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为什么微博一直闪退

微博一直闪退 7
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目 录 2012年 2012年第10期 总第40期 博明学德笃至行善 顾问:姚小泉郑强代其平主编:封孝伦副主编:李明李昕昌编委:任钢建金道超陈加法 何秀黔向淑文曹建新周载章周琳龚晓康彭治安陈馨婷杨绍政李烨唐延林郭建军周运超关萍李辉龙慧云陈海虹李泽滔向嵩李希建顾尚义张前军曹新明谢涛安世遨顾晓艳责任编辑:安世遨叶文勤李姣红电话:(0851)8292103传真:(0851)8292103E-mail:uteva@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邮编:550025出版日期:2012年12月准印证号:黔新出2012年一次性内资准字(省批)第48号 内部资料 特稿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高教动态
(5)北京交通大学:让企业直接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中国教育报)
(7)东北大学:半数以上本科学生深度参与科研 (中国教育报)刘玉
(9)国外名校教育:从“教读书”到“帮创业” (经济参考报)孙浩韩墨 (1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缺乏学生反馈被质疑形式主义 (人民日报) (15)福建省发布“意见”:本科高校加快退出高职教育 (中国青年报) (16)研究生就业遇本科生与博士生两头挤压原因何在 (新华网) (18)教育部:444种本科专业无需审批可自行设立 (人民日报)赵婀娜王恬 (21)高校新生为何频“闪退”? (中国教育报) (25)高等教育:从“211工程”到“2011计划” (中国教育报)唐景莉 (28)高校行政权力膨胀使教师奔钱奔官 (人民网) 他山之石
(6)清华大学发布2013年“新百年计划”
(8)美国:奥巴马政府多项举措大力发展社区学院 (12)中国矿业大学大力培养行业特色创新人才(17)南开大学试水打破教师“铁饭碗未能晋升副高不能签长期合同(20)同济大学:创业型大学才能托起创业型人才(33)浙江:高校本科生在校期间可享一次转专业机会(39)浙大面向基础学科教师推行“长聘任制”(43)山东理工大学:7年6项国家级科研奖如何创造?(55)复旦大学整合教研资源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 质量与评估 (30)大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评估与保障(34)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40)英国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高校科研评估制度改革 研究与探索 (44)美国创建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47)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启示 工作简讯 (53)新继续教育学院组建成立(53)我校与黔南州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54)我校接受贵州省“绿色大学”现场评估(56)茅台集团将与贵州大学共建产业人才基地(56)我校设立“贵州大学校长特别奖” (厦门大学)吴凡(中国人民大学)刘振天(华东师范大学)姜亚洲 (哈尔滨师范大学)续润华(湖南师范大学)许南 (贵州大学新闻信息网)(贵州大学新闻信息网)(贵州大学新闻信息网)刘魁(中工网)赵福中李丰(贵州大学新闻信息网)唐煦非 (57)《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2012年总目录封
二、封三:评估中心(高教所)2012年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计划(摘要) 特稿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科学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报告着眼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指导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协调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等方面,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部机关和教育系统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了新的谋划,对坚持教育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立足基本国情,必须深刻认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
(一)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机遇。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教育和人才优势作为国家最核心的战略利益。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
在这样的形势下,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迫切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深度开发人力资源。
强国必先强教。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使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质量和贡献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这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集中体现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阶段性特征。
党中央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部署紧密联系在一起,必将成为我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
-1-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二)主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特别强调“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我国发展后劲、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更多依靠劳动者大军和各类人才队伍素质的持续提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青少年开始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把教育摆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特殊重要位置。
总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不断完善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迫切要求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教育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进而超过5000美元时,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世纪之交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2011年突破了5000美元,近10多年我国社会正在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建设的愿望更加强烈。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和接受良好教育机会,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集中体现。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到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部署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特别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是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进一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进方向和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教育改
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使教育更加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加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先行开发,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要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自觉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凝聚了党和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作出了符合时代特点、顺应人民意愿、遵循教育规律的精辟概括,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 -2- 高教动态 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
内涵,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
我们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重视教育质量,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长期遵循的工作方针。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这一系列部署,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践行终身学习观念,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具有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扎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整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而努力奋斗。
(四)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是更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
人民满意的教育,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是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教育制度规则的公平状况都有显著提高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以加快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步伐、建立全面覆盖困难群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和帮扶制度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完善资源配置制度,健全法制保障,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逐渐缩小教育发展中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校际差距,为所有学生开辟不同的成长成才之路。
要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加强制度建设和社会监督,在推进校务公开及招生“阳光工程”、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用更为规范的管理协调来维护教育公平。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今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将更多地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以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目标,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
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进培训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要着重从制度上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大力宣传 -3-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
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七)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师生。
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优势,在创新党建工作,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等方面走在前列。
要着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建设和党的工作,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学校党组织基础,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在教育系统形成风清气正、清正廉洁的良好环境。
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确保校园和谐安全稳定。

三、全力以赴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要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自觉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上来,全面深入地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师生员工头脑,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认真学习。
要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各司局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联系工作实际,带头学习宣讲,使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为广大干部所掌握,用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二)系统宣传。
要积极利用中央媒体宣传平台,充分发挥部属媒体主阵地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新部署,及时报道教育战线的热烈反响和学习情况,广泛宣传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和进展成效,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改进作风。
要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
加强调查研究,民主科学决策,坚持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监督,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教育发展变化,享受到教育改革成果。
(四)团结协作。
要更加注重司局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密切联系、互助协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务求实效。
要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联系本部门工作实际,联系广大干部职工思想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党的十八大精神真正落实到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上来。
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着力点和突破口。
要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周密组织安排,努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提高针对性、操作性;要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落实好中央要求,集中力量深入研究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等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教育问题;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支持基层和学校的工作,千方百计服务群众、服务师生、服务社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3日 -4- 高教动态 北京交通大学院让企业直接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今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2008级学生高京坤成为该校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他将由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而且他已在北京城建设计院“工作”了近一年。
在企业导师———承建设计院第七设计所所长田东的带领下,高京坤先后参与了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CBD快轨等多个工程项目。
“高京坤是学校‘3+1+2’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首批27名受益者之
一。
深入开展产学联合人才培养,将以往的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领域一直探索的育人途径。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向记者介绍说。
创新模式:试点人才尝试联合培养 2010年年底,“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北交大启动,旨在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2011年,学校决定在该项目的基础上,以学校承担的另一个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为载体,实施选拔优秀本科生参加“3+1+2”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工作。
2011年8月,学校邀请了12家企业,由企业直接从符合保研资格并报名的100多名学生中面试选拔,在接下来的3年里,学校和企业将联合对入选学生进行更为明确的订单式培养。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让企业直接介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这些经过前3年“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高潜质学生,在接下来1+2年里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和硕士学位论文,硕士期间实行学校教授和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
学校和企业还会共同为他们设计更符合企业需要的课程和相应的培训。
据介绍,通过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对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等综合能力,而且对缩短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期,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和了解企业文化,更好地对接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都大有裨益。
三赢之举:企业学校学生各得其所 试点工作刚推行一届就成效显著,不仅学生们感觉受益匪浅,而且企业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2011年通过“3+1+2”培养模式招收的两名学生,今年9月已进入工程硕士的培养领域,今年该公司又与7名大三学生签约。
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竟成说:“公司对招收学生的定位不再仅限于技术骨干,更希望他们成为未来公司的中坚力量。
我们把产学联合培养看成一颗种子,现在发芽了。
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发展潜力,学生在企业就变成了现成的人力资源,‘3+1+2’项目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对学校有利,企业受益更大。
”张星臣表示,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之举:企业赢得人才、学校赢得声誉、学生赢得人生。
今年,学校的试点步伐迈得更大了,而且得到了更多企业的积极响应,受益的学生数量不仅由去年的27人增加到了98人,参与企业数量也在去年12家的基础上增至41家。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占三成以上 事实上,“3+1+2”培养模式的探索只是北京交通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的诸多改革举措之
一。
该校还
-5-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通过拓宽高校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依托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实施联合培养试点,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平台建设方面,北交大不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2011年新增校外实习基地43个,选拔其中建设效果好的3个基地作为示范性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6个国家、8个北京市和10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成以北京铁路局、郑州铁路局、中铁快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10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4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6个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地和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
据悉,“十一五”期间,学校每年专项投入1000万元支持国家和市级实验中心开展硬件和数字化资源
建设,2011年增至每年1500万元,投入150万元支持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和增建1000平方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记者在北交大校院两级合力布局、修订的《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看到,该校将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提高至30%以上。
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是教学环节,均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
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结合点,以扩大覆盖面、受益面为着力点,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出发点,北交大正在着力推进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记者唐景莉通讯员袁芳) 改革者说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建立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当前,国家正处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战线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是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高等教育自身问题的迫切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合力的形成,有赖于建立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更需要时间去培育、磨合和积累。
高校应坚持并强化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善基本教学条件,使学校真正走上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2日 他山之石 清华大学发布2013年“新百年计划” 日前,清华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正式对外公布。
今年的“新百年计划”仍然由“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三部分组成,旨在对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实行有针对性地选拔,推行因材施招,力促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力促教育机会公平。
今年“领军计划”的选拔标准在去年的“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十六字基础上,增加了“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1%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优先”这一政策。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表示,该政策的提出是建立在清华大学对在校生成长状况与其高中学业成绩相关性的长期研究基础上的;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绝非平均发展,而是有重点的发展,有重点的体现。
同时,清华大学将在今年“领军计划”入选者的选拔过程中开展综合评价工作,从学业成绩、高中阶段的综合表现、参加清华大学综合面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及最终认定。
“拔尖计划”仍将保持去年的选拔方式,“明年国家 保送生制度将会有重大调整,‘拔尖计划’也将会适当扩大规模,与改革后的学科特长学生选拔制度进行衔接,继续更有效地承担起为拥有特长和潜质的‘天才’学生开拓发展空间的作用。
”于涵说。
而“自强计划”将继续面向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可等同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2000余所县级及以下中学展开选才。
于涵表示,“新百年计划”的实施是清华大学建立科学选材体系、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举措,“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三者共同构筑起三位一体的清华选才新理念: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学术兴趣与创新、兼顾教育公平与公正。
这一选才理念继承了百年来清华选才的理念、标准与经验,也是在今天清华招生承担自身选才责任、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
本报讯(记者钟华) 选自《中国科学报》2012年11月21日 -6- 高教动态 东北大学院半数以上本科学生深度参与科研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一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6项一等奖、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全国一等奖、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2012年,东北大学学生在多项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佳绩。
感受科研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东北大学,仅经过注册的科技类社团就有100余家。
像物理协会、创意设计社团、数学建模俱乐部
等20余个科技社团,都是学生们热捧的社团。
据该校学生科协副主席张长东介绍,每年都有近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集时代性、创新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校园科普活动中来。
东北大学还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样的创新科研类选修课程,如“创造性思维与技能”、“工程技术与创新方法”、“发明设计与实践”、“创业实践与技能”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修,在完成选修课学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创新精神。
理学院大三学生邵帅选修了“创造性思维与技能”课。
在创新科研选修课的影响下,他在理学院第三届创新科技训练营之WWT宇宙漫游创作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作为“纳米功能微粒杂化膜对于重金属离子的界面选择性吸附研究”课题组的一员,他希望自己的课题能在第六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中脱颖而出。
跨入科研大门:循序渐进是关键 一张普通的纸能飞多远?一张普通的纸能站多高?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东北大学创意节之创新思维擂台赛,主题是“一张纸的革命”。
大一学生用1000余幅作品尽情诠释了他们的奇思妙想。
为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东北大学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学生举办四大科普节: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
学校精心为学生们设计了诸如“创新科技训练营”、“软件大富翁”、“商界精英挑战赛”、“奇思妙想”等一批特色科普活动,还在四大科普节日依托下,形成了“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创新思维擂台赛”、“大学生联动装置创新设计竞赛”等多项科普品牌赛事。
为学生们开启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后,如何将他们领进学术研究的领域?东北大学的做法是,通过
“项目化运作”,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就是让学生“做中学”。
该校学生创新中心教师相广海介绍说:“无论是个人还是班级,只要有参与科研创新的想法,都可以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在网上进行申报,一旦通过相关专家的评审,就会获得相应的资金资助。
课题申报成功后,学校配备指导教师进行辅导。
”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大四学生黄素娜和同学组队申报了“大学治理中的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关系研究”课题,经过初期答辩,她和队友们不仅获得了学校的科研资助,还得到了系统专业的科研训练。
黄素娜希望自己的课题有机会可以成为国家级项目。
仅2011年,东北大学在科研训练活动中就实施创新项目190项,研究领域涵盖了各学科,参与学生575人。
-7-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深度参与科研:实现由面到点的跨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们总是对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基地”念念不忘。
拥有先进设备、一流环境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成为东北大学校园里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
2007年,东北大学整合学校实验室优势资源成立学生创新中心,并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科研资源,建设了20个大学生创新基地。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自动化专业学生白景冰就是从“大学生创新基地”走出来的美国(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获得者。
白景冰从大一开始就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普活动、科研训练以及各类相关课题研究和科技竞赛。
特别是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是他参与科研的主要阵地之
一。
在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第五批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他申报的课题———“直—9直升机电子综合显示仪的设计”被评为国家级项目。
东北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张立志说,学校尽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据统计,全校50%以上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过一次省级以上竞赛项目。
2008年至2011年,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东北大学本科生成功申请国家专利88项。
连续3届3名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荣誉称号。
(记者刘玉)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2日 他山之石 美国:奥巴马政府多项举措大力发展社区学院 近两年来,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突破了5%,这是自1970年首次创造了这个记录后达到的最高值。
尽管如此,拥有大学文凭工作者的失业率相比较于高中毕业者(10%)和没有高中毕业文凭者(15.7%)的失业率而言,仍然是很低的。
美国乔治城大学教育和劳动力资源研究中心2012年8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现在的就业市场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是恶劣的,但是对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而言更为糟糕”。
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2012年获得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坚信,教育是创造美国经济基业常青的基石,而构建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和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机会将使美国做好促进企业成长的准备。
为此,奥巴马提议,在下一个十年里通过培养数百万甚至更多的社区学院毕业生来支撑劳动大军。
奥巴马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学院的具体措施如下: 加强联邦政府对社区学院的投资连任后的奥巴马在“美国毕业计划”和“贸易调整援助社区学院和职业培训资助计划”的基础上,继续投资社区学院,并加强其与 产业界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政府已经承诺提供5亿美元为劳动者提供培训,以确保他们获得高工资、高技能领域的工作。
这些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业,运输业,卫生保健和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
此外,奥巴马政府在未来两年里将增加1亿美元用于“美国毕业计划”,而这笔资金也将支援社区学院低收入学生的带薪实习,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工作实践中的学分和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
加强社区学院与产业界的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准备。
连任的奥巴马政府通过推行“职业和技术 教育计划”(CET)和“未来技能计划”来实现社区学院与产业界的结盟。
“职业和技术教育计划”强调给学生提供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机会,而且许多社区学院已经开始与企业合作开发相关项目和课程,包括学位授予的课程和认证培训的课程。
“未来技能计划”将公司与社区学院联合起来,并且已经创建和加强了与工业、商业和社区学院的伙伴关系,从而为50万美国人提供了工作所需的技能。
强调社区学院在职业培训中的角色。
奥巴马政府在2013年的预算申请中提议,设立一个联邦政府资金项目,并计划在未来3年里为社区学院和州政府投资80亿美元,以促进社区学院同企业合作培训200万名在高增长和高需求领域工作的劳动者,如卫生保健、物流等。
奥巴马承诺同议会合作开展该计划,并为社区学院提供其所需要的资源,从而让社区学院转变为社区职业中心。
在这个中心里,人们可以学到关键技能,并获得行业认可的证书。
增加社区学院的毕业生数量。
获取中学后学位或证书是满足美国日益增长的工作岗位需求的首要条件。
近十年来,美国用工需求增长最快的30个职业中,有超过一半的岗位需要高等教育文凭。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水平达到拥有高中毕业证书劳动者的两倍,接受高等教育现在是美国人成为中产阶级最为清晰的一条路径。
目前,美国每年有1100多所社区学院为大学生和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
为了帮助达成奥巴马的社区学院发展目标,美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增加500万来自社区学院的毕业生。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8日 -8- 高教动态 国外名校教育院从野教读书冶到野帮创业冶 大学教育是什么?当我们还在为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应试教育模式烦恼头疼的时候,世界许多知名学府已经将实用教育理念灌注进大学校园。
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脱离实际的“象牙塔”,学校教育正成为学生学以致用,走向创业型人才的平台。
“硅谷的摇篮”、“剑桥现象”、“速度之城”……创业教育颠覆着曾经的大学教育形态,汇成一股挡不住的潮流,引领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势……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激励创新精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凭借其在高科技教学研究领域的顶尖水平,在全球享有盛誉。
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该校将创新和创业作为精神传统,数十年来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孵化器”体系,从而推动大批高素质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创新和创业。
提供创业教育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成效显著。
据该校创业中心执行主任威廉·奥莱教授介绍,该校各级校友在美国创办了2万余家企业,每年收益总计超过2万亿美元,每年新办企业数百家。
奥莱分析说,创业精神深深植根于麻省理工学院,已成为该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该校倡导“利用所学对世界产生影响力”的精神一脉相通,从创新到创业成为诸多校友实现自我追求的重要实践。
该校创业主要集中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
相应的,该校创业教育也主要针对以高新技术为
基础、具有高增长或国际化潜力的项目。
聚焦科技创业使该校的创业支持系统有了凝聚力,也与该校技术大学的定位相符。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麻省理工学院已逐渐发展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创新技术创业教育及孵化体系,并形象地将其命名为“创业生态系统”。
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层认为,从创新到创业的产学研转化过程主要包括7个阶段,即创意阶段、技术发展阶段、商业化计划阶段、企业计划阶段、形成企业阶段、早期成长阶段以及高速增长阶段。
为迎合不同阶段的需求,该校先后建立了6个独立运行、有效互补的机构。
创业中心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就开设“新企业课程”,为高技术人才提供与创业相关的培训。
上世纪90年代,该课程进一步发展为跨学院的创业教育项目。
随着需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1996年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正式成立,由校方提供固定办公地点。
2011年,该中心接受马丁信托基金赞助及冠名,并进一步升级中心运作系统、扩大和更新办公区域。
创业中心执行主任威廉·奥莱介绍,该中心目前挂靠在麻省理工学院颇具盛名的斯隆管理学院下,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
除了由斯隆管理学院提供创业相关课程之外,创业中心还邀请多位知名企业家和成功校友举办讲座,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
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提供创业资金支持。
该技术创新中心创建于2002年,现有工作人员400余名,主要任务是推动学校各实验室中所产生的前沿技术扩大市场领域影响力,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研究资金、创业启动资金和孵化支持。
该中心将工作重心落在培育新兴技术的产学研一体化层面,主要涉及生化、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新材料、能源创新等领域。
除了资金支持外,该中心还推出“创业催化计划”,严格筛选出一批具备创新技术研发和创业经验的-9-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培训师,为校内高技术人才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并帮助创新技术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方接洽联络。
自创建以来,该中心已为90余个项目提供1100万美元资金,其中26个项目已发展成熟,进入实际商业运作层面,吸引共计超过3.5亿美元投资。
技术许可办公室提供知识产权相关服务。
由于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技术保护、专利申请、技术转让等至关重要。
为此,学院专门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据该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1年该办公室共见证632项发明诞生,进行153项专利认证,发放79家企业许可证、110项商标许可证。
创业顾问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咨询。
该中心聘请“创业导师”义务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创业的实际操作层面。
勒梅尔森项目鼓励发明创造。
学院管理层认为,发明是创新和创业的动力之源,因此,鼓励发明是推动学生创业的必要前提。
目前,该项目设立的“勒梅尔森一麻省理工学院”大奖已成为该校最重要的发明大奖。
莱加顿发展及创业中心关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该中心成立于2007年,其主要任务是推动创新技术造福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国家及地区,包括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市场调研、前期研究、计划落实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举办创业及投资全球论坛,吸引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家等前来参与;为有志于此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毕业生以及研究人员提供奖学金。
“10万美元创业大赛” 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积极组织各种创业组织和活动,包括创业工作坊、创业俱乐部等。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00K创业大赛”(即10万美元创业大赛),已成为全美高校中最著名的学生创业竞赛。
大赛创立于1989年,最初由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俱乐部和斯隆商学院新企业联合会共同创办,旨在把学
校理工专业和商科专业学生的优势相结合,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运用并投入市场。
斯隆管理学院学生艾丽丝·弗朗西斯目前是大赛执行主任。
她介绍说,大赛选拔优秀创业团队,并给予胜出者一定的创业资金作为奖励,每年奖金总额约为35万美元,奖金主要来源于外界赞助。
大赛针对创业者需具备的不同素质分为三轮:第一轮是创意类竞赛。
参赛者在60秒内向评审团推销自己的创意,胜出者将获得5000美元奖励;第二轮是参赛者就自己创业想法的现实可操作性进行演示,胜出者将获得3.5万美元的创业基金;第三轮是商业计划竞赛,考察参赛者为成立企业所做的实战准备,胜出者将获得10万美元的奖金。
在竞赛过程中,主办方为学生提供平台供其发布创业构想、招募团队成员。
同时,还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指导和培训以及媒体宣传、法律咨询和人脉方面的支持,并吸引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汤森路透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赞助。
学生创业交流有前景 奥莱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其巨大市场潜力也日益吸引麻省理工学院创业者的注意。
在过去几年内,麻省理工学院与中国政府、企业和学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已进入第二个年头,将邀请中美双方学术精英、企业领袖以及政策制定者来麻省理工进行讲演和成果展示,探讨中美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发掘在清洁能源、环境、信息科技、卫生保健和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潜在合作机会。
作为论坛重要组成部分,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业计划大赛旨在建立一个中外投资人与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进行对接的平台,给创业者提供更多了解和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大赛对参赛者背景和参赛项目类别不做限制,仅强调所提交项目要适用于中国市场。
最终进入决赛的团队将分享总额不低于2万美元的现金奖励。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团队Optimix告诉记者,中国市场蕴含巨大潜力,他们期待能与中国公司展 -10- 高教动态 开合作。
该团队研发项目主要是通过全新运算模型帮助航空公司整合并协同优化定价及收益管理策略,以提高收益。
目前,该团队正在积极接触中国航空界人士,并专门制作了中文产品介绍。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系统建设“创业型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老牌理工科名校,在德国大学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
在校长沃尔夫冈·赫尔曼倡导下,慕尼黑工大自1995年起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并启动了“创业型大学”计划,旨在培养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创业和创新人才,其中一些做法收效良好,在德国其他高校以及奥地利高校中得到推广。
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 慕尼黑工大第一副校长、华裔科学家孟立秋告诉记者,慕尼黑工大提出“创业型大学”理念,其核心
要义是调动一切力量,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学习力和实践力。
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视野和方向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孟立秋说,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不是设立一个部门或办公室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涉及教学实践、跨学科研究、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
同时,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通过运动式的、应景式的短期行为来实现。
慕尼黑工大管理层认为,创业文化应渗透到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
在该校,无论是生命科学、机械制造还是医学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创业和专业概览课程,由资深教授和企业界人士向学生就职业前景和专业前沿情况进行讲解。
孟立秋说,本科阶段的创业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早期阶段对职业前景和创业路径有一个宏观把握。
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创业教育就会针对专业更加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不少课程由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主讲,不仅带来工业界最新动向,还为有意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咨询。
在学生课余,慕尼黑工大还有独具特色的“师徒配对”项目。
每年,一些企业界退休不久的老员工、老校友会到学校登记,表示愿意与学生结成“对子”,给予课余指导。
而学生也会递交意向书,学校根据供需信息进行配对。
师徒间建立联系后,便可自主组织活动。
盂立秋说,这种制度植根于德国职业教育师徒相承的传统。
师傅会把学生请进家中,或带他参与社会活动,在交往中传授从业经验。
有的师傅会把学生介绍到其公司实习。
师傅的帮带行为完全自愿,不领报酬,因此学校也没有成本方面的顾忌。
盂立秋说,建设创业型大学,涉及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转变,而广大中层教师是大学办学思路的践行者,将直接关系到教育转型的成败。
2004年,慕尼黑工大利用林德公司的捐款成立了林德学院,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向教师提供60多种再培训项目。
建“孵化器”呵护创业萌芽 2002年,在宝马公司董事苏珊娜·克拉滕的资助下,慕尼黑工大成立了创业中心。
创业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创业咨询和开发培训项目,目前有一个20多人的专业团队负责具体运作。
孟立秋说,慕尼黑工大的学生可以到创业中心自由选修相关课程,并计入学分。
创业中心的教师来自各个院系,还有一些客座教授和企业界人士。
针对创业各个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这里都有成体系的课程。
对于快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如果有创业或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想法,可以到创业中心寻求全面帮助,包括制定商业计划、提供法律服务、调研分析市场、联络潜在的合作公司等。
对于特别出色的项目,慕尼黑工大还会动用专门的创业基金,向学生提供一笔数千到几万欧元不等的启动资金。
强化产学研融合 作为理工科名校,慕尼黑工大向来注重与产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而这对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11-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慕尼黑工大与宝马、大众、西门子等公司常年合作,聘请公司中高层人员开设课程,或担任客座教授。
每年,大批慕尼黑工大的学生到有关企业实习,参与一线生产。
绝大多数理工科硕士、博士生论文都是在企业实习期间确立选题并最终完成。
慕尼黑工大还与不少企业签订了联合研发协议。
许多学生在导师带领下参与技术攻关,在得到全方位锻炼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工业界的真实脉动,为日后创业或就业打下基础。
近年来,慕尼黑工大还向一些美国大学学习,强化了“校友联盟”。
“校友联盟”不仅可为学校带来可观的捐赠,还能够强化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校友的工作经验和职场资源通过联盟传导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成才。
此外,慕尼黑工大还加强了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自2006年起,该校相继成立了高等研究院、研究生院和工程学院,旨在打破门派分割带来的学术封闭状态,为学生提供多个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平台。
(记者孙浩韩墨) 选自《经济参考报》2012年11月22日 他山之石 中国矿业大学大力培养行业特色创新人才
一、坚持创新育人理念,着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围绕国家能源资源发展战略,以产学研联盟为平台,共同承担重大课题、攻克重大实际问题,共同促进能源资源领域新技术、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探索和形成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三种机制。
一是董事会合作机制。
目前成员单位包括神华集团、中煤能源、徐工集团等117家企业,其中全面合作协议单位34家,战略联盟单位14家。
年平均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100项左右,合同金额达4亿元以上。
已建立20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一批企业专家担任现场导师,有效解决了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曾面临的无固定基地、无充足经费、无现场教师的“三无”瓶颈问题。
二是“官产学”合作机制。
积极为行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联合在边远矿区建立远程教学基地,由协会制订培养方案,学校承担远程授课,企业负责辅导实训,形成一种覆盖广、受众多、实效强的在岗人员培养模式。
三是创新创业联动机制。
针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新内容,发挥学校周边科技园区的优势,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一批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不仅使更多大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培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创办企业体验到学、练、创的真实过程,提升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

二、坚持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着眼于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加大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构建与产学研合作相适应的三种 培养模式。
一是优秀青年“对口单招”模式。
指向性地从煤炭 主产区招收优秀企业青年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第四年在董事单位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和毕业实践。
二是毕业生“三合一”教学模式。
把部分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顶岗见习三个环节融为一体,由学校教师和现场导师在校外教学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联合指导。
三是研究生“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
以定向专业学位模式为企业培养工程型研究生,采取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方式,提高研究生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拓展提升并举,着力打造产学研合作新平台保持产学研合作的活力和动力,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升层次、拓展领域,使产学研合作向高端化、系统化、国际化发展。
一是高端化,即把原有单纯人才合作培养提升为共建科研基地,实现科研带动教学,兼顾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和行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二是系统化,即谋求地方政府参与校企合作框架,把原来的校企合作拓展为“官产学研”多方合作系统,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是国际化,即围绕我国煤炭行业的关键问题,把产学研合作拓展到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推动国际层面的产学研合作。
选自“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12月20日 -12- 高教动态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缺乏学生反馈被质疑形式主义 阅读提示暗箱操作的流程,避重就轻的内容,报喜不报忧的态度,曾让39所高校去年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遭遇“质量报告没质量”的指责。
近日,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再次出炉。
从各校自行理解操作,到教育部设置“硬杠杠”,此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质量”备受关注。
新旧两版质量报告,是“旧貌换新颜”还是“换汤不换药”?面对“形式主义”“没有权威”的质疑,各高校又该如何自处?严规教育部明确25项支撑数据,有24项“规定动作”,其中22项必须公布高校并非头一遭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去年,全国39所大学就发布了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去年,教育部并未规定报告的内容和标准,各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操作。
”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贺占魁说。
由于官方“不设限”,去年的报告整体上“报喜不报忧”。
各高校都偏重于自家优势,多在强调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数量、外籍教师所占比例、新启动的实验班……“只拿绝活”显然不足以反映全貌。
今年8月1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118号文《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明确了25项支撑数据,前24项非常明确,包括生师比、生均图书、应届本科生就业率等内容,第二十五项则为“其他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24个规定数据中,22个是必须公布的,如课程数、选修课数、课堂大小等。
还有很多数据作为教学质量的支撑材料也须公布,如办学条件、经费等。
”贺占魁说,“有的要求相当细,过去一般都是公布‘教授、博导给本科生上课’,现在则是公布‘教授、博导给大一学生上课’。
”在他看来,此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留给高校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
”统一的数据使各高校本科教学实力在报告中一目了然,对比十分方便。
“高考生填报志愿、社会了解学校有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武汉大学讲师葛建廷说,“学校的教学投入、本科生规模也有了拿出来对比的基础。
”落实缺乏本科生反馈,内容被简化,部分高校依然“避重就轻”高校对此次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不可谓不重视,多数高校召开了专门的办公会进行部署。
而报告的初稿也须经讨论、修改、通过后才会发布。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校情复杂,各高校面临的调研难度也不尽相同。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建设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办学条件、学生数量、生均本科实习经费等数据采集上相对容易,只需将现有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整合即可。
相比之下,一些院校的数据统计则“难度升级”,往往要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才能完成,工作量很大。
在此情况下,教育部的严规便有可能被“注水”。
据了解,虽然报告主体是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但本科生的参与度并不高。
记者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随机采访了两名本科生,她们均表示不知道学校已经发布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也没有见过报告的征求意见稿。
据悉,这样的情况在不少高校都存在。
某高校的一位教务负责人则坦言,支撑数据的第二十
三、二十四项“学生学习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分别需要学生、用人单位的参与,但是数据内容采集过程比较麻烦,需要设计问卷等, -13-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加之又不是要求必须公布的部分,所以很多高校简化了此部分的内容。
一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却缺乏目标主体———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这样编撰出的教育质量报告,究竟 能不能如实反映本科教学的实际水平?面对“形式主义”和“没有权威”的质疑,贺占魁解释说,教育质量报告出炉前其实是有一定数量的 本科生参与的。
“我们学校在报告形成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的本科生参与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报告形成
初稿后也会请本科生提意见,只是学生数量没有那么多,小范围而已。
” 而武汉大学一位教学负责人则表示,质量报告的真实性还是可以保证的。
“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很多都知道真实情况,一旦数据作假,很快就会有人反映出来。
况且,教育部也有对于作假的警告和惩罚措施。
”不过,他也承认,有的学校对做得不理想的部分可能不会在报告中重点强调。
对策质量评估不能暗箱操作,应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形成多元反馈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看来,各高校目前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毕竟还在初期尝试阶段”。
他认为,在统一的评估标准之下,也应该给各高校保持一些合理的自主空间,以适应不同高校存在的不同问题。
在这一方面,香港高校作了很好的示范。
据介绍,香港各高校均设有定期的课程检讨机制,以反思课程的实际学习效果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要,检讨内容包括学习效果、学习活动、各科目内容及评核等。
以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发展及检讨综合架构”为例,老师、学生以及毕业生均会获邀参加检讨过程,而检讨报告也会呈交校外专家委员会进行审视并作出建议。
高校的学系会根据建议采取适当行动,持续改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尤其值得借鉴的是,香港高校的这种评价机制完全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而且上级部门对于高校的质素核证也是根据该校自己提交的“综合架构”来展开。
相形之下,内地高校在本科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吴霓认为,各高校制定教学质量报告时,流程要科学、内容要全面、反馈要及时。
“以教师评估为例,可以让学生、同行、评估专家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估,综合几方面意见后再反馈给评估方,然后请被评估教师答辩,最后向全校乃至社会公开,最终形成报告。
”据华中师范大学方面表示,对于报告反映出的问题,教育部会派出小组对每个学校做专门调研,拿出相关意见。
学校会依意见出台专门的措施。
有专家建议,除此之外,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还应有针对性地向业内人士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公开,接受审读,形成多元反馈。
“学校办得好不好,要看硬功夫。
尤其是教学质量,事关学校未来发展大计。
出台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要增强透明性和科学性,不能暗箱操作、弄虚作假。
”吴霓说。
评论:可以肯定,高校公布教学质量报告,具有积极意义。
可是,若没有严格的机制护航,这一举措恐怕难逃“走过场”、“摆政绩”的老路,沦为“瞎折腾”的俘虏。
如何严格?简言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需要发展的指标来规范,科学的流程来组织,全面的内容来支撑,及时的反馈来提升,清醒的认识来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评估的硬性指标时,不妨给高校足够多的“自留地”,使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的自选动作。
如此才能不断积累基层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规范。
而高校也该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估事关自身发展,凭的是真本事、硬功夫,任何对公众的一时欺瞒,都是自欺欺人,终将损害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 -14- 高教动态 福建省发布野意见冶院本科高校加快退出高职教育 为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要求本科高校加快退出高职教育。
从2014年起,重点建设高校除特殊需求外不再安排高职教育招生计划。
2013年起,已有4届本科毕业生的一般本科高校按照每年不低于20%的比例调减高职招生计划,其他本科高校逐年压缩高职教育招生计划。
本科高校除农林、医药卫生等特殊专业外,不再招收成人专科学生。
同时,提高高职来自中职的生源比例。
从2013年起,由高职院校组织“中期选拔”,从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完成二年级学业的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扩大中职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就读高职院校试点范围,加强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的培养。
该《意见》的最大亮点在于对高职招生办法的改革。
从2013年起,改变5年制高职由省统一划定录取线的办法,由高职院校根据不同地区生源情况,和区/市教育局协商确定录取线,并自主确定生源计划和招生专业。
支持高职院校与省内外中职学校联合举办5年制高职教育,自主确定生源计划和招生专业。
允许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生或社会人员,在省教育考试院统一指导和组织下,单独组织考试招收成人专科学生。
支持高职院校在工业园区、开发区或大中型企业举办分校、教学点和培训中心。
对于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可开展注册入学试点。
根据《意见》精神,福建将扩大“专升本”办学规模,争取到2015年高职“专升本”比例提高至20%。
允许获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的高职毕业生免试入读一般本科高校。
此外,还将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和联合培养专业硕士试点。
在工学、医学、农林和艺术类等领域,支持校际联合开展“3+2+2”(3年制高职+2年本科+2年硕士)、“5+2+2”培养专业硕士试点(5年制高职+2年本科+2年硕士),联合开展“3+4”(3年制高职+4年本硕连读)、“5+4”(5年制高职+4年本硕连读)专科起点本硕连读试点。
福建将继续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改革试点和招工招生一体化改革试点。
支持艺术、体育等高职院校扩大5年制高职教育办学规模。
支持高职院校在制造、电子信息、土建、水利、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纺食品、旅游、工艺美术、师范教育等建设一批5年制办学示范专业群。
争取到2015年,高职生源的40%来自中职。
支持高职院校与大中型企业面向具有高中学历毕业生或企业中级工及以上在职员工,开展招工招生一体化改革试点。
《意见》要求各地加大对高职院校办学支持力度,提高生均拨款水平。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到2015年,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生均年预算内拨款水平原则上不低于8000元;一般高职院校原则上生均拨款水平达到6000元以上,有困难的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30%。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给予民办高职院校一定补助。
省市财政从每年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30%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高职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开展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专业带头人、示范专业、教材、实训基地、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和用于贴息化债。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11月19日 -15-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研究生就业遇本科生与博士生两头挤压原因何在 大学毕业招聘高峰来临,山西财经大学国贸专业研究生刘富英也一头扎进了求职大潮中。
然而,在公务员报考时,她心仪已久的太原海关却“仅限本科生”。
这让她很郁闷,“继续深造了好几年,为什么就业还不如本科生受欢迎?” 而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小杨则说,同学们大多想进研究院、高校或者企业的技术中心,然而,现在高校、研究院都要博士生,不要硕士生。
近来,“研究生争相应聘环卫工”“研究生返乡种地气死老父”等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研究生就业形势令人担忧。
本来趋之若鹜、竞争激烈的研究生,为什么在就业阶段却遭遇本科生与博士生的“两头挤压”? 研究生找工作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晏琼是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经济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从9月份到现在,她已投出去七八十份简历,但有回音的只有六七个。
“本科学校一般,当时就业压力大,才选择了考研。
”然而,三年过去了,晏琼发现研究生找工作也不容易。
“之前想去北上广,但看形势不是很好,要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可能就回江西老家了。
”她说。
不仅是晏琼感到形势严峻,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小杨也说,“相比往年,今年工作确实难找了。
”今年煤炭市场不景气,很多企业缩减了招聘规模。
“虽然学校已经举办过近200场招聘会了,但我们专业签约的同学却寥寥无几。
”小杨说。
小杨说,研究生就业受到了博士生和本科生的“两头挤压”。
想从事研究工作,但现在高校、研究院都要博士生,不要硕士生;而企业招基础性岗位,更青睐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
即使是企业需要研发人员,也会选择与科研院所合作,不会用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小杨说,部分同学后悔读研:“还不如本科毕业就工作,也不至于落到现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 求职心态存在误区学历“含金量”下降 太原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袁群芳认为,研究生就业遇冷的重要原因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心态。
他说,很多研究生依恋“铁饭碗”,想考公务员或者进高校、科研院所、国企等。
但现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招聘门槛较高,一般都要博士生,个别管理岗位虽然要硕士,但竞争非常激烈。
与此同时,研究生在求职的区域、薪酬、行业等方面,都要比本科生挑剔很多,造成比本科生入职难。
刘富英说,她周围的同学比较倾向选择银行、政府部门、国企等单位。
“这些单位相对高薪,而且比较稳定。
虽然外企和自我创业薪酬相对高,但能力也要求比较高,工作压力太大。
” 另外,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其学历“含金量”也有所下降。
据悉,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万名研究生,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5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30%。
然而,有专家表示,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高校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同步增长和提高,一名导师带数十名研究生的实例屡见不鲜, -16- 高教动态 论文抄袭等问题层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多不尽如人意,用人单位常常发出质疑。
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创始人郭金来认为,目前研究生就业遭遇专业性结构遇冷,专业性强的毕业生就业 相对容易,但所学专业比较宽泛的毕业生则“一筹莫展”,这类专业通常与市场接轨不够,任课老师经验
有限,毕业生的实践也有所欠缺。
除了专业性结构遇冷,研究生就业还存在地区性结构矛盾,地区差异导致人才流向不畅。
一线城市并不缺医疗卫生等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而在中西部地区却招不到医学类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不能“闭门造车” 针对研究生就业存在的专业性结构遇冷,郭金来认为,研究生一定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真正钻研学
术,不能只关注本专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更要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他提出,高校也要反思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对人才市场的敏感性较弱,甚至对市场变化失去反应,使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市场不接轨。
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市场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培养,不要“闭门造车”。
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流通不畅的问题,郭金来说,可以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立交桥”,有效整合高校研究生资源。
比如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每年寒暑假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组织研究生去参加实习,实习期间,可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贴,让研究生与企业直接对接。
此外,郭金来提出,高校一方面应增强师资力量,保证研究生质量;另一方面,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切实发挥作用,加强研究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增强研究生对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认知。
除此之外,山西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献忠认为,用人单位应与高校加强沟通联系,公开透明招聘,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对于研究生自身,王献忠建议,不要好高骛远,要积极到基层锻炼,放眼长远。
另外,在求职时,要适当扩大选择范围,不要错失良机。
他山之石 选自“新华网”2012年11月7日 南开大学试水打破教师“铁饭碗未能晋升副高不能签长期合同 近日,南开大学连续出台5个人才引进及人员管理文件,探索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及聘用机制的改革,其中南开大学将设置百名高端人才及学科带头人岗位,采取“开放、竞争、激励”的聘任机制,面向国内外公开竞聘。
其中《南开大学聘用制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尝试打破教师“铁饭碗”机制,教师未能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能签长期合同。
根据《南开大学百名高端人才支持计划》,南开大学将设置百名高端人才及学科带头人岗位,其中包括“南开讲席教授”岗位20个、“杰出教授”岗位30个、“英才教授”岗位50个,学校将为三类高端人才岗位提供较高的、具有竞争力的岗位薪酬待遇。
高端人才岗位将实行公开竞聘、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采取“开放、竞争、激励”的聘任机制,面向国内外公开竞聘。
而《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将以高端人才、重大项目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育为目标,用3-5年的时间,重点培养和引进1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
以上两计划均非终身制,强调“能进能出”,严格考核,在考核中不合格者降级聘用或退出培养计划。
此外,在《南开大学聘用制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中还充分体现了“非升即走”的竞争意识,实行“2+4”的合同管理,即首聘期为两年,两年期满,历年考核合格可续聘四年,六年期满且历年考核合格可考虑续签长期合同,而教师未能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则不能签长期合同。
同时,为鼓励和支持教师出国(境)研修、争取国际教育和学术资源,《南开大学教师国际化支持计划》中规定了8个国际化支持平台,即“高端人才派出计划”、“青年学科带头人出国(境)研修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学术团队出国(境)研修计划”、“后备师资培养计划”、“学院派出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和“香江学者计划”。
选自《媒体文摘》2012年12月3日 -17-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教育部:444种本科专业无需审批可自行设立 10年前,当7所高校被确定为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试点时,何时全面放开的悬念已然铺展。
10年后,改革的“靴子”终于落地。
在教育部近日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除了国家控制布点专业(62种)和目录外专业,其余444种目录内专业的设置均可由高校“自己说了算”。
行政枷锁的重量终于减轻,拥有难得的自主空间后,获权的高校却将面临用权的抉择。
学术与市场的天平上,本科专业的设置该往哪里添砝码?升级与提格的诱惑下,各地高校又该如何抉择“加减法”? 规定“打折”?“行政拍板”大行其道,专业新设流程粗糙 一个新专业的生成,要经历怎样的流程?翻开教育部刚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其中对于高校设置专业的条件、程序等作了详尽的规定。
而参照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微博)等试点高校的流程,通常包括院系申报、专家组论证、学术委员会审议、教务部门审核、主管校长或校长办公会批准等步骤。
不过,纸面规定却充满“打折”的可能。
“试点的7所大学都是控制本科规模的重点高校,近些年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因此在设置本科专业时十分谨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坦言,目前开设新专业诉求较多的是二本三本院校,在升本提格、经济利益或高校政绩的刺激下,可能会导致专业设置的盲目和随意。
2010年,教育部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
短短一个多月,申报的新专业总数竟然超过1130个,某所地方高校一次性就申报了10个新专业。
从申报材料来看,一些高校对拟开设的新专业既无科学规划又无足够师资和相关教学条件,甚至只将原有专业换了个时髦“马甲”。
“在不少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这个我们看来很重要的问题,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程序和严肃的论证,更难有什么调研和访谈。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直言不讳,有些高校想办个新专业,只是教务处长或教学副校长点头就可以,或者个别领导找几个人简单商议一下就直接决定。
之前有教育部官员称,教育的事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尤其在中国高校“官本位”意识仍然浓厚的背景下,很多人不免担忧:高校专业设置权放开后,会否因“行政拍板”而导致进一步结构性失调?“如果没有配套措施的跟进与支撑,单方面放开高校自主权,当然会出问题。
”熊丙奇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视为放权后高校的前进路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到现在还没有法学和商科专业,就因为教授委员会不同意设立。
能否破解‘行政拍板难题,就看制度是否到位。
” “指针”走偏?多做加法罕做减法,高校发展趋向同质 “我在工科大学读了4年的行政管理,感觉就像在麦当劳买了碗牛肉拉面。
”刚走出校园的小魏,谈及自己的专业颇为无奈。
她所就读的江苏某高校,前几年增设了不少文科专业。
以小魏的感受,多数新专业的质量“令人失望”。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新增或调整的本科专业为1850个。
相比于旺盛的增设-18- 高教动态 专业需求,同年全国范围内撤销的本科专业数量仅为32个,而在2006—2011年,每年撤销的专业数量都在这个数字之下。
多做加法,罕做减法,传统审批制未能把控住的专业规模盲目扩张,曾是教育部对“放权”的最大担忧。
“如果不给高校自主权,就没有机会让其变为理性、自觉的学术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
”易剑东认为,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撒胡椒面”、“千校一面”等乱象,问题不在于放权,而在于专业设置标准的偏差与高校自身定位的迷失。
“985、211高校培养基础性、学术性、综合性人才,二三本院校培养较高级别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一线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有专家表示,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首先要考虑这种差异性。
2011年末,教育部将就业率与专业设置挂钩的一纸文件,曾引发轩然大波。
“唯就业论”的评价指标,被批评为“高校教学的功利倾向与学科调整的实用主义”。
如今教育部将专业设置权下放,希望通过此举“优化专业结构,办出高校特色”。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郑志明看来,专业设置标准若要不走偏,取决于高校“顶层设计”是否具有前瞻性,“要将专业设置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中,系统考量招生、培养等多个环节。
” 学生“受冷”?专业决策高高在上,基层反馈难受重视 创新企业与网络开发、航空与外交政策、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如此另类的专业,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极富创意的专业竟然完全由在校学生自行创制。
这个名为BDIC的项目自1970年创立以来,每年催生出约80—100个至少跨越3个学科的个人化专业。

据统计,当前全美有900多所四年制学院和大学允许学生在教授指导下自己创制专业。
这样的自主权,在国内高校学生看来,甚为遥远。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由于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用脚投票让大学不得不重视所开设的专业质量。
”熊丙奇对比悦,“而我们的高考(微博)制度,学生选择专业后,通常还要填写服从调剂。
这样,再差的专业也难以因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而被淘汰。
” 有学者研究过美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权分配,发现其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通常会受到来自教育管理部门、企业和学生的三重影响。
反观我国,在高校现行体制内,专业设置权长期把控在“金字塔尖”,不仅市场的反馈和学生的需求难以通达,还时常遭遇行政与学术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冲突。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某高校新闻学院试图设立公共关系学专业,结果校内论证组的多数成员来自管理学院,该院认为公共关系学属于管理学门类,管理学院不办该专业,新闻学院就不能办。
对此,易剑东建议建立一个学校和社会(如校友)专家组,并吸收行业内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加入,在调研相关行业人才结构、规模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决策,必要时允许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参加。
评估“单一”?现行机制缺乏弹性,外部评价难有空间 仅靠教育部与高校的一张一弛,就能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好专业?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鼓励高校引入专门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办学的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的要求赫然在列。
其实,在高等教育发展成熟地区,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已成常态。
据了解,香港成立了一系列教育中介
组织,如教资会、职业训练局、学术评审局等。
政府主管部门对于高校专业设置不直接干预,也没有统一的专业目录,而是利用教育中介组织与高校进行对话和沟通。
相形之下,内地的教育环境存在明显短板。
“我国第三方机构在公信力和资质上还不行,并不掌握经费和师资编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而评价学校专业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手中。
而这,本应该属于社会第三方机构的权力范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如 -19-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此评价。
而在教育部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质量评估中,刚性和固化的标准化专业评价,也被一些教育界人士所 诟病。
“我国少数顶尖高校本科生已经达到每个专业年均二三十人的培养形态,而一些单科院校和地方高
校一个专业动辄一二百人,而且东西部高校生均培养经费的差别一度达到10倍左右。
在这种差异背景下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易剑东悦。
有专家强调,在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行政力量必须有步骤退出,“否则社会专业评估机构将永远没有权威和生长空间。
” 无论如何,本科专业设置权的下放,已然是高校自主办学向前迈进的信号。
“每一次局部的改革都是全面改革的机会。
退一步讲,即使放权后出现问题,也比现在的专业失衡要好,那至少是高校自主选择和市场检验后的结果。
”熊丙奇悦。
(记者赵婀娜王恬)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4日 他山之石 同济大学:创业型大学才能托起创业型人才 创新火花的“保暖箱”志在打造中国式创业型大学的同济大学,将创业教育融入培养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职业生涯教育、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都是有益载体。
每年,在同济大学都有不下50场的各类创业讲座,除了“创业大讲堂”,还有“创业导师校园行”,YBC创业导师进校园,各类创业人士与学生交流等活动,内容涵盖创业经历、创业想法、盈利模式等各项内容。
“以赛代练”也是同济大学提升学生创业热情的一个好法子,学校至今已举办9届“同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还有“商业企划大赛”、“MBA创业大赛”、“创业梦想大赛”等。
除了创业比赛,还有各种学科和专业竞赛:“机器人大赛”、“交通设计大赛”、“土木工程设计大赛”等。
同济大学还充分利用中德学院、中法学院、中意学院等国际化办学交流平台,引进先进经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
与芬兰合作的“中芬创新移动课堂”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关注,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通往异国的旅途中开展团队创新活动,互动、开放式空间带来的新鲜感就是产生灵感最好的催化剂。
创业梦想的“守护者”除了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因创业暂时休学,同济大学还多管齐下,在教育体制和整合资源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年前,同济大学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划,实验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通过选拔之后,每年约有200名左右新生可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区和试验基地学习。
从200万元增长到2300万元的规模,同济大学联合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等机构成立同济分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初始资金。
该基金至今已资助91个大学 生创业项目,其中76个已注册公司落户大学生创业园。
学校还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中 心等平台,专门辟出2000平方米场地,建设“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免费提供公共会议室、会议设施,提供包括工商注册、财务代理、法律咨询等服务。
企业家、教授、风险投资家都被聘请来做创业导师,为重点孵化的创业企业提供辅导。
创造价值的“经济圈”为了助推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还设立了企业“加速器”。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扩张(如空间、人才等),“加速器”就会构建或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在市场信息共享、技术联盟构建、接力资金支持方面提供服务。
同济创业基金发起的同济接力基金就是一个“加速器”,首期资金5000万元,汇聚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本,打造“同济系”企业品牌优势,助推优秀企业快速成长。
目前,檀风投资、同臣环保等5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已经获得同济接力基金投资,金额达2810万元。
以2.6平方公里的区域为基础,如何向更广阔的空间扩展?同济大学正在为创业企业积极拓展产业空间,建设以创意、创新、创业为特征的创造力产业集聚区,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机制,同济大学联手杨浦、嘉定、普陀等地方政府,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除了在杨浦区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外,同济大学还联手嘉定区,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与普陀区合作,建设以物流科技与设计、电子信息与商务为核心特色的科技园区,形成在上海市西部地区规模领先的创新创业中心。
从一所高校到周边区域,再到区外空间,同济大学为创业学子打造了一试身手的大好舞台。
(记者龚瑜)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11月27日 -20- 高教动态 高校新生为何频“闪退”? 高校开学已近两月,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各地高考复读班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刚到大学报到后因各种原因而退学的学生,被称为“闪退生”。
他们刚刚经过高考的洗礼,又重新捧起高中课本;他们曾迈进大学校门,却在梦想落空后背起行囊再次出发,寻找自己的方向。
他们为何“闪退”?这种情况是否普遍?高校又该如何面对“闪退”现象? 高校频现“闪退”生 一些人“闪退”了,还有一些人正在为退与不退痛苦纠结着。
多数退学者选择了复读再考,但这并不
是他们唯一的去向。
在湖北某高考复读学校,“90后”的晓玲(化名)拎着旅行箱在登记报名信息,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到该复读班,这一次她将原本带进大学的行李直接拎了过来。
今年高考,晓玲考得还算不错,被南京一所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录取,然而迈进校门的第一天,憧憬了一个夏天的晓玲心凉了半截,原来她所在的专业需要到地处郊区的新校区就读。
“想象中的大学应该在城市中心,选择南京的学校也是因为向往这座大城市。
”晓玲坦言,被分到远离市区的校区就读让她对学校的印象大打折扣。
犹豫再
三,晓玲在开学不到一个星期后决定退学复读。
她告诉记者,明年高考她的目标将瞄准“北上广”,并且要吸取今年的教训,报志愿前详细了解一下学校所在位置。
今年,哈尔滨女孩小婧报考并被云南某独立学院录取,然而入学第三天她便办理了退学手续。
小婧表示,自己在填报志愿时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专业也不甚了解,在家长的催促下,小婧改了3次志愿,在临近最后期限前仓促地填报了该校的旅游专业。
虽然被顺利录取,但她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不满意,入学的新鲜感没有冲淡她的懊悔,反而让她萌生了退学的想法,一个人在宿舍里待了3天,最终下定决心办理了退学手续,准备复读。
查阅最近一段时间媒体的报道,“闪退”并非个案。
据东北某本科综合性高校相关负责人透露,开学不到一个月,该校已经有5名学生办理了退学手续。
“开学1个月了,想退学复读……”10月15日,网友“千载难逢”在山东大学小树林贴吧上发出一则帖子,称“学校是一本,但不是‘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专业不是很喜欢,但也不排斥。
各位发表下看法,帮我参谋参谋。
”该帖引来众多网友跟帖:“别……”“考研吧!”“支持复读”…… “千载难逢”姓刘,在青岛一所一本高校就读。
之所以出现在山东大学小树林贴吧,是因为山大一度是他高考的目标。
“很遗憾,没考上山大。
只考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学院。
”今年考进青岛某高校机械类专业小刘说。
让他耿耿于怀的并不是专业,而是这所大学不在“985工程”高校之列,“很多用人单位只认‘985工程’高校的毕业生。
”入校后第一个月的孤独感,催化了小刘逃离的念头:“我理想的大学,应该是学术氛围浓厚,处处都能推动着你上进的,还有,我感觉现在自制力变差了,没有高三时那么强的学习欲望,说白了就是没动力。
” 复读并不是“闪退”学生的唯一去向。
上海某企业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前不久来了一位特殊的同事———一名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如今在他们公司物流部当理货员。
“听说他到校一天就离开了,没有和他交流过,不知道他咋想的,可能是觉得读书没啥用吧,他的哥哥是公司的市场拓 -21-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展部经理,这和他的选择或许有一定关联。
”刘先生说,“周围同事有人佩服他的勇气,但多数人觉得挺惋惜的。
” 一些人“闪退”了,还有一些人正在为退与不退痛苦纠结着。
从湘西农村考到长沙某大学的李纯(化名)本应该高高兴兴的,但军训结束后,她却发现,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差异,她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交往。
最近她更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焦虑等症状,甚至对千辛万苦考上的大学也不再在意,萌生了退学的想法。
在老师的陪伴下,李纯前几天来到湖南省脑科医院就诊。
湖南省脑科医院心理卫生研究所的医生介绍说,最近两个月他们接诊了不少存在新学期适应障碍的学生。
他们为何中途退学 他们中有的出国留学,有的不适应大学生活,有的学习有困难,还有的对专业不满意,选择退学明年再考等,情况不
一。
对各校新生“闪退”的情况进行一下梳理不难发现,“闪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不适应大学生活;二是不喜欢所学专业;三是觉得学校办学质量或生活条件差,离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
此前,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一份名为“探索解决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新生适应性调查”研究项目指出,我国自动退学学生比例近3%。
采访发现,各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动退学的情况,但比例不一定都达到3%。
武汉一所“985工程”高校的招生就业办公室人士表示,自动退学有两种情况:一是发了录取通知书,学生没来学校报到。
一般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同时收到境外高校录取通知书,或者高考分数很低随便填报的志愿。
二是在校期间学生自动退学,可能是出国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大家通常所说的自动退学,应该指的是到校报到之后再退学的情况。
上海一所高校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每年实际录取人数约3700人,但能坚持到4年后毕业的一般为3600人左右,另外100余人基本都是中途退学的。
他们中有的出国留学,有的不适应大学生活,有的学习有困难,还有的则是对专业不满意,选择退学明年再考等,情况不
一。
国内相关机构2011年9月对一批2011级大学新生调查后发现,仅有40%的人对学校的入学教育表示满意。
研究者发现,成功的大学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年的学习经历。
第一年的适应不良可能导致新生学习兴趣淡漠、学习参与度降低、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精神和健康状态不良,甚至中断学业。
不少学生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大学校门,却因为不适应高校生活而终结了自己的大学梦。
麦可思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高校学生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入学后的前6周。
从大学第一年到第四年,有40%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未完成学业。
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中这种情况更严重。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生入校后对学校或专业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面临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闪退”现象折射出什么 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人生缺乏明确的规划,娇生惯养、生活适应能力差;另一方面,高校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不管是以前的“80后”,还是现在的“90后”,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独生子女,吃苦能力、抗压能力相对差一些,考虑问题时自我意识较强。
一旦学习生活不如意,某些时候就会选择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湖北知名的家庭教育学专家陈阳凤教授指出。
对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退学的学生,东北林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卞文忠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对人生缺乏明确的规划,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职业发展前景等缺乏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大学开设的课程,但我认为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提前到高中,让他们在报考大学前就能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兴趣 -22- 高教动态 爱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知,尽量避免盲目报考。
”还有一些学生退学理由让人啼笑皆非。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名15岁的职业学校新生在入学军训开始 5天后便选择了退学,据其家长称,退学的理由是因为该男生不能天天洗澡,并且抱怨学校的食堂伙食太
差,没有办法忍受学校的日常生活。
无独有偶,今年的九月初,在山东某大学的迎新广场上,一名新生因为“学校大门太破”而哭喊着要求退学,一时之间被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记者曾去重庆某高校采访,这所学校依山而建,风景秀美,但是校园里坡路很多。
该校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曾经有个女生因为受不了每天去教室、食堂要上坡下坡,开学一个多月后退学了。
这些退学的案例,确实折射出独生子女一代娇生惯养、怕吃苦、适应能力差、身体素质较差等弊病。
“‘闪退’的学生与被录取不报到的学生情况还有所不同,报到后又退学,说明不完全是学生自身的问题,高校也应该反思,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教授说。
今年高招季节,媒体报道的福建省一起招生事件引人关注。
入学通知书上写着“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可是新生入学后在海洋学院待了一个来月,就被要求搬迁到位于翔安新店的厦门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反映称:厦门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名义招收学生,有180名学生被忽悠过来,而且学校的条件设施和老师们此前描述的也不一致。
学校方面则表示,这次是两个学校联合招生,如果学生接受不了,可以写退学申请书,学校会按规定办理。
据该校学幼师专业的小陈回忆说,他们军训后第三天便接到了搬迁到翔安校区的通知。
“起初,我们以为是搬到翔安的海洋学院,没想到却是厦门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老师们还说,这边的条件设施会更好,我们信以为真。
”小陈说,“到这边后,我们才发现住宿条件、教学硬件设施很差,没有招生简章说的那么好,有种被忽悠的感觉”。
据其他学生反映,学校连钢琴都没有,也没有舞蹈室和绘画室等。
对此,有教育界人士坦言,福建的这起退学事件其实是目前高校招生、教学等方面问题的一个缩影。
前些年,一些学校只顾扩大招生规模,而师资、教学质量及教学设备、校舍等软硬件条件一直没有跟上。
最近几年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吸引生源,不少学校在招生宣传时专捡好的说,对于学校的短板和不足避而不谈,造成学生进校后心理落差较大;部分省市将招生批次投档线划得很低,很多原来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也能挤进大学,相对较差的学校,录取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差,这就造成恶性循环,一旦这些学生觉得读得没意思就退学了。
学校对新生的学业、心理指导的缺失或不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退学的概率。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客观存在,学生就应该“闪退”?湖北省仙桃市沔州中学一位资深教师坦言,只要不是如同上面所说的招生欺骗,能在大学顺利完成学业就不要“闪退”,一来增加家庭的压力,二来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成长。
前几年他接触过几个“闪退”的学生,本来当年考的是二本学校,复读一年压力过大,最后只考了个三本学校。
这位老师奉劝那些退学复读者,不要只盯着那些少数的成功者,虽然本科所读院校对今后工作有一定影响,但是现在学生学习、深造机会很多,可以在上大学后再去逐步完善。
宽容退学,更要完善教育 提高教学水平和校园软硬件环境是一项持久任务,否则,学生即使不“闪退”,也会用逃课、上课睡
觉等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抗议。
“在当今价值追求多元化、人才需求和人才评价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以宽容心态对待大学新生‘闪退’现象,学生有选择退学的自由,‘闪退生’不是异类。
”叶显发教授表示,“从学生自由发展、自 由选择这个角度讲是一种进步。
退学的学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一个人的发展有更多选择机会,不再是
一考定终身。
但是话说回来,‘闪退’学生普遍存在就有问题了。
” 大学新生“闪退”,从学生这方面追根溯源,还要问责于家庭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可事实上在我国,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变身为“校外辅导员”。
熊丙奇认为,在长期被包办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失去责任心,自我管理的 -23-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一旦离开这个环境,他们很可能陷入迷茫,不知所措,退学就是一种极端的表现。
他呼吁,有三种教育要回归到家庭教育中,分别是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家长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六大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能力。
对于高校来说,“闪退”的学生多了,总归不是一件好事,起码说明学校的吸引力下降,学校存着诸多不足,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有一种新的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由于教学水平难以持续稳步提高、校园环境难以优化改善等问题,部分地区高等教育的“空心化”趋势加剧,越来越多的学生以“逃课”、上课睡觉等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抗议。
“学校的角色要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
”湖北大学教务处长邵士权表示,“对于高校而言,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不如意,学校首先应该从自身层面找原因,寻求解决之道。
” 做好新生教育首当其冲。
当前,高校学生中仍有一大批人处在“大一懵懂无知、大二略知二
三、大三时间不够、大四追悔莫及”的状态,学习、生活没有很好的规划安排,尤其是在大一学年,很多学校对新生关心不够,有些学生感觉不到大学生活的参与感和归宿感,最终导致心灰意冷,部分学生就会选择退学,理由就是不适应大学生活。
今年,湖北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因就读的专业不是心仪的专业,萌生了退学的想法,情况反馈到教务处后,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和他进行深入交流,从大学教育的特点、专业发展的角度做他的思想工作。
湖北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很多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比如进校一年后转专业、就读双学位等。
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湖北大学有项特殊政策,进校一个月后学生可报名参加该校楚材学院的选拔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任选专业方向。
最后,这名高考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进入楚材学院学习,精神状态非常不错。
“我的体会是,‘闪退’就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只要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细致周到,就不会有太多的学生退学。
”邵士权表示,每个学生都深知复读不容易,下决心也是非常痛苦的,“高校就是要搭建学生自由成长的平台,学生如果退学了,就是高校失职了”。
目前许多重点高校在专业选择上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避免了更多学生“闪退”。
但是,对于很多二本院校和独立院校而言,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薄弱,即使提供更多专业选择机会,也难以让学生安心学习。
湖北省一位资深教育专家表示,目前很多学校“重专业学位布点轻在校学生培养、重评奖评优轻课堂教学”,本末倒置,最终导致学生对学校不信任。
有专家建议,应该在部分高校试点,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教学质量与学校收费挂钩。
比如,目前高校1个学分是80元左右,一个学期一门课程是2-4个学分,课程教学结束后由学生评价,超过1/3的人认为这堂课没学到内容,学校应退还学生一定比例的学费。
尽管这样的建议方案非常苛刻、非常市场化,但是提高教学质量,确实需要类似的倒逼机制。
当然,校园软环境也需要加快完善。
目前来看,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校园文化建设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二是实践教学太少,思想性和研究性的学术活动太少、参与面太窄;三是校园环境难与“大学”二字匹配。
这方面,高校要静下心来根据学校实际准确定位,踏踏实实地回归到大学的本质,解决好关系到学生成长的问题。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30日 -24- 高教动态 高等教育:从“211工程”到“2011计划” 今年年初,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全国高校共获得214项,占总数的72.5%,比去年又增加了一个百分点。
顶天立地的高校科技,又取得了骄人成绩。
以科技创新能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体现的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国家重大战略的驱动。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今年启动实施的“2011计划”,这三大工程和计划,堪称中国高等教育近20年来的三大里程碑。
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上,中国高校步伐坚实有力。
国家之需:高校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坚力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关系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利益。
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引领国家未来发展走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强盛长久持续的巨大推动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但在规模上实现重大突破,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更多的城乡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以“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为抓手,通过重点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全面提升,加快了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步伐。
我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从“211工程”、“985工程”到“2011计划”,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战略部署,开启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正式立项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211工程”正式启动,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
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这项计划,“985工程”正式实施。
该工程是我国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而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胡锦涛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2012年5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召开,强调协同创新的“2011计划”启动实施。
“2011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
在教育部研究生司司长郭新立看来,“211工程”和“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重在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创新模式。
“2011计划”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发展和 -25-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延续,从而带动与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深入实施。
三个项目的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与关心,凝聚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和高等教育界的智慧与努力,承载了中国高等学校的成就与辉煌。
“211工程”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重点建设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装备条件显著改善,构筑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基地;吸引和会聚优秀人才,学科梯队建设迈上新台阶;建成与世界同步、高效快捷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育人能力大幅提升,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升,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强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改革和创新,有力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211工程”为“985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985工程”实施为标志,我国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10多年来,一批重点建设大学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
中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明显缩小,并建设了一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铸就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
体制之美: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 “211工程”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通力协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成功典范。
“‘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当时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不改革就不能进‘211工程’。
”郭新立表示:“一期‘打基础’,二期‘上水平’,三期‘求突破’。
”“211工程”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坚持:坚持重点建设,是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是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坚持优质资源共享,是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科学规划与管理,是成功实施“211工程”的重要保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是“211工程”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
而“985工程”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四条:以世界一流水平为标准,坚持中国特色,致力于建设为民族振兴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繁荣文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坚持重点建设,致力于通过重点建设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引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保障;以造就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把挖掘引进培养使用优秀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宝存表示,从“211工程”、“985工程”到“2011计划”,反映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和科学发展的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国家中长期规划和政策推进重点建设项目,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重点建设的效果。
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这三大工程和计划,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制度优势,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推动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道路,在全世界获得广泛认同。
日本、德国、韩国、西班牙、南非等国家都推出了类似我国“211工程”的高水平大学发展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认为,“985工程”是创建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举措,是一项做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
纪宝成建议,根据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增长情况,应持续增加每期拨款额度,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纳入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同时,也要重视公平投入,注重公平竞争,不同高校的同一类型重点学科,应该按照统一的拨款标准予以支持;特色或特别重点学科则可以重点支持。
事业之大:政产学研用携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 -26- 高教动态 举措。
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质量的灵魂。
“2011计划”的实施,就是要推动高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有机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质
量。
近几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都对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更加重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全球将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怎样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怎样以国家需求为目标,改变原有的封闭、分散、低效的状况,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的大时代,高校之间,学科之间,必须走在一起。
5月29日,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之间的“围墙”被进一步拆除了。
这两所一墙之隔的名牌大学选择在两校交界处的联合研究大厦,宣布组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大的化学工程学科与南开的化学学科均居国内高校首位,然而该中心并非各取所长式的合作研究机构。
该中心的重大事务由理事会决定,理事会以两校人员为主,吸纳政府和企业代表参与。
通过这项探索,南开与天大希望真正突破校际“围墙”,建成跻身国际前五位的化学化工学术重镇,进入国家“2011计划”之列。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表示,组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先需要眼界的放开、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跨越、境界的提升。
这就必须要有“追求大事业、构筑大舞台、组建大团队”的大视野、大思路、大胸怀、大气魄、大境界。
“211工程”和“985工程”,基本上是在学校内部,着眼于生产力的提高;“2011计划”的着力点则在内外部结合上,深刻地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协同创新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回眸高教走过的历程,“211工程”开辟了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985工程”加速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2011计划”则提供历史难得机遇,为迎接新挑战拓宽跨度。
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将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将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
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从“211工程”到“2011计划”,建设高教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高校将迈上新征程。
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努力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需要,努力提升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记者唐景莉)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26日 -27-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高校行政权力膨胀使教师奔钱奔官 扎堆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近来俨然已成为大众舆论集中炮轰的对象。
被寄以改良社会期待的“天之骄子”们,一毕业就直奔稳定生活和良好保障的“公务员”而去。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光学子们,就连高校老师,也在绞尽脑汁试图谋取一官半职,以给自己越来越疲于奔命的职业上一份稳妥可靠的“保险”。
高校教师生存现状:奔钱、奔官 北京工业大学[微博]、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联合课题组近期开展的一项研究,走访了上百名在京高校的负责人、教师并回收数千份问卷。
在研究报告中,他们把高校教师的状态描述为“三奔一荒”:奔钱、奔官、奔项目,荒学术。
“奔钱”已属常见行为。
不少教师既在外兼职又对外承担课题;有的教师业余开公司,到电视台配音,兼职当律师,拍摄影视剧,而各处讲课则是最普遍也最常规的兼职方式。
“奔官”则是一个新动向。
教师们向行政位置转行,争相担任行政职务。
报告描述说,因为行政部门掌握了学校的机会和资源,纯从事教学的教授们缺乏影响力,对能否申请到资源缺乏确定性,一些教授争当处长,甚至当科长。
接受座谈的教师们也纷纷表示,“当官有用,创新和教学好没用”;“当教授又当处长,机会就多”;“当官在学术上有损失,但总比被别人支配要强”。
兼任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原本是高校里的行政人员名利双收的一种典型方式。
研究称,高校行政部门负责人常常挤占教师的职称名额。
一位受访的老教授说,“我在学校兢兢业业干了20多年,成果按说不少,但是到现在没有评上教授。
新来的党委书记没有专业,没有教过课,却理所当然地变成了教授。
” 报告认为,实际中看来,这一做法能帮助行政人员掌握双份的好处,例如掌握校内科研经费,自己给
自己设置和批准课题,自己给自己验收成果。
至于“小金库”、经费分拨中的权钱交易等等,更是不一而足。
而当教师们也纷纷放下面子去争做官,大学就继“学术泡沫”之后膨胀出了新的“行政泡沫”。
一些高校出现了教授去竞聘处长甚至副处长的情况,教师中对此有“校长一走廊,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的形容。
制度寻租泛滥使教师“眼红” 从北京地区11所市属高校、7所部属院校回收的1647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等学校内行政人员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教学人员。
同样具有教授职称,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者2010年的年工资收入平均为13.6万元,比不担任行政职务者多2.4万元。
同样具有副教授职称,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者平均为10.1万元,比不担任行政职务者多2.5万元。
而课题收入方面,担任行政职务者的课题收入是不担任者的2.2倍。
这一收入随职阶提高也在不断上行,兼任处级职务教师的年收入也接近兼任科级职务者的2倍。
但另一面,高校教师的收入却略低于同级公务员水准。
调查称,2010年北京市正教授的收入处于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正厅局级和副厅局级之间,副教授的收入处于正处级和副处级之间但基本与副处级相同, -28- 质量与评估 讲师的收入既低于正科级也低于副科级,助教的收入则明显低于办事员。
教师们耳闻目睹上述情形,自然不甘心放弃从行政职务中分一杯羹的机会。
更何况,兼任行政职务 后,工作量往往反而轻减。
报告中引述的某高校两位女教师在座谈中表示,自己从副教授转为了学院的办公室主任,原来当老师 教机械制图的时候,每次教学都必须布置大量的作业,每份作业千差万别,每个错误之处都要标出。
由于
课多、班多、学生多,判作业每次都到深夜,不但疲惫不堪,还担心出事故,不是睡不着觉就是做噩梦,梦见迟到了、出错了。
而到了行政岗位后,一下子松快许多。
仍旧为钱、官和项目奔忙的教师们,则不得不以学术质量为代价。
教师们自己也承认,大家都不讲学术了,“真是为国家的科研担心”。
报告中,一位“海归”指出,回国后看到了不少学术造假,但却是情非得已,“我回来后,一个月几千块钱根本就不够,生活是非常艰难的。
所以大家都要去搞项目,写论文,不管真假,然后再评职称。
”他认为,是制度“逼着你造假”。
研究者:高校教师工资应与公务员挂钩 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之
一、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荆将“教师的工资与公务员工资系统
挂钩”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整体方案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他表示,这也是德国、法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通行的做法。
“国外高校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类,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国立,还有少量民办。
国外的国立高校里,教师薪酬一般是以公务员工资为基准,再高10%左右。
”张荆说,这是他们考察国外高校得到的结论。
他认为,国家理当全额负担高校教师的薪酬。
但在现行制度下,国家只负责正式教师的基本工资,收入结构中设计的绩效工资必须依靠学校和教师去市场中赚取。
而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民生之本和公共服务,其市场价格被国家严格控制。
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依赖学校,而要单打独斗地去挣回自己的“市场价”,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满足越来越繁重的学校考核指标之余,另辟时间空间完成。
不希望陷入上述苦力循环的教师,只能“奔官”。
“高校教师对于收入是否公平所持的重要标准是公务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
只要高校教师的收入低于公务员和其他主流群体,就会感到不平衡、不公平。
”报告中写道。
“公立高校教师工资体系的改革方向应该是与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体系挂钩,通过科学测算、多方评估和民主参与程序,确定高校教师不同专业职称等级与行政部门公务员不同职务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
”“同时,对两者实行捆绑性调整,无论公务员还是高校教师,只要一方调整,另一方也同步同比例地调整。
还要使不同院校相同职位的教师的收入基本相同。
”“还有另一条路,就是私立大学,完全放开。
”张荆说,“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提高学费,由董事会来管理学校,日本采取的就是这种做法。
”但他显然不大看好目前走这条路的可能性。
除了教师薪酬体系不公平,过度行政化、专业人士缺乏参与、权钱交易和学术腐败、考核制度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彼此环环相扣,处于一个共同拖累高校学术质量和长期人才培养能力的因果链上。
一位研究受访者描述自己的生存状态时说:“一天忙下来之后,你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成就感;一年忙下来之后,觉得没日没夜,却没做成什么像模像样的大事。
你发现自己总在忙忙碌碌,却说不出来在忙什么。
” 研究者认为,此前“由行政部门发起、由行政部门设计、由行政部门执行”的高校改革,让高等院校的行政化倾向有增无减,加剧了院校管理和教师工作的混乱。
他们主张,应重新审视此前和正在进行的高等院校改革乃至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切实遵循高校管理和高校教师积极性调动的基本规律,纠正愈演愈烈的过度行政化,并给予教师公平的待遇。
选自“人民网”2012年11月24日 -29-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大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评估与保障 吴凡 摘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反映高等教育质量,既具合理性也有必要性。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评估与保障,对改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及完善质量保障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学生学习过程质量保障应遵循基本原则:一是强调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必须与坚持高校的学业标准和学业要求相结合,二是突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学生视角应当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保障相结合。
关键词:学生;学习过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 当前,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重要命题。
2003年起由教育部主导的“普通高
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本科教学评估”)以及2011年由教育部推动的39所“985工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的发布,均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连锁反应。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学生视角的缺失以及缺乏对教学资源等各项投入要素的实际成效的关注。
因此,本研究试图以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评估和保障作为切入点,为微观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的改进和宏观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种新视角和新思路。

一、从学生的视角来反映高等教育质量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质量观在不断地发展演变,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推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解读日趋多元[1][2]:
(1)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强调卓越和高标准,人们往往以哈佛、耶鲁、牛津和剑桥大学为典范;
(2)质量是对高校预定规格和标准的实现,比如高等教育要履行国家对高校教学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这种质量观强调的是“零差错”;
(3)质量是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的有效性,一所高质量的院校应当能够清楚地阐明自己的使命或办学目标,并能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取得效率和效益;
(4)质量是高校对顾客(即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和政府等)规定的和潜在的需求的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
(5)高等教育质量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利益群体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关注的重点不同,例如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质量,而雇主更关注高等教育的结果。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没有统一的界定,它应该是复数(qualities)。
需要界定的不是质量,而是每个利益相关者在判断质量时所依据的标准。
尽管表面看来每一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各不相同,但实际上终须回归落实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这一最根本的使命上来。
就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而言,高等教育的过程是高校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领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
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是任何外在价值实现的前提,是包括社会、国家等各群体利益实现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说,学生与其它利益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不存在分歧。
高等教育的质量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来体现,这决定了我们不能脱离学生谈教育质量。
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就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高校对促进学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作为衡量与评价高等学校教育教 作者简介:吴凡,女,福建漳州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0年度重大攻关课题“我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38)。
-30- 质量与评估 学质量的核心标准。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市场力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逐步壮大。
学 生,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和接受者,毫无疑问是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的力量。
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最
直接的经历者、接受者和受益者,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理应最有发言权;学生及其家长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必须获得应有的地位和意见表达的机会。
因此,不论是就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还是外部关系而言,不论是从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还是以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而言,突出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和实践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我们应当重视学生评价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不自觉地被忽视了。
当前,不管是由教育部推动的本科教学评估,还是由大学或民间机构所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主要体现的还是国家和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主导作用,强调的是专家的专业评判和学校内部管理人员的视角,而包括学生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却基本缺失[3],市场尤其是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并未能真正有所体现。
我们很难从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中听到来自于学生群体的声音,或者相对于其它指标,学生群体的声音还很微弱。
综上所述,从学生视角来反映高等教育质量,不仅有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合理性基础,而且对实践中存在的单一主体的评价现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二、学习过程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目前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也被认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但实际上,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类似,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也曾经历过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和激烈论争的阶段,因此,通过梳理和研究当时美国对原有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反思和批判能够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的改进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盛行的仍然是传统的基于高等院校的声望水平或资源投入水平等输入性指标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这引发了以美国著名学者Astin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的强烈批判[4]:他认为仅凭高校在家长、学生和教师的群体观念中拥有的崇高声望本身并不必然保障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经历。
人们总是不自觉将大学的质量等同于其所掌握的资源的数量,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当一所学校在教育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配备了最好的老师,拥有最好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并且招来了最优秀的学生,那么学生在其中的教育经历必然也是最好的。
然而,不管是初等和中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还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都未能支持基于资源观对学校教育质量所作的评价,高校所获得的资源与高校的教育质量之间只是微弱的相关,高校所占有的资源与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质量无关或关系不大。
我们不否认资源的重要性,但高校所占有的资源只有在学生利用它时才能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资源的利用方式比资源的占有量更能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而那些产出结果质量最高的高校是不是就为学生提供了质量最高的教育呢?
也不必然。
比如,毕业生的学业成就测试,它的结果只能表明学生学到了什么,却无法揭示他们是怎么学的,以及大学在其中发挥了什么影响。
同时,大量的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在毕业时所达到的成就水平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入校时所达到的水平,即如果高校招收的学生在入学时起点比较高,水平比较好,那么,无论高校的教育质量如何,学生在毕业时还是能达到比较高的成就水平。
上述问题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现阶段我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非常明显地呈现出输入保障代替过程保障和输出保障的倾向—————高校通常用“学校有多少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院士”,“生均占有多少校舍面积、图书、仪器设备”等这些输入指标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质量。
实际上,这些指标只能间接地体现大学的教学质量,却无法证明高校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因此,区别于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除了对高校所掌握的输入性资源的评估外,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考量和评价,无疑是对教育质量内涵非常重要的把握。
在这个意义上,关注学生的学 -31-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 习过程,关注高校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性指标就显得特别具有质量评价的意义(海迪·罗斯,2008)。
除了评估方式的转变外,对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评估和保障对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解构为三套系统,即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保障系统,高等教育输入、过程和输出保障系统以及高等教育问责系统。
三套系统各有侧重,内外保障系统关注的是高校、政府和市场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侧重高校的自主权。
输入、过程和输出保障系统关注的是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侧重教育教学过程的变化。
问责系统关注的是绩效、质量保障的透明度和证据文化,侧重高等教育领域民主价值观的状况[5]。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群体及其学习过程的关注对这三套系统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内外部保障系统中,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购买者,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力量的代表,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学生的要求关系着高等教育质量,学习经历对学生的满意度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直接参与和引导是高校不同于政府和市场,发挥办学自主权的最重要的体现;在输入、过程和输出保障系统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真正能体现资源的输入是如何作用于学生,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输出结果的,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构成最重要的中间环节,对输入和输出系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问责系统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调查能够真实地反映高校对学生发展变化所起到的影响,并为外部群体对高校的问责提供客观依据。

三、学生学习过程质量保障与学情研究、满意度调查的区别 从学生视角来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的评估方式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也有所使用,比如学
生的满意度调查;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也不鲜见,比如大学生的学情调查类的实证研究,那么为什么说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保障与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角”呢?
下面笔者将通过大学生学习过程质量保障与上述两类研究的比较分析来说明它到底“新”在哪里。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也日益重视,有不少学者或课题组分别对单个地区或若干学校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就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对教学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6][7]。
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描述分析,陈述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事实性状况,并就此提出一些教学层面改进的措施和意见,但是并没有就所发现的问题,从高校教育质量层面进行深入反省和思考,或者从学校立场所提出的观点和对策往往只是泛泛地谈及学校应该如何重视学生、引导学生,但是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对学校的教育行为进行剖析、反思和问责。
目前我国国内学界对大学生学情的实证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

标签: #信号 #不上 #的人 #视频 #微信群 #等级 #摇一摇 #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