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21年4月11日星期日
01永陵路:红墙古墓里的历史回声
来永陵路,一定是为永陵博物馆而来。
永陵博物馆也称“王建墓”,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寝。
相比热闹的宽窄巷子和不收费的成都博物馆,永陵的确不是游客热衷的必选项。
实际上,早在1961年,永陵即被评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所知唯一将墓室建筑于地面之上的帝王陵,规模宏大,保存完整。
古代帝王选陵寝是非常讲究的,一定是所谓的风水宝地。
永陵博物馆所处的区位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北宋史学家路振在《九国志·周博雅传》记载,永陵选址是“择穴于武担山西南”,所谓“前有夸池,后有丘陵,东有流水,西有长道,谓之正穴”。
从永陵的区域 “王建墓”陵寝入口 位置、自然环境,朝向、水系等方面分析,永陵正符合“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的中国传统风水理念,二道河、三道河、西郊河等数条水脉环绕着,占据着上风上水的位置。
墓内浮雕石刻“二十四伎乐”精美绝伦,生动再现了唐末五代时期宫廷乐舞的演奏场面;王建石雕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写生石雕像;而永陵出土的玉器、银器,更是巧夺天工,堪称文物精品。
来到这里,无论是触摸着陵寝的厚厚墙壁,凝视着已残败不堪的巨大石棺,还是漫步在树木葱郁的博物馆内,想想一千多年的光景,当年风光无限的帝王不也化为过往云烟,回想当下短暂的一生,还有什么坎是不能咬咬牙迈过去的呢? 02支矶石街:连传说都如此浪漫 从王建墓出来,沿西安北路一直往东,走到枣子巷路口再往南,就到达著名的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紧邻的就是支矶石街。
支矶石,传说是天上织女织机下的一块石头,后陨落人间。
而冯晖整理了1987年版《成都城坊古迹考》的观点,书中说支矶石有可能是古蜀墓石,也有可能是支垫发炮石机的一块石头。
如今,支矶石已被移入文化公园。
在支矶石街的西边入口处,有一座成都画院,这是一座 古色古香的川西庭院,是成都第一个四合院美术馆,里面经常会举办免费的书画展,但更多的人来此是为喝茶闲坐。
院内环境很不错,在此悠闲地度过一个出太阳的日子,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可能因为紧邻宽窄巷子,支矶石街近年来也逐渐热闹起来,吸引了很多精致的小店入驻,主理人很多都是80、90后年轻人。
成都市大名鼎鼎的泡桐树小学也在这条街上。
历了解一座城市,和了解一个人一样,初见只觉惊艳,习以为常之后,美便在一日日的重复中渐渐淡 史化。
实际上,它一直在那里,关键是你是否愿意从忙碌中暂时抽离出来,用心去寻找、去体会? 西老成都一直有“西贵”之说,古往今来,西门被杜甫、陆游等名人反复记诵,直到近现代,也是政商文儒的优居之所。
这一次,我 门们尝试着从这座城市的上风上水处出发,在古今穿越中串联起一幅醇厚的成都生活图景,找寻散落在街巷里的成都式诗意与浪漫所在。
努力餐 祠堂街新华日报旧址 成都画院 李家钰兄弟住宅 天府记忆·菁苗少年 柿子巷:文艺青年新宠爱之地03 从支矶石街沿下同仁路一直往南,路过宽窄巷子景区,大概走500米就到了柿子巷。
这条街两年前还是宽窄巷子旁一条“低调沉默”的小巷,如今,因着新商业业态不断进驻,这里也成了都市文艺青年的新宠之地。
柿子巷位于同仁路和金河路之间,是一条不到300米的L形街道。
原来这里是清代满城之中的 太平胡同,民国初年取消胡同的名称,因为街内有一棵柿子树而改名为柿子巷。
巷子东口旧有一池,名琥珀江(清光绪五年地图上有标记),后来渐渐淤平。
柿子巷如同成都这座城市,浮华喧嚣下是安逸和浪漫的内核。
生活在这里的成都人,浑身都散发着一种优哉游哉的气息,安心过着自己的舒坦日子。
方池街:故事总能不期而遇04 从柿子巷出来,沿着蜀都大道金河路一直往东走,走到与长顺上街交汇的十字路口,过街就到了拥有光辉革命历史的成都著名餐厅——努力餐。
努力餐于1931年开业,创办者车耀先是当时中共四川特委委员,他以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努力餐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
车耀先当时根据党的指示,当革命志士到餐馆去的时候,只要说出“一菜一汤”,餐馆就会免费给这些革命志士提供餐饭。
邓颖超等都曾在这里与车耀先会面。
从努力餐沿小南街一直往南 走,第二个路口即来到了方池街,四川省总工会即位于此街。
据袁庭栋《成都街巷志》记载,清代这里曾叫钟灵胡同,后来把街内原有的一个池塘加以整修,改建为一个方形池塘,故改名方池街。
方池街上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抗日名将李家钰兄弟的住宅。
李家钰抗战时期任第三十六集团军司令,是十四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后第二个战死疆场的集团军司令官。
他的住所离此不远,在文庙后街29号。
而位于方池街上的这栋三层小楼如今依旧保存完好,现归四川省总工会管理。
祠堂街:街上梧桐正盛05 从方池街走出来,沿小南街折返往北去,到十字路口往东走,就到了成都人民都熟悉的人民公园。
从人民公园东北2号门出来就是祠堂街。
每次来祠堂街,我都会被路旁的两排法国梧桐所震撼,真的太美了!弯曲的街道恰似一条完美的弧线,两排的房屋看起来也似乎有些年头了。
清初的祠堂街被称为喇嘛胡同,或蒙古胡同。
清康熙五十七年,八旗官兵在这条胡同中为当时的权臣年羹尧建立一座生祠,并把这条胡同改名为祠堂街。
后来,祠堂街逐渐成为文化气息浓郁的一条街,据老成都冯晖回忆,他在祠堂街四川电影院看过电影,在摄影器材店买过黑 白胶卷和上光机,在书店里买过好几本书。
而他的父亲过去爱在这里的成都图书馆看书。
四川美术社曾位于祠堂街上,建于20世纪30年代,在祠堂街16号,现存建筑已列入《成都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予以保护,上文提到的努力餐也曾位于此条街上。
据统计,从“七七”事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2年中,开设在祠堂街的书刊新店就有183家。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唯一被允许公开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的成都代订处就曾开在今天的祠堂街38号,从1938年到1947年,在成都整整坚持战斗了8年。
文/图《漫成都》赵超线路指导/冯晖 身体健康、成绩优良已经不再是现代青少年优秀的唯一标准,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才是优秀的代名词。
现在的小朋友很多都是各种才艺加身,而这些本事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酸甜苦辣的学艺小故事吧。
练成记 扫描二维码添加“成都商报小记者俱乐部”客服微信,咨询加入小记者队伍。
扫描二维码关注“成都儿童团”,在这里,世界是课堂,旅途是成长。
坚持做节气社公众号 成都市实验小学六年级霍嘉铭 仍然记得雅园节气社的诞生,但我更记得我们文创的诞生。
当学校告知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有关“农历节气”的社团时,所有人的内心是复杂的——我们并不知道建团是怎样的过程,也不了解建团的基础,更不明白如何发展它。
但,我们相信建个社团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大家带着这些疑问,建了个创团群,被任命为团长的黎同学和我在私聊中不断讨论着。
“嘿”,“什么情况呀?”“天哪”,这些词语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我和团长的讨论总会陷入僵局。
但后来,随着更多同学的加入,有更多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团体中,我的灵感也如泉涌般向黎团长“灌输”着——终于,社团的骨架建成了…… 紧接着写方案、实施、搭配以及后勤等各个创团任务被我们一一完成,一个成熟的节气社团便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
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文创板块,成了节气社重要的一员。
最初我也十分茫然,并不知道文创到底在“创”什么?节气是一个多么遥远的词啊,让我怎么下笔写文章呢?带着一连串问题,我思考了将近一周,才恍然大悟——虽然我老家在北方,不像其他文创组的同学老家就在成都周边,每个节气都可以亲身见证,有完整的体验素材,但我可以通过视频和微信去请教“原上”的农民和亲戚们,毕竟他们有着丰富的农耕经验和基本的节气常识,能让我写出满满的干货。
就这样,我开始了节气文章创作,只不过有时断断续续,总让读者感觉我像个“特邀嘉宾”,在公众号中“时隐时现”。
不过,我在这整整一个轮回的文章创作中,看到了冬天飞鸿踏雪,春天的盎然春意,夏天的绿柳成荫,秋天抬药笼中物……一个个四季的轮回,在笔尖流露,在纸上流淌。
画画 青羊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五年级高牧云 从我记事起,我最爱的就是画画。
那时我才三岁,连笔都不会握,只能像握勺子一般握笔。
绘画工具也十分简单——一支水彩笔。
那时我还不懂事,只能胡乱地画,画风十分“抽象”。
5岁时,我上了一个绘画班,在那里,我学会了用勾线笔勾线、用蜡笔上色,当然我勾线的时候一顿一顿的,纸上经常会晕出一大片,填色的时候颜色经常用错,还会有一块块留白。
有的时候我会读一些绘本,会照 着绘本上的图去画,后来我就会画小猫小狗之类的动物了,很多人都夸我画得好。
6岁,我上小学了,在美术课上我第一次知道了如何正确使用水彩笔,不是打圈圈涂,而是平涂。
二年级,我会画人物了,我十分开心,只不过比例是失调的。
三年级,我的画技仍然和二年级时一样,而有些同学已经比我画得好多了,我十分羡慕。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只要一有空就画画,想进步点,可没什么用处,我十分沮丧。
接下来直到三年级结束,我几乎都没画过画。
四年级时,不知什么原因,我给自己报了个素描班。
我第一节课几乎全在排线,这时我才知道铅笔原来还可以这样用:老师排的线像直直的刷子毛一样,而我排的像刷子炸了毛。
画素描,手要平行于画板(画板是放在立着的画架上的),练完线之后手都快废了。
素描课虽然累,但我学到了许多,比如说明暗关系、透视关系等等。
还学会了使用炭笔和纸笔,以及铅笔有不同的粗细(2H、HB、2B、4B……),橡皮有不同品种(高光、可塑)。
六年级我上了速写班和色彩班。
学会了速写,我能更快地把事物画下来;上了色彩课,我懂得了怎么画水粉,还懂得了怎么用两个颜色调出很多颜色。
我现在的画技在我们班已经数一数二了,还在绘画比赛中得了奖呢。
我在学“说学逗唱” 天涯石小学四年级赵正熙 说起我的学艺之路,那真是比唐僧去西天取经还难——我才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妈就带我去上早教课;等大了点,什么钢琴、舞蹈、国画、书法、国学、写作、跆拳道、攀岩、篮球、跳绳……恨不能培养出个“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旷世奇才!而我顶喜欢的语言表演却是作为“添头”附赠的! 幼儿园刚毕业那会儿,我的跆拳道课从学校挪到了少年宫,在跆拳道课和美术课之间有两个多小时空隙,妈妈随手一查,正好有个语言表演课时间合适,就报了个名,没想到,误打误撞,我就这样和我最喜欢的兴趣班相遇了。
教语言表演的璐璐老师经常在各大电视台做主持人,她很重视基本功,每天都要求我们做“口部操”,练习腹式呼吸。
她教了我们很多本事:说快板、讲相声、说评书、讲故事、演小品、诗朗诵、辩论赛、情景剧、采访、拍电影等等。
一开始我的舌头肌肉力量不够,吐字不清晰,璐璐老师就单独给我布置了个作业:舔筷子。
每天晚上拿一根筷子放在面前,离嘴巴几 厘米,然后用舌头努力去舔,争取碰到筷子。
要练到舌头酸痛、发麻发木为止。
天天练、天天练,我都觉得我的舌头长了一截,不知道“长舌妇”这个词语是不是这么来的? 为了让中气充沛,我需要每天“喊嗓子”:双手叉腰,腹式呼吸,用腹部的力量大声吼出:“嘿!哈!嘿!哈!”为了让口齿伶俐,我需要天天练绕口令:“扁担长板凳宽”、“八百标兵奔北坡”。
如果一口气练一个小时的话,舌头就会像装了弹簧一样在嘴里乱蹦,好像没有嘴巴管着它就要飞起来咬人一样!更不要说为了练快板把手打出泡,为了拍“中华美食”的解说视频跑断腿,为了录节目熬夜到一两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8岁就通过了全国主持人三级考试。
我参演的快板节目《十八愁》和情景剧《王二小》先后两年参加了四川电视台“六一”晚会的录制,还获得过“诗词朗诵大会”成都赛区二等奖。
啥时有空了,我给您也来一段“说学逗唱”! 我学会了跳跳球 成外附小四年级郭小田 一个周末,我和外婆外公爷爷奶奶去浣花溪公园玩,看到一个小妹妹在玩一种有趣的玩具:一个套着软垫的环套在脚踝上,上面接着一根棍子,棍子上接着一个转起来会闪光的轮子,一只脚甩起来,另一只脚跳起来,就转起来了。
看她一跳一跳的,我觉得很有趣,也立刻买了一个。
从卖东西的人那里,我知道了它叫“跳球”。
可完全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跳球根本不听我的话,不是打左脚就是勒右脚,痛死我啦,我都想把它扔了。
尤其跟同学一起跳的时候,他们都跳得可好啦,只有我还不会,笨笨的,好伤自尊啊! 但是爸爸告诉我,没关系,学东西都这样,不会的时候千难万难,学会了就特别简单。
他还教给我一个诀窍,就是一个口诀:右脚画圈圈,左脚往上抬,右脚画圈圈,左脚往上抬…… 有了这个诀窍以后,我还是没有一下子就学会,但我还是坚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我都开始习惯失败了,却在有一瞬间我发现我竟然跳起来了,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停下来,重新开始,又跳起来啦!我反复试了很多次,最后终于确认:我学会啦! 我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微信了在外出差的妈妈,妈妈回短信说“:太棒啦!” 我超开心的!现在每次出门,我都会拿上我的跳球,包括和奶奶出去买东西的时候,和爸爸一起跑步的时候,我都会带上它,我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跳”。
责编李学莉美编叶燕 官方微信红星新闻:cdsbnc成都商报:cdsb86612222官方微博新浪微博:@红星新闻、@成都商报官方网站报料及服务监督电话028-86612222
永陵博物馆也称“王建墓”,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寝。
相比热闹的宽窄巷子和不收费的成都博物馆,永陵的确不是游客热衷的必选项。
实际上,早在1961年,永陵即被评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所知唯一将墓室建筑于地面之上的帝王陵,规模宏大,保存完整。
古代帝王选陵寝是非常讲究的,一定是所谓的风水宝地。
永陵博物馆所处的区位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北宋史学家路振在《九国志·周博雅传》记载,永陵选址是“择穴于武担山西南”,所谓“前有夸池,后有丘陵,东有流水,西有长道,谓之正穴”。
从永陵的区域 “王建墓”陵寝入口 位置、自然环境,朝向、水系等方面分析,永陵正符合“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的中国传统风水理念,二道河、三道河、西郊河等数条水脉环绕着,占据着上风上水的位置。
墓内浮雕石刻“二十四伎乐”精美绝伦,生动再现了唐末五代时期宫廷乐舞的演奏场面;王建石雕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写生石雕像;而永陵出土的玉器、银器,更是巧夺天工,堪称文物精品。
来到这里,无论是触摸着陵寝的厚厚墙壁,凝视着已残败不堪的巨大石棺,还是漫步在树木葱郁的博物馆内,想想一千多年的光景,当年风光无限的帝王不也化为过往云烟,回想当下短暂的一生,还有什么坎是不能咬咬牙迈过去的呢? 02支矶石街:连传说都如此浪漫 从王建墓出来,沿西安北路一直往东,走到枣子巷路口再往南,就到达著名的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紧邻的就是支矶石街。
支矶石,传说是天上织女织机下的一块石头,后陨落人间。
而冯晖整理了1987年版《成都城坊古迹考》的观点,书中说支矶石有可能是古蜀墓石,也有可能是支垫发炮石机的一块石头。
如今,支矶石已被移入文化公园。
在支矶石街的西边入口处,有一座成都画院,这是一座 古色古香的川西庭院,是成都第一个四合院美术馆,里面经常会举办免费的书画展,但更多的人来此是为喝茶闲坐。
院内环境很不错,在此悠闲地度过一个出太阳的日子,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可能因为紧邻宽窄巷子,支矶石街近年来也逐渐热闹起来,吸引了很多精致的小店入驻,主理人很多都是80、90后年轻人。
成都市大名鼎鼎的泡桐树小学也在这条街上。
历了解一座城市,和了解一个人一样,初见只觉惊艳,习以为常之后,美便在一日日的重复中渐渐淡 史化。
实际上,它一直在那里,关键是你是否愿意从忙碌中暂时抽离出来,用心去寻找、去体会? 西老成都一直有“西贵”之说,古往今来,西门被杜甫、陆游等名人反复记诵,直到近现代,也是政商文儒的优居之所。
这一次,我 门们尝试着从这座城市的上风上水处出发,在古今穿越中串联起一幅醇厚的成都生活图景,找寻散落在街巷里的成都式诗意与浪漫所在。
努力餐 祠堂街新华日报旧址 成都画院 李家钰兄弟住宅 天府记忆·菁苗少年 柿子巷:文艺青年新宠爱之地03 从支矶石街沿下同仁路一直往南,路过宽窄巷子景区,大概走500米就到了柿子巷。
这条街两年前还是宽窄巷子旁一条“低调沉默”的小巷,如今,因着新商业业态不断进驻,这里也成了都市文艺青年的新宠之地。
柿子巷位于同仁路和金河路之间,是一条不到300米的L形街道。
原来这里是清代满城之中的 太平胡同,民国初年取消胡同的名称,因为街内有一棵柿子树而改名为柿子巷。
巷子东口旧有一池,名琥珀江(清光绪五年地图上有标记),后来渐渐淤平。
柿子巷如同成都这座城市,浮华喧嚣下是安逸和浪漫的内核。
生活在这里的成都人,浑身都散发着一种优哉游哉的气息,安心过着自己的舒坦日子。
方池街:故事总能不期而遇04 从柿子巷出来,沿着蜀都大道金河路一直往东走,走到与长顺上街交汇的十字路口,过街就到了拥有光辉革命历史的成都著名餐厅——努力餐。
努力餐于1931年开业,创办者车耀先是当时中共四川特委委员,他以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努力餐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
车耀先当时根据党的指示,当革命志士到餐馆去的时候,只要说出“一菜一汤”,餐馆就会免费给这些革命志士提供餐饭。
邓颖超等都曾在这里与车耀先会面。
从努力餐沿小南街一直往南 走,第二个路口即来到了方池街,四川省总工会即位于此街。
据袁庭栋《成都街巷志》记载,清代这里曾叫钟灵胡同,后来把街内原有的一个池塘加以整修,改建为一个方形池塘,故改名方池街。
方池街上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抗日名将李家钰兄弟的住宅。
李家钰抗战时期任第三十六集团军司令,是十四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后第二个战死疆场的集团军司令官。
他的住所离此不远,在文庙后街29号。
而位于方池街上的这栋三层小楼如今依旧保存完好,现归四川省总工会管理。
祠堂街:街上梧桐正盛05 从方池街走出来,沿小南街折返往北去,到十字路口往东走,就到了成都人民都熟悉的人民公园。
从人民公园东北2号门出来就是祠堂街。
每次来祠堂街,我都会被路旁的两排法国梧桐所震撼,真的太美了!弯曲的街道恰似一条完美的弧线,两排的房屋看起来也似乎有些年头了。
清初的祠堂街被称为喇嘛胡同,或蒙古胡同。
清康熙五十七年,八旗官兵在这条胡同中为当时的权臣年羹尧建立一座生祠,并把这条胡同改名为祠堂街。
后来,祠堂街逐渐成为文化气息浓郁的一条街,据老成都冯晖回忆,他在祠堂街四川电影院看过电影,在摄影器材店买过黑 白胶卷和上光机,在书店里买过好几本书。
而他的父亲过去爱在这里的成都图书馆看书。
四川美术社曾位于祠堂街上,建于20世纪30年代,在祠堂街16号,现存建筑已列入《成都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予以保护,上文提到的努力餐也曾位于此条街上。
据统计,从“七七”事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2年中,开设在祠堂街的书刊新店就有183家。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唯一被允许公开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的成都代订处就曾开在今天的祠堂街38号,从1938年到1947年,在成都整整坚持战斗了8年。
文/图《漫成都》赵超线路指导/冯晖 身体健康、成绩优良已经不再是现代青少年优秀的唯一标准,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才是优秀的代名词。
现在的小朋友很多都是各种才艺加身,而这些本事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酸甜苦辣的学艺小故事吧。
练成记 扫描二维码添加“成都商报小记者俱乐部”客服微信,咨询加入小记者队伍。
扫描二维码关注“成都儿童团”,在这里,世界是课堂,旅途是成长。
坚持做节气社公众号 成都市实验小学六年级霍嘉铭 仍然记得雅园节气社的诞生,但我更记得我们文创的诞生。
当学校告知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有关“农历节气”的社团时,所有人的内心是复杂的——我们并不知道建团是怎样的过程,也不了解建团的基础,更不明白如何发展它。
但,我们相信建个社团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大家带着这些疑问,建了个创团群,被任命为团长的黎同学和我在私聊中不断讨论着。
“嘿”,“什么情况呀?”“天哪”,这些词语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我和团长的讨论总会陷入僵局。
但后来,随着更多同学的加入,有更多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团体中,我的灵感也如泉涌般向黎团长“灌输”着——终于,社团的骨架建成了…… 紧接着写方案、实施、搭配以及后勤等各个创团任务被我们一一完成,一个成熟的节气社团便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
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文创板块,成了节气社重要的一员。
最初我也十分茫然,并不知道文创到底在“创”什么?节气是一个多么遥远的词啊,让我怎么下笔写文章呢?带着一连串问题,我思考了将近一周,才恍然大悟——虽然我老家在北方,不像其他文创组的同学老家就在成都周边,每个节气都可以亲身见证,有完整的体验素材,但我可以通过视频和微信去请教“原上”的农民和亲戚们,毕竟他们有着丰富的农耕经验和基本的节气常识,能让我写出满满的干货。
就这样,我开始了节气文章创作,只不过有时断断续续,总让读者感觉我像个“特邀嘉宾”,在公众号中“时隐时现”。
不过,我在这整整一个轮回的文章创作中,看到了冬天飞鸿踏雪,春天的盎然春意,夏天的绿柳成荫,秋天抬药笼中物……一个个四季的轮回,在笔尖流露,在纸上流淌。
画画 青羊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五年级高牧云 从我记事起,我最爱的就是画画。
那时我才三岁,连笔都不会握,只能像握勺子一般握笔。
绘画工具也十分简单——一支水彩笔。
那时我还不懂事,只能胡乱地画,画风十分“抽象”。
5岁时,我上了一个绘画班,在那里,我学会了用勾线笔勾线、用蜡笔上色,当然我勾线的时候一顿一顿的,纸上经常会晕出一大片,填色的时候颜色经常用错,还会有一块块留白。
有的时候我会读一些绘本,会照 着绘本上的图去画,后来我就会画小猫小狗之类的动物了,很多人都夸我画得好。
6岁,我上小学了,在美术课上我第一次知道了如何正确使用水彩笔,不是打圈圈涂,而是平涂。
二年级,我会画人物了,我十分开心,只不过比例是失调的。
三年级,我的画技仍然和二年级时一样,而有些同学已经比我画得好多了,我十分羡慕。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只要一有空就画画,想进步点,可没什么用处,我十分沮丧。
接下来直到三年级结束,我几乎都没画过画。
四年级时,不知什么原因,我给自己报了个素描班。
我第一节课几乎全在排线,这时我才知道铅笔原来还可以这样用:老师排的线像直直的刷子毛一样,而我排的像刷子炸了毛。
画素描,手要平行于画板(画板是放在立着的画架上的),练完线之后手都快废了。
素描课虽然累,但我学到了许多,比如说明暗关系、透视关系等等。
还学会了使用炭笔和纸笔,以及铅笔有不同的粗细(2H、HB、2B、4B……),橡皮有不同品种(高光、可塑)。
六年级我上了速写班和色彩班。
学会了速写,我能更快地把事物画下来;上了色彩课,我懂得了怎么画水粉,还懂得了怎么用两个颜色调出很多颜色。
我现在的画技在我们班已经数一数二了,还在绘画比赛中得了奖呢。
我在学“说学逗唱” 天涯石小学四年级赵正熙 说起我的学艺之路,那真是比唐僧去西天取经还难——我才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妈就带我去上早教课;等大了点,什么钢琴、舞蹈、国画、书法、国学、写作、跆拳道、攀岩、篮球、跳绳……恨不能培养出个“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旷世奇才!而我顶喜欢的语言表演却是作为“添头”附赠的! 幼儿园刚毕业那会儿,我的跆拳道课从学校挪到了少年宫,在跆拳道课和美术课之间有两个多小时空隙,妈妈随手一查,正好有个语言表演课时间合适,就报了个名,没想到,误打误撞,我就这样和我最喜欢的兴趣班相遇了。
教语言表演的璐璐老师经常在各大电视台做主持人,她很重视基本功,每天都要求我们做“口部操”,练习腹式呼吸。
她教了我们很多本事:说快板、讲相声、说评书、讲故事、演小品、诗朗诵、辩论赛、情景剧、采访、拍电影等等。
一开始我的舌头肌肉力量不够,吐字不清晰,璐璐老师就单独给我布置了个作业:舔筷子。
每天晚上拿一根筷子放在面前,离嘴巴几 厘米,然后用舌头努力去舔,争取碰到筷子。
要练到舌头酸痛、发麻发木为止。
天天练、天天练,我都觉得我的舌头长了一截,不知道“长舌妇”这个词语是不是这么来的? 为了让中气充沛,我需要每天“喊嗓子”:双手叉腰,腹式呼吸,用腹部的力量大声吼出:“嘿!哈!嘿!哈!”为了让口齿伶俐,我需要天天练绕口令:“扁担长板凳宽”、“八百标兵奔北坡”。
如果一口气练一个小时的话,舌头就会像装了弹簧一样在嘴里乱蹦,好像没有嘴巴管着它就要飞起来咬人一样!更不要说为了练快板把手打出泡,为了拍“中华美食”的解说视频跑断腿,为了录节目熬夜到一两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8岁就通过了全国主持人三级考试。
我参演的快板节目《十八愁》和情景剧《王二小》先后两年参加了四川电视台“六一”晚会的录制,还获得过“诗词朗诵大会”成都赛区二等奖。
啥时有空了,我给您也来一段“说学逗唱”! 我学会了跳跳球 成外附小四年级郭小田 一个周末,我和外婆外公爷爷奶奶去浣花溪公园玩,看到一个小妹妹在玩一种有趣的玩具:一个套着软垫的环套在脚踝上,上面接着一根棍子,棍子上接着一个转起来会闪光的轮子,一只脚甩起来,另一只脚跳起来,就转起来了。
看她一跳一跳的,我觉得很有趣,也立刻买了一个。
从卖东西的人那里,我知道了它叫“跳球”。
可完全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跳球根本不听我的话,不是打左脚就是勒右脚,痛死我啦,我都想把它扔了。
尤其跟同学一起跳的时候,他们都跳得可好啦,只有我还不会,笨笨的,好伤自尊啊! 但是爸爸告诉我,没关系,学东西都这样,不会的时候千难万难,学会了就特别简单。
他还教给我一个诀窍,就是一个口诀:右脚画圈圈,左脚往上抬,右脚画圈圈,左脚往上抬…… 有了这个诀窍以后,我还是没有一下子就学会,但我还是坚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我都开始习惯失败了,却在有一瞬间我发现我竟然跳起来了,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停下来,重新开始,又跳起来啦!我反复试了很多次,最后终于确认:我学会啦! 我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微信了在外出差的妈妈,妈妈回短信说“:太棒啦!” 我超开心的!现在每次出门,我都会拿上我的跳球,包括和奶奶出去买东西的时候,和爸爸一起跑步的时候,我都会带上它,我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跳”。
责编李学莉美编叶燕 官方微信红星新闻:cdsbnc成都商报:cdsb86612222官方微博新浪微博:@红星新闻、@成都商报官方网站报料及服务监督电话028-86612222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