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风云,跑铅钓法怎样调漂铅视频

视频 1
元明风云       一代天骄    蒙古族是元朝的统治民族。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最著名、最伟大的英雄。
蒙古部落最早生息、蕃衍的地方是今天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
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孛端察儿是草原上的一个牧民的遗腹子。
孛端察儿的母亲阿阑果阿死后,兄弟分家。
四个狠心的哥哥把家里的牲口、食物统统分光,一点也不给小弟弟孛端察儿留下。
孛端察儿骑着一匹烂脊梁、断尾巴的青白马,在草原上流浪。
一群远处迁来的兀良哈人收留了孛端察儿,每天供给他马奶,照料他的生活。
后来,孛端察儿的哥哥来寻找他,带他回去。
孛端察儿对哥哥们说:“衣要有领,人要有头。
那些兀良哈人,不分尊卑,不讲上下,是多么平庸的百姓啊!费不了什么劲,我们就可以把他们降服。
”弟兄几个一合计,在草原上召集了一些壮士。
孛端察儿带着他们,把那群兀良哈人掳来当奴隶。
孛端察儿的孙媳妇莫挐(音ná)伦已经是一个大奴隶主了。
有一天,她乘车外出,看见几个押刺伊而人的小孩在自己的牧场上挖掘草根。
莫挐伦顿时大怒,扬鞭催马,车子向小孩们冲过去。
小孩们不是被辗死,就是被辗伤。
押刺伊而人是被辽国的军队驱赶到莫挐伦的牧场的。
他们得知自己的小孩被辗死辗伤,十分气愤。
为了报复,押刺伊而人把莫挐伦的马群抢跑。
莫挐伦的六个儿子听到消息,来不及披好战甲,就急匆匆地追过去。
莫挐伦连忙叫儿媳妇们将战甲送去,但已来不及了。
六个儿子全部被杀。
押刺伊而人乘胜回过头来将莫挐伦全家杀掉。
莫挐伦的长孙叫海都,还是一个吃奶的娃儿。
奶妈抱着海都,慌忙躲进柴火堆里,才逃出性命。
莫挐伦的第七个儿子纳真住在八刺忽部落的岳父家里,躲过了这场灾难。
他抚养海都成人,帮助海都借八刺忽等部落的兵力,征服了押刺伊而人。
被俘获的押刺伊而人,世世代代都是蒙古部落的奴隶。
海都的后人,一代一代,都是孛儿只斤氏族的首领。
孛儿只斤氏族,在蒙古语里就是“黄金家族”的意思。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孛儿只斤氏族的首领也速该的妻子诃额仑生了一个男孩。
生这个男孩的那天,也速该正在外带兵打仗,抓住两个塔塔儿人,其中有一个名叫铁木真。
战斗胜利结束,诃额仑生头胎儿子的喜讯也正好送到。
也速该高高兴兴地为孩子起了一个名字——铁木真。
铁木真就是后来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铁木真长到9岁,也速该想替他订一门亲事,就带着他到他舅舅家走亲戚。
路上碰着翁吉刺部的德薛禅。
也速该同德薛禅谈得很投机。
德薛禅很喜欢满脸英气、满身虎气的小铁木真,主动提出将女儿孛儿帖许配给铁木真。
也速该欣然同意,当即把儿子留在未来的老丈人家多玩几天,独自一人踏上归途。
途中,正遇上一群塔塔儿人在草原上宴会。
也速该下马走进人群,按照草原牧人的习俗,同他们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喝起来。
塔塔儿人认出他是孛儿只斤部落的也速该,却不动声色,殷勤地款待,又劝吃,又劝喝,暗地里在劝他喝的酒中下了毒药。
也速该辞别“好客”的塔塔儿人,接着赶路,肚子却一阵阵绞痛起来, 疼痛越来越剧烈。
他这才意识到遭了暗算,但懊悔已来不及了。
他在路上熬了三天,勉强回到家中,不久就咽了气。
也速该死后,孛儿只斤氏族急速衰落。
大批奴隶(孛斡勒)、属民(哈刺抽)、侍从(那可儿)脱离孛儿只斤氏族的统治,归顺了新的奴隶主(那颜)。
诃额仑带着铁木真兄弟几个,过着艰难的日子。
泰赤乌部落曾归附过也速该,这时也脱离孛儿只斤氏族,还带走了不少奴隶和牲畜。
泰赤乌部的头领怕铁木真长大后报仇,带人抓走铁木真,把他套上沉重的木枷,用铁链拉着,在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示众。
准备示过众后,将他杀掉,斩草除根。
一代一代的部落仇杀好像在铁木真身上留存下特别坚韧劲健的生命基因。
一天晚上,泰赤乌部落的人聚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边举行宴会,只留下一个人看守铁木真。
铁木真运足气力,挣开木枷,举起木枷,砸昏看守,逃出绝境。
铁木真星夜跑回家中,把母亲、弟弟、妹妹带着,一起躲进不儿罕山(今肯特山)。
这些“黄金家族”的成员,在深山里过着捉土拨鼠、野老鼠当饭吃的野人生活。
铁木真长大了,他同父亲为他订下的未婚妻孛儿帖成了亲。
通过这门亲事,他的身后有了翁吉刺部落的坚强支持。
铁木真的两个弟弟——合撒儿和别勒古台——也长大了,他们兄弟一个个魁梧健壮,是天生的能征善战的武士。
铁木真身边还有两个一直对孛儿只斤氏族忠心耿耿的侍从——博尔术和者勒蔑。
铁木真带领他们走出深山,来到草原,伺机重振父亲也速该时代孛儿只斤氏族的雄风。
铁木真作战勇敢、待人宽厚,很快建立起威信。
泰赤乌部落的下属部落照烈部落的住地与铁木真的住地邻近。
在打猎时,双方的队伍相遇。
铁木真主动邀请照烈部落的猎人到自己住地歇宿。
照烈部落带的干粮不够,铁木真主动供给他们饮食。
第二天,双方联合打猎。
铁木真吩咐自己的属下把野兽向照烈部落的合围圈中驱赶。
照烈部落的人猎获丰盛,兴高采烈地回去了。
他们纷纷传说道:“泰赤乌部落的人常常抢我们的车马,夺我们的饮食,哪有铁木真好!” 铁木真联合札答刺部落首领札木合等部落首领的力量击败蔑儿乞人。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铁木真被拥戴为汗。
札木合不服,集合13个部落3万人的兵力进攻铁木真。
铁木真将自己的3万兵力分成13翼迎战。
双方在现在的克鲁伦河畔交锋,史称“十三翼之战”。
铁木真战败,退回鄂嫩河一线。
札木合残杀战俘,引起部下的不满。
他们转而投奔铁木真。
铁木真军事上吃了败仗,但由于得人心,力量却更加壮大。
到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铁木真终于击败了当时被一些部落推举为古儿汗(天下之主的意思)的札木合。
札木合脱逃,归顺乃蛮部落。
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夏,铁木真率领大军与乃蛮部落的塔阳汗对峙。
夏季炎热,马匹消瘦。
铁木真的部将大部分主张等到秋高马肥时再决战。
铁木真的弟弟别勒古台却认为,正好利用对方轻敌不备的时机,发动突然袭击。
铁木真采用了弟弟的意见。
交战那天,铁木真军中一匹瘦马受惊,跑到乃蛮军营内。
塔阳汗一看对方的马瘦得脊背像刀片似的,不禁呵呵大笑,亲自跃上战马,冲向铁木真军中。
倒是被铁木真打败过的札木合心知凶多吉少,偷偷溜走了。
双方激烈鏖战,从上午打到下午。
深入敌阵的塔阳汗被杀,乃蛮部落军队溃散。
很多乃蛮士兵在溃退时,坠下山崖,送掉性命。
偷偷溜走的札木合能够投靠的部落已没有几个了。
随着一个个蒙古部落望风归附铁木真,札木合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他的几个侍从眼见败局已定,把他绑起来交给了铁木真。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鄂嫩河畔举行忽里勒台(大聚会的意思),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并上尊号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就是蒙古语“强大”的意思。
成吉思汗成为全蒙古的汗,标志着蒙古各部落实现了统
一。
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率领下,蒙古族南下、西进,在人类历史上刮起一股强劲的蒙古旋风。
   蒙古旋风    成吉思汗有四个儿子:术赤、窝阔台、察合台和拖雷。
在分配牧地、财 物和奴隶时,四兄弟间不时发生一些争执、摩擦。
成吉思汗对他们说:“世界广大,江河众多。
你们不要互相争吵,要各自施展本事,去扩大自己牧地。
”蒙古国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统统编为士兵。
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孙子带领这支强悍、精锐的队伍,旋风般地冲出国门,扫荡了13世纪的欧亚大陆。
成吉思汗是在部落仇杀的腥风血雨中磨练出来的,他对外用兵的动员口号往往是“报仇雪恨”。
金朝统治者经常剿杀蒙古人,把杀人称为“减丁”。
成吉思汗的曾祖叫合不勒。
合不勒有个堂弟叫俺巴孩。
有一次,俺巴孩送女儿出嫁,途中被塔塔儿人截击,当了俘虏。
塔塔儿人把俺巴孩交给金朝皇帝。
金朝皇帝下令用铁钉将俺巴孩活活钉死。
成吉思汗初登汗位时,曾到净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向金朝交纳贡品。
接受贡品的金朝官员完颜永济是金世宗的第七个儿子。
成吉思汗与他会见时,态度不卑不亢,没有向他行跪拜的大礼。
完颜永济当场翻脸,两人不欢而散。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完颜永济接替死去的侄儿金章宗完颜璟当了皇帝,史称卫绍王。
第二年,完颜永济派使者到蒙古下诏书,指名要成吉思汗跪拜受诏。
成吉思汗问使者:“金朝的新皇帝是谁?”使者回答:“是卫王。
”成吉思汗对着南方狠狠吐了一口唾沫,说道:“我原来以为只有天上的人才能当中原的皇帝,想不到像卫王这样的孬种居然也当上中原的皇帝。
我岂能为他下拜!”随后,他率领儿子和部将登上克伦河畔的一座高山,对天祈祷:“长生的苍天啊!金朝皇帝辱杀了我的祖先俺巴孩。
假如你允许我复仇,就请助我一臂之力,就让已经死去的先人和各位神仙保佑我!”仪式结束,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南方。
经过几年的战争,蒙古军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金中都(今北京),第二年又直逼汴京(今开封)。
到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成吉思汗的次子窝阔台将金朝皇帝最后盘据的一个据点蔡州(今河南汝南)攻破。
金哀宗完颜守绪自缢,末帝完颜承麟被乱兵杀死,金朝遂告灭亡。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成吉思汗派了一支商队到中亚一带做生意。
商队有500只骆驼,满载金银制品、皮毛、纺织品等货物。
行经花刺子模国的讹答刺城(在今哈萨克境内)。
守将亦纳勒赤黑垂涎这笔货物,诬指商人是间谍,将商队洗劫一空。
成吉思汗派出专使向花刺子模国王摩诃末交涉,要求交出亦纳勒赤黑,追回被抢劫的货物。
摩河末不但拒绝了要求,还把使 者杀掉。
成吉思汗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流出了眼泪。
他一口气登上住地附近的一座山的顶峰,不喝水,不吃饭,跪在地上,祈祷上天保佑,帮助他惩罚侮辱了他的摩诃末。
山风凄厉,林海怒啸,应和着他的祈祷声。
整整过了三天三夜,成吉思汗才下山。
下山以后,他就开始组织对花剌子模同的远征。
花剌子模国是当时中亚的一个大国,摩诃在号称拥有40万大军。
成吉思汗率领的远征军只有20万人。
他的三子察哈台和次子窝阔台负责围攻讹答剌城;长子术赤率军直扑锡尔河下游各城镇;成吉思汗领着小儿子拖雷指挥主力围攻不花剌城(今乌兹别克国的布哈拉)。
不花剌守将乘夜率2万守兵突围。
成吉思汗穷追不舍,将他们歼灭于阿姆河畔。
第二天,不花剌城投降。
成吉思汗乘胜进攻花剌子模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国的撒马尔罕)。
摩诃末在城中调集了4万守兵,20只战象。
慑于蒙古军队锐进突击的凌厉气势,花剌子模人失去抵抗的勇气,开城投降。
摩诃末成了丧家之犬,被蒙古追兵逼得四处乱窜。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12月,在宽田吉思海(今里海)的一个小岛上,摩诃末因惊悸、懊恼,得病而死。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率军攻打西夏都城中兴府(今银川)。
城将破之际,成吉思汗因病去世。
临死前,他留下了联宋灭金的战略部署,并叮嘱:等到中兴府攻下之后,方可发丧。
他的遗嘱被严格执行。
蒙古军队在统帅病死后,秘不发丧,继续猛攻中兴府。
西夏国王李睍(音xiàn)被迫到蒙古军营请求面见成占思汗、接洽投降。
蒙军将他抓住杀掉,两夏也就宣告灭亡。
成吉思汗去世后,暂由四子拖雷监国。
两年后,诸王贵族选举他的次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窝阔台主持忽里勒台,决定派遣成吉思汗四个儿子的长子率军西征。
他们是:术赤的长子斡儿答,察合台的长子拜答儿,窝阔台的长子贵由,拖雷的长子蒙哥。
术赤王位的继承者,斡儿答的弟弟拔都总领诸军。
察合台祝愿他们道:“长子出征呵,人马众多,威势盛大。
” 拔都的蒙古军攻下莫斯科,继续向西北挺进,占领下诺夫哥罗特,前锋直抵芬兰湾。
随后又攻入波兰、匈牙利、奥地利,扫向地中海岸。
窝阔台死后,其长子贵由继位。
贵由死后,其堂弟蒙哥继位。
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旭烈兀远征波斯和小亚细亚,灭了木剌夷(今里海西南)、报达(今底格里斯河下游)、西里亚(今地中海东岸)等国家。
成吉思汗祖孙三代穷兵黩武,建立了四大汗国:高加索山以北的俄罗斯、波兰等地为钦察汗国。
高加索山以南的小亚细亚及里海东南为伊儿汗国。
伊儿汗国之东为察合台汗国。
钦察汗国之东为窝阔台汗国。
蒙古当时还处在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蒙古军事贵族以战争为儿戏,以杀戮为乐事,攻城以后继之以屠城,灭国之后继之以灭族,给受侵略的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的建立,客观上促进了东西交通线的连接、畅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西方的天文、历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也传到中国,对彼此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类公元后第二个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蒙古旋风横扫过后的种种痕迹。
正因为这样,这股旋风的代表人物成吉思汗才被评说为“最大的风云人物”。
   乾元正始    蒙古四大汗国建立后,欧亚大陆上与它抗衡的就只剩下南宋帝国了。
南 宋是在忽必烈手上灭亡的。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个儿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
忽必烈的哥哥,拖雷的长子蒙哥继任蒙古大汗后,把沙漠以南的汉族地区的军政事务都交给忽必烈处理。
忽必烈注意使用汉族的读书人,对汉文化有浓厚兴趣。
他叫人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翻译成蒙文,孜孜不倦地攻读。
他请王鹗(音è)讲解《尚书》、《易经》、《孝经》等儒家经典,常常一听就是一个通宵。
谋士许衡对他说:“北方民族到中原当统治者,一定要推行汉人的统治方法,才能维持长久。
”谋士徐世隆对他说:“当中国皇帝的人,要按中国的方式办事。
”他听了都很赞赏。
忽必烈对蒙古军事贵族乱杀人的行为很反感。
蒙哥任命了一个管理天下财赋的官员,名叫不只儿。
不只儿到任的第一天,就杀了28个人。
有一个人被指控为盗马贼。
不只儿将他打过板子,就释放了。
过一会,有人献给不只儿一把环刀。
不只儿想试试刀的锋口,就赶快派人将已释放的那个盗马贼又抓了回来。
不只儿手起刀落,将他斩首,高兴地称赞:“果然是把好刀!”忽必烈听说这件事,把不只儿叫过来责备道:“凡是有死罪的人,一定要慎重、详细审理清楚后才能执行死刑。
你一大就杀掉28个人,肯定有很多是无辜被杀的。
已经打过板子放掉的人,你又抓回来杀了,这算什么刑法?”不只儿回答不上来,愣了一阵,退了下去。
南宋宝六年(1258年),蒙哥亲率主力攻合州(今四川合川),另派忽必烈率军去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合州军民在城中坚守了5个月。
蒙哥见久围不克,十分气恼。
他亲自出马督阵,却被城上发射的砲石击中,受了重伤。
回到大营不久就死了。
消息传到已经挺进到武昌对江的忽必烈军中。
有人劝他赶紧回兵,争夺汗位。
他拒绝道:“我奉命南来,哪能够没有一点结果就匆匆忙忙回去!” 宋朝的大船扼守在长江南岸渡口。
忽必烈派人夺来两只大船,连夜做好渡江准备。
第二天,天刚亮,忽必烈就来到岸边。
此时正碰上又刮风、又下雨,天色阴沉沉的。
部将们都以为渡不成江了。
忽必烈却严令按计划执行。
风雨中,蒙古军擂起战鼓、挥舞战旗,拉开风帆,向对岸冲去。
船至江心,云层中透出一束阳光,蒙古军士气大振,直抵南岸。
忽必烈正部署下一步进攻行动时,留在开平(今内蒙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的王妃弘吉刺氏派亲信送来紧急消息:一些大臣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由阿里不哥继承蒙哥的汗位。
这阿里不哥是拖雷的第七个儿子,蒙哥在位时派他留守都城和林(在今蒙古国境内)。
他长期生活在蒙古本土,力主墨守蒙古奴隶主贵族的成规旧法,因此受到一批保守派大臣的拥护。
忽必烈听从汉族谋士郝经的建议,一面派人到合州方向迎接蒙哥的灵车,接收大汗的宝玺;一面与南宋贾似道议和,签定密约,从鄂州撤军。
布置妥当,便轻车简从,火速北上。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 3月,忽必烈在另一批蒙古军事贵族的头面人物的拥戴下,于开平即汗位,历史上称他为元世祖。
他按照汉人封建王朝的惯例,颁布了即位诏书,称皇帝,定年号为“中统”。
他的即位诏书中说: “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意思是:效法《春秋》,讲究堂堂正正的开始,体现《易》经中的“乾元”精神(刚健宏大的精神)。
忽必烈的这些做法,表明他把自己看作是中国封建皇朝更替的正统继承者。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又下诏将国号定为“大元”,并在诏书中解释道:这是取《易》经中的“乾元”的含义。
忽必烈当了元朝的皇帝后,集中全力攻宋。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下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将宋恭帝赵(音xiǎn)和他的母亲全氏抓到大都(今北京)。
忽必烈灭了南宋,在上都开平举行庆祝宴会。
宴会上,人人兴高采烈,只有皇后弘吉剌氏面有忧色。
忽必烈问她:“我现在平定了江南,以后就用不着再打仗了。
众人都喜欢,你一个人不高兴,是什么原因呢?”弘吉剌氏跪着回答:“我听人说过,自古以来就没有千年不灭的皇朝。
您可不要让我们的子孙有朝一日也落得像南宋小皇帝这样的下场啊!”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35年,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去世。
在他的统治期间,国家比较安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史书上称他“能以夏变夷”,也就是说,能用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的政治、文化制度来改变蒙古奴隶主的落后统治方式,这是他最大的历史功绩。
   马可·波罗    成吉思汗的子孙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了钦察、伊儿、察合台、窝阔台四大 汗国,四大汗国都尊奉元朝的皇帝为“大汗”。
中国是元朝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
世界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其中最有名的是《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的作者、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
马可·波罗生于1254年。
他父亲尼古拉·波罗、叔父玛飞·波罗都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商人。
马可·波罗6岁那一年,尼古拉和玛飞两兄弟到外国做生意,后来留居在不花剌城(今乌兹别克国的布哈拉)。
在不花剌,兄弟俩认识了旭烈兀汗派去朝觐元世祖忽必烈的使者。
使者建议他俩随同自己一道去晋谒忽必烈。
尼古拉和玛飞接受了这个邀请。
元世祖忽必烈见到尼古拉和玛飞,十分高兴,向他们垂询西欧各地的风土人情,罗马皇帝和教皇的情况。
这两位意大利人在留居不花剌城的时候,已学会了蒙古语,对忽必烈的问题对答如流。
忽必烈很赏识他们,委派他们作为蒙古大汗的专使,去拜见教皇克莱门特四世。
忽必烈赐给他们一面金牌。
持有这面金牌,他们可在蒙古征服的广袤土地上通行无阻,并受到官员的保护,能领取到一切生活必需品。
尼古拉、玛飞两兄弟在路上走了3年。
1269年4月,他们到达阿克城,在那里,听到克莱门特四世新近逝世的消息。
驻阿克城的教皇使者要他们等候新教皇的选举的结果,然后向新教皇递交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国书。
兄弟俩利用这段时间回到威尼斯探亲。
这时马可·波罗已长成15岁的少年了。
新教皇的选举一再拖延,两年之后才有了结果。
选出的新教皇正好是当年那位驻阿克城的教皇使者,史称格雷戈里十世。
格雷戈里十世委派尼古拉、玛飞为教皇专使,回拜蒙古大汗,并托他俩带去许多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大汗。
马可·波罗十分向往繁荣富庶的中国,央求父亲带他到中国去。
马可的母亲已经去世,尼古拉也觉得,让孩子一个人留在威尼斯,他放心不下。
于是父子叔侄二人,一起踏上了赴中国的旅途。
他们沿着公元前一世纪初叶我国古代人民和西南亚各族人民开辟的“丝绸之路”东行。
他们有时骑马,有时骑骆驼,有时步行,穿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走出中亚大沙漠,跨过帕米尔高原,经新疆的喀什、于田、罗布泊,到甘肃的敦煌、玉门……他们在中国境内所走过的路线,大体上是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的路线,不过行进的方向相反罢了。
他们走了三年半时间,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 5月到达上都开平。
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专门集合文武大臣,举行盛大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教皇使者。
尼古拉、玛飞向忽必烈报告了往返的经历,并呈上格雷戈里十世的书信和礼物。
忽必烈注意到侍立在两兄弟身边的马可·波罗,问:“他是谁?”尼古拉回答:“这是陛下的仆人,我的儿子。
”忽必烈很喜欢这个体型威武、仪表端正的年轻人,下令将马可的名字列入荣誉侍从的花名册。
马可·波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蒙古宫廷的礼节,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
元世祖忽必烈为了考察他的能力,派他到云南去办事。
当时,从云南到上都要走六个月的路程。
马可·波罗一路留心观察风土人情,回到上都后,向忽必烈详细报告。
例如,他看到云南人从盐井中取水,放在小锅里制成盐饼,盐饼上凸下平,打上特殊标记后,可作为货币流通,80个盐饼兑换一个金萨吉(金币名称)。
可是,当商人将盐饼运到偏远山区后,按山区土人的落后情况,以及离城市的路程远近,只用60、50、甚至40个盐饼就可换到手一个金萨吉。
又如,有很多云南百姓随身带有毒药。
遇上有被捕或受苦刑的危险,他们就吞服毒药自杀,以免遭受折磨。
当地的政府官员得准备好狗屎,一旦发现犯人吞服了毒药,就强迫他们吞食狗屎,以引起呕吐,解除毒性……对于这些情况,忽必烈都听得十分认真。
他夸奖马可·波罗聪明能干。
以后,忽必烈经常派马可·波罗执行重要任务。
马可·波罗曾到过济南、南京、九江、镇江、常州、苏州、杭州、泉州等地视察,曾在扬州当过三年总管,还出使国外,到过南洋好几个国家。
马可·波罗特别赞赏杭州,在《游记》中说:“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这里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所以有‘天城’之名。
”他同杭州城里一个富商结为好朋友。
那位富商曾当过南宋皇帝的心腹侍从,对他讲述了许多南宋宫廷生活的细节,并带他去参观宋代皇宫的旧址。
面对败壁颓垣,马可·波罗不禁感慨万分。
他注意到,杭州城的居民恬静温文、忠厚公平、邻里和睦、待客友好,但对驻防的蒙古军人却十分讨厌,内心埋藏着由于大好河山被异族所占据而产生的亡国之恨。
那时的欧洲人根本不知道煤炭是什么东西。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惊讶不止地记载道:“整个契丹省到处都发现有一种黑色石块,它挖自矿山,在地下呈脉状延伸。
一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火焰却比木炭更大更旺。
甚至,可以从夜晚燃烧到天明仍不会熄灭。
”他深感中国物产丰富、文教昌明。
他死之前,天主教的神父要求他为了灵魂的安宁,声明取消《游记》中所说的“一些似乎不可相信的事。
”马可·波罗忠于事实,拒绝作这样的忏悔,还坚持宣称:“我还没有说出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半。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生活了17年,思乡情切,一再向元 世祖忽必烈请求回国。
起先,忽必烈宠幸马可·波罗,舍不得放他们三人走。
直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选了一个名叫阔阔真的皇族少女,赐给伊儿汗国的国王做王妃,需要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护送她到伊儿汗国去,这才让他们父子叔侄三人离开中国。
直到1295年冬天,尼古拉、玛飞和马可才回到威尼斯。
他们离开家乡已经26年了,占据他们住宅的远房亲戚竟认不出他们,将他们拒之门外。
他们反复说明情况,并拿出各种足以证明身份的证据,才被故乡的亲友接纳。
13世纪,威尼斯与热那亚两个意大利城邦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1298年,热那亚进攻威尼斯。
马可·波罗出钱装备了一艘战舰,自任舰长,加入威尼斯舰队,同热那亚舰队展开激战。
威尼斯舰队全军覆没,马可·波罗成了热那亚人的俘虏。
在热那亚人的牢房里,马可·波罗认识了一位难友——比萨作家鲁思梯谦。
他向鲁思梯谦讲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
鲁思梯谦将他的叙述笔录下来,这便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
1299年,马可·波罗获释,回到威尼斯,重操旧业,经商为生。
1324年,马可·波罗因病去世。
《马可·波罗游记》向欧洲人展示了一个神奇美丽、富庶繁华的东方世界。
著名旅行家哥伦布就是因为看了《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文明钦慕不已,才下定决心,冒险远航,以实现到中国一游的愿望。
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历史的新纪元。
究其缘由,首先要归功于马可·波罗对哥伦布的巨大影响。
   宽厚长者长髯人    “以夏变夷”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曾经成为中原地区统治民族的少数民族 所走的共同道路。
“以夏变夷”政策的代表人物,除了一些明智的最高统治者外,还有一些政治界、学术界、宗教界的有识之士。
耶律楚材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值得纪念的人物。
耶律楚材生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是辽国皇族的后裔。
他的父亲耶律履是金世宗朝中的尚书右丞。
耶律楚材3岁时就成了孤儿,由母亲杨氏教养成人。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成吉思汗攻下金国的燕京(今北京)。
耶律楚材成了蒙古军的俘虏。
他虽然只有25岁,但已经是著名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成吉思汗亲自召见他,对他说:“辽、金是世世代代的仇敌,我现在攻打金国,也是为你报仇嘛。
”耶律楚材回答道:“我祖父、父亲都是金朝的臣子,哪里谈得上将金朝当成仇敌呢!”成吉思汗很赞赏他的民族宽容精神,将他留在身边当参谋咨询人员。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声音宏亮,又长着一把长长的胡须。
成吉思汗亲切地称他“吾图撒合里”,也就是“长髯人”的意思。
当时,成吉思汗身边还有一个西夏人,叫常八斤,是一个手艺高超的造弓匠人,很得重用。
常八斤对人说道:“国家正是忙于征战的时候,像耶律楚材这样的读书人有什么用处?”耶律楚材听了这话,也对人说道:“造一把弓尚且要重用弓匠,治理天下的人岂能够不重用‘治天下匠’吗?”成吉思汗听说这件事,对耶律楚材更加信用。
成吉思汗信仰萨满教;出征时,常常自己烧烤羊胛骨,按照上面形成的 裂纹来占卜吉凶。
耶律楚材看准成吉思汗的心理,运用自己的天文学知识,几次预报月蚀成功,来巩固成吉思汗对自己的信任,并伺机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成吉思汗进军西域,直抵东印度。
兵士们见到一种怪兽,样子像鹿,尾巴像马,浑身发绿,头长一只角。
成吉思汗问耶律楚材,这是什么野兽?耶律楚材趁机说道:“这是一种吉祥的野兽,它好生恶杀,是受天的派遣来告诉陛下:陛下是天的长子;天下的人都像是陛下的孩子。
陛下要顺应天的心意,保全百姓的性命。
”成吉思汗听了他的话,停止了这次远征。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成吉思汗的次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史称太宗。
耶律楚材趁机建议实行大赦,还提出了其他18条有利于百姓的措施。
太宗窝阔台记起成吉思汗当年对他的嘱咐:“以后国家的军政大事,都要交给耶律楚材办!”就批准了17条,只有“禁止百姓向官吏贡献礼物”这一条没批准。
窝阔台的借口是:“自愿送礼的,还是让他们送为好。
”其实,百姓哪有“自愿”向长官贡献礼物的?明里暗里逼迫百姓送礼,是官吏的一种剥削方式。
耶律楚材对百姓的苦情知道得很清楚,向窝阔台争辩道:“收受礼物是种种不轨行为的开端,禁止送礼的措施不能没有!”窝阔台有点不高兴,说道:“凡是你建议的事情,我没有不答应的。
你就不能听我的一次话,答应我的一件事吗?”耶律楚材这才不得已作罢。
有个叫石抹咸得卜的蒙古贵族,在成吉思汗时期任燕蓟留后长官。
他既贪婪,又残暴。
耶律楚材查明情况,向成吉思汗报告,采取措施,使石抹咸得卜的行为不得不有所收敛。
石抹咸得卜怀恨在心,向皇族的亲王进谗言,说耶律楚材用了很多亲信,定有二心,要奏明大汗,将他杀掉。
亲王派人向窝阔台转达这个意见。
窝阔台知道这是诬陷,将亲王派来的人责备了一通,又下令罢免石抹咸得卜的官。
恰巧这时有人控告石抹咸得卜的不法行为,窝阔台派耶律楚材审讯石抹咸得卜。
耶律楚材为了缓和自己同蒙古军事贵族间的关系,向窝阔台启奏道:“石抹咸得卜这个人很傲慢,容易得罪人。
现在正是要在南方进行征讨的时候,不如放他一马,以后再治他的罪也不晚。
”窝阔台不禁感慨地向周围的侍臣说道:“耶律楚材不计较私仇,真是一个宽厚长者,你们都应该效法他。
” 成吉思汗时期,近臣别迭曾主张:“汉人对国家没什么用处,最好把他们杀光,把他们的农田统统改为牧场。
”耶律楚材坚决反对这种野蛮、倒退的政策。
他对成吉思汗分析道:“陛下要南伐,需要大量的军费。
中原地区的汉人种田、经商、晒盐、酿酒、冶铁、捕鱼,交的税足可供军需之用,怎么能说汉人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呢!”窝阔台时期,派大将速不台进攻汴京(今河南开封)。
按照蒙古军事贵族的规矩,他们攻打哪座城市,如果守城军民射箭放炮伤了他们的人,那就是“拒命”,攻下城市以后,就要将满城军民都杀掉。
速不台派人向窝阔台请示,准备按这条规矩在汴京进行大屠杀。
耶律楚材急忙赶到宫里对窝阔台劝道:“将士们打下几十年仗,不就是图的得到土地和人民么!得了土地,没有了人民,又有什么用呢?”窝阔台拘于老规矩,还是下不了放弃屠城计划的决心。
耶律楚材继续劝说道:“汴京是金国的新都城,有手艺的匠人,有钱财的富户,都聚集在城里边。
要是把他们都杀光了,我们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呀!”窝阔台终于听从了他的意见,指示速不台,只杀金国的皇族完颜氏的人,其余的老百姓都不要杀。
这一次,救下了当时躲避到汴京城内的147万百姓的性命。
耶律楚材又奏请派专人在 汴京寻找孔子的后代。
窝阔台的专使找到了孔子的51代孙孔元措,窝阔台把他封为衍圣公。
此后,又召集了一批儒生、学者,办了编修所、经籍所等机构,使中原地区的文教事业得到初步的恢复。
蒙古军事贵族还有一条规矩,就是让被他们征服的民族再去替他们攻打其他民族,以制造民族矛盾,巩固蒙古军事贵族至高无上的地位。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窝阔台同朝臣商议,打算派回回人出征江南,汉人出征西域。
耶律楚材出面反对这个计划:“中原与西域,相去遥远。
像这样调兵,还没等抵达敌人国境,人马就已疲乏不堪了。
更何况各地水土不同,外地人去了容易感染疾病,更谈不上打胜仗了。
”这一次,窝阔台也听从了他的意见。
但窝阔台也有对耶律楚材动怒的时候。
有一次,窝阔台宠信的太监同通事杨惟忠勾结在一起,将一名道士非法虐杀。
耶律楚材将杨惟忠抓了起来。
那太监反过来向窝阔台诬告耶律楚材非法抓人。
窝阔台一怒之下,将耶律楚材绑了起来。
怒气过后,窝阔台又后悔了,下令释放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却不肯让人为自己松绑,他对窝阔台说道:“我是朝廷宰相,负有处理国事的责任。
陛下先绑了我,是因为认为我有罪,那就应当把我的罪行向百官明明白白地公布出来。
现在又要放我,是因为觉得我无罪。
哪能这样轻易地抓起来,放过去,像戏弄小儿一样。
以后再有国家大事,也能像这样处理吗?”窝阔台理屈词穷,只好用好言宽慰耶律楚材,隐晦地赔了一个不是:“朕虽然是个皇帝,难道就不会犯一点过失吗!”耶律楚材又趁此机会,提出了十条有利于百姓的措施。
耶律楚材深知,他要想为百姓办一点好事,只有取得窝阔台的同意才成,所以,他对窝阔台说得上是忠心耿耿。
窝阔台好喝酒,经常与大臣一起喝得烂醉如泥。
耶律楚材多次劝谏,没有效果。
耶律楚材急了,从酒槽中拿了一块锈铁,对窝阔台说道:“酒能把铁都腐蚀成这个样子,何况是人的五脏六腑呢!”窝阔台这才有所觉悟,他感动地对近臣们说道:“你们的爱君忧国的心,没有一个赶得上长髯人耶律楚材!”从那以后,窝阔台每天饮酒便以三杯为限。
耶律楚材死后,有人散布他的流言蜚语,说他把天下贡赋的一半都私吞了。
当时主持国事的窝阔台的皇后乃马真氏派人到耶律楚村家里去搜查,发现他的遗产不过是十几把琴、阮之类的乐器,再加上一点书画、金石等艺术品,此外,就是他自己的文稿。
所谓私吞天下贡赋云云,完全是向壁虚构的谣言。
   长春真人雪山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是“儒道互补”。
如果说,耶律楚材是运用儒家思想于政治实践方面的一个代表人物,那么,丘处机则是一个使道教与蒙古军事贵族的政治利益契合的代表人物,而道教的核心观念正是来源于道家思想的。
金朝人王重阳创立了道教的全真道一派。
他有七个弟子,号称“七真”。
丘处机在七真中排行第
四,历史上的名声却最大。
丘处机是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他19岁时,到宁海(今山东牟平)的昆嵛山,跟随王重阳学习全真道的教义,给自己起了个道号,叫“长春子”。
他成名后,人们唤他为“长春真人”。
那时,山东还是金朝统治的地方。
金世宗完颜雍听说“长春真人”道术 十分了得,就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召见丘处机。
完颜雍的堂兄完颜亮,史称海陵王,是一个历史上著名的荒淫皇帝。
完颜雍当济南尹时,完颜亮垂涎他的妻子乌林答氏,召她进京。
乌林答氏临行前对完颜雍说道:“我不去,那淫棍一定要杀你。
你就让我去吧!我自有办法保全杀,实现了对丈夫的保证。
完颜雍仇恨在心,伺机夺了完颜亮的帝位,并向天下百姓揭露了完颜亮种种荒淫无耻的罪行。
但是,当了皇帝的完颜雍也免不了走上荒淫的道路。
由于纵欲过度,他身体虚弱、精神疲惫,上殿朝会都得两个人左右搀扶。
他召见丘处机,是想向这位“真人”讨教一点保养的方术。
丘处机对宫廷的糜烂早有所闻,乘这个机会,他劝完颜雍:“要克制,要寡欲;这样才能保养精气,调和阳神。
”完颜雍心里不高兴,表面上却点头称是,赐给丘处机几个桃子。
完颜雍过了8年就死掉了,他的孙子完颜璟继承了帝位,史称金章宗。
完颜璟宠爱元妃李师儿。
李师儿是汉人,出身贫贱,虽然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却仍受到宫中女真贵族女子的倾轧。
李师儿经常劝完颜璟提倡道教。
她在宫中,遥拜长春真人丘处机为师,派人专程赠送给丘处机一部《道藏》。
丘处机起先也想借金朝皇帝的力量来推行道教,对金朝皇室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
贞二年(1214年),山东爆发了杨安儿、耿格的起义。
义军活动的地区正是丘处机的家乡一带。
丘处机利用全真道的影响,劝阻农民参加义军,策动义军中的不坚定分子反水、投降。
后来,他看到金朝的统治越来越腐败,气数将尽,就转而采取与金朝皇室不合作的态度。
金章宗完颜璟、继承完颜璟帝位的金宣宗完颜殉派人召丘处机进京,他都推辞不去。
丘处机这时看好的“真命天子”是在金朝的背后崛起的成吉思汗。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成吉思汗派了近臣札八儿和刘仲禄两人为使者去召见丘处机。
丘处机恭恭敬敬地把他们当“天使”接待,拜领了诏书,随即挑选了18名徒弟随从,同“天使”一起去谒见成吉思汗。
一行人来到抚州(今河北张北),听说成吉思汗已经率军攻打西夏去了。
他们跟着向西夏(今宁夏一带)前线赶去,成吉思汗的大军却又挺进到西域(今新疆一带)。
他们追踪到西域;大军又已踏上进攻花剌子模国的征途。
丘处机一行于是也跟着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为了谒见成吉思汗,丘处机一行跋涉上万里,途经40多个国家,历时四个年头。
夏天,他们行走在沙漠中,唇焦口燥,烈日当空,热气蒸腾,几乎把他们烤成肉干。
冬天,他们行走在雪地里,寒气砭骨;骑在马上,俯身用马鞭的木杆去量测积雪的厚度,木杆全部插进雪中,还到不了雪层的一半深。
沿途几乎见不到人烟,随处可见的,却是残折锈蚀的兵器,狼藉支离的尸骨。
有时陷入补给断绝的境地,他们就只能忍饥挨饿地前进。
他们从昆嵛山来到中亚的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同成吉思汗的大军会合。
成吉思汗会见了丘处机,并下令在驻地为这位“真人”专门搭起庐帐,供他长期居住。
丘处机向成吉思汗进言:“要想统一天下,就一定不能以杀人为嗜好。
”成吉思汗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丘处机告诉他:“敬畏天意,爱护百姓是治国的根本。
”成吉思汗向他讨教“长生”的法子。
丘处机的回答是:“最要紧的是清心寡欲。
”丘处机谈的这一些全真派道教的大道理, 对于从蒙古草原一路冲杀过来,狂飙猛进的成吉思汗的确说得上是一服清凉剂、镇定剂。
成吉思汗很欣赏他的话,高兴地对他说:“你真是天赐给我的老神仙,是专门来开通我的心志的!”以后,成吉思汗就一直用“神仙”这个称号来称呼丘处机。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成吉思汗已经年过花甲。
在一次围猎中,成吉思汗的马摔了一交,差点把他摔下鞍。
丘处机劝告他:“天是讲究保护生命的,陛下年纪又大了,再经常搞围猎,就不合宜了。
”成吉思汗听了丘处机的话,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再举行围猎活动。
丘处机从雪山回到河北一带,派徒弟们拿着道教徒的身份证明书(所谓“牒”)去召集百姓入教。
由于战乱,很多老百姓被蒙古军事贵族掠去当了奴隶,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濒临死亡。
丘处机凭借成吉思汗对他的信任,利用发展道教徒的方法,使两三万当了奴隶的百姓恢复了良家平民的身分,濒临死亡的人有了生路。
晚年的成吉思汗经常派使者对丘处机表示慰问,捎话说:“我常常想念神仙,神仙可不要忘记我啊!”但丘处机毕竟不是“神仙”。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丘处机去世,享年80岁。
成吉思汗比他晚去世两年,享年66岁。
   科技巨人郭守敬    郭守敬是元代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 年)。
他的祖父郭荣,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数学和水利都很有研究。
郭守敬在祖父的影响下,从小就不喜欢嬉戏游乐,一门心思钻研学问。
郭荣很喜欢这个大堪造就的孙子,除了自己尽心辅导外,还让他跟随同乡的著名学者释子聪学习。
释子聪俗名刘侃,当官后改名刘秉忠。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早年在武安山隐居,出家当了和尚,后来跟随海云禅师一起,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成为忽必烈的智囊。
元朝的国号“大元”,就是他替忽必烈拟定的;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城的建设规划也是由他制定并组织实施的。
中统三年(1262年),释子聪的同学张文谦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郭守敬。
郭守敬向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
忽必烈听过以后,大为赞叹,感慨地说道:“办事情的人都像郭守敬这样,才能说不是吃干饭的人!”忽必烈任命他为副河渠使,以后又提拔为都水少监,主管全国的水利工程。
当时,张文谦被派到西夏中兴等路(今宁夏一带)主持政务。
郭守敬跟随张文谦来到西夏,看到这一带原有的灌溉渠道大多数都淤塞得厉害,修复起来,难度很大。
有人主张另开新渠。
郭守敬经过仔细考虑,认为另开新渠既费时间,又浪费人力财力。
他主张将原有渠道挖深、疏通,并配修闸门和围堰,保持河渠内的水量,以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
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修复厂唐徕、汉延两条渠道,扩大灌溉面积10多万顷。
郭守敬小的时候就对天文学特别感兴趣,曾自己动手,用竹蔑做成浑仪观察天象。
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参加了修订历法的工作。
他建议,为了给修订历法提供依据,要先对天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观测。
要准确地观测天象,就得首先解决仪器问题。
大都城里的天文仪器,还是金人从汴京(今河南开封)搬来的北宋时代制造的一些旧仪器。
大都的纬度与汴梁不同,用这些旧仪器观测到的数据都不准确。
郭守敬决定重新设计 制作一套天文观测仪器。
古代测量日月星辰位置的主要天文仪器是浑仪。
宋代的浑仪构造复杂, 圆环一道套一道,转动不灵便,还遮住了一部分视野,使一些星星落入观测的死角。
郭守敬对浑仪进行革新,另制一种结构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
为了让简仪旋转起来灵便自如,郭守敬在上面装了滚动轴承。
欧洲人在郭守敬以后一两百年才知道应用滚动轴承。
清朝初年,传教士汤若望到北京,看到郭守敬制造的天文观测仪器,非常敬佩。
他称郭守敬为“中国的第谷”。
第谷是丹麦天文学家,他所进行的天文观测,被欧洲人誉为“望远镜发明以前最精确的观测”。
第谷是行星运动三大规律的发现者开普勒的老师,开普勒所发现的三大规律直接启发牛顿发现了力学三定律。
第谷生于 1546年,比郭守敬晚了 300多年。
郭守敬挑选了14个具有天文观测知识的官员,带着他创制的一套携带方便的天文仪器,分成几个小组,到设在全国各地的22个观测站进行天文观测。
各观测站的数据报到大都后,郭守敬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计算。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古代很准确的一部历法——授时历。
授时历规定一年有365.2425天,与现代测定的地球公转周期只差26秒,与现在世界上通用格里历(即公历)的规定相同。
授时历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颁行,比格里历早出302年。
大都的粮食要靠江浙供应。
江浙的粮食可顺大运河从杭州运到通州(今北京通县),但从通州到大都这一段路,就得靠驴畜驮运。
遇到秋雨绵绵的季节,道路泥泞难行,累死的牲口不计其数。
郭守敬亲自到大都郊区查勘,发现昌平东南的山下有一道白浮泉,水量很大,可以作为向通州到大都的人工河道供水的水源。
他在深入了解大都郊区的地形走向的基础上,选定了新运河的走向,制定了逐段筑坝、设闸控制水量的计划。
在他的组织、指导下,只用两年时间,就开通了全长160里的新运河。
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亲眼看到,在连接通州和大都的新运河水面上,满是运粮的船只,心中十分高兴,将这段新运河命名为“通惠河”。
大德二年(1298年),元成宗铁穆耳在上都召见郭守敬,向他咨询开挖铁幡竿渠的事情。
郭守敬认为:“这一带山洪猛烈,铁幡竿渠非得挖到50到70步(一步为6尺)宽不可。
”主持铁幡竿工程的人觉得郭守敬是在用大话吓人,又不愿意多花费,将渠的宽度缩减了三分之
一。
第二年,大雨如注,山洪暴涨,已挖好的渠道根本容不下水,洪水泛滥,将两岸的人畜帐篷都淹掉了,还差点把元成京铁穆耳的行宫也冲垮。
铁穆耳想起郭守敬的话,不禁感慨地对身边的大臣说道:“郭太史真是神人啊!只可惜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用。
” 通过这件事,元成宗铁穆耳深深认识到科技人才的价值。
大德七年 (1303年),铁穆耳下诏:官员年过70岁的,都要退休。
郭守敬那一年已经73岁了,依照这个规定,提出了退休的申请;铁穆耳坚决加以挽留。
此后,太使院的专业科技人员不退休,成为一条惯例。
郭守敬一直在太史院供职,直到延三年(1316年)病逝。
那年,他已经86岁了。
   南坡之变    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颇有政治才干。
忽必烈在位期间的著名奸臣, 如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对他都心存畏惮。
忽必烈年过70以后,有些朝臣私下议论,认为他可以禅位给真金。
真金听到了,心里很不安。
一些对他心怀不满的人趁机在忽必烈面前挑拨。
忽必烈认为真金急于抢班,发了脾气。
真金益发惊懼,郁郁而死,这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间的事,真金还只43岁。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80岁的忽必烈去世。
帝位由真金的第三个儿子铁穆耳继承,史称元成宗。
大德十一年(1307年),铁穆耳死后,帝位由真金第二个儿子答剌麻八剌的长子海山继承,史称元武宗。
海山即位后,与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商定以后帝位的继承,采用兄终弟及,叔侄相承的办法,即海山死后,由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爱育黎拔力八达死了,就该由海山的儿子继承帝位。
促成这个协议的人,是他俩的生母答己。
答己曾把他俩的星命交给阴阳家推算。
阴阳家禀告答己:“重光大荒落有灾,旃蒙作噩长久。
”重光、大荒落、旃蒙、作噩是古代纪年的符号。
重光大荒落是辛巳年,恰合海山的生年(1281年);旃蒙作噩是乙酉年,恰合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生年(1285年)。
答己是个迷信的女人,听了这番话,就想让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元成宗铁穆耳的帝位。
海山当时率兵镇守北疆。
答己派人向他透露了自己的意思。
海山震惊之余,迅速作出反应,他派麾下勇将康里脱脱先行进京,向答己表示自己要当皇帝的决心;随即就亲自率领大军,兵分三路向大都开发。
康里脱脱进京后,极力斡旋,使三宫(答己、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利益兼顾,实现妥协。
海山即位为帝,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尊答己为皇太后,并就以后的帝位传递作了上述安排。
元武宗海山当了四年皇帝就病死了。
爱育黎拔力八达当了皇帝,史称元仁宗。
本应立海山的儿子和世瑓(音là)为皇太子。
答己同海山的感情已有过隔阂,现在看着和世瑓也觉得不顺眼。
一向依附答己的大臣铁木迭儿为了迎合皇太后,更为了讨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欢心,建议不立和世瑓,而立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在答己看来,和世瑓有一股桀骛不驯的劲头,难以驾驭;硕德八剌却显得很柔懦,容易控制。
这个权势欲很盛的女人,对于不顺她意愿的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孙子,也是容忍不下去的。
爱育黎拔力八达也没有像阴阳家预言的那样“长久”做皇帝。
延祐七年(1320年),他也死去了。
他的儿子硕德八剌在祖母的支持下,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元英宗。
元英宗硕德八剌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想在政治上大有作为。
他其实并不柔懦,处事很有主见。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刚一去世,他就同答己在政事的处置上开始交锋。
有一个叫乞失监的臣子,因为卖官鬻爵,被刑部按法律规定判处杖刑。
答己却出面干预,叫改行笞刑。
杖刑是元代“五刑”中的第四等刑,最少要打67板子;最多打到107板子。
笞刑是第五等刑,最多只打57鞭子;最少的,打上7鞭子,表示一下惩戒之意就算了。
英宗硕德八剌得知祖母要卖人情,立即加以制止。
他对祖母说道:“法律的规定体现了天下的公意。
迁就个人感情,随意调轻调重,那就不能在天下人面前维护法律的威信了。
”他断然命令,维持原判,对乞失监执行杖刑。
过了没有半个月,又有一个大臣,叫失列门,受了答己的指使,向硕德八剌提出要调整人事,撤一批人,任命一批人。
硕德八剌马上驳回:“现在哪里是封新官的时候!先帝的旧臣,也不宜轻易变动。
等到我正式即位,自然会同宗室亲王、 元老大臣仔细商议。
到时候,贤能者都可得到任用,奸邪者都要被罢免。
”答己连着碰了几个不硬不软的钉子,气愤极了,恨恨地说:“我真不该养这个孙子!” 铁木迭儿为人阴险贪虐,被人们比作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的阿合马。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当年曾察知他的罪行,下诏将他逮捕审讯。
他却躲到答己的亲信内侍家里避风。
爱育黎拔力八达知道母亲在包庇他,好几天闷闷不乐,但也无可奈何,只有下道诏书,罢免他的宰相职位,将事情不了了之。
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第四天,答己就直接下令,恢复铁木迭儿的相位。
他一重新上台,就以“违背太后旨意”、“接诏书时态度不恭敬”一类罪名,接连诬杀了好几个反对过他的正直大臣。
元英宗硕德八剌在太皇太后答己和权臣铁木迭儿的联合攻势下,一开始只能被动防守,以后就逐渐部署反击了。
他任用大批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罢免了一批依靠特权、窃踞要津的蒙古、色目官员。
他任命有“蒙古儒者”之称的拜住为左丞相,以限制铁木迭儿的权力。
至治二年(1322年),答己、铁木迭儿都死掉了。
元英宗顾德八剌下令追查铁木迭儿的贪污案,追夺其官爵、抄没其家财,并处死了一批追随铁木迭儿作恶多端的官员。
铁失是铁木迭儿的死党。
他当过宣徽院使,这是一个负责皇室生活供给的官职。
他以此为阶梯,受到答己的宠用,以后又兼任了皇室侍卫亲军的都指挥使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的御史大夫。
元英宗硕德八剌曾寄希望于他,对他说:“朕住在深宫,不能深入了解臣子们的行为和百姓的疾苦,要靠你们这些人当耳目。
过去,铁木迭儿贪得无厌,你们都不予揭发。
现在,他虽然死了,朕也要抄没他的家产,以对后来的人有所警诫。
”铁失听了,心里有鬼,十分不安。
至治三年(1323年)秋天,元英宗硕德八剌从上都出发,准备回到大都去。
上都一向是保守派蒙古贵族势力盘踞的据点;当年阿里不哥发动对元世祖忽不烈的叛乱,其根据地就在上都。
铁失怕元英宗硕德八剌整顿朝政的利刃加到自己头上,决定利用上都的“地利”,先下手为强,除掉硕德八剌。
那天晚上,元英宗硕德八剌住宿在上都以南30里的南坡店。
铁失纠集了一批对他心怀怨恨的守旧贵族——其中就有铁木迭儿的儿子锁南——发动政变。
他们冲进硕德八剌的住宿地,杀掉宰相拜住。
铁失亲自闯进硕德八剌的幄殿,动手杀害了这位年仅21岁的皇帝。
铁失等人拥立封地在漠北高原的晋王也孙铁木耳为帝,史称泰定帝。
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刚即位时,任命铁失为掌管天下兵马的枢密使。
这也孙铁木耳论起辈份来,是元英宗硕德八刺的堂叔父。
他在即位诏书里,含糊其辞地说道:“现在,我的姪皇帝升天了。
”但这个姪皇帝到底是怎样“升天”的,他必须对天下有所交待。
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即位后,仍留驻自己的封地。
一个月后,他派人到大都将杀害元英宗硕德八剌的铁失等人正法,这些人的子孙也同时被诛戮,家产一律被抄没。
   皇帝走马灯    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当了5年皇帝,于致和元年(1328年)死去,年36 岁。
此后5年间,元朝走马灯似地换了五个皇帝;可以说是创造了封建社会 政治动荡的一项纪录。
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是在出巡上都期间病死的。
他死后,丞相倒剌沙将他 9岁的儿子阿速吉八立为皇帝(史称天顺帝),并匆匆忙忙地在上都举行即位仪式。
大都与上都,历来是两个对立、竞争的政治中心。
留守大都的军事统帅燕铁木儿对皇位的继承有他自己的一套打算。
燕铁木儿曾追随元武宗海山十多年,是海山一手提拔的宠臣。
他约集了一批宗室贵族及心腹部将,策划了一次宫廷政变行动。
他们把大都的文武官员集合到兴圣宫议事。
会议进行过程中,这伙人突然亮出隐藏在官袍下面的兵器,气势汹汹地说道:“按照祖宗正统,应当立武皇帝(指海山)的儿子当皇帝。
要是有哪一个敢不同意的,我们就宰了他!”文武官员猝不及防,相顾失色,只有在胁迫下表态同意。
燕铁木儿带兵驻进宫内,全盘指挥各项军政行动。
为了防备不测,他一个晚上要换几个地方办公;一个多月中,贴身带着武器,以坐着打盹代替睡觉。
这兴圣宫,是当年元武宗海山专门为母亲答己修筑的宫殿。
答己为了让硕德八剌继承皇位,对海山的两个儿子作了精心安排,长子和世瑓被封为周王,指定的封地在云南;次子图帖睦尔被赶到海南琼州(今海口)。
后来,和世瑓辗转到了西北边陲,定居在扎颜、斡罗斡察山一带(在阿尔泰山以西);图帖睦尔被迁来迁去,此时正留驻在江陵(今湖北荆沙)。
按照继承顺序,应该由和世瑓当皇帝。
但他定居的地方太远,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赶回大都。
燕铁木儿唯恐夜长梦多,决定改立图帖睦尔。
他秘密派人到江陵去迎接这内定的皇帝,表面上却不露声色。
他召回一些罢官、退休的军官,发给他们符牌,叫他们听候调遣。
这些人接过符牌,不知道怎样谢恩才对头,一个个瞪眼望着燕铁木儿,想他给一个“说法”。
燕铁木儿叫他们面向南方跪下谢恩。
人们这才猜到不久要做皇帝的是老
二,而不是老大。
图帖睦尔来到大都后,对劝他即位的大臣们谦让了一番:“我大哥还在北边,我怎么敢打乱上天安排的次序呢!”燕铁木儿劝他:“时机紧迫,间不容发!万一错过时机,后悔就来不及了!”图帖睦尔同意先行即位(史称元文宗),不过在即位诏书中,他明确表示:“等到大哥一回来,朕就把帝位让给他。
” 元文宗图帖睦尔有两个棘手的事情要处理:一是要让上都的阿速吉八取消帝号;二是要准备向西北边陲的大哥让出帝位。
上都方面已派出大军直扑大都。
元文宗图帖睦尔准备亲自出城督战。
燕铁木儿连忙劝止:“陛下一出战,百姓就会惊惶。
请把剪灭匪寇的事情都交给我去办。
陛下赶快回宫,好让百姓心安。
”燕铁木儿身先士卒。
在一次战斗中,他劈伤敌方副统帅阿剌帖木儿;在另一次战斗中,他冲锋陷阵,杀死7名敌将。
上都方面屡战屡败。
倒剌沙只得去衣露体,投降请死。
小皇帝天顺帝阿速吉八逃亡。
他的母亲,泰定帝也孙铁木耳的未亡人弘吉剌氏被燕铁木儿掳去当了老婆。
为了示信于天下,元文宗图帖睦尔接连派使者去迎接大哥和世瑓。
和世瑓在西北诸王的欢呼拥戴声中,启程向大都进发。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间,和世瑓在和宁(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一带)即皇帝位,史称元明宗。
他效法父亲元武宗海山的榜样,立弟弟图帖睦尔为皇太子,并叫图帖睦尔派来劝进的使者回去传话:“弟弟,你过去喜欢读书学习,现在可不要荒废了啊!处理政事后的空闲时间,你要多接近贤明的士大夫,同他们一起讲论史 籍,了解古往今来的治乱得失。
”元明宗和世瑓小时候就被祖母答己看出是个不简单的人,此时,他一面温情脉脉地与图帖睦尔叙兄弟之情;一面下令,叫大都的各中央机构向他禀报机密,请示政务,并规定:“如果违背了我的意旨,一定加以处罚,决不宽赦!” 这年8月,元明宗和世瑓一行到达王忽察都(今河北张北县北)。
他是延三年(1316年)被答己遣发出都的,一别13年,世事沧桑,他又以皇帝的身份回到故土,大都的城阙宫殿已遥遥在望。
图帖睦尔以皇太子的身份出都城迎接他。
兄弟俩执手相看,泪眼矇眬;群臣也无不既悲且喜。
元明宗和世瑓设宴招待弟弟及各位亲王、大臣,气氛一片温馨祥和。
但是,到了第五天,就传出了和世瑓暴死的消息,这时,他还只30岁。
人们纷纷传说,和世瑓是被他弟弟毒死的。
元文宗图帖睦尔重新坐上皇帝的宝座。
心怀不满的,被流放边远之地;跳出来指责他谋杀兄长的,被以“大不道”的罪名处死。
在即位诏书中,他把哥哥暴死的原因归结为:经历坎坷、长途跋涉、蒙犯霜露、心理冲击;把自己再当皇帝的缘由解释成:“天命所在,诚不可违”。
但他也只当了五年皇帝就病死了,年仅29岁。
在和世瑓的儿子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当皇帝期间,图帖睦尔被指控为“谋为不轨,使明宗(即和世瑓)饮恨而崩”;他的牌位被从太庙中撤除。
权臣燕铁木儿计划立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儿子燕帖古思为帝。
图帖睦尔的妻子弘吉剌氏,耳闻目睹几代皇帝的曲折隐秘,心情十分复杂。
她权衡再
三,决定还是按叔侄相承的规矩行事,立和世瑓的次子懿璘(音yì lín)质班为皇帝,史称元宁宗。
元宁宗懿璘质班是个7岁的小孩子,前后只做了53天皇帝就死了。
死之前四天,他刚刚来得及办成一件事:册立让他当上皇帝的婶娘弘吉剌氏为皇太后。
燕铁木儿再次向这位皇太后提出:立她的亲生儿子燕帖古思为帝。
弘吉剌氏再次拒绝了他的建议,坚持立元宁宗懿璘质班的哥哥,元明宗和世瑓的长子妥欢帖睦尔为帝,史称元惠宗,又称元顺帝。
她提出的理由是:“皇帝的位置极端重要,我的儿子年纪太小了,挑不起这付担子。
妥欢帖睦尔13岁了,立他当皇帝妥当些。
”但是,一个13岁的孩子又能够挑起这付担子吗!后来的事实证明,大元帝国恰巧亡在这个妥欢帖睦尔手上。
但弘吉剌氏已经来不及看到这一切了。
六年之后,当元惠宗妥欢帖睦尔追究他叔叔谋杀他父亲的旧事时,并没有放过于他有恩的婶娘。
她的尊号被撤消,并被流放到东安州,不久就在那里不明不白地死去。
   荒淫糜烂的亡国之君    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的母亲罕禄鲁氏是西北边陲一个部族 首领的女儿。
元明宗和世瑓定居于边境地区时,为了取得当地部族的支持,娶了罕禄鲁氏。
养下妥欢帖睦尔,宫廷中有一种传闻,据说是和世瑓的正妻八不沙放的风,说妥欢帖睦尔并不是和世瑓亲生的孩子。
至顺元年(1330年),11岁的妥欢帖睦尔被流放到高丽(今朝鲜),安置在一个叫大青岛的海岛上,过了一年实际上相当于单人囚室中的犯人般的 与世隔绝的生活。
第二年,又被转送到静江(今广西桂林)。
元宁宗懿璘质班死后,妥欢帖睦尔被内定为皇位继承人,被专使从静江 接往大都。
到了大都附近的良乡,燕铁木儿率领仪仗队为他举行了欢迎仪式。
燕铁木儿驱马与妥欢帖睦尔并行,向他说明迎立他当皇帝的安排。
妥欢帖睦尔心里害怕这个相貌冷峻、权势煊赫的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这倒使燕铁木儿犯了疑。
他把妥欢帖睦尔即位的日期一拖再拖,总想找个由头,改立别人当皇帝。
燕铁木儿多年来大权独揽,生活荒淫,身体越来越坏。
就在这个紧急关头,他小便带血,突然去世。
在婶娘弘吉剌氏的主持下,妥欢帖睦尔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
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即位后的头几年,朝廷中,右丞相伯颜与左丞相唐其势的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激烈。
唐其势是燕铁木儿的儿子,又是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的皇后伯牙吾氏的哥哥。
妥欢帖睦尔信任伯颜,疏远唐其势。
唐其势心中愤愤不平,对人说道:“这天下本来是我们家的天下。
伯颜算什么人,竟让他位居我上!”至元元年(1335年),他纠集了一帮死党,企图冲进皇宫,另立一个叫晃火帖木儿的亲王当皇帝。
伯颜早有准备,将发动政变的人全部抓获。
唐其势被抓住时,死死抱定宫殿的栏杆,不让人将他带走。
他的弟弟塔剌海一直跑进宫中,躲在姐姐伯牙吾氏的座位下面。
伯牙吾氏用衣服遮住弟弟的身体,想救他一命。
但这弟兄俩都没能逃脱性命。
塔剌海被士兵们从皇后座位下强行拖出,斩掉脑袋,鲜血溅红了伯牙吾氏的衣服。
伯颜对元惠宗妥欢帖睦尔说:“哥哥弟弟一起谋反,皇后还偏袒他们,这成什么话!”他喝令士兵,将皇后也抓起来。
伯牙吾氏向妥欢帖睦尔呼救。
妥欢帖睦尔翻脸不认人,回绝道:“你哥哥弟弟都造反,我哪能救你!”伯牙吾氏被拖出皇宫,随后,被毒死在开平(今内蒙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一家百姓房里。
唐其势兄弟被杀后,伯颜在朝中专权。
这个人十分昏庸残暴。
至元四年(1338年),他向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建议:把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统统杀光。
幸好,妥欢帖睦尔没有接受他的这个建议。
伯颜把弟弟的一个儿子从小带在身边养育,这个孩子名叫脱脱。
脱脱长到15岁就加入了皇帝的禁卫军,逐渐升为虎符亲军都指挥使、御史大夫。
伯颜把脱脱当作自己的得力助手,脱脱却越来越看不惯伯父专横骄纵的行径。
脱脱经常向元惠宗妥欢帖睦尔陈述自己忠君忧国的心情;但妥欢帖睦尔不敢轻易相信伯颜的亲侄儿。
他派了阿鲁、世杰班两个亲信去同脱脱交往,反复考察脱脱对伯颜的真实态度。
脱脱与这两个人结为知交,接受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的委托,密谋策划,寻机解决伯颜的问题。
至元六年(1340年)2月,伯颜带领一批卫兵,请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出都城打猎。
脱脱叫妥欢帖睦尔托辞有病不去。
伯颜心存戒备,又提出请太子燕帖古思出都城打猎,实际上是索取人质。
脱脱让妥欢帖睦尔答应了伯颜的要求,以解除他的戒心。
到了预定的日子,脱脱率军接管了大都各个城门的防务,收缴了城门钥匙。
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坐镇玉德殿指挥调度。
阿鲁、世杰班紧随妥欢帖睦尔,负责传递命令。
晚上9时许,他们派太子的亲兵出城,秘密赶到太子宿营地,将他接回皇宫。
凌晨3时许,他们派人带着诏书赶到伯颜的驻扎地,宣布调伯颜到河南行省任左丞相。
天亮后,伯颜派人到大都城下询问究竟。
脱脱高踞城楼,郑重宣布:“皇上有旨,贬黜伯颜一人,其他人都无罪,可以回到本单位继续供职。
”伯颜请求面见皇上辞行。
妥欢帖 睦尔坚决拒绝,叫他立即动身到河南去。
一个月后,伯颜在龙兴路(今江西南昌)的驿舍中病死。
脱脱执政后,元朝的局面有了一些起色,历史上称为“脱脱更化”。
但是,脱脱的努力并没有受到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的支持。
他身边的哈麻、雪雪兄弟对脱脱事事掣肘。
至元十四年(1354年),脱脱在镇压农民起义的高邮前线被妥欢帖睦尔下诏解除兵权。
第二年,脱脱被流放到云南镇西(今盈江县东北)。
这年年底,哈麻假传圣旨,派人毒死了脱脱。
哈麻是运用极端无耻的手段取得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的信任和恩宠的。
他向妥欢帖睦尔推荐了一个西天僧。
这西天僧教妥欢帖睦尔一套“大喜乐”的房中术。
哈麻的妹夫秃鲁帖木儿又向妥欢帖睦尔推荐了一个西蕃僧。
这西蕃僧又教给这陷入“大喜乐”中不能自拔的荒淫皇帝一套“秘密禅定双修法”,同样是房中邪术。
哈麻、秃鲁帖木儿等10人,都被称为“倚纳”,陪着妥欢帖睦尔修炼这两套功法。
西天僧被封为司徒,西蕃僧被尊为国师。
两个妖僧加上10个倚纳,为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在民间挑选良家妇女,3人或4人一组进宫“供养”。
“供养”时,有16名宫女组成的“十六天魔”跳舞助兴;有太监长安迭不花领队的11名宫女组成的乐队伴奏。
“供养”用的秘室称为“事事无碍”。
只有这些“倚纳”,据说受过“秘密戒”,才被准许进入“事事无碍”室,侍候妥欢帖睦尔受“供养”。
哈麻靠当倚纳,被妥次帖睦尔任命为宰相。
他一当上宰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觉得羞耻。
他对父亲秃鲁说:“天下的士大夫一定在讥笑我,我有什么颜面见人!皇上越来越昏暗,又怎么治理天下!现在皇太子长大了,聪明过人。
不如立他为帝,让皇上当个太上皇为好。
”哈麻的妹妹在一旁听到了,回去告诉了自己的丈夫秃鲁帖木儿。
这个丧失了羞耻感的倚纳跑去向妥欢帖睦尔告密。
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第二天就传旨哈麻、雪雪兄弟,叫他俩用不着再入朝办事,要留在家里听候处理。
不久,有旨将哈麻流放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将雪雪流放到肇州(今黑龙江肇源西南)。
两个人还没有上路,又有旨将他们处以杖刑;结果双双死在杖下。
他们死后,家产被抄没。
此后,除了直接威胁到自己帝位的事情能激起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的紧急反应以外,他依然是在倚纳们的侍候下,昏天黑地,“事事无碍”地鬼混。
南方的农民起义接连爆发,其势如火如荼。
大元帝国的未日已经逼近了。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出的北伐军直逼大都城下。
7月28日,妥欢帖睦尔带着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打开大都北门,向上都方向逃去。
8月2日,明兵进入大都城,元朝最后灭亡。
出逃后的第三天,妥欢帖睦尔因患痢疾,死于应昌(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西)。
朱元璋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意给了他一个“顺帝”的称号。
   挑动黄河天下反    蒙古军事贵族所建立的大元帝国,是一个社会矛盾复杂、危机四伏的帝 国。
帝国境内的各民族,被划分为四个等级。
蒙古人作为征服者,最为高贵。
色目(各色各目的意思)人,即最早被蒙古人征服的西域、中亚、西亚各国人,是第二个等级。
金朝统治下的汉人,以及女真、高丽、契丹等民族,位居第
三。
南人,即最后被征服的南宋地区的汉人,被贱称为“蛮子”,是最受压迫的民族。
蒙古人、色目人在各级军政机构中,高踞要津。
汉人、南人则屈居下僚,不能参与机密。
蒙古人打死汉人,交了烧埋银子,再当上几年兵就算了事。
汉人打死蒙古人,却要被严加断罪。
汉人、南人不能有武器,不能打猎,不得学习武艺,不得集会祠祷,甚至不许可学习蒙古、色目的文字。
南人20家编为一甲,由蒙古人当甲主。
甲主可以随意向甲内百姓勒索食物、财产,可以任意糟塌百姓的妻女。
南宋遗民郑思肖曾说过,蒙古的王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盗八娼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甚至不如男盗女娼。
元朝建国后,废除了科举制度,直到皇庆二年(1313年),才由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下诏恢复。
但蒙古军事贵族对这个制度一直持仇视态度,伯颜当权时,经常对元惠宗妥欢帖睦尔说:“陛下有太子,莫叫他读汉人的书!”有一次,他出门,发现替他牵马的人不在。
他一问,才知道牵马人去参加科举考试没回来。
他气恼万分,跑到妥欢帖睦尔那里嚷道:“我不料科举都是这等人,得了!得了!”由于伯颜坚决主张再废科举,至元二年(1336年),礼部考试停止举行。
就是在科举考试正常举行的时候,汉人、南人也受到歧视。
蒙古人、色目人考两场;汉人、南人要考三场。
蒙古人、色目人的考题简单;汉人、南人的考题繁难。
出榜时,蒙古人、色目人是一榜;汉人、南人另出一榜。
考中以后,蒙古人、色目人被授予级别高的官职;汉人、南人被授予级别低的官职。
以军事征服起家的蒙古贵族,惯于抢掠勒索,简直不知有廉耻这回事;流风所及,官场腐败透顶。
逢节要“节钱”,过生日要“生日钱”,送往迎来要“人情钱”,接手官司要“公事钱”,发传票拘票要“賷发钱”,日常办事要“常例钱”,不办事白要叫“撒花钱”。
钱捞得多叫“得手”,谋得一个有肥水的州县官职叫“好地方”,“好窠窟”。
这些官场行话听起来像土匪黑话。
事实上,在百姓心目中,当官的就是土匪强盗。
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解贼(押送盗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
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差不多)。
” 浙江温州、台州地方的农民,在村边树起旗帜,旗上赫然写道:“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
直接引发百姓造反的“祸根源”,就是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在位期间的“开河”、“变钞”两件大事。
至元三年(1343年),黄河白茅堤决口。
第二年,连续下了20多天暴雨,平地水深二丈,黄河白茅堤、金堤决口。
农田被淹,盐场被毁,房屋倒塌,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政府财政收入也遭到巨大损失。
宰相脱脱决定修治黄河。
至正十一年(1351年),15万名强征来的民工,在两万名士兵的监督下,开进了治河工地。
民工劳役极重,待遇很低,又累又饿,还要挨皮鞭、受呵斥。
治河工地,怨气冲天,形势紧张。
至正十年(1350年),元朝发行“至正宝钞”。
民间使用的“中统宝钞”、“至元宝钞”都要兑换成这种新发行的纸币,叫做“钞买钞”。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政府大量印行“至正宝钞”,弄得物价飞涨。
面值50000文的十锭宝钞买不到一斗米。
发军饷的宝钞整车整船的往兵营送,士兵领了饷却买不 到什么东西,因为市场上拒绝这种“至正宝钞”的流通,民间又恢复了物物交换的贸易方式。
元朝建立以来,民间一直流行白莲教、弥勒教、明教等秘密宗教。
白莲教来源于佛教的净土宗。
净土宗主张念佛行善,把“往生净土”标榜为修行的最终目标。
“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里,楼观宫阙,庄严富丽;殿前的水池中,盛开白色的莲花;“白莲”的教派名就来源于这个传说。
元朝末年,民间流行的秘密宗教组织,有南北两个系统,分别以彭莹玉、韩山童为领袖。
彭莹玉,又叫彭翼、彭和尚、彭祖,元朝官方则叫他“妖彭”。
他是袁州(今江西宜春)南泉山人,10岁到慈化寺出家,随主持寺院的老和尚姓了彭。
15岁那年,袁州瘟疫流行。
彭莹玉在南泉山发现一股矿泉水,病人喝了泉水,有很多得以痊愈。
“彭和尚”于是名声大噪,被百姓看作活神仙。
彭莹玉凭借这一名声,在袁州传教。
每到晚间,他点起火炬,集合信徒,烧香拜佛,然后由他宣讲佛法。
他传授的修行方法就是念弥勒佛号。
这是弥勒教的传统修行方法。
在彭莹玉点起的火炬旁,袁州的百姓逐渐组织起来,他们称彭和尚为“彭祖”,又推举彭祖的得意徒弟周子旺为头头。
至元四年(1338年),是农历戊寅年。
袁州白莲教徒约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起兵反元。
参与其事的5000人,背上都写有“佛”字,以祈求保佑。
这次举事,是元末农民起义大潮前的一次预演。
这5000人的队伍,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刚一动手,就被袁州的地方军队镇压下去,周子旺被杀,彭莹玉逃亡到淮西。
在教徒群众的掩护下,他躲过了官府的搜缉,又秘密地在淮西民间点起传教的火炬。
韩山童是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
韩家世代都是白莲教的教主。
他的祖父以教书为公开职业,被人叫做韩学究。
元武宗海山当皇帝时,下令取缔白莲教。
韩学究被流放到永年(今河北邯郸东北)。
韩山童继任教主时,这一系统的白莲教组织已遍及河南及江、淮一带。
脱脱划定的治河工地正在这一片地方。
韩山童派人到处传唱一句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他又派了几百名教徒到治河工地当挑伕,深入到15万名被强征而来的民工中间,发展白莲教徒。
他秘密地组织几个骨干教徒用石头凿了一个独眼人,背后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两行字。
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偷偷将独眼石人埋到预计要开挖的黄河河道的泥土中。
过了几天,挖河的民工从泥土中掘出了这个独眼石人,在场的人个个惊诧不已。
一传
十,十传百,消息传遍了工地,传遍了中原地区。
至正十一年(1351年) 5月,韩山童聚集3000教徒,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白鹿庄打出反旗。
他们杀白马黑牛,祭告天地。
在他们发布的文告中,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第八代孙子,义军大将刘福通是宋朝抗金名将刘光世的后代。
3000义军,头裹红巾,被人称为“红军”,因为烧香拜佛,也被称为“香军”。
猎猎招展的战旗上写着他们的战略目标:“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
五,重开大宋之天”。
颍州县官得知这一消息,带兵包围了白鹿庄。
韩山童猝不及防,被捕牺牲。
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到武安(今河北武安)的深山躲避起来。
刘福通带着一批人,浴血苦战,冲出重围。
突围的红军,直扑颖州,攻下州城。
元朝政府派出6000名阿速军向颖州反扑。
“阿速军”是由色目人组成的精锐部队,本来素以骠悍著称。
但他们在城市驻防多年,养尊处优,战斗力已丧失殆尽。
此时刘福通已迅速聚集起10多万红军。
阿速军将领一看敌方人多势众,转身就跑,口中还连声喊道:“阿卜!阿卜!”(快跑!快跑!)阿速军兵败如山倒,农民起义军初战获胜。
独眼石人挑动了天下,秘密宗教传教的火炬已成燎原之势,要把蒙古军事贵族的统治在熊熊大火中焚毁。
   “天完”压大元    袁州起义失败后,彭莹玉转入地下,在淮西一带秘密传教。
刘福通的红 军兴起时,彭莹玉秘密传教已历14个年头。
在这14年中,他培养出两个能担当大事的门徒:邹普胜和倪文俊。
邹普胜是黄州麻城(今湖北麻城)人,是一名铁匠。
倪文俊是黄州黄陂(今武汉黄陂)人,是一个渔民,外号“蛮子”。
邹普胜为人沉稳,有心计,善计谋。
倪文俊为人豪爽,有武艺,水上功夫尤其了得。
蕲州罗田(今湖北罗田)有一个布贩子,名叫徐寿辉。
此人长得魁梧健壮,仪表堂堂,但为人朴拙,才能平庸。
徐寿辉往来于蕲州、黄州之间做生意。
一天,在山里面捡到一块10斤重的鉴铁。
他把铁带到麻城,想找铁匠将铁打制成锄头和钯子。
他走进的铁匠铺的主人正是邹普胜。
徐寿辉把铁块交给邹普胜,说明来意,就闷声不响地蹲在铁砧上,等着邹普胜升起炉子,为他打制农具。
邹普胜仔细打量着客人,心里有了一个主意。
他对徐寿辉说道:“现在的天下,还用得上锄头钯子吗!我把这块铁打成一把剑送给你,这才是你用得着的东西啊。
”徐寿辉听出他话中有话,就同他攀谈起来,两人结成了朋友。
邹普胜向彭莹玉报告了徐寿辉的情况,建议道:“这个人生有异相,推出来当头头,一定能让众人心服。
”彭莹玉自己也同徐寿辉见了面,决定在教徒们面前把徐寿辉说成是弥勒佛转生的人,命里注定是人世间的帝王。
至正十一年(1351年)8月,即刘福通颍州起义后的三个月,彭莹玉等人在蕲黄地区举起了义旗。
这支义军也头裹红巾,历史上称为西路红军。
徐寿辉是这支义军名义上的领袖。
这年10月,徐寿辉称帝,将国号定为“天完”。
“天”是“大”字上加一横,“完”是“元”字上安宝盖。
“天完”就是压倒“大元”的意思。
天完国是元末农民起义军建立的第一个农民政权。
邹普胜是天完国的国师。
天完国的中央行政机构叫“莲台省”。
“莲台”就是西方净土中的莲花宝台。
彭莹玉没有在天完国里担任官职。
他只是以“祖师”的身份对天完国的政策予以指导。
他规定天完军要纪律严明,不杀百姓,不奸淫掳掠,要经常口念弥勒佛号。
他还规定,天完军每攻克一个城池就将官府仓库中的金帛运走充为军费,归附的百姓要予以登记,天完军要保证他们安居乐业。
天完国的疆城迅速扩大到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
彭莹玉一直随军行动,战斗在最前线。
至正十二年(1352年)7月,彭莹玉转战于杭州、徽州一带。
这一带是江南富庶繁华之地,元政府调集大量兵马救援。
彭莹玉在战斗中牺牲。
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宽彻普化被封为威顺王,镇守武昌(今武汉市武 昌)。
武昌是华中重镇,天完国同元军在这里进行了反复的争夺战。
这一带江河浩荡,湖汊纵横,正是倪文俊率领水军用武的好地方。
至正16年(1356年),宽彻普化决心与天完国水军决战。
他集中了40多艘战船,自任统帅,他的儿子报恩奴、接待奴、佛家奴分头指挥,王府里的妃妾随船行动。
这支庞大的船队行至汉川(今湖北汉川)鸡鸣汊,迷失航道,搁了浅。
倪文俊下令火攻。
吃水浅的木筏上满载芦苇,引燃火后顺水向宽彻普化的船队冲击。
宽彻普化全军被歼,接待奴、佛家奴被杀,报恩奴自杀,王府妃妾全部被俘,宽彻普化只身逃往陕西。
倪文俊麾下有名大将,叫陈友谅。
陈友谅是沔阳(今湖北仙桃)人,也是打渔人家出身。
他曾在元朝当过县吏,郁郁不得志。
蕲黄起义爆发后,他投奔天完国军中,从军中小吏做起,一步步爬到领兵元帅的位置。
倪文俊与宽彻普化决战时,天完国的首都正定在汉阳(今武汉市汉阳)。
鸡鸣汊大战发生在汉阳附近。
倪文俊的胜利,无疑对巩固天完国政权有很大作用。
徐寿辉、倪文俊都兴高采烈,陈友谅却另怀鬼胎。
他怀恨倪文俊,认为他太骄横专擅,他又瞧不起徐寿辉,认为他太庸碌颟顸。
倪文俊也的确骄横专擅,鸡鸣汊大捷后,他居功自傲,想取徐寿辉而代之,没想到被陈友谅告了密。
倪文俊慌忙逃回黄陂老家。
陈友谅借着徐寿辉的名义追赶到黄陂,将他杀掉。
陈友谅一步步把持了天完国的朝政,觉得再用不着借徐寿辉这个“转世的弥勒佛”的名义行事了。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带兵攻打太平(今安徽当涂),裹挟徐寿辉同行。
攻下太平后,陈友谅志得意满,下了杀掉徐寿辉的决心。
徐寿辉住在战船中,战船停泊在采石矶附近的江面上。
陈友谅假装上船向徐寿辉禀告军务。
谈话正在进行时,一名站在徐寿辉身后的武士,手持铁挝,向徐寿辉后脑砸去。
徐寿辉一死,陈友谅就迫不及待地要当皇帝。
他临时指定采石矶上的五通庙为行殿。
为了腾出位置,叫士兵们匆匆忙忙地把庙中供奉的五显公神像搬出来,乱七八糟地堆在庙门外面。
他坐在五显公的位置上,接受跪在江岸上的部下将领的朝拜。
想不到天公不作美,仪式正进行时,下起了大雨。
煞有介事地穿上礼服的将领们一个个被淋得透湿。
仪式只得草草收场。
陈友谅将“天完”的国号取消,改国号为“汉”。
这个汉国的首都定在武昌。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率水军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中了流箭,箭头贯穿眼眶,直入颅腔。
陈友谅当场身亡,汉国的水军也全军覆没。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率军攻入武昌,汉国灭亡。
   弥勒教国    中国是一个政教分离原则的国家,历代皇帝对宗教大都实行宽容、利用 的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存在,但又不规定任何一种宗教为“国教”。
元末农民起义所建立的农民政权中,有一个政权实行了专奉一种宗教的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显得独有特色,这就是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国。
明玉珍是随州(今湖北随县)人。
他长得身材高大,又像项羽一样,目有重瞳。
他家世世代代是种田人,他却认为种田是区区小事,自己要干一番大事。
刘福通起兵颍州的消息传来,随州一带的地主颇为震惊。
他们推明玉珍出头,召集了1000多人,组织了一支维持地方秩序的队伍。
不久,徐寿辉等人又在离随州不远的蕲黄一带举事,建立天完政权。
徐寿辉派人约请明玉 珍“共图大事”。
明玉珍归顺了天完政权,被封为征虏大元帅,镇守沔阳。
元将哈麻秃率军来攻,明玉珍迎战,被流箭射中右眼。
在那次战斗以后,明玉珍又有了一个“明瞎子”的称号。
至正十四年(1354年),沔阳遭受水灾,粮食绝收,百姓以菱角鱼虾为生。
明玉珍率10000多名士兵,驾驶着50多艘船到四川买粮食。
明玉珍部署得当,部队纪律严明,给四川百姓留下很好的印象。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元朝的政府军往往要依靠地方地主武装,即所谓“义兵”配合协同。
四川行省右丞相完者都当时镇守重庆,出榜募兵。
至正十七年(1357年)辰州(今湖南沅陵)的义兵元帅杨汉带领5000义兵应募,驻扎在重庆的江北。
完者都想并吞这支队伍,在招待杨汉的宴席上将他杀掉。
杨汉部下的将士决心复仇雪恨,他们投奔正在巫峡哨粮的明玉珍,向他报告了重庆城中兵备单弱的情况。
明玉珍将部队一分为
二,一半将武装收购的粮食运回沔阳救荒;一半溯江而上,攻打重庆。
重庆元军在兵临城下之际,惊恐万分。
完者都乘着夜色逃往果州(今四川南充)。
行省左丞相哈麻秃率兵迎战,被明玉珍活捉。
“明瞎子”派人将哈麻秃押往汉阳,献浮于徐寿辉,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明玉珍趁胜挺进,占领了四川全境。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皇帝。
明玉珍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惊,说道:“我与陈友谅都是天完国的臣子,他怎么干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陈友谅派人来,叫他出兵东下,共同攻打朱元璋。
明玉珍断然拒绝,愤愤地对使者说道:“他陈友谅能当皇帝,我就不能当皇帝吗!” 沪州(今四川沪州)方山有一位著名的隐士,叫刘祯(音zhēn)。
明玉珍亲自进山拜访他,向他咨询天下大事。
刘祯向他分析了当时各割据政权的形势,劝他即位当皇帝,以维系人心,维护四川全境的安定。
明玉珍听了他的话,十分欣赏,感慨地说:“我得到了一个诸葛亮!”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为“大夏”。
这个大夏政权有两怪:一怪怪在官制;二怪怪在宗教。
大夏国的官制是按周礼拟定的,叫的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旧名。
如冢宰、宗伯、司马、司空、司徒、司寇等等。
大夏国取缔了佛教、道教,下令军民都要信弥勒教,全国各地都要建弥勒佛堂。
弥勒教同白莲教一样,也出自佛教的净土宗。
弥勒教得名于弥勒佛。
据佛教经典说,释伽牟尼佛涅槃前曾预言,再过若干年,有弥勒佛出世。
弥勒佛一出世,这个苦难的世界就会变成一个乐园,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人寿年丰。
从隋、唐一直到宋、元,宣传“弥勒佛出世”一次又一次地被造反的农民当作舆论动员、思想统一的最好手段。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弥勒教、白莲教、明教等秘密宗教基本上已打成一片,混在一起。
明玉珍是应徐寿辉之召而进入农民起义军行列的。
徐寿辉死后,明玉珍为他建了祠庙,春秋奉祀。
徐寿辉被彭莹玉宣传为弥勒佛转生。
明玉珍考虑到这些历史渊源,就把“弥勒教”定为国教。
明玉珍在四川当了5年大夏国皇帝,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病死,年仅36岁。
临死前,他嘱咐臣下:不要妄想进攻中原,不要与各个邻国发生冲突。
要依靠四川险要闭塞的地形,守住这一块江山。
明玉珍永久割据四川的遗愿当然不可能实现。
明洪武四年(1371年), 明将傅友德、廖永忠等攻陷重庆、成都,平定四川全境,大夏国灭亡。
    朱元璋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生于致和元年(1328 年)。
朱家祖籍沛县(今江苏沛县),同汉高祖刘邦是老乡。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佃农,一辈子受田主的欺侮剥削。
朱五四有四子二女,朱元璋是最小的一个儿子。
这个小儿子,从小贪玩撒野,有主见,敢担责任,好支使人,在小伙伴中是头头脑脑的人物。
至正四年(1344年),淮西接连闹旱灾、蝗灾;灾荒过后,又继之以瘟疫。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朱五四夫妻,还有他们的大儿子朱重四都得瘟病死去。
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早已给别人家当了上门女婿,两个姐姐也已出嫁。
在困苦穷愁的生活中,两个姐姐,还有二嫂三嫂也死了。
这个家里只剩下大嫂、二哥朱重
六,侄儿朱文正和朱元璋(朱重八)四人。
家里没有钱买棺木,也没有地埋葬尸骨,四个人束手无策,相对痛哭。
好心的邻居刘大秀老俩口可怜他们,把自家的地送了一块给他们安葬亲人。
朱重
六、朱重八两兄弟把尸骨用破衣衫包裹好,抬到刘家地头。
突然间,雷鸣电闪,风狂雨骤。
两兄弟瑟瑟缩缩地躲在树下,等雨过后,再到地头一看,三具尸体没了踪影。
原来,刘家的地在一处山坡下,山洪暴发,挟上带泥,一下子就把尸体埋住了,这就是所谓“天葬”。
大嫂带着侄儿投奔娘家,二哥朱重六出外逃荒,17岁的朱重八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当了小行童。
行童是寺庙中的僧侣的仆人,干的是寺庙中的杂活。
一天,老鼠啃坏了供在佛像前的大红蜡烛;长老怪罪朱重
八,把他责骂了几句。
朱重八心想:庙里塑有伽蓝神像,伽蓝神是佛国中专管殿宇的;老鼠啃蜡烛,伽蓝神不管,倒连累他这个小行童受气,真是没有道理!他向师兄讨来笔墨,愤恨不平地在伽蓝神像背后写道:“发配三千里”,要判这不负责任的伽蓝神到三千里外充军。
皇觉寺有一二十个和尚,靠向租种庙产“常住田”的佃农收租过日子。
灾情严重租米收不上来,和尚们也只得出外云游,讨一条活路。
朱重八当了50天行童后,戴上一顶破箬帽,背上包袱,敲着木鱼,也走上了这条变相乞讨的道路。
直到至正八年(1348年),他才又回到皇觉寺来。
朱重八云游的地方,也正是彭莹玉传播弥勒教的地方。
那时,弥勒教、白莲教、明教等秘密宗教已打成一片,向教徒们宣传的是明王出世,弥勒降生;天下要大乱,大乱过后,将出现一个美好、太平的极乐世界。
这些观念,深深印进这个血气方刚的“和尚”的脑海。
至正十一年(1351年),颍州起义、蕲黄起义先后爆发,红军迅速兴起。
从大都到江南,到处都在传唱:“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
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
”“魔军”就是红军。
至正十二年(1352年),红军占领了朱重八的家乡濠州,濠州红军的头目是郭、孙、俞、曾、潘5个元帅。
朱重八童年时代的伙伴汤和参加了郭元帅(郭子兴)率领的红军,还当上了红军的千户官。
他从濠州城托人给朱重八捎信,动员他赶快来入伍。
朱重八读过信,顺手在佛殿的长明灯焰上把信烧掉。
他在大殿上踱来踱去,下不了决心。
好心的师兄偷偷提醒他:“红军中的人来信的事已有人知道了,正要向官军告发,你可得赶快逃走!”朱重八到村里找他童年时的另 一个伙伴周德兴合计,周德兴也认为只有投红军才是一条活路。
朱重八想潜回寺里,在佛像前问个签,再作定夺。
还没到山门,一股烟焰气味就直扑过来。
定睛一看,皇觉寺已经化为一片瓦砾。
原来,元军怀疑这里是弥勒教的据点,把它一把火烧掉了。
朱重八呆了一阵,朝着还没烧化的铜佛像磕了头,转身就朝濠州城方向走去。
朱重八在郭子兴队伍里当了兵。
他在操练、哨探中表现出色,被郭子兴提拔为亲兵九夫长,调到帅府当差。
他办事勤快、细心,说话得体,又粗通文墨,很快成了郭子兴的体己心腹。
郭子兴收养了老友马公的女儿,由他的第二夫人张氏拉扯大。
夫妻俩人都爱重朱重
八,将马氏许配给他。
从此,军中称他为朱公子,他改了一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以他童年伙伴为骨干,招募淮西的家乡子弟,拉起一支700人的队伍,被郭子兴任命为镇抚,随后又升为总管。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又派他为总兵官,镇守和州(安徽和县)。
26岁的朱元璋奉命总兵,心知诸将不会服气。
但他胸有成竹,决心用自己的才干来建立威信。
在召集诸将开会前,朱元璋撤去大厅上总兵官的座位,只摆上一条长凳。
开会时,他故意迟到。
诸将已先在凳上坐定,只留下最左边一个空位。
当时,按蒙古习俗定座次,右首为尊。
诸将把靠右的位子坐了,留左边的位子给朱元璋坐,明摆着是没将他放在眼里。
朱元璋也不计较,只是提出议题,要大家商议。
这些人只会冲锋陷阵,对军情大计却拿不出办法。
朱元璋却条分缕析,侃侃而谈,干净利落地将事情一一处置妥当。
随后,在修理城池时,他宣布实行分段包干,他和诸将一样,各自包下一段城墙,负责组织施工。
三天后,检查进度,他负责的城段如期完工,其余诸将都没完成任务。
朱元璋这时沉下脸来,宣布了郭子兴派他总兵的命令。
他吩咐摆好总兵官座位,严肃地向诸将宣布道:“现在把话说明白,既往不咎,再有不遵军令的,就要严格执行军法,可顾不得弟兄情分了!”请将只好谢罪。
郭子兴病死后,朱元璋被任命为左副元帅。
任命是由小明王发出的。
小明王就是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
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被刘福通从武安山中接出,拥立为皇帝,国号为宋。
小明王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任命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佑为右副元帅。
元将福寿买通红军中的一个叫陈埜(音yě)的人,杀掉郭天叙和张天佑。
这两人死后,朱元璋就成了全权指挥郭子兴旧部的都元帅。
朱元璋军事集团的北面有小明王,东面有张士诚,西面有徐寿辉的割据政权,为他隔开了元朝的主力军。
朱元璋利用这一地利,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打下徽州(今安徽歙县)后,他向当地著名的儒生朱升咨询大计。
朱升回答他9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也就是:巩固后方,发展经济,不干树大招风的事,伺机再谋图帝王之业。
朱元璋按照朱升建议的战略部署,稳步地走向皇帝的宝座。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消灭了陈友谅的主力;第二年灭汉国,自立为吴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他派廖永忠把当过自己顶头上司的小明王从滁州(今安徽滁州)接出来。
廖永忠半路上把小明王坐的船弄沉,将他淹死,宋国也就此灭亡。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苏州,活捉张士诚,灭掉吴国。
这一年,他又派出军队北伐。
一年后,北伐军攻入大都,大元帝国灭亡。
1368年正月,北伐军正在胜利地向大都推进之际,朱元璋在应天(今江 苏南京)即位当皇帝,国号“大明”,这一年被定为洪武元年。
“大明”这个国号,叫人回想起当年皇觉寺的和尚朱重八所投奔的红军 同“明王出世”、“弥勒降生”的教义的关系,叫人回想起当年郭子兴旧部的都元帅同“小明王”的君臣关系。
回想起这些关系,在当时可以起到一种特别的维系人心、团结内部的作用。
但朱元璋并不愿意人们长久地回想起这些关系,更害怕有人再用“明王出世”、“弥勒降生”的一类传说动员百姓,危及他的子孙的皇权统治。
在当皇帝的第一年,朱元璋就颁发诏书,禁止邪教,特别是明教、白莲教和弥勒教。
这同明玉珍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后,奉弥勒教为国教,恰好形成一个有趣的、鲜明的对照。
   皇权极峰    朱元璋是一个权势欲极强的人。
他当上皇帝后,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 革,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皇帝独裁制度,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达到极峰状态。
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1个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有丞相,掌管一省的军、政、财权,号称“无所不统”。
朱元璋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曾被小明王封为宋国的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他那时俨然是一省之内的万岁爷,根本没有把小明王放在眼里。
朱元璋当然不容忍再有什么行省丞相在大明国的疆域内对他闹独立性,于是,洪武九年(1376年),他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作地方长官,但职责仅限于行政。
同布政司平行的,有按察司,设按察使,掌管司法,有都司,设都指挥使,掌管军政。
三司互相牵制,都直接对中央负责。
朱元璋当皇帝初期,中央还设有中书省,丞相是中书省的首长,中书省总管天下政事,丞相统率百官。
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当上了中书省的丞相。
胡惟庸原来是朱元璋当都元帅时的一个帅府奏差,靠着小心谨慎地侍候朱元璋,又有李善长等元老重臣的支持,一步步爬上高位。
他一意专行,经常径自处理人命生死、官员升降等重大问题,不向朱元璋报告。
看到内外各衙门的报告中有对自己不利的内容,他就擅自扣压下来,不转呈朱元璋。
他拉帮结伙,收受贿赂,作威作福,为所欲为。
他的儿子骑着快马在闹市上横冲直撞,不小心摔了下来,跌死在一辆路过的货车前。
胡惟庸迁怒于拉车的人,把他抓起来杀掉泄愤。
朱元璋本来就为大权旁落而怀恨在心,就抓住胡惟庸这件滥杀无辜的事大发脾气,要他为车夫偿命。
胡惟庸连连谢罪,承诺出钱抚恤死者家属。
朱元璋这次算是放过了胡惟庸。
胡惟庸本已蓄有异心,这件事发生后,他更加紧了阴谋活动。
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一天,胡惟庸向明太祖朱元璋禀告:“臣家住宅后院有一口井突然涌出泉水,味道甘甜如酒,这真是国家的祥瑞!请陛下驾临观看。
”朱元璋答应了,带着一群官员出皇宫西华门向丞相府进发。
丞相府离西华门不远,宫内有一个守西华门的太监叫云奇,已探听到胡惟庸“谋大逆”的消息,只是还没找到机会向朱元璋告发。
他一听说朱元璋要到丞相府去,就急急忙忙跑去阻挡。
他气喘吁吁地赶上队伍,顾不上礼节,冲过去就抓住朱元璋的马缰绳。
云奇本来说话就有点大舌头,加上心情一紧张,更说不清楚。
朱元璋一向明令禁止宦官干预宫外的事情,又恼火他冲撞了自己的出行,喝令左右把他扯下去责罚。
一时之间,挝捶乱下,云奇被打得奄奄 一息。
他挣扎着用手指着丞相府的方向,朱元璋猛然明白过来。
朱元璋返驾回宫,登上皇城高处向西华门外的丞相府俯视,发现府内埋伏着很多披甲带刀的壮士。
他紧急调遣锦衣卫,把胡惟庸抓了起来。
胡惟庸受到抄家灭族的处置。
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的事为鉴戒,决心下令废除中书省,有设丞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各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朱元璋实际上是以皇帝的身份又兼任了宰相,独揽大权,不受任何制约。
权力大了,事情也就更加繁忙了;光是每天的奏疏,就够朱元璋看得头晕目眩。
有人统计了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4h) 9月14日到21日的活动日程,发现他平均每天要看200多件奏章,要处理400多件事情。
朱元璋刚当皇帝时,全国的军队由大都督府统领,他任命自己的亲侄儿朱文正当大都督。
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朱元璋把大都督府一分为
五,设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
都督府只管军籍、军政;颁发军令、铨选军官的权利在兵部尚书手上。
但不管是都督府,还是兵部,都不能直接指挥和统率军队。
遇有战事,由皇帝任命带兵的统帅。
这样,军权也被皇帝牢牢控制住了。
那个当过大都督的朱文正,后来被朱元璋加上一个“亲近儒生,胸怀怨望”的罪名,下令活活鞭打至死。
对自己的亲侄儿尚且如此,对其他的功臣更是大开杀戒。
永嘉侯朱亮祖,同他儿子朱暹一起,也是被活活鞭打至死的。
江夏侯周德兴是朱元璋的童年伙伴。
他的儿子周骥被人揭发有同宫中妇女乱搞男女关系的问题。
朱元璋杀周骥的同时,把周德兴也杀掉了。
魏国公徐达是开国功臣第一人,又是朱元璋少年时代的好朋友,为人老成持重。
朱元璋找不出任何岔子整他,但就是想要他的命。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背部长毒疮,患这种病的人,最忌吃发物。
朱元璋却派官员到他府里赐蒸鹅。
徐达老泪纵横,当着官员的面吃下蒸鹅,几天后,毒发而死。
另一个朱元璋童年伙伴信国公汤和,眼见一个个功臣不得善终,主动提出解除兵权,告老回乡,朱元璋让他平安病死,算是格外开恩。
对功绩卓著的开国元勋尚且如此,对一般的官吏儒生的任意杀戮就可想而知了。
朱元璋当过和尚,又是造反起家的,所以,特别忌讳“僧”与“贼”一类字眼。
臣下的奏章、贺表里,明明是拍他马屁的“睿性生知”、“体乾法坤”、“作则垂宪”、“天下有道”等话语,在他读起来,却变成了“僧智”、“发髡”(剃掉头发)、“作贼”、“有盗”;于是有关的人统统被杀掉。
杀得官员个个胆战心惊。
礼部出面,求他给个说法,到底该怎么写才好。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颁布了一个《庆贺谢恩表式》,官员们奉行惟谨,不敢有一点差错。
朱元璋有个下意识的习惯,心里一想杀人,两手就把腰间的玉带揿到肚皮下面;满朝官员一看到他这个动作,就会吓得面无人色。
朱元璋坚持早朝制度,朝官天不亮就得起床梳洗穿戴,赶着在黎明前进宫参加早朝。
许多人出门以前,就郑重地向妻子诀别,安顿好后事;活着回来了,阖家都欢喜雀跃,庆贺他又多活了一天。
在这种气氛下,许多人逃避当官;朝廷去征召,千方百计推托不就,已经做了官的,想方设法辞掉。
朱元璋又大骂这些人不肯帮朝廷作事,是“大不敬”的行为,也要杀掉。
对官吏儒生尚且如此,对一般平民百姓的任意杀戮就更可想而知了。
有一年的元宵节,朱元璋微服出行,看到一群人围在那里猜谜语。
有一则谜语是画谜,画的是一个形容丑陋的农妇,赤着一双大脚,两手捧着一只大西瓜; 谜底是一句俗语:“淮西(怀西)妇人好大脚”。
朱元璋的皇后马氏正是淮西人;马氏是回族人,不缠脚,正好又是一双大脚。
朱元璋认为这是在拿皇后开玩笑。
第二天,派兵到那一带,把住在那里的老百姓统统杀掉。
朱元璋杀人的手段特别残酷。
凉国公蓝玉是因为谋反的罪名被处死的,用的是剥皮的酷刑。
皮剥下来后,当中填上草,传示各省。
蓝玉的女儿是蜀王的妃子。
这张皮传到四川时,她央求丈夫向朱元璋启奏,把皮留下来,由她保存。
明末张献忠攻进蜀王府,还看到这张人皮。
贫苦老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劳役,流窜到寺庙里当和尚。
朱元璋把他们视为“顽民”,下命令:挖一个大坑,将他们活埋,土埋到脖颈,把头留在土面上,15个人排成一列。
然后,他又叫刽子手挥起大斧,贴着地面扫过去,一下子就砍掉好几个脑袋。
这种酷刑,被叫做“铲头会”。
朱元璋这个登上皇权极峰的专制皇帝,又是一个杀人魔王。
杀人过多,他自己也有些神经质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5月4日,雷电大作。
一道道闪电划破长空,电光燃成火球在宫中飞舞。
当时正在谨身殿里的朱元璋觉得那火球仿佛直向他扑来,吓得他跪下来,望着天空,向唯一能凌驾于他这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上的老天爷请求宽恕:“陛下赦臣,臣赦天下!” 朱元璋死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终年71岁。
同他一起在淮西参加红军起义的伙伴,活得最长的是汤和,终年    “靖难”之变    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除第9子和第26子 早死外,其余23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
太子朱标为人老实忠厚,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满脑袋是周公、孔子之道, 讲仁政、讲慈爱。
朱标的老师宋濂的孙子宋慎被牵连到胡惟庸的案子中,朱元璋想就势把宋濂也杀掉。
朱标哭着为老师求情,朱元璋对他吼道:“等你当了皇帝,自己去赦他!”朱标吓得要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
由于马皇后也出面说情,朱元璋没杀宋濂,宋濂被流放到茂州(今四川茂汶),第二年就惊吓而死。
朱标经常劝他父亲:“陛下杀人太过分了,恐怕伤了和气!”朱元璋叫人拿来一条刺杖,放在殿前地上,叫朱标将它捡起来。
朱标看到上面满是尖刺,面有难色。
朱元璋开导他道:“你怕有刺就不敢拿。
我替你把刺去掉,你不就好拿了吗!我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坏人杀光了,你才好当这个家。
”朱标嗫嚅着回答:“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意思是说:皇帝是个什么样,百姓就会跟着是个什么样。
朱元璋气得抡起坐椅就向他掼。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元璋立他16岁的儿子朱允炆(音wén)为皇太孙。
这时,朱元璋已经65岁了,看到朱允炆除了像朱标一样仁弱外,又多了一分稚嫩,朱元璋不禁忧从中来,头发胡子都很快急白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撒手而去,朱允炆即皇帝位,史称明惠帝。
朱元璋在世时,规定亲王进京正式朝见时,按规定向皇太孙行礼,朝见后,到了内殿,就按家庭辈分相处。
亲王们都是朱允炆的叔叔,没把这个年轻、孱弱的侄儿放在眼里。
特别是几个有战功的亲王,手中握有兵权,擅自招兵买马,搜罗异人术士,私制兵器,偷印宝钞,什么都敢干。
明惠帝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辅佐下,采取措施,打击嚣张跋扈的亲王;一年之内,削除了周、湘、齐、代、岷5个亲王爵位,其中,湘王朱柏 自焚而死。
亲王之中,危险性最大的是燕王朱棣。
他身材魁梧,为人精明,作战勇 敢。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同晋王朱棡(音gāng)一起带兵征讨元朝的残余势力乃儿不花。
队伍在沙漠、高原行军。
朱棡胆怯,不敢深入。
朱棣带兵抄小路直扑乃儿不花盘据的迤都山,将其部全歼。
明太祖朱元璋得到捷报,大为欣喜,命令他统帅北部边疆的军马。
他拥兵自重,不轨行为最多。
明惠帝朱允炆不敢轻易对他动手;对其他五个亲王的行动,不过是扫清外围,最终目的还是要拔除朱棣这个钉子。
燕王府中有个长史叫葛诚,被朱棣派到南京办事。
惠帝朱允炆召见葛城,向他询问燕王府的有关情况。
葛诚一一如实报告。
朱棣为了迷惑朱允炆,装着得了重病。
盛夏天气,他抱着一个小怀炉取暖,还做出打寒战的样子,连声叫冷。
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两人奉惠帝朱允炆的密令,以探病的名义,前往燕王府考察虚实。
葛诚告诉他们:燕王是装病。
张昺、谢贵两人知道,朱棣装病,一定另有图谋。
他们命令手下的士兵严密把守北平的九个城门,准备捉拿朱棣。
张昺手下有个管仓库的小官,名叫李友直,偷偷向朱棣报告了北平军政当局的计划,朱棣也暗中作好了准备。
建文元年(1399年) 7月6日,惠帝朱允炆派人到北平逮捕燕王府的几个官校。
朱棣假意把这几个官校捆绑好,押在王府的院子中,叫人禀告张昺、谢贵,请他们来将人犯带走。
张、谢两人被哄进燕王府,一进端礼门,就被伏兵抓住。
朱棣将他俩杀了,又派兵占领了九个城门,正式开始了他对南京中央政权的反叛行动。
朱棣把自己的反叛起了一个名字,叫“靖难”。
其根据是明太祖朱元璋《祖训》中的一段话:“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他说,他要惩罚是齐泰、黄子澄这样的奸臣,他的行为是替皇帝平定(靖)朝廷中的混乱(难)。
当年雷震谨身殿,明太祖朱元璋吓得向老天爷求饶,事后还亲自到郊庙举行祭天祷告的仪式。
为了得到老天爷的关照,朱元璋挑选的陪祀官员都是当了九年以上的官,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人,齐泰就是被挑中的一个。
他本来叫齐德,“泰”这个名字就是那次陪祀时,朱元璋特赐的。
黄子澄在洪武18年(1385年)的会试中考了第一名,又是朱允炆当皇太孙时的老师,一贯主张对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政权的亲王采取严厉扼制、严加打击的措施。
这两个人实在是朱允炆的“忠臣”,只是对军事都是外行。
黄子澄推荐曹国公李景隆统帅 50万大军对朱棣作战。
朱棣侦知李景隆的军事布置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这李景隆都犯了。
为将政令不修,上下异心,此其
一。
北平冷得早,南兵穿的都是布衣,不能披霜冒雪,而且粮草也不充足,此其
二。
情况不明,轻率深入,急于求胜,此其
三。
不具备仁勇智信的品德,刚愎自用,管理不善,威令不行,此其
四。
队伍乱糟糟,喜欢奉承,专用小人,此其
五。
他‘五败’全犯,必败无疑。
”李景隆果然屡战屡败,最后单骑逃回南京。
惠帝朱允炆只是免去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并不加以惩办。
黄子澄认识到自己推荐错了人,痛哭流涕。
他请求朱允炆杀掉李景隆,以激励将士。
朱允炆不听。
黄子澄抚着胸口,长声叹息:“大事去矣!我推荐李景隆,误了国家的大事,万死也不足赎回这罪过啊!” 建文四年(1402年) 6月,朱棣大军渡过长江,直逼南京城下。
朱棣的弟弟谷王朱橞(音huì)与李景隆负责金川门的防务。
燕兵一到,两人开门迎 降。
南京陷落以后,皇宫燃起了大火。
太监们从宫殿的废墟中找到惠帝朱允 炆的尸体。
朱棣下令将朱允炆尸体埋葬,自己则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个皇帝,史称明成祖。
但在朱棣及其子孙当皇帝时,一直把朱棣说成是第二个皇帝;说起朱允炆当皇帝的那几年,不称“建文”(朱允炆年号)多少多少年,而称“洪武”(朱元璋年号)多少多少年。
朱元璋在洪武31年就死了,在明代的官方文献上却有洪武三十二年直至洪武三十五年。
齐泰、黄子澄被明成祖朱棣灭了九族。
方孝孺更被朱棣灭了十族。
方孝孺是宋濂最得意的学生。
宋濂是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方孝孺也是洪武建文年间的文章泰斗。
朱棣的谋士姚广孝留守北平。
朱棣出发前,姚广孝特意叮嘱他:“攻下南京,抓住方孝孺,请您千万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就断绝了!”朱棣筹备登基,把方孝孺从狱中放了出来,命令他起草即位诏书。
方孝孺穿着为朱允炆致哀的孝服,放声大哭,断然拒绝起草诏书。
朱棣威胁道:“你不写,我就灭你的九族!”方孝孺回答道:“你就是灭我的十族,我也不写!”九族,包括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
二,囊括了一个人的所有直系旁系亲属。
朱棣当着方孝孺的面,把他的九族一个个处死,然后又用凌迟的酷刑把方孝孺处死。
方孝孺死后,朱棣还不解恨,又把他的朋友门生作为第十族,统统抓起来杀掉。
方孝孺一案,被杀掉的人有873个。
被灭九族的还有其他一些忠于惠帝朱允炆的朝臣。
为了防止漏网,捉人抄家时,首先抄出家谱,然后按家谱上开列的姓名再去抓主犯的九族。
左拾遗戴德彝在南京被杀死时,家属亲戚都在奉化家乡。
他嫂子项氏听到了消息,赶快通知家人亲戚,叫他们赶紧外出躲避。
戴德彝的两个儿子藏进深山。
项氏又把家中收藏的族谱资料全部焚毁。
她一个人留在家里,被抓到南京。
在严刑拷打下,她一句话也不说。
戴氏家族这才得以保全。
   三宝太监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虽然当上皇帝,心里却并不踏实。
太监们从宫殿废墟中背出 的尸体,烧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识。
南京城里流传着关于惠帝朱允炆去向的种种说法:有的说他逃到寺庙里当了和尚,有的说他藏在民间,有的说他躲进深山,更有的说他远走海外,流亡西洋。
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亚洲南部与非洲东部的沿海国家和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南洋”。
为了查明朱允炆的下落,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不断派出亲信,在天下州郡乡邑明察暗访,还派遣郑和率领规模宏大的船队,蹈海踏波,远巡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周边地带,完成了航海史上“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的祖先原居西域,后来搬迁到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本姓马。
他家世世代代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到麦加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天房克尔白,被尊称为“哈只”(意即“朝圣者”)。
有人曾考证出,郑和的37世祖就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郑和生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大将傅友德进军云南,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梁王政权。
12岁的郑和成为明军的俘虏,被阉割后,拨到燕王府邸听用。
郑和聪明机敏、吃苦耐劳,得到朱棣的宠信;又在“靖难”战役中立了军功,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
内官监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皇宫24衙门之
一,职权范围相当于政府的工部和吏部两个部。
永乐二年(1404年)的大年初
一,郑和在朱棣跟前当差;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给他为姓;于是,穆罕默德的后裔,马哈只的儿子在历史上以“郑和”这个名字为人们所传颂。
郑和既笃信伊斯兰教,又接受了佛教的“菩萨戒”,是一名佛教徒。
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因此,人们称他为“三宝太监”。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他率领的船队由62艘大船组成;每艘船长44丈、宽18丈;船上的外交、贸易人员及军官、士兵共有27800多人。
永乐四年(1406年),郑和的船队到达麻喏八歇国。
这个国家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
占领军将他们拘捕,杀了170多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急于对麻喏八歇国进行报复。
郑和冷静地调查清楚事件的经过,判断这是误杀,而不是挑衅,严令部下不得轻举妄动。
西王得知部下杀了大明国的出使人员,十分惊惧惶恐。
他派人向郑和请罪。
郑和决定采取和平解决问题的方针,奏明明成祖朱棣,由朱棣下诏,一方面谴责了西王军队鲁莽的行径;一方面又表示,只要西王能承担责任,给予赔偿,就不再予以追究。
两年以后,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再次到达麻喏八歇国。
西王向郑和支付了10000两黄金的赔偿费。
这笔赔偿费由西王使者解送到北京,礼官验收,发现数量不足;报告给明成祖朱棣,并建议将麻喏八歇国的使者抓起来问罪。
朱棣在处理这件事情时,也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高姿态。
他对礼官指示道:“朕对于远方的外国人,只要求他们知道自己的罪过,并不再犯就行了,哪里会去计较他们赔偿费的多少呢!”朱棣接见了使者,表示大明国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
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
从那以后,他或者一年一次,或者隔年一次,专门派遣使者到北京进贡;两国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
从爪哇向西航行,如果遇上顺风,八天八夜就可到达旧港。
旧港就是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当时是三佛齐国的领土。
元末明初,有很多华人飘洋过海,来此定居。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广东潮州人陈祖义犯了法,带领全家逃到旧港。
陈祖义为人凶暴。
他纠集了一帮海盗,横行海面。
三佛齐农业发达,旧港又是一个商贸中心,人称“一年种谷,三年生金”;自从海盗为患,商业萎缩,与中国的正常往来也受到阻碍。
郑和到达旧港后,派人到陈祖义处,责令他改邪归正。
陈祖义见郑和船队声势浩大,不敢冒犯,假装向郑和认罪请降,暗地里却定下了偷袭郑和船队的计划。
这个计划被旧港的华人施进卿知道了。
施进卿立即报告给郑和。
郑和马上布置船队官兵,作好应战准备。
陈祖义偷袭的船队一到,就陷入了郑和船队的包围圈。
经过一番激战,10艘海盗船被烧,7艘海盗船被俘,7000余名海盗被歼。
陈祖义被活捉,后又被押送到北京处死。
施进卿被明成祖朱棣封为旧港宣慰使。
在“西洋”一带,暹罗是一个强国。
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暹罗有一种恃强凌弱的霸道作风。
占城国派使者到北京进贡,回国途中,所乘船只被飓风吹送到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
彭亨当时是暹罗的辖地。
暹罗王将占城使者扣留,不准其回国。
暹罗王还派兵到邻近的苏门答剌、满剌加两国,将明朝赐送给两国国王的印诰抢走。
明成祖朱棣得知这些情况后,责成郑和在下 西洋途中相机处理。
永乐六年(1408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途经暹罗,向暹罗王宣读了朱棣的诏敕。
在诏敕中,朱棣斥责了暹罗王的霸道行为,敦促他马上放还占城使者,将印诰归还给苏门答剌、满剌加,告诫他“从今以后,要遵奉天意、讲道理、管理好自己的国家,同邻国和睦相处,这样才能与各国共享太平之福。
”暹罗王自知理亏,向郑和保证照敕办理,又派使者到北京进贡,向朱棣表示谢罪。
此后,这一地区长久保持了和平与安宁。
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为了感谢明朝主持正义公道的行为,趁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之便,亲自率领了一个540多人的使团,随同郑和的船队,到北京朝贡。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到过锡兰山。
锡兰山的国王亚烈苦奈儿对明朝的使团态度傲慢。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不计前嫌,又去访问锡兰山。
亚烈苦奈儿假意予以接待,将郑和一行骗到国都。
亚烈苦奈儿的儿子纳颜出面向郑和索要金银宝物。
郑和拒绝了纳颜的非份要求。
亚烈苦奈儿恼羞成怒,一面将郑和一行困在城中,一面点起50000名番兵,前往劫击郑和的船队。
郑和率领随从冲出城外,发现归路已被砍伐下来的树木阻塞。
郑和向随从官兵分析了形势:“贼人的大兵已去袭击我们的船队,都城里面必然空虚。
他们以为我们是‘客军’,一定孤立无援,胆小怕事,不会有什么作为。
我们如果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一定能夺得胜利!”他派人抄小路赶回船队,向留守船队的官兵传达命令:尽死力抵挡住来袭的番兵。
他亲自带领2000名随从官兵,转回头来,向锡兰山国的都城发动攻击。
这“都城”其实不过是一圈土城,在明军的凌厉攻势下,用不了多久,就被攻破。
明军活捉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头目。
袭击船队没得手的番兵,得知国王被擒,急忙返回,包围了郑和的部队。
这些番兵也是乌合之众,被由城中冲出的明军顷刻间打得兵败如山倒,作鸟兽散。
郑和将亚烈苦奈儿一行押送回北京,向明成祖朱棣献俘。
朱棣原谅了这个鲁莽而又愚蠢的国王,将其释放,命令礼部官员在一同被俘的头目中挑选出一个开通贤明的人,立为锡兰山的新国王,送回国去,恢复国家的正常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
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寻访明惠帝朱允炆的下落,好让明成祖朱棣安心当皇帝。
这七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架起了横跨南亚、东非的友谊之桥,促进了中国及亚、非有关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七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表现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头号强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也表现了儒家传统文化精神指导下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美好风范。
   仁宣之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后,其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继 位。
朱高炽就是明仁宗;朱瞻基就是明宣宗。
在历史上,明仁宗、明宣宗常常被比作周朝的周成王、周康王,汉朝的汉文帝、汉景帝。
继“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之后,“仁宣之治”是又一个守成君王的好典型。
所谓“好”,指的是能继承创业君王的遗志,较好地治理国家。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就被册立为燕世子,成为燕王朱棣的法定继承人。
明太祖朱元璋曾叫朱高炽与秦王、晋王、周王的三位世子分头检阅卫士。
朱高炽最后一个回来向朱元璋复命。
朱元璋 问他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
朱高炽回答道:“早晨的天气冷得很。
我让军士们吃饱早饭,暖过身子再检阅,所以回来晚了。
”朱元璋又叫这四位世子分头阅看臣子们上呈的章表奏文。
朱高炽在向朱元璋汇报时,只讲章表奏文中有关军民利害的事情,从来不提其中偶尔出现的文字谬误。
朱元璋把他看过的章奏拿过来,自己又看一遍,把那些谬误一一指给他看,问道:“孙儿,你没看出这些毛病么?”朱高炽回答道:“我哪敢疏忽粗心,看不出这些毛病呢!只是想,不能絮絮叨叨地讲这些小毛病,那样会浪费您的时间和精力。
”朱元璋曾问他:“尧的时候有大水灾,汤的时候有大旱灾,老百姓有什么依靠呢?”朱高炽回答道:“老百姓靠的是当君王的是圣人,圣人有体恤老百姓的好政策。
”经过这几次考察,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孙子,认为他有当君王的见识。
靖难之役中,朱棣命令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带兵去迎战辽东军的进攻。
朱高炽严密部署、拼死守卫;前来进攻的李景隆面对坚城,无可奈何。
李景隆的部下瞿能率精骑千余,杀入张掖门。
李景隆怕他得了头功,不但不派兵支援,扩大战果,反而叫他退回来,等候大军全到后,一起进攻。
朱高炽当天晚上,命令北平守军担水浇城。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整个北平城墙成了一道冰墙。
第二天,李景隆再来攻打,士卒已无法攀城。
朱棣击败辽东军后,回师北平,与朱高炽内外夹攻南军,大败李景隆于北平城下。
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慷的次子朱高煦也立有大功。
白沟河战斗中,朱棣差一点被瞿能抓住。
朱高煦率数千精锐骑兵赶到,在阵前杀掉瞿能,救出朱棣。
朱棣领兵直逼长江,被盛庸击败,又是朱高煦引骑兵赶到,击退盛庸,扭转了战局。
朱高煦居功自傲,把自己比作助李渊得天下的秦王李世民。
朱棣叫朱高煦陪同他哥哥朱高炽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朱高炽身体肥胖,脚又有毛病,得靠两个太监搀扶着才能走路,还动不动要打个趔趄。
朱高煦在后面跟着,心里瞧不起他哥哥,嘴里嘟哝道:“走在前头的人要是摔个交,走在后头的人就知道走路得小心了!”没想到已被朱棣立为皇太孙的朱瞻基在他后面紧跟着,并且马上回敬他一句:“那走在后头的人要是摔个交,还有走在更后头的人也能从中知道走路得小心点。
”朱高煦回过头来,与朱瞻基四目相对,心里不禁打了个寒战,脸上也陡然变了颜色。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
就像朱元璋很欣赏朱高炽这个孙子一样,朱棣也很欣赏朱瞻基这个孙子。
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远征沙漠,把留守北京的重任托付给朱瞻基,第二年,就将他立为皇太孙。
早在朱瞻基刚满月时,朱棣见到后就称赞他道:“这个孙儿长得英气溢面!”朱瞻基成了皇太孙后,朱棣经常向朱高炽称赞他道:“你这个儿子是以后的太平天子!”当朱高炽、朱高煦两兄弟为皇位继承权明争暗斗的时候,朱棣也拿不定主意了。
朱棣向文渊阁侍读学士解缙征求意见。
解缙认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不做声。
解缙连连叩首,劝说道:“还有一个好圣孙!”意思指的是朱瞻基是以后继承皇位的好人选。
这话说到朱棣心里去了。
朱棣采纳了解缙的意见,确定朱高炽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
朱棣去世,朱高炽即位。
朱高炽一当皇帝,就对臣下表示:“以前一些当皇帝的人,妄自尊大,不喜欢听直话,下面那些当臣子的,投其所好,阿谀奉承,结果导致国家衰败,自己垮台。
朕和你们都应当引以为戒!”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大理寺少卿戈谦,在一次上奏言事时,态度直率,语辞激烈。
一些想讨好朱高炽的官员纷纷指责戈谦有失大体,沽名钓誉。
朱高 炽也几乎恼羞成怒,要责罚弋谦。
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向他指出:“有圣明的皇上,才有正直的大臣。
希望陛下优待宽容像戈谦这样的人。
”朱高炽没责罚弋谦,但每见到他,脸色总不好看,说话的口气也很严厉。
杨士奇进一步向他指出:“弋谦触怒了陛下,朝廷群臣看到陛下对他的态度,心里都会认为陛下容不得讲直话的人。
”朱高炽猛然明白过来:“这确实是我容不得直言,那些讨好我的人,迎合我的意思,实际上是加重了我的错误。
”他回头一想,一个多月没听到朝臣讲什么真话了,于是对杨士奇说道:“你去对诸臣谈一下,替我表白一下纳谏求言的心情。
”杨士奇回答:“我空口讲几句话还不能取信于诸臣,请陛下亲自降一道诏书说明这个意思!”于是,朱高炽下了一道诏书,进行自我批评,从此,朝廷中逐渐形成一种直言无讳的好风气。
明仁宗朱高炽还没有当满一年皇帝就病死了,明宣宗朱瞻基继承了皇位。
朱高煦想效法朱棣故伎,重演一场“靖难”的戏剧,在自己的封地乐安(今山东广饶)发动叛乱。
朱瞻基率大营五军将士,亲征朱高煦。
进军途中,朱瞻基叫从征诸臣分析朱高煦的动向。
有人认为他一定先取济南,有人认为他将引兵南下,攻取南京。
朱瞻基却心里有数,他对诸臣剖析道:“朱高煦一听大军征战,哪有功夫去攻打防守严密的济南!他的护卫军,家属都在乐安,也不会愿意跟随他去打南京。
朱高煦外多夸诈,内实怯懦,临事狐疑,当断不断。
他之所以敢起兵反叛,是因为欺负朕年少,以为朕不敢亲征。
他知道朕率军亲征,一定胆丧心惊,哪里还敢出战呢!”果然不出朱瞻基所料。
朱高煦色厉内荏,心虚胆怯,加之看到众叛亲离,军无斗志,只得出城向朱瞻基请罪。
这场叛乱被迅速平定。
明宣宗朱瞻基重用贤臣,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他有一次外出返京,看到几个农民正在耕田。
他亲自到田间同农民谈话,并接过农民手中的犁把推了三下。
他感慨地对随从诸臣说道:“朕只推了三下犁,就觉得很累。
老百姓一年到头劳作不休,那辛苦就更可想而知了!”在修建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献陵时,朱瞻基遵照朱高炽的遗嘱,力主俭朴,注意节约,3个月就把陵墓的工程完成了。
朱瞻基带了这个头,以后几代明朝皇帝的陵墓都修建得较为俭朴。
直到明朝的第11个皇帝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才坏了这个规矩,为自己营建奢华的陵墓。
明宣宗朱瞻基有几句名言。
一句是“省事不如省官”。
那是在批评一个巡抚时说的。
那个巡抚要求在杭嘉湖地区增设一名专门管理粮政的布政使司官员。
朱瞻基认为,国家的赋税有常额,不能养冗官,驳回了他的要求。
还有一句是“安民为福”。
那是在批评一个工部尚书时说的。
那个工部尚书建议修建山西圆果寺的佛塔,好为国家求福。
朱瞻基认为,百姓安定就是国家的福气,用不着借修佛塔来“求福”。
河南有一个知县,在当地发生灾荒时,未经请示,就将驿站公粮上千石发放给灾民。
朱瞻基对他加以表扬:“如果拘守手续,层层申报,那老百姓早就饿死了。
”他还继承了他父亲愿意接受意见的作风。
他要求大学士杨溥尽力辅佐自己。
杨溥叩首回答:“臣决不敢忘记报答陛下的恩情。
”他嘱咐杨溥:“直接指出我的过错,就是对我的最好报答。
” 正是由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的作风较为开明,才有了被史家赞扬的“仁宣之治”。
    土木之变   明宣宗朱瞻基当了10年皇帝,于宣德十年(1435年)病逝,年仅38 岁。
他的长子朱祁镇这年才只9岁。
朱祁镇当上皇帝,史称明英宗。
在祖母太皇太后张氏的指教下,他任用贤臣,继续执行祖父、父亲较为开明的政策,明朝的国力在他在位的初期,达到全盛。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去世。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
王振是山西大同人。
他原来是个学官。
明成祖朱棣晚年,下过一道诏令,允许有子嗣的学官,在自愿接受阉割手续后,进宫内当差,教宦官、宫女读书识字。
王振就是那个时候进宫的。
他在内书堂当了一阵教习后,就被派去侍候东宫太子朱祁镇。
王振为人狡猾,很快就赢得朱祁镇的欢心。
朱祁镇尊称他为“先生”。
张太后对这个“先生”早有警觉。
朱祁镇刚当皇帝时,张太后把他叫到自己身旁,并叫人将王振唤来。
她当着朱祁镇的面,正言厉色地斥责王振:“你侍候皇帝起居,有很多不讲规矩的地方,今天我要赐你一死!”环卫在张太后周围的女官立刻上前,将刀架到俯伏在地的王振的脖子上。
朱祁镇赶忙跪到祖母面前为王振说情。
张太后这次饶过了王振,但一再叮咛朱祁镇:“皇帝年纪还小,还不知道这种人对家国的危害。
我听皇帝说的情,放过王振。
此后,不能够让他干预国家大事!”张太后在世时,王振有所忌惮,张太后一去世,王振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劣根性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干预朝政,酿成祸乱,曾在皇宫门上挂一块铁牌,上面铸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11个大字。
王振却公然叫人将这块铁牌摘掉。
大理寺少卿薛瑄本是王振的同乡,但他痛恨王振的不法行为,从不与王振往来。
有一次,王振到东阁召集众公卿集会议事。
与会公卿一个个对王振俯首揖拜,唯独薛瑄昂首直立,不理会王振。
王振怀恨在心,指使党羽诬陷薛瑄,将他抓进大牢,问成死罪。
驸马都尉石璟责骂自己府中的阉人。
王振怪他辱及自己的宙类,找个由头,将他逮捕入狱。
内侍张环、顾忠,锦衣卫卒王永心将王振的罪行写成匿名的小字报,偷偷在京城张贴。
王振将他们3个人用残酷的磔刑(肢解身体)处死。
明英宗朱祁镇在皇宫设宴招待百官,按惯例,宦官身份的王振是不能参加的。
王振却敢于大发雷霆,说道:“我就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为什么不能在宴会上占一个席位!”朱祁镇听到别人转告这句话,连忙派人补请他。
他从东华门步入宴会场地,百官都得向他行拜见礼。
当时,在北方边境,蒙古瓦剌部的势力日益强大起来。
瓦剌每年派贡使到北京进贡,实际上,是借此机会,索要财物,如果贪欲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在边境制造事端。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一下子派了2000人以贡使名义到北京,为了多领赏物,冒称有3000人。
王振处置失当,先是引狼入室,批准2000名贡使进京,继则轻率敷衍,叫礼部按实际人数给与赏赐,并压低贡使带来的马匹的价格。
瓦剌部的首领也先十分恼怒,向明朝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犯。
王振鼓动英宗朱祁镇亲征,想侥幸取胜,建功立业。
大臣们纷纷劝阻,朱祁镇鬼迷心窍,根本不听。
这位23岁的青年皇帝,在王振的挟持下,率领50万大军,匆匆忙忙从北京出发。
大军出发没几天,后勤补给就跟不上来了。
军中闹起饥荒,许多士兵饿倒路边。
老天也不作美,连日风风雨雨,道路泥泞难行。
随驾官员见势不妙, 力主回京。
王振认为他们扫了自己的兴头,罚他们顶着风雨,跪在路边的荒草丛中思过。
半个月后,英宗朱祁镇一行抵达大同。
前方传来先行与也先交战的部队全军覆没的消息。
王振心里一惊,又仓猝决定“班师”。
王振的庄田在蔚州(今河北蔚县)。
他想请朱祁镇到自己府第走一趟,借此炫耀自己的权势,于是,指挥部队向蔚州方向撤退。
走了40里地,王振忽然想起,眼下正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人马杂遝,踩坏庄田中的庄稼就太不合算了,于是,又仓猝下令,改道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
这么折腾了上十天,英宗朱祁镇一行退到土木堡。
土木堡在怀来(今河北怀来)城外20里。
王振不指挥部队进城据守,却命令大军驻扎土木堡,等候辎重车辆到齐后再继续后撤。
也先的瓦剌军第二天就追到,将土木堡重重包围。
土木堡地势高,挖地两丈也见不到水。
明军士兵饥渴难耐,战斗力丧失殆尽。
第三大,也先假意讲和,瓦剌部队佯装后退。
王振中了圈套,下令移营取水,全军乱了阵脚。
也先指挥瓦剌的精锐骑兵四面掩杀,明军兵败如山倒。
英宗朱祁镇突围不成,干脆下马盘膝而坐,眼睁睁地等着瓦剌人把自己抓去当俘虏。
王振为乱兵所杀。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震惊,百官痛哭。
人们首先把愤怒集中到造成这奇耻大辱的罪魁祸首王振身上,他的亲信死党都被抓起来杀掉。
在抄他的家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他擅权7年,搜括到手的金银财宝竟堆满了60多间仓库,玉盘有上百只,高六七尺以上的珊瑚有20多株。
也先抓到了英宗朱祁镇,当成可居的奇货。
他押着朱祁镇到宣府城下,胁迫朱祁镇传旨叫守城将士开门出迎。
守将杨洪、罗亨信立于城头,向朱祁镇传话:“我们所守的是陛下的城池,现在天色已经晚了,不敢奉诏!”也先见用朱祁镇的名义赚不开城池,就改而用这个俘虏皇帝的名义勒索财物。
朱祁镇被迫写了一封信,派一个一道被俘的卫兵送到怀来城中。
怀来守将又连夜转送至北京。
朱祁镇名义上的母亲孙太后接到来信后,把皇宫中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搜罗起来,用八匹骏马驮着,送到也先营中,想赎回儿子。
也先当然不肯放人,他要把朱祁镇攥在手里,捞取尽可能多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好处。
皇帝被敌人抓去当了人质,这个国家还怎么能维持下去呢!北京城里的政府官员,人心惶惶,人情洶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有的人说:“天命已去,只有迁都到南方,才能躲过灾难!”有的说:“文皇(指朱棣)把都城迁到这里,这是子孙世代不能变动的大计,决不能再把都城迁回南方!”兵部侍郎于谦的意见最为斩钉截铁,他说:“谁主张南迁,就应该斩谁!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大家难道不记得宋朝南渡的教训么?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迅速召集各路勤王兵马,下定决心,死守京城!”他的意见得到大多数官员的赞同,也得到孙太后的首肯。
在孙太后的主持下,还实行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二是任命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音yù)总领百官,主持国家大事。
此后不久,为了彻底断绝也先利用朱祁镇要挟明朝军民的念头,大臣们又向孙太后建议,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钰表示推辞时,于谦正色劝道

标签: #视频 #视频 #小视频 #缓存 #锁芯 #网站 #拔罐 #眼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