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微信为什么说不了语音

语音 6
2022年5月17日星期二农历壬寅年四月十
民生视线 MINSHENGSHIXIAN 责任编辑韩学敏电话3155707电邮czrbmsxw@ P3 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好品质赢得好市场—— 西芝兰村西红柿“喝牛奶” 本报讯(记者李智力通讯员杨 亮武占峰)近日,在肃宁县师素镇西芝兰村,村民闫纪伟家的西红柿快要熟了,尽管还有几天才能上市,但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有人订购了。
“别看批发价每公斤要比普通西红柿贵两元钱,但俺们村的西红柿不愁卖。
”闫纪伟说。
为什么西芝兰村的西红柿这么畅销?闫纪伟告诉记者,村里的西红柿都是“喝牛奶”“吃葡萄糖”长大 的,果形好、口感好。
西芝兰村种西红柿已有30多年 的历史了,全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民都种西红柿,全村种植面积有500多亩。
最初,因为大棚西红柿与大田西红柿有上市的时间差,价格高,村民们着实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但是,随着大棚西红柿种植户增多,西芝兰村的西红柿不那么好卖了。
于是,人们想办法改进西红柿的品质,提高收入。
“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山东有用牛奶滴灌种西红柿的新技术,效益很不错。
”闫纪伟说,他同几位村民心动了,组团去山东进行了考察。
回村后,他们还请来肃宁县农业局的农业专家,讲解用牛奶种植西红柿的方法。
原来,用牛奶滴灌西红柿,可以改善西红柿的果形和色泽,西红柿生长到中后期,需要大量微量元素,像钙、铁、锌等,而牛奶富含这些元素。
2018年,村民用牛奶滴灌种植的西红柿出棚了,相比其他方式种植的西红柿,果形好、口感好,推向市场后成了抢手货。
牛奶贵,种植的成本大不大?闫纪伟说:“滴灌用的牛奶都是发酵好的,农作物容易吸收。
一般一亩地牛奶成本只有20元左右,能够提高品质,色泽艳丽、口感好。
卖得价格更好,还是很划算的。
”同时,牛奶中的蛋白质和有益菌对病毒有非常好的 抑制作用,植株抗病能力得到加强。
如今,牛奶滴灌已在西芝兰村普 遍实行,有的菜农通过摸索研究,以有机肥做底料,用牛奶滴灌、葡萄糖喷施,让西红柿色泽口感更好,果实沙瓤、酸甜,很受市场欢迎。
西芝兰村的西红柿“喝牛奶”,成为村民种植的一大特色,成了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现在,这个村的300多亩大棚西红柿都用了这种方式种植,年产值达到了3000万元以上。
我市围棋选手冲击全国联赛河北分赛 本报讯(记者贾世峰)5月16日,“体总杯”2022中国城市全民围棋团体联赛河北省分赛区展开争夺,来自全省的20余支地市组代表队和县城组代表队通过网络展开对弈,每组冠军将代表河北省出征全国总决赛。
本次比赛,沧州市围棋协会选派围棋高手辛昌华、胡瑞升、刘菲菲、徐昊、白劲松等组成沧州市代表队,出战全省分赛。
全民围棋团体赛是近几年兴起的创新赛事。
比赛按年龄段设不同台次,5台总胜负决定两队之间胜负。
这种赛制强调全民性、整体性,能充分反 映当地围棋综合水平,调动当地围棋全面发展。
市围棋协会选派的5名棋手,均是各年龄段及女子棋手中的佼佼者,代表了沧州围棋的最高水平。
这次团体联赛设立县城组和地市组两个组别。
赛程分为分区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分区赛由各省级围棋协会组织,河北省的比赛日期为5月16日至21日,在腾讯野狐围棋平台进行网上对局,经过5轮比赛后,获得冠军的1支地市队和1支县城队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决赛。
决赛将于6月上中旬举行,产生全国总冠军。
连日来,由沧县交通、卫健、公安部门组成的疫情检查站,严把入沧“东大门”,对所有上下高速的车辆和人员做好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行程码,并对车辆进行杀毒,守护好疫情防控进出通道,为辖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魏志广程儒江摄 老年人需积极接种新冠疫苗 新冠病毒全人群易感,而在易感人群当中,老人和有基础疾病人员比较脆弱。
因为老年人本身的免疫功能就相对于年轻人要弱一些,而且大多有各种基础疾病,一旦发生感染,相较于成人和儿童,重症和死亡风险是非常高的。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于预防重症、预防死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换句话说,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对于降低老人的重症和死亡是有效的。
已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外接种中国新冠病毒疫苗的年龄最高纪录为106岁。
经过有关数据统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老年人来讲是安全的。
符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条件但没有接种的老年 人要尽快接种,没有全程接种的要尽快补种。
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接种时需注意什么呢?建议在平稳期进行接种,若拿不准,建议咨询接种医生或临床医生。
提前了解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流程和疫苗相关的知识,提前预约,避免老年人在现场过多等待,引起疲劳、紧张的情况。
在接种过程中,建议老年人由家属陪伴,防止出现一些意外摔倒等情况。
此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需留观30分钟。
如遇到接种后出现不适症状,持续时间比较长,建议尽快就医,如怀疑和新冠病毒疫苗有关,要尽快报告。
韩学敏整理 疫情防控科普知识 市区部分居民小区 高楼引线充电存隐患 本报讯(记者孙杰)近日,记者在市区部分居民小区采访发现,高楼引线给电动车充电现象仍然存在,有的电线长达二三十米,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在华西小区12号楼,记者看到一栋单元楼地下室的防盗窗上缠着从楼上垂下的电线,电线中间及充电头端多处破损,用黑色绝缘胶带紧紧缠上好几圈。
旁边一栋单元楼,一条黄色电线从6层敞开的窗户中垂下来,末端插线板就挂在单元楼的防盗门上。
二层一家住户的充电线从空调外机管子的墙孔里钻出,这条电线和楼体外横在空中的多条通讯线缆 交织在一起。
在文庙小区3号楼,记 者看到一条条飞线成排垂下。
3号楼共有6个单元,而且小区未设置电动车充电桩。
记者发现,这6个单元一共有14条飞线垂下,其中一楼一位住户的防盗窗上就挂着三个插电板。
有一家楼层较高的住户,从厨房窗户中垂下两个插线板,一个插线板悬在半空中,另一个垂在一楼的窗棂上。
记者发现,从住户家垂下的飞线,有的是户主自己改装拼接成的,有的是用“花线”改装的,还有的各处缠着胶布,这些电线容易发生破损、老化等问题,希望引起注意。
不文明行为曝光台 用我残余的视力,做盲人朋友读书的“眼睛” ——走进视障患者张娜的读书世界 “梦想的实现是四季轮回中一朵春花的绽放,是岁月河流中一个涌起的浪……”在“生命阳光之为爱读书”微信公众号,一系列杂文、散文被朗诵者用轻柔的嗓音读了出来。
诵读者名叫张娜,来自东光县,由于先天性视力障碍,从小就看不清东西。
“当时我基本通过声音来学习,声音对我无比重要。
”张娜说,让自己感动的是,好心的同桌经常帮她把文字读出来,老师讲课的时候还特意放大声音或放慢语速。
为了让女儿能跟上学校课程,没上过学的母亲高桂兰,从零开始,和女儿一起学习,再一点点讲给她听。
终于,张娜的成绩慢慢赶了上来。
尽管高中毕业后,张娜没有继续读大学,但她仍没有放弃学习,坚持每天读书,利用助视器,把脸贴到书本上,就这样一点一点汲取书本里的“营养”。
张娜喜欢写作,刚参加工作那年,她 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一篇文章投给广播电台。
几天后,这篇文章被播出。
有很多听众给她来信,鼓励她实现梦想。
为了弥补没有上大学的遗憾,张娜开始自学大学课程。
经过3年的努力,她拿到了大专文凭;又用3年时间,她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
此外,她还学习了计算机操作技能,现在不仅能快速盲打,办公、图像、音视频处理等软件也能操作自如。
在张娜的脸上,笑容越来越多。
她觉得应该把读书的快乐分享给那些和她一样的人。
2013年,张娜萌生了利用网络为盲人诵读的想法。
用自己残余的视力读书,做盲人朋友们的“眼睛”,让他们在有声读物里收获知识,笑对人生。
为此,张娜购置了电脑、录音设备,于2014年11月,开通了“生命阳光之为爱读书”微信公众号。
最开始的时候,录音、配乐、上传全 是张娜自己完成,对于视力仅有0.02的她 来说,由于看的速度跟不上语速,每篇文章 她都要熟读才开始录音。
即使这样,还是会 读错,只能反反复复,一遍遍从头来。
一篇 几分钟的作品,她要花费半天时间。
虽然过程繁琐,但张娜乐此不疲, 她始终坚信,困难有限,爱心无限,只 要能帮大家获得阅读的快乐,一切都值 得。
张娜还鼓励读者写作、朗读,在她的 公众号上发布。
一些像她一样的视障人 士,慢慢从听众变成参与者。
“现在有
50 多个读书志愿者,来自北京、上海、河 北、四川等地,我们从素不相识到成为书 友,经常彼此分享读书心得。
”张娜说。
微信公众号开通以来,已推送有声作 品1400余篇,拥有近2000名听众。
“我没 有美妙的声音,没有精湛的朗诵技巧,但 是我有一颗火热的心,我愿意为爱读书, 为黑暗中行走的朋友们带去一丝光明。
” 张娜说。
据新华社电 河北日报的前身之一——《冀中导报》 在沧州博物馆收藏的诸多红色文物中,有8份抗战时期的报纸,名为《冀中导报》,是原沧州地区文化局局长白焕宗先生无偿捐赠的。
《冀中导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冀中区委机关报,冀中区位于河北中部,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
此报1938年9月创刊于任丘陈王庄,初名《导报》,为油印。
由于战局混乱,报社在抗战期间长期随军民转战在冀中平原各地,不定期出版发行报纸。
在报道内容上,《导报》宣传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游击战和持久战思想。
1939年初休刊,同年底复刊,改称《冀中导报》,改为石印。
1942年5月再次停刊,后随着冀中斗争形势好转,1945年6月在河北饶阳复刊,采用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报头,四开四版发行,并改为铅印。
1949年,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冀中导报》《冀南日报》《冀东日报》合并为《河北日报》,成为中共河北省委机关报纸。
沧州博物馆馆藏的8份《冀中导报》是1946年出版发行的,因年深日久,保存不利,边缘已有破损,可喜的是主版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上面还有《光复禹城》《平汉线我军攻势猛烈扩展 解放徐水攻入固城》《十团体招待美名流国民党某民主人士主张撤退美军》等事件记载。
其中一月七日第伍六一号期刊发《冀中区庆祝新年反对内战大会致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电》:“延安新华社转毛主席、朱德总司令:你们和中共中央的英明领袖们,辛劳八年引导伟大的民族抗战取得了胜利。
有了你们英明的领导,使我们对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增加了坚强的信心和抱有无限光明的希望。
在争取和平民主的道路上不管国民党当局蓄意内战和美国帝国主义分子怎样无理干涉,我们将永远跟着你们继续前进,更紧张地完成一九四六年这个历史转变关头的伟大任务,像八年来跟着你们取得抗战胜利一样,我们将跟着你们坚决地争取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团结和统
一,打退国民党的进攻,结束其一党专政,实现联合政府,走向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在敌人疯狂扫荡的日子里,报社的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活跃在根据地的各个角落,通过一张张报纸,把党中央的声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进行情况,传递到广大干部群众耳中。
《冀中导报》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是那个时代的生动记录, 也为党和人民如何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办报积累了经验。
何抚顺 买来旧砖头修补出村路 李智力 泊头市四营镇东杨村村南有一条出村路,是一条砖路。
由于地势低洼,去年一场大雨路上积了不少水,把路基泡软了。
经过半年多的车轧,路面变得坑坑洼洼,非常难走。
今年一开春,村党支部书记王东龙就想着赶在雨季前,把这条路修好,解决村民们的出行难题。
“花不了多少钱,不用麻烦村民了。
”村里没有专项资金,王东龙就想自己掏钱,买些砖来修补一下。
就这样,他花了600元从村民家买了2000多块的闲置砖和几袋石灰。
村里有户村民正在拆老房,听说修路要用砖,当即找到王东龙说:“如果修路的砖不够,我这里扒房的砖可以随便用。
还有,修路用的土我包了,随时来我这儿拉就行。
” 铺路的材料齐了,王东龙就开始动员自己的家人和亲戚,一起修路。
村民们见王东龙自己掏钱买材料,又动员家里人来干活,很是感动。
就在动工的前一天,临近南边这条路的10多户村民一商量,每户出一名义务工,大家一起修门前这条路。
开工了,村民们从家里拿来工具,掀开旧砖,平整路面。
村里有位叫林占祥的老人,74岁了,看到村民们修路,就骑着三轮车义务拉土。
村民杨建辉,每天下了班路过这里时,都要给修路的村民们送一包矿泉水。
经过3天时间,村南这条近百米的路终于修好了,还留出了排水口。
逼着群众干,不如做给群众看。
王东龙自己出钱买砖修补村路的事儿,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他们积极响应出工出力,一件难办的事儿就这样办成了。
都说村里的事儿难办,那是没有找对方法。
村干部只要真心为民办事,就能得到村民的支持。
征稿启事 本报民生新闻版面开办的《草野事·民生情》栏目,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栏目虽然表现的是草野之事,反映的却是民生之情。
本栏目以记叙为主,无需过多评论;务求简短、言之有物;务必真实,不虚构、不夸大。
我们尊重表达的权利,相信真实的力量。
我们期待收到来自不同地方的故事,倾听来自不同行业群体的声音,尤其欢迎来自基层细节生动的故事,小中见大、滴水见太阳。
我们愿用有限的版面,撑起一方公民发言的舞台。
来稿请注明《草野事·民生情》专栏,邮箱:czrbmsxw@。
新闻热线 曹广欣贾世峰周洋韩学敏胡学敏邢程李佳芳孙杰李智力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标签: #信号 #为什么别人加不了我的微信 #为什么我的微信不能更新 #别人为什么加不了我微信 #为什么我的微信没有保险服务 #为什么微信登陆不了 #不出去 #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