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网络课程平台有哪些

课程 7
江苏大学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目录 学校概况

.......................................................................................................................

1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4 1.1办学定位

............................................................................................................

41.2培养目标

............................................................................................................

41.3专业设置

............................................................................................................

41.4学生规模

............................................................................................................

51.5生源质量

............................................................................................................

51.6学生管理

............................................................................................................

82师资与教学条件

...................................................................................................

102.1师资队伍

..........................................................................................................

10 2.1.1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102.1.2生师比、课程主讲老师情况..............................................................112.2教学条件

..........................................................................................................

122.2.1本科教学经费投入..............................................................................122.2.2教学基础设施......................................................................................152.2.3企事业单位和校友捐赠......................................................................173教学建设与改革

...................................................................................................

193.1专业建设

..........................................................................................................

193.2课程建设

..........................................................................................................

213.3教材建设

..........................................................................................................

223.4教学改革

..........................................................................................................

233.4.1开展多元探索,推进卓越计划改革..................................................233.4.2整合优质资源,构建优生优培体系..................................................243.4.3强化改革成效,助推创新人才培养..................................................243.5实践教学

..........................................................................................................

253.5.1实验教学

................................................................................................

253.5.2实习实训

................................................................................................

263.5.3毕业设计(论文)................................................................................273.6创新创业教育

..................................................................................................

283.6.1机制先导,培育创业“土壤”...............................................................283.6.2教学主导,植入创业“基因”...............................................................293.6.3培训指导,选育创业“种子”...............................................................293.6.4实践引导,培育创业“果实”...............................................................29
I 3.7国际化培养

......................................................................................................

303.7.1国际合作

..............................................................................................

303.7.2海外留学生教育..................................................................................31 4质量保障

...............................................................................................................

334.1教学中心地位

..................................................................................................

334.2质量保障体系建设..........................................................................................334.2.1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334.2.2修订教学事故管理办法......................................................................344.2.3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344.3日常监控

..........................................................................................................

354.3.1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354.3.2定期组织教学质量评价......................................................................354.4校内专项评估

..................................................................................................

364.4.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估..............................................................364.4.2NSSE学情评价....................................................................................364.4.3毕业生专业教学满意度测评..............................................................37 5学生学习效果

.......................................................................................................

385.1学生学习满意度

..............................................................................................

385.2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385.3毕业与就业

......................................................................................................

395.3.1毕业生毕业率与就业率......................................................................395.3.2毕业生就业工作..................................................................................395.3.3毕业生创业工作..................................................................................405.3.4社会用人单位评价..............................................................................41 6特色发展

...............................................................................................................

436.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436.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43 7需要解决的问题

...................................................................................................

457.1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457.2解决问题的措施

..............................................................................................

457.2.1全面推进“专业认证”...........................................................................457.2.2深入推进“卓越计划”...........................................................................457.2.3着力推进“在线课程”...........................................................................467.2.4综合推进“专业建设”...........................................................................46 II 学校概况 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原江苏理工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高校百强之列。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
一、张之洞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设有24个学院,87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学校的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和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4中国大学评价》,学校综合排名列全国高校第63位。
校园占地面积3045亩,各类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亿元。
图书馆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藏书270余万册,电子图书120余万册,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拥有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设有江苏大学出版社。
学校现有教职工4800余人,专任教师2300余人,其中教授将近400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20余人,具有海外经历教师的比例达到24%,集聚形成了一批以教
1 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千人计划”、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群体。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10000人,外国留学生近900人,来自五大洲82个国家。
学校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学校”、全国61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学校、江苏省8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
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形成了一批以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优秀教学团队为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提名奖5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连续4届喜捧“优胜杯”,“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连续6年都有学生当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和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近5年来,科研经费总量达20多亿元,其中纵向经费6.25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5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7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7500余篇;拥有“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合动力车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
2012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高校16位,科技工作服务江苏地方经济的7个指标中,学校有6个指标居全省高校前5位。
学校牵头成立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江苏首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等国家的6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和汉德语
2 言文化中心。
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合作举办了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与美国阿卡迪亚大学合作开办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校园、民主政治和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创新不断加强。
学校党委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校多次获评江苏省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平安校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和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目前,江苏大学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汇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把学校早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截至2014年12月)
3 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办学定位学校坚持“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教学质量是核心竞 争力、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工作理念。
以创建“区域服务性强、行业信誉度好、社会认可度高的本科教学质量名校”为目标,紧扣“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三大主题,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卓越人才、菁英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
1.2培养目标 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的要求,培养以拔尖人才为引领,卓越人才为主体,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3专业设置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24个学院,87个本科专业(专业学科结构见图1)。
其中:国家特色专业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8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4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点13个(涵盖36个专业)。
图1专业结构与学科分布情况
4 1.4学生规模截至2014年底,江苏大学在校本科生22508人,在校博士生880人,在校硕 士生6039人,成人教育学生16646人,在校留学生848人。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75.59%(各类在校生规模如下图)。
图2各类在校生规模 1.5生源质量生源质量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指标之
一, 提高生源质量、招收一流的考生是我校招生工作的主线。
2014年,学校招生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全日制本科生5702名,其中艺术类234人、本科第一批4397人、本科第二批1071人。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办学条件以及近年来各专业生就业情况,对部分专业进行停招或减计划招生,2014年学校有85个招生专业及方向,较2013年减少5个专业及方向。

5 表12014年各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 序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财经学院财经学院财经学院财经学院财经学院财经学院财经学院财经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保险学财务管理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能源经济统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农业电气化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安全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环境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录取数 905957566348366232641371053233118575628298730716033616795545762563259575957 报到率 97.78%98.31%98.25%96.43%98.41%97.92%100.00%98.39%96.88%100.00%100.00%99.05%100.00%100.00%99.15%98.25%100.00%100.00%100.00%100.00%96.67%98.59%98.33%93.94%95.08%98.51%98.95%96.30%98.25%95.16%98.21%100.00%98.31%98.25%98.31%98.25%
6 37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6 38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5 39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 58 40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 56 41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网络工程 57 42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 56 43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安全 57 44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学(师范) 37 45理学院 数学类(中外合作办学)(数30学与应用数学) 46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29 47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90 48理学院 物理学(师范) 55 49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34 50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39 51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55 52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125 53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129及其自动控制) 54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57 55农业装备工程学院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30 56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 170 57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交通工程 59 58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 65 59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动力机械91工程及自动化) 60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 29 6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68 6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 57 63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工程管理 91 64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土木工程 85 65外国语学院 日语 55 66外国语学院 英语 90 67文法学院 法学 143 68文法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37 69文法学院 汉语言文学 127 70◆无锡机电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61 71◆无锡机电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 61 72◆无锡机电学院 软件工程 60 100.00%98.18%100.00%98.21%100.00%98.21%100.00%100.00% 86.67% 100.00%98.89%98.18%97.06%100.00%98.18%99.20% 99.22% 100.00%100.00%99.41%100.00%96.92% 100.00% 100.00%98.53%98.25%97.80%98.82%98.18%100.00%99.30%97.30%98.43%96.72%95.08%96.67%
7 73◆无锡机电学院74药学院75药学院76药学院77医学院78医学院79医学院80医学院81医学院82艺术学院83艺术学院84艺术学院85艺术学院86艺术学院87艺术学院88艺术学院89艺术学院 市场营销药物制剂药学制药工程护理学临床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产品设计动画工业设计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58 96.55% 56 98.21% 59 96.61% 58 100.00% 76 100.00% 144 100.00% 31 96.77% 101 99.01% 90 100.00% 40 100.00% 31 100.00% 32 87.50% 26 100.00% 51 100.00% 26 100.00% 30 100.00% 30 100.00% 学校生源充足,质量不断提升。
省外有
15个省理科投档线超过当地省控线30 分,其中山东、福建、贵州、辽宁四省超过50分,文科有14个省录取线超省控 线20分(见表3)。
江苏生源质量稳定,理科录取线为349分,高出省控线4分; 文科录取线336分,高出省控线3分。
表2江苏大学省外录取线高出当地省控线人数统计情况 科类理科文科 高40分(含)以上81 高30-39分72 高20-29分511 高10-19分25 高0-9分83 学校自主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专业校考等特殊类型招生工 作顺利完成,2014年,共有8300余名考生参加我校特殊类型招生考试,其中有 877人取得入选资格,最终被我校录取人数为314人。
1.6学生管理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做到一切工作围绕、服务人才培养。
秉承
8 “育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根本转变,倾尽全力为学生学业、就业、创业搭建立体多样的发展平台,有效地引导和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实施人生导航工程和学业规划工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发展,助力其实现成才梦、青春梦。

9 2师资与教学条件 2.1师资队伍2.1.1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至2014年底,学校共有1人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当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入选全国博管会专家,86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获霍英东基金会奖、2人获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首席科学家2人,江苏特聘教授14人,江苏省“双创计划”资助人选19人(含附属医院1人),江苏“外专百人计划”1人。
学校专任教师2340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922人占39.4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数1096人占46.84%。
我校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共2018人,占86.24%(学历结构见下图)。
图3专任教师学位、学历结构 专任教师拥有正高职称378人占16.15%,拥有副高职称815人占34.83%,拥有中级职称897人占38.33%,拥有初级职称65人占2.78%,未评级者185人占7.91%。
学校专任教师拥有高级职称者1193人占50.98%(职称结构见图4)。
10 图4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专任教师35岁以下者636人占27.18%,35-44岁者935人占39.96%,45-54岁者619人占26.45%,55-64岁者148人占6.32%,65岁及以上以上者2人占0.09%(年龄结构见图5)。
图5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2.1.2生师比、课程主讲老师情况2014年,学校专任教师2340人,聘任校外教师290人,折合教师数2485人, 折合学生数38456人,生师比为15.48:
1。
2014年全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为86.98%,其中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11 率为85.21%、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为87.81%。
2014年,学校为本科生开设课程5698门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开设2672门次,开课比例为46.89%(见下表)。
图62014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开课情况 2.2教学条件2.2.1本科教学经费投入 (1)2014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结构学校2014年度的办学经费总收入为130302.46万元(具体构成见表3)。
表32014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结构 序号 类别 金额(元)
1 财政拨款收入 741,308,100.00
2 上级补助收入 3,312,000.00
3 事业收入 424,377,938.01
4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1,394,306.00
5 其他收入 132,632,280.75 合计 1,303,024,624.76 与2012年122772.97万元、2013年124835.01万元相比,2014年办学经费总收 入有所增加,近三年办学经费总收入呈上升趋势(见图7)。
12 图7
近三年办学经费总收入 (2)2014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及结构 学校2014年度的办学经费总支出为135136.25万元,其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134933.36万元,具体构成见表4和图
8。
表4
2014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及结构 序号 支出类别 支出金额(元) 占比
1 基本支出 791,614,885.10 58.58%
2 项目支出 557,718,749.48 41.27%
3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2,028,912.50 0.15% 合计 1,351,362,547.08 100.00% 图8
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结构图 (3)2014年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学校每年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编制支出预算,优 13 先安排教学经费,健全教学经费的投入及保障机制,保证学校教学经费的持续稳定投入。
建立教育捐赠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金会、校友会等机构的筹资功能,提高学校开拓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动性,确保学校教学经费稳定增长。
教学改革支出、专业建设支出、实践教学支出和其他教学专项等均逐年增加。
2014年学校教学经费支出比2013年增加5691.88万元,增长35.44%(见表9)。
表52013年、2014年教学经费支出对比(单位:万元) 序号1234567 支出项目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教学改革支出专业建设支出实践教学支出其他教学专项学生活动经费支出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支出支出合计 2013年4843.4250.784855.77783.193132.24232.681960.2216058.28 2014年5306.1594.075935.09905.115737.79264.553006.6521749.36 2014年增幅9.55% 136.89%22.23%15.57%83.18%13.70%53.38%35.44% 图92013年、2014年教学经费支出对比 14 2.2.2教学基础设施
(1)校舍与教室2014年,学校占地面积190333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2.87平方米;校舍面积1276405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65846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21.75平方米,其中实验室用房面积278570平方米,生均实验室用房9.20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为431861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14.26平方米。
网络多媒体教室304间。

(2)实验室建设截至2014年底,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约66294.5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2万元。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8377.55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12.64%。
教学用计算机数10404台。

(3)图书资源江苏大学图书馆具有良好的信息基础环境、数字化资源和网络环境。
图书馆业务采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Libsys进行自动化管理,该系统是目前国内高校销量领先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之
一,功能强大、界面友好,具备完整成熟的图书馆各业务功能模块,目前升级到最新版本5.5之后,能够开展网络化、数字化、专业化、人性化的业务服务,为我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我馆也具备较好的硬件条件,掌握了文献数字化的相关技术,拥有数字化建设的全套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如夏普MX-620N数码复合机1台、MX-5001N复合机1台、方正德赛数字加工平台1套、畅想之星多媒体服务系统、HPDL580、DELL920高性能服务器、EVA5000大容量存储器等。
两台3M自助借还机,大部分的数字图书和数字期刊库具有本馆镜像和网络服务两种模式。
原文传递等服务通过符合CALIS规范的联合认证提供服务。
建立了国内图情学届首个信息行为分析实验室,基于先进的数字化可用性测试系统,建设大学生“阅读疗吧”,探索开展阅读推广和阅读疗法的新思路。
图书馆现有检索机54台,电子阅览室工作站473台,合计527台。
馆内网络条件良好,网络交换机端口总数1432个,无线网全覆盖,拥有无线热点762个。
2014年11月5日正式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读者可使用手机、PAD等移动通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快捷登录江苏大学移动图书馆,检索阅读各类资源,管理个人借阅记录,享受手机图书馆的贴身服务。
另外图书馆还开通了微博、微信和 15 短信平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推送和互动交流服务。
图书馆馆藏资源包括纸质资源、电子资源、自建数据库和特藏资源等,我馆近三年来的馆藏资源总量如表6所示。
表6近三年来馆藏资源建设情况 类别(单位)纸质图书总数(册)*纸质期刊总数(种)电子图书总数(种)电子期刊总数(种)各类数据库数量(个) 2012年2820227 2711138954223115 81 2013年2877519 27031467108 2361583 2014年2944459 2831157799924218 88
(4)信息化建设与数字资源建设(核定数字)目前,全校网络共拥有64个C的教育网真实IP地址,铺设光纤达几百公里,信息点建设达到近4万个,全天候在网交换机1500多台套。
除教育网出口外,学校还租用了电信、联通、移动的互联网出口带宽,校园网总出口带宽达2.2G。
万兆核心主干,千兆带宽接入到楼宇,百兆带宽到桌面,网络全部覆盖各校区教学、办公、科研以及学生和教工生活等区域,学生可以便捷的在宿舍、教学区接入校园网,完成选课、资料查阅、网上学习等网络服务。
无线网络(WLAN)也已基本覆盖教学、办公、学生宿舍区,每个教室都能实现有线无线上网,全校安装AP3000多个。
目前,全校共建设23幢楼的多媒体教室共415个,实现远程网络管理的教室为320个,自动化录播教室3个,报告厅2个。
视频录制教室2个,音视频工作室1个。
其中专业级摄像机4台,专业非编系统2套,专业音频处理系统1套,基本能满足学校教学视频录制的需要。
标准化考场220个。
数字化校园及“一卡通”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完成数字化校园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为全校的师生用户在校园网上提供数字身份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服务访问统一入口的信息门户平台、以及校园消息管理中心统一通信平台。
初步实现全校数据共享和信息编码,集成学校各类异构的系统。
整合学校已有的和新建的各类应用系统和现有的数据资源,为全校师生提供基本的信息化服务。
校园一卡 16 通实现食堂消费、浴室洗澡、图书借阅、机房上机、校园网账号充值、图书馆通道、校内公交、电费缴纳、打开水、体育健身、缴纳图书欠费、超市消费、自助洗衣、学生宿舍门禁通道、会议签到及使用存包柜等等,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2.2.3企事业单位和校友捐赠 2014年,学校积极联络校友和社会各界资源,通过争取校友捐赠以及深化校企合作,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
2014年共接受各类捐赠合计2007万余元,其中货币捐赠1997万元,实物捐赠10余万元(主要有江苏柳工机械有限公司向工业中心捐赠的价值的液压元器件),校友捐赠1525万余元,占捐赠总额的76%,在“2014年中国大学基金会捐赠收入排行榜”中排名第55位(数据来源:中国基金会中心网)。
全年公益支出2421万余元(各项支出情况见图11),包括常柴、延利、奇美、正昌等20余种奖教助学项目支出总额383万元,受奖助学生总数1314人。
此外,新设立了安信地板来华留学教育基金、邵仲义助学基金、康明斯林慰梓奖学金等奖助学金项目;资助开展了校大学生方程式车队、镇江市首届工业品外观设计大赛赞助费等多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图10江苏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各项支出比例 学校与世界五百强西门子开展了产学合作综合专业改革项目,与制造业翘楚富士通合作共建了江苏大学-富士通半导体物联网工程联合实验室,与瑞萨电子建立联合实验室等等;学校还抓住教育国际化的契机,不断拓展国际教学资源。
目 17 前,学校已与美国、澳大利亚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54所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中美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中丹材料学联合实验室、中澳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世界食品保藏研究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提供了一批世界级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2014年,共有122家机构与我校签订合作协议(见表11)。
表7近两年与我校签订合作协议机构情况 机构类型学术机构行业机构和企业地方政府 合计 2013年(家)60481109 2014年(家)69521122 18 3教学建设与改革 3.1专业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与特色,根据“提高工医,加强文理,发展经管法教,拓展边缘学科专业和新兴学科专业”的专业布局思路,按照专业优化和专业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继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全力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目前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3个省级重点专业类,37个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建设体系完善(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见表
8,省级专业建设项目见表9)。
学校修订出台了《江苏大学专业负责人遴选及管理办法》(江大校〔2014〕340号),明确专业负责人工作职责与要求,从专业建设的计划性、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专业评估验收等方面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保证专业建设有章可循;建立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热情,切实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表8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1234 级别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学科门类专业类别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301 工学 机械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工学 电气信息类 金属材料工程 080202 工学 材料类 车辆工程 080306W 工学 机械类
5 国家特色专业 医学检验 100304 临床医学与
医学 医学技术类 6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热能与动力工程物联网工程 080501080640S 工学工学 能源动力类电气信息类 19 表9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一览表 序号 专业类名称
1 机械类
2 电气类
3 材料类 专业类代码080208060804
4 医学技术类 1010
5 工商管理类 1202
6 数学类 0701
7 计算机类 0809
8 能源动力类 0805
9 仪器类 0803 10 自动化类 0808 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0825 12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0827 13 经济与贸易类 0204 注:★标记专业为专业类核心专业。
包含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通信工程 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能源经济 20 3.2课程建设 学校继续实施课程建设“842T工程”:即确定8门面广量大、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校级核心课程;在16个学科(专业)大类中分别选择4门学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在每个专业中选择2门专业核心课程及若干门特色课程,对“842T工程”涵盖课程分类、分批、分级进行建设,涌现出了一批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群)。
学校建有“842T”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网址:,截至年底,累计上网课程达130门,实现了70门左右的课程可通过网络学习、答疑和互动。
2014年,学校下达了《关于做好江苏大学2014年“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江大教〔2014〕86号),进一步促进教育技术和课程教学的融合,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积极探索基于MOOC和SPOC的“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培育一批质量好、水平高、影响大的教学建设成果。
同时,大幅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课程,切实加强国际化专业、双语以及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建设,并遴选部分特色课程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要求进行建设。
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群)88门,立项建设校“842T”精品课程162门。
表10江苏大学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123456789 类别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课程名称电路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创业管理创业人生创业管理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电路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课程负责人孙玉坤马海乐赵杰文梅强梅强梅强马海乐陈晓平赵杰文 21 2014年,学校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其中班级规模0-45人1920个,班级规模46-90人2332个,班级规模91-120人875个,班级规模120人以上499个,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12014年本科教学班级规模 规模班级数 0-45人1920 46-90人2332 91-120人875 120人以上499 3.3教材建设 学校鼓励教师新编反映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内容创新、富有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以及体现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含双语教学教材)。
同时,鼓励教师重新修订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的各种形式教材。
通过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江苏省重点建设教材和江苏大学重点教材等各级精品教材建设,目前,学校共获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7本(部)、江苏省“十二五”重点教材15本(部)(见表17)。
表12江苏大学获批国家、省级优秀教材 序号12345678910111213 教材名称食品机械加工与设备(第2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第4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第2版)机械原理与设计(上册)机械原理与设计(下册)流体力学(第3版)创业基础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工程力学基础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第2版)临床血液学检验(第5版)食品工程原理 主编姓名陈斌黄诒森、张光毅许文荣、王建中赵德安马履中马履中罗惕乾梅强黄永红孙保苍刘国海许文荣、王建中刘伟民、赵杰文 类别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 22 14食品机械与设备(第二版) 马海乐 15数字逻辑电路设计(第二版) 鲍可进、赵念强、赵不贿 16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学习指导与实验教程 马汉达、赵念强 17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艺术视觉心理学王令中 18创业基础19《电路与电子技术》(电工学Ⅰ) 《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电工学Ⅱ)20机械原理与设计(上、下册) 梅强朱伟兴马履中、谢俊、尹小琴 21无机化学 谢吉民 22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赵杰文 23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刘荣桂、曹大富、陆春华 24医学检验实验系列教程 邵启祥 25现代机械工程制图 戴立玲、袁浩、黄娟 26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许文荣、林东红 27数字电子技术 成立、王振宇 28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赵德安 29食品机械与设备 马海乐 30基础化学 谢吉民 31数字逻辑电路设计(第二版) 鲍可进 32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陈炜 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省重点教材 省重点教材 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省重点教材 3.4教学改革 3.4.1开展多元探索,推进卓越计划改革 为适应形势变化和满足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坚持人才培养科学性、创新性、开放性和个性化,学校加大改革力度,以全国61所首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为契机,秉承“追求卓越是根本任务,深化改革是主要动力,协同培养是重要机制,优化体系是有效保证,持续改进是战略举措”的理念,构建了立体化对接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负责“卓越计划”的日常运行。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积极开展“卓越计划”试点。
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共建共享优质实践教育基地的新机制,牵头成立了由江苏省25所高校和机械行业协会、徐工集团、无锡柴油机厂等50余家行业参加的“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机械动力类)教育联盟”,为各盟员单位搭建了一个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23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学校积极与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加强本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育企业学习阶段教学团队等一系列措施吸引校企优秀骨干投入卓越计划教学,着力打造一批以工程创新能力强为显著特色,同时具备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相关能力、素质要求的“双高型”教师。
2014年,共有21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承担了12门企业课程的教学。
2014届首届卓越班毕业设计全部在企业完成。
据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和校友返校反馈的情况,与非卓越计划毕业生相比,卓越计划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具优势,主要反映在工程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好,对新技术接受快,遇事灵活处理等。
3.4.2整合优质资源,构建优生优培体系 为了给不同类别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着力修订《江苏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积极为优秀学生、特长学生、偏科学生、困难学生等等四类学生转专业提供发展渠道,拓展优秀学生发展空间、激发特长学生潜能、延伸偏科学生学习道路、助力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为学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提供多种途径。
同时,积极准备修订《江苏大学提前选拔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预备生实施办法》和《江苏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实施办法》等文件,加大整合全校优质资源,全程配备预备生导师,鼓励预备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构建“本—硕”贯通式培养体系,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奠定基础。
3.4.3强化改革成效,助推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以制度设计创建体制机制与文化氛围,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和功能定位,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之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
同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内涵建设,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专业背景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尤其是近几年,学校以“132塔式中小企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初步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实践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支撑,多部门联动、教科融通的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24 3.5实践教学 3.5.1实验教学 学校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为重点,以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为保障,促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会贯通,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计划落实有保证,实施成效显著。
2014年,全校26个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原医学类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医学技术实验中心、医学基础实验中心合并为医学实验中心,增加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实验人时数185万余人·课时(其中实验学时102.19万人·时、上机学时83.16万人·时),开出实验课程769门,实验项目3843项,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达53.9%。
至2014年底,学校共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见表12),校企共建实验室20个(见表13)。
表13国家级、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一览表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称工程训练中心(工业中心) 机械工程中心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 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工业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食品与生物技术实验中心江苏大学—一汽锡柴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医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江苏大学—大全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流体机械实践教育中心管理与创业综合实验中心 级别国家级省级省级省级省级省级省级省级省级省级省级 省级省级省级省级省级 获批时间2007年2004年2005年2005年2005年2006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09年2009年2011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3年 25 表14江苏大学校企共建实验室一览表 序号12345678 企业名称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大全集团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美达五金工具有限公司江苏金飞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艾睿电子有限公司艾睿电子有限公司 9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11上海广茂达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12苏州瑞思公司13用友公司14XILINX公司15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16远立科技17上海DMS18镇江高鹏药业有限公司19镇江高鹏药业有限公司20镇江市茂源化工有限公司 实验室名称江苏大学-西门子自动化驱动联合技术中心江苏大学-大全集团电器元件工程中心江苏大学-固高科技有限公司运动控制中心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实践教育中心江苏大学-苏美达联合技术中心江苏大学-金飞达联合技术中心江苏大学-ALTERA-艾睿电子PLD&SOPC培训中心江苏大学-ALTERAPLD&SOPC联合实验室江苏大学—凌阳科技嵌入式系统及单片机联合实验室江苏大学-清华大学快速制造技术中心江苏大学-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江苏大学-气动电气动实验室江苏大学-PDM-ERP系统实验基地江苏大学-数字系统与EDA联合实验室江苏大学-虚拟仪器联合实验室江苏大学-IT人才联合就业培训基地江苏大学-汽车动态测量实验室江苏大学-镇江高鹏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实验中心水杨酸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杨酸系列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5.2实习实训 学校按照“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原则,将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学科及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一体化设置,在专业教学中构建以学科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层次有机结合,并与各类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014年,进一步加大对校内基础工程训练中心、机电总厂等实习、实训基地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全年完成校内工程实训共计5.86万余人·天时(其中金工 26 实习4.75万人·天,电工电子实训1.11万人·天)。
同时,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与社会资源,积极与企事业、科研单位合作,全年完成校外实习人天数21万余人·天时。
截止到2014年底,学校共建立了345余个校级校外实习基地,其中8个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
校内外实习基地运行正常,实习教学效果良好。
依托以上各级校内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形成了多元化、模块化、学科立体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科研领域的需求,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样化发展。
3.5.3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基本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高度重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管理工作。
通过规范管理,提高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通过学术引领,提高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创新性。
学校2005年开始每年评选百篇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并汇编成册。
自2006年江苏省开展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以来,共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67项,优秀团队10项,居省属高校前列。
2014年全校毕业班学生完成4786项毕业设计,评选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94项,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优秀团队项目2项(见表16)。
表152014年度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序号毕业设计(论文)题目1基于PWM技术的撒粉系统设计与实现 学生姓名于晓慧 2精密微成形模具及其检测装置研究 徐庆 3JDZY公司员工自我效能感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Thermusthermophilus木糖异构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 4性质研究5车内气体质量检测仪研制 矫红运杨泽茜马昌媛 6基于Android的校车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马暄炜 7基于开源技术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及移动客户端开发 施佳 8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以江苏省制宋羽造业沪市上市公司为例 指导教师刘秋生陈炜李国昊齐向辉张西良刘志峰朱轶吴梦云 奖项一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二等奖二等奖二等奖二等奖二等奖 27 9WQ140-12-11大过流无过载旋流泵10基于小波变换的新型电力谐波检测方法研究11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车辆防盗系统研究12羟基自由基处理水源地突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分析13LED可见光通信在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应用 14光机电一体化冲孔折弯机研发 尹庭赟 杨敏官 三等奖 李秋燕 黄永红 三等奖 沈峥楠 江浩斌 三等奖 任梦梦 李纪斌,杨帅君,诸葛 恒丹何欣昀,惠龙飞,李正,周志强 依成武 朱娜,江晓明 杨启志,陈炜,葛涛,毛 卫平 三等奖 团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3.6创新创业教育 江苏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始终把传授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坚持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以“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目标,以“教学主导、培训指导、实践引导”为路径,科学构建分层分类,逐级推进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坚持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以“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目标,以“教学主导、培训指导、实践引导”为路径,科学构建分层分类、逐级推进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创新创业学校——创业模拟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实验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创业园”为主线,有序推进、层次分明、良性发展的创业实践载体群;逐步构建了“载体搭建、制度完备、培训辅导、平台支撑、资源集聚”的创业实践体系。
2014年,为配合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全面开展,学校逐步增加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投入,全年投入180余万元,继续完善包含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在内的四级创新训练科研体系。
2014年申报成功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45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含一般项目和指导项目)50项。
3.6.1机制先导,培育创业“土壤” 学校注重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列入学校党政工作要点 28 和学院工作考核目标。
召开全校创业教育大会,校党委书记专题召开创新创业教育座谈会,校长带头申报和研究省级、国家级创业教育课题,校领导带队多次走访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学校将创业教育列入《江苏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第二次学生工作大会重点议题。
3.6.2教学主导,植入创业“基因” 学校形成了以《创业人生》、《创业管理》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引领,课内外双学分体制为驱动,全面满足学生创业知识诉求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课堂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特质,成为让受教育者终生受益的“基因”。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设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将创业教育融入了专业课程教学以及素质拓展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6.3培训指导,选育创业“种子” 学校形成了以创新创业学校为主体,网络、新媒体教育平台为辅助,网络创业实验室、模拟创业实验室等多个平台为触点的创业教育教学培训体系。
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延伸部分,系统培训平台是创业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广泛植入创业“基因”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分门别类的培训项目,或组织创业精英学生开展系统培训,或针对处于不同创业实践阶段的学生开展专项培训,从而选育优秀的创业“种子”。
3.6.4实践引导,培育创业“果实” 学校形成了以“挑战杯”赛事为龙头、以科研立项为抓手、以十大科技创新创业赛事为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课堂教学和教育培训需要实践的验证,教学实践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一方面坚持利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通过教学和培训增长知识,提升素养;另一方面坚持引导学生将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转化,培育创业“果实”。
29 3.7国际化培养 3.7.1国际合作 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完善政策、落实举措,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进一步落实“高端、青年、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方针,充分依托国家和部省重点人才项目、各优势重点学科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等,鼓励重点从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协助各学科充分利用相关政策,积极申报国家“千人”、“外专千人”、“青年千人”以及江苏“外专百人”等,以此快速带动学校教师队伍的学术视野进入国际学术前沿。
学校大力引进具有海外学习或研究经历的高层次人才、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研修深造,对于出国进修的教师,回校后,学校对于其开设英文授课课程、帮助学校与海外高校相应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国际化人才引进以及拓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面有明确要求,以充分发挥教师出国研修的综合效益。
同时,进一步加大外籍专家聘请力度,提高外籍专家和教师中专业外教比例和全英文授课课程外籍教师授课的比例。
鼓励各学院、科研机构积极争取聘专项目,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优势学科以及博士点学科等,每年都要聘请2名以上长期外籍专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鼓励、支持教师在国际上出版/发表学术成果,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组织、期刊担任职务。
鼓励、支持各学院、科研机构主(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扩大教师及学校的学术影响。
近年,学校出台了《江苏大学关于推进国际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江大校〔2010〕359号)、《江苏大学学生留学交流经费资助管理办法(试行)》(江大校〔2012〕273号)和《江苏大学学生留学交流经费资助管理办法》(江大校〔2013〕189号)等多个文件,鼓励我校学生赴海外留学交流学习或参加出国类外语考试。
目前,学校先后引进了包括:公派留学、联合培养、海外升学、学年交流、海外实习、实践、国际会议等多个项目类别的海外学习项目70个。
五年来,具有海外经历学生的人数从2010年的不到50人增加到2014年的541人,并有400余人赴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 30 麦吉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名校留学深造;8位同学在联合国“ManyLanguages,OneWorld”写作大赛中获奖并免费赴联合国参加系列活动,学生参与人数逐年增加(见图12)。
图11近四年海外学习学生人数 3.7.2海外留学生教育学校留学生规模由2011年200余人发展到2014年底1300余人,其中学历留 学生近70%,学历生规模列全省第
三,全国49位。
学校留学生英文授课专业包括MBBS、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工工程、药剂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设置有国家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江苏大学外国留学生校长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安信地板”企业奖学金等多种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学校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同乐江苏”金鸡湖龙舟赛、江苏省外国人歌唱才艺比赛、镇江市迎新年长跑、江苏大学国际文化节、江苏大学“汉语桥”等校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帮助留学生体验中华文化,感知留学中国的快乐,相关活动被各大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校园国际化氛围基本形成。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接收院校”,MBBS项目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检查评估,2014年学校获评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
全部本科项目由3个拓展到12个、启动了倒“2+2”本 31 科合作办学项目。
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拥有39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精品课程培育项目,其中《国际贸易实务》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014年有8门课程入选江苏省高校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见表13)。
表162014年江苏省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江苏大学) 序号12345678 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技术InformationSecurityTechnology电工电子学ElectricAndElectronics土木工程导论IntroductiontoCivilEngineering局部解剖学RegionalAnatomy医学免疫学Immunology核医学NuclearMedicine国际商务策划InternationalBusinessPlanning管理学原理PrincipleofManagement 课程负责人王昌达陈山刘荣桂狄荣科夏圣毛朝明杨丽丽蔡莉 32 4质量保障 4.1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印发了《江苏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江大委发〔2014〕77号),促使学校党政领导、全体处级领导干部等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及时了解、反馈教学运行情况,强化管理育人和服务教学的意识。
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不定期研究教学工作,解决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学校各级党政组织和各职能部门都能主动服务教学工作,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学需要,在制定政策时优先向教学一线倾斜,在部署工作时优先考虑提升质量的建设措施,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投入教学、学科支撑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
出台《江苏大学重大教学成果培育专项管理办法(试行)》(江大校〔2014〕320号),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对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有重要引领和显著支撑作用的标志性教学研究成果和示范性教学建设成果,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印发《江苏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江大校〔2014〕182号),以国家认证标准为指南,以校院两级自评为基础,以持续改进提升为主线,注重整体、注重过程、注重常态、注重内涵,全面梳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与监控体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牢固确立质量红线意识,切实完善促进培养质量提高的体制和机制。
4.2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4.2.1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提升教学质量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多年来,学校在创建本科教学质量名校的征程中不断探索,积极寻求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创新与突破,不断改进和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以六项保障机制(两级管理四级保障机制、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机制、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机制、潜心教学激励约束机制、教学研究引领促进机制、教学工作齐抓共管机制)和“五制并举”监控与评价体 33 系(包括学生评教制、教学督导制、同行教师与干部听课评议制、教学信息动态汇集制和第三方质量评价反馈制)为主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开放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长效机制,确保教学工作规范运行,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4.2.2修订教学事故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强化教学过程管理,防范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教学事故,保障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学校出台了《江苏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江大校〔2014〕344号)。
对于一般教学事故,事故责任人作书面检查,并取消其本年度评优资格,事故责任人所在单位须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根据具体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对于严重教学事故,在学院、部门内通报批评,事故责任人在全院、部门范围内进行自我检查,本年度考核等级为基本合格及以下,取消三年内评优资格以及下一年度的申报高一级技术职称(岗位)或管理职务晋升的资格。
对于重大教学事故,在全校内通报批评,事故责任人在全院、部门范围内进行自我检查,本年度考核等级为不合格,取消三年内评优资格以及三年内申报高一级技术职称(岗位)或管理职务晋升的资格。
同时,学校可根据情节和所造成的后果,给予相应的行政纪律处分、调离相应岗位或解聘,也可根据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追究事故责任人所在学院(单位)相关领导的责任。
4.2.3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为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职业生涯、掌握必备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
①面向准备从事本科教学的青年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助理教学制度,并选聘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
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相关教学环节的助理教学任务。
2014年有80名青年教师通过助理教学制度考核。
②邀请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专家讲学,传播先进化教育理念,扩展国际化教师视野,激发教师教学激情和创新灵感,营造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氛围,推动教师进行教育反思与教学研究,从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近两年,共开展“名师讲堂”活动5次,参与教师约两千余人次。
③为营造重视教学、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2014年成功举办江苏大学第七届教师教学竞赛。
教师教学竞赛分系(教研室)、院、校三级进行,覆盖面大 34 范围广,为教师提供观摩与交流的良好机会,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我校教师庄晓敏、邹航分别在2014年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江苏省赛区决赛中荣获听说组一等奖和综合组二等奖。
④为充分利用校内教师优质资源,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心每学期开设一期教学公开课,为我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作用。
同时,常态化组织教学沙龙活动,带动全校教师重视和参与到教学能力提升活动中来。
截至2014年底,已举办各类教学沙龙活动数十场,参与教师千余人。
4.3日常监控4.3.1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采用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教学计划落实、学生网上选课、系统排课、教师成绩网上录入、学生信息网上查询、学生网上教学评价、网上教材预订、网上考试安排、学生重修报名、毕业资格审核、学位审核、学分制收费等等功能全面信息化管理,公用数据平台,并与校园一卡通门户对接,实现数据校内共享。
4.3.2定期组织教学质量评价 学校每学期期初例行组织教学检查,在开学第一周前三天,校领导、教务处人员、各学院教学院长和教学秘书联合检查开学初的教学运行质量,重点检查教务处教学管理及课表编排的质量,以及教师和学生按课表准时上课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同时,积极开展期中教学评价,在每学期的第9‐11周进行,既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也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状况。
学校教学督导员开展随机听课和专项听课(如拟晋升职称教师教学情况、前两学期学生评教结果后10%教师教学情况、新教师教学情况等),2014年上半年度教学督导员共听课755人次,下半年听课671人次,督导老师不仅关注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而且注意任课教师的课堂仪表、教学组织,以及开展师生教学互动的情况。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督导老师与授课教师进行了现场交流,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35 4.4校内专项评估 4.4.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
为进一步规范本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研制《江苏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于2011年正式启动了2011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评估,通过专业自评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21个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评估。
2014年,在总结前几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精神,结合学校专业认证建设工作,从毕业设计(论文)目标设定、组织管理、设计(论文)选题、过程指导、答辩、质量考核、评价与持续改进、特色举措八个方面,研究制定《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审核评估范围》,并结合学校实际探讨实施专业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批已对全校20个专业2014届毕业设计(论文)通过专业自评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审核评估。
后续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将尝试以课程组自评、专业初评,再由学院推荐参与学校评估的方式进行。
4.4.2NSSE学情评价 学校于2010年起利用NSSE-China工具对本校卓越学院四个试点专业学生每年进行“学情”跟踪调查,根据调查数据,通过对“学业挑战度”、“学习主动性与合作性”、“师生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教育环境支持度”五大可比指标的校际、班级、专业、年级间对比,分析卓越学院试点专业学生及学校支持、吸引学生有效学习投入上存在的差异与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措施,最终形成“卓越学院学生学情分析调查报告”,提交给学校领导及人才培养相关部门,为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4年,面向全校学生随机抽样,每年抽取2800名学生参与清华大学主持组织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
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并与清华大学建立的全国大学生各类学情常模进行比较,撰写学校《大学生学习投入情况总报告》和各学院、专业的分报告,并在全校范围进行反馈,要求各学 36 院、专业根据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及学习效果制定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
4.4.3毕业生专业教学满意度测评 为持续改进人才培养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教育评估中心通过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管理者及专家意见,在参阅国内外大学生教学满意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江苏大学毕业生专业教学满意度测评问卷》和测评方案。
问卷包含“培养目标了解度与满意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材选用满意度”、“专业课堂教学满意度”、“实践教学满意度”、“考试情况满意度”、“管理服务满意度”、“希望学校进一步改进的地方”7个一级指标下28个二级指标。
方案通过征求多方意见,形成定稿后,通过“江苏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组织全校2014届毕业生填写。
《江苏大学毕业生专业教学满意度测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江苏大学毕业生专业教学满意度测评总体满意度均分为75.95,目标了解度均分为77.99分,目标满意度均分为75.82分,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满意度均分为72.42分,课堂教学满意度均分为74.8分,实践教学满意度均分为75.76分,考试满意度均分为74.96分,管理服务满意度均分为77.22分。
37 5学生学习效果 5.1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4年学校组织全校在校学生开展了教师教学活动评价,2014年上半年测评教师课程数2132门,平均得分92.75分,优秀率91.32%、优良率99.53%。
2014年下半年测评教师课程数2902门,平均值91.78,优秀率98.45%、优良率89.59%。
《江苏大学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数据显示,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86%,与本校2013届(86%)持平,比全国“211”院校2014届(83%)高3个百分点。
在知识、素养、能力提升满意度方面,2014届毕业生的总体知识满足度为76%,与本校2013届(76%)持平。
本校2014届工程类专业毕业生中,分别有63%、59%、57%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团队合作”、“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得到提升较多。
2014届毕业生的总体能力满足度为78%,与本校2013届(78%)持平。
其中创新能力满足度为81%,与本校2013届(80%)基本持平。
5.2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我校体育教育坚持“一体两翼”的工作方针,开展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队训练为辅助的体育教育。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为全体学生创造和提供每天进行1小时的体育活动、至少掌握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每年进行1次体质健康测试的条件,使学生毕业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通过率达到97%以上。
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自主意识,使大学生掌握现代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我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均圆满完成近32000名本科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及数据采集工作,并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测试数据整理后报送到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管理中心。
根据测试结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体育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对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积极干预。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改善明显,学生形态机能、心肺功能以及身体素质不断增强,这表明我校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活动效果明显。
2014年全校体质测试及格率为95.9%,我校本科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及 38 格率均高出江苏省规定的85%的水平,每年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均达到100%。
5.3毕业与就业5.3.1毕业生毕业率与就业率 2014届本科毕业生5317人,毕业人数5088人,毕业率95.69%;4933人获得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2.78%。
我校通过实施全方位就业创业教育、推进立体化校园人才市场、开展个性化就业咨询帮扶、提升规范化就业管理服务、细化多层次工作目标责任、推进全员化促进就业工程,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果显著。
截至2014年8月31日,2014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14%,其中协议就业率为79.12%。
截至2014年12月25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6.47%,其中协议就业率为87.47%(见下图)。
图12江苏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5.3.2毕业生就业工作江苏大学坚持深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重点、以创业 为抓手、以质量为目标”的就业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和“大学生创业引领工程”,学生就业创业层次持续提升,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位稳定在96%以上。
学校连续八次蝉联“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学校被遴选为全国6家工作典型之
一,应邀在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39 2008年成功获评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2009年被评为“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
一,以及“江苏省人才引进工作优秀协作单位”;2011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三年建设期的验收评估;2012年校内创业孵化基地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3年我校负责的省教育体制试点改革项目“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顺利通过中期验收评估。
与京口区高创中心共建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获批“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多年以来,学校深入推进就业工作重心由确保“就业数量”向提升“就业质量”转移,不断优化“立体化、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化”的就业服务工作格局,优化过程控制,强化绩效管理,全力铸就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江苏大学的“民生工程”、“质量工程”和“品牌工程”。
同时,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专门划拨专项经费,给参加西部苏北计划的毕业生定额补助;每年召开江苏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报告会和选调生应试交流指导及工作部署会议;开辟绿色通道及时为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办理就业相关手续,优先为他们办理报名、政审和签约等相关手续;学校对拟录取为我校研究生而自愿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可保留学籍一年。
这些政策大大激发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在奉献中成才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3.3毕业生创业工作 我校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管理》为引领,以就业创业研究室为依托,组建了以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为创业讲师的课程专家组,课程组采用“2+2”的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
依据“两段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大
一、大二学生开设了《创业人生》、《创业管理》、《创造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面向大
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本理论、方法与实践》、《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造方法论》等有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选修课。
通过精心开设这些创业类课程,有效夯实大学生的创业理论基础。
学校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打造教学实践体系的重要基础,一是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学校建有软硬件资源国内一流、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工业中心,每年在此进行的创业实训达到72万余人•时,所产生的创业和科研成果 40 获得多项殊荣。
二是校内模拟创业基地。
建设了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之星模拟实验室、创业模拟沙盘室等一整套模拟创业的平台。
三是校内创业孵化基地。
学校2010年建成了首期集中式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每批安排30支以产品开发类、技术服务类为主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实践。
四是校外创业孵化基地。
学校投入资源与镇江市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2010年将其建成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园,与京口区高创中心一起共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五是校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以500家就业基地为依托,与遴选出最具创新精神的部分知名企业签订了创业实习基地协议;以50家就业工作站为依托,将其拓展为就业创业工作站。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地,与东台市委组织部、涟水县政府等合作,为大学生赴基层创业做出了新的探索。
在丰富的创业教学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精英:刘春生同学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江苏省青春创业风云人物”,在常州、徐州等地建立自己的成果转化企业;周成林主持研发的项目获得江苏省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年销售额达400多万元;张翼同学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独立为国家安全部门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吴多辉同学已申请39项专利,出版了专著《创新宝典》,创办了江苏环球创新学校。
马正军同学2012年获镇江市《寻找创业英雄》大型电视励志活动总冠军,获1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和五年免租金商铺;其创业项目获评2012年江苏省第一届创新创业成果交流会最具潜力项目;2013年退出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选南京市321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得政府130万元创业资金扶持,并入驻南京市创业园。
校内外媒体广泛宣传我校创业实践典型,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关注与学习身边的榜样。
其中光明日报、中国教育部、中央电视台都曾多次报道我校创业实践典型的先进事迹,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5.3.4社会用人单位评价 我校与麦可思公司合作,以《江苏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查问卷》对2014届毕业生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对江苏大学2014届毕业生的满意度比较高,总体满意率达到94.01%。
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超过70%,对毕业生的总体印象、专业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工作敬业精神满意度超过90%(具体见表15)。
用人单位对江苏大学2014届毕业生工作胜任能力评价显示,认为毕业生工作胜任强的单位占15.36%,认为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通过较短时间 41 的适应后,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占77.53%,认为毕业生短期内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为6.37%,认为毕业生很难满足工作需要的占0.75%。
表17用人单位对2014届毕业生整体评价情况 调查项目总体印象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外语综合水平团队协作能力 非常满意44.58%38.43%38.05%35.03%35.55% 满意46.21%53.14%35.84%38.57%39.73% 一般9.21%8.43%23.91%24.48%23.81% 较差00 2.20%1.92%0.91% 根据《江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江苏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比较高,总体满意率达到90%以上,80%左右的单位认为毕业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
42 6特色发展 6.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不断健全制度建设、完善组织机构,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依托,组织修订《江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方案》、《江苏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施办法》、《江苏大学青年教师助理教学制度实施办法》、《江苏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实施办法》等文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职业生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
学校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熟经验与做法,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类优质资源,建立符合我校实际,体现学校特色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重点搭建梦溪师培园、三江师说苑、三山师评台和名企工作站等四大教师教学发展平台,通过开展“名师讲堂”、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教学公开课、教学沙龙活动等系列活动,传播了现代教育理念,拓展了教师视野,激发了教师教学激情和创新灵感,营造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氛围,推动教师进行教育反思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6.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创新理念,健全机制,以培养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素质,打造产品开发型和技术服务型的创业人才为目标,基于以工科为主体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色,构建了“机制先导、教学主导、培训指导、实践引导”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多个课堂融合互动,确保100%的学生能接受到创业普及教育,10%以上的学生能接受到创业精英系统培训,5%以上的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或专项培训能走上自主创业道路。
在创业教学方面,由就业创业教研室开设了面向全校、贯穿本科生大学四年的公共必修课;实施了课外创新学分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2个创新学分;开设了12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其中《创业管理》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创业人生》获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确保了100%的学生接受到创业普及教育。
在创业研究方面,近三年全校申报国家和省级创业教育专项课题30余项,发表80余篇中文核心创业类文章,出版了专著或教材12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创业培训方面,创办了全国首家创新创业学校,开设了“菁英班”,每年组织20 43 期各类SYB创业学员培训班,确保了10%以上的学生获得了创业精英培训。
创业实践方面,在校内投资兴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与镇江市政府共建了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园,与京口区高创中心共建了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授予“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和“镇江市创业实验基地”,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被授予“镇江创业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
44 7需要解决的问题 7.1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 2014年,学校以持续创建本科教学质量名校为目标,强化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教学运行规范、有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改革等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在学校步入内涵式发展,转向“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特殊时期,我校教学改革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注重持续改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尚未完全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影响了学校教学改革进程与成效;②“卓越计划”试点项目步入深水区,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使得试点项目成果推广受限;③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社会新常态环境下,教学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影响了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④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深度融合程度不高,使得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7.2解决问题的措施 7.2.1全面推进“专业认证” 学校将全面总结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以来的成绩和经验,紧紧围绕学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密切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全力打造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创建“区域服务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社会认可度好、国际化程度高”的本科教学质量名校进程。
同时,深入贯彻“以学生中心、以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推进所有工程类和医学类专业全部开展专业认证,使得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华盛顿协议框架体系内达到国际实质等效,相关专业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大幅提升。
7.2.2深入推进“卓越计划” 学校将参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教高函[2013]15号),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若干建议》《推进省级卓越计划实施的建议》《卓越计划实施工作评价方案》等三个文件(教高司函[2014]46号)精神,进一步完善校企师资合作、校企资源合作机制,致力于打造一批卓越教师、卓越课程、卓越教材、卓越项目、卓越基地等卓越资源。
同时,在现有机械设计 45 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四个专业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卓越计划”覆盖范围,实现卓越课程、卓越师资、卓越项目、卓越基地等卓越教学资源与普通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扩大“卓越计划”试点改革成效。
7.2.3着力推进“在线课程” 为了深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将大力提升教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在线开放课程”为抓手,着力推进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完善现有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
同时,按照“选建结合、建用结合”的原则,即:将引进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超星尔雅通识课等优质MOOC资源与建设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相结合,将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开展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相结合,构建校内外优质课程体系,同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改革。
7.2.4综合推进“专业建设” 学校将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本科教学工程”为载体,强化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按照“专业依托学科、学科带动专业、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原则,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专业布局,统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资源配置与社会服务。
在专业优化调整时,充分考虑学科对专业办学的支撑度、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度、学科与专业改革的融合度,对于没有学科支撑、学科支持度低、学科融合度低的专业,逐步优化淘汰,打造“学科强、专业强”强强联合新局面。
同时,专业办学中,要突出学科发展前沿、专业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合理设置专业前沿课、专业核心课,引入学科发展前沿、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进课堂,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科研设备与教学设备项融合、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相融合,综合推进专业建设。
46

标签: #网络推广 #有哪些 #网络推广 #有哪些 #国内 #免费网站 #好玩 #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