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槐秀:一生最爱是当体育教师,怎样跳皮筋的视频教程

视频教程 2
2016年1月13日 JIAOYUJIA 推进教育家办学14版 我的教育人生 “爱上了就要爱得深,干上了就要干得好。
”提起体育,关槐秀脸上永远洋溢着激情。
在她眼里,做体育教师就是极大的人生享受,这辈子都离不开。
关槐秀:一生最爱是当体育教师 □本报记者康丽 “我就是喜欢当体育教师,一辈子待在学校,不动摇。
”去年10月27日,“特级教师关槐秀从教六十余载教育人生座谈会”举行,一袭黑色大衣映着满头银丝,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谈起曾经的教育往事,说到动情处掉下眼泪,讲到高兴处开怀大笑,81岁的关槐秀对体育的痴迷和热爱,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叹和欣赏。
“第一次认识关老师,我不到30岁,关老师不到50岁。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院长曹士贤自言,关老师给自己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激情”:“上周还在中国传媒大学附中编传统游戏,81岁了还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这种精神几个人能有?” “做体育教师,做到优秀不容易。
但关老师真正做到了优秀,做到了极致。
她一辈子都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
她的身上有许多教师没有的精气神,全身都是正能量。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姜继为感叹地说。
关槐秀,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特级教师,1987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编导的儿童跳橡皮筋表演曾在首届全国运动会上展示,受到周恩来、贺龙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共和国四次国庆大典的前导方队,关槐秀是总指挥;她还曾七次代表中国专家去孟加拉、毛里求斯、坦桑尼亚等国家设计团体操,荣获突尼斯政府颁发的“国家最高荣誉奖”。
有人用“传奇”来形容这位英姿飒爽的老太太,但她更愿意给自己的称呼是———“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是阳光底下最高尚的职业,爱上了就要爱得深。
”这句话早已成为关槐秀的名言。
18岁,要当就当体育教师 冥冥之中,关槐秀似乎就注定了是做教师的料。
作为满族后裔,关槐秀的爷爷辈中有一半从事教育,九爷关鲁峰创办了当时的艺文中学校,姑姑编写了北京市第一本幼儿教材,父亲是足球运动员,也是一名体育教师。
艺文中学校创办之初,与其他学校不同,关鲁峰先找的是音体美教员,然后找的才是校长。
这给关槐秀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父亲的身份,更让她从小对体育充满了兴趣乃至敬畏。
18岁的关槐秀,选择的第一份职业就是体育教师。
而父亲当时对她说的话是:“当体育教师,就要勤奋一生,爱学生,第一不能误人子弟,第二不能白拿人民的小米。
”还送给她一个礼物:三只大小不同的哨子。
那时的关槐秀,出生牛犊不怕虎,刚进学校没多久,就想搞教学实验,做点不一样的体育教学改革。
1953年,学校领导看到这个年轻姑娘的冲劲,专门给她布置了任务———实验苏联五年一贯制体育教材。
关槐秀马上着手准备、选点、实施,她的想法很简单:为什么那么好玩的体育,师生都不感兴趣,一年级的小学生一会儿稍息、立正,一会儿齐步走,大人这样做都会感到乏味,怎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呢? 而参加全运会的经历,给了关槐秀很大的启发。
关槐秀,1934年生,满族。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协会副主席。
1987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1999年在国庆50周年筹备组织工作中荣立一等功。
她用“玩”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教育内容,撰写了儿童游戏专著多部。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关槐秀参与了首届全运会团体操的设计。
按照常规,她当时正在给孩子们编拔萝卜舞,全运会总指挥贺龙听说她是搞儿童体育的,找到了她:“孩子王,现在墙上、书皮上、铅笔盒上都是拔萝卜,一拔多少年,你能不能创创新?”见她一脸茫然,贺老总笑呵呵地说:“我看小孩跳皮筋挺好的。
”她茅塞顿开,马上编创了一套“皮筋操”,竟成为全运会的亮点。
此后,逢年过节或给外宾表演节目,周恩来总理都亲点“皮筋操”,毛泽东主席也接见过跳皮筋的孩子们。
而关槐秀也因此收获了一个美称“跳皮筋大王”。
“跳皮筋大王”关槐秀开始想得更多:为什么不在体育教学中注入音乐、舞蹈、游戏甚至民族体育的内容,把体育教学贯穿 于德育、美育、技术和社会教育之中,如果实验就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刚入学的孩子就对体育有兴趣,那该多好! 1960年,25岁的关槐秀被借调到教育部编写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这更给了她便利条件。
次年,她便选中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小学,准备进行5年实验。
实验如火如荼,但刚刚进行了3年,因为此前编导团体操的经历,关槐秀又被借调到第二届全运会编导大型团体操,但回校不久,“文革”开始了,实验被迫就此中断。
尽管如此,关槐秀却一直想着体育、念着体育。
她不甘心,自己的体育教学改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没了? 47岁,还在进行体育教学实验 1979年,全国体育教材会议在大连召开,因为是“文革”后召开,大家既兴奋又唏嘘。
一别十几年,关槐秀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被调到北京市朝阳区进修学校负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身材发胖,显然已经不是那个当初矫健灵活的“跳皮筋大王”了。
“时间还不晚,我40岁开始写书,解放后才开始研究中小学体育,你还等什么,拿出自己的东西来。
”同行的话点燃了关槐秀的体育改革梦。
尽管已经调到进修学校做教研员,但关槐秀重返北京芳草地小学,带起一个体育实验班,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开始了长达6年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
47岁的女教师教小学体育,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为了把游戏、舞蹈、技巧和提高身体素质结合起来,关槐秀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每一个动作,三年级的教学大纲中有足球运动,她就去找运动员学足球,现学现教。
为练习脚内侧踢球、脚底停球几个动作,她在操场上练习近两个多小时,练习加上课,几个45分钟下来,简直累得都迈不开步。
有人看不下去了,劝她:“快50岁的人,别跟自己过不去。
”但关槐秀却笑着说:“我这个人就是有这种瘾。
” 成为关槐秀体育实验班的孩子们,体验到的是非同寻常的体育课———“体育即兴课”,这种课一反往日的教师讲、学生练,而 是把学生的兴趣、需求放在第一位,把体育课变成了游戏课、舞蹈课,甚至是品德课。
1985年11月4日的《北京晚报》描述了关槐秀的“体育即兴课”:上课时,关槐秀把事先选好的歌曲和规定的地点、情节、意境告诉学生,让他们经过8分钟的思考,在音乐的伴奏下,按自己的想象,用平时所学的舞蹈动作组合在一起即兴表演。
当过体育教师的人都知道,传统的徒手操练习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关槐秀已经让学生创编徒手操,她把九节徒手操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任选一节思考创编动作,然后各自即兴表演。
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了,在做徒手操的上肢运动时,创编精彩纷呈,比如学生王瑞海就结合自己每次睡醒伸懒腰的动作,自编了“爱睡觉”操。
这样积累下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想而知。
每一次上课,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抽一道题,到了五六年级,题目就更“难”了,学生的表演更丰富、更多元。
比如“春游”“捉蝈蝈”“放风筝”“动物园里看猴子”等,这种课堂把体育和生活连接在一起,不仅有身体素质的锻炼,还有情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孩子们乐在其中,家长们也慕名而来,一年里有100多位家长到学校观摩体育课。
体育教学的改革尝试让关槐秀“火”了,《一堂体育课的学问》《改革体育课结构的尝试》……媒体的连续报道让大家知道了,原来体育课还可以这样上! 更难得的是,关槐秀还专门建立了体育记录卡,用数字记录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育成绩,并对学生身体的各项指标进行纵向追踪对比,与全市同龄学生进行横向对比。
6年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孩子在反应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班。
“许多人问我,我的体育课为什么那么受孩子欢迎?其实很简单,就是我热爱孩子,了解孩子,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游戏,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会他们做动作。
做体育教师,不仅仅是用动作教学生,更重要的是用心血浇灌孩子们的心灵!”关槐秀 记者手记 享受体育的美好 在关槐秀的身上,永远找不到“懈怠”两个字。
这是后辈们很难想象的,一个人怎么对体育、对工作、对孩子有如此高的激情?虽几经磨难,几经曲折,依然不改最初之志。
体育之于关槐秀,早已不是职业,而是镌刻在她生命里的信仰。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仰,给孩子们上课,她要做最好的体育教师;组织教师调研,她要做最好的指导教师;编排团体操,她要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仰,在别人眼中的副科———体育,成了关槐秀的毕生追求。
她说,体育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更不是单一的训练员;体育不是什么副科,而是学校的半边天;体育,就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一条路。
这位体育教师是真的在用生命享受体育的美好,同时影响着、引领着更多的人去享受体育的美好。
师之大者,不在于技,而在于德。
关槐秀这种引领不仅仅是理论的深刻、实践的探索,更有德行和人品的熏染。
她曾写过101次入党申请书,但因为家庭出身等原因,直到1984年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她把自己辛苦珍藏的1796卷(件)资料和实物,无偿捐献给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因为“能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发挥点作用”。
她甚至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院,期待能为患者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因为,我是教师!”这句简单的回答或许能让我们更能明白生命的意义、教师的意义。
不止一次这样说。
正是因为付出了心血,在孩子们的心 中,当年近50岁的“关老师”是他们记忆里最为深刻的风景线。
58岁,体育路上再出发 “如果一个教师总是牵着学生走路,那他就是不懂得儿童,不了解儿童,一定要给儿童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尊重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
”这是关槐秀1961年12月在笔记本里写下的话。
而关槐秀用将近20年的思考和实践证明:自己是懂得儿童、了解儿童的教师。
但如何让更多的体育教师懂得儿童、了解儿童,关槐秀接下来的精力都用在了培训教师、研发课程上。
1992年9月,关槐秀光荣“退役”,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从教40年答谢会”,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北京市教委主任陶西平等到会讲话,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等为其书写寄语。
所有人以为,老太太干了一辈子,可以画上完美的句号了。
但关槐秀说:“退役不是目标的结束,而是更高一级目标追求的开始。
”而这个更高一级的目标还是———体育。
关槐秀以58岁的年龄重新出发,乐此不疲。
北京、河北、辽宁、上海、广东……到处留下了关槐秀的身影。
她自己统计了一下,仅2003年至2011年的9年间,参加各类培训任务593次,累计培训教师24万,对4076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做过77场面授培训。
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永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关槐秀依然是创新先锋。
教材是将900多例新体育游戏制作成的小卡片,在培训中以小组为单位抽取。
游戏器材是自备拉杆式游戏“百宝箱”,一箱器材,至少可以变做100个游戏。
至于培训策略,则是体验互动、自主合作,用9/10的时间带领大家做游戏,理论讲述仅占1/10。
“中小学体育教师最讲究实际,他们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于是,每到一地,关槐秀常常被“将军”,要抽出一个乱班让她进行现场上课。
当然,实验的效果常常很具震撼性,7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体育的熟稔程度,尤其是上课时的精神头儿,立马收获粉丝无数。
“原来被人们视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教师,也是可以成为专家的。
”经常陪关槐秀一起出差的徒弟、上海市宝钢第三中学教师吴纪安感叹说,跟着关老师干活,才能真正了解和体验到什么是专家型体育教师,那简直就是铁人老牛。
这一点,是所有接触过关槐秀的人的共识。
“年龄大了,该歇歇了。
”从50岁开始,关槐秀就开始听到这样的劝告。
但直到81岁,这位体育特级教师依然深耕在教学一线。
“爱上了就要爱得深,干上了就要干得好。
”提起体育,关槐秀脸上永远洋溢着激情。
她说:“做体育教师就是极大的人生享受,这辈子是离不开了”。
专家睿见 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全新生活方式的同时,对教育界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然而,在国内各种论坛热闹的背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真正融合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带来深层次变革。
“互联网+”教育,要恶补“文化课”□李志民 互联网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之大无法估量,不仅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手段,而且正在改变我们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模式。
延伸到教育领域,一种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精神显得尤为奇缺。
所以,要想让“互联网+”教育更完美地结合,我们要熟谙其新特点和规律性。
“互联网+”引发教育的全新变革 目前,我们正处在互联网的信息互联阶段,电子邮件、电子论坛、文件传输、网络新闻,这些早期的互联网应用方式打开了一扇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之门。
网络的易互动特性,博客、微信等多种信息共享平台运用到教育领域,满足了师生参与和表达的欲望。
网络搜索为师生获取信息带来便利性和精准度,网络传输信息的量大面广,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信息的需求,实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知情权。
许多时候, 学生不需要通过教师的口口相传就能了解到海量的信息,传统的师道尊严因此会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影响面越来越大,消费互联、生产互联、智慧互联、生命互联的时代也随之到来。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让一切想象变得皆有可能:科学研究将迎来开放存取的新时代;教育将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教育需要更多与互联网特性相适应的文化氛围。
教育的开放文化必不可少 互联网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开放文化,更注重“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精神的培育。
不论教育的形式和方式如何改变,也不论对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本身信息素养的要求有多高,仅“开放”两个字,就应该是渗透每个个体的文化精神。
互联网对教育 的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突破了时空限制,是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推动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是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汇聚了海量知识资源,是降低教育成本、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的四个特点决定了其对教育的影响。
两年前,纽约大学首席信息官汤姆·德拉尼出席“中美大学CIO论坛”时,提到“纽约大学正在建立全球网络大学”,学生能在全球的任何一个门户大学进行学习。
在今年的中美网络论坛(CANS)会议上,汤姆·德拉妮再度受邀来华,当年的设想已经实现。
如今,纽约大学的13个校园、16个教学园区已经如同一体。
对于正在感受“互联网+”教育浪潮洗礼的中国学校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警醒。
MOOC、SPOC、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混合学习、手机课堂……各种各样的教育方 式走进了课堂,各种教育资源正在以指数级速度向社会释放。
然而,在国内各种论坛热闹的背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真正融合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带来深层次变革。
公开课模式的尴尬与困局,也许会重复上演。
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不能单打独斗。
无论网页建设得如何好,倘若不与外界互联,发挥的作用就会很弱。
互联网的重要特征是开放,各种门类的数据库纷纷建立,然而,大到国家的不同系统、不同行业,小到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不关联,烟囱林立,新的孤岛正在形成,单打独斗的文化应尽快消除。
团队协作精神应对网络开放的“接口” 在国外,协作式学习是课堂的常态化学习模式,但我国的学生在这方面接受的训练的确很少。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已经习惯了灌输式教授方法,所以,本应该从小 就培养的协作学习习惯,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可想而知。
用人单位抱怨新人缺乏协作精神的不在少数。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协作精神不是可有可无,在创新创业的“两创”风潮中,我们缺乏的不是创业精神,而更多的是职业精神,是团队协作精神。
不管是虚拟的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的物质世界,模块化生产方式决定了协作必须成为主流,合作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时代要求每个个体都要留出开放的接口,并成为基于整体(全球)价值链的组成部分。
审视互联网信息技术如何重塑全球教育生态,为的是在全球的视野下看到他国教育与我国教育的差异,从中获益,并有助于未来的规划与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必须有全球化的视野,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精神,只有这样,全世界的舞台才能成为我们的舞台。
(作者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主编:吴绍芬电话:010-82296743投稿邮箱: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标签: #视频教程 #完整 #建网站 #相册 #蜂群 #画眉 #声音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