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理论周刊主编:杨桂青

小船 2
编辑:张金岭设计:白弋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653邮箱:zhjledu@ 2021年7月15日星期
05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不断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 陶文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创造的伟大成就,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其中排在“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之后的第二个就是“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在党和人民的关系上,我们要深刻把握以史为鉴的历史经验,全面落实开创未来的实践要求。
深刻把握以史为鉴的历史经验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郑重强调了这个重大历史结论。
人民就是江山,指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依靠。
江山狭义是指政权,广义指事业。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这些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江山”首先指打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夺取政权的革命中,人民是力量之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封锁围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我们党才有了最有力的依靠。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江山”也指守江山,中国共产党在保持和巩固政权过程中,人民是执政之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以冲天的激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描绘最新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在党和人民的关系上,我们要深刻把握以史为鉴的历史经验,全面落实开创未来的实践要求。
美的图画。
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结果。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江山就是人民,指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伟大事业的宗旨目标。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打土豪、分田地还是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建立新中国,无论是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是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决心,始终不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保持与人民血脉相通、风雨同舟的情怀。
人民就是江山,意蕴重在依靠 “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
视觉中国供图 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是人民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站立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如同希腊神话中大地之子的巨人,只要站立于大地之上,就能汲取到最为磅礴、最为持久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聚人民之力,拜人民为师,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因人民而兴。
江山就是人民,意蕴重在为了人民。
打江山,争夺的是民心;守江山,坚守的是民心。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当权者,打江山时是一套,坐江山时是另一套,人民只是被当作了争夺政权的棋子和工具。
中国共产党则完全不同,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了党的旗帜上。
中国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政权,这既能有更好的条件服务人民,又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直接检验。
新中国国名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二字凸显了政权的性质。
宪法开宗明义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提出,“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 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
“人民”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鲜明的政 治底色。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付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江山就是人民与人民就是江山,两者是内在统一的,既有“为了人民”的明确指向,又有“依靠人民”的深厚动力,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
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 全面落实开创未来的实践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要求。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 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制度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管根本、管长远,要用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地位。
坚持改革为了人民。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要坚定为人民改革的目标,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论断。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首先是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
坚持推进共同致富。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我们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专题专论 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态势 李合亮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科学认识意识形态,保持意识形态底线思维,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能力,更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皆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呈现出长期性与艰巨性并存、“变”与“不变”相呼应、话语表达转换调整加速等新态势。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科学认识意识形态,保持意识形态底线思维,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能力,更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并存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与引领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才获得的。
在意识形态领域,一旦掌握主动权、拥有话语权,意识形态便会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然而,这并不表明意识形态建设会一劳永逸,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导地位的强化与引领力的发挥会一帆风顺。
现实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
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集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于一体的复杂过程。
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的艰巨性。
一方面,要时刻警惕和提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
另一方面,要对国内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有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判断。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长期性。
现阶段,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这一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长期性,“发展”仍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
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前提是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变”与“不变”相呼应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与核心内容,同时又是一个开放性、包容性、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表现为“变”与“不变”两个方面。
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变”与“不变”。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充实、优化和完善的过程,主要体现为理论指导、核心内容及话 语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成果,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导思想的延续和创新发展。
这些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推动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来源,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变”的一面。
但是必须清楚一点,尽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和内容体系实现了创新发展,其核心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仍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些理论成果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都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即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这是其“不变”的一面。
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变”与“不变”。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传播方法、传播手段都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网民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来交流信息,网络的普及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塑造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微博、微信、短视频、论坛、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然 而,不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载体如何改变,对其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相统
一、政治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相统一的要求不会改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方针原则不会变。
另一方面,随着当代人们思维方式越来越独立、多样、多变,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也应随之而变,由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向式、独白式的宣讲方式向对话转变。
但不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如何改变,其担负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政治教化的使命不会变,实现“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不会变,紧紧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党的中心工作的方针不会变。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转换调整加速 意识形态建设应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新时代开展意识形态建设,要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认识人们更加关注美好生活这一现实,积极推进话语表达方式更新,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理论性与大众化相结合。
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利益集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它以理论的形 式承载着对不同利益诉求的表达,其话语必然呈现出一定的抽象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亦是如此。
但与其他意识形态不同,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和现实生活为发展基点与动力源泉,其话语表达越来越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心理特征、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故又有着鲜明的大众化特征。
为此,要不断把理论性、政策性、权威性较强的意识形态内容转化为人民群众愿意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话语,持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引领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高度与温度相伴随。
意识形态是维护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承载着统治阶级的观念理论和价值主张,其话语呈现出较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加之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技术不够发达,人们的认知水平不高,思想传输者的权威地位得以不断强化,于是,意识形态话语多体现出较强的权威意味。
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的个体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越来越顾及人们的感受和实际,尤其是善于借助网络流行用语、民间话语等,表达变得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有“烟火味”,意识形态话语具有了明显的亲民性,意识形态工作既有了高度,也有了温度。
(作者系烟台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设”[20BKSJ02]成果) 思想前沿 “人民至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切表达 徐秦法常劼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凸显了以“人民至上”为根本遵循,高扬了“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
唯有如此,方可实现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终极旨趣,实现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优势、政治特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所在。
从人民与创造历史的辩证关系而言“,讲政治”必须立足于“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人民不可分割。
历史与实践证明,作为党和国家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以发挥创造性作用而“出场”,以发挥主体性作用而“在场”。
纵观世界发展大势,依靠人民的发展往往是成功的,离开人民空谈发展必将失败。
当今时代,世界整体性程度日益深化,这是人民生产、交往不断深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亦是人民主体化程度日渐加深的必然显现。
从人民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而言,“讲政治”必须立足于“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只有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社会历史才能实现接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光辉历程中,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在社会生活中提升实践水平、改进生产工具,积累了物质财富,改变了生存环境,满足了利益需求;同时,作为社会生活的直接感受者,人民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身、审视社会,从而促成上层建筑的不断变革,进而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从人民的自我认知层面而言,“讲政治”必须立足于“人民至上”。
建党百年来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人民就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主体,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实践于建设过程中的真实显现。
人民对自身的深刻理解基于自身的实践、自身的发展进程,其是历史发展的价值主体、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体、自我解放的实践主体,蕴含了其历史主体性、现实正当性和自我实践性的科学属性。
从人民自身的发展而言,其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剖析、不断提升,克服诸种困难因素,投身于建设,从而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而言,人民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自我的不断解放,实现自我的美好幸福生活。
“人民至上”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内在要求,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层延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切表达,更是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指向。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增强政治判断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以人民为重,就是要坚定人民的政治立场、确立人民的政治方向,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增强政治判断力。
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境遇下,我们必须有清醒的政治判断,定位时代的发展,站稳人民的价值立场。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始终将人民作为“讲政治”的目的,将人民作为“江山”,守住“人民的心”,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所坚守之根本。
只有正确把握政治判断力,中国共产党才能保持政治定力不变,才能在关键时刻和重要关头确立正确判断,确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提高政治领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群众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依据“人民至上”的现实需要,党员和各级干部必须做人民幸福生活的助推者,人民切身利益的保护者,人民自我解放的伴随者。
“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升政治领悟力,进而能够引导人民追寻科学的价值取向,做人民实现“自我解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落实于各项方针政策之中。
人民群众能够在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政治领悟力的条件下,迸发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创造出更大的物质力量,更加凸显“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增强政治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历史证明,政治执行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
“人民至上”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价值指向,确证了“讲政治”以人民为重的鲜明价值立场。
增强政治执行力是时代之需、人民之需,更是党员干部的责任之需。
党员干部政治执行力的巩固与增强,能够凝聚“每个人”之强大合力,进而明确个人的政治职责,引领人民将其“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更加高扬“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
(作者单位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秦法系该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包子 #阿胶 #扇贝 #写手 #特效 #图片 #在线视频 #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