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2日星期五押,微信群为什么找不到

找不到 4
82014年9月12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693 博客 主编:郭勉愈编辑:王剑校对:王心怡E-mail押jianwang@ 博友cool图隗 不再为你叹息 姻李璐图文 凌霄花,听上去很美,也很形象。
这是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李时珍云:“附木而上,高达数丈,故曰凌霄”。
它的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壮志凌云,直上云霄”等成语,似乎蕴涵着些许勇敢与豪迈。
第一次听说“凌霄花”是上中学的事。
那时正处于朦胧诗蓬勃兴起的年代,从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到席慕容的“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等清新明快的哲理诗。
其中,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
诗人借物托情,托物言志,向世人宣读了一份“独立自由的爱情宣言”,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执着和坚贞。
从朗朗上口的诗韵里,人们看到了木棉与橡树并肩相依的高大形象,也看到了凌霄花爱攀高枝、趋炎附势的卑微样子。
花季少年的我们是多么仰慕大树间那一份“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丰满爱情;同时对“借别人高枝,炫耀自己”的藤蔓充满了无奈与叹息。
事实上,对凌霄花的认识,长期以来仅停留于诗歌的字里行间。
只要提到它,便会想到那一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当然,从诗歌里,我认识到这是一种攀援性灌木;从植物专业书籍里,我了解到它是紫葳科中的一员,这个家族还有不少凭气生根和卷须攀援的同类呢。
至于凌霄花有多么红硕,花型又有多么漂亮,我未曾亲眼目睹。
直到六月的那么一天,恰雨过天晴,我在植物园邂逅了它。
在百草园相对空旷的园子里,看到了一棵孤零零的南洋杉。
它未曾修剪过,从树根到顶梢的枝条基本一样长,看上去没有明显的树冠,远远望去,这是一株多么呆板而毫无 生气的乔木呀!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绿圆柱”上,一簇簇橙红色的花朵,东一团西一簇地点缀在绿意盎然的叶丛中,让人眼前一亮。
咦,这不正是凌霄花吗?瞧,一朵朵漏斗状的花朵,组成了一个密集的短圆锥花序,就像艺人双手举着数个唢呐,把喇叭口朝外仰起,凑在嘴边,在即兴演奏呢!正午的阳光里,弥漫着一股温暖湿润的芳香,一只小蜜蜂恰好抖动着双翼,“嗡嗡嗡”地飞舞于花丛。
仔细一看,这“借别人高枝”,早就“站稳脚跟”的凌霄花,长势可谓葳蕤茂盛,沸沸扬扬,恣意飞扬的嫩梢层层围住了南洋杉厚重的枝条。
顺着凌霄花向上攀爬的方向,看到十多米高的针叶树早已被包围了大半截身子,形成一段蓬蓬松松的直立灌丛。
一阵清风吹过,对凌霄花忽然有了新的认识。
看着数根纤细而又坚韧的藤条见缝插针地穿梭于叶丛,自顾自地生长开花,丝毫没有露出半点“攀高枝而沾沾自喜”的神情,心底忽然升起一丝为其抱不平的想法。
倘若你还记得李白说过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否更容易理解“借人高枝”的凌霄花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试想,展翅高飞的大鹏尚可借助风力扶摇直上,为何小小的藤蔓“借人高枝”就遭冷眼呢?再说,从自然科学角度而言,在错综复杂的森林群落中,不同类型的植物各有自己一定的生态位。
高大的乔木层占据了森林上层空间,对阳光雨露拥有绝对的优先权;低矮的草本层屈居林下地面的宽敞空间,接足地气,自在生长;唯有枝枝蔓蔓的藤本层,只能选择夹缝生存的艰难,不声不响,依附攀援,仅为获取更多的阳光雨露。
凌霄花,不再为你叹息。
(/u/saraca) 闲情偶记隗 人生像一棵树,会分出许多枝桠。
每一根枝桠就是一个成长期,还有这个成长期的伙伴群。
从光屁股的玩伴开始,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一堆一堆的。
欲把书念穿的,接下来还有硕士博士同学。
工作了,有许多同事。
移民了,又会认识一些新的朋友。
反正,因为各种因缘,都有结社组群的可能。
技术改变世界,也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
像微信这样的社交通讯软件简直就是一个压缩机,愣是把现实空间压缩到了一个小小的手机里,于是人生也被压缩了。
微信群的火热大概对应了那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非但如此,人亦为群所分,只要你 盛开的凌霄花( ),花冠漏斗状,略芳香。
台禹微制图 微信群里的中秋 姻庄世宇 乐意,各种群会像古代行刑的马匹一样,把你拉扯瓜分了!于是,你的时间被分了,你的生活也被分了。
正是忌惮于“五马分时”的威力,我迄今为止只加了一个大的微信群,就是大学同学的群。
说来也奇怪,我们这些人天各一方,有的分别三十年都没再见过,可一聚到这个虚拟的空间,就跟昨天才见过似的,各种聊很自然地就开始了。
由于东西半球都有值守的人,基本上24小时不间断有话题。
简单的,打个招呼,使坏的揭揭“情史”,然后跟上一串插科打诨起哄的,无聊了也可以转转网上的段子,再无聊了干脆发发表情动漫什么的。
很欢乐,很闹腾,全 然不像一些年届半百的家伙!青葱时代的我们可不是这样的。
我知道,大家这是在补课,是在回溯过去的时光,是在故旧堆里扒拉美好青春的碎片,是一种彼此关念和珍惜的情怀。
我相信这份情怀会弥久愈新。
最近,大家嚷嚷着在群里过一个集体的中秋,现在正处于进行时。
玩的形式也都是一些老掉牙的套路,爱唱歌会乐器的录制点视频音频放上来,爱跳舞的也是弄点视频图片的放上来,还有诗朗诵呵、三句半呵什么的,爱说话的几个家伙则始终以他们的贫在群里播洒润滑剂。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生最重要的三要素,亲情是倦鸟归巢的港湾,友情是行走江湖的桥梁, 爱情则是滋润心灵的雨露和燃烧激情的火花。
亲情是常数,友情是函数,爱情是脉冲。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常数依然是常数,函数却在递增,而脉冲则慢慢减弱趋向于常数。
本质上我不是一个很嗨的人,但在群里也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嘴。
越明年,大学毕业就三十年了,同学们已经在张罗三十年聚会的事。
因为时间安排问题,我基本上没有可能参加他们的早春party,但这份散落久远又重新聚集的同窗情分让我还是感慨良多。
住笔推窗,不见期待中的明月,却挡不住无边的思念。
(/u/dmi2007) 键下生花隗 邮票 姻戎可图/文 前两天要寄两封平信,翻箱倒柜地也找不出一张邮票,即便找到了,也不知道该贴多少,只好跑到邮局。
到了邮局才知道,邮资已经涨到每封一块
二。
我小的时候寄的第一封信上,贴的是一张蓝色的八分钱普通邮票,小巧别致的票面上印着北京饭店的图案。
家信是我六岁时写的最长的文字。
1978年,我上小学,苏联支持越南出兵柬埔寨,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开始在中苏边境屯兵。
那时的呼伦贝尔已经进入战备状态,家家都成麻袋地准备馒头。
逃难路过哈尔滨,火车站上停着载满了坦克的火车。
爸爸几乎是哭着把我和弟弟送到正在滨海下放的爷爷奶奶身边,于是每周每月地写信给父母成了常事。
起初是奶奶先写好,我吭哧瘪肚地抄,抄得多了,自能成文,内容无非是大家都好,我们好好学习,你们保重身体。
奶奶只读过两年民国的小学,“顺颂秋安”这样的话她不会写,但她教我无论长幼,信中一定要称您,她教我信前问好,信后祝福,这些我倒是遵守至今。
后来回家了,又依样画葫芦地给奶奶写信,信中常写的话是,奶奶我想你。
那时候,
封信从江苏到内蒙古要走半个月,是什么让亲人彼此远离? 那时常见的邮票似乎就那一种,直到有一天我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小虎子集邮的故事,我居然也找到一张绿色的邮票,上面印着首都体育馆。
于是我把那张不知哪儿捡回来的邮票粘在一个旧本子上,然后很正式地跟爸爸宣布:“爸,我开始集邮了。
”爸爸笑说你这是又要闹哪样?爸爸是工程师,手工尚可,而且即便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办公室里还是充满了卡纸和描图纸。
第 二天,老爸带回了自己动手做的邮册和一大包旧信封。
那些信封浸满了家里所有的水盆,刷洗好的邮票粘满了家里所有的窗玻璃,大千世界花鸟鱼虫。
晚上搂着插满了邮票的邮册睡觉,就像是搂着全世界,那是多么单纯美好的快乐!再后来,经常到各个单位的垃圾堆捡邮票,也学着分门别类地集专题,虽然总是东齐西不齐的。
再后来工作了,有了余钱,开始整本地买定制的邮册,却从没有仔细翻看过。
投资两个字掺和进来,寻找快乐的心情却越来越淡。
上大学是写信最多的时候,给爸妈写,给奶奶写,规定动作,你好我好请放心。
有段时间爸爸的工厂解体,很担心情绪不好的爸爸,于是提议在信里跟他下棋,为的是让他多写信分分心,每走一步棋要花一个星期,那棋至今也没有下完。
其实那时最期待的,还是远方姑娘的来信,每信必复,没信来也要没话找话地写封信过去。
最疯狂的时候,每天都写,用不同的纸,用不同的信封,贴上不同的邮票。
那得是个什么样的荷尔蒙乱撞的岁月啊!那时候,邮资是两毛钱。
您瞧,以前我在意的是邮票上的图样,而现在却在说邮票上的数字,谁变了? 大学毕业,给同学写信,互诉思念,互吐苦闷,互道珍重。
慢慢地,同学们开始各自上坡,联系渐少。
后来有了网络和手机,世界突然收缩。
QQ群里你每天都可以看到谁已经早起坐在了电脑前。
打开邮箱,送过去三言两语恰是弹指一挥间。
电子备忘录上记着2018年8月18号的聚会,那是毕业25周年,那红字隔三差五地提醒着你,岁月奔腾,时光如梭。
教师节了,给老师寄两封信,居然找不到邮票。
(/u/squirrelroco) e书生见隗 兴致勃勃地赶到了额尔古纳湿地,却被两位游客的对话浇了一桶冰水。
一位问,什么叫湿地啊?一位指指远处说,那不就是吗?问者再问,老远看看湿地就要买门票啊?另一位不语。
按理说,这二位已经参观完了这片号称亚洲最大的湿地。
就算对湿地的概念、性质、作用、价值等等说不太明白,也该对湿地有个大概的了解吧。
遗憾的是,他们和许多游人一样,从这片美丽的湿地离去时,对湿地的了解依然是一片空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遗憾?当我走向湿地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在脑海里打转转。
放眼眺望,拼着命地想看透湿地的奥秘;低头寻找,用尽力气想了解点湿地的知识。
可惜,尽管我仔细寻觅依然一无所获。
事实上,眼前的这片湿地可不一般。
它因比邻额尔古纳河而得名,总面积为12.6万公顷,是中国目前保 别 白 瞎 了 额 姻铁铮 尔 古 纳 湿 地 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较大 的湿地。
请注意,以上这些情 况并非我当时得知,而是为了写这篇文字在 网上搜来的。
观景平台上,一块大石头镌刻着“亚洲第 一湿地”六个大字。
但这片湿地到底有多大, 在整个游览线路上没有找到只言片语。
不过 就因为这块石头、就因为石头上的这六个大 字,吸引了几乎所有的游客。
人们争先恐后地 抢着和这块石头照相,留下永恒而美好的回 忆。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一位知情者讲了个玩笑:曾有专家问,既 然额尔古纳湿地号称亚洲第
一,那么亚洲第 二在哪儿?天才知道。
当时不知道,现在还不 知道。
为此我还专门验证了一下,这次连网络 搜索引擎都没能告诉我正确的答案。
这起码 说明,我们对于湿地研究得太少了。
而深入研 究,才是科普传播的坚实基础。
这片湿地的确非常壮观———游人看湿地 就像看大海一样一览无余。
而事实上,人们到 了海边可在沙滩上散步,可在游泳区域嬉戏, 可看后浪如何把前浪拍在沙滩上。
可惜的是, 来看湿地的人只能沿着弯弯曲曲的木栈道走 到半山腰然后与湿地擦肩而过。
也就是说,美 丽的湿地只可远观、不可近及。
包括我自己在 内的游人们,起初还有些许兴致,但审美疲劳 随后袭来,再加上爬上爬下十分辛苦,很快就 感觉没有多大意思了。
有多少首吟唱大海的 歌?估计没有人能数得过来。
而歌唱湿地的 歌,不说绝无仅有,也会是凤毛麟角。
在大约 多半个小时的行程里,没有公园公共广播的 陪伴。
站下来歇脚的时候,看不到介绍湿地知 识的文字或图片。
到此一游的人们知其然不 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十分正常的了。
没有人告诉我在这片湿地里蕴藏着多少 个秘密。
实际上,眼下的这片一望无际的湿 地,正处在额尔古纳河与其三条来自森林高 山区域的支流交汇处。
这一区域属于全球两 个重要的生态区域达乌尔草原生态区域和黑 龙江流域生态区域。
它包含着广袤的泛洪平 原
,还包括根河、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及两 岸的河漫滩、柳灌丛、盐碱草地、水泡子及其 支流。
查找资料表明后得知,额尔古纳湿地涵 盖了额尔古纳除原始森林外几乎所有类型的 自然生态系统。
湿地里物种十分丰富。
野生维 管束植物有67科227属404种;野生陆生脊 椎动物有4纲26目56科268种。
干旱的季 节,这里还是许多鸟类非常重要的庇护场所, 是全球鸟类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瓶 颈。
每年在这里迁徙停留、繁殖栖息的鸟类多 达2000万只。
只能远眺的我们,看不到任何飞鸟野禽。
但这里是丹顶鹤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繁殖地之
一,大约有45对,占全球丹顶鹤总数的4%; 是世界濒危物种鸿雁的重要柄息地之
一,大 约有2000只,占全球总量的4%;每年从这里 迁徙停留的大鸨和小天鹅的数量分别占全球 总数的17%和19%,这里是世界鸟类保护的重 要区域。
别看此时的湿地离人居遥远,但在两千 多年前,就有古鲜卑人在这儿生存。
在这里发 现有西山古墓群。
早在1800年前,鲜卑人从 大鲜卑山嘎仙洞石室走出,“南迁大泽”。
这里 曾是他们世代生活过的地方。
既然生活过,总 会留下些痕迹吧。
可惜我们无缘看到。
如果有 个湿地博物馆展示一下该多好啊! 我以为,对于任何一个生态旅游区而言,如 果仅仅是自然本身,对于普通游人而言不会留 下太深的印象。
即便留下点印象,也会很快消 失。
唯有借助文化的力量,才能传承下来。
那么生态旅游的文化又在哪里?我想起 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要让人看到、听到、 触摸到或者感知到;其次要让人懂得,简明扼 要
、一听就明白;再次让人能够带走,或者
片叶子,或者一块石头,或者一件小小的纪念 物;最后让人记住,让人常常想起,而这则需 要打动人的细节和触动心灵的故事。
湿地和森林、海洋并称为世界三大生态 系统。
有人称海洋是地球之心,森林是地球之 肺,湿地则是地球之肾。
或许这样的比喻并不 十分贴切,但其地位、作用、价值可见一斑。
目 前我国开放的湿地公园并不算少。
真希望它 们都能成为湿地科普的最好课堂,成为湿地 文化传播的最好平台。
诸君任重道远。
(/u/
铁编2008)

标签: #好友 #杀猪 #密码 #不成功 #看手相 #我有 #微信加 #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