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思考激活城市本身的活力与“疯狂”
ID=《室内设计师》王=王硕
1981年生人。
META-工作室创立合伙人。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美国莱斯大学建筑学硕士。
在标准营造、纽约PLG&Partners、OMA鹿特丹总部(参与RAKGatewayCity(全球城市商业地产大奖),BBC伦敦WhiteCity城市更新等项目)、OMA北京公司担任项目建筑师(负责项目曼谷第一高楼Maha-Nakhon综合体;参与项目新加坡凯德置地Interlace创新住宅项目(全球最佳居住奖))。
采访 70 资料提供 刘匪思META工作室 ID您如何理解什么是建筑?您的设计伦敦还是中东的城市规划,我都从社会文化我之前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既做设计方又做 理念或者信条是什么? 入手,不只是从空间怎么分功能、流线怎么施工方,所以我对实际施工中会发生的事情、 王我认为设计是完整的事情,表达了布置流畅、怎么画平面图好看,而是怎么在细节还有呈现的状态都非常了解。
所以我会 你跟周围环境以及业主的想法和愿望之间的这个基础上激发一种新的潜能与活力,唤醒要求团队里的人也要掌握。
所以我们一年也 关系。
如果切分在几个专业去看,就无法比这个城市潜在的疯狂。
就做四五个项目。
较完整地呈现。
ID回顾之前的设计经历,您觉得哪些 每个项目的图纸量会比一般设计院或 做建筑,我们是想宣扬一种如何去理解在设计历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是体现者商业设计公司多两倍甚至三倍,而且每个 和认识城市空间的视角。
包括我们在北京设了您在那段时期内哪些思考? 项目不止自己画施工图,还会派驻场建筑师。
计周上做的[超胡同]展览,完全是进行
一 王我们在做《水塔展廊》项目时,想坚持设计总包,是进行一种细致入微的完成 种开放性的研究,最终的结果并不是要做出要人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怎么保护城市过去工作,这也是允许我们可以花足够多的时间 一个设计。
我们希望建筑首先是一种增强你的遗迹,唤醒新的功能,让人们去使用、喜和精力来实现一个好设计的前提。
对现实感知的渠道,然后再有效地对于现实欢它,这段历史会成为有意义的事情,而不 ID在当下的设计现状中,您的事务所 去反馈的方式。
我们不管接没接到项目自己是建成一个纪念碑。
我经常讲,我们很多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都会持续地做一些城市研究,这并不是单纯计完成后才会有它们自己的生命 王我们创办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云创 学术的城市研究,我们是观察现实,从现实 对于我们这一代80后建筑师群体而言,生活平台”,并且拿到了投资。
在对城市文 中发现既有理论体系中没有的东西,再进一我们对于建筑学的本体论——关于建筑是化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我们认为包含新趋势 步运用到实践中去。
什么,建筑能做什么——没有那么多疑问的空间原型,这个原型同时结合了智能家居 ID哪些建筑师、建筑作品、或者哪段了。
就是我们很清楚要去做什么。
近20年与当下包括建筑、室内以及产品的新产业。
经历对您的理念产生过影响? 来,城市爆发出的活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产品原型的基础上,有相关需求的业 王建筑师受到的影响不可能脱离两点,都是所谓“西方建筑学”和“城市学”的理主可以让我们再根据项目的特色和要求进行 一是自己完整的成长经历,不仅是在某个时论无法覆盖得了的。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润色,就像在手机上上载或卸载APP一样。
间点上受到具体某一个人的影响,二是具体的机遇。
而如果只是借用一个现成的模式, 市场在变化,建筑设计的操作方式也在 面对现实问题时,他具体选择什么思路来回无论是“花园城市”还是“海绵城市”,那变,对于未来究竟会怎样,是需要实打实地 应。
我虽然从清华毕业后去了美国莱斯大学,些都是几十年前到十几年前在国外发展出去研究。
我认为首先需要打开思路,找到多 但让我着迷的却是亚洲。
我觉得这些亚洲的来国外发展时诞生的理论。
你把这个学来种解决办法的可能性,而不是等甲方给你派 城市——香港、台北、东京——都非常有活的东西、曾经人们以为可以按照一个完美任务书。
力,这些城市中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
这是模式去运行的城市,用到现实中却根本不 ID除了忙于设计,您平时有哪些爱好? 美国、欧洲的城市没有具备的原生活力。
后是那么回事,现实拥有远比僵化的理论更 王我最近有个爱好,想去接触和理解 来我去OMA,发现库哈斯也很关注亚洲城市。
丰富的可能性。
90后以及00后们在想什么。
我常会上哔哩 这种活力、或者生活质量,目前没有 ID您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关注哪些方哔哩网站看有趣的弹幕直播,我认为“弹幕” 人能说得清楚。
我在莱斯的硕士论文是《狂面?这些是否对项目最后的完成度有帮助?是一个连接“线上”和“线下”两个平行世 野北京(WildBe[ij]ing)》,研究的就是北京周 王我们目前做的所有项目都推行同一界的“虫洞”,拥有很大潜能。
我们一直认 围大大小小的产业聚集区,像考古学家或者种方式,我会事先和甲方沟通好,做设计总为80后们很年轻,会比60与70后们以新 生物学家一样,重新理解建筑与它承载的城包,也就是设计、景观、空间都由我们来承的视角看城市,90后与00后们难道不会以 市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论后来在担。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个项目我会谨慎同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
我喜欢以不同的渠 OMA工作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这也激发地考虑接不接。
还是一开始我提到的,设计道和媒介去看城市生活以及城市生活中的内 了我现在会特别专注城市话题的当代性,怎是业主与建筑师完整的价值观融合的产物,容生产本身。
如果未来有时间,我还想做个 么去追赶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代城市与当代生不能割裂来对待。
我没有把项目当做简单的建筑播客,聊聊建筑界不常说起的但又是建 活。
包括我在OMA做的项目在内,无论是“项目”来接,而是想要做到设计完整地呈现。
筑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71 主 主 题 题 21 3 123 72 73 主 主 题 题 74 75 主 主 题 题 21 3 123 76 77 主 主 题 题 21 3 123 78 79
META-工作室创立合伙人。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美国莱斯大学建筑学硕士。
在标准营造、纽约PLG&Partners、OMA鹿特丹总部(参与RAKGatewayCity(全球城市商业地产大奖),BBC伦敦WhiteCity城市更新等项目)、OMA北京公司担任项目建筑师(负责项目曼谷第一高楼Maha-Nakhon综合体;参与项目新加坡凯德置地Interlace创新住宅项目(全球最佳居住奖))。
采访 70 资料提供 刘匪思META工作室 ID您如何理解什么是建筑?您的设计伦敦还是中东的城市规划,我都从社会文化我之前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既做设计方又做 理念或者信条是什么? 入手,不只是从空间怎么分功能、流线怎么施工方,所以我对实际施工中会发生的事情、 王我认为设计是完整的事情,表达了布置流畅、怎么画平面图好看,而是怎么在细节还有呈现的状态都非常了解。
所以我会 你跟周围环境以及业主的想法和愿望之间的这个基础上激发一种新的潜能与活力,唤醒要求团队里的人也要掌握。
所以我们一年也 关系。
如果切分在几个专业去看,就无法比这个城市潜在的疯狂。
就做四五个项目。
较完整地呈现。
ID回顾之前的设计经历,您觉得哪些 每个项目的图纸量会比一般设计院或 做建筑,我们是想宣扬一种如何去理解在设计历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是体现者商业设计公司多两倍甚至三倍,而且每个 和认识城市空间的视角。
包括我们在北京设了您在那段时期内哪些思考? 项目不止自己画施工图,还会派驻场建筑师。
计周上做的[超胡同]展览,完全是进行
一 王我们在做《水塔展廊》项目时,想坚持设计总包,是进行一种细致入微的完成 种开放性的研究,最终的结果并不是要做出要人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怎么保护城市过去工作,这也是允许我们可以花足够多的时间 一个设计。
我们希望建筑首先是一种增强你的遗迹,唤醒新的功能,让人们去使用、喜和精力来实现一个好设计的前提。
对现实感知的渠道,然后再有效地对于现实欢它,这段历史会成为有意义的事情,而不 ID在当下的设计现状中,您的事务所 去反馈的方式。
我们不管接没接到项目自己是建成一个纪念碑。
我经常讲,我们很多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都会持续地做一些城市研究,这并不是单纯计完成后才会有它们自己的生命 王我们创办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云创 学术的城市研究,我们是观察现实,从现实 对于我们这一代80后建筑师群体而言,生活平台”,并且拿到了投资。
在对城市文 中发现既有理论体系中没有的东西,再进一我们对于建筑学的本体论——关于建筑是化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我们认为包含新趋势 步运用到实践中去。
什么,建筑能做什么——没有那么多疑问的空间原型,这个原型同时结合了智能家居 ID哪些建筑师、建筑作品、或者哪段了。
就是我们很清楚要去做什么。
近20年与当下包括建筑、室内以及产品的新产业。
经历对您的理念产生过影响? 来,城市爆发出的活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产品原型的基础上,有相关需求的业 王建筑师受到的影响不可能脱离两点,都是所谓“西方建筑学”和“城市学”的理主可以让我们再根据项目的特色和要求进行 一是自己完整的成长经历,不仅是在某个时论无法覆盖得了的。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润色,就像在手机上上载或卸载APP一样。
间点上受到具体某一个人的影响,二是具体的机遇。
而如果只是借用一个现成的模式, 市场在变化,建筑设计的操作方式也在 面对现实问题时,他具体选择什么思路来回无论是“花园城市”还是“海绵城市”,那变,对于未来究竟会怎样,是需要实打实地 应。
我虽然从清华毕业后去了美国莱斯大学,些都是几十年前到十几年前在国外发展出去研究。
我认为首先需要打开思路,找到多 但让我着迷的却是亚洲。
我觉得这些亚洲的来国外发展时诞生的理论。
你把这个学来种解决办法的可能性,而不是等甲方给你派 城市——香港、台北、东京——都非常有活的东西、曾经人们以为可以按照一个完美任务书。
力,这些城市中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
这是模式去运行的城市,用到现实中却根本不 ID除了忙于设计,您平时有哪些爱好? 美国、欧洲的城市没有具备的原生活力。
后是那么回事,现实拥有远比僵化的理论更 王我最近有个爱好,想去接触和理解 来我去OMA,发现库哈斯也很关注亚洲城市。
丰富的可能性。
90后以及00后们在想什么。
我常会上哔哩 这种活力、或者生活质量,目前没有 ID您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关注哪些方哔哩网站看有趣的弹幕直播,我认为“弹幕” 人能说得清楚。
我在莱斯的硕士论文是《狂面?这些是否对项目最后的完成度有帮助?是一个连接“线上”和“线下”两个平行世 野北京(WildBe[ij]ing)》,研究的就是北京周 王我们目前做的所有项目都推行同一界的“虫洞”,拥有很大潜能。
我们一直认 围大大小小的产业聚集区,像考古学家或者种方式,我会事先和甲方沟通好,做设计总为80后们很年轻,会比60与70后们以新 生物学家一样,重新理解建筑与它承载的城包,也就是设计、景观、空间都由我们来承的视角看城市,90后与00后们难道不会以 市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论后来在担。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个项目我会谨慎同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
我喜欢以不同的渠 OMA工作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这也激发地考虑接不接。
还是一开始我提到的,设计道和媒介去看城市生活以及城市生活中的内 了我现在会特别专注城市话题的当代性,怎是业主与建筑师完整的价值观融合的产物,容生产本身。
如果未来有时间,我还想做个 么去追赶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代城市与当代生不能割裂来对待。
我没有把项目当做简单的建筑播客,聊聊建筑界不常说起的但又是建 活。
包括我在OMA做的项目在内,无论是“项目”来接,而是想要做到设计完整地呈现。
筑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71 主 主 题 题 21 3 123 72 73 主 主 题 题 74 75 主 主 题 题 21 3 123 76 77 主 主 题 题 21 3 123 78 79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