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火化需核酸证明值得商榷,02评说2022.05.30

一扫 6
星期一主编:彭臻玉(电话:)版式:文梓 评说QQ群:45085001投稿邮箱:pingshuo@ 痛快说事从容论理 社长:赵宝泉总编辑:周钢编委:潘善臻何谷张树忠 张敏王世军唐炎林 编读往来 世界最高树有多高 读了贵报5月23日“老年大学”版《中国最高树有多高》一文,我很好奇:在世界范围内,最高的树有多高?(湖南株洲张洪林74岁) 编辑彭臻玉回复:经查阅相关资料,以往被认为世界上最高的树是187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一棵杏仁桉,据称高达132.6米,测量者是一名林业工人,但这一数值没有得到普遍承认。
现在经常被提及的世界最高树,是在美国红木林国家公园发现的一棵高达116米的北美红杉。
总体来说,超过100米的树对于“世界最高树”这一名号已经颇具竞争力。
本报声明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摘编本报文字及图片。
如有侵权,本报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来稿一经本报采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报享有其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纸质版、电子版等介质的出版权、传播权;本报所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费。
本报选登的部分文章和图片,因作者地址和电话不详,我们无法奉寄稿酬,烦请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看本报数字版 【社评】本报评论员彭臻玉 逝者火化需核酸证明值得商榷 近日,有网友晒出一张截图,在“i深圳”App的“智慧殡葬”页面,有一条温馨提示,其中提到:“在疫情期间,对封控管控防范区的逝者,报丧人除需提供《死亡证明》或《遗体接运单》外,还需根据该区域的核酸检测要求,提供逝者核酸检测证明。
” 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而言,新冠病毒确实可能附着在逝者身上,病毒也并不会因为人的死亡,就马上失去活性和传染性,深圳市殡仪馆方面要求报丧人提供逝者核酸检测 证明,固然有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的考量,对于家属和参与殡葬流程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然而,此举之所以被诟病“折腾逝者”,却并不全是因为由家属提供“逝者核酸检测证明”被误读为“由逝者提供”,更在于实际操作确实可能对“死者为大”的传统伦理产生挑战。
如果说提供逝者核酸检测证明实属必要,试问有多少人会在亲属临终前知悉有此要求,并提前联系核酸检测人员来采样?毕竟,这样的“特殊 要求”与人们的惯常生活经验相去甚远。
倘若家属事先未作相关计划,难道还要在亲人离世后叫人来补采样?会有核酸检测人员愿意来吗?人来了后,是采集鼻拭子呢,还是采集咽拭子?凡此种种,显然都需要更有人性化的制度考量。
实际上,无论逝者是否死于新冠肺炎,如果确实来自封控管控防范区,负责接运的殡仪馆人员完全可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疫情期间遗体处置相关指引和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来将疫情传 播风险降至最低。
殡仪馆方面也有必要在此时“提级”防护,设立临时专用通道和专用火化炉,按照操作规程做好遗体火化工作,而不是仅凭一纸核酸检测证明来判定风险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
更何况,既然深圳市殡仪馆表示,在实在无法出示逝者核酸检测证明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家属的核酸证明,这看似留有迂回余地的“关照”,难道不也说明“提供逝者核酸检测证明”的举措本就大可不必吗?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仗义执言 退职领导到村任职是好事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安徽合肥市召开2022年全市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动员会。
会后,平均年龄58.4岁的71名“老同志”将开启3年“乡村振兴指导员”任期。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其中就提出,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 策。
我认为,合肥市这些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的退职领导干部,实际上也属于人才范畴。
这些老干部长期奋战在各领域,既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人脉资源,还有回归田园的情怀,让他们去支援乡村振兴事业,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当然,更重要的是,“乡村振兴指导员”们去到地方,一定不能耍官威,要为民办实事。
(江苏南通胡建兵57岁) 惩戒劣迹艺人需堵住漏洞 据《法治日报》报道,早至质疑法律的公正性,继 在2014年,广电总局就下发续网暴他人。
比如曾在明 了“封杀劣迹艺人”的相关通星吴某凡案件中发声的张 知。
近年来,“清朗”“净网”某,近日晒出吴某凡粉丝 等专项整治行动也将违法失近一年不断对张某本人及 德艺人作为整治对象,相关其家人、朋友网暴的截图。
部门更是多次强调禁止“劣由此可见,“劣迹艺人”对粉 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
然丝“三观”影响颇大,在对 而,随着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劣迹艺人”实施惩戒的同 快速发展,“劣迹艺人”出镜时,更要加大各网络平台的 发声的试探行为仍时有发监管治理,不能为了流量而 生。
给遭封杀的艺人开“后 实际上,不只是“劣迹门”,哪怕他们用家人名义 艺人”在“蠢蠢欲动”,每每开通账号直播卖货等行为 发生艺人失德事件后,都也应予以叫停。
如果这些 不乏粉丝为其“鸣不平”,漏洞不堵住,相关专项治 并在网络平台想方设法呼理行动可以说将功亏
吁该明星“复出”。
有的甚篑。
(河南漯河王琦) 风风火火引人才,一字之差遭歧视。
口口声声要平等,区别对待是现实。
对簿公堂谋权利,如此勇气需支持。
选贤任能重德才,学历鄙视何时休?文/方知图/王铎 毕业生状告石家庄市政府获立案 近日,因不认可石家庄市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安家补贴政策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的做法,南京理工大学2022届非全日制研究生刘浩哲对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提起了行政诉讼。
目前,该案已获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
据悉,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就业歧视及相关政策问题,媒体曾多次发布相关报道。
时评集萃 “对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决不纵容”符合法律精神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近日召开发布会,通报检察机关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情况,回应社会关切。
最高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主观恶性深、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决不纵容”。
《南方都市报》就此发表评论称,此番表态实际上是依法办事的理所当然之举。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暴力化趋势,不能没有惩处,但也不能仅仅寄望于惩处。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
显然,能否真正形成保护合力,是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网友为什么听不进去话? 近日,“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大意是诸如“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等“建议”,在不少网友看来都是“胡说”。
对此,《成都商报》发表文章指出,发表公共意见的专家,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直接利益联结的,也不需要为决策后果负责,因此容易被视作“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此,说话的专家、听话的民众,都需要培养一种“公共意识”,知道如何去阐述和理解“公共话题”。
但民众也不妨理解公共言论的价值在哪,提升公共讨论的内涵,而不是限制公共讨论的意义。

标签: #微信为什么不能更新 #限额 #加人 #限额 #电脑 #朋友圈 #腾讯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