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融媒2022年5月25日星期
三 本报记者王若辰 “从大漠回来你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抖沙子。
衣服和鞋里的沙子还没抖干净,电脑也送去维修除尘了。
” 刚从“神十三”返回现场归来的张扬,已经习惯了“很疲惫又很兴奋”的状态。
这位有着十年时政、科技、文化等领域新闻报道经验的新华社记者,在张扬工作室成立后更是跑进“快车道”,其系列权威访谈作品以及众多重大新闻现场的Vlog产品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广受年轻受众喜爱。
最近,又有一个“赛道”传来捷报:仅仅6个多月的时间,张扬个人抖音账号粉丝数突破100万。
加上微博和B站,目前张扬在网络已拥有超过450万粉丝。
“谈及抖音,就必须提到‘神十三’的发射。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招待所里,我发了人生中的第一条抖音视频。
”张扬说。
入驻抖音前后的极限24小时 张扬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直在寻找“开号”的时机。
“入驻抖音可以加强工作室产品的轻量化呈现,使重点视频的精彩片段得到高效利用和充分展示,这是大家长久以来达成的共识。
”张扬工作室成员马原驰说。
当工作室接到去现场报道“神十三”发射任务时,大家觉得,“开号”时机来了。
2021年10月14日,“神十三”发射前2天,这个名为“张扬”的账号发布了第一条抖音,“官宣”入驻。
不到24小时,就迅速聚集起超过10万名粉丝。
紧接着,“神十三”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名单公布,张扬工作室紧锣密鼓,将精心制作的《权威访谈丨张扬对话王亚平: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全网上线。
该报道成为当天及之后几天数百家新闻媒体及自媒体进行二次创作和二次传播的主要信息源,片中“王亚平想给女儿摘星星回来”“太空自带美颜功能”等金句迅速传播。
“刚刚抵达测发大厅时,整个现场出奇安静,我们也跟着紧张,不确定这里将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摄像机不要停。
”张扬工作室成员赵世通说,当从北京传来“发射成功” 星辰大漠的见证 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如何成为“爆款制造机” 扫二维码,看融媒报道《大漠深处耀星光》 扫二维码,看融媒报道《发射成功!她和王亚平有一个约定》 扫二维码,看融媒报道《张扬Vlog丨我在“神十三”发射前的31个小时……》 这几个字时,整个大厅“一瞬间就沸腾了”。
刚刚报道完火箭升空一幕的张扬,迅速从楼顶转场至测发大厅,终于赶在宣布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时拍摄到了0号指挥员吴华和航天员系统总师黄伟芬。
现场的欢呼雀跃、拥抱庆祝,新闻关键人物的当下感受、本真表达,都作为这一历史性时刻的鲜活注脚,永久镌刻进团队的镜头。
“立足核心现场,融入个人视角和感受”———这是工作室贯穿始终的理念。
凌晨,3条现场新闻新鲜出炉,成为网友了解发射成功后现场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引发上百家媒体转载。
上午、下午、傍晚、晚上、午夜、凌晨、清晨———“神十三”发射前后的24小时,被拍摄任务分割成段,无缝衔接,一分钟掰成两半用。
载着“太空出差三人组”的飞船返回地球时,张扬工作室再赴大漠,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凝结成一篇篇刷屏的新媒体作品。
扫二维码,看融媒报道《张扬对话王亚平: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 一段不到30秒的短视频在抖音上收获了160多万次点赞,这是工作室小伙伴们不曾想象过的“惊喜”,也是他们深耕细作后的大丰收———从近2小时的采访素材中,选出哪一个话题点作为短视频的素材,团队就此进行了反复讨论,视频的剪辑节奏、景别选取、音乐、封面等元素更是精心设计。
“我们自感没什么秘诀,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那就是实干出真章。
”张扬说。
如何打造“爆款制造机” 一篇叫好的传统新闻作品并不意味着在新媒体平台一定叫座,对于如何把工作室打造成“爆款制造机”,在“离现场近一点”“赶时效快一点”之外,大家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寻找新闻核心人物之‘外’的采访对象,挖掘出‘不一样’的故事,这是每一次我在现场时会反复琢磨的事。
”张扬说,“神十三”发 射前夕,工作室制作播发了短视频《王亚平女儿:我想让妈妈为我摘一颗星》,以孩子的视角呼应王亚平此前接受采访时说的“为女儿摘星星”,孩子充满童真的那句“只想让妈妈摘一颗星星,不然天就不亮了”再次引发全网刷屏。
“张扬老师特别擅长打开别人的话匣,总是能够在现场迅速和采访对象建立起情感连接,让他们轻松而又自然地表达。
”张扬工作室成员麦凌寒说。
如何找到“精彩故事”?“下一个诀窍就是思维观念上的突破与创新。
”张扬分享,“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会有意识地‘去记者化’,我不仅仅是一个好奇的提问者,更是事件的参与者、整体叙事的一部分,要忘记镜头的存在,和新闻人物共同完成这个故事。
” 这种创作观的形成,离不开团队对目前最受欢迎的视频产品形态的研究,“相比于有些模式化的传统新闻播报,大家在新媒体端 更想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看到第一视角的体验和感受。
”张扬说。
2022年4月16日,“神十三”返回舱着陆后,团队去采访开舱手苏黎明时,“体验感”和“互动感”成了大家默念的关键词。
没有“直愣愣”地提问开舱流程、如何训练,而是掂一掂扳手,试一把开舱,对苏黎明执行任务时的背包来一次“大开箱”。
“动起来,玩起来,观众想了解的信息就都在里面了。
”张扬说。
制造爆款还有一个秘籍,就是团队的创作初心:向观众传递正向的情绪价值,让主旋律有高声量,让正能量有大流量。
“作为一个新媒体视频团队,我们希望尽可能地用具象化的思维,更直观、更感性地展示人物、讲述故事,释放出人物和故事中独有的精神光芒,传递正面的情绪和价值观。
”张扬工作室成员李桢宇说。
“‘破圈’从来不是刻意为之的效果,而是有力量的内容的必然结果。
正向的传播收获了受众正面的反馈,是对我们这份初心最大的回报。
”张扬工作室成员宋育泽感慨。
属于“分享者”的收获 在“神十三”发射与返回的两次战役性报道中,张扬工作室共播发了近50条稿件,在全网收获了超5.5亿的浏览量和超450万的互动量———这是属于“分享者”的收获。
“打理个人账号的过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与新闻受众之间的关系,更精确地说,是与粉丝群体的连结。
”张扬说,“我跟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日常了,能真切感受到他们那份对我的信赖在一点一点加强。
” 每次视频发出后,弹幕区、评论区和账号后台都会收到大量留言,有的粉丝甚至会手写七八千字的长信,分享从“小羊姐姐”的作品中汲取到的力量。
“两会报道的认真严谨,武夷访茶的柔美回甘,日照金山的落落大方,奥运百秒的灵动活泼,霍格沃茨的梦幻美好。
一首贺曲,两回逛展,三次读信,四段钢琴,无数次感动……” 向受众分享和传递正能量,而受众亲切的留言、真诚的反馈,又何尝不是分享者的力量源泉呢? 对这支报道经验丰富,制作过很多有影响力的纪录片、权威访谈、现场新闻等的团队而言,做好一段几十秒的短视频也是一项“很酷的事业”。
前方还会有怎样的好故事?他们擦亮了镜头,准备好去记录和分享。
(上接1版)各地各部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千方百计保障米袋子安全———中央财政下拨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资金16亿元,下达资金300亿元为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一系列部署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目前,冬小麦面积稳定在3.3亿亩以上,长势与常年基本相当,夺取夏粮丰收有基础;据5月18日农情调度,全国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85%,进度快于去年。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时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今年春节前夕赴山西考察,总书记特意来到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走进企业储煤场,察看煤场储煤等情况,强调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
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在不断推进———加快释放国内油、气、煤炭产能,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用好国际市场,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所有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今年一季度,全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3%、4.4%、6.6%,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541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
能源供给制约问题明显缓解。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月14日,上海。
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的首架C919大飞机圆满完成首飞试验。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时说的话,至今令人心潮澎湃。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当年攻克“两弹一星”一样,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结束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返回地球;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飞赴太空;“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等一系列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升级步稳蹄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融合……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实践一再证明,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三)夯实大国之基———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 坚实基础” 4月25日,列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规划网的成兰铁路,历时10年贯通跃龙门隧道;5月16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开工建设;5月以来,国家石油天然气重点工程———青宁管道与西气东输一线互联互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大江南北,一个个重大基建项目稳步推进,勾勒中国经济地理新版图。
面向“十四五”、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对于筑牢大国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远思考。
2021年5月,河南南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021年7月,青藏高原。
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指出“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2022年4月,海南洋浦港。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要“推动港口发展同洋浦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得益彰、互促共进,更好服务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一带一路’”。
从南水北调到川藏铁路,从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到海南自贸港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谋划未来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既利当前、又谋长远的战略部署,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当前经济工作部署。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涵盖更广,涉及网络型基础设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一项项具体安排密集落地,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施工蓝图”渐次铺展。
一边补短板强弱项———“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已分解出的2600多个项目稳妥有序实施;今年全国预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约8000亿元,前4个月已完成19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5%;1至4月全国铁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4.6亿元…… 一边调结构增后劲———今年一季度我国5G基站新增13.4万个,累计建成开通155.9万个;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达到2400个…… 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系列瞄准未来的“打基础”举措,将带来广阔的技术创新需求和“换道超车”新机遇。
(四)重塑发展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 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 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2021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释放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鲜明改革信号。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
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
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
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针对当前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突出问题,意见从六个方面明确未来重点任务。
时间回到2020年春天。
3月底的浙江宁波舟山港春寒料峭。
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复工复产。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 回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和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 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 大国经济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回旋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扎实推进——— 出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疏通经脉、扩大内需;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个个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年以来,虽然我国外贸外资增速放缓,但总体仍实现“开门稳”———前4个月外贸同比增长7.9%,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0.5%,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展现出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5月18日晚,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致辞,重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表示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
只要锚定目标、坚定不移,我们就一定能重塑中国发展新优势。
(五)奋发开创新局——— “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 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 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火车站到发列车数逐步增加,江南造船 按期交付疫情下首艘船,崇明首批集贸市场“有限开放”,老街上的南翔小笼重新飘香……近期遭受疫情冲击的上海,正在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风雨无阻,大海依旧在那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 今天的中国,正阔步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展望未来,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还会有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发展和安全,如一体之双翼、驱动之双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 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发展大势始终保持清醒认识:“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要把握好时与势,坚定信心向前进。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这一深刻剖析,既回答了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成功,也揭示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面向未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停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住高水平安全不放松,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 新时代新航程上,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14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中国号”巨轮必定能够闯激流、过险滩,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本报地址: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邮政编码100803中国邮政发行投递服务电话11185广告部电话63071265广告许可证:京西工商广登字20170529号定价:每份0.9元年价324元本报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富通律师事务所电话:010-88406617、13901102545
三 本报记者王若辰 “从大漠回来你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抖沙子。
衣服和鞋里的沙子还没抖干净,电脑也送去维修除尘了。
” 刚从“神十三”返回现场归来的张扬,已经习惯了“很疲惫又很兴奋”的状态。
这位有着十年时政、科技、文化等领域新闻报道经验的新华社记者,在张扬工作室成立后更是跑进“快车道”,其系列权威访谈作品以及众多重大新闻现场的Vlog产品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广受年轻受众喜爱。
最近,又有一个“赛道”传来捷报:仅仅6个多月的时间,张扬个人抖音账号粉丝数突破100万。
加上微博和B站,目前张扬在网络已拥有超过450万粉丝。
“谈及抖音,就必须提到‘神十三’的发射。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招待所里,我发了人生中的第一条抖音视频。
”张扬说。
入驻抖音前后的极限24小时 张扬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直在寻找“开号”的时机。
“入驻抖音可以加强工作室产品的轻量化呈现,使重点视频的精彩片段得到高效利用和充分展示,这是大家长久以来达成的共识。
”张扬工作室成员马原驰说。
当工作室接到去现场报道“神十三”发射任务时,大家觉得,“开号”时机来了。
2021年10月14日,“神十三”发射前2天,这个名为“张扬”的账号发布了第一条抖音,“官宣”入驻。
不到24小时,就迅速聚集起超过10万名粉丝。
紧接着,“神十三”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名单公布,张扬工作室紧锣密鼓,将精心制作的《权威访谈丨张扬对话王亚平: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全网上线。
该报道成为当天及之后几天数百家新闻媒体及自媒体进行二次创作和二次传播的主要信息源,片中“王亚平想给女儿摘星星回来”“太空自带美颜功能”等金句迅速传播。
“刚刚抵达测发大厅时,整个现场出奇安静,我们也跟着紧张,不确定这里将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摄像机不要停。
”张扬工作室成员赵世通说,当从北京传来“发射成功” 星辰大漠的见证 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如何成为“爆款制造机” 扫二维码,看融媒报道《大漠深处耀星光》 扫二维码,看融媒报道《发射成功!她和王亚平有一个约定》 扫二维码,看融媒报道《张扬Vlog丨我在“神十三”发射前的31个小时……》 这几个字时,整个大厅“一瞬间就沸腾了”。
刚刚报道完火箭升空一幕的张扬,迅速从楼顶转场至测发大厅,终于赶在宣布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时拍摄到了0号指挥员吴华和航天员系统总师黄伟芬。
现场的欢呼雀跃、拥抱庆祝,新闻关键人物的当下感受、本真表达,都作为这一历史性时刻的鲜活注脚,永久镌刻进团队的镜头。
“立足核心现场,融入个人视角和感受”———这是工作室贯穿始终的理念。
凌晨,3条现场新闻新鲜出炉,成为网友了解发射成功后现场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引发上百家媒体转载。
上午、下午、傍晚、晚上、午夜、凌晨、清晨———“神十三”发射前后的24小时,被拍摄任务分割成段,无缝衔接,一分钟掰成两半用。
载着“太空出差三人组”的飞船返回地球时,张扬工作室再赴大漠,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凝结成一篇篇刷屏的新媒体作品。
扫二维码,看融媒报道《张扬对话王亚平: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 一段不到30秒的短视频在抖音上收获了160多万次点赞,这是工作室小伙伴们不曾想象过的“惊喜”,也是他们深耕细作后的大丰收———从近2小时的采访素材中,选出哪一个话题点作为短视频的素材,团队就此进行了反复讨论,视频的剪辑节奏、景别选取、音乐、封面等元素更是精心设计。
“我们自感没什么秘诀,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那就是实干出真章。
”张扬说。
如何打造“爆款制造机” 一篇叫好的传统新闻作品并不意味着在新媒体平台一定叫座,对于如何把工作室打造成“爆款制造机”,在“离现场近一点”“赶时效快一点”之外,大家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寻找新闻核心人物之‘外’的采访对象,挖掘出‘不一样’的故事,这是每一次我在现场时会反复琢磨的事。
”张扬说,“神十三”发 射前夕,工作室制作播发了短视频《王亚平女儿:我想让妈妈为我摘一颗星》,以孩子的视角呼应王亚平此前接受采访时说的“为女儿摘星星”,孩子充满童真的那句“只想让妈妈摘一颗星星,不然天就不亮了”再次引发全网刷屏。
“张扬老师特别擅长打开别人的话匣,总是能够在现场迅速和采访对象建立起情感连接,让他们轻松而又自然地表达。
”张扬工作室成员麦凌寒说。
如何找到“精彩故事”?“下一个诀窍就是思维观念上的突破与创新。
”张扬分享,“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会有意识地‘去记者化’,我不仅仅是一个好奇的提问者,更是事件的参与者、整体叙事的一部分,要忘记镜头的存在,和新闻人物共同完成这个故事。
” 这种创作观的形成,离不开团队对目前最受欢迎的视频产品形态的研究,“相比于有些模式化的传统新闻播报,大家在新媒体端 更想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看到第一视角的体验和感受。
”张扬说。
2022年4月16日,“神十三”返回舱着陆后,团队去采访开舱手苏黎明时,“体验感”和“互动感”成了大家默念的关键词。
没有“直愣愣”地提问开舱流程、如何训练,而是掂一掂扳手,试一把开舱,对苏黎明执行任务时的背包来一次“大开箱”。
“动起来,玩起来,观众想了解的信息就都在里面了。
”张扬说。
制造爆款还有一个秘籍,就是团队的创作初心:向观众传递正向的情绪价值,让主旋律有高声量,让正能量有大流量。
“作为一个新媒体视频团队,我们希望尽可能地用具象化的思维,更直观、更感性地展示人物、讲述故事,释放出人物和故事中独有的精神光芒,传递正面的情绪和价值观。
”张扬工作室成员李桢宇说。
“‘破圈’从来不是刻意为之的效果,而是有力量的内容的必然结果。
正向的传播收获了受众正面的反馈,是对我们这份初心最大的回报。
”张扬工作室成员宋育泽感慨。
属于“分享者”的收获 在“神十三”发射与返回的两次战役性报道中,张扬工作室共播发了近50条稿件,在全网收获了超5.5亿的浏览量和超450万的互动量———这是属于“分享者”的收获。
“打理个人账号的过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与新闻受众之间的关系,更精确地说,是与粉丝群体的连结。
”张扬说,“我跟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日常了,能真切感受到他们那份对我的信赖在一点一点加强。
” 每次视频发出后,弹幕区、评论区和账号后台都会收到大量留言,有的粉丝甚至会手写七八千字的长信,分享从“小羊姐姐”的作品中汲取到的力量。
“两会报道的认真严谨,武夷访茶的柔美回甘,日照金山的落落大方,奥运百秒的灵动活泼,霍格沃茨的梦幻美好。
一首贺曲,两回逛展,三次读信,四段钢琴,无数次感动……” 向受众分享和传递正能量,而受众亲切的留言、真诚的反馈,又何尝不是分享者的力量源泉呢? 对这支报道经验丰富,制作过很多有影响力的纪录片、权威访谈、现场新闻等的团队而言,做好一段几十秒的短视频也是一项“很酷的事业”。
前方还会有怎样的好故事?他们擦亮了镜头,准备好去记录和分享。
(上接1版)各地各部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千方百计保障米袋子安全———中央财政下拨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资金16亿元,下达资金300亿元为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一系列部署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目前,冬小麦面积稳定在3.3亿亩以上,长势与常年基本相当,夺取夏粮丰收有基础;据5月18日农情调度,全国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85%,进度快于去年。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时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今年春节前夕赴山西考察,总书记特意来到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走进企业储煤场,察看煤场储煤等情况,强调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
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在不断推进———加快释放国内油、气、煤炭产能,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用好国际市场,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所有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今年一季度,全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3%、4.4%、6.6%,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541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
能源供给制约问题明显缓解。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月14日,上海。
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的首架C919大飞机圆满完成首飞试验。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时说的话,至今令人心潮澎湃。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当年攻克“两弹一星”一样,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结束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返回地球;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飞赴太空;“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等一系列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升级步稳蹄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融合……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实践一再证明,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三)夯实大国之基———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 坚实基础” 4月25日,列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规划网的成兰铁路,历时10年贯通跃龙门隧道;5月16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开工建设;5月以来,国家石油天然气重点工程———青宁管道与西气东输一线互联互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大江南北,一个个重大基建项目稳步推进,勾勒中国经济地理新版图。
面向“十四五”、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对于筑牢大国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远思考。
2021年5月,河南南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021年7月,青藏高原。
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指出“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2022年4月,海南洋浦港。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要“推动港口发展同洋浦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得益彰、互促共进,更好服务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一带一路’”。
从南水北调到川藏铁路,从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到海南自贸港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谋划未来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既利当前、又谋长远的战略部署,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当前经济工作部署。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涵盖更广,涉及网络型基础设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一项项具体安排密集落地,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施工蓝图”渐次铺展。
一边补短板强弱项———“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已分解出的2600多个项目稳妥有序实施;今年全国预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约8000亿元,前4个月已完成19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5%;1至4月全国铁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4.6亿元…… 一边调结构增后劲———今年一季度我国5G基站新增13.4万个,累计建成开通155.9万个;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达到2400个…… 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系列瞄准未来的“打基础”举措,将带来广阔的技术创新需求和“换道超车”新机遇。
(四)重塑发展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 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 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2021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释放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鲜明改革信号。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
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
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
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针对当前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突出问题,意见从六个方面明确未来重点任务。
时间回到2020年春天。
3月底的浙江宁波舟山港春寒料峭。
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复工复产。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 回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和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 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 大国经济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回旋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扎实推进——— 出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疏通经脉、扩大内需;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个个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年以来,虽然我国外贸外资增速放缓,但总体仍实现“开门稳”———前4个月外贸同比增长7.9%,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0.5%,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展现出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5月18日晚,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致辞,重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表示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
只要锚定目标、坚定不移,我们就一定能重塑中国发展新优势。
(五)奋发开创新局——— “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 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 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火车站到发列车数逐步增加,江南造船 按期交付疫情下首艘船,崇明首批集贸市场“有限开放”,老街上的南翔小笼重新飘香……近期遭受疫情冲击的上海,正在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风雨无阻,大海依旧在那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 今天的中国,正阔步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展望未来,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还会有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发展和安全,如一体之双翼、驱动之双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 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发展大势始终保持清醒认识:“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要把握好时与势,坚定信心向前进。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这一深刻剖析,既回答了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成功,也揭示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面向未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停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住高水平安全不放松,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 新时代新航程上,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14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中国号”巨轮必定能够闯激流、过险滩,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本报地址: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邮政编码100803中国邮政发行投递服务电话11185广告部电话63071265广告许可证:京西工商广登字20170529号定价:每份0.9元年价324元本报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富通律师事务所电话:010-88406617、13901102545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