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买书的网站有哪些

买书 8
A8主编:麻晓东编辑:杨新美校对:么辰2011年11月29日星期
READING 读书 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szk317@ 当我们的少儿科普在探讨如何“界面友好”、平易近人时,西方为儿童做的科学书却在冒险、惊悚、恐怖的道路上“一路疾驰”。
“可怕的科学”、“冒险小虎队”、“尖叫博物馆”……上演着一幕幕悬疑、惊险的科学故事。
这些以“可怕”、“恶心”唤起读者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图书,能引导孩子推开神奇科学世界的大门吗? 科普越“狰狞”越受欢迎? 本报记者李芸 沉睡千年的木乃伊瞪着双眼,凶猛的恐龙龇着尖牙、舞着利爪,残暴的海盗头子正站在船头眺望……看到接力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尖叫博物馆”系列的这组封面,你一定会心存疑惑:这是科普书吗?这适合给少年儿童看吗? 不再温馨与唯美 10年前,接力出版社在为是否引进悬疑大师
R.L.斯坦的代表作“鸡皮疙瘩”时,十分“纠结”,担心充满惊悚、冒险类的图书在中国水土不服。
2001年,问世10年的“鸡皮疙瘩”已在国际市场取得傲人成绩:1994年“鸡皮疙瘩”占据全美儿童畅销书榜前十名中的八席;1999年,“鸡皮疙瘩”以27种文字版本取得了全球销售2.15亿册,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评为历史上销售量最大的“儿童系列图书”。
“但是当时国内的童书还比较传统,画面很唯美、故事很温馨,我们还在讲happyending的故事。
”接力出版社青春读物编辑部主任朱娟娟说。
而给予接力出版社勇气的是彼 时正热销的《哈利·波特》,看来,魔幻、悬疑的元素国内小读者并不排斥。
事实证明,“鸡皮疙瘩”也受到了国内小读者的追捧。
据接力出版社陈邕介绍,整个“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引进10年来,中文简体版销量已超过700万册,码洋突破了1亿元大关。
有了“鸡皮疙瘩”的业绩,接力出版社在引进这类图书时就更有底气了,从“可怕的科学”到“冒险小虎队”,再到如今的“尖叫博物馆”。
如果说家长还有理由拒绝“鸡皮疙瘩”的话,碰到“可怕的科学”、“尖叫博物馆”等这类号称“用惊心动魄的阅读之旅带给孩子们奇妙的科学知识和多彩的历史常识”的书,家长只能交钱买书了。
谁能拒绝既吸引孩子又能讲述科学知识的书? 心理上的“恐怖”也是一种体验 为什么儿童会喜欢上这类越读越害怕的书呢?“鸡皮疙瘩”作者斯坦曾这样解释他的成功:“和成年人一样,甚至更甚,儿童普遍喜欢历险、悬念、刺激和一定程度上的惊恐”。
而这种一定程度上的惊恐,在美国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看来,必不可少。
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体验恐惧并克服恐惧的阶段,这一阶段能充分地拓展儿童新的想象空间,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健康心态。
无独有偶,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金波也认为:“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磨砺过程,生活阅历中的挫折,情感体验中的悲喜,精神世界中的追求,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
心理上的‘恐怖’也是一种体验,它可以给予我们胆识、睿智、想象力。
”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虽然对恐怖、神秘等事物拥有好奇心,是人类天性,但儿童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难以区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差异,童书中的恐怖元素不能随意用之。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说:“成年读者是在一种‘明知是假’的阅读状态下进入的,一旦从作品中脱离出来,也就完成了‘明知是假,姑且当真’的阅读所带来的精神刺激。
儿童的阅读却常常以一种完全‘信以为真’的阅读期待与接受心理 进入作品,是一种较彻底的情感投入与生命体验,年纪越小越是如此。
”因此,童书中恐怖元素的运用需要有严格的尺度。
“过山车”理论 斯坦在尺度的把握上提出了一个“过山车”理论。
他说他是让孩子们像坐“过山车”一样,通过超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以异常的节奏来满足孩子们对惊险近乎生理需求的渴望。
“但人们毕竟知道有惊无险的过山车最终会安全着陆。
“鸡皮疙瘩”正是利用了小读者的这一心理,将安全历险推向了极致。
” 让儿童接触到一些惊悚内容,但同时又要给予孩子们安全感。
这才能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到勇气,有利于磨砺孩子们的心灵,激发儿童勇气。
面目“狰狞”的科普书 其实像我们熟悉的,流传的经典著作《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其中的妖魔鬼怪也并不少,吃人的蜘蛛精、白骨精很恐怖,故事情节同样惊险紧迫,但为什么没有引起太多的争议呢?究其原因,因为这些图书最终歌颂的都是光明面,能使孩子产生战胜恐怖邪恶的信心,这正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所需求的。
而就通过惊悚、恐怖的元素讲述科普,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居云峰认为,家长大可不必为了一些科学知识点的获取而不顾图书的质量。
“虽然这些书中讲到的法老、木乃伊、金字塔等涉及了科学知识,但这些仅仅是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
所谓科普,除了让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这样的书才称得上优秀的科普图书。
” 科 学 书 也 可 杜丽 以﹃ 好 吃 ﹄ 看到《世界上最好吃的科学书》时我确定被它吸引了,彩绘的卡通封面里鳄鱼张着大嘴,一个苹果并没有满足它的胃口,显然它对这本世界上最好吃的科学书更感兴趣。
它试图通过美食获得科学知识来扩充他核桃般大小的脑容量,它能成功吗?科学真的可以吃吗? 好吃、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美食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营养,还有探索世界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你试过让孩子捂住鼻子去品尝吗?让孩子动手用白糖和实用色素制作过彩虹糖吗?和孩子一起烹饪过水果沙拉吗?这些看似与科学无关的美食互动游戏,却是孩子们认知科学的最好方法。
打开这本最好吃的科 学书,让孩子步入科学的殿堂吧! 很多家长都认为,小孩就像海绵, 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便有计划、有目 的、有步骤地往那些小脑袋里灌输知 识。
孩子们被从玩具堆里和餐桌旁拉 到了课桌前,背唐诗、诵古训、算算术。
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有用吗?只机械 记忆,不掌握学习技巧的学习过程孩 子们真的喜欢吗? 其实,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 的好奇心,他们总是用各种感官来探 测
、戳弄、品尝、观察施展他们的创造 力和发现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在观察他10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 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 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
小孩 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 很多父母在捡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 小孩你不可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 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
皮亚杰发现,其 实那可能是小孩在利用食物在探索和 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
在孩子的世界里食物扮演着非常 重要的角色,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 好方法?既可以在吃喝玩乐中学科学, 又可以在学习科学中吃喝玩乐呢! 《世界上最好吃的科学书》给了我 们一个最好的答案。
书中设计了上百 种与食物相关的充满乐趣的餐桌游 戏,把孩子们从课桌前又领回到了餐 桌前,在这些丰富有趣的游戏里,小孩 子
通过触碰、观察、使用、比较种种食 物和厨房用具,就可以培养他们认知 科学的能力。
每一个孩子不一定都会 成为科学家,但是每个孩子却都有做 个美食家的天赋。
小餐桌上有大科学。
现在就和孩子一起做个厨具捉迷藏的 游戏吧,看看他能学到什么! 首先选择三或四只厨具,如擀面 杖、开罐器、铲子与隔热垫等厨房物 品,还有一块足以遮盖这些厨具的布。

然后把这些厨具排列成一条直线,一边给孩子讲解厨具的名称和用途,一边让孩子仔细观察它们。
接着用准备好的布盖住厨具。
告诉孩子们闭上眼睛,要和厨具们开始玩捉迷藏了。
悄悄藏起其中的一个厨具,让孩子睁开眼睛来猜一猜哪件厨具藏起来了。
最后向孩子们提问:你看到多少件厨具?哪一件厨具消失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孩子们大部分信息都是由眼睛获得的,通过观察厨具可以训练孩子们辨识物体特征。
例如形状、颜色、体积等。
让小孩子们在愉快的餐桌游戏里认识、体会这个世界吧! 另外本书的页面设计和内容都非常用心,例如每个游戏页面上都有相对应的图标:例如观察环节中的视觉游戏活动页面就是眼睛的图标,嗅觉就是鼻子的图标,触觉就是小手的图标等等。
你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其中游戏活动是针对哪方面的科学探索能力。
书中的友情提醒也很贴心:例如“活动后,不要用孩子们挑选出的‘柠檬宝宝’制作柠檬水,因为有些小朋友会非常珍爱自己的‘柠檬宝宝’”。
当看到这句活动注意事项时,会令人情不自禁爱上这本书。
有人说过:“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天才。
”有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什么都从娃娃抓起,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兴趣班、早教班等等,但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抓来抓去,最后把娃娃抓没了。
这本书指给了我们另一条道路。
不管大人小孩,每天都要吃饭。
何不利用这个机会,既让孩子们营养充足地茁壮成长,又让孩子们在餐桌上就爱上学习,爱上科学,爱上交流呢!这本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知科学的大门。
让一日三餐,成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最好时间吧。
小餐桌,大世界,没有比这本更好吃的科学书了! 《世界上最好吃的科学书:让孩子在餐桌上认知科学》,[美]丽兹·普拉斯特、里克·克拉斯特钦斯基著,南方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升温的“天堂” 王艳君 小时候总是听老一辈的人说:“要多做好事,死后才能上天堂。
”人人都向往天堂,可是没有人告诉我哪里是天堂,天堂到底什么样。
隐约记得曹雪芹用“一片白茫茫”来描绘天堂,初次见到这样的句子,我想到如果天堂就是曹雪芹描述的那样,那南北极就是天堂吧?印象中的南北极总是白茫茫一片,澄澈静谧,安静得仿佛时间都是静止的。
我很好奇,如果那里真的是天堂,去过那里的人会有什么感觉呢?直到我读完《跟着“雪龙”闯极地》,我才对此有所了解。
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一艘极地破冰船“雪龙”号见习船长兼大副,一位是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
2008~2009年,他们随“雪龙”号穿越南北极,亲眼目睹了南北极壮美的风光,见证了我国南北极考察过程中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冰上突遇北极熊、南极冰海沉车、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作者以这些经历为主线,串联起南北极科学知识,并配以大量的第一手照片,带领读者走近神秘的南北极,认识地球上仅存的这两片净土。
以往书本上描述的天堂大都是阳光普照,微风和煦。
然而,两极这块“人间天堂”却是“亦冷亦热”的。
冷的是南北两极的气候,那里常年低温冰冻,狂风肆虐。
没有特殊装备的人到了那里只会被冻成冰棍,拥有装备的人不小心也会变成冰块,被狂风吞噬。
然而,两极的天堂又是“热”的。
近年来各国对这块“天堂净土”飙升的关注度使得两极从“冷藏的冰库”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这样的两极如同一个站在艳阳高照下却瑟瑟发抖的人。
一个人如果感觉又冷又热的肯定不好受,“天堂”也是如此吧? 步步惊心“天堂路”,“天堂”不是多做好事那么简单就能到达的。
想要平安到达南极,必须要经受“咆哮西风带”的考验,西风 带内常会卷起狂风暴雪和十几米高的巨浪,使得海上的能见度急剧下降。
一丁点的失误都有可能使得船被掀翻,或者是撞上正在疾速前进的冰山,再次发生“泰坦尼克号”的悲剧。
如果有幸克服种种险阻到达两极,会发现“天堂”里更是充满了危险。
行在“天堂”,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踩到白雪覆盖的薄冰上,跌入万丈冰涧;行在“天堂”,一旦疏于防范就有可能遭到饥饿北极熊的袭击,葬身熊腹;行在“天堂”,稍不注意就会被坍塌的冰山掩埋,命丧冰海……正如玫瑰总是带刺 “任“天堂”再险,也挡不住人类扩张的脚步;“天堂”再纯净,也经不住战争的污染;“天堂”再静谧,也除不去人类肆虐的贪念。
在人类面前,“天堂”更像一块有待被切分的“蛋糕”,任人类处置。
《跟着“雪龙”闯极地》,朱兵、崔静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的,“天堂”也不是好来的。
人们常说“阳光总在风雨 后”,经历风雨之后,天堂也会给人一份“阳光”的感动。
在北极,不难看见在雪地撒野、跟着妈妈奔跑或者在冰上小憩的北极熊,它们的憨态可掬总让人产生“温顺”的错觉;在南极,总是能看到躯体肥胖、大腹便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企鹅。
它们不仅可爱,而且还很聪明,为了保护小企鹅不受到南极贼鸥的攻击及其他的伤害,竟在遥远的“天堂”也开起了“幼儿园”,每只成年企鹅都精心看护一批小企鹅,就像人类社会的幼儿园老师一样;面貌“丑陋”的海豹总是不时地出现在人的视野内,他们生性慵懒,多数的时间都躺在冰上晒着太阳呼呼大睡。
听到周围有声音时,它们总是慢悠悠抬起头,仿佛在说“非诚勿扰,非诚勿扰”……还有炫美的极光、拥有无限风光的险峰和贪食的贼鸥等等,“天堂”的美景和趣事太多太多,很难用三言两语道尽。
然而,宁静的两极“天堂”并不平静。
“天堂”太美,美到全世界都为她“着迷”。
可悲的是,有些国家并不懂得珍惜和保护她的美丽,总是自私地想要将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净土据为己有。
150多年前,加拿大率先宣布对北极的领土享有权利,并不断地加强 在那里的军事力量。
继加拿大之后,美国、丹麦、俄罗斯等国也不放弃对北极的领土主权;在这场“天堂瓜分战”中,南极并没有逃过此劫。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英国、新西兰、法国等7个国家就依据不同的理论对南极洲的领土提出了主权要求,美国和前 苏联也再三表示保留对南极提出领土主权的权利。
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在“天堂”上演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日益“升温”,没有人能预测,这场战争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将两极的领土主权分到不同国家,无异于将“天堂”私有化,无异于揭去地球母亲身上最后一片完好的皮肤。
不敢想象,被人类战火烧得体无完肤的地球母亲还能支撑多久。
任“天堂”再险,也挡不住人类扩张的脚步;“天堂”再纯净,也经不住战争的污染;“天堂”再静谧,也除不去人类肆虐的贪念。
在人类面前,“天堂”更像一块有待被切分的“蛋糕”,任人类处置。
然而,人类却似乎忘记了这里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如果人类将“天堂”也收入囊中,据为私有,恐怕在不久的将来,“天堂”也不会再静谧澄澈,净土也不再是净土了吧?到了那时,“天堂”何处寻? 书界动态 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启动 本报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 神,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引导大众 广泛参与读书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 书”的文明风尚,由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活动组 织协调办公室组织的
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 种图书”推荐活动于11月24日在京启动。
此次活动特别组织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 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 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中国 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华读书报、人民网、 新浪网等
15家中央媒体和门户网站推荐2011 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推荐的图书范围为2010年1月以来出版的 新书,分为文化类、文学类、生活与科普类、少儿类 等四大类。
根据活动计划,在媒体推荐的基础上产生100 种候选图书,然后由读者在人民网、新浪网和新闻 出版总署官网上投票推荐出2011年度“大众喜爱 的50种图书”,并于2012年1月上旬向社会公布。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是新闻出 版总署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民阅读活 动的重要举措。
2011年初,《毛泽东箴言》、《解放战 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2010年度“大众喜爱 的50种图书”一经推出,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同、 新闻媒体的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市场的 检验。
活动组织方表示,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 种图书”推荐活动将继续遵循把群众评价、专家评 价和市场检验相统一的原则,向大众推荐导向正 确、内容健康、有阅读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优秀图 书,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麻晓东) 《突破》再现胰岛素发现传奇 本报讯
今年是胰岛素发现90周年,11月24 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携手礼来制药在北 京举行“胰岛素发现90周年献礼巨著《突破》中文 版发布仪式”,在中国首次推出由美国作家西娅· 库珀和亚瑟·恩斯伯格共同创作的《突破———胰岛 素发现创造的医学奇迹》一书中文版,以纪念胰岛 素的伟大发现并向中国大众普及胰岛素知识。
《突 破》一书以纪实文学形式真实再现了90年前胰岛 素发现的传奇历程,讲述了胰岛素发现者班廷、贝 斯特医生等在整个胰岛素发现与生产过程中携手 突破难关,创造历史奇迹的感人故事。
1921年8月,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医学院的
个简陋的小实验室里,班廷等完成了一项划时代 的重大发现,人工提取胰岛素用来治疗糖尿病。
胰 岛素发现的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力在于, 胰岛素发明以前糖尿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几乎 是一种绝症,而今胰岛素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最 有效的方法之
一。
1923
年班廷等获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 授说:“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它不是
部冷冰冰的医学史,而是一部充满鲜活生命气息 的史诗。
胰岛素发现的辉煌历程,折射出的是一种 人类与死亡赛跑和疾病斗争的顽强精神。
从1921 年发现胰岛素,到美国礼来大药厂大规模生产仅 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是人类医学史上学术与工 业成功合作的典范。
” (潘锋) 《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本报讯1929年秋,刚从北师大附中毕业的高 材生钱学森,抱着振兴祖国的雄心壮志,千里迢迢 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就读,自此开始了与上海交大 的一世情缘。
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上海交 通大学出版社近日隆重推出了《钱学森和他的母 校上海交通大学》一书。
在交大5年学习期间,钱学森勤奋好学,成绩 优异,几乎每学期都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
1934 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学院。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后,与母校的联系更加密 切。
他不仅多次回母校参观,与师生座谈;还长期 与学校有关领导和教师保持书信往来,对学校的 教育改革、学科建设及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 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该书真实地记录了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的
年求学经历与收获,离校后与母校、老师、同窗及校 友之间的往来佳话,以及母校上海交大师生学习、纪 念钱学森及其伟大精神的系列活动,通过一个个真 实、生动的小故事,从不同侧面凸显钱学森的精神风 采,从平凡细微之中展现其伟大崇高的品质。
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史人物研究系列丛 书”之
一。
全书共有求学交大、母校情结、良师益 友、永恒敬仰四篇,书末附有“钱学森与上海交通 大学纪年”。
(李芸)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
丛书编撰工作启动 本报讯11月19日,我国首套全面阐述林业和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关系的“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丛书编撰工作开始启动。
这套10部著作组成的丛书,已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将于2013年底前全部出版发行。
丛书总主编、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指出,丛书将从战略高度对林业发展地位进行全新阐释。
中国林业出版社社长金旻强调,这套丛书对于全社会深刻理解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这套丛书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为主题,主要围绕林业与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概论、世界低碳经济政策与行动、国际碳关税及对中国的影响、碳汇林业、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与生物质能源、林业产业、林产品贸易、森林旅游等方面展开相关论述。
(铁铮)

标签: #下载电影 #图片素材 #招聘网站 #购物网站 #工作上 #有哪些 #团购 #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