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政策速递,csgo怎么练枪法房间

枪法 0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教学政策速递 (第三期专刊) 2018年9月 目录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讲话···········································································1大力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8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4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 意见》答记者问·························································································38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46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答记者问·················································54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8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72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77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89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95关于征求《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107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讲话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日上午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法治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他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习近平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成立于1952年,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校训,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治人才。
暮春时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内满目青葱、一派生机。
上午9时20分,习近平在校党委书记石亚军、校长黄进陪同下,首先来到逸夫楼一层大厅,参观校史及成果展。
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法治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展示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发展历程,习近平不时驻足观看,询问有关情况。
他对中国政法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
1 流合作、特色课程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希望学校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更好整合资源,更好找准着力点,把教学、科研、育人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在展厅内,总书记亲切会见了张晋藩、廉希圣、李德顺、王卫国、卞建林等几位资深教授,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交谈。
参与新中国法治进程的教授们讲述了他们对法治精神和治学方法的思考,习近平感谢他们为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贡献才智,祝他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参观结束时,习近平同中国政法大学领导班子成员和几位教授合影留念。
在学生活动中心一层大厅,民商经济法学院本科二年级2班团支部正在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
习近平来到他们中间,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
几位同学从不同角度畅谈观看电影《焦裕禄》的体会,习近平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
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人民一路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走来,使国家越来越富强、民族越来越兴盛、人民越来越幸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无数焦裕禄这样的优秀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
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
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
希望大家矢志不渝,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
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
习近平勉励同学们珍惜韶华,潜心读书,敏于求知,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毕业后为祖国和人民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之后,习近平来到学生活动中心三层会议室,同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首都法学专家、法治工作者代表、高校负责同志座谈。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终身教授张晋藩、民商经济法学院学生潘辉和北京市朝阳区
2 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庭长刘黎先后发言。
他们结合实际,谈教育管理、教书育人、学习生活、法治实践。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
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习近平强调,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
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习近平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
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
习近平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
3 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习近平强调,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
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习近平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
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
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
习近平强调,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
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
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习近平指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教育系统和各高校抓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工作成效明显。
要强化基础、抓住重点、
4 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真正做到‚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高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
考察结束时正值下课时间,闻讯而来的师生们站满校园道路两旁,习近平沿路同师生们热情握手,向远处的师生们挥手致意。
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荡漾整个校园。
王沪宁、刘延东、孟建柱、栗战书、郭金龙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5 大力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5月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强调,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上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大力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全面阐述了法治人才培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青年成长成才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发展。
会议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成效,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扎实开展体系式学习,以讲话精神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二是创新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各地各校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及推进法治人才培养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
三是强化理论研究,深入开展法治人才培养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
四是抓好责任落实,按照岗位分解
6 责任,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形成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人人挑起重担的工作格局。
会议强调,要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进法学卓越人才培养、法学教师队伍建设、法学学科建设、法学教材建设、法律智库和研究基地建设、学校法治教育等重点工作,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和后备力量。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志向,自觉励志勤学、勇于经受磨炼,训练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磨砺意志品质,锤炼高尚品格,促进青年师生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同志们:今天,有机会同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高兴。
再过两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校庆日。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北大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向全国各族青年,向全国青年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近年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令人欣慰。
五四运动源于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北大师生应该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的。
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发展的战略安排,这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我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
我记得,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今天我们仍然要叫响这个
8 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同学们、老师们!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我们的今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的明天需要青年人接着奋斗下去,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前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借此机会,我想就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同各位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看法。
我先给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前不久,我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向全体代表讲过:‚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我讲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
9 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这种伟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
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为此,有3项基础性工作要抓好。

一,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世界人民心目中马克思至今依然是最伟大的思想家。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
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 10 行者。
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这对我们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同样,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大学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
2014年教师节时我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4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我今天再强调一下。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
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 11 的示范性。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
我们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
同时,也要看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
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大学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学校的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了,关键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大学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
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
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 12 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同学们、老师们!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
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我衷心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对广大青年来说,这是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
2014年我来北大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这4点要求。
借此机会,我再给广大青年提几点希望。
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
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可见,立志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 13 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
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
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
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希望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四是要力行,知行合
一,做实干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
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这是永恒的道理。
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
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
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
我在长期工作中最深切的体会就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同学们、老师们!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我说过:‚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 14 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15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 教党„2018‟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激励广大师生弘扬“五四”精神,爱国奋斗、勤学苦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教育改革发展、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
讲话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事业对人才需求的历史变化,科学概括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任务要求,强调要围绕“一个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两个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四点希望”,鼓励广大青年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乘新时代春风,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总书记的这些重要 16 论述,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集中体现了总书记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判断,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升华和集大成,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遵循,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把握时代大势,着眼未来发展,回应实践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亲切关怀,下达了广大青年奋勇投身新时代、接力建功中国梦的动员令,吹响了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冲锋号。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上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切实办好、办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1.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要抓好马克思主义教育,加大力度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教育引导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真正搞懂面临的时 17 代特征,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对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
一,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自信,融入大学建设和管理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2.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要按照总书记对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以及“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期望和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着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综合考虑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实施教师振兴行动计划,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让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担当起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严格制度为主,日常教育疏导为辅,研究制定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完善师德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3.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要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重点,以党建“对标争先”建设计划为引领,实施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计划”,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18 能力。
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引向深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
要下大气力建设交叉学科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三、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勇担时代大任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围绕师生、关心师生、服务师生,引导青年师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切实做到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1.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要强化课堂教育,深入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要加强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教育系统“爱国〃奋斗”精神教育,以“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的主题党团日活动,以“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主题的网络教育活动,以“凝聚青春力量,闪耀青春光彩”为主题的典型人物宣传活动,并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师生树立报国理想、培养家国情怀。
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创新计划”“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培育一批体现思想性和艺 19 术性的爱国主义精品项目,引导青年师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教育引导青年师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
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征集优秀案例,总结凝练、宣传推广各地各高校学生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要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积极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加强师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会同中宣部等部门组织举办系列报告会,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师生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遴选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等组成宣讲团,深入开展宣讲对谈活动,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阐释。
组织开展“习近平教育思想学悟行”“学习进行时”“行动进行时”系列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师生以党的旗臶为旗臶,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树立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要坚持典型示范引领,广泛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评选活动,选树宣传一批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师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3.教育引导青年师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
要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通过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等活动,引导青年师生端正学风、严谨治学,惜时如金、孜孜不倦,心无旁骛、静谧自怡,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要提升师生科学思维能力,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注重联系师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 20 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提高观察事物、辨别是非、把握方向的本领。
要提升师生网络素养,通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师生不满足于网络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科学合理地开展网络学习。

4.教育引导青年师生知行合
一、做实干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
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精心组织好“三下乡”“西部计划”“乡村志愿支教”等实践育人项目,让青年师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创新育人协同体系,推进实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燎原计划,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教育示范高校、创新创业优秀导师万人库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为青年师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提供更丰富的机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注师生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提供精准帮扶,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教育引导师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四、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作出专题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落实工作责任,抓紧抓实,确保成效。

1.开展学习贯彻大讨论。
要围绕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普遍组织开展一次学习贯彻大讨论,通过开展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等活动,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等形式,引导师生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成长发展的思想养分。
要 21 通过大讨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带着问题学,结合责任学,围绕信念学,把自己摆进去学,切实深化学习讨论的实效,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明确问题,对标对表总书记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查找自身问题和不足;二是明确学理,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等维度,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理支撑和理论蕴含;三是明确责任,从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的全局高度,深入把握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使命担当,以及广大干部师生需要承担的责任要求;四是明确措施,从办好、办出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全局视角,科学谋划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和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落实见行、落地见效。

2.形成研究宣传大声势。
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高端智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优势,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为广大干部师生提供系统的针对性解读。
要充分运用各类宣传载体和传播手段,大力宣传各地各高校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典型经验、特色做法和主要成效。
要用好新媒体新技术,用富有时代特色和广大青年师生喜闻乐见的鲜活方式做好宣传,迅速营造良好氛围,掀起学习高潮。

3.强化责任要求大落实。
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结合起来,与推动落实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将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青年师生的思想实际,认真设计方案,系统科学规划,建立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细 22 化分解责任,将责任落细落小落实。
要加强日常指导,定期开展督导,建立目标管理机制、督查督办机制和动态反馈机制,形成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人人挑起重担的工作格局。
各地教育部门和直属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关情况,请按要求及时报告我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2018年5月3日 2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2018年1月20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现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战略意义。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臵,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
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 24 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
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3.基本原则——确保方向。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坚持严格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25 ——强化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臵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突出师德。
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深化改革。
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分类施策。
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调配一批教师。

4.目标任务。
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26
二、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5.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
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
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加强党员教师日常管理监督。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
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
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
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
27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
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7.弘扬高尚师德。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
一、言传与身教相统
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
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
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开展教师宣传国家重大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
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三、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8.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
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 28 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
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
改革招生制度,鼓励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院校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
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
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严控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
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

9.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整合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发挥专业优势,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
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
10.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
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
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
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 29 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
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
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
继续实施教师国培计划。
鼓励教师海外研修访学。
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
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
实施校长国培计划,重点开展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
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11.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
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
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
优化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科学开设儿童发展、保育活动、教育活动类课程,强化实践性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能力。
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切实提升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能力。
加大幼儿园园长、乡村幼儿园教师、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
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和优质幼儿园,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与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幼儿园教师。
鼓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30 12.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
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13.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
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
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
支持孔子学院教师、援外教师成长发展。
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
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
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中要突出教书育人,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

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14.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
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 31 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
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人员配备规范、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创新编制管理,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臵和跨区域调整力度,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
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
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
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满足教育快速发展需求。
15.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臵。
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
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给予相应补贴。
逐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
鼓励优秀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
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
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16.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
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
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根据教育行业特点,分区域规划,分类别指导,结合实际,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
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 32 伍。
按照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任职条件和资格,规范选拔任用工作,激发办学治校活力。
17.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
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
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
完善相关政策,防止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干扰正常教学。
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
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
加强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督促提高素质能力,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18.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人员配备规范。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
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招聘办法。
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适应产业发展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需求,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19.深化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实行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
严把高等学校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
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适应人才培养结构调整 33 需要,优化高等学校教师结构,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学校学习工作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
配合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健全外籍教师资格认证、服务管理等制度。
帮助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解决住房等困难。
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由高等学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
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
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职称评聘事中事后监管。
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
坚持正确导向,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五、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20.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
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
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
21.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地区,根据实际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
34 22.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
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
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
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
拿出务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
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
为乡村教师配备相应设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3.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
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24.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
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
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完善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25.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加大教师表彰力度。
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
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
做好特级教师评选,发挥引领作用。
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
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并落实相关优待政策。
鼓励 35 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
推行中国特色大学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师在高等学校办学治校中的作用。
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

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力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26.强化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
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机制、整体抓质量、安全抓责任、保证抓党建,把教师工作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工,确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
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责任人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
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
研究修订教师法。
统筹现有资源,壮大全国教师工作力量,培育一批专业机构,专门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27.强化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36 加大师范教育投入力度。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37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教育部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介绍一下出台《意见》的重大意义是什么?答:《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
出台《意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立足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引领未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和教师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深刻阐述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了系统科学完整的教育思想,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总书记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指出教师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对各级党委 38 和政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意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篇闪耀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芒。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任务,同时还就如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强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前提。
实施《意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迫切需要。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臵,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前提,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面对新方位、新形势、新要求,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
如有的地方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等。
实施《意见》,全面深化 39 改革,着力破解瓶颈障碍,努力取得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总体上要把握哪些要求?答: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目的是要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一是确保方向,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
二是强化保障,把教师工作臵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
三是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臵。
四是深化改革,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
五是分类施策,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政策举措。
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经过五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尊师重教蔚然成 40 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三、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答:教师发展,师德为要。
总的看,我国教师队伍是好的、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个别教师违反师德现象时有发生,虽属极少数,却严重损害了师道尊严,影响了教师形象。
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举措:一是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四个意识”。
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发展工作。
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
二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
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弘扬高尚师德。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开展教师宣传国家重大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
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四、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答: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是先导性、关键性、基础性工作。
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关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举措:一是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 41 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
鼓励各地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
改革招生制度,提高生源质量,鼓励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
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
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
二是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
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三是分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创新教师培养课程、模式等,分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园教师、高素质“双师型”的职教教师、高素质创新型的高校教师。
统筹推进国培项目,中小学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提升整体素质,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技能,高校国培项目注重提升西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

五、在切实理顺体制机制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答:教育改革进入深入区和攻坚期,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还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
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是理顺体制机制的前提。
要抓住问题要害,聚焦管理顽疾,实施破解之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一是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
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
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人员配备规范、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加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配臵和跨区域调整力度,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
二是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臵。
实行义务教育教 42 师“县管校聘”,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
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
逐步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
鼓励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
三是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
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
提高入职标准,分区域规划,分类别指导,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
四是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
五是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人员配备规范。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
支持职业院校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
“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六是深化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实行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
严把高等学校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
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
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

六、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答:不断提高地位待遇,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师才会有更多的荣誉感、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一是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
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
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 43 职业地位。
二是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完善学校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三是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
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
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
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
四是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
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五是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
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
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六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加大教师表彰力度。
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
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
做好特级教师评选。
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
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并落实相关优待政策。
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

七、如何确保《意见》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机制、整体抓质量、安全抓责任、保证抓党建, 44 把教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工,确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
加大师范教育投入力度。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强化督查督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教育部将把落实《意见》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勇往直前的战斗姿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确保《意见》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45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 教师„201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编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办:现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 2018年2月11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的决策部署,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 46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
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
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
根据各地实际,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更多接受过高质量教师教育的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普通高中培养更多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为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大幅增加培养具有精湛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为幼儿园培养一大批关爱幼儿、擅长保教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教师培养规格层次满足保障国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
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师范专业办学能力。
推进本土化培养,面向师资补充困难地区逐步扩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为乡村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
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 47 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
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师范生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注重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新形态基本形成。
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三、主要措施(一)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
研制出台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加强师德教育的文件和师德修养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
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制订教师法治培训大纲,开展法治教育,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能力。
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通过经典诵读、开设专门课程、组织专题培训等形式,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
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校长请进课堂,采取组织公益支教、志愿服务等方式,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借助新闻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师范生‚师德第一课‛系列活动。
每年利用教师节后一周时间开展‚师德活动周‛活动。
发掘师德先进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大力宣传阳光美丽、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
48 (二)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
引导支持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
按照有关程序办法,增加一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对教师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标予以统筹支持。
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
适当增加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博士招生规模,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完善教育博士选拔培养方案。
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
各地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扩大专科以上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模。
支持师范院校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特殊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力度。
(三)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
各地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需要。
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力度。
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的作用。
培训内容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鼓励引导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实践。
‚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四)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
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
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
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
积极推行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
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 49 量高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
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从教潜质,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
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招收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
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享。
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
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
(六)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
支持建设一批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
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实施新一周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 50 用的领军人才。
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
(七)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
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师范生招生规模、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办学水平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发挥高水平、有特色教师教育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教师教育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建设。
国家和地方有关重大项目充分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特色,在规划建设方面予以倾斜。
推动高校有效整合校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
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
以优质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为引领,推动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原则建设研训一体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托优质中小学,开展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工作。
(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
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教师教育师资国内外访学支持力度。
引导支持高校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培养力度。
高校对教师教育师资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等评价与管理,应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特点。
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推进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允许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
推进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企业人员双向交流。
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企业采取双向挂职、兼职等方式,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
实施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万名专兼职教师培训者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组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技能人才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常态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
51 (九)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
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臵‚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国家定期公布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情况,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相衔接,强化‚三字一话‛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
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或精选推荐一批主干课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
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
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资源。
鼓励高校针对有从教意愿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协助参加必要的教育实践。
建设公益性教师教育在线学习中心,提供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资源,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及社会人士修习。
(十)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
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教育专业学位认证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聚焦中小学教师培养,逐步实现教育硕士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相衔接。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评估制度。
高校教学、学科评估要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的实际,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纳入评估体系,体现激励导向。

四、组织实施(一)明确责任主体。
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振兴教师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履职尽责, 52 共同为教师教育振兴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
成立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教师教育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经费保障。
要加大教师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教师教育保障水平。
根据教师教育发展以及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
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
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中央财政通过现行政策和资金渠道对教师教育加大支持力度。
在相关重大教育发展项目中将教师培养培训作为资金使用的重要方向。
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开展督导检查。
建立教师教育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要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因地制宜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办法,将本计划的要求落到实处。
53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您谈谈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背景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教育制度逐步健全,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但是,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
教师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的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仍不能完全满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需要。
亟需振兴教师教育,培育未来的教师,培训现有的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一支适应进行现代化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教师队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明确提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
出台《计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水平的战略性举措,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关键一招。
54
二、请您介绍一下《计划》的研制过程《计划》的研制,遵循‚深入调研、课题引领、聚焦问题、重点施策‛的原则,聚焦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群策群力,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前后历时近2年,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研讨修改,最终形成定稿。
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一是开展系统调研。
2016年4月,全面调研了解目前全国教师教育院校、在校师范生的基本情况和教师教育财政投入有关情况,并委托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对带有全局性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
二是文件研制起草。
2016年5月,成立专门起草小组,拟定《计划》讨论稿,并就其中涉及的政策问题,与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协商,形成《计划》征求意见稿。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
2016年8月以来,先后在征求意见座谈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题研修班、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全国教师教育振兴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广泛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院校、有关专家等各方意见。
四是修改形成定稿。
2017年以来,按照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对《计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文件定稿。

三、请您谈谈《计划》的主要内容《计划》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力求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由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措施、组织实施四个部分组成,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十大行动。
《计划》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 55 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计划》针对当前教师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师德教育、培养规格层次、教师资源供给、教师教育模式、师范院校作用五个维度,提出五项重点任务,即明确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改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为了实现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目标任务,《计划》将主要措施明确为十大行动。
十大行动是《计划》的主体部分,具体包括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

四、请您谈谈《计划》组织实施的相关要求一是明确责任主体。
作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举措,振兴教师教育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为此,《计划》做出相应的工作分工,其中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履职尽责,共同为教师教育振兴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
成立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教师教育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加强经费保障。
为彰显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重视和扶持,增强院校举办师范的动力,《计划》提出,根据教师教育发展以及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体现师范生培养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成本支出。
为 56 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计划》重申,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加大教师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教师教育保障水平。
三是开展督导检查。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为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计划》提出,要建立教师教育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
同时,建立奖惩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要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57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2018年6月21日) 同志们: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教育部党组经过认真 研究作出的重要决定。
改革开放4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是第一次(1998年、2004年教育部召开过两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
从“本科教学”到“本科教育”虽只有一字之差,反映的是形势发展了、认识深化了、内涵拓展了、地位更高了)。
今天,除在座各地各校的负责同志外,31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以及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的干部教师代表通过视频同步参加这次会议。
这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部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会,是一次全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大会,也是一次全面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的大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这次会议上再次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我们称为新时代高教40条)是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施工图”,干货多、含金量高,请同志们认真研读,多提宝贵意见。
刚才,上海市教委、江西省教育厅、北大、清华、川大、天大、东莞理工学院、青海大学的同志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发言,做得、讲得都很好,很精彩。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本科教育工作谈三点意见。
58 ー、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路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教育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5.2讲话,是十九大之后总书记首次专门系统讲高等教育。
讲话强调了四个“重大论断”: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四个“重大论断”,充满了对高等教育的热切期望,表明了总书记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大关切,体现了对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讲话提出了四个“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提出“两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
明确提出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在再次强调“四有好老师”殷切期望的基础上,对青年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希望”,就是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这个“一二三四”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旗臶鲜明地指出了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高等学校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成效。
特别是总书记提出要形成高水平 59 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数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家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我们学习总书记5.2讲话,要同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的讲话、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以及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联系起来学习。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了,既有宏观阐述,又有中观要求;既有思想政治规范,又有全面业务要求;既有思想理念,又有标准方法。
总书记始终强调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高校思政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在政法大学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指明了奋斗方向。
先进思想引领伟大事业,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发展实际,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高扬起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国计,但首先是教育,必须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
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对于高等教育,我们可以讲: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有两个基本点,大家要把握好。
一个基本点是,坚持以本为本。
以本为本是由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要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铸就理想信 60 念、锤炼高尚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牢成长发展的基础。
这一阶段,也是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要教育引导他们夯实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独立工作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学生成才立业奠定立身之本。
以本为本是由本科教育的地位作用决定的。
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体量规模最大。
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
1,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8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六千多万的本科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这几千万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我们说,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其次,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
没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毛坯和种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培养了650万左右的研究生,他们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脊梁和领军人物,如果没有本科教育的优质生源基础保障,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想象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高层次入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因此我们说,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
以本为本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
近千年的世界现代大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
越是顶尖的大学,越是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被这些大学视为保持卓越的看家本领和成就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学把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进一步强化和凸显,“回归本科教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强劲的行动纲领。
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
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整个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 61 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
我们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提出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四个回归”得到各方面尤其是书记校长的热烈响应,许多地方和高校专门出台了加强本科教育的意见,在提升质量方面有很多新理念、新作为,取得了可喜进展。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育部发布了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专业内涵和质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其他专业认证工作也有序全面展开。
课程改革亮点频出,推出了一大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体系正在形成。
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慕课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在了世界前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呈星火燎原之势。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对高校开展了一轮审核评估,完成2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质量文化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总的看,教学标准立起来了、制度建起来了、改革动起来了、特色亮起来了,本科教育工作全面企稳向好。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去年有大幅提升,其中对教师教学水平、育人意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满意度提高了8-10个百分点。
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同,是对大家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是一份让人欣慰、让人振奋的“成绩单”。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本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影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理念滞后问题。
面对扑面而来、汹涌澎湃的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高校仍然因循守旧,办学治校的理念思 62 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及时应答,模式和方法创新不够,内容更新不及时,滞后于时代变革。
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深刻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这次历史性机遇抓不住,高等教育就有可能犯战略性失误和错误,人才供给跟不上就可能会迟滞国家发展。
二是投入不到位问题。
一些学校在本科教育上还存在着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本科教育仍处在艰难爬坡中。
这四个不到位既有硬件方面也有软件方面的问题,但重点还是软件问题,这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三是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问题。
一些评价指标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人财物方面的一些政策机制还没有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来。
必须对症下药,在评价标准上加强引导,在体制机制上持续攻坚,强力疏通这些政策堵点。
另一个基本点是,推进四个回归。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
高校要调整思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教学、科研等都要积极服务于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不能搞成两个或者几个中心;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都要主动聚焦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高校的的标准和政策都要充分体现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
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
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读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要引导学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
“腹有诗书气自华”,要通过读书学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民情,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学会理性思考;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这是最重要的。
说 63 到底,回归常识,就是要按照总书记指出的,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大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
有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学习发展研究和全美大学生学习的数据调查和分析),我国大学课堂的挑战性和美国高校相比还是有差距的,高校还存在一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有人说,现在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应该扭转。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对大学生既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要改变考试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评,通过鼓励学生选学辅修专业、参加行业考试等,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
要严把出口关,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授就得教书授课,离开了教书授课就不是教授。
必须明确,高校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
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
高校教师要做到“德高”,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学高”,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扎实学识支撑高水平教学;做到“艺高”,提升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学习、改造课堂的能力。
说到底,回归本分,就是要按照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教师评价问题。
一些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过度强调教师海外经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等,这样的“指挥棒”不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要坚持以师德师风 64 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研究等教学实绩,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对教学工作的要求要硬一点,教学工作达不到平均水平,就不能晋升职称,真正将入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回归初心,就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高等学校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也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实施习近平教育思想“五进”行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
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说到底,回归初心,就是要按照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希望和要求,培养又红又专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问题。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
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
我们要旗臶鲜明,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入。
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坚定信心,推动高校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历史证明,当国 65 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动荡时期,教育不能救国;当国家处于和平建设的发展时期,教育能够兴国;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
说到底,回归梦想,就是要积极回应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殷切期盼,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力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问题,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
只有培养出一流入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
“双一流”建设高校并不一定就有一流本科教育,学科一流并不代表专业一流。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五个子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上位的,五个子体系是下位的支持支撑,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体系,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聚焦人才培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哺人才培养,建设一流专业。
同时,应用型高校也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各类人才,我国有一大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总的来说,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根本使命的强基固本,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同频共振,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必须把四个回归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
对照四个回归,高校要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首先明确应该干什么?要通过大讨论,思想上再认识、观念上再调整、人才培养再定位,明确学校、院系、教师的根本使命是什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
其次明确应该怎么干?要系统考虑如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课程教材体系和管理制度。
我们要广泛凝聚共识、汇聚磅礴合力,聚心聚力到人才培养上,把四个回归的要求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三、写好“奋进之笔”,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必须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提条 66 件和基本内容。
要主动担当、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努力实现有灵魂的质量提高、有方向的水平提升、有坐标的内涵发展、有特色的双一流建设、有引领的标杆大学,去年,教育部党组对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已经做了全面部署,对高等教育打好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体制机制改革这三大攻坚战提出了明确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我们出台了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课堂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文件,这次会上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配套文件,提出了做好本科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
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把相关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
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一,内涵发展要更深一些。
现在,高等学校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批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硬件水平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关键是要在内涵上下大功夫,把握好着力点,建设高水平教学体系。
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用好增量,建好新专业;盘活存量,升级优化原有专业。
专业建设好了,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就立起来了。
要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
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不能再用过时的知识培养明天的毕业生。
要着力推动课堂革命。
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高校教师要把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作为自我素质要求的一把标尺,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要着力建好质量文化。
大学要自觉地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
要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 67 教学各环节,唤起每个主体的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大学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二,领跑发展要更快一些。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臵,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
要把握好战略机遇,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一些领域大胆改革、加快发展,形成领跑示范效应,取得全局性改革成果。
要加强新工科建设。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的、买不来的、讨不来的。
要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前瞻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城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
要加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医学教育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加快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卓越医学人才,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
要大力推进医学与理工文等学科交叉融合,为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兴医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入推进医教协同,由教育部与卫健委和有关地方政府共建一批高水平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要加强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山水林田湖草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等农林教育要肩负起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
适应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布局涉农新专业,助力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
要加强文科教育创新发展。
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科教育中的领航和指导作用,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
加快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加快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加强 68 文、史、哲、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
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造就源源不新、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
创新人才培养,要推进科教融合,让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加大各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要努力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成为政治标杆、办学标杆、育人标杆、队伍标杆,发挥好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特别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树立一批这样的标杆,让广大高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争当立德树人的标杆,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干出成效、做好示范。

三,公平发展要更实一些。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推进了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但发展仍然不平衡,必须在更大范国、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继续推进。
当前的重点是要补齐区城短板,深刻认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整个国家发展布局的战略意义,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统筹谋划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双一流”建设、“部省合建”、省部共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等工作,形成合力,助力中西部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以成都、西安、兰州和重庆、成都、西安这两个西三角为战略支点,以区城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区城内高水平大学为发展龙头,引领带动推进西北地区和西南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真正让中西部高等教育产生“自我造血能力”。
中西部高校也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激发内在动力、发挥区域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有“栽好梧桐树,引得风凰来”的自信和吸引力。

四,变轨超车要更坚定一点。
“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引发了教育教学模式的革 69 命性变化。
“互联网+教育”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在这方面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在起步阶段就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只要我们积极主动作为,就能赢得未来,这一点要坚定信心(我国已建成10多个慕课共享平台,上线幕课5000多门,超过7000万人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
要持续保持中国慕课的国际先进水平,制定慕课标准体系、打造更多精品慕课。
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教师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着力破解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不平衡的突出问题。
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墓课在中西部高校的推广使用,让中西部高校学生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名师、名课,迅速大幅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学水平。
要重塑教育教学形态。
高校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

五,创新发展要更紧追一些。
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讲,改革是第一动力,创新是第一引擎,要成就伟大的教育,教育创新就一刻也不能停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初步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体系。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学习、改革开放、跨越式发展,建成了高等教育大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1978-201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从86.7万-3779万,40年增长了43倍)。
第三个阶段就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全面开启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这是一个从学习跟随到开拓创新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某些领域也开始进入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复制,需要有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 70 通走山路、山路不通开新路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首先必须成为世界主要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教育创新要更坚定一点,要更自信地在世界舞合、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去谋划发展,参与竞争和治理,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都在奋力奔跑、极速前进,如果我们仍然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仅无法实现超越,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们的差距。
我们要想在新一轮快节奏、高频率、大变革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就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探索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新模式、新文化,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各级教育部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发挥好“战略指挥部”的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政策引引导,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心、思想中心、组织中心和指挥中心。
高校的各级领导于部,要发挥好“一线指挥员”的担当和权责,把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从嘴上落到脚下,带头抓、带头干、带头改。
广大教师要发挥好“战斗员”的关键作用,投入足够的精力、投入足够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培养好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同时,也恳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担当人才培养的“智囊团”和“补给站”,汇聚起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磅礴力量。
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1 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 教高函„20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切实增强振兴本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1.聚焦讨论主题。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组织广大干部教师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围绕落实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各方面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上来。
一是聚焦教育工作的“两个根本”,深刻领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是聚焦以本为本,深刻领会高教大计、本科为本,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充分认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前沿地位。
三是聚焦四个回归,深刻领会四个回归的丰富内涵,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切实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

2.坚持问题导向。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影响本科教育改革发展、影响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主要问题,认真查找本科教育中还存在的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围绕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师德师风、课堂教学秩序、实习实践、毕业论 72 文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逐级狠抓落实。

3.推动全员参与。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组织开展专题学习,集中研讨,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振兴本科教育的思路举措。
高校管理部门和各院系要聚焦具体问题和关键环节,通过学习讨论、会议培训、在线教育等多种形式,动员全体干部教师参与,进一步明确干部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

4.持续加强宣传。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以上率下、带头学习,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发表学习心得、解读文章。
各高校要在校报、校刊、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上开辟专栏,组织干部教师发表体会文章,介绍典型经验,宣传改革成果,努力营造振兴本科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抓紧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系统规划振兴本科的建设路径和关键举措
1.制定省级行动计划。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科学研究制定本地区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行动计划。
要把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提高资源配臵效率,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指导高校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定位,立足优势,努力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切实把各项任务举措落到实处。

2.制定高校实施方案。
各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要专题研究本科教育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校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内容、落实举措、评价方式和保障机制。
学校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方案落实。
各职能部门、院系要认真履行职责,推动本科教育工作各项部署落细落小落实。

三、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各高校要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 73 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规定。
要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到人,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

2.加强学习过程管理。
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要结合办学实际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把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新方案要从2018级学生开始实施,持续抓四年、全程管到位,努力使每一级在校生都受益。
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3.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要切实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通知》要求,修订完善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要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

4.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
要制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专门管理规定,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
要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表现失范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四、紧紧抓住核心环节,加快构建振兴本科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1.加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放管服 74 ”改革,加强对地方高校本科专业设臵的统筹管理,加强对新设专业评估检查,加大对专业办学条件的公开力度。
各高校要加强需求、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统筹,加快建立专业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

2.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制度建设。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加快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有序有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应用及管理。
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制定出台有效的教学激励和管理办法,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进程。
要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推动学分互认,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在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大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设。
各高校要完善自我评估制度,加快建立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要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加快国家专业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形成专业质量认证的制度框架。

五、大力推广典型经验,努力形成振兴本科的良好氛围和全局效应
1.深入开展改革试点。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观念理念,积极开展改革试点,逐步积累改革经验,不断形成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路径、新机制、新文化。

2.积极选树先进典型。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切实加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表彰力度。
要积极选树一批重视本科教育、有效推进本科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交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大力推广成功经验。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加强对带有共性、规律性经验做法的总结提炼,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形成 75 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式经验模式,形成一批标志性政策措施和理论成果,并在理论与政策层面积极推广,带动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于2018年年底前将学习贯彻工作方案和落实情况报告我部,我部将对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情况适时开展督导检查。
教育部2018年8月22日 76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 教研„2018‟5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坚持特色一流。
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瞄准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
坚持内涵发展。
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更加注重 77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臵,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驱动。
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动态竞争的体制机制。
坚持高校主体。
明确高校主体责任,对接需求,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主动作为,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多方协同,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二、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和动力。
践行“四个服务”,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做贡献。
高校党委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推进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大力推动以 78 “思政课+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优势,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
实施高校体育固本工程和美育提升工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审美素养。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改革学习评价制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奋发学习、全面发展。
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显身手。
(五)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
突出特色优势,完善切合办学定位、互相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突出质量水平,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突出价值导向,建立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加快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基地,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完善教材编写审查、遴选使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立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努力编写出版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教材;突出服务效能,创新以人为本、责权明确的管理体系;健全分流退出机制和学生权益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学习、公平公正的学生奖助体系。
(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 79 流本科专业;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改革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深化和扩大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七)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需求是推动建设的源动力。
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
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科学公正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
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
(八)优化学科布局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与国家 80 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布局,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学科的调整或撤销不应违背学校和学科发展规律,力戒盲目跟风简单化。
(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成师德师风高地。
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坚决杜绝片面抢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为。
改革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学一线需求,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
建立建强校级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加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完善访问学者制度,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支持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
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
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评价依据,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突出一流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加强协 81 同创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在人才、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军民融合体系,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贡献度。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库。
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
(十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以我为主创新联合办学体制机制,加大校际访问学者和学生交流互换力度。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招收、培养、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不断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在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建设高校的主体作用。
选派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积极推动优秀研究生公派留学,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高校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
(十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育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中国智慧的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生命力、竞争力重要源泉。
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时代精 82 神、风格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
塑造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文化品格,弘扬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形成中外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
坚定对发展知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对口支援、精准扶贫、合建共建等行动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发挥带动作用。
传播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承担引领时代风气和社会未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
(十三)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建设保障高校整体提升。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大学章程,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依法治校;创新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保障教学、学术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数字校园支撑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四、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十四)明确学科建设内涵学科建设要明确学术方向和回应社会需求,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找准特色优势,着力凝练学科方向、增强问题意识、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搭建学科发展平台,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
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支持大学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十五)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 83 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的学科,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制高点,率先冲击和引领世界一流;国内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围绕主干领域方向,强化特色,扩大优势,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在中国特色的领域、方向,立足解决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教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十六)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
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支撑引领专业建设,推进实践育人,积极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拓展实践实习基地的数量、类型和层次,完善实践实习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依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师生共同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
(十七)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汇聚拔尖人才,激发团队活力。
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机制,着眼长远,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合作。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凝练方向、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保障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
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着力把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 84 前沿,承担重大项目、参与重大任务,加强博士后等青年骨干力量培养;建立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实践指导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重视和培养学生作为科研生力军。
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对科研团队实行整体性评价,形成与贡献匹配的评价激励体系。
(十八)增强学科创新能力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
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凝练提出学科重大发展问题,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有组织攻关创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
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积极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参与、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究和解决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在更多前沿领域引领科学方向。
(十九)创新学科组织模式聚焦建设学科,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
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
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群,主干学科引领发展方向,发挥凝聚辐射作用,各学科紧密联系、协同创新,避免简单地“搞平衡、铺摊子、拉郎配”。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
鼓励组建学科联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五、加强协同,形成“双一流”建设合力(二十)健全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 85 明确并落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增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全程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确保“双一流”建设方案全面落地。
健全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建立内部监测评价制度,按年度发布建设进展报告,加强督导考核,避免简单化层层分解、机械分派任务指标。
(二十一)增强高校改革创新自觉性改革创新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建设高校要积极主动深化改革,发挥教育改革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改革增添动力,以创新彰显特色。
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着力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环节的改革力度,重点突破,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增强高校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协同与政策协调,加快形成高校改革创新成效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合作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高校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十二)加大地方区域统筹将“双一流”建设纳入区域重大战略,结合区域内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重大计划,主动明确对高校提出需求,形成“双一流”建设与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撑、协同推进的格局,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建设高校在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
切实落实“放管服”要求,积极推动本地区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本地区高水平大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有序衔接的建设体系。
(二十三)加强引导指导督导 86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
适度扩大高校自主设臵学科权限,完善多元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适度提高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
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
继续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管理需要的绩效管理机制,增强建设高校资金统筹权,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建设高校要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统筹自主资金和其他可由高校按规定自主使用的资金等,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
完善政府、社会、高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强化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
履行政府部门指导职责,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作用,支持学科评议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各类专家组织开展建设评价、诊断、督导,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
推进“双一流”建设督导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
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
推动地方落实对“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二十四)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
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专业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
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87 健全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双一流”建设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创新省部共建合建机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政策协同、分工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
88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制定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是什么?答: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自2016年启动‚双一流‛新一轮建设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积极务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为加快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调研中也发现,在起步阶段,还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深、思路不清、机制不明、措施不强等情况,个别高校在建设方向、建设重点等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把握不准,亟待加强引导和指导。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双一流‛建设作出系统阐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加快‚双一流‛建设,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是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
89
2.《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和总体考虑是什么?答:《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加快‚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特色一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坚持高校主体。
特别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既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学整体建设,也要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还要加快推进协同与组织保障,健全‚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地方政府要加大地方区域统筹,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加强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
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协同推进的建设格局。

3.‚双一流‛建设如何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答:‚双一流‛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践行‚四个服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
坚定对外开放步伐,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90 在可比较领域具有显示度的指标上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上形成全球引导力。
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布局和高校整体建设上,突出育人为本、质量先行。
三是对接需求、服务需求,要认识到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方向,改革就没有目标,评价就没有标准。
建设高校应主动研究分析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需求,找准服务需求的切入点,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在服务需求中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发力重点改革,探索高校内部办学模式的重构、各种办学要素的优化配臵,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

4.如何通过‚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落实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答: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一流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
学校不论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来开展,《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革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更加突出教学一线要求。
三是强化育人的制度保障,优化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改革,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教学体系、科研体制、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四是突出学科育人功能,强调科教融合产学结合育人、学术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
五是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 91 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5.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答:建设高校要践行‚四个服务‛,不断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能力。
一是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有关部门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
三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
四是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6.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加快‚双一流‛建设?答: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
只有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才能办好办出一流学科。
一是学科建设的内涵是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必须突出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和影响力的核心任务,将学术探索和服务国家需求相融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
二是学科建设必须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一流是基础与前沿、优 92 势与特色的有机统
一,不能把学科特色简单等同于学校特色或中国传统特有的学科特色,注重实现差异化创新性发展。
三是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强化科研育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
四是强调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的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梯队。
五是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内在联系组建学科群,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

7.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答:建设高校要聚焦建设学科,整合各类资源,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将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地方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
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加大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
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8.对‚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有何考虑?答:建设成效评价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导向作用,各校各地各方都很关心。
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
建设成效评价将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学校 93 整体建设评价并行,充分考虑不同学校和学科特点,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
有关部门将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并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
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目前还在研究制定当中。

9.下一步有哪些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答:‚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下一步将积极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和合力支持建设格局。
一是加强横向协同,以高校为主体,聚合地方、部门、行业、产业、社会各主体力量,加强高校间合作,形成建设合力。
二是加强纵向协同,进一步落实高校建设主体责任和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内部统筹,解决建设难点和堵点问题。
三是发挥主管部门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作用,加强机制协同,推进完善部内协同、部际协调以及部省共建机制,加强对建设过程的指导和督导。
94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形势要求
1.深刻认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形势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高校办学更加聚焦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还不够巩固,一些学校领导精力、教师精力、学生精力、资源投入仍不到位,教育 95 理念仍相对滞后,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仍不够聚焦。
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动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

二、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3.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总体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四个回归‛全面落实,初步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休系,建成一批立德树人标杆学校,建设一批-流本科专业点,引领带动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等学校质量督导评估制度更加完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5.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 96 ‚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
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
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
完善专业动态调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
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
6.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要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7.坚持德才兼修。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8.提升思政工作质量。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高 97 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
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9.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
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四、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10.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探索将辅修专业制度纳入国家学籍学历管理体系。
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学位,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
11.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2.加强学习过程管理。
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
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 98 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
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13.强化管理服务育人。
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梳理、修订完善与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等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推动与国家诚信体系建设相衔接。
探索建立反映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国家学生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升学、就业、创业提供权威、丰富的学生发展信息服务。
1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
加强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资格证书,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15.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 99 闯会创的能力。

五、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1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 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17.提升教学能力。
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深入实施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项目。
大力推动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并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因校制宜,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18.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健全编写修订机制。
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加强教材研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体系转化,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
19.改革评价体系。
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
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 100 据,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人员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

六、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20.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
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
‚双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
21.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推动高校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推动高校建立专业办学条件主动公开制度,加强专业质量建设,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22.动态调整专业结构。
深化高校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
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养老护理、儿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
推动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23.优化区域专业布局。
围绕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省级统筹、建立完善专业区域布局优化机制。
结合区域内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指导,及时调整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4.重塑教育教学形态。
加快建设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 101 务及时的高等教育云平台,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
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
25.大力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
发挥慕课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方面的重大作用,制定慕课标准体系,规范慕课建设管理,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建设1000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26.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加强慕课在中西部高校的推广使用,加快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学水平。
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以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引,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慕课等优质资源平台发展,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鼓励学生多形式学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形成支持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

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27.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与社会用人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
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与相关部门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健全管理协同机制、推动相关部门与高校搭建对接平台,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8.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
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 102 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
建设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对接网络平台,征集、发布企业和学生实习需求信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服务。
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
29.强化科教协同育人。
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
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
依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和学校科技成果.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30.深化国际合作育人。
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支持中外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推荐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选拔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赴国外高水平机构访学交流,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31.深化协同育人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工科、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促进医教协同,推进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紧密衔接,共建医学院和附属医院。
深化农科教结合,协同推进学校与地方、院所、企业育人资源互动共享,建设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深入推进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实施高校与法治实务部门交流‚万人计划‛。
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深化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
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深化科教结合、加强高校与各类科研院所协作、提高基础学科拨尖人才培养能力。
103
九、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32.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以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评价大学的首要指标,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激发高等学校追求卓越,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33.强化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
完善高校自我评估制度,健全内部质量保障。
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国家质量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根据学校实际和发展目标,构建教育基本标准,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并对照要求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
要将评估结果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向社会公开。
34.强化质量督导评估。
通过督导评估,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的新型评估体系。
建设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流程、全领域的质量监测网络体系。
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
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
针对突出质量问题开展专项督导检查。
强化评估认证结果的应用,建立评估认证结果公示和约谈、整改复查机制。
35.发挥专家组织和社会机构在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标准制订、评估监测及学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标准制订和专业认证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专业评估机构开展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104
十、切实做好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36.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部门、高校党委要把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组织开展新时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思想大讨论,增强全体教职员工育人意识和育人本领。
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形成合力,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协调和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
37.强化高校主体责任。
各高校要把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
高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书记校长及分管负责人要经常性研究本科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要切实担起责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38.加强地方统筹。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本地区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并做好与教育规划和改革任务的有效衔接,健全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评估机制,科学配臵公共资源、指导和督促高校将建设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39.强化支持保障.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重大项目。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引导支持地方高校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加大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衔接、配套和执行力度,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力度,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支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
105 40.注重总结宣传。
加强分类指导,建立激励机制,保护和激发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工作。
对建设中涌现的好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提炼,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注重将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做法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政策制度。
加强对高校改革实践成果的宣传,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
106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决策部署,落实《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工作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围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新使命,坚定办学方向,坚持服务需求,创新机制模式,深化协同育人,贯通职前职后,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全面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在师范院校办学特色上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师范专业培养能力提升上发挥领头雁作用,在师范人才培养上发挥风向标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教师。

二、目标要求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显著更新,师范生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健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师教育质量文化基本建立。
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107
三、改革任务和重要举措
1.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
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
加强师范特色校园、学院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
通过实施导师制、书院制等形式,建立师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共同体,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品德提升、学业进步和人生规划方面的作用。
通过开展实习支教、邀请名师名校长与师范生对话交流等形式,切实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组织经典诵读、开设专门课程、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推动师范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涵养教育情怀,做到知行合
一。

2.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
适应五类教育发展需求,分类推进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养改革。
面向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卓越中学教师,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
面向培养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重点探索借鉴国际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经验、继承我国养成教育传统的培养模式。
面向培养幼儿为本、擅长保教的卓越幼儿园教师,重点探索幼儿园教师融合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
面向培养理实一体、德业双修的卓越中职教师,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积极招收具备企业实践经历人员开展硕士层次培养。
面向培养富有爱心、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教教师,重点探索师范院校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模式。

3.深化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教学改革。
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 108 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
精选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优秀案例,建立短小实用的微视频和结构化、能够进行深度分析的课例库。
建设200门国家教师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创新在线学习学分管理、学籍管理、学业成绩评价等制度,大力支持名师名课等优质资源共享。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有效诊断评价师范生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教学决策、改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4.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合理确定师范生培养学时学分,增加课外实验、实践课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设臵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课程,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重点建设一批师范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教室,向师范生全面开放。
通过建设师范生自主研训与考核数字化平台、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方式,强化师范生“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
全面落实“双导师制”,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
建设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行实习资格考核制度,做到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监督指导、实习后要考核评价。
遴选建设一批优质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基地,在师范生教育实践和专业实践、教师教育师资兼职任教等方面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5.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
支持建设一批省级政府统筹,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着力推进培养规模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臵、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实践基地、职后培训、质量评价、管理机制等全流程协同育人。
鼓励支持高 109 校之间交流合作,通过交换培养、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同步课堂、学分互认等方式,使师范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推动特教教师医教联合培养、中职教师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
大力支持高校开展校内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教师培养校内协同机制和协同文化,鼓励有条件的院校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加强办公空间与场所、设施与设备、人员与信息等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聚力教师教育资源,彰显教师教育文化,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

6.建强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推动高校配足配优符合卓越教师培养需要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培养力度和教师教育师资国内访学支持力度。
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通过组织集中培训、校本教研、见习观摩等,提高教师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引导推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
通过在高校设立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等,帮助兼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精研教育理论、提炼教育思想、提升专业能力。
指导推动各地开展高等学校与中小学校师资互聘,建立健全高校与中小学等双向交流长效机制。

7.深化教师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境外高水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双方联合培养、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提高师范生赴境外观摩学习比例,采取赴境外高校交流、赴境外中小学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拓展师范生国际视野。
积极参与国际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加大教师教育师资国外访学支持力度,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经验,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

8.构建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体系。
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 110 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全面保障、持续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完善基于证据的教师培养质量全程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和师范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于教学,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四、保障机制
1.构建三级实施体系。
教育部统筹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做好总体规划。
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落实计划2.0的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2.加强政策支持。
对具有推免资格的计划实施高校,在安排推免名额时统筹给予支持;对计划实施高校适度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在专业学位授予审核工作中,优先支持计划实施并取得成效的高校。
鼓励具有推免资格的计划实施高校,在本校推免名额内重点支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
将卓越教师培养实施情况特别是培养指导师范生情况作为中小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特色评选、中小学教师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小学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的重要依据。

3.加大经费保障。
中央高校应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支持计划的实施。
各省(区、市)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计划实施高校。

4.强化监督检查。
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负责计划的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
实行动态调整,专家组将通过查阅学校进 111 展报告、实地调研等形式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对完成培养任务、实施成效显著的,予以相关倾斜支持;对检查不合格的,取消承担资格。
112

标签: #宝箱 #上有 #csgo #怎么做 #程序 #奥迪 #人少 #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