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坐在葫芦里,微信一天能加多少人

多少人 7
06百花台 czrbcf@ 责编:张楚藩电话:23567732016年2月25日星期
一直坐在葫芦里 □米丽宏 季羡林仙逝之后,广东潮州的饶宗颐,被推为当代第一国学大师。
饶宗颐,治学博而能深,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
其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深。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他还是一位百岁老人。
当人问及饶宗颐的高寿之道时,他说,我一直坐在葫芦里。
饶老的“葫芦”说,脱化于元代诗人杨维桢的一首诗:“溪头流水泛胡麻,曾折琼林第一华,欲识道人藏密处,一壶天地小于瓜。
”大意为,达观处世,静守自我,可得身心愉悦。
“葫芦”哲学不仅适用于养生,也适用于治学和做人。
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就有自己的“三境界”。
第一重: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
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第二重: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
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表风光,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便看不见林隙间的“绿”。
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
第三重: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
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唯如此才会不生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享受孤独,注重内在,静迎浩荡风光,这便是“葫芦”里的人生。
成功需坐冷板凳,在他,板凳之冷,恰是宁静;他心甘情愿、心无旁骛地一坐一生。
饶宗颐剖析说:“一热闹就不能冷静,不能冷静就不能看问题,不能解决、研究问题。
因为
热闹,时间、精神就都向外发泄掉了。
”他崇尚的是“空山多积雪,独立君始悟”。
他抱定的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因为“静”,所以“远”;因为“耐苦”,所以“自在”。
像饶宗颐一样静守“葫芦”卓有建树的人,大有人在。
我所敬佩的一位女性———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百岁时感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世界堪比瓜小,于花朵中看到菩提,从芥籽里见得须弥,是一个人的修为。
外部世界虽然敞阔,内心的旅途却更加遥迢漫长。
有时候,我们能够观察外在的、粗浅的活动,但无法看透内在的、隐匿的洞穴,那里面收藏着丰厚奇诡的宝藏。
当一个人,不断地向内求索,探幽寻微,一生专注时,自然会获得命运的垂青。
丰子恺,一生自外于名利场,性 情安详僻静;相对应的,他的画儿,虽落笔于烟火缭绕的小民起居,却笔致饱满,婉转自喜,成为漫画中永恒的经典。
丰子恺的隔壁芳邻木心曾论中年,说中年如一场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人人都跋涉得尘满面鬓如霜;而丰子恺,却一直不紧不慢地信步于尘世喧嚣之外,那种近乎高贵的消极,或许,只因为他找到了安顿灵魂的“葫芦”。
天性,加守持,成就了他的高度。
明代写出《小窗幽记》的文学大师陈继儒,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处世格言。
有一句说: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皴擦点染,走向不同,身份不同,成就不同,但不管身在何处,最难得的是,安顿好自己,守持好自己,保持一颗质朴清醒的内心。
河南省内乡县衙的“三省”堂,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 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自古宦海浮沉,风高浪险,做官,也算得风险高的职业吧,但守持住“自己也是百姓”这一信念,便安顿好了为官之心,拥有了一个好官的定力。
每个人都有完成自我的方式,也必有安顿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盲尼听完晚课,师父说,天已经很黑了,你打个灯笼回去吧。
盲尼说,我一个瞎子打灯笼有什么用?师父说,有啊,别人看见你手中的灯笼可以让开你啊。
盲尼说,那我就打上吧。
不想半路仍和一个人撞了个满怀。
盲尼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手中的灯笼吗?对方说,你灯笼里的灯早已灭了。
盲尼恍然大悟:一切外在的都是靠不住的,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本有的光明。
寻找这个“本有的光明”,第一有赖于你澄明通透的心,第二离不开清鲜安静的存身“葫芦”。
去找吧,寻找的过程,便是你自度的过程。
春天的风铃 (外一首) □梅玉荣 当燕尾,剪弯了湖水便有轻捷足音传来从辽远的白云深处,从蝴蝶的翅膀上从恋人睫毛上,从一片无与伦比的草原足音传来 鸟语无止无休油菜花的肆意泼洒,无止无休从心尖上冒出的绿芽,无止无休风儿吻上你的脸。
当你掀开一页李白一首陶渊明,或者一句《瓦尔登湖》那湖水叠映着澄澈,深不见底生命和爱,互为倒影 是谁手捧瓦罐,摇响春天的风铃大地无言,厚德以载物细碎的小野花芬芳到你的脚下,磅礴到天涯 潮州市下东平路莼园啸天楼郑鹏作 三步暖心 □张松 跟一位做保洁的同事聊天,她向我大倒苦水,说每天工作很辛苦劳累,在单元楼道里爬上爬下打扫卫生,但还是有小区的住户不满意,向公司投诉。
公司很注重住户的满意度,一旦遇到投诉,轻则批评,重则扣工资。
在我所工作的小区里面,有两千多住户,每个保洁的工作量都不小。
见同事很苦恼,我打算随机找一家住户回访,收集他们的意见。
到了一家住户门口,我正敲门时,门开了,是一位认识的大姐。
见到我,她很热情,忙招呼我进屋坐。
我说了近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希望她能够提点建议。
说到我们的工作,她赞不绝口:保安工敬业,工程维护到位,尤其是保洁工作很细致。
见她这样说,我心里有了底,并非保洁同事所说住户对我们的工作有意见。
调查完后,我向住户告辞。
她拎起了一袋垃圾。
我想顺路带出去。
她拒绝了。
她说,垃圾桶到门口只有三步的距离,我习惯每天将垃圾袋放到桶里。
假如将垃圾放到门口,他们的工作量会大很多。
对于住户的做法,我肃然起敬。
三步的距离不长,跨过去,顶多几秒的时间。
这份不经意的暖,爱意流淌,让这个萧瑟的秋日暖意融融。
说说一位保安兄弟,他们的工作也很辛苦,每天上班12小时,两班倒,没日没夜,除了上班就是睡觉,很少有休息娱乐时间,可他依然达观坦然。
说起有刁难的住户,他没有抱怨,而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门口上班,每天汽车进进出出。
他有个习惯,开完汽车道闸后,便向前迈三步立正向住户敬礼。
我说,你可以不用向前迈步,原地敬礼也可以。
他笑了笑说,向前三步刚好离车门50公分,看着住户微笑示意,才显得亲切,没有距离感。
50公分,不远也不近,是人与 人之间交往的距离,他算得如此精准,这样的细节谁会注意呢?可他却记在心上,不得不佩服他对细节的重视。
正因为他对细节的苛求,住户对他有很高的评价,经常收到表扬信、锦旗。
住户说,三步的距离,让我们感到家的温暖。
向前三步,暖心怡情。
在保安身上,看到了他对工作的敬业和忠诚,即使身处平凡,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哪怕有些卑微的工作,这就是成功。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父母带小孩去逛公园,逛得累了,吃零食充饥。
父母随手将垃圾扔到地上,旁边就是垃圾桶。
小孩二话不说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进桶里。
父母嫌小孩多事,就在不远处就有打扫卫生的保洁,这样做显得多此一举。
父母大声斥责小孩。
小孩紧绷着脸,差点哭出声来。
正在这时,一名网友掏出手机,捕捉到这个镜头。
网友没有参言,毕竟是大人教育小孩,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便离开了。
网友将这张照片发到本地论坛,这样写道:“看到这一幕,很感慨,心中有话想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看到这样的父母,的确有些寒心,好在小孩比大人‘懂事’,三步的距离,让我们看到希望,爱心之花依然绽放。
”帖子发出去后,网友纷纷跟帖,指责父母,褒扬小孩。
不知道小孩的父母看到后会不会为自己的举动汗颜。
其实,三步的距离,看似很远,至少现实中有些人难以做到;三步的距离又隔得很近,在我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他们用行动给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
三步暖心,爱意融融。
乔迁,带不走的旧时光 □杨木华 在新年的第一个吉日,我搬入新家。
乔迁是一件喜庆的事,可收拾各种物品,准备搬家的过程,却是一个往事弥漫取舍艰难的过程,想不到小小的蜗居竟容纳了那多的器物,无奈放弃很多旧物。
一根光滑的杜鹃树枝。
抚摸这光滑的杜鹃枝干,某一段旅程瞬间鲜活起来。
它是拐杖,我登苍山兰峰时的拐杖。
那年苍山西坡杜鹃花开得正盛,朋友约登兰峰,想着遍山怒放的杜鹃,于是欣然起行。
从海拔二千六百米开始步行,野花随山势的升高热烈演绎烂漫的故事,五月的杜鹃已开到海拔三千米左右。
看粗壮的杜鹃树上苔藓悠然垂落,看鲜艳的花朵点靓古老的枝条,一花一世界,一树一极乐,在花海中流连之后,我们继续向峰顶进发。
可山峰突然陡峭起来,向导说这里叫“碰鼻子坡”———坡度大到向上攀登时膝盖会碰到鼻子。
我自然是一步三喘,三步一停,败下阵来的念头渐次占据头脑,那杜鹃枝就在我即将放弃的那刻出现。
顺着伸到眼前的枝条,看见向导古铜色的眼里满是怜悯与鼓励,他说:“当你的拐杖。
”接过,一米多长,手握处有一点点弧度,握紧拄下,某种属于老杜鹃树的沉静缓缓传来。
拄着那拐杖,我终于登海拔四千米的峰顶。
回返时,又用它支撑稳稳下山。
回到山脚,舍不得丢弃就带回家中。
可把他竖在阳台角落后,却再也没有用过。
如今整理物品,看到这尘封的拐杖,那一段登山往事缓缓浮上心来,可新居似乎不需要这“木棍”,放弃成为必然,故事就只能留给过往。
一堆形态色彩各异的卵石。
这 些卵石大多是从漾濞江边千挑万选捡回来的。
那些年,漾濞江中野鱼不少,喜欢钓鱼的我,不时到江边爽上一天。
可有时鱼儿戒备森严不开口,钓杆空垂,鱼食闲挂,百无聊赖的我自然是到乱石滩上寻觅心仪的石头,期待一个意外惊喜。
听说有人在江边发现一块“绿玉石”———某种带花纹的绿色质地的石头,因纹理独特而卖了几百万。
还听说有人捡到造型独特的石头,卖了几万块之类的传奇。
那天我一番搜索,却只捡到几个雪白的小石头,准备回家摆到花盆中压住泥土且当一种风景。
在某次转身的瞬间,一块半埋在沙中的石头勾住我的双眸,刨出洗净,一块十多斤重的彩花石呈现:椭圆的白色石头上,黑色的线条组成简洁的山水构图。
无心插柳柳成荫,收好渔具,带石回家,摆到电视柜上,水墨韵味氤氲客厅。
最初有客人来闲聊,我都讲捡拾的故事,指点石上的山水意境,可后来渐渐淡了,直到最终被孤立墙角。
若不是搬家,这石头大约不会重回手中把玩,可新居早已被现代装饰品占领,似乎也没这质朴石头的容身之所,依然只有放弃。
几盆寻常的花。
是的,这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花草,仅仅是因为我的喜欢,寻常的他们就在我的蜗居安了家。
有去朋友家见到爱上而讨要来,有去花鸟市场闲逛喜欢而购买来,还有去山野闲走看到而采挖来。
每盆花,都有一段情感纠葛的过往。
那盆“青竹飙”,是多年前深冬去苍山西坡带回来的野藤。
那天,徒步很久即将抵达那个叫马尾水的瀑布时,在路边的岩壁上,发现顺滑的青藤缠绕,大片的掌状叶 青翠欲滴,只一眼就喜欢上这苍山高处的生灵。
归途中割了三段老藤,回家用上好的山基土种下。
第二年春天,其中两截藤条抽芽长叶,带着我的期冀缓慢攀爬,一年后长粗长壮,叶片越抽越大,在我客厅与阳台之间的装饰门框上,绿成一道妙曼的风景。
可如今,我也无法带他走———这一直长在室内的藤,早已失去了韧性,若强行搬动只会折断伤害,就留给下一个居住者吧!可下一个居住的人,是否会喜欢,是否会疼惜,我替藤担忧。
一盆花草,就是一个生命。
那些花,似乎不是花,而是这个家庭的成员。
我养的,似乎也不是花,而是一种宁静的生活。
新居中我购置了层级花架,能带走十来盆花。
那盆常春藤,因为养在室外,饱经风吹日晒,加上藤条只有两三米长,我提前搬入新居,它很适应新居的环境,已经开始抽条长叶。
可还有五六盆花,只能留在原地,旧居在新人入住之前,我一直按时去浇水,可新人入住之后,除了祝福,我也就鞭长莫及了! 乔迁,不仅带不走旧时光,还放弃了某一段生活的过往。
记得一则叫“时间煮雨”的微信,深深契合我的心:“蓦然回首/那些不忍放手的/念念不忘的/最终都定格成了风景/一些事情渐渐变得淡灭/你知道他存在过/但却忘记了怎样的存在过……” 是啊,房子里的故事房子都知道,只是,它不说。
而后来的人,正生发着自己的故事,我残留在旧居中的那些痕迹终将渐渐淡灭,多年以后,不知那个旧居是否还会记得曾经住过的我? 借米 □王月冰 我不知多少人借过米,反正我是借过的。
那是快30年前的事了,我10岁左右吧,也许不到10岁,记不太清了,但借米的那种感觉,刻骨铭心。
那时可真穷。
刚过了年,家中就青黄不接了,年成不好时甚至连过年米也要借。
家中是有田的,而且父母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在田间劳作,每年也收获满粮仓的金灿灿稻谷,可不知为何,就是会年年少粮。
或许是因为母亲喂了太多的猪,因为它们是我们家唯一的经济来源,那时又不喂饲料,需要大锅大锅的大米和青菜煮猪食。
我们三姐弟也不像今日的孩子有牛奶、曲奇等应有尽有的零食,哪怕廉价到一分钱一粒的糖粒我们一年也难吃上几次,因此我们每餐都能狼吞虎咽吃几大碗饭。
母亲面子薄,总是打发我去借米,她说我嘴甜,比姐姐和弟弟能借到米。
每次借米前,母亲头天晚上会在床上辗转到半夜,考虑该到谁家去借米。
四叔婆家我去借得最多。
我端着篾筐走到她家院子外,甜甜地喊“四叔婆”。
四叔婆便会出来,看看我,看看我手中的篾筐,说:“月儿,给叔婆讲个故事。
”我于是欢快地进门,搬个小板凳坐下,开始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四叔婆说,一个故事可以借两升子米。
他们家有个量 米的竹筒,叫升子,一升子米大概有一斤八两。
我总是很积极很卖力地讲故事,讲完这个迫不及待接着讲下个,生怕四叔婆要我停止,因为我讲的故事越多,就意味着我可以借到的米越多,母亲便可以少些日子的烦恼。
为了多借米,我想尽办法到处搜集故事书来看。
那时村里书本来少,弄到故事书非常不容易。
有时实在没故事了,我就自己编,四叔婆也有滋有味地听着。
我后来能写些文字变成铅字,大概也得益于这样特殊的借米经历,真应该感谢四叔婆。
当我抱着米踉踉跄跄地出了四叔婆家的院门,早就忐忑不安等在那的母亲,便会欢喜地飞奔过来接过米。
米很重,但母亲的脚步无比欢快和轻松。
可是,四叔婆家并不是每次都有米借,毕竟他们家也有一大家子人要吃饭。
于是没办法,我便只好去别家借。
大部分人家都会借给我,多多少少而已。
那时大家几乎都困难,能借给你米,是莫大的恩惠。
可也有借不到的时候,那种失望,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有一天,母亲看到邻居家堂叔从打米厂挑着沉甸甸的大米回家了。
她开心地对我说:“快去堂叔家借米。
”我抱着篾筐蹦蹦跳跳地去了堂叔家,好远就稚声稚气地喊“堂婶”,进了屋,堂婶坐在火塘 边煮饭,饭香四溢。
我乖声乖气地说:“堂婶,我妈说想跟您借几升米。
”堂婶几乎连看都没看我,板着脸孔说:“我家也没米!”好长时间我都愣在那,小脸滚烫。
出了她家的门,我便飞奔回家了,丢下篾筐,伏在床上大哭起来。
母亲叹了口气,紧紧地抱住我。
我至今不知道堂婶为何不愿借米给我,这也早就不重要了,可那种失望,几乎缠绕我至今。
后来在学习和生活中,当我有偷懒行为时,父亲都会很严厉地指责说:“偷懒!不记得借不到米时哭脸了?”我当然记得,于是发奋。
直到今天,我仍旧经常用父亲的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是的,借不到米,不是别人的错,是你自己,你为何要去借米?要彻底摆脱这种失望,那就让自己成为不要借米的人。
实际上,我以后的很多人生轨迹都受借米经历的影响。
比如,我当年会发奋读书考上大学,就是想吃上所谓的“国家粮”,摆脱借米;后来,我又给我的儿子上了农村户口,心中隐隐想的竟然是这样他就可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不济可以凭着勤劳享受口福。
我几乎每年秋天都会赶回乡下帮父母晒谷,坐在金灿灿的稻谷前发呆,觉得无限满足。
我舍不得丢弃任何一粒粮食,不能吃的剩饭剩菜都会晒干拿回乡下喂猪,或者用桶装好送到附近的饲养场.…… 桃李不言 你不言。
只开花全身充满魔法长满诗一样的刺,勾住渴念美的每一双眼睛,以及魂灵 过往的冰凌交给岁月去点数如今的鲜研,交给蜜蜂来作画苍穹幻美而空,一如入骨的思念我在风中默念给我青春与力,勇气与光植于大地,植于季节的沃土植于一寸寸的轮回新生 你不言,背向光的侧影这样奔放色彩与色彩缠绕脉络与脉络交流一条河在天上恣意地飞飞成一曲天籁 只能仰望。
在你脚底名利风光一点点匍匐下去,低到尘埃 桃花红成唇彩 (外二首) □海清涓 出生在春天的女子宛若一朵放大的桃花面对桃花这小小的红,这巧巧的红,这艳艳的红该用怎样的心情亲近,聆听,呼唤,倾诉 这个春天,在故乡的泥泞路上轻轻地想桃花,静静地恋桃花 桃花红了,桃花真的红了红成春天的妩媚红成春天的焦点红成少女的唇彩 春天的特使 突然发现,桃花其实是一场无疾而终的初恋 桃花,像刚刚发育成熟的少女每遇春风这位多情郎,都会在枝头微笑,撒娇,哭泣,悲伤 是桃花映红了春天还是春天映红了桃花这事与我无关,我也不可能去打探 桃花红时,我只想弄清楚哪一朵桃花,是春天的特使 跟所有的红干杯 有了桃花,才有红颜读懂桃花,才能读懂红颜 世上有桃花,真好春季有桃花,最美 生日开进一朵桃花,不是梦幻生日住进一朵桃花,不是烟云 数年前,桃花小心翼翼地哄我数年后,我小心翼翼地哄桃花 黄瓜山寻粉饼,桃花岛觅胭脂桃花,为了你,我愿意跟所有的红干杯

标签: #多少人 #上限 #费用 #好友 #流量 #加盟费 #要多 #创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