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之惑,火山小视频怎样发长视频

火山 0
中国经营报CHINABUSINESSJOURNAL2017.9.25 COMPANY 在公司 世纪佳缘或被持续追究婚恋网站实名制仍形同虚设C3 外卖评价的“生死”江湖C4 由《中国经营报》32年积淀资深团队倾情打造,关注IT、科技、通讯、电商、家电领域的新闻、新知、新趋势,每日15分钟,TMT领域的高营养品质悦读全餐。
中经e商圈微信号:zjetmt WWW.CB.COM.CN C1 《中国经营报》旗下TMT版组长期关注于家电、科技、通信等领域的报道。
微信号:zj3cjd 主编/雷士武编辑/李静美编/谢楠校对/汪岚leishiwu@611982653@ 煤炭去产能超预期企业或迎兼并重组潮C5 内容版权纷争四起,“精算”或成无米之炊 今日头条之惑 本报记者张靖超北京报道 9月18日到20日,人民网连续3天对今日头条进行公开批评,“单纯依靠算法推荐的平台存在价值观缺失、制造信息茧房、竞争手段屡破底线”,这三项指责将今日头条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从单纯的新闻资讯分发软件到被微博、腾讯等各路企业“围剿”,今日头条已经成为与各互联网公司交集最多的公司之
一。
但上述的纠纷、口水战,都是围绕内容版权而展开,今日头条的此番批评则直指其一直以来引以 算法“漏洞” 为傲的算法系统。
“作为全球最早依靠机器学习 做个性化分发的信息平台,今日头条理解媒体的这些忧虑。
多谢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作为行业领导者,今日头条有不可推卸的义务,让基于机器学习的信息分发,给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沉默多日后,今日头条这样回应道。
“今日头条遇到的问题应该与公司的定位、策略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内容版权其实是问题的核心,完全归结于算法,略有偏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腾讯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算法推送出的内容是企业自己的在其中进行权衡的结果。
纵观针对今日头条的批评,推送内容低劣、版权纠纷易发、信息环境闭塞是其中重点。
“算法推送出的内容是企业自己在其中进行权衡的结果。
”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提供商第四范式的互联网业务负责人周开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其实先有人工,后有智能,算法本身是没有倾向的。
我们在推行的时候会把用户体验拆成两小块,一个是短期体验,另一个是长期体验。
所以长期和短期体验的权衡,不是算法决定,而是人为决定。
” 对于价值观缺失、信息缺乏多元化等职责,周开拓认为,若能够加强用户浏览内容信息时的采集力度,可以在一定上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本报记者多次联系今日头条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据了解,内容分发平台收集的信息主要有三种:一是用户原本的自带属性,如账号注册时间、手机型号、注册渠道、性别等等;第二是根据内容的标签,平台背后的算法系统从各个角度来描述用户所浏览的内容,并贴上相对应的标签;第三是系统通过用户所在场景和状态,如网络连接状态。
此外还有行为信息,比如用户在浏览一篇文章或观看
段视频后是否截图、是否点赞,以及在内容界面的停留时长等。
基于上述采集到的信息,内容分发平台在推送是会有自己的侧重点。
“公司毕竟是以赢利为最终目的,所以在推送时会有自己的考量,比如穿插一些广告,如果这些信息的量在合理范围内,那么是多赢的。
如果过于注重营销收入,可能会导致用户体验降低。
”周开拓告诉记者。
上述腾讯内部的人士对此表示认同。
“今日头条的用户量超过5亿,月活总量接近1.5亿,所以必然会吸引众多广告主,某些程度上就会增加平台方的压力,但今日头条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可以应对,毕竟其模式已经成熟。
”该人士说,“但也许还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对系统的目标设定出现了问题,导致对用户信息采集力度不足,比如将误点误入当做兴趣,这会在某些程度上使用户对内容有所不满。
” “目前国内的企业都在尝试一种探索发现的算法。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但内容很多,探索发现的算法会将一些用户没看过的内容进行推送。
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目前也在尝试,这种技术会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周开拓表示。
版权之困 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版权非常重要,若要做大做久,必须要对版权进行保护。
近一年以来,在互联网世界里,内容的价值水涨船高,稀缺版权内容资源导致今日头条的版权纠纷愈发频繁。
仅在过去一个月里,今日头条便陷入两起版权纠纷。
8月15日,因认为今日头条擅自刊登“中国篮镜头”文章,“中国篮镜头”所属网站北京搜狐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著作权侵权为由,将今日头条的所有人和经营者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
8月15日,英超赛事版权方新英体育表示,今日头条未获得版权但其平台上却出现了大量赛事集锦视频,就此事正在取证调查。
虽然内容分发平台并不直接生产内容,而且今日头条在作者进驻头条号时给出严格的防侵权条款,但这种现象却总是屡禁不止。
“内容分发平台在运作过程中会有两个环节:一个是内容的生产,另一个是内容分发。
现在的市 四面树敌? 9月18日到20日,人民网连续3天对今日头条进行公开批评,“单纯依靠算法推荐的平台存在价值观缺失、制造信息茧房、竞争手段屡破底 线”。
本报资料室/图 场环境下,版权非常重要,若要做大做久,必须要对版权进行保护。
技术是中立,算法可以帮助识别两篇文章的相似程度有多高,这在大学论文识别中已经是很成熟的应用。
若技术用得好,是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降低这种版权风险。
”周开拓说。
在内容版权上,今日头条也一直做着大手笔的投入。
2015年9月,在今日头条的“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宣布将推出千人万元计划,表示在未来一年内,头条号平台将确保至少1000个头条号创作者,作者单月至少获得1万元的保底收入;2016年10月,张一鸣宣布, 将拿出10亿元补贴短视频创作者,助力短视频创作的爆发。
“版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防止侵权纠纷,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充自己的内容库。
针对近期舆论所指的‘信息茧房’,实际上当平台内有更多的内容,算法系统才能够推送更多类型的内容,让用户有多样化的体验。
”上述人士如是说。
但内容的价值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关注,以腾讯为代表的企业纷纷出手,颇有“价格战”的火药味。
2016年3月1日,腾讯推出企鹅媒体平台,花费2亿元补贴入驻该平台的自媒体和传统媒体,腾讯表示将通过天天快报、腾讯新闻 客户端、微信新闻插件和QQ新闻插件等渠道,把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分发,并且文章上的广告收入全部归作者所有;今年2月28日,腾讯再次宣布将继续投入12亿元,用于扶持旗下企鹅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者,这笔钱将被着重用在原创和短视频领域。
头条号作者丁道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于百度的百家号、阿里的UC头条,今日头条和腾讯的补贴力度最大,而且双方还有拓宽补贴范围的迹象,加大对知名作者和自媒体的拉拢,意图成为知名IP的独家渠道,并向竞争者设置防火墙,禁止对方转载、抓取作品内容。
今日头条是移动端内容分发平台的先行者,但在其他领域,从时间线上看却是后入门的“晚辈”,不过今日头条却毫不避嫌地向其他人发起了挑战。
在内容之外,今日头条从去年年底开始,不断向社交、短视频、问答等方面进行延伸,近日还有关于其计划进入金融领域的消息。
在此背景下,今日头条可谓“四面树敌”。
信息分发领域,今日头条与百度、腾讯对峙;短视频领域,通过旗下火山小视频向快手叫阵;问答领域,今日头条在上月末被爆出挖角知乎的300名大V来旗下悟空问答答疑;微头条则索性以内容为幌子,行社交之实,这引来了与微博互相关闭登录接口的戏码;至于头条号更是很早就与微信公众号、百家号等平台 争夺创作者资源。
多线出击的今日头条,从某种 程度上看,就像十年前的腾讯。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腾讯传》中曾这样描述2006年到2010年间的腾讯———“全民公敌”。
与彼时腾讯所类似的是,腾讯之所以成为“公敌”,是因为其社交所拥有的大量黏性用户,所以不在乎与其他网络产品在内容形式上撞车。
今日头条是移动端内容分发平台的先行者,但在其他领域,从时间线上看却是后入门的“晚辈”,不过今日头条却毫不避嫌地向其他人发起了挑战。
然而,与腾讯所不同的是,至少在资本上,十年前的腾讯已是上市公司,所以资本层面相对开放。
从这种角度来看,今日头条可谓当今互联网界的一股“清流”,虽然与BAT的绯闻频出,但是与美团、滴滴等被列入第二梯队的互联网企业中,今日头条是唯一一家与BAT没有发生战略投资关系的公司。
这家公司未来会继续保持独立,还是选择站队,尚不可知。
“互联网头部巨头的虹吸效应明显,当模式成熟时,市场地位就难以撼动,其他玩家很难从中分得 一杯羹。
在内容领域,今日头条就是领头羊,对其他互联网企业而言,是一个有价值的合作伙伴,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艾媒咨询CEO张毅说。
回归到此番饱受争议的算法本身,周开拓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后来者不同,今日头条在做这件事时,国内没有前者可供借鉴,也无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所以他们自己开发算法。
这些年,算法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大家依然还在向前摸索,包括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等做内容分发平台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商。
” 英特尔“宣战”三星与台积电代工市场竞争白热化 本报记者李正豪北京报道 9月19日,英特尔在北京举行“精尖制造日”活动,宣布面向全球半导体业界开放22纳米、14纳米、10纳米和22FFL(面向移动应用的超低功耗技术)等生产工艺和产能,并开放封装测试业务等。
在此次活动中,英特尔罕见地用数据直接对比自己的10纳米生 产工艺与台积电、三星在重要技术指标上的差异,意在表明自己的竞争优势。
面对“为什么在PPT中直接对标其他两家(三星、台积电)代工企业”的媒体提问,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更是表示,“老虎不发威,以为是病猫。
”显然,英特尔是向台积电和三星“宣战”了。
咨询公司Gartner的统计数据 为保营收规模开放代工业务? 显示,2016年全球晶圆代工市场规模530亿美元,台积电的294.3亿美元占比56%、排名全球第
一。
三星进入代工业务较晚,年收入大约为48亿美元,但三星已将代工业务独立运营,并宣称将争夺全球25%的代工份额。
英特尔从去年逐步开放代工业务,此次虽然宣布全面开放代工业务,但并未公布市场份额目标。
三星半导体业务总体营收规模在2017年第二季度已超越英特尔,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英特尔开放代工业务或许就是为了遏制三星半导体业务的上升势头,希望保住“老大”地位。
记者向中国三星和台积电寻求对英特尔最新动作的看法,但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回应。
作为全球芯片行业的“老大”,英特尔此前非常自信,以至于不屑于和竞争对手比技术。
而在“精尖制造日”活动上,记者看到,英特尔史无前例地从鳍片间距、栅极间距、最小金属间距、逻辑单元高度、逻辑晶体管密度等技术指标出发,直接给出数据列表进行对比,以此表明英特尔的14纳米生产工艺与三星目前的10纳米生产工艺相当,而英特尔的10纳米则要领先台积电、三星等其他10纳米整整一代———也就是3年时间。
英特尔如此赤膊上阵,是因为智能手机已取代PC正式成为驱动半导体生产工艺革新的主导力量。
芯片设计解决方案厂商ARM在2016年已经宣布与代工 巨头———台积电合作,推动智能手机芯片在2018年正式进入7纳米时代。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半导体生产工艺从10纳米进入到7纳米时代,意味着可以制造出体积更小但是功能更强大也更加节能的芯片,作为行业“老大”,英特尔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落后了。
英特尔公司技术与制造事业部副总裁、英特尔晶圆代工业务联席总经理ZaneBall告诉记者:“在完成收购AItera(可编程芯片系统解决方案倡导者)之前,AItera是我们在代工上的最大客户。
其实还有其他几个客户。
” 在中国,仅次于高通、联发科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芯片厂商———展讯通信已经成为英 特尔代工客户。
展讯通信董事长李力游也现身“英特尔精尖制造日”活动,声称利用英特尔14纳米3D建模技术,“今年底就能做出比iPhoneX更超前的3D人脸识别”。
不过,无论是Altera,还是展讯,都已经被英特尔投资。
也就是说,英特尔代工业务首先是从与之有关联的企业开始的。
公开资料显示,英特尔2014年豪掷90亿元人民币,入股紫光集团旗下的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2015年又投入167亿美元完成对Altera的收购。
英特尔“不是为代工而代工,代工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长远的事情”,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技术与制造事业部逻辑技术开发部 联席总监白鹏告诉记者:“拓展代工业务对于整个英特尔来说绝对是有帮助的,这不仅是收益的问题,还有规模扩大(的问题)。
”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英特尔是向包括ARM阵营在内的所有厂商开放代工业务。
记者获悉,此次公开宣布之前,英特尔在去年已悄然启动代工业务,同时,去年英特尔也宣布与敌对阵营的ARM合作,基于英特尔10纳米制程工艺,开发ARM架构的芯片及应用。
对于开放代工业务给竞争对手的问题,白鹏也回应称:“三星他们有自己的芯片,也买高通的芯片,很多公司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竞争也有合作。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能为谁代工,我们都会做。
” 万物智能互联时代英特尔面临挑战 “英特尔一直遵循摩尔定律,以前当产能多了,生产设备可能会卖掉,现在看到别人做代工赚很多钱,自然会进来(做代工)。
”早年在德州仪器供职、此后创办了中芯国际、被称为“中国半导体之父”的张汝京近日在“集微半导体峰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专门做半导体代工的公司,优势在于不和自己的客户直接竞争,所以更受欢迎;芯片设计公司做代工,劣势恰恰在于一边与其他芯片设计公司竞争,一边又要做这些公司的代工生意。
在张汝京看来,世界上的半导体公司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只做IC设计、不做生产的公司,比如高通等;第二类是只做生产不做设计的公司,比如台积电、联电、罗德方格等;第三类是既做设计、又做生产的公司,比如三星、英特尔、德州仪器、英飞凌等。
其中在既做设计、又做生产的公司中,德州仪器、英飞凌是只管自己生产、不做代工的,三星和英特尔则开放了代工业务。
张汝京认为,IC设计公司出来做代工业务“很好办”,但是代工企业出来做设计“不好办”,原因就在于“和客户竞争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进军代工业务能够挣钱。
”ZaneBall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看到这个市场里面存在大把赚钱的机会,英特尔能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在代工市场 赚到钱。
”ZaneBall虽然表示“我暂时没办法和大家分享一个具体的(代工业务营业收入和市场份额)目标值”,但他认为,代工业务营收在英特尔总营收中的比重将逐渐提升,未来将对整个英特尔的营收规模产生更大的影响。
无法回避的现实是,英特尔早年间确实凭借性价比更高的X86架构芯片业务,打败了以IBMPower架构为主的非X86架构阵营,从PC芯片和服务器芯片市场崛起成为全球霸主。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带动了在性价比、功耗等表现更优秀的ARM架构阵营的崛起,英特尔尽管也提出“移动为先”的战略,但现实终究是错失了移动芯片时代。
目前,全球芯片行业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是人工智能迅速崛起,带动提供GPU芯片业务的英伟达,正在成为整个产业的明星;另一方面得益于存储芯片的大幅涨价,三星半导体在2017年第二季度收入暴涨47%,一举超越英特尔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在全球加速进入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的过程中,海量终端将借助于芯片和传感器等设备联网,整个芯片行业都在寻找各自的突破方向,也正在豪赌人工智能、同时开放代工业务的英特尔能否继续保持行业“老大”的市场地位,值得进一步观察。

标签: #火山 #面条 #鞋垫 #古筝 #阿胶 #视频教程 #建网站 #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