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9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719E-mail押zxzhu@
新知FRONTIER
人体大换血,重返年轻态?
姻本报记者袁一雪
今年8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宣称一家初创公司将于今年8月在美国开始首次临床人体试验,以求证健康的年轻人血液能否给中老年人带来抗衰老的神奇效果。
这家初创公司名叫Ambrosia,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杰西·卡马辛医生现年31岁,他同时也是这次试验的科研带头人。
在这次人体试验中,该公司计划向每位试验者收取8000美元,其中包括了试验检测和年轻人血浆采集处理费用。
参加试验的志愿者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年纪大于35岁即可。
这些志愿者将会在两天内被输入约1.5升的血源,而被输入的血源来自25岁以下的健康年轻人。
之后,受试者将会在输血前及输血后一个月接受全面的血检,需要检测的生物指标超过100项,其中包括了血红蛋白和各类验证指标。
在这项人体试验之前,科学家得到的已正式发表数据都来自小鼠和大鼠这两个啮齿类种属的实验动物。
一项大胆的科学研究 2013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血液与机体衰老联系起来的实验生物学证据,并在《细胞》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用手术法将2月龄低龄小鼠与15~16月龄高龄小鼠的血管接通,使低、高龄小鼠共享混合的血液循环系统。
研究人员发现,低龄小鼠血液中的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含量较高,能够在高龄小鼠中逆转与衰老相关的心脏肥大症。
他们进而在2014年《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道采用同一小鼠血循环共享模型,证明了血液与神经衰老的关系。
新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低龄小鼠的血液能够诱导高龄小鼠的血管重塑,增加大脑血流供应。
而且,还是来自低龄小鼠血液中的循环因子GDF11,促进了高龄小鼠的神经干祖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促进神经再生,从而改善高龄小鼠的认知功能和嗅觉功能。
不仅如此,哈佛大学另一研究小组也在同期的《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们采用相同实验模型也证实,联通低龄小鼠血循环,高龄小鼠的肌肉萎缩得到改善;还证明,不用输血,而改用注射基因工程重组的GDF11制剂,高龄小鼠的肌肉干细胞功能得到增强,肌肉萎缩也得到减缓。
“然而,上述发表于顶尖杂志上的研究结论很快遭到了同行的质疑。
多个实验室发现哈佛大学科学家关于GDF11的实验结果不能被重复。
”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建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2015年,国际制药巨头诺华制药公司研究人员在《细胞·代谢》杂志发表了相反的结果,他们对大鼠的研究发现,血液中GDF11水平不但不随年龄变老而发生下降,相反随年龄变老显现升高趋势,进而发现,GDF11抑制成肌细胞分化和肌肉再生,并降低卫星细胞增殖。
王建荣同时表示,综合上述各方研究,基本可以确认,持久性供应低龄小鼠血液能够延缓高龄小鼠的骨骼肌衰老、心肌衰老和神经衰老。
但是这些效果是否源于低龄小鼠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抗衰老因子,还是源于输入的低龄小鼠特定血细胞类型,或是源于低龄小鼠血循环中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原因尚不明了。
因此,血液与衰老之间的关系,奥秘依旧。
在这次人体试验中,年纪大于岁的志愿者们将会在两天内被输入约升的血源,而被输入的血源来自岁以下的健康年轻人。
那么,这条另类“长寿路”能行得通吗? 衰老的概念 奥秘虽然尚未解开,不过可以先了解一下衰老的概念。
“衰老有两个层次的概念,细胞衰老和机体衰老。
”王建荣进一步解释。
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的基础,组织器官中衰老的细胞过多,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退化,从而引起机体衰老。
“DNA损伤积累,或DNA复制酶附着于染色体末端的非编码DNA序列(称为端粒)变短,导致复制酶无法附着于染色体上,使细胞丧失分裂增殖能力,都是导致细胞衰老的直接原因。
”王建荣说道。
实际上,机体的组织干细胞是分化形成组织器官中各类功能细胞的种子细胞,因此,组织干细胞的衰老,才是机体衰老的关键。
“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后,体内组织干细胞的干性逐渐 郭刚制图 减弱,机体就开始进入衰老过程,因此,正常速度的衰老是生理现象,也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王建荣介绍道“,因为,衰老过程是从生长发育完成至人体死亡之间的不间断的进行态,短时输血不能解决长期的衰老进程。
” 而且,人体内血细胞更新速度较快,成年人每天约有1011~1012个血细胞被更新替换,如果被输血者要保持持久的抗衰老效果,就需要接受长期不断的输血,显然,这样的输血方案根本不切合实际。
不过,王建荣坦言,未来可行的办法是用生物技术手段规模化生产被确认有效的抗衰老因子或抗衰老细胞,给有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按疗程注射制剂,类似于经常性注射胰岛素的方式。
“当然,这样的临床试验必须通过政府部门的严格审批。
” 延缓衰老未必要换血 “血液系统的细胞类型众多,功能广泛。
长期输入低龄小鼠血液对高龄小鼠的衰老延缓有积极效应,对于这一结论目前不存在争议,但对于输血产生抗衰老的直接原因,特别是其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基础,还存在完全不同的观点。
说明目前人们对于血液在抗衰老方面作用的认识还是很初步的。
”王建荣表示。
在王建荣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却发现,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源头细胞。
造血干细胞对于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成体小鼠中,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支持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类型直接来自于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他们还发现造血干细胞能够作为母源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减缓骨质疏松症。
以往也曾有研究报道造血干细胞具有转分化为其他组织细胞的潜能。
因此,造血干细胞可能具有近全能性的分化潜能,能分化成为众多种类组织器官的功能细胞。
换血试验中,由于输入的循环血中有一定量的造血干细胞,所以,不能排除造血干细胞对各类组织器官的修补或修复作用。
“我们有理由认为,造血干细胞可能是促进成体组织器官修复,延缓衰老的重要原因之
一。
”王建荣总结道。
“尽管医学上迄今没有有效办法阻止或延缓正常的人体衰老过程,今后或许能够有效地减缓人的病理性衰老的进程。
”王建荣进一步总结。
其实,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比如健康的饮食,可以保证用于细胞修复损伤的营养供应,并对抗未来的细胞损伤;避免接触导致细胞损伤的物质,包括过度照射放射线、紫外线,接触有毒物、污染源;多运动,有助于造就有力的机体组织抵抗损伤;勤体检,可以及时控制血压、体重和其他危险因子。
因此,抗衰老的钥匙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无论结果如何神奇,如同许多癌症、艾滋病、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疑难杂症的相关研究一样,其实验室里获得的初步成果并不一定会为最终的成功疗法带来保证,而且,这项换血试验势必引发激烈的伦理争议。
作为一项涉及人的生物试验,换血试验一旦实施,不论成功与否,都会产生伦理的争议与反思,如同已经应用的高新技术一样给人类带来挑战。
首先,虽然人类一直有输血的先例,但献血者是本着自愿的原则提供血液,这种奉献的目的是救助他人的生命。
但是换血的目的则不同,它是为了延缓衰老,是以自我保健为目的。
而这样的目的是否会被献血者认同,进而在知情同意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献血,就存在极大的疑问。
其次,换血技术在具备一定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开展。
虽然有成功的动物试验基础,但是应用到人体,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且,招募受试志愿者时如何承诺与说明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赔偿,也是需要考虑的。
如果成 专家观点 换血存在伦理问题 姻王明旭 功,谁应该先受益?是这批志愿者,还是社会精英、富裕阶层?这些问题都存在着伦理学的争议,需要加以充分的伦理论证。
第
三,如果一旦试验成功,证实年轻人血液确实可以减缓衰老,那么,25岁以下的青年人会不会就有可能成为老年人的换血来源目标?尽管听起来像恐怖故事里的情节,但是要成功后普遍实施,可能要面临的伦理问题会很多。
如果,精英阶层或富裕人群为了长寿,将贫穷的年轻人作为换血来源,就会面临着这这项技术上的平等问题。
同样是平等的人格,会有一部分人成为他人的工具,这也是不公平的表现。
技术的发展会扩大这种不公平。
甚至,还有可能会在选择血液来源时戴上“有色眼镜”,形成新的歧视。
第
四,这样的试验可能会间接地刺激有偿换血、卖血行为产生、增加以及其中的安全问题。
目前临床用血的来源均为无偿捐献的血,这也是防止非法卖血、买血的有效办法。
只有这样,也才能保证用血的安全与规范。
而“换血试验”一旦成功,必然会有不少人选择 使用。
届时,伦理理论能否支持?伦理规范能否引导?如果法律和伦理允许,无偿献血的来源是否充足?若不允许,必然会推动地下市场的兴起,而其中的利益问题、安全问题或将更为严峻。
最后,通过换血返老还童可能会改变人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社会结构。
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换血技术一旦成功会不会打破这一规律,向老年人体内注入年轻人的血液会不会改变人体的特征,如果改变,一个人身体内流淌着他人的血液,他们会不会因此建立血缘关系,并因此影响两个家庭的关系。
夸张地联想一下,会不会影响老年人的生育功能,如果老年人因此改善了生育功能,其生育的子女会不会与捐献者子女发生近亲结婚的可能?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其真实与可能性还需要科学的验证。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 酷品 反向收起雨伞 下雨天用过雨伞后,收雨伞也是件麻烦事。
湿漉漉的雨伞如何收纳才能既不沾手又不把书包弄湿呢?这把一键自动反向收起的雨伞,用户只需按下把手上的机关按钮,伞面会瞬间收合,把有雨水的一面包裹在内,避免沾湿衣物或其他物件。
设计师还在内层伞面设计了大圆孔,可以降低伞面收起时的阻力,同时增加透气性,不让内外两层伞布粘到一起。
便携折叠小船 “雨天到XX看海”,这样的语句在这个夏天已经被玩坏了,城市内涝几乎令人难以出行。
不过,如果你有了这款折叠小船,那么内涝时划船出行将不再是梦想。
它收纳时尺寸仅为40cm×120cm×25cm,装入箱中,重量为17kg,带有轮子,甚至可以轻松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使用时,将各个部分折叠起来,用绳子固定即可成为小船。
项圈手机支架 不用手照相是不是只能选择支架?现在使用手机照相的人可以有另外一个选择了,即把手机挂在脖子上。
手机项圈是一款佩戴式项圈外形的手机底座,用户可以将智能手机贴合在项圈前面的吸附面上,这样便能解放双手拍摄第一人称视角视频,记录和分享个人角度所看到的一切景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
简易冷藏平板 夏天想让食物保鲜似乎只能用冰箱,不过如果有了这个冷藏平板就可以让放在桌子上的食品也保鲜了。
它通过压缩空气获取低温,然后在近平面附近吹出冷空气,让食物保持在持续低温的环境中。
趣味科学 ﹃愤怒﹄能 在人类文明愈发包容多元价值观的当代,对于“快乐”的追求却是空前的一致。
换句话说,人类个体对于希望保持积极心态的压力从来没有现在这么大过。
任何一种文化中似乎都有同样的一个元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但其实任何一种情绪 产生更多灵感? 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同动画电影《头脑大作战》中告诉我们都一样。
愤怒、悲伤和消极情绪并不代表着冷酷的性格,也不是什么坏事。
它们都有自己重要的功能,得益于各种情绪的存在,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以“愤怒”来看,从牛顿到贝多芬,很多天才的脾气似乎都非常火暴。
硅谷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建立起市值高达几千万美元的公司。
2009年,阿姆斯特丹大 学的马泰斯·巴斯进行了
一 组有趣的实验。
他招了一组 学生志愿者,一半的学生被 要求回忆某件让他们愤怒不已的事情, 并写一篇与之有关的小短文,进一步加 剧怒火;另一半学生则被要求产生悲伤 的情绪。
接下来,两组学生要在一场考察创 造力的游戏中与对方比拼。
他们要在 16
分钟里,尽可能多地想出能改善心 理学科教育的方法。
和巴斯预料的
一 样,“愤怒”一组的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 灵感。
他们的想法也更加有创造性,与 其他参与者的重复率还不到1%。
最关键的是,“愤怒”的志愿者们在 “无序创新”时的表现也更加出色。
假设 你需要想出若干种砖块的用途,虽然思 路清楚的人也许能提出10种不同的用 途,但要想发明一种新的用途,你的思 维得更加天马行空才行。
从本质上来说,创造力不过是你的 思维跳跃能力而已。
“愤怒能让你的身 体更加积极地调用各种资源,让你知道 情况不妙,并促使你赶紧逃离这种状 况。
”巴斯解释说。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未来”是一句 在各种语言中万试不爽的句子,但事实 上,对未来抱积极的幻想可能会让人动 力不足。
“人们一感到满足,就会放松下来, 而不会付出必要的努力,把这些美妙的 幻想和白日梦变成现实。
”美国纽约大 学心理学家加布里尔·厄廷根在研究中 证明,你的想法越是梦幻,实现的可能 性就越低。
“人们总说‘梦想总会实现’, 但这是很困难的。
” 厄廷根表示,也许最让人担忧的
一 点是,这些风险在社会层面上也会体现 出来。
她在比较了报纸上经济情况的预 测后发现,预测的内容越是积极,实际 的表现就越差。
总统的就职演说也是这 样,演讲的内容越积极,任职后的社会 就业率就越低。
因此,就此来看并没有什么必要 强迫自己追寻无止境的快乐或者积极 情
绪,接受并拥抱、面对诸如愤怒、悲 观之类的负面情绪,反而会帮助你笑 到最后。
(北绛整理) 重度脑损伤患者恢复有望 日前,日本东京大学医院以因头部损伤等脑神经细胞死亡或受伤,导致身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等“外伤性脑损伤”患者为对象,使用加工的骨髓源干细胞(细胞药物),直接注射入大脑,进行了一项恢复身体功能的临床试验。
先期,美国斯坦福大等研究小组在今年6月美国医学杂志发表了确认该药物安全性的临床试验结果。
显示18位脑梗塞患者几乎所有人的运动功能都已恢复,并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之前不能动的手臂已变得能提高到头部,必须使用轮椅的患者也能稍微走路,并且语言功能有所提高。
因此,有望成为新的很难恢复的脑损伤治疗方法。
尽管功能恢复的详细机制尚不明确,但东京大 学医院的研究人员认为,是因为被移植的干细胞分 泌了促进受伤脑神经细胞修复的营养物质。
东京大 学医院的临床试验对象,均为受到脑损伤后
1~5年 现在医疗无法恢复的患者,将用一年时间,对其运动 功能的恢复进行追踪调查。
(宁蔚夏编译) “手机老花眼”青睐年轻人 时下,在长期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人中,出现了很难看到手上东西的“手机老花眼”一族,并不断蔓延和扩大。
在一项以20-30岁的使用者为对象(男女500人)进行的调查中,回答“有手机老花眼感觉”的约占四成,表明年轻人出现老花眼样症状者正在剧增。
老花眼本来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从50岁左右开始慢慢表现出来的自觉症状。
至于年轻人产生的原因,如读书、看报等场合,一般和纸之间的距离在30~40厘米,但看手机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拉近到了20~30厘米。
在这种状态下,调节视力的眼睛肌肉过度使用,以致手中物体不能很好聚焦在眼底视网膜上,于是产生了老花眼样症状。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手机是可以自行放光的发光媒体。
人类有史以来,仅能通过太阳等反射光看到物体,而发光体之类的并不能直接看见。
看手机时,发光体被强迫看到,其中含有可对眼睛造成伤害的蓝色光,这一光线到达眼睛深处,可引起各种眼病。
人在白天,沐浴 着阳光而活跃,夜晚不受光照呈放松状态。
然而,如果
一 天中沐浴手机的光,兴奋状态会一直持续。
久而久之,植 物神经就会变得难以控制,以致失调。
预防手机老花眼的方法,一是手机不要太靠近眼 睛,尽可能保持在
40厘米以上的距离。
二是最好降低 手机的亮度,减少光量,即可减少由此带来的伤害。
许多 手机是可以设定的,购买时以最高亮度下调七成左右 重新设置为好。
三是使用手机时要合理安排休息,使用 60~90
分钟,应安排10~15分钟休息。
特别是就寝前30 分钟最好不看,否则睡眠会变浅。
除此之外,使用可以切 断蓝光的眼镜也是一个方法。
(宁蔚夏编译) 自动取色笔 学过Photoshop的人都知道其应用中有个取色笔,可以将不知道配比的颜色“抽取”下来,然后应用到其他创作中。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笔也已经诞生了。
Cronzy公司推出的CronzyPen中,内置了墨盒和用来混合墨水的微型马达,只要笔尖在触碰实体物品后即可自动识别颜色,几秒钟之内就能合成相应墨水,而输出颜色则多达1600万种。
简易救生圈 贫困地区救生设备可是相当缺乏,Mazu是一款超级简单的“救生圈”,它本身是一个三岔塑料结,可以把三个空水瓶拧到上面,扔进水中成为救生圈。
虽然浮力一般,但可抓取的地方却很多。
(栏目主持:原鸣)
这家初创公司名叫Ambrosia,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杰西·卡马辛医生现年31岁,他同时也是这次试验的科研带头人。
在这次人体试验中,该公司计划向每位试验者收取8000美元,其中包括了试验检测和年轻人血浆采集处理费用。
参加试验的志愿者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年纪大于35岁即可。
这些志愿者将会在两天内被输入约1.5升的血源,而被输入的血源来自25岁以下的健康年轻人。
之后,受试者将会在输血前及输血后一个月接受全面的血检,需要检测的生物指标超过100项,其中包括了血红蛋白和各类验证指标。
在这项人体试验之前,科学家得到的已正式发表数据都来自小鼠和大鼠这两个啮齿类种属的实验动物。
一项大胆的科学研究 2013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血液与机体衰老联系起来的实验生物学证据,并在《细胞》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用手术法将2月龄低龄小鼠与15~16月龄高龄小鼠的血管接通,使低、高龄小鼠共享混合的血液循环系统。
研究人员发现,低龄小鼠血液中的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含量较高,能够在高龄小鼠中逆转与衰老相关的心脏肥大症。
他们进而在2014年《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道采用同一小鼠血循环共享模型,证明了血液与神经衰老的关系。
新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低龄小鼠的血液能够诱导高龄小鼠的血管重塑,增加大脑血流供应。
而且,还是来自低龄小鼠血液中的循环因子GDF11,促进了高龄小鼠的神经干祖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促进神经再生,从而改善高龄小鼠的认知功能和嗅觉功能。
不仅如此,哈佛大学另一研究小组也在同期的《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们采用相同实验模型也证实,联通低龄小鼠血循环,高龄小鼠的肌肉萎缩得到改善;还证明,不用输血,而改用注射基因工程重组的GDF11制剂,高龄小鼠的肌肉干细胞功能得到增强,肌肉萎缩也得到减缓。
“然而,上述发表于顶尖杂志上的研究结论很快遭到了同行的质疑。
多个实验室发现哈佛大学科学家关于GDF11的实验结果不能被重复。
”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建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2015年,国际制药巨头诺华制药公司研究人员在《细胞·代谢》杂志发表了相反的结果,他们对大鼠的研究发现,血液中GDF11水平不但不随年龄变老而发生下降,相反随年龄变老显现升高趋势,进而发现,GDF11抑制成肌细胞分化和肌肉再生,并降低卫星细胞增殖。
王建荣同时表示,综合上述各方研究,基本可以确认,持久性供应低龄小鼠血液能够延缓高龄小鼠的骨骼肌衰老、心肌衰老和神经衰老。
但是这些效果是否源于低龄小鼠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抗衰老因子,还是源于输入的低龄小鼠特定血细胞类型,或是源于低龄小鼠血循环中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原因尚不明了。
因此,血液与衰老之间的关系,奥秘依旧。
在这次人体试验中,年纪大于岁的志愿者们将会在两天内被输入约升的血源,而被输入的血源来自岁以下的健康年轻人。
那么,这条另类“长寿路”能行得通吗? 衰老的概念 奥秘虽然尚未解开,不过可以先了解一下衰老的概念。
“衰老有两个层次的概念,细胞衰老和机体衰老。
”王建荣进一步解释。
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的基础,组织器官中衰老的细胞过多,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退化,从而引起机体衰老。
“DNA损伤积累,或DNA复制酶附着于染色体末端的非编码DNA序列(称为端粒)变短,导致复制酶无法附着于染色体上,使细胞丧失分裂增殖能力,都是导致细胞衰老的直接原因。
”王建荣说道。
实际上,机体的组织干细胞是分化形成组织器官中各类功能细胞的种子细胞,因此,组织干细胞的衰老,才是机体衰老的关键。
“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后,体内组织干细胞的干性逐渐 郭刚制图 减弱,机体就开始进入衰老过程,因此,正常速度的衰老是生理现象,也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王建荣介绍道“,因为,衰老过程是从生长发育完成至人体死亡之间的不间断的进行态,短时输血不能解决长期的衰老进程。
” 而且,人体内血细胞更新速度较快,成年人每天约有1011~1012个血细胞被更新替换,如果被输血者要保持持久的抗衰老效果,就需要接受长期不断的输血,显然,这样的输血方案根本不切合实际。
不过,王建荣坦言,未来可行的办法是用生物技术手段规模化生产被确认有效的抗衰老因子或抗衰老细胞,给有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按疗程注射制剂,类似于经常性注射胰岛素的方式。
“当然,这样的临床试验必须通过政府部门的严格审批。
” 延缓衰老未必要换血 “血液系统的细胞类型众多,功能广泛。
长期输入低龄小鼠血液对高龄小鼠的衰老延缓有积极效应,对于这一结论目前不存在争议,但对于输血产生抗衰老的直接原因,特别是其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基础,还存在完全不同的观点。
说明目前人们对于血液在抗衰老方面作用的认识还是很初步的。
”王建荣表示。
在王建荣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却发现,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源头细胞。
造血干细胞对于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成体小鼠中,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支持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类型直接来自于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他们还发现造血干细胞能够作为母源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减缓骨质疏松症。
以往也曾有研究报道造血干细胞具有转分化为其他组织细胞的潜能。
因此,造血干细胞可能具有近全能性的分化潜能,能分化成为众多种类组织器官的功能细胞。
换血试验中,由于输入的循环血中有一定量的造血干细胞,所以,不能排除造血干细胞对各类组织器官的修补或修复作用。
“我们有理由认为,造血干细胞可能是促进成体组织器官修复,延缓衰老的重要原因之
一。
”王建荣总结道。
“尽管医学上迄今没有有效办法阻止或延缓正常的人体衰老过程,今后或许能够有效地减缓人的病理性衰老的进程。
”王建荣进一步总结。
其实,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比如健康的饮食,可以保证用于细胞修复损伤的营养供应,并对抗未来的细胞损伤;避免接触导致细胞损伤的物质,包括过度照射放射线、紫外线,接触有毒物、污染源;多运动,有助于造就有力的机体组织抵抗损伤;勤体检,可以及时控制血压、体重和其他危险因子。
因此,抗衰老的钥匙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无论结果如何神奇,如同许多癌症、艾滋病、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疑难杂症的相关研究一样,其实验室里获得的初步成果并不一定会为最终的成功疗法带来保证,而且,这项换血试验势必引发激烈的伦理争议。
作为一项涉及人的生物试验,换血试验一旦实施,不论成功与否,都会产生伦理的争议与反思,如同已经应用的高新技术一样给人类带来挑战。
首先,虽然人类一直有输血的先例,但献血者是本着自愿的原则提供血液,这种奉献的目的是救助他人的生命。
但是换血的目的则不同,它是为了延缓衰老,是以自我保健为目的。
而这样的目的是否会被献血者认同,进而在知情同意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献血,就存在极大的疑问。
其次,换血技术在具备一定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开展。
虽然有成功的动物试验基础,但是应用到人体,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且,招募受试志愿者时如何承诺与说明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赔偿,也是需要考虑的。
如果成 专家观点 换血存在伦理问题 姻王明旭 功,谁应该先受益?是这批志愿者,还是社会精英、富裕阶层?这些问题都存在着伦理学的争议,需要加以充分的伦理论证。
第
三,如果一旦试验成功,证实年轻人血液确实可以减缓衰老,那么,25岁以下的青年人会不会就有可能成为老年人的换血来源目标?尽管听起来像恐怖故事里的情节,但是要成功后普遍实施,可能要面临的伦理问题会很多。
如果,精英阶层或富裕人群为了长寿,将贫穷的年轻人作为换血来源,就会面临着这这项技术上的平等问题。
同样是平等的人格,会有一部分人成为他人的工具,这也是不公平的表现。
技术的发展会扩大这种不公平。
甚至,还有可能会在选择血液来源时戴上“有色眼镜”,形成新的歧视。
第
四,这样的试验可能会间接地刺激有偿换血、卖血行为产生、增加以及其中的安全问题。
目前临床用血的来源均为无偿捐献的血,这也是防止非法卖血、买血的有效办法。
只有这样,也才能保证用血的安全与规范。
而“换血试验”一旦成功,必然会有不少人选择 使用。
届时,伦理理论能否支持?伦理规范能否引导?如果法律和伦理允许,无偿献血的来源是否充足?若不允许,必然会推动地下市场的兴起,而其中的利益问题、安全问题或将更为严峻。
最后,通过换血返老还童可能会改变人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社会结构。
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换血技术一旦成功会不会打破这一规律,向老年人体内注入年轻人的血液会不会改变人体的特征,如果改变,一个人身体内流淌着他人的血液,他们会不会因此建立血缘关系,并因此影响两个家庭的关系。
夸张地联想一下,会不会影响老年人的生育功能,如果老年人因此改善了生育功能,其生育的子女会不会与捐献者子女发生近亲结婚的可能?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其真实与可能性还需要科学的验证。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 酷品 反向收起雨伞 下雨天用过雨伞后,收雨伞也是件麻烦事。
湿漉漉的雨伞如何收纳才能既不沾手又不把书包弄湿呢?这把一键自动反向收起的雨伞,用户只需按下把手上的机关按钮,伞面会瞬间收合,把有雨水的一面包裹在内,避免沾湿衣物或其他物件。
设计师还在内层伞面设计了大圆孔,可以降低伞面收起时的阻力,同时增加透气性,不让内外两层伞布粘到一起。
便携折叠小船 “雨天到XX看海”,这样的语句在这个夏天已经被玩坏了,城市内涝几乎令人难以出行。
不过,如果你有了这款折叠小船,那么内涝时划船出行将不再是梦想。
它收纳时尺寸仅为40cm×120cm×25cm,装入箱中,重量为17kg,带有轮子,甚至可以轻松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使用时,将各个部分折叠起来,用绳子固定即可成为小船。
项圈手机支架 不用手照相是不是只能选择支架?现在使用手机照相的人可以有另外一个选择了,即把手机挂在脖子上。
手机项圈是一款佩戴式项圈外形的手机底座,用户可以将智能手机贴合在项圈前面的吸附面上,这样便能解放双手拍摄第一人称视角视频,记录和分享个人角度所看到的一切景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
简易冷藏平板 夏天想让食物保鲜似乎只能用冰箱,不过如果有了这个冷藏平板就可以让放在桌子上的食品也保鲜了。
它通过压缩空气获取低温,然后在近平面附近吹出冷空气,让食物保持在持续低温的环境中。
趣味科学 ﹃愤怒﹄能 在人类文明愈发包容多元价值观的当代,对于“快乐”的追求却是空前的一致。
换句话说,人类个体对于希望保持积极心态的压力从来没有现在这么大过。
任何一种文化中似乎都有同样的一个元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但其实任何一种情绪 产生更多灵感? 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同动画电影《头脑大作战》中告诉我们都一样。
愤怒、悲伤和消极情绪并不代表着冷酷的性格,也不是什么坏事。
它们都有自己重要的功能,得益于各种情绪的存在,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以“愤怒”来看,从牛顿到贝多芬,很多天才的脾气似乎都非常火暴。
硅谷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建立起市值高达几千万美元的公司。
2009年,阿姆斯特丹大 学的马泰斯·巴斯进行了
一 组有趣的实验。
他招了一组 学生志愿者,一半的学生被 要求回忆某件让他们愤怒不已的事情, 并写一篇与之有关的小短文,进一步加 剧怒火;另一半学生则被要求产生悲伤 的情绪。
接下来,两组学生要在一场考察创 造力的游戏中与对方比拼。
他们要在 16
分钟里,尽可能多地想出能改善心 理学科教育的方法。
和巴斯预料的
一 样,“愤怒”一组的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 灵感。
他们的想法也更加有创造性,与 其他参与者的重复率还不到1%。
最关键的是,“愤怒”的志愿者们在 “无序创新”时的表现也更加出色。
假设 你需要想出若干种砖块的用途,虽然思 路清楚的人也许能提出10种不同的用 途,但要想发明一种新的用途,你的思 维得更加天马行空才行。
从本质上来说,创造力不过是你的 思维跳跃能力而已。
“愤怒能让你的身 体更加积极地调用各种资源,让你知道 情况不妙,并促使你赶紧逃离这种状 况。
”巴斯解释说。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未来”是一句 在各种语言中万试不爽的句子,但事实 上,对未来抱积极的幻想可能会让人动 力不足。
“人们一感到满足,就会放松下来, 而不会付出必要的努力,把这些美妙的 幻想和白日梦变成现实。
”美国纽约大 学心理学家加布里尔·厄廷根在研究中 证明,你的想法越是梦幻,实现的可能 性就越低。
“人们总说‘梦想总会实现’, 但这是很困难的。
” 厄廷根表示,也许最让人担忧的
一 点是,这些风险在社会层面上也会体现 出来。
她在比较了报纸上经济情况的预 测后发现,预测的内容越是积极,实际 的表现就越差。
总统的就职演说也是这 样,演讲的内容越积极,任职后的社会 就业率就越低。
因此,就此来看并没有什么必要 强迫自己追寻无止境的快乐或者积极 情
绪,接受并拥抱、面对诸如愤怒、悲 观之类的负面情绪,反而会帮助你笑 到最后。
(北绛整理) 重度脑损伤患者恢复有望 日前,日本东京大学医院以因头部损伤等脑神经细胞死亡或受伤,导致身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等“外伤性脑损伤”患者为对象,使用加工的骨髓源干细胞(细胞药物),直接注射入大脑,进行了一项恢复身体功能的临床试验。
先期,美国斯坦福大等研究小组在今年6月美国医学杂志发表了确认该药物安全性的临床试验结果。
显示18位脑梗塞患者几乎所有人的运动功能都已恢复,并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之前不能动的手臂已变得能提高到头部,必须使用轮椅的患者也能稍微走路,并且语言功能有所提高。
因此,有望成为新的很难恢复的脑损伤治疗方法。
尽管功能恢复的详细机制尚不明确,但东京大 学医院的研究人员认为,是因为被移植的干细胞分 泌了促进受伤脑神经细胞修复的营养物质。
东京大 学医院的临床试验对象,均为受到脑损伤后
1~5年 现在医疗无法恢复的患者,将用一年时间,对其运动 功能的恢复进行追踪调查。
(宁蔚夏编译) “手机老花眼”青睐年轻人 时下,在长期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人中,出现了很难看到手上东西的“手机老花眼”一族,并不断蔓延和扩大。
在一项以20-30岁的使用者为对象(男女500人)进行的调查中,回答“有手机老花眼感觉”的约占四成,表明年轻人出现老花眼样症状者正在剧增。
老花眼本来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从50岁左右开始慢慢表现出来的自觉症状。
至于年轻人产生的原因,如读书、看报等场合,一般和纸之间的距离在30~40厘米,但看手机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拉近到了20~30厘米。
在这种状态下,调节视力的眼睛肌肉过度使用,以致手中物体不能很好聚焦在眼底视网膜上,于是产生了老花眼样症状。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手机是可以自行放光的发光媒体。
人类有史以来,仅能通过太阳等反射光看到物体,而发光体之类的并不能直接看见。
看手机时,发光体被强迫看到,其中含有可对眼睛造成伤害的蓝色光,这一光线到达眼睛深处,可引起各种眼病。
人在白天,沐浴 着阳光而活跃,夜晚不受光照呈放松状态。
然而,如果
一 天中沐浴手机的光,兴奋状态会一直持续。
久而久之,植 物神经就会变得难以控制,以致失调。
预防手机老花眼的方法,一是手机不要太靠近眼 睛,尽可能保持在
40厘米以上的距离。
二是最好降低 手机的亮度,减少光量,即可减少由此带来的伤害。
许多 手机是可以设定的,购买时以最高亮度下调七成左右 重新设置为好。
三是使用手机时要合理安排休息,使用 60~90
分钟,应安排10~15分钟休息。
特别是就寝前30 分钟最好不看,否则睡眠会变浅。
除此之外,使用可以切 断蓝光的眼镜也是一个方法。
(宁蔚夏编译) 自动取色笔 学过Photoshop的人都知道其应用中有个取色笔,可以将不知道配比的颜色“抽取”下来,然后应用到其他创作中。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笔也已经诞生了。
Cronzy公司推出的CronzyPen中,内置了墨盒和用来混合墨水的微型马达,只要笔尖在触碰实体物品后即可自动识别颜色,几秒钟之内就能合成相应墨水,而输出颜色则多达1600万种。
简易救生圈 贫困地区救生设备可是相当缺乏,Mazu是一款超级简单的“救生圈”,它本身是一个三岔塑料结,可以把三个空水瓶拧到上面,扔进水中成为救生圈。
虽然浮力一般,但可抓取的地方却很多。
(栏目主持:原鸣)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