆弱,什么违缘也动摇不了他。
同时,他恩怨分明,对事情的前后分得清清楚楚,哪些是亲人、哪些是怨敌,哪些是悲悯的对境、哪些是憎恨的对境,对此一点都不颠倒含糊。
不像有些人,怎么痛斥也无所谓,怎么赞叹也无所谓,看起来像个人,却不具足人的法相,说他不是人吧,吃饭走路又跟人一模一样。
当然,从学佛的角度来讲,对怨敌不能报仇,沙门四法中有明确规定,但这里两个概念不能混在一起。
因为有些人好像石头一样,对别人的打骂与损益毫不在乎,别人和自己分不清楚,亲人和怨敌分不清楚,成天迷迷糊糊的,自认为菩提心修得不错,但实际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一个人敢于承当、无所畏惧,什么事情分得非常清楚,明君圣主也会像爱护眼目般器重他,做事情经常委以重任,诸天神也会敬重保护。
一般来讲,护神对人文道德、世间道义非常重视,真正具有这些法相的人,他们会竭尽全力护持,而不具足法相的那些人,他们 22 则弃如敝屣、不屑一顾。
这些教言看起来不难,但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
在座的道友,大家以后全部住在山洞 里,不跟任何人接触是不可能的,只要接触人的话,起码要掌握这些做人的窍诀。
虽然你们以前也曾受过各种教育,但像这样把世间与出世间结合起来的做人教言,很多人都非常缺少。
大家今后弘法利生也好,自己修行也罢,这些教言是必不可少的。
若连这些都分不清楚,世间和出世间也搞不明白,自己尽管认为自己修行不错,但实际上可能还不具足人的法相。
一切所取所舍事,人前虽可保密之,于天却难保密故,欲得成就誓为主。
在世间中,每个人都有所取所舍之事,这些事情,大多是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过的,如果真正行持时与最初的诺言相违背,虽然你可以在人前保密一时,却瞒不过圣尊上师及本尊护法的天眼。
比如你暗地里做些不清净的行为,很多人也许暂时不会发现,但逃不过上师护法神的眼目。
他们知道了你的恶行之后,上师无法加持你,护法神也会讨厌并远离你。
所以,要想获得一定的修行境界,当面和背后尽量表里如
一,所发的誓言不要轻易放弃。
有些人发愿不吃肉,但趁人不注意,偷偷到饭馆里吃上一块。
此举虽可瞒得了别人,却背弃了在上师面前的承诺,就像服了毒药一样,已经做了不清净的事情,若不马上忏悔,过失相当严重,因为上师诸佛是非常严厉的对境。
下面讲“誓言”时,这方面的问题还会广说。
何人发誓语坚定,成办大事具慧力,诸天于彼亦生惧,余众畏之何需说。
有些人所发的誓言,如同山王一样坚定,纵遇生命危险也不会改变。
同时具有极敏锐的取舍智慧,对未来难以把握的问题,能以纯熟的智慧进行判断。
这种人既有坚定的誓言,又有洞察时事的智慧,护法天尊亦对其生敬畏之心,认为他非常厉害,一般的众生就更不用说了。
表面上看,每个人都会说话走路,似乎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各人的智慧和品行有天壤之别。
以前我寺院有个老修行人,他不是堪布活佛,也不是特别出名,但为人处事非常不错,誓言坚定,平时不愿意到处乱跑,再加上智慧也很好,一旦决定的事情,很多高僧大德也不得不承认。
所以对于这种人,无论人和非人都会敬畏三分。
刚开始与他相处时,不一定有这种感觉,但接触一段时间后,大家都会觉得他很了不起,恭敬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现在很多人,一是誓言不坚定、人格不稳重,二是没有甚深的智慧,以致人也不怕他、护法神也不怕他,自己没有什么威力。
因此,为了让护法神害怕,为了让更多的人害怕,我们应该做个具有威严的人! 好,今天讲到这里。
23 文殊师利勇猛智我今回向诸善根三世诸佛所称叹我今回向诸善根 普贤慧行亦复然随彼一切常修学如是最胜诸大愿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四节课 思考题 13、护法神的住处是哪里?怎样做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庇护?为什么?14、若想求福报、求平安,我们应当如何行持?15、现在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但佛经中说人身难得,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16、归纳而言,本论的内容分哪几个方面?请以比喻说明。
17、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是什么?你属于哪一种?18、作为一个修行人,需要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吗?为什么?19、具备什么样的功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见闻得受持 百千万劫难遭遇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通过上述道理,大家已经了知,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
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心。
如果我们所作所为非常如法,起心动念也非常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护法神自然十分高兴。
所以,我们应扫除贪嗔痴、嫉妒、骄傲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的供品,如此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随时不离左右。
《藏密佛教史》中的秋吉旺修(简称格日秋旺),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伏藏大师,他的儿 24 子也是个伏藏大师,但他的儿子为了提高名声、巩固事业,着力希求一些猛咒。
后来秋吉旺
修告诉他:“只要你有利益他众的心,不用念一些咒语,护法天尊也会自然降临。
因为他们都曾承诺过,哪里有利益众生的人,必定会去帮助他。
”比如莲花生大师在降伏地神时,地神当时就发誓:“对如法行持、利益众生之人,我等会不惜一切来保护他。
” 当然,有机会的话,念仪轨多祈祷护法神也是有必要的。
现在有些人认为:“修护法神是多此一举,安住在空性中就可以了。
”其实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均离不开护法神的大力护持。
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都有护法神以显现、不显现的方式来相助,若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战胜一切违缘、圆满一切所愿,那是相当困难的。
就像如今社会上,要想做出一些贡献,自己的智慧水平必须跟得上,社会关系也要跟得上。
在座的有些道友,十几年来修行很圆满,比较顺利地在这里完成了学业,应该感谢护法神的护持。
倘若没有他们,末法时期想长年如一日地闻思修行,最多只能坚持一两个月,甚至连这种机会恐怕也没有。
因此,大家不能走极端:有些人整天求护法神,什么都不做;有些人觉得这些不需要,全部一并抛除。
这都是不合理的。
像上师如意宝那样的大成就者,生前还特意供护法神,念一些仪轨时,还有专门的供品。
他老人家那种境界,我们今生是望尘莫及的,因此证悟得再怎么高,也不应该舍弃这些!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
如果有时忘记或没有专门去供养护法神,这也不要紧,只要你身心调柔、行为如法,时时想到利益众生,诸天护神自然聚集在你的身边,对你加以保护。
有些道友经常问:“我出去时供护法不方便,若不供的话,他们会不会不高兴就惩罚我?”当然是不会的。
他们都是智慧护法神,不像我们人一样嫉妒心强——关系好时天天供养,偶尔一次不供养,就马上反目成仇。
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人,他们都会进行帮助。
供养一瓶酒、一点苹果,这些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有的话,是一种缘起,不能说一点都不需要。
但并不是必须有,只要你的心是利益众生,不管汉地、藏地的哪个护法神,肯定都会履行自己的诺言。
犹如美丽的海岛,不需要发出喧嚣来邀请海鸥,它们也会自然聚集;或如花园中的鲜花,无论盛开于何处,蜜蜂都会纷然而至。
同样,只要我们身心清净如法,护法天尊一定会鼎力相助! 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
若有了护法神的护持,纵然只是孤身一人,其力量也能与成千上万的人相匹敌。
从有些高僧大德的生平看得出来,虽然他只是单枪匹马一个人,但他所做出的事业,无 25 数个小人物加起来也不及万
一。
就像上师如意宝,以前不管到哪里去,名声威力非常大,哪 怕只说一句话,产生的震撼力也是有些人毕生都办不到的。
这其中就有护法神的力量,如果 有了护法神的帮助,身体的威力、语言的分量跟其他人完全不同。
护法神的帮助很重要,尤其是末法时期,仅仅依靠自力来完成所有的事业,这是不现实 的,只有依靠护法神的力量,做什么事情才会圆满。
《格萨尔王传》中有个仙巴大臣(格萨 尔王的弟弟,也有说他是蛋生的),护法神对他的帮助特别多。
有一次,他与力量强大的魔 王交战,在摔跤时,魔王把他举到飞禽才能飞翔的高空中转了一圈,然后准备往地上摔,因 为有护法神的保护,怎么样也摔不下来。
后来仙巴开始反攻,虽然他的力量不如对方,但依 靠护法神的帮助,把魔王摔在了地上,用绳子捆了起来。
仙巴平时喜欢抽烟,于是就坐在魔 王身上抽一杆烟,魔王突然动了一下,把仙巴甩开就跑掉了。
尽管那次交战中魔王跑了,但 最后还是被降伏了。
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护法神的帮助,仙巴肯定会被摔烂的,所以他表面 上是一个人,实际上已具有了千万个人的力量。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
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此颂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意思是说,天众护法若从上垂手来拉你,你自己也是竭力攀登 行善的阶梯,那赐予今生来世无量利乐的殿堂之门,从此便会对你敞开。
世人都向往快乐,希望获得名声财富,但很多人无法如愿以偿,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自 己的行为太恶劣,没有好好行持善法;二是护法天众没有加以护持,以致自己始终处于苦难 之中。
倘若有了护法的帮助,再加上自己善行的力量,两者结合,降伏魔众也会轻而易举。
前段时间,我做了一个虚幻的梦, 虽然它并非什么证相,不过 情节有点离奇。
那天,我们发心人员在 电脑上处理完“菩提学会会 标”的宝剑后,我盯着它看了半天。
当 晚我就梦到去了一个地方, 那里有个牛头魔王在杀人,我决定与它 交战,但很清楚依靠一个人 的力量无法战胜。
过了一会儿,来了个 人,他既像出家人、又像在 家人,行为不伦不类的,但感觉像是单 坚护法神。
当他走来的时候, 绿色护法杯里的酒自然溢了出来。
我是学过因明的,不会无缘无故相信什么事情,但见到这 种现象,觉得他很了不起,于是对他生起了信心。
后来我持着宝剑,依靠这个人的帮助,成 功地对付了牛头魔王,结局非常圆满。
当然,在迷乱的梦境中,倒不一定真是什么护法神。
现在很多人经常依靠梦来判断事情, 依靠幻想来决定未来,这是不如法也是不科学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若把护法神完全当成
种神话,那也不太合理。
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本来准备先去一个寺院,当时什么都准备好了,但紫玛护法 26 神突然降临说不能去,否则会有一定的违缘。
后来我们就没有去,如果去了,确实会有很大
的违缘。
上师当时还问:“从印度回来时,我们走拉萨那边,还是走香港那边?”护法神说应从香港回来,走拉萨的话不太方便,后来发现果然如此。
因此,护法神的帮助决定无疑。
有些道友对此满不在乎,觉得好像无所谓,这样不太好。
而有些人又太过执著了,无论到哪里去,什么法都不修,就是拎一个酒瓶子
3,这也没有必要嘛!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因中。
世间上无数的人不断追求福报,想获得名声、地位、财富,但没有一定因缘是得不到的。
因为福德的善妙之树,永远扎根于高尚行为的泥土中,这是它生存的唯一环境。
有些人现在拥有福报,也是他前世行善得来的,假如行善的因不存在,福报的果绝不可能产生。
知道这个道理后,求福报、求平安的人,应经常处于高尚的心行中,若能如此,福分也会不求自来。
否则,若为了名声财富不择手段,也许依靠前世未消尽的福分,暂时会得到一点点安乐,但这个享完之后,生生世世都会处于痛苦之中。
行为高尚非常重要,印光大师曾讲过一个公案:清末李自成率农民起义期间,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散。
有一姓袁之人在逃难时,与儿子失散,后想娶一妾续香火。
刚买回一个女子,进房便见她伤心地哭,袁公问她何故,女子说:“家中穷得没饭吃,丈夫饿极要自杀,所以卖身想救活丈夫。
回想起来,我俩平日感情甚好,现在却活生生分离,怎不教人伤心?”袁公听了很感伤,天亮后送其回家,又赠银一百两,叫夫妻做小生意度日。
夫妻俩非常感激,打算买一好女人,给袁公做妾生子,但一直没有找到。
后来见一相貌端正的孩子要出卖,他们想:未得女子,先买一个童子服侍袁公吧。
买定后送到袁家,袁公细看再
三,原来竟是失散的儿子。
行善的报应竟有这么快、这么巧! 当然,是否人人都会这样,也不一定。
但只要自己行为道德,福报定会以各种方式出现。
麦彭仁波切在此告诫我们:若欲福德久远,首先必须端正心态,行持高尚之行! 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众生福德极为浅薄,具远见、有利他心的智者也罕见应世。
即使有的话,他们以种种方便劝众生行持高尚行为,真正能做到的人也是寥若晨星。
在古代,伏藏大师、大成就者、大智者成批涌现,而现在这样的大德却越来越少。
不仅我们普通人的福报极浅,包括有些高僧大德也是这样认为。
比如弘一大师,在别人看来他的福报非常不错,学识、地位、修行等令人羡慕,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福报浅。
在有些教言中, 3供养护法时,一般要用酒,但也可用其他饮料代替。
27 他针对学佛年轻人的劣习,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爱惜福报;
二、经常劳动;
三、受持戒律;
四、自尊自重。
尤其是惜福这一条,他常说:“我们末法众生的福报很浅,一切衣食切不可随意浪费。
”草鞋、衣服没有用
五、六年,他是从来不换的,日常饮食非常简单,用纸墨也很节省。
他经常给僧众讲这些道理,说不仅是自己,印光法师对惜福也很重视:有一次,一个人供养印光法师白木耳,让他补身体,大师马上托人送给谛闲法师,说自己福报浅不堪受用。
像这样的大德,珍惜福报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平凡众生,行为上更应该值得注意。
麦彭仁波切说:“末法众生的福报浅薄,真正有福报、有智慧的人相当稀少,即使偶尔出现于世,也是违缘重重。
”去年尼众这边重视闻思修行时,好多法师都生病了,她们认为自己的福报太浅了。
萨迦班智达也说:“智慧渊博、持戒清净、道德高尚之人,不一定会长寿百岁,且会出现各种违缘。
”因此,藏地、汉地有相当一部分高僧大德,寿命、事业在显现上都没有圆满。
此外,在末法时期,劝众生行持善法也非常困难。
今天跟他说得好好的,但他坚持两三天之后,又开始故态复萌了。
所以,正如颂词中所说“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鲜有闻。
现在众生福报的确浅,对古人的传统道德和高僧大德的崇高思想,几乎都不太重视,认为这些太陈旧、呆板,跟不上时代潮流。
他们一味追求乱七八糟的知识,行持高尚的行为鲜有耳闻。
古代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以及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对调整人心有非常大的帮助。
尤其是佛教的种种行持,并未随时代的变迁而化为乌有。
你们新一代的佛教徒,应将这些传统牢牢掌握、代代相传,不要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就将佛教的行为和思想慢慢淡化,最终彻底世俗化。
我有时候不太愿意去大寺院,因为那里经常忙于外面的建筑,闻思修行的现象难得一见。
每次去那些寺院时,总有人给你介绍:“我们殿堂花了几亿人民币,折多少美金……”其实,这个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内心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前年,我去了东北海城的“大悲寺”,那里虽然建立只有
五、六年,但保持着古代佛教的传统。
僧人全部是手持钵盂、日中一食,不接触金钱,除了三衣以外,身上不持分文,个人的供养都属于常住。
门口还有个大标牌,上面写着“禁止收钱”。
平时我在别的寺院和道场中,看到的都是“欢迎捐款,功德无量”,相比之下,那里的道风让人赞叹万分。
上师如意宝在《智悲精滴》中,也曾对出家人、在家人有过一些批评,说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低级庸俗的时尚,将叛逆行为当作新潮处处标榜,优良传统几乎被全盘抛弃,语言行为更是不伦不类。
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非要过古人的简陋生活,把茶壶全部扔掉,每个人 28 都要拿着瓦罐,而是说有些有价值的思想瑰宝,万万不能舍弃。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今许多人一改以往的传统,竞相在穿着打扮上标新立异:今 天穿喇叭裤,明天穿牛仔裤;今天把头发染成黄色,明天又改成红色;今天的眼睛是绿色,明天又变成黄色……。
每天盲目地在外表上更新换代,内心的智慧却日渐贫瘠荒凉。
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功德圆满成。
现今此大地上可谓恶人遍布,处处尽是蛮横恶劣之人,但我们也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为。
若能如是,所做的一切会越来越完美,所希求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圆满。
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常会遭到他人的嘲讽和反对,甚至还有人觉得你精神有问题。
尽管环境非常恶劣,但也要尽量护持正见,以大悲菩提心、缘起空性见来对待一切,千万不要被邪见染污了自己的相续。
这两三年来,我每次给别人回信时,总会加上这一句:“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但他们到底做到没有,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心里确实有这种希望。
现在的恶人非常多,前几天有人在网上问:“佛经中说人身稀有难得,但为什么现在的人口越来越多?”我回答道:“佛陀是说暇满人身难得,并没有说造恶的人身难得。
米拉日巴尊者曾对猎人启巴(又名怙主金刚)说:‘本来佛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像你这样的人,便会觉得人身很容易得到。
因为这种人身跟恶趣的身体无有差别,并没有什么可珍贵的。
’” 总之,大家不管到哪里去,总会遇到很多不知因果、不信前后世的恶人。
自己一方面要对他们生起悲心,另一方面不要被恶人所左右,当守持最高尚、最稳重的行为来利益众生。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此颂略摄了本论的所有内容,用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喻为一棵根茎枝叶花果具足的大树。
这十二种功德缺一不可,若有一个不具足,就像大树有了缺陷一样,不可能是个完美的人。
《二规教言论》比较简单,不像因明和中观那样难,这次学习《入行论》的同时,我要求大家也学一下本论。
如果不听我的话,那也没办法;要听的话,你们应好好体会这里面的含义。
我在与很多佛教徒接触的过程中,觉得他们虽有佛法上的境界和信心,可是人格不够完美,以致有些功德无法增上。
若连世间的好人都做不到,怎么会有出世间的功德呢?因此,大家务必要先做一个好人,在此基础上再修佛法,才能将其真正的功德体现出来。
29 麦彭仁波切用一棵树作比喻,其中有相当甚深的意义。
人就像是一棵树,树没有根肯定会干枯,人没有根也肯定一事无成。
那什么才是人的根呢?就是智慧与稳重。
没有智慧的话,世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没有稳重的话,即使有智慧也用不上。
所以,此二者是最关键的,犹如树的根一样。
树茎是有愧和不放逸。
树只有根而没有茎也不行,同样,一个人虽然有了根本,但所作所为没有惭愧心,也不以正知正念对治自己的烦恼,那就不是真正的人。
树枝是正直和誓言坚定。
一棵树有了树根和树茎,但没有树枝的话,看起来光秃秃的,也不完美,所以正直和誓言坚定不可缺少。
树叶是知恩与利他。
树若没有一点枝叶,肯定不好看、不圆满,因此,一个人要具备知晓恩德和利他之心。
树花是信心和发放布施。
树果是自他暂时究竟的安乐和荣誉,这两个是最后的收获。
一个人若具足前十种功德(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各有两个功德),最后的果自然而然会出现。
这十种功德是做人的根本,大家应该看看自己具不具足。
至于每种功德的具体解释,下面会一一广说。
“此等缺一不可也。
”这些功德一个也不能缺,如果少了一个,整棵树就不完整了。
所以,为了成为非常圆满的“大树”,我们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功德。
假如其他功德都具足,唯独没有惭愧心,那今后应在这方面多加努力;如果稳重方面尚有欠缺,在家里始终呆不住,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身体、语言、心都不稳重,那做人的根就没有了,树的一半已经枯掉了。
表面上看,这个教言非常简单,实际上做起来还是比较难。
有些人总喜欢高攀“大圆满”,但如果自己人都没有做好,这些法也是没有用的。
因此,“大圆满”过一段时间再说,最关键的是先做好一个人,不然连根都没有的话,一切只是纸上谈兵!
一、智慧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此处的“妙慧”,是指能无误取舍的智慧,它犹如双目般不可或缺。
假如没有智慧的明目,纵然具足其他功德,在世间上也是寸步难行。
在这个世间上,没有智慧的人相当可怜。
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孤儿院,看到那些孤儿每天都在学知识,心里有种不可言说的欢喜。
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们一辈子可能会成为没有知识的文盲。
就像我家乡的有些牧民,什么功德都具足,但是因为没有知识,世间、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不要说做生意赚钱,连写自己的名字也相当困难。
30 平时有些人把孩子就送到寺院出家,我就给他们提建议:“最好先让孩子好好读书,等有了一定的文化,再来出家也不迟。
”一个人如果什么知识都没有,光剃个头出家是很可怜的。
因此,智慧非常重要,寂天论师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4”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具有智慧的人,取舍任何事情时,首先都会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
那些损害名誉、倒霉失败的事,大多是由于当事人没有智慧、愚昧无知,有些虽然有一点智慧,但没有经过详细观察所致。
这就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如《格言宝藏论》云:“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应当详详细细观察,智慧不够的话,问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格言中说,愚者问别人觉得羞愧,而智者不问别人才觉得羞愧。
因此,自己若有不懂之处,理应虚心向他人求教,千万不要盲目行事!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虽然做事之前需要观察,但有时由于自己年龄未成熟而考虑不周,有时因为与外界接触少而孤陋寡闻,因此,所做之事当时觉得很合理,现在看来却幼稚可笑。
在我十来岁时,有次一个人给我一块香皂,我拿着它到河边洗脸。
由于牧区的孩子基本上没有用过这些,所以洗完脸后,照镜子一看,觉得自己非常好看,当时就认为:“世界上好看的人,肯定都有一块香皂,人的美丑也是由香皂来分的。
”后来一想起来,就觉得非常好笑。
曲恰堪布年轻时,家里也比较穷,一次别人给他做了件衣服,他看袖子上的羔儿皮特别漂亮,就马上卷起来露在外面。
一个上师告诉他:“不要卷起来,这样并不好看!”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有了一件新衣服,就想穿给很多人看,长大后觉得自己非常愚蠢。
前段时间,有个学《入行论》的道友也说:“现在懂得佛法的道理后,想起以前的行为特别可笑,自己都不好意思!”我们很多道友也是这样,受过正规的佛法教育后,回顾以往刚学佛的心态,不禁感慨当时的孤陋寡闻,对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也非常后悔。
因此,我们的智慧要成熟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颂词中的“善恶”,并不是善业和恶业,而是指善事和恶事。
你若到一个地方,当地的 4智慧度最为主要,其余五度必须以智慧摄持,方能圆满。
31 人们认为哪些是好人好事、哪些是坏人坏事,对此应该有见多识广的智慧。
如果没有这种智慧,自己每天困在一个“小口袋”里,重要的事情一问三不知,说别人过失却非常聪明,那就不是真正的好人。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无论对好事、坏事,都应该有所了解。
就像上师如意宝,不说出世间的超越智慧,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众生的心态行为、各地的传统习俗,他老人家也都了如指掌。
每到一个地方,必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该地的风土人情。
当然,你若一辈子呆在山洞里修行,不了解这些也关系不大,但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种缘分。
所以不管是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对于世间的好坏善恶、国家的重大决策、国际的政治变动,应该适当做一些了解,这对修行和人格培养也很有帮助。
有些人想:“看报纸、听新闻都是世间人干的事情,像我这样脱俗出尘的修行人,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当然,这些若对修行有影响,让你一天到晚沉迷其中,那可以不用去了解。
以前我看到有个出家人整天看电视,甚至吃饭时也盯着看,看到精彩的地方,筷子就悬在半空中,嘴巴张得大大的,一直保持了好长时间。
这样入迷也太过分了,如果控制不了自己,那还是尽早放弃好。
但一般来讲,我们最好能关注一些国内外时事,这样一来,眼光会越来越开阔,心胸也会越来越广大。
否则,只知道白菜多少钱一斤、牛粪棚里还剩几袋牛粪,除此以外,连联合国秘书长是谁都不知道,尤其是有些女人,跟自己家庭工作没关系的事情,从来不愿意过问,这并不是智者的做法,而是一般市井小民的行为。
因此,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应当学着去了解整个世界。
我们学院的有些道友,去外面回来以后,言谈举止都变了,一方面是不太好,天天都观外面,一点也不观自己的心。
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人觉得他不太笨,什么事情都懂一些,而且关心的问题比较大,不是除了自己的饭碗以外一无所知!因此,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大家应当广闻多学,了解一些事情还是有必要的。
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若按此处的标准来衡量,有些人的肚量小,什么都不能接受,那不算是真正的人。
人的标准是什么样呢?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别人诽谤你也好、赞叹你也好,什么都可以容受,对痛苦和快乐不会斤斤计较。
遇到自他的痛苦,不会特别伤心;遇到自他的快乐,也不会过分欢喜。
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同时具有广大的见识,这才是列入了人的行列。
有些人刚开始学佛,哪怕做了一个好梦,第二天就兴奋得吃不下饭,到处宣传:“我昨天做好梦了,好大一片光啊!”但若遇到一点点违缘,他又痛苦得要死要活。
可是若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修行中出现什么样的觉受、验相,他都不会特别执著了,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什么苦乐都能接受,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
32 我们现在的这个年龄,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许多事情,《二规教言论》的这些教言,亲身体验过以后,才发现确实一点也不错。
你们有些年轻人,无论对生活还是修行,什么都看得非常简单,有点挫折就接受不了。
其实,只有经历一些事情后,你才会发现:“的确如此!人到了最后的时候,心胸很宽广,什么都可以接受,那才是个真正的人。
”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具有世出世间智慧的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仅仅想到个人的事情,而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
你们现在都发了菩提心,这种发心非常广大,所以平时也不要总惦记自己的事情,应该为众生、为民族文化多考虑一些,这对你生生世世的影响也非常大。
即使你今生的事业不广大,也没什么培养前途,但如果发心很大的话,对来世将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在座的道友,无论男众女众,不要天天想着自己,应当想以后怎么样弘扬佛法、怎么样帮助众生、为来世积累什么样的资粮。
不要像现在有些目光短浅之辈,只盯着今生的短暂利益不放,今生中也只考虑年轻的这几年,根本不管晚年如何度过。
手上稍微有点钱,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到饭馆里去挥霍一番,整天迷迷糊糊的,从来不想自己和他人的前途命运。
要知道,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发心还是很重要。
老年人也应当如此,即便明天离开人间,今天也要发广大的誓愿:“乃至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广利有情。
”倘若发心很广大,来世的行为定会发出利他之光。
现在有些寺院里的师父,经常谆谆告诫弟子:“自己的利益很重要,要发财发财……”有些弟子本来是大乘根基,人也很有智慧,但因为师父没有教好,心胸就越来越小。
原来他的学问很不错,目光也很远大,但现在整天想的都是自己发财,根本不考虑来世如何。
说难听一点,真是好可惜啊!因此,每个人要有广大的发心,就像麦彭仁波切在这里所说的,应当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一切行为以菩提心来摄持。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五节课 33 思考题 20、智者遇到问题时会怎么样处理?这跟愚者有什么区别?你属于哪一种?21、若欲令社会风气日益高尚,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22、既然我们最爱的是自己,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为什么?23、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点?24、如果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应当如何行持?你今后有什么打算?25、打开智慧有哪两种途径?你平时是怎么做的?26、什么是稳重的士夫?请举例说明。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见闻得受持 百千万劫难遭遇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智慧狭窄、目光短浅之人,在成办自他一些事情时,虽然尽心尽力,下了很大功夫,但犹如孩童们造土房一样,所取得的成效却很少。
没有智慧、鼠目寸光的人,只在乎眼前利益,根本没有长远打算,不管是说话、事情,收效都微乎其微。
所以一个人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小圈子里,尤其是做事情、想事情时,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应该稍微扩大一下智慧的境界。
这一点,不仅出世间的成功需要,世间上的成功也不可缺少。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正因为他的狭隘自私、目光短浅,致使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迅速夭折;还有清末闯王李自成,其失败也跟他自身的这些缺陷有关。
而现在的有些高僧大德,显现上可能轰动一时,但后来在弘法利生方面也是命不久矣,原因多是因为目光只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凡事考虑不周到。
这些人暂时的辉煌事业,就像孩童在河边用沙石堆砌的高楼大厦一样,一股大风或一阵大雨便可将其毁坏无余。
因此,大家今后应当多想到众生的利益,多想到自己生生世世的长远利益,不要总顾虑眼前那点生活。
就像有了火、灰会自然产生一样,只要有了长远的利他心,自己的利益无勤当中即可成办。
你们学到一些佛法后,也不要常想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果总在这方面考虑,人人都知道你的动机,你也不一定会成功。
一旦有了弘法利生的缘分,应当 34 时时不离利他之心,千万不要目光短浅,始终想着保护自我。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具足辨别是非的智慧后,应通过智慧来详细观察,大多数问题可凭自己的智慧来抉择,但有些问题若搞不清楚,可虚心向他人讨教,不要不好意思,古人常言:“智者不问执为耻,愚者询问执为耻。
” 其实,不懂的问题应该问别人,问过之后,才可以得到准确无误的答案。
但有些人却不懂装懂,不愿向他人请教,唯恐这样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让人觉得自己很笨,所以宁可死守似是而非的答案不放,也没有面对别人的勇气。
这种态度不太好,应该把问题敞开来探讨。
我们这里有些法师,经常互相提一些问题,把不懂的地方拿出来辩论,如此对自他都有很大收益。
以前三国的刘备德行高崇,但智慧不足,为成就一番霸业,不惜三顾茅庐,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军师,最终感动了诸葛亮,出山助其建立了蜀汉。
如果他当时顾及面子,不愿意不耻下问,又怎能成就日后的大业? 每个人的智慧有高低,问别人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萨迦格言》中说:“对待智者,倘若不询问也不辩论,就无法了知他学识的深浅。
譬如最好的鼓,若不用槌子来敲打就不能发出声响一样。
5”所以,只有通过互相辩论提问,才能知道智者的渊博学识,自己也会藉此提高知识水平和处事能力。
近来学《入行论》的很多人,经常互相探讨、辩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我听后感到非常高兴。
刚开始大家担心会产生矛盾,后来逐渐习惯了,不懂的就大胆提出来。
当然,在研讨的过程中,你们不要有蔑视别人的语气:“连这一点都搞不清楚,真笨得跟猪八戒一样,你是不是猪八戒的儿子啊……”若用这些恶语侮辱别人,自己也会生生世世堕为旁生。
以前有的人稍微有点智慧,就爱用不干净的语言讽刺别人,这是非常不好的。
别人有问题来请教你,你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要一直藏在肚子里,生怕别人知道。
除了向智者讨教外,还应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
比如智悲光尊者没见过无垢光尊者,但通过阅读无垢光尊者的教典,完全领悟了诸法实相;法称论师也是拜读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之后,成为了世间的量自在;月称论师看了龙猛菩萨的论典后,成为了中观的一代祖师。
所以有些人虽然没有见过前辈大德,但通过阅读他们的论典,自己的智慧和见解完全改变,这也是智者的一种行为。
我在上学读书时,有空就喜欢看《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大圆满前行》。
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的运气真是不错,学生时代乱七八糟的书都有,但我并没有浪费时间去看这些。
最喜爱的这些书,后来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的作用相当大。
5颂云:“不询不辩于学者,不知学识之深浅,犹如槌子不擂鼓,彼与余物有何异?” 35 阅读智者论典的同时,还要想一下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
《格言宝藏论》中专门有一品讲智者与愚者:无论说话、做事、发愿、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摄持,而愚者则以愚痴来指导。
看了这些教言之后,我们虽不敢说是大班智达、大智者,但也知道二者有哪些差别。
你们最近有时间的话,希望多看看《君规教言论》和《格言宝藏论》,里面详细宣说了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经常对照一下自己,看你具足了愚者相还是智者相,若能这样思维,就不会堕入愚者的群体当中。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依靠上述方法,比如向智者请教、阅读智者的论典,自己的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如此一来,行为也会随之越来越如法。
即便原来是妓女、屠夫等下等人,通过学习智者的行为,也有机会变成了不起的大德。
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的佛教历史上都有,所以我希望能让现在的人多懂一点佛法,只有越来越了解佛法真理,才会越来越增上高尚行为。
今年觉姆们非常精进,不久前的考试成绩也很不错。
通过闻思,僧众的纪律比往年大有改进,用不着天天拿着棍棒监督,只要道理上明白了,素质肯定会提高,行为也自然规范起来。
总之,智慧非常重要,没有智慧的愚者相当可怜。
现在有些人特别想学佛法,但什么都不懂,不知道从何入手。
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提高大家的佛学水平,水平提高了以后,不用特意地去提醒,行为上也会如理如法。
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若行为越来越高尚,自然会赢得众人恭敬,名声、财富、事业等也如夏天泉水般喷涌而出,相续中的智慧、境界、修行及高尚品德,一年比一年、一月比一月,甚至一日比一日更超胜,自己会获得很大的进步和利益。
智者在短暂的时间中,转变也会相当大。
愚者无论过了多长时间,也没有任何长进,原来稍微有正知正见,还算是不错,但由于自己不精进,想尽办法躲避佛法的教育,以致行为一天比一天糟糕。
就像个漏水的瓶子,本来还有一点水,最后全部漏光了。
而智者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上,最终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发出利他的光芒。
可见,智慧极为重要,这一品主要讲智慧,没有智慧的人非常可怜,智慧又是依靠精进而来。
所以,大家理应精进不懈地增上自己的智慧。
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己之爱重,若不思维己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 于此世间万事万物中,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不如对自己那样爱重。
即使有人口头上说“我对别人如何如何关心”,实际上他真正最喜欢、最执著的,唯一就是自己。
但尽管 36 最执著的是自己,很多人却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什么才对自己有利呢?增长智慧,学习对今生来世有利的知识,思维哪些是过失、哪些是功德,对过失尽量去克制,对功德尽量去增上。
如果对此一点也不思维,表面上看来是人,实则跟飞禽走兽无有二致,毕竟它们也是为了短暂的生活而忙忙碌碌。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打算。
现在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人生没有什么方向,反正过一天算一天,从来没想过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最没有意义的是什么?要舍弃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整天迷迷糊糊的,除了饮食生活以外,什么都不管。
其实作为一个人,要分清功德与过失,是过失就尽量克制,是功德就尽量行持。
那什么是功德呢?比如学习这部论典,要为一切众生发无上的菩提心;或者自己终生断肉茹素,尽心尽力地听受佛法;或者每天念诵经典,竭力做一些放生的善举。
这些都可以作为毕生行持的目标。
当然,如果你有弘法利生的大能力,那就更好了。
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思维,自己活在世界上到底是干什么的?假如你什么安排都没有,每天天亮了就爬起来,吃点东西再睡一会儿,随便做点事情就好。
几十年浑浑噩噩的,一下子就晃过去了。
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假如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样跟禽兽有什么差别? 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 做生意、搞修建等简单琐事,自己不懂的时候,尚且知道向经验丰富的人反复询问,而对一生中应取应舍的大事,反倒既不询问别人、也不自行观察,那岂非世界上最愚蠢之人? 上师如意宝在加拿大时,也曾对西方人谆谆教诫:“你们每天对吃饭都会再三观察——今天吃什么菜?这个菜不要有毒,不然对身体不好。
一顿饭尚且如此重视,但对生生世世的解脱大计却从不思维,这跟旁生有什么差别?”当时许多人认为法王的教言很有意义,他们为婚姻、家庭、生活一直操劳,却从没想过来世到底存不存在?今生应该为来世做点什么?这方面若没有任何打算,那简直是太愚蠢了。
所以,后来很多人发起坚定的誓言:从今以后要行持善法! 我们有些人已年过半百,过去几十年基本上是虚度了,从现在开始,你们的心应该专注在佛法上,一边学理论,一边调伏自己的相续。
当然,没有一点修持,光是口头上会说,也起不到作用;修持若没有与理论相结合,天天都是盲目地看虚空、观自己的心,这样也不行。
利他的行为要与闻思结合起来,然后一定要修,否则时间过得特别快,闻思了
二、三十年,但烦恼一点也没有调伏,那是没有用的! 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
37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诸佛菩萨以外,没有过失的人极为少见。
但有了过失也不要害怕,只要知错能改,过失毕竟是有为法,它能依靠对治来摧毁。
前段时间,有些道友通过反省,完全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不对,从内心中忏悔:“我真的很坏,如果再这样下去,肯定会成法油子,幸好现在醒过来了!”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像离开乌云的皎洁明月一样,修行才能获得成就。
否则,始终沉溺在过错中,不愿对别人讲,自己也不知忏悔,这样下去是很可怜的。
若能精进地忏悔,什么事情都有挽回的余地。
以前我讲《金刚经》时也给大家讲过:唐朝有个人不信佛教,他有一次到朋友家中,看见一本《金刚经》,于是把经书撕毁,随手丢弃于窗外。
回到家中,他突然不能说话了,家人屡次请名医治疗,仍然无效。

五、六年之后,他偶尔听邻居念《金刚经》,方恍然醒悟,知道这是以前毁经的果报,心中十分后悔,便耳朵贴着墙静听,合掌默默地忏悔。
过了一个多月,有天他到寺院里去,见到一位慈祥庄严的老和尚,老和尚问他有何事,他指着嘴巴示意自己不能说话。
老和尚从袖中抽出一把刀,在其舌下一割,立刻能说话了。
他摸摸嘴,没有出血,也无疼痛,泪水夺眶而出,磕头致谢。
老和尚为其念《金刚经》,声音和邻居诵经声一模一样。
不久他又来该寺,拜访这位老和尚,但寺中都说无有此人。
他疑惑不信,来到罗汉殿,看见须菩提尊者的像与那位老和尚相仿,才明白邻家的诵经和那位老和尚,全是须菩提尊者的化现。
于是请画家绘制一幅尊者圣像,致诚礼拜供养。
他也亲自书写《金刚经》,终身持诵,变成了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故意撕坏佛经,是非常严重的罪业,但若了知过失后诚心忏悔,就会像《亲友书》中所讲的,即便是嗔心最大、贪心最大、痴心最大的人,后来也会改邪归正,犹如月亮拨云而出一样,获得圣者的果位
6。
我们藏族有种说法:“无过之人找不着,无节疤树寻不到。
”古人亦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人没有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有了过失一定要懂得忏悔,否则若一犯再犯,来世就不知要变成什么样了。
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且于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
除了佛陀以外,圆满功德、十全十美、无有缺陷的人极其罕见,但若对功德善法生起希求心、欢喜心,并经常串习这些功德,同样也能成为具足功德者。
在这个世界上,完美的好人非常难找。
我经常想:“智慧不错的人,却很傲慢,心不稳定;稳定老实的人,可又特别笨,什么都不懂。
真正又稳重、又有智慧、又有惭愧心、又具因果正见的,如同一棵完美大树般的人非常难得。
有时候觉得一个人各方面挺不错,但不久就会发现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
” 6颂云:“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
” 38 我们发现自己有过失时,为了遣除这些过失,对善法生欢喜心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听到闻思修行等善法功德就闷闷不乐,像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特别没有兴趣。
而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比如看电影、看电视,就乐此不疲,怎么样都没有厌烦心。
最近我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有些人有看电视的现象,你们以前发过愿的,现在这样的话,是要惩罚的。
我们在寂静的地方看这些,确实很无聊,我在大城市里遇到很多居士,他们不看电视已经
五、六年了,在城市里都能避免这样的染污,我们修行人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造恶业没有任何意义,一定要尽量制止。
从无始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已经串习得足够了,现在应该改变自己,让自己逐渐变成智者,对自他有一定的利益。
就像我们这里的有些法师,刚开始也是有很多烦恼和习气,但就是因为他们喜欢善法,串习久了以后,现在不仅能保护自己,而且也能度化众生。
每个人都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
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屡犯不止,如此重蹈覆辙之人,会把以前所积累的功德全部灭尽。
这个道理对我们很重要。
世人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浑浑噩噩过了几十年,却从来没有发现过。
大家现在依靠善知识的引导,了知大半生都是在无意义中度过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今后当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马上要加以改正。
如果永远一直错下去,那就无药可救了。
以前律登堪布有个出家弟子,他破了好几次根本戒,每次事后都在上师跟前忏悔,但不久后又重蹈覆辙。
最后他再去忏悔时,上师都哭起来了,说:“再给你传戒,我都无能为力了!”现在有些官员特别喜欢贪污,他们也不知道这是错的,还认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很有能力,于是一错再错,锒铛入狱时才悔之晚矣。
这些人的下场,必定会越来越堕落,最终将辛苦累积的善根摧毁无余。
尤其是有些人,学佛多年后改学外道,对上师三宝生起大邪见,当下便将以前的资粮彻底毁尽。
因此,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具足正知正念! 修习功德越增上,如是过失越减灭,处事浑噩不观察,虽经百年无长进。
如果修习的功德越来越增上,与之相反的过失便会越来越减灭。
比如一个人的闻思修行非常精进,智慧得以提高,他相续中的贪嗔痴慢嫉以及各种罪业和过失,就会日渐减少。
所以修学过程中需要精进,有了精进一定会有进步。
假如没有这样,整天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即使过了一百年,也不会有任何长进,智慧永远无法增上。
今年是一岁,明年还是一岁,始终没办法长大,越来越像个法油子,吃喝玩乐、闲谈度日,生活没有任何实义。
39 有智慧的人哪怕在学院里呆一个月,进步也会突飞猛进。
而没有智慧的人,即使长年累月住在这里,对相续也没有多大帮助,正如《水木格言》所言:“沉在水中之石头,即便浸泡一百年,石头里面终是干。
” 我们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辨别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
我家乡那边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过失,每天早上起来吃饭,然后去放牦牛,赚一点钱,这就是人生的价值,除此之外,身口意如何向善、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些问题从未考虑过。
而对需要遮止的,如打麻将等不如法行为,他们也没什么感觉,整天都是庸庸碌碌地度日。
我们修行人必须要睁开眼睛,看一看哪些是功德、哪些是过失?了知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若不知道这一点,对功德就没有向往之心,对过失也不会有排斥之心,没有这两者的话,则不可能懂得取舍。
作为一个人,最主要的是渴求好的方面,制止不好的方面。
如果实在是前世业力现前,今生中对治力薄弱而犯了错,至少也要有种惭愧心,这样才不至于屡教不改。
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己者成同等,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
倘若自相续中的学问不断增上,那么往昔超过自己的人,就被自己渐渐追上,到了一定时候会与他们并驾齐驱;昔日与自己同等的人,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如此继续发展下去,自己终将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刚来学院才一两年,就把以前没有学的课程全部补上了。
和那些老道友一起考试时,刚开始成绩并不比他们差,下一次就遥遥领先,明显超过他们了。
所以,有智慧人的行为、戒律等好多方面,开始时虽然不如别人,但由于自己的精进和努力,以至于后来者居上,变成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因此精进非常重要,只要这颗心不退,就算自己人老体衰,也可以获得极无上之位。
《人间奇谭》中说:有个人叫魏遐昌,他年轻时读书很用功,但每次都名落孙山,年纪大了以后,只好在家乡教书维生。
他的学生中有个叫朱富新的,非常聪明,但家境贫寒,无力供他读书。
魏遐昌得知后,不但不收他学费,逢年过节还给他很多东西。
后来朱富新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他非常傲慢,对老师不但不感恩,反而当众羞辱他不长进。
受到这种侮辱后,魏遐昌虽然很生气,但转念一想,也是自己不长进,没有再接再励求取功名,于是在68岁时发奋读书。
几年后,与朱富新同时考取举人。
不久后,魏遐昌给皇上出谋划策,平定海贼,以此功劳被封为御使,专门去巡视广东一带的政事。
没想到,到那里的第一件案子,就是审理朱富新(在那里当县官)贪污一案。
魏遐昌不念旧恶,尽量找一些有利的证据,使他无罪释放,但县官的官职却被免了。
魏遐昌办事公正廉明,深得皇上的赏识,后来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礼部尚书才功成身退。
他告老还乡时,皇上亲自大摆宴席为他送行。
而朱富新一辈子也没有出人头地。
由此公 40 案也可以看出,魏遐昌首先是不如他的学生,后来通过精进与之平等,最后远远超在了前面。
有些人在学佛方面也是如此。
昨前天我了解到一个居士,他学佛时间并不长,但现在已 是几百个人的辅导员了,这跟他的精进和智慧是分不开的。
而有些居士学佛十几年,还不如刚皈依一年的人懂的佛理多。
因此,精进的人必定有不同的成就,大家也应该有一种决心,不要再让自己下降或停滞不前了。
若自相续增过失,犹如陡山之流水,彼等下堕势难挡,向上牵引无可奈。
如果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越来越增上,过失也会越来越多,这种人就像陡山流水般一泻万里、势不可挡,即使有很多人想制止,千方百计想把他拉上来,但也是无能为力。
有些人在犯错误时,旁边人怎么劝也劝不住,包括有些出家人想还俗时,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完全陷入了可怕的深渊当中。
今天有个居士给我打电话,说她马上要自杀,并说自己本来是个非常好的佛教徒,后来对别人产生执著,现在精神已经不正常了,今晚要写一份遗嘱,明天就前往某地,准备对自己采取措施。
我劝她最好不要这样做,此举没有任何必要,人身如此难得,今生又能遇到佛法,倘若不好好珍惜,随随便便轻生,下场是非常可怕的。
但她根本听不进去。
现在有些领导也是这样,本来是非常好的人民公仆,后来变成了贪官污吏,下堕的速度相当快。
藏地有种说法:“上去需要三年,下去只要三天。
” 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遇到违缘痛苦时,最好能虔诚地祈祷三宝,不要做出最低劣的行为,这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不利! 是故凡欲自利者,应当恒时精进行,断除自续之过失,增长极大之功德。
众生都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很多人对怎样获得自利并不是特别明白,通过上面的学习,作者在此总结道:凡欲求自利者,必须恒时精进地断除自己的过失,增长自己的功德。
前面也讲了,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殊胜的发心,不能生活在自私狭隘之中。
但仅仅有了发心也不够,还应具备智慧,希求功德、断除过失。
(现在有些人,有功德也可以,有过失也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几乎跟旁生没差别,只要有一口饭吃,天天都是呼呼睡懒觉,这样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这种智慧不要用在小聪明上,应该是为了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增长相续中的功德,断除一切过失。
萨迦班智达也说:“纵然明日将死亡,今日亦当求智慧。
”为了这个目标,大家应当恒时精进行持,若没有精进,纵过一百年也不会有任何长进。
彼亦了知取舍要,故当欢喜诸正士,及与正士之论典,恒常精进而修行。
若想增长功德、远离过患,必须欢喜依止具有智慧、人格稳重的善知识,同时多翻阅高 41 僧大德们的论典。
我前面也讲了,智悲光尊者、法称论师等大成就者,均是依靠阅读前辈大
德的论典,才使上师相续中的功德满瓶倾泻般融入自己的相续,最后获得与上师无别的果位。
高僧大德们的论典,暂且不说别的,我个人翻译的也非常多,你们学一辈子应该足够了。
虽然我是个凡夫人,这绝不是什么谦虚的话,我自己是什么样,心里非常清楚。
但我翻译出来的论典,最多只是词句上有一些出入,内容和文字结构上应该不会有大的差错。
你们若阅读这些前辈大德们的论典,对自相续肯定有帮助。
即使只看《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也会终生受用不尽。
当然,若有机会依止一些上师,将他们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融入内心,你的行为和智慧更会越来越增上。
可是,现在人绝大部分不是这样,他们每天只会讲些无聊的话题,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前段时间我给一位老师打电话,问他最近在做什么。
他回答说:“现在已经放假了,冬天什么都不想做。
我每天去租一些连续剧,白天看,晚上也看,就这样打发时光。
”我说:“那你完蛋了!作为一个老师,如此下去的话,一切的一切都完了,今生来世都被你给毁坏了。
” 不仅仅是他,世间上还有好多人,每天就这么混日子的:要么到不清净的场合里去,要么不分昼夜地看电视,要么天天打游戏……。
实际上,用这些无聊的行为来充实生活,不说我们大乘修行人,世间上稍有教养、有知识的人也不愿意这样做! 总之,在这一品中,作者再三要求我们打开智慧,而打开智慧有两种途径,一是长期依止善知识,哪怕每天听一堂课,也要坚持下去。
如果没有这种机会,那就采取第二种方案——看智者们撰著的、对今生来世有帮助的论典,不要整天看凡夫人凭分别念写的文章。
只有这样,你的功德才会像上弦月一样日益增上。

二、稳重 何为稳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若无稳重之胜德,则如水面之涟漪。
什么是稳重的士夫呢?这种人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公平正直,处理任何事情都能确保客观公正;二是值得信任,不管交待委托什么事情,他永远都不会欺惑。
(就像在一个公司或团体里,通常会让稳重的人当出纳,让他管钱肯定放心,而不稳重的人,不敢随便把钱交到他手里!) 大家非常信任的人,可以叫做稳重者,如果一个人天天东奔西跑、想东想西,别人不容易对他有信任感。
同时,这种人永远不会欺骗他人,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做出背信弃义之事。
以前我的家乡罗科是个小国家,国王叫根培根德,他有个手下叫拉塔,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将领。
拉塔在广交朋友时,曾和一个色达的人于三宝前发过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 42 会肝胆相照,不相舍离。
”后来,那人成了整个罗科国家的怨敌,人人皆想得而诛之,拉塔也接到了去杀他的命令。
当时,拉塔并不知道对方是自己的朋友。
找到那人之后,军队把他房子围了三圈,准备第二天杀掉他。
次日,那个人出来后,发现自己无路可逃,情急之中突然看见了拉塔,就冲着他大喊:“我今天遇到最大的困难,你该救我吧!”然后就往那边走。
拉塔想到曾发下的誓言,便想办法把他放了。
后来大家都知道是他故意放的,大臣们集中起来决意要判拉塔死刑。
国王得知之后,叫拉塔来问话,问他为何要这样做。
拉塔沉默了一会儿,说:“那个人的确是我放的。
我这一辈子为了国家,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情没有一个不做的,这份忠心和功劳,您应该会认可。
但有一件事情我今天要呈白,我和那个人曾在三宝前发过誓,他遇到最大的困难时,我如果背弃誓言,就是欺骗了他,那我不算个人,所以就把他放了。
既然我已犯下国中最大的罪,那就任凭国王处罚,您即使砍我的头,我也心甘情愿地接受。
” 国王听完这番话后,微微一笑,说:“你把你的枪和马拿过来,给我作忏悔。
”以这种最轻的方式处罚了他。
事后他对别人说:“拉塔真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在最关键的时刻,他还是非常了不起!” 其实,我们修行人也应该这样,如果以前在三宝面前发过誓,哪怕遇到最危险的一刻,也绝不能舍弃誓言。
这样不仅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自己也是问心无愧。
然而不稳重的那些人,今天发誓、明天就舍弃,他们的承诺犹如水上波纹,风一过就消失无踪了,这种人不算真正的好人。
学了这么多,我希望大家首先变成有智慧的人,其次要成为稳重的人,对依靠自己的人从来也不欺惑。
这方面的公案,《释尊广传》中有很多,我在此就不广说了。
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百功德,若无世法此根本,则无余法可希冀。
假如具备稳重之功德,即便无有其他功德,也能凭此圆满百种功德。
若能从头到尾守持这一世法根本,纵然智慧等功德不具足,实际上修行也是圆满的。
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经常能看出很多人的心态:有些人今天报名,明天放弃,过段时间又想报名,经常翻来覆去的。
而有些人尽管智慧不高,但报了名以后坚守诺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退下去,这就是稳重的表现。
如果有了这样的稳重,其他什么功德都可以圆满。
汉地有一个公案:金山寺有位香灯师叫持律师,他人比较笨,很多人都喜欢耍弄他。
有一次到了六月六要晒藏经,有位小和尚很调皮,对持律师说:“香灯师,今天大家都晒经,你的蜡烛快长霉了,也拿出去晒晒嘛!”于是持律师很高兴地把一坛蜡烛搬出去晒,结果全部熔化了,只剩下一些蜡芯。
晚上维那师让他点灯,他很老实地把蜡芯拿出来,套在蜡签上。
43 维那师很惊奇,知道事情的经过后,觉得这个人太笨,决定想办法迁他的单。
第二天,维那师把他叫到跟前,当着大众面说:“持律师,像你这么大的智慧,在禅堂 里当香灯,太委屈材料了。
现在谛闲法师在温州头陀寺讲经,专门培养弘法人才。
你既然有这样大的聪明才智,可以到他那里学习。
到时去各地讲经说法,我给你当维那,大家都能沾你的光。
”“好哇!”持律师笑咪咪地说:“维那师多慈悲!”于是他马上收拾行李、捆好衣单,傻呼呼地背起架子,前往头陀寺去了。
去了之后,谛闲法师通过各方面了解,知道别人是故意愚弄他,但无论钝根利根,只要发心学教,就不能随便拒绝。
于是他让持律师先在那里除粪、挑水、扫地,以后又行堂、擦桌子、洗碗。
早晚多在佛前拜佛,并找人教他五堂功课。
等他把五堂功课学会后,接着教他背《楞严经》、《法华经》,后来又背《法华经会义》和《楞严文句》。
持律师虽然非常笨,但性情十分稳重,做任何事情都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每天背诵也非常认真。
经过几十年的工夫,他把这些全背下来了,提起某一段,他都很熟悉,像得了语言三昧一样,真正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法师,谛闲法师无论去哪里都带着他。
后来,维那师也真到他那儿去求法,履行诺言给他当维那。
可见,刚开始没有智慧的人,只要人格稳重,持之以恒,最后肯定会开悟的,到那时什么经论都通达了。
我们学院中性格稳重的人也有很多,这次我传讲《六中阴》,之所以对十年以上的人有特殊开许,也是希望他们像持律师一样,逐渐逐渐变成大法师(众笑)!有些人尽管来十年还没有当法师,但毕竟在藏地呆了这么久,人格应该很稳重。
倘若没有这个功德,其他功德也不可能得到的。
大家学习一部论典时,不要想得很多。
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外面的世界也是形形色色,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依止那个上师,今天求颇瓦法、明天求火供法、后天又求会供法,自己都不知道最后成什么样,世间和出世间什么功德都没有。
因此,你们应当首先详细观察,抉择出适合自己的法,然后在这个法上多下功夫,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
这也是稳重的一种表现!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六节课 思考题 44 27、请以比喻说明稳重的功德和不稳重的过失。
28、什么才是有愧者?在家人和出家人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29、为什么说无愧者比裸体奔跑者还值得羞耻?30、这节课讲了哪些是无愧者?你具备几种?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见闻得受持 百千万劫难遭遇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对所选择的道路不退失信心,并对信赖自己的人始终坦诚相待、从不欺惑,这种人可谓稳重者,在人中是最殊胜的。
稳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智慧认定自己的所行之道后,永远也不会退转。
比如我们依靠深深思维,选择了大乘佛法,在这个道路上,对自己所学的法和所依止的上师,哪怕是舍弃生命,也不能轻易舍弃。
如果今天趋入大乘佛法,明天觉得这个不太殊胜,又改学另一个法门,这就是不稳重的表现。
另一种就是对依赖、信任自己的人,不管受到多大的困难和痛苦,都要坦诚相待、不欺惑。
佛陀在因地时即使舍弃生命,也愿意帮助别人,这方面的公案在《释尊广传》中不胜枚举。
可是不稳重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根据自己的情况,说话变来变去,做事也是此起彼伏,今天对信赖自己的人非常好,明天就去欺骗他。
尤其是现在的世间上,不稳重的人特别多,骗父母、骗儿女、骗朋友……,一旦遇到更好的对境,就把原来所承诺的全部抛之脑后,这种人就叫不稳重者。
我们学习佛法,首先要做一个稳重的人。
有了智慧当然最好,但没有也不要紧,只要有了稳重这一功德,其他的功德自然会具足。
如果有了以上两个特点,不管人们认不认可,实际上你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
下面分析稳重的功德: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
45 稳重可从身口意三方面来分析:
一、身体:若身体稳重如狮子,则不会受到他人的随意欺辱,且具备大威严,令大家都害怕。
狮子是兽中之王,百兽都十分畏惧它,看见狮子的威严,它们一动都不敢动。
同样,稳重的人无论住在哪里,任何人都不敢随意欺负他,由于感受到他的威严,像猴子般的不稳重者,一见到他的身体就特别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上师如意宝在学院时就是这样,大家见到上师的时候,即使没有犯错也非常害怕,因为稳重者的身体有一种威慑力,下面的人看到就会敬畏万分。

二、语言:语言有庄重、不庄重之别。
语言不庄重者,整天说说笑笑,有意义的话说不出来,没有意义的话一直滔滔不绝,全部都是无稽之谈;而语言稳重者,说话就像仙人的谛实语,一般不会随意开口,一开口就是真实语,没有狡诈欺诳的成分,人们听后也会非常信任、欢喜。

三、性情:性情稳重的人就像如意宝一样,依靠他的证悟和智慧,能给当地众生降临所欲求的东西,满足自他的一切愿望。
这些教言,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觉得特别惭愧,但非常羡慕里面的境界。
作为一个人,身口意稳重是相当重要的,若能如此,别人对你有信任感,你自己也很快乐。
如果没有稳重的功德,哪怕一天能背诵一百部论典也没有用,今天背得很好,明天又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种人是不可靠的。
当然,我在讲解本论时,并没有详细参考其他资料,只是字面上大概解释一下。
我想也不用其他的分别念来添枝加叶,先把字面意思搞明白就可以了,有智慧的人应该会对照这些内容,对自己作一番仔细的观察。
接着讲不稳重的过失: 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这里说得非常好!如果你们不能背其他的,只背这几个颂词的话,也有非常大的必要。

一、身体:身体不稳重者,就像是掉了双角的牦牛,一定会遭受众人欺侮。
牦牛若有了锐利的双角,打架时非常勇猛,别的牦牛也害怕它。
而一旦它的角掉了下来,作战的能力就消失了,其它牦牛便趁机群起而攻之。
所以,没有角的牦牛,在牛群中经常会受到欺负。
同样,有些人的身体不稳重,今天跑色达、明天到洛若、后天去炉霍,整天飘来飘去的;或者这家串串、那家逛逛,今天去这家吃一餐、明天去那家蹭一顿,即使别人当面不说,心 46 里也会特别烦感。
现在世间上有很多人,平时不愿呆在家里看书念经,一有空就出去逛街购物,每天游游荡荡的,身体没有一点自控能力,这种人就跟没有角的牦牛一样,迟早会受到众人的欺负和厌恶。

二、语言:乌鸦发出的声音很不吉祥,会给人们带来恶兆,所以大家都讨厌它。
同样,语言不庄重者,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就像乌鸦一样,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

三、性情:性格不稳重的人,就像秋风中的落叶般飘浮不定。
今天想学这个,明天又想学那个,最后自己也不知该学什么,始终没有一个定准。
身口意不稳重者,不要说学佛,恐怕连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难以维持。
这种人的一切都建立在虚空中,天天在云上飘来荡去,非常可怜。
因此,解脱的基础就是稳重,然后还要一点智慧,有了这两点,才有希望修学佛法。
否则,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身体这样做,语言也跟着这样说,这种人有什么可靠性呢? 《二规教言论》是麦彭仁波切的智慧结晶,法王如意宝在学院讲过多次,尤其在五台山清凉寺旁边的树林里,给我们讲得比较广。
依靠这些传承上师的教言,我们首先要做好人,然后再修行,最后才证悟。
可是现在很多人的修行已经颠倒了——人没做好就想证悟,证悟以后再修行,修行后再做一个好人,这是根本不现实的。
所以这次我没人请求就传这部法,原因就是感觉到很多人修行有问题,没有意识到先做好人的重要性。
他们若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再进行修学,效果肯定会好一点。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如果具足无误取舍的智慧,身口意能安住于稳重的善道中,则已扎下了殊胜的世规如意妙树之根。
前面已经讲了,一个人的品行就像是一棵树,这棵树依靠树根而成长,稳重与智慧就是它的树根。
有了这两个根,世规的妙树才会高高耸立,并有机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否则,没有根的树不可能生存,出世间的功德果实更是无从谈起。

三、有愧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什么才是有愧者呢?就是对世间极为下劣之事,生起极大的忧愁和厌烦之心。
比如看见偷盗、杀生、卖毒品等非法行为,一点兴趣都没有,就像看见不净粪一样,觉得特别讨厌,有了这样的心态,说明你是个有愧者。
(此处字面上很简单,但真正衡量起来时,我常认为自己也是无愧者,所以非常羡慕这些大德们的教言。
) 47 具体而言,若是在家人的话,对世间上不如法的行为兴趣索然。
尽管在家人没有太多的戒条约束,但受到良心或道德谴责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参与。
尤其是作为佛教徒,更应该有最起码的善良行为,假如经常赌博、打麻将或是到非法场合中去,那就是一个无愧者。
如果是一个出家人,则非常不愿意违越戒律。
曾经有位法师说:“某某出家人是很好的,他以前去拉萨的路上,遇到两个女的,她们请求结伴而行,但他觉得这会招致别人的诽谤,于是拒绝了她们,独自前往拉萨。
”仅仅是这种行为,就证明他是有愧者。
若是无有惭愧的人,便会随便放纵自己的行为,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所以,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行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行为,倘若始终有正知正念,知道某些行为当做、某些行为不当做,这就是所谓的有愧者。
有了惭愧心的妙衣,就像人穿上衣服会庄严身体一样,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会增添光彩。
反过来说,没有惭愧又是什么样呢?下面就用比喻来说明。
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比如在成千上万人的大庭广众中,有个人全身沾满不净粪,到处裸体奔跑,人们会觉得他精神不正常,并替他感到羞耻。
但比较而言,这并不是特别丢脸的行为,无愧者才是最值得羞耻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若身上沾满不净粪,到清澈的小河里就能洗净,最多浪费一点肥皂而已。
原来有个人不小心掉到厕所里,浑身臭不可闻,他特别不好意思,就悄悄离开这里,到远处的河里把衣服、身体全部洗干净,等到下午衣服晒干后,又干干净净地回来了。
至于裸体奔跑者,等他心里满足了,

标签: #买车 #正品 #正品 #艺术品 #家居装修 #模板 #我要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