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玫瑰”别样红,沙漠玫瑰怎样剪枝视频

沙漠 5
10脱贫攻坚2020年10月27日星期
ECONOMICDAILY 新疆于田:“沙漠玫瑰”别样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呈忠 “骑着毛驴上北京”的库尔班大叔的家乡新疆于田县,有种植沙漠玫瑰的历史。
近年来,于田县将玫瑰花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通过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用工业化和商业化发展思维,推动传统小而散的玫瑰花产业逐步向“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深挖产业发展潜力,将其打造成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花样产业”。
发力玫瑰深加工 小而散曾是于田县玫瑰花经济的发展现状,农民在玉米、小麦田中小面积套种玫瑰花,制作花茶和玫瑰花酱食用。
再将做花酱剩下的玫瑰花拿到集市上售卖。
收购花的人少、量也小,价格不高,有些村民就把卖不出去的鲜花扔掉。
2012年底,于田县引进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瑰觅公司),为玫瑰花产业加速成长赋能“。
玫瑰花产业要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离不开科学化、规模化种植与精深加工产业链的支持。
”瑰觅公司总经理阿迪力·阿不都热扎克说,祖祖辈辈种植玫瑰花的农户,不相信一朵玫瑰花能长成花海产业。
“刚到于田县,公司缺乏玫瑰花种植管理经验,就派人到乡村承包花田,向农户了解玫瑰花习性,学习种植管理技术和花瓣花蕾采摘晾晒技术,去粗存精,总结出一套科学高效的玫瑰花种植管理技术范本。
”阿迪力说。
2014年,该公司在奥依托格拉克乡 的沙漠腹地,建成了6800亩特色玫瑰花种植基地。
目前,已在基地种植丰华、苦水、大马士革等不同品种的玫瑰230万株,同时种植33万余株杨树、1万余株沙枣树、10万余株柽柳的防风林带,修建芦苇防风墙400米,基本实现林网化布局。
与规模种植相向而行的是产业链的延伸。
“要想让产业良性发展,需要在研发、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玫瑰花的附加值,用企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致富。
”阿迪力说,公司建成1万吨玫瑰花综合开发项目,打通了玫瑰花规模化种植与生产加工、销售这条产业链,玫瑰花实验室为深耕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市场信息中心为新产品售卖开拓了市场。
在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时,小小的玫瑰花瓣变身为玫瑰花酱、玫瑰花精油等深加工产品,源源不断从车间走向市场。
曾经被当作农家肥处理的玫瑰花渣,通过技术攻关变废为宝,成为消费者喜爱的面膜和眼膜等化妆品。
目前,该企业玫瑰花产品种类已超过65个,形成了集玫瑰花香料、食品、化妆品、医药、日用品于一体的全产品产业链,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长出增收大产业 干燥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阿热勒乡,不适宜传统农作物生长,却为玫瑰种植提供了良好条件,这里是有名的“玫瑰之乡”。
“以前不懂技术,舍不得修剪花枝,收益不行。
参加当地组织的玫瑰花种植技术培训后,学会了施肥、修剪花枝的技术,收入越来越多。
”阿德让村村民司皮热木汗·买吐合提家里种了5亩玫瑰。
司皮热木汗·买吐合提掰着手指算收入:种花收入1.5万元,摘花收入近4000元,在合作社就业每月收入2000元,今年,仅玫瑰花一项收入就近4万元。
看到龙头企业扎根当地深耕玫瑰花产业,今年51岁的吾加卜杜拉·奥斯曼看好玫瑰产业的市场前景,成立了依纳克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售卖玫瑰花产品“。
只有不断提高农户的科学生产水平,提高玫瑰花的产量和品质,才能让玫瑰花产业发展得更好。
”吾加卜杜拉·奥斯曼说。
“我们的合作社专门成立了技术小队,深入全乡每个村为种植户普及科学管理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
”吾加卜杜拉·奥斯曼说,今年合作社技术人员向近万人次普及了科学种植技术,为当地玫瑰花提质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司皮热木汗·买吐合提因此受益。
目前,依纳克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民提高种植水平和增收的新平台,玫瑰花酱、花馕生产车间吸纳当地30余位村民实现长期稳定就业,与合作社有合作经营关系的农户达700户2000余人。
以依纳克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于田县通过系统化布局“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曾经小而散的玫瑰花经济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不断提升。
目前,全县玫瑰花栽培面积约4.6万亩,年产量7000余吨。
不仅有龙头企业的带领,全县还成立了14个玫瑰花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县玫 瑰花产业共带动5523户农民稳定增收,亩均收入3500元以上。
孕育增收新生活 曾经点缀生活的玫瑰花,如今变身“致富花”,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过上了 好生活。
在玫瑰花种植基地,26岁的肉 孜·巴克行走于花田,不时弯腰查看滴灌带,摸摸土层,了解玫瑰花的生长情况。
“以前这里全是沙漠,没人相信能在沙漠里种出成片的玫瑰花。
”在土地沙化严重的也斯尤勒滚村,肉孜·巴克一家曾守着5亩土地过着穷日子。
2014年,瑰觅公司创建玫瑰花示范基地时,肉孜·巴克应聘成为公司的一名“种花匠”“。
在沙漠里种玫瑰花很难,一场风沙过后就要补种。
有时候想过放弃,但是找份稳定工作不易,就坚持了下来。
”现在,他靠着每月3600元的稳定收入,不仅实现了脱贫,还养了骆驼实现多元化增收。
加依乡尤喀尔克加依村农民买吐地·买买提明过去只会种地,进入瑰觅公司工作后,他的生活有了大变化。
“工作不仅带给我一份稳定的收入,更带给我一种全新的生活。
”买吐地·买买提明说,进入企业工作后,他先后在洗瓶、灌装、包装等岗位工作过,获得了司炉证、电焊证等职业资格证书,成了一名技术工人。
“玫瑰花的蒸馏岗位是加工环节中对技术要求最高的,现在只有车间主任和班长能干,我正在努力学习。
”买吐地·买买提明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玫瑰花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目前,瑰觅公司已有员工147人,像买吐地·买买提明一样成长起来的本地技术骨干有60多位。
厚植产业扶贫基础 在新疆于田县,一朵小小的玫瑰花与脱贫增收紧密相连。
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到全县人口85%、人均耕地1.83亩的贫困县来说,培育扶贫产业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能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还能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于田县将目光精准聚焦在玫瑰花上,将其发展为农民脱贫增收,产业发展壮大与消费市场拓展的富民产业,对偏远贫困地区谋长远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培育产业领头羊。
当地玫瑰花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农户种植分散,管理经验不足,品质千差万别,难以形成规模化。
另一方面,消费市场对产品需求不断变化,玫瑰花茶与花酱产品单
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开拓市场后劲不足。
当地引进企业建设玫 瑰花示范种植基地和综合开发项目,有效打通了规模化种植、精深加工和市场销售这条产业链。
其次,新模式厚植产业基础。
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需要充分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形成农户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凸显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同时,把农户变成生产环节中的产业工人,学习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技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加上品牌的有效管理,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最后,壮大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
在玫瑰花产业化进程中,当地通过技能培训,让农户积极参与其中,变身产业工人,获得一技之长,稳定增收。
变身职业农民,科学种植,持续增收。
玫瑰花产业的发展壮大,可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农业人力资源支持。
山东陵城:创新方式确保贫困户脱贫 本报记者管斌通讯员王砚才 “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我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很快就脱贫了。
现在,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要把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教给更多父老乡亲,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在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中国梦·新时代·话小康”百姓宣讲会上,宋家镇白家村村民韩秀清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脱贫故事。
韩秀清家是省定贫困户,她的丈夫高位截瘫,两个未成年的女儿还在上学,多年来,生活一直很困难。
2017年夏天,宋家镇党委政府帮助韩秀清到镇上的鑫钲农场务工。
鑫钲农场以每年3万元的价格将两个大棚承包给她,承包资金由镇政府工作人员帮助寻找爱心企业垫付。
2018年底,韩秀清承包的两个大棚的西红柿丰收了,不仅还清了爱心企业垫付的承包金,还收入1万余元,实现了脱贫。
如今,韩秀清不仅变成了种菜能手,还成为一名基层宣讲员。
韩秀清的脱贫经历是陵城区脱贫攻 坚工作的一个案例。
近年来,该区针对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迎难而上、创新工作、精准施策。
目前,全区62个省定扶贫重点村全部摘帽,2732户525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无返贫人口。
临齐街道五李社区的陈付秋夫妇都患有疾病,长年需要打针吃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非常困难。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
现在,陈付秋不仅每年能领取3000多元的扶贫分红,还在社区蔬菜合作社找到了一份轻松的零工,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全年增加收入1.5万多元。
陵城区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各村各户,通过入户调查、精细算账、民主评议和“两公示一公告”等程序,精准识别省定扶贫重点村(社区)、省定贫困户、市定标准贫困户。
针对80%以上贫困户属于因病因残致贫的实际情况,该区创新实施“村级公益扶贫周转房”、慢性病扶 贫保险、“村级扶贫专岗”和“扶贫车间”、扶贫资产确权等10项工作,从根源上解决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
2017年,该区创新推出扶贫特惠保险,在将患病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等纳入统筹报销的基础上,把为贫困人口投保的大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一并纳入扶贫特惠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增强保险保障力度。
区扶贫办还联合区卫健局梳理了慢性病种,参照纳入健康扶贫的93种疾病,根据贫困人口实际患病情况,将10种大病与12种慢性病纳入保险保障范围。
对符合保障范围、需要长期服药或经常门诊治疗的门诊医疗个人承担费用,年度内超过300元以上的部分按照80%的比例给予补偿。
2019年以来,陵城区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引导辖区重点企业发挥优势,帮助重点村开发特色资源、培育主导 产业、增加集体收入,帮助贫困户就业创业增收。
目前,该区110家企业与11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贫困村脱贫摘帽成果。
“今年底,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但不是结束。
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新增贫困人口和脱贫群众再次返贫。
”陵城区副区长、扶贫办主任刘凤霞说。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让脱贫群众有稳定收入?该区突出产业扶贫,使贫困群众持续享受项目收益。
通过培育和发展能够持续发挥效益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推动扶贫项目由“小散弱”向适度规模转变,提高质量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该区健全完善返贫预警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对因病因灾发现的新致贫户和返贫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扶措施,即建立“即时出现、即时帮扶”的工作机制,因户施策,解决脱贫实际问题,确保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广东茂名与广西来宾深化产业合作—— 扶贫协作结硕果 本报记者童政通讯员韦慧兰 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凡丰工艺品公司城南新区竹编扶贫车间里,30多名工人正在编织竹制工艺品,手指翻飞间,一个个竹篮、竹筐编好了。
殊不知,忻城的竹编产业源于广东茂名信宜市传统竹编产业。
“忻城竹子多、韧性好,有发展竹编产业的优势。
”忻城县副县长陈波介绍,自信宜与忻城开展扶贫协作以来,信宜市把一个竹编产业撬动一个城镇发展模式复制到忻城,在忻城采用“扶贫车间+企业+农户”方式,间接带动忻城500多人就业。
从粤西茂名到桂中来宾,虽然两市之间距离400多公里,但粤桂扶贫协作从没停顿。
2017年以来,茂名、来宾两市跨越千山万水,不断深化粤桂扶贫协作并结出丰硕果实。
自开展粤桂扶贫协作以来,茂名来宾两市深化产业协作,增强“造血”功能。
2017年以来,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7400多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发展,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围绕县级重点特色产业,统筹安排粤桂扶贫资金项目探索标准化养蚕、肉牛养殖新模式,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同时通过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收购贫困户牧草等饲料原料,促进贫困户增收。
扶持贫困户种植中草药、油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来源。
茂名市积极发动广东客商采购来宾市特色农产品,两年来共采购、销售来宾市农产品及扶贫产品1.6亿元,受益贫困人口1.4万人次。
在深化产业合作的同时,两市积极开展教育合作。
“我们在这里读书只需带生活费就可以了,3年学费全 免,毕业回到金秀还安排工作。
”来自来宾市金秀县忠良乡的广东茂名幼儿示范专科学生李东旺说。
像李东旺这样被安排在“金秀班”学习的学生,在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有31人。
同时,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还为金秀县免费定向培养90名医护人才,解决金秀医疗人才短缺问题。
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信宜班”也招收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63名,其中贫困学生37名,学生毕业后优先安排在信宜周边就业。
此外,茂名市还投入粤桂扶贫协作资金,改善来宾教育硬件设施。
2017年以来,投入1564.61万元建设忻城县城关镇民族小学、金秀县桐木镇实验中学,解决周边2000多名贫困学生,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生的就读问题。
一组数据展示了茂名、来宾开展粤桂扶贫协作成果:2017年以来,来宾市共获得广东省各级财政帮扶资金2.8859亿元,实施了86个扶贫协作项目,一批民生工程加快实施,受益人口19.78万人次;两市互派党政干部22人次,互派教育、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支援交流344人次;来宾市引进茂名市以及珠三角地区共13家企业到来宾投资发展,2017年以来,累计到位投资约34.1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962人…… 从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方面,茂名市发挥优势,做到了“来宾所需,茂名所能”,全力支持来宾市脱贫攻坚。
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在倾囊相助、雪中送炭的帮扶中书写了很多粤桂扶贫协作的动人故事。
贫困户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凡丰竹篮扶贫车间编织竹篮。
李冠才摄(中经视觉) “农产品再不怕霜冻了” 本报记者江帆 今年10月,阴山北麓的内蒙古察右中旗的温度已近0℃以下,大风一阵紧似一阵,让人领略到深秋塞外的寒冷。
“现在我们不怕天冷霜冻,有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帮助村里建起的恒温库,咱种的胡萝卜、葵花都可以存在库里。
”察右中旗铁沙盖镇党委书记李飞说。
在一块面积不算大的空地上,记者看到一溜排开的10个恒温库房,设备齐全,虽然现在还空着,但马上就会派上大用场。
据了解,当地农民多种植胡萝卜、葵花、土豆等农作物。
每年9月底,胡萝卜、葵花进入收获季节并大量上市,但由于无霜期短,冬季很快接踵而至,如果再遇到市场滞销,胡萝卜、葵花等一旦积压、遭受霜冻,价格会大幅下跌。
农民辛苦一年白干不说还要赔钱,卖不出去的胡萝卜也只能烂在地里。
这是造成本地群众贫困的原因之
一。
2018年9月,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积极响应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结对帮扶的号召,由中国太保产险和中国太保寿险分别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察右中旗铁沙盖镇和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结成帮扶对子,为期3年。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进入察右 中旗后,希望找到一种更贴近当地实际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
通过走村入户,考察贫困户生活情况,与镇、村干部深入交流分析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最终提出建设恒温库,真正解决当地农民种植的后顾之忧。
“2019年秋季,我种的葵花卖不出去,村干部提醒我可以免费放入恒温库,等到价格好时再卖,我把全部葵花放入恒温库,今年开春才卖完,为我挽回5000元经济损失。
”九股泉村村民王金柱说。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拿出260万元援助资金,经过1年多时间建成了这座占地1.15万平方米,可储存近1000吨胡萝卜、20吨冻肉的恒温库。
李飞说“:借助恒温库,农民可以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农产品生产也可以得到保护。
真心感谢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为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
” 据了解,该项目被确立为九股泉村集体经济项目,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可为贫困户带来分红收益,直接带动119户贫困户及周边3个村的90余户贫困户增收。
摒弃传统以捐代帮的扶贫方式,选择贴近当地实际的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正在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在内蒙古扶贫创新的重要方向。
本版编辑王薇薇向萌

标签: #视频 #网络 #网络 #机上 #华为 #视频 #网站 #企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