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院士陷“讨薪门”,给公司做网站要多少钱

要多 2
2012年10月22日星期一Tel(押010)82619191-8155 新深度知 主编:张林编辑:彭科峰校对:王心怡E-mail押kfpeng@
3 观察 一个看似前景无限的高科技行业,却让一位曾经享誉海内外学界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陷入被数十名员工公开讨薪的窘局之中。
一个曾经在医疗系统软件市场中小有名气的北京科为民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业近7年后却“无端”草草收场。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世卿拖欠员工近200万元工资一事进行了调查。
美国院士陷“讨薪门” 姻本报记者彭科峰 近日,在新浪微博及各大网络论坛上,一个有关“美国科学院院士陈世卿耍无赖拖欠工资”的帖子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多名前北京科为民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为民”)的员工向《中国科学报》记者爆料称,陈世卿院士拖欠该公司近50名员工4个月工资未付,涉嫌卷款而走,其拖欠的工资总额高达200万元以上。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访该公司所在写字楼得知,除拖欠员工工资外,陈世卿还拖欠物业公司数十万元物业费未付,该公司原办公室已被清空。
10月19日,陈世卿未正面回应欠薪数目一事,只表示此事为“部分员工夸大其词”。
清扫一空的办公室 10月18日下午2点,北京学院桥西南角的北航世宁大厦人潮拥挤。
《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一楼大厅,“北京科为民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铭牌依然挂在电梯前的标示栏上。
“科为民好像在这好几年了,不过最近听说已经垮了。
”一名保安这样介绍。
电梯门在3楼打开,左侧楼道尽头,标有311A字牌的3间大办公室,就是北京科为民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曾经的所在地。
鼎盛时期,这家公司在这儿有五六十人办公。
透过打开的玻璃门望去,前台的公司招牌还没有摘掉。
几个穿着蓝色制服的搬运工人匆匆从门口走出。
“大厦说让我们把办公用品都搬走清掉”。
走进办公室,墙角已然布满厚厚的灰尘。
办公桌椅被胡乱地堆积在中央的空地上。
左侧的墙壁上,一份盖有公章的《新员工守则》赫然在列,签发日期写着5月中旬。
几个空荡荡的文件夹被扔在一边,上面还有该公司xx部的字样。
有工人从墙角捡起一个口香糖瓶子,揭开一看,里面是满满的“绿箭”。
一个穿着黑色制服的女子正在指挥工人们搬家,她是大厦招商部的工作人员。
大厦的物业人员介绍,这几间办公室已经关闭了好几个月,当天正好是招商部的工作人员去清理办公用品。
“这么大的公司突然间就没了,还拖欠了好多钱呢。
”一名打扫卫生的人员告诉记者:“前几个月还有人去堵科为民的人,好像也没拿到钱。
” 当天下午,3间办公室内的东西基本都被清扫一空。
至此,北京科为民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北航世宁的历史从此画上了句号。
而早在7月7日,该公司就已经被物业当面强制锁门。
而这家公司曾经大有来头,甚至在医疗系统软件的开发方面颇有名气。
其董事长兼CEO更是号称在超级计算机、网格计算领域享有盛名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世卿。
突然倒闭的公司 “当初是抱着崇拜的心情进来的,没想到工资没要到手,还折腾了这么久。
”10月17日,30岁的小卓(化名)这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自己这半年来的心情。
小卓是软件设计方面的毕业生,在进入北京科为民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之前,他已经有多年的工作经验,算得上是业内资深人士。
2012年3月,他在某专业招聘网站上看到陈世卿所在公司的招聘启事,于是决定应聘。
据他介绍,陈世卿的这家公司主要有“健康行业应用软件”和“云终端应用”两大主业。
经过一系列考核,他如愿进入该公司,从事某套医院系统软件的开发。
该医院系统包括挂号系统、管理系统等多个软件,之前早已经开发出来,并在业内有一定的口碑。
“公司主要与医院和有关机构打交道,销售这个软件,貌似销量一直都还不错。
” 《中国科学报》记者查询相关招聘网站的记录看到,该公司号称是专业的高科技公司,出于完善系统的考量,才对外招聘一些工程师。
小卓就是这批人之
一。
据小卓提供的劳动合同显示,其月工资为7000元,试用期为1个月,合同年限为3年。
4月,小卓领到了工资,但据他的同事说比以前拖了十几天。
当时他并没有在意。
直到1个月后,陈世卿告诉他们,因为上月的工资晚了10天,所以这次还要晚10天,“他说要去美国找钱”。
但10天之后,他们的工资还是没有发,就这样一直拖欠。
王磊(化名)进入科为民比小卓早1年多,在该公司已经做到了中层级别的位置。
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在2012年5月之前,公司的一切都比较正常,尽管工资偶有拖欠,但仍然会在当月发放,因此他也不以为意。
“陈世卿后来就跑到美国,不接电话了,但还是有邮件。
” 《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陈世卿给员工发出的邮件称,自己在美国找投资,工资会拖延一段时间,让员工在欠薪前提下为他工作。
多名员工称,出于对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一头衔的尊重,他们在没有拿到工资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坚持工作,“从4月到7月,整整4个月”。
但就在7月初,这家公司再也没能正常运营下去。
欠薪或达200万 据小卓回忆,6月下旬,他们到公司上班时,发现大门已经被大厦工作人员用大锁锁住,他们无法入内。
一打听才知道,公司还拖欠了几个月的物业费没交,“当时是一个副总去物业交涉,后来就给开了门”。
但到7月7日左右,科为民再一次遭遇了被物业锁门的困局。
这一次,物业坚决不同意给公司员工开门。
50多名员工,包括三四个美国人,这才意识到公司这次是彻底完了。
“倒闭就倒闭吧,但是拖欠我们的薪水总要给吧。
”小卓这样表达自己的愤怒。
他们在劳动合同还没有到期的情况下,却被动地失去了工作岗位。
而在这些人当中,还有好几个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
无奈之下,小卓等人开始联合起来,前往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争议仲裁委讨说法,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出面,为他们要回拖欠的工资。
据员工们介绍,陈世卿创办的这家公司,共拖欠约50名员工4个月工资200万元左右,依据不同职位,员工们拖欠的工资数额不
一。
以小卓为例,其被拖欠的工资约为3万多元,而王磊的工资则超过10万元。
海淀区劳动争议仲裁委随后给陈世卿打电话,要求进行调解,但对方一度不接电话,导致仲裁立案通知书不能及时送达。
10月18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北航世宁大厦物业部门证实,科为民的确一直拖欠物业租金,金额有数十万元。
但被问及如何追讨该公司的欠款,该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上面的事情,目前暂不知情”。
员工们还称,陈世卿等曾经在7月中旬回来世宁大厦一次。
该公司几名高层被大厦人员堵在办公室前要求还款,导致他们不得不将公司的办公电脑进行抵押。
经营不善或与云计算有关 10月18日,《中国科学报》记者登陆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输入“北京科为民康信息 10月18日,北京科为民 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北航世宁大厦的办公室一片狼籍,办公设备已被物业人员清空。
本报记者彭科峰摄 热点,丢失了原本赚钱的项目,并导致公司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这可能是发生欠薪、公司关门的主要原因。
当然,小卓对此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公司的运营不善或许是原因之
一,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陈世卿涉嫌将投资人的钱卷走。
“公司不是没钱,2011年台湾投过来的1000万美元不可能这么快就用完,有可能他自己把钱弄走了,跑回美国去了。
” 根据小卓的说法,陈世卿早年在台湾创办科技公司时,也一度遭遇公司经营不善、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
他当时也跑到美国,直到后来重回台湾时被人发现,以禁止出境为条件,迫使他不得不将薪水发放给当地员工。
“可能不是第一次了。
” 员工将发起法律诉讼 陈世卿 科技有限公司”字样后发现,该公司目前仍处于“开业”状态,其注册号为,法定负责人为陈世卿,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25日,注册地点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309、310、310-
1。
其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未取得行政许可的项目除外)。
其中知识产权出资为800.0万元。
该记录还显示,该公司已经通过了2011年年检。
这样一个成立时间不算短的科技公司,缘何走到被物业封门、员工薪水无法及时支付这一步?多名该公司前员工认为,这与公司2011年盲目开发云计算项目有关。
当然,也不排除陈世卿等人将公司资金转走的嫌疑。
据员工称,2004年,陈世卿带着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光环来到中国。
2005年,其利用科学家的身份,与医疗行业资深专家合作创立北京科为民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在其后的数年间,随着精锐的技术团队加入,通过开发医疗行业软件,科为民成为医疗行业软件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此项业务将公司带入自主造血的进程。
但在2011年底,陈世卿盯上了时下热门的云计算领域,配置给医疗行业软件开发团队的资源日渐被压缩,最终导致前期多年打下的医疗行业软件客户不断失去。
“有员工自己出钱出差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然而当员工归来向公司报销的时候,得到的却是白条。
” 据称,2011年初,台湾纬创股份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给陈世卿在美国、香港分别注册的壳公司———信息超级网格科技有限公司。
陈世卿从美国超微公司(SuperMicro)买进一批高密度刀片,也就是该公司所谓的“云海一号”、“云海二号”。
但由于散热问题没有解决,其所采购的高密度刀片难以启动,最多的时候也无法开启一半设备,一堆数百万美元的高密度刀片遂成了一排黑色的展品。
“陈世卿对于医疗软件还是很在行的,但很可惜,他过度看重所谓的热门———云计算,实际上他根本不了解现在的云计算市场已经发展到什么状态。
”多名员工表示,盲目追捧 “其实陈世卿这一走,不但拖欠了我们的薪水,还给我们带来很多其他问题。
”小卓介绍,在多次联系陈世卿未果后,员工中有些人开始“认命”,自行找别的公司上班。
但有很多人在试图和新公司签约时,一度遭遇无法提供原单位离职证明的尴尬。
有些人不得不拒绝新公司的邀请,继续等待。
“后来是在海淀区仲裁委的帮助下,我们统一开具了相关证明,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方只字未提欠薪一事。
”小卓说到此事,仍然摇头不已。
7月中旬,30多名员工集体向海淀区劳动争议仲裁委提交了劳动仲裁,要求对方赔偿相关损失。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部分员工开始接受被欠薪的事实,有些人开始自认倒霉,不再追究。
如今,坚持要求陈世卿发放薪水的员工已经不到一半。
“9月份仲裁开过一次庭,好像去的只有十几个人了。
”王磊说。
多名员工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现场出具了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原件、海淀区劳动争议仲裁委下发的受理案件通知书、员工工资卡打款记录等多项证据。
记者还看到陈世卿发给部分员工的回复短信称:“人要以正面善意去相处多好。
我正在等待我的下一批私人贷款下来。
请放心,我和公司是代表最高诚信的个人和企业。
” 在万般无奈之下,有多名员工开始“网络讨薪”。
10月起,他们开始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等论坛发表自己的讨薪要求,并出具了相关文字和图片证明。
“但现在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小卓说,下一步,他们考虑向公安部门报案、向法院提请经济赔偿与刑事自诉。
“发生的这一切,让我之前对于科学家的敬仰消退了很多,选择工作也理性了很多。
”小文说,他依然记得在刚进公司时,陈世卿在员工们面前吹嘘和广东、贵州某些省级官员讨论云计算的情景,“当时觉得他特别牛,有很多资源,没想到会变成今天这样”。
在记者通过电话、短信、微博等方式多次联系陈世卿后,10月18日,陈世卿通过短信告知,自己目前在国外,有关拖欠员工薪水
事,只是一两位行为不良的国内员工的夸大其词,“故意公开诽谤”。
但根据《中国科学报》记者联系上的员工人数,被欠薪的人数已超过两位数。
但针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提出的关于欠薪数目、公司是否周转困难、具体原因、何时解决等问题,陈世卿均未正面回应,他只表示“(针对爆料员工)我们正在搜集证据,保持适当时间的法律追诉”。
在《中国科学报》记者介入此事后,陈世卿又给小卓等员工发来短信,表示“争取一周内先申请私人贷款处理您的欠款,但需要把网上的负面消息去掉,另外要签仲裁撤诉和离职证明两份文件”。
但小卓对此并不表示认可,“从5月到10月,前后拖了这么久,他总是在作类似的搪塞,一直不解决,我们不可能相信”。
记者感言 双面人与科学家的道义 姻晓彭 我们常常用“双面人”来形容影视剧中的间谍。
间谍往往有真假两副面孔,一副是公开的,常常表现为大义凛然、心底无私的正面形象,另一副则表现为城府多变,未达成任务就耍尽手段。
事实上,这样的人在科学界也不少见,古往今来,有很多伪科学家用华丽的外衣掩饰自我,试图获得最大的利益。
1992年的王洪成就是一例,他鼓吹水能变油,还一度赢得国内媒体的吹捧,但很快就被打回原形。
今年爆发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简历造假一事也是如此,陆骏用造假的简历包装自我,最后终成笑柄。
陈世卿陷入讨薪困局,和以上两位在某种程度颇有一些类似的地方。
打开搜索引擎,网上有关陈世卿的介绍不算少,但大都雷同得吓人。
在这些介绍中,陈世卿是一个在超级计算机方面很有研究、热心归国创业的高端科学 家。
但这一次当他所创办的科为民公司被大厦封门、拖欠数十名员工工资的消息传开后,人们似乎发现,这个科学家还有着另外一副面孔。
当然,科学家和企业家不同,从欠薪的角度来看,陈世卿未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仍要另当别论。
毕竟,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陈世卿院士在学术和科研上有什么问题。
但欠薪事件至少说明,其在处理员工关系上存在一些问题。
陈世卿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一个颇让人尊敬的科学家的身份。
这倒不是说科学家创业就一定能避免欠薪,只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科学家身上,委实让人一时难以接受。
其实,科学家创业失败的例子并不少见,毕竟市场和科研是两回事。
从目前能找到的证据看,陈世卿院士确实热心创业,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只是云计算这个烧钱的行业可 能让他小小地跌了一跤,最终出现了资金周转不利的问题。
其实经营不善并不可怕,曾经的“巨人”史玉柱当年也因为建造“第一高楼”失败,欠下员工和投资人大笔钱。
但史玉柱并没有逃避责任,更在二次创业成功后,按照约定兑换了当年债权人的欠条。
作为有着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顶耀眼光环的陈世卿,能不能向史玉柱学习,大方地出面表态,哪怕给予一个将来兑付的纸条,也比现在四处躲避、不见员工要好。
在欠薪、讨薪甚至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常态时,仅指望欠薪者本人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已不能解决问题。
劳动仲裁、法院等有关部门应积极介入,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帮助相关各方妥善解决纠纷,特别是解决被欠薪者的实际困难,才是防范此类事件因拖延进而被激化的有效手段。
观点 云计算可供创业的地方很多 姻本报记者彭科峰 根据多名员工的说法,陈世卿的公司遭遇物业封门的困境,多少与在超级云计算方面投入巨资,致资金周转不灵有关。
那么,目前我国的云计算领域发展现状如何?如何处理好前期投资和未来发展的关系与风险?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北龙超级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术官陈健。
云计算前期投资高 《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怎样?投资是以企业为主,还是以政府部门为主? 陈健:应该说,整个行业都比较热。
现在很多大型公司都转向云计算,当然地方政府也比较感兴趣,很多地方都在创建智能城市、云计算中心。
当然,国家对于这个领域的投资也比较多。
《中国科学报》:超级云计算对于公司的前期投资要求怎样?目前从事超级云计算的知名机构有哪些? 陈健:超级云计算需要的前期投资确实很高,主要是一些硬件设备价格高昂。
前期硬件设备至少需要百万元以上。
当然,现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普遍提高,有些运算以前要用超级计算机,但是现在用一些普通的计算机联网也可以。
社会需求在不断发展提高,未来所需的计算机运算量会越来越大,高端的计算任务还是需要超级计算机来解决。
目前主要的机构有国家的超级计算机中心、国家网格中心,还有十几个高校联合组建的超级云计算的相关机构。
云计算引入高性能计算之后,确实降低了客户使用云计算的成本。
北龙主营的是云计算领域中的超级云计算,也就是高性能云计算,是国内专业的超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主要业务是面向众多科研教育及企业需求,提供专业的超级云计算服务。
同时,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国内超级云计算平台,将提供简便易用的超级云计算WEB化服务。
《中国科学报》:目前超级云计算是不是主要用于比较高端的领域? 陈健:有,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
有些大型企业,比如核工业,就会自己购买超级计算机进行操作。
但是一些中小企业就不会,现在云计算的趋势是将这些企业的需求集合起来,由专门的超级云计算服务企业往外出租这些服务。
有些企业,比方说汽车企业要做新车上市的碰撞实验,他需要在短短几个月内做完,但要临时购置超级计算机肯定来不及,人手也不够,这时就需要采购超级云计算服务。
《中国科学报》:怎么看待未来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陈健:实际上,云计算有一个很好的思路,就是让IT制造商、服务商把设备和有关企业整体包装起来,用户看到的只是最后提供的服务。
这也是一个方向,只需要让用户体会到服务的方便,其他都不用管。
就如同用电一样,触手即得,而不用关注电能如何产生、来自何方。
创业须量力而行 《中国科学报》:怎么看待一些科学家或个人创办云计算公司失败的例子? 陈健:我觉得这很正常。
有多少钱,做多大事。
很多经济行动有一定的资金要求。
尤其是超级云计算领域,随便投入都需要几千万元,如果资本有限,你的资金在短时间内很快就会消耗完,难免创业失败。
而且研究所和公司是完全不同的实体,成立公司的目标是要盈利,公司的存在是要依靠现金流来支撑的,但在市场孕育和推广阶段,现金流一般都是负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支持公司坚持到产生正现金流的时候。
北龙超云公司这种产学研结合、事业投入、企业专业化运营的新模式,既可以降低企业前期运营时的巨大风险,也可以避免政府事业单位的盲目投资。
另外,云计算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可以创业的地方很多,如果资金很足可以直接做数据搭建平台;但是如果资金不够,可以从事超级云计算领域内某个特定的专业云计算服务,同样也可以获得成功。

标签: #经营许可证 #网站维护 #多少钱 #多少钱 #无线路由器 #比特率 #要多 #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