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当群众的守护神”,责编:蔡蔓红

手上 10
电话:22751882015年3月11日星期
czms110@民生11 “为民之星”洪明萱: “我们要当群众的守护神” 今年1月份,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和市公安局联合,在广大公安民警和武警、边防、消防官兵中开展"为民之星"评选活动。
在基层一线广泛推荐的基础上,经过考察、初选、组织民警和武警、边防、消防官兵投票等环节,3名先进民警脱颖而出,被授予第一季度潮州公安"为民之星"荣誉称号。
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先进民警的事迹。
今天为读者介绍"为民之星"洪明萱的事迹,敬请垂注。
争当为民之星誓做忠诚卫士 筵本报记者刘漫娜通讯员郑奕煌林涛 人物名片姓名:洪明萱单位:潮州市公安局湘桥分局职务:巡警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年龄:44岁 初见洪明萱,他刚好外出巡逻回来。
皮肤黝黑,面带笑容,身穿一件普通的黑色夹克,看不出这是一位已经有18年警龄、12年“反双抢”工作经验的中队长。
作为湘桥分局“反双抢”专业队的负责人,洪明萱很少穿警服。
每天,他和队员穿梭在市区大街小巷,混迹在人群中,扮演着路人甲、乙、丙……守护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小我就有当警察的情结。
”1996年,洪明萱开始从警之路,起初在公安内部从事政工和文书工作。
2001年,湘桥公安分局成立全市第一支“反双抢”专业队,这对喜欢挑战的洪明萱来说,是一个大显 身手的机会。
2002年,他申请成为“反双抢”专业队的一员。
“反双抢”专业队,专门对付的就是活跃在街面抢夺与抢劫违法犯罪。
洪明萱告诉记者,“双抢”案件的发案速度极快,作案人员逃遁快,这要求他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到“以快制快”,使犯罪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长期在“反双抢”工作的第一线,使他对路面情况有很高的甄别能力,一有可疑人物进入他的视线,便立即告知队员跟踪抓捕。
2010年8月的一天,洪明萱在巡逻时,发现两名男子驾驶一辆摩托车,鬼鬼祟祟,很有作案嫌疑。
随后便接到报案,洪明萱骑着摩托车,马上追赶。
天下着细雨,他饿着肚子,跟踪了近三个小时,追到揭东时,狡猾的疑犯溜走了。
过几天,市区又发生了此类案件。
他得知情况后,调取了相关视频,与队友一起研究疑犯的特征及活动规律。
一个月后,这两名男子进入市区奎元作案时,被洪明萱和队友逮了正着,成功破获了33宗盗窃车内财物的案件,为群众挽回了经济损失。
作为一名“反双抢”队员,在承担着工作带来的压力和辛苦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危险,但洪明 萱从未退缩。
“当警察,苦和累都早预料到了。
”洪明萱微笑着说。
去年1月9日晚,市民庄小姐在一路口被四名尾随的男子抢了皮包,手指多处被砍伤。
随后,市区又发生另一起女子被持刀抢劫的案件。
洪明萱得知情况后,当晚赶到现场及辖区派出所了解情况。
隔天,他就组织几名队员,对该团伙可能出现的路段进行伏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几个晚上的伏击,12日凌晨,该团伙中2名成员在市区找目标作案时,被洪明萱和队员发现,遂布控伏击,将两名男子抓获。
得知团伙其他人的踪迹,他和队员顾不上劳累,马不停蹄赶到电信路一网吧内抓获三名同伙,成功将这一抢劫作案多达21宗的团伙摧毁。
“其他警察破的是大要案,我们破的可能是小案。
”在洪明萱看来,这些虽然都是小案,但真正是在为民办实事的,关乎市民的安全感。
“我们是与群众最贴近,也是最接地气的警察。
”他自豪地说:“我们就是要当人民群众的守护神,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 年复一年,这么多年来,洪明萱凭着这种信念,一直坚守在“反双抢”工作的最前线,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对话洪明萱 记者:前期的跟踪取证,伏击守候,这些工作是不是要耗费很多精力? 洪明萱:大多数作案犯罪嫌疑人的反侦察能力很强,其作案手段、方式经常变化。
比如有的作案前会用布将车牌遮住,有的抢夺成功后逃入巷子里,马上换另一套衣服,然后逃走,这些都给抓捕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有时需要花费整个月时间进行前期调查。
2013年曾出现一个作案团伙,作案时有时两人,有时三人,作案手段灵活多变,每次得手之后便分开逃走,一时之间无法摸清他们行踪。
我们对发生的案件进行对比分析,加强对周边区域进行巡逻伏击,通过连续蹲点,成功将这团伙7人全部抓获。
记者:“反双抢”工作很危险,行动中是不是经常会受伤? 洪明萱:在办案过程中,经常要与歹徒面对面交锋,受伤是在所难免的,常常是旧伤未好,又添上新伤。
有时为了将嫌疑车辆拦下,我们必须提高车速,而摩托车的稳定性较差,几乎每一次拦截,人与车都会倒地,每次行动中都有队员受伤。
接到新的案件后,我们又立即投入工作中,所有伤痛、危险又抛到脑后。
此外,在与犯罪嫌疑人的斗争中,不单是体力与技能的拼搏,更是脑力和智力的较量,犯罪分子越来越狡猾,也需要我们靠智慧来取胜。
□文/图本报记者吴冰林雄锐 你见过要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瓷碗吗?近期,潮安区古巷镇的黄玉明就烧制出碗口直径2.68米的青花瓷碗,目前黄玉明已准备相关资料,拟为该碗申报吉尼斯纪录。
近日,记者在黄玉明的创作基地,见到了这个巨型瓷碗。
青花瓷碗采用手绘釉下烧制工艺,以骏马为元素,展现一幅万马奔腾、气势如虹的图景。
整个瓷碗要四五个成年人才能环抱住。
为何兴起制作巨型瓷碗的念头呢?黄玉明告诉记者,他制作陶瓷已有20多年了,作为一个“陶瓷人”,就要有“陶瓷人”的担当和抱负。
推动潮州陶瓷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他在国内其他省市目睹过较为大型的瓷碗,于是便兴起了制作一件巨型瓷碗,来挑战陶瓷制作极限的念头。
于是他开始构思,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大师参与研究制作。
“历时5年,期间制作了80个,最后才成功烧制两个。
这个青花瓷碗应该是目前最大的碗,它的碗口直径为2.68米、高为1.35米,重量大约800斤。
”黄玉明告诉记者。
这么一个大家伙,要烧制成功绝非易事。
模具、窑炉等制作工具都必须量身定做,就连瓷泥、釉料等都要经过多次反复试验。
由于制作工具体积巨大,在制作瓷碗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意外。
参与制作的刘师傅告诉记者,其中一个制作环节,需要用机器将工人吊起一定高度以便进入碗中。
有一次不小心,工人直接 古巷陶瓷艺人烧制出巨型瓷碗 碗口直径2.68米将申报吉尼斯纪录 黄玉明给记者介绍巨型瓷碗的相关情况。
从几米的高度掉了下来,幸好没什么大碍。
“还有一次,在搬运巨碗粗坯的过程中,粗坯突然破裂成两半,一半重重地砸在我的肩膀和手上,大拇指当场肿胀流血。
” 除了制作过程不易,参与者的 心理素质也受到很大的考验。
“5年时间里,失败了很多次,这对于参与者的心理也带来巨大压力,不仅心理受挫,有时甚至吃不下睡不着。
”黄玉明告诉记者,尽管如此,他们从来就没想过放弃。
他们不断从失败 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有志者事竟成,如今巨碗终于烧制成功。
目前,黄玉明准备申报吉尼斯纪录。
“我希望借此碗,让更多的人乃至全世界知道潮州陶瓷,以此促进我市陶瓷行业更好地发展。
”黄玉明说。
盗窃嫌犯拒捕袭警民警开枪将其击伤 本报讯日前,市公安局湘桥分局“打击盗窃汽车内财物专案组”民警在巡逻时发现两名可疑人物,在对其盘查时遭到袭警,民警依法开枪将一人击伤,2名嫌疑人被抓获,现场缴获弹弓、钢珠、铁条等作案工具,破获盗窃汽车内财物案件30多宗。
近期,我市接连发生多宗盗窃汽车内财物的案件。
对此,市公安局领导高度重视,落实湘桥分局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坚决予以打击。
元宵节晚上10时多,专案组民警巡逻至市区绿榕路中段时,发现2名驾驶一辆摩托车的男子正沿路窥探停在路边的汽车,形迹可疑,即暗中对其进行跟踪。
当跟至绿榕路某银行附近路段时,2名可疑男子停车准备动手盗窃停放在路 边一辆汽车的车内财物,民警迅速上前表明身份并依法对他们进行盘查。
其中一名男子突然拿出催泪剂向民警喷射,并拿起路边花盆砸向民警,民警马上鸣枪示警,但该男子仍负隅反抗。
民警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开枪将其击伤擒获,其同伙也被一并抓获,当场缴获弹弓、钢珠、铁条等作案工具。
受伤嫌疑人被民警快速送往医院救治,经抢救无效于3月7日死亡。
经审查,嫌疑人徐某如(有盗窃前科、经抢救无效死亡)、徐某鑫(有贩卖枪支前科)均系揭阳市揭东县人。
自今年1月中旬以来,2人结伙在潮州市区撬盗汽车内财物作案共30多宗。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郑奕煌林涛) 潮州中院首起刑事被告人着便装出庭受审 本报讯3月10日,潮州中院在潮安区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厅公开开庭审理上诉人苏某发等四人故意伤害一案。
与往常不同的是,本次庭审,四被告人均身着便服出庭参加庭审,成为首批出庭受审不穿囚服的被告人。
据悉,这是潮州中院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关于“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的首例庭审,标志着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身着囚服 受审的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据该案审判长介绍,犯罪嫌疑 人是被指控的对象,并未确定为罪犯,不能给他打上符号、标注等有罪标签。
也就是说,今后,在全市法院受审的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将不再身着囚服出庭,所有被告人都将着便装出庭。
(林修佳蔡鑫鸿) 春季皮肤病患者大增 饮食不当和天气是主因 本报讯(记者刘漫娜实习生吴荣镇)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是各种皮肤病易发的季节。
昨日,记者从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了解到,近日前来就诊的荨麻疹、湿疹及皮肤瘙痒症等皮肤病患者剧增,每天接诊病人达60余例,比平时多了30%以上。
昨天早上,记者在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遇到前来就诊的郑女士。
她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聚会比较频繁,每次餐桌都少不了海鲜。
前一阵,她发现小腿和腹部上长了不少红斑,以为吃海鲜过敏,也就没当回事。
“后来红斑越来越严重,全身还很痒,搞得晚上常常无法入睡。
”郑女士说,前几天到医院检查时,才知道是患了荨麻疹,吃了几天的药,症状得到了缓解,今天是过来复诊。
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黄伟涛告诉记者,最近前来就诊的皮肤 病患者很多,比平时多了30%以上,当中大部分是荨麻疹和湿疹患者。
“患上荨麻疹的多是成年人,湿疹则以小孩和老人居多,而老年人皮脂腺分泌太少,春季也容易得皮肤瘙痒症。
”黄伟涛介绍,春季出现皮肤病原因很多,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和天气引起。
如一些体质较弱的人吃过多的海鲜、贝壳类、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就极易患上荨麻疹。
此外,春季天气忽冷忽热,比较潮湿及春季花粉传播,也容易得皮肤病。
黄伟涛提醒市民,注意饮食,避免饮酒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过敏体质人群要少吃海鲜、贝类、牛肉等;平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适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另外,洗澡的水温不要过高,尽量不使用肥皂,避免过度清洁。
有奖 报料 奖金:30—200元 报料电话:392811124小时手机:邮箱:@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时评 破除“校长+”还需制度发力 筵王石川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接受记者采访。
当记者提到“全国人大提供的资料里,你的职务后面加了副部级”,龚克答复“:可别笑,这是丢人的事。
”龚克还表示,希望加快高校去行政化。
(3月10日《新京报》) 与一些追慕虚名的学人相比,龚克认为职务后面加副部级是丢人的事,让人看到了他的清醒与操守。
君不见,象牙塔内也充斥虚荣之风。
供职于某高校的著名作家阎真,曾讲过一件他亲历的事情“:我认识的一个某学校年轻老师,新提了副院长,相当于副处级。
他一天到晚说我们‘处干’(处级干部)如何如何”,“别人不说(叫)就不高兴”。
这位年轻的副院长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别人叫他院长,他马上就回答,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
如果是叫老师,他就好像没听见一样。
”寥寥数语,将一名官员的虚骄与官气刻画得形象逼真。
其实,也许不必过于责怪这名年轻老师迷恋官本位,在整个环境中,他 也是受害者。
在一些高校,教授的荣耀远远比不上行政人员实惠,在权力通吃的现实语境中,一个处长职位就能让教授们疯抢。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谭泽中披露“,深圳一个处长职位,竟有40个教授来争!”按说,当教授、做学问,不是更有尊严吗?傅斯年就说过,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当所长做官的是三等人才。
此说也许绝对,但代表了一定的价值取向。
而那些教授竞聘处长,除了看中处长这个级别,更与处长含金量高,比如可轻易得到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吧? 高校确实应该去行政化,这是回归教育规律的必由路径,也是教育家办学的一大前提。
去行政化很难,不是所有的校长都愿意去行政化,即便高校去了行政化,而如果社会上仍然奉行官本位,校长日常工作中或有麻烦。
几年前,北京一所名校的时任校长高调反对取消高校行政级别,他认为“,中国目前是以行政级别来衡量社会地位,住房、医疗、政府谈话、民间交流,全跟行政级别连在一起,没这个什么都干不了”。
该校长还举例称,学校与政府 部门打交道,一般找北京市教委有关部门,主体办事人员是处长,重大事情可能一年麻烦一次北京市里的主要领导,没有行政级别就很难有机会见到领导。
从中可看出这名校长未必矫情,而是道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并未真正进入契约社会,仍是身份社会。
有时,有了一定地位到医院看病就能享受特权,乘飞机也能享受特权。
高校区行政化,路漫漫其修远兮。
朱清时先生认为,去行政化并非不要行政领导,高校应该变“官大说了算”为“谁对听谁的”。
这或许是可行的一步。
高校毕竟不是官场,不能搞过度行政化那一套,应该谁有学问谁就有地位,谁说得对就谁说了算,而不是官大一级压死人。
这就需要逐渐淡化行政人员的官员角色,需要校长们明确自身的角色。
梅贻琦说“: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
身段很软,耐人寻味。
一言以蔽之,破除“校长+”还需制度发力,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未改变之前,校长们也有率先示范的责任。
教育投入要增加更要用到刀刃上 筵叶祝颐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亟待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获得未来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当前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总量刚达到4.3%,距离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总量的比例在2015年-2017年间上升至5%,在2018年-2022年间达到6%。
(3月10日中国经济网) 保证教育投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实应该划出更大的财政蛋糕投入教育事业,偿还教育投入欠账。
而且,我认为,观察教育投入是否达标,既需要宏观视角,也需要微观视角。
那就是,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要把教育投入的钱用到刀刃上,完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遏制教育乱收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让广大民众从中受益。
当然,要落实教育投入目标,既需要中央财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努力,在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配置的 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用好教育投入比增加教育投入本身更重要。
这不仅要加强教育经费审计,避免教育经费跑冒滴漏、被人中饱私囊;也要防止教育经费为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不为薄弱学校雪中送炭。
如果说大学有重点非重点之分的话,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不应有好坏之分。
在义务教育投入的问题上不仅不能厚此薄彼,而且要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让贫困生吃饱穿暖、不失学,避免校车事故悲剧重演。
笔者记得,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曾提出义务教育新目标。
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如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备受公众诟病的择校问题迎刃而解,高中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均衡,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也将指日可待。
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讲,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把新增义务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但是,地方政府基于教育政绩的需要,并不愿意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建设,因为名校基础本 来就不错,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容易出成绩,而薄弱学校投入欠账太多,见效比较慢。
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名校身上。
由于名校与薄弱学校投入、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薄弱学校招生困难,名校人满为患的择校局面。
虽说不少地区开展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活动。
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补充,名义的重点学校被取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问题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这既有硬件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
而一些地方谈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多像肯德基开店一样,倾向于给薄弱学校补充硬件设施。
学校师资力量与教育教学管理等教育软件配置成了教育发展的软肋。
因此,我们不仅要呼吁政府从宏观角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而且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微观角度对教育投入资金分配使用做出周到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配套监督问责机制跟进,有的学校教育经费花不完,薄弱学校缺钱花的尴尬还会重演。
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乱收费等问题恐怕真的会成为疑难杂症。

标签: #视频 #视频 #国画 #水印 #国外 #手机 #水印 #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