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网络安全存在哪些问题

网络安全 2
读周刊 主编肖畅 扫一扫发现更多 2021年2月9日星期二责编:肖畅美编:马超版式:丽菲责校:陶泓 12 认识风险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舒适和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风险。
越是发达的科技,内部组成的密集度和复杂性就越高,越是细密的分工,人们相互的依赖和影响程度就越深。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现代社会要各种防患于未然的制度措施,要足够充沛的安全力量,生活中,地铁站里的AED除颤仪,畅通的110,电梯里的防震防火教育提示牌,这些都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投入,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感。
比如供电供气供暖、网络调控、机场车辆银行信息化管理,这些技术进步的背后,也可 能因为存在软硬件的漏洞或缺陷、人工操作不当,甚至是黑客攻击,潜藏着难以想象的危险。
风险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之
一。
“风险”不是“危险”,而是一种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不确定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和突发事件的日益增多,当代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社会现象之
一。
单从技术层面,人类社会还不足以百分之百控制风险,惟其如此,要有常态持久的安全观念,时刻将高度的安全意识置于心中,决不放弃积极研究风险规律,有效管控风险。
李煦 拜拜了,鼠年!你好,牛年!读书 没有偏爱就没有艺术专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李雪峰: 看不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风险“家谱”上不只有“黑天鹅”和“灰犀牛” “黑天鹅”和“灰犀牛”,这两个比喻性的流行语,常用来形容重大风险。
来源是国外两个人,一人写了本《黑天鹅》,一人写了本《灰犀牛》。
欧洲人到了澳洲,才知道有黑天鹅的存在,所以“黑天鹅”常用来形容那些此前没有发生过、可解释的重大负面事件;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但往往会忽视,一旦它狂奔而来,攻击力将让人猝不及防。
所以“灰犀牛”常用来形容那些太过于常见,以致人们习以为常的重大负面事件。
“美国的911事件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而道路交通事故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李雪峰认为,其实风险“家谱”中远不止这两种:“黑天鹅是一个极端,灰犀牛是另一个极端,中间还有很多‘中间体’。
”“黑天鹅”“灰犀牛”,这俩热词概括不了所有的社会风险。
李雪峰说,有些国际大咨询公司还创造了一个词叫“灰天鹅”。
“实际上不是严谨的说法。
”李雪峰表示,有的人以为,社会领域重大风险,说的是社会治安问题,这是把概念狭隘理解了。
如今不同的机构,对社会领域重大风险也有着不同定义。
在国家安全预警下,是表述为“社会安全”的;在社会治理语境下,是表述为“公共安全”的;在风险视角的表述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语境下的“社会领域风险”,在应急管理语境下是“安全风险”。
而“公共安全”是我们最常说的。
理解“公共安全”,首先要认清它的民生属性,凡是跟人民生命安全、健康、财产相关的,都在公共安全的范畴内。
从外延上讲,各个领域都涉及到公共安全,是广义的。
如今,公共安全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网络安全等方面。
这里面既有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安全问题,也有近些年出现的新问题,比如说电信诈骗、非法集资、走私犯罪、网络约车租车、“村改居”、“短租房”,有些需要坚决打击,有些是需要在发展中规范的。
有的看似是传统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极端气象增加、自然灾害增加,但它其实是新型安全问题。
有的风险则很难界定,比如,基因编辑婴儿,它既属于科技安全问题,也属于广义的公共安全问题。
今天的风险是黑客攻击全球网络,明天的风险可能是机器人犯罪 有部叫《互联网时代》的大型纪录片,讲述了美国教师米歇尔的故事:20岁时,他写了一本反省自己少不更事的书,并将之上传网络。
12年后,他的同事从网络中看到他的故事,于是米歇尔失去了工作,连改正错误的机会都没有。
此后数年,他辗转美国各地,多次求职都被拒绝,只因为他的过往一次又一次被检索出来,年少时的错事成为他无法摆脱的人生噩梦。
这个故事恰恰说明“遗忘”也是一种有益的功能。
李雪峰赞同一本叫《大数据时代》的书的观点,作者认为,人类的头脑很聪明,能不断忘掉那些与我们不再有关联的事情,于是我们可以原谅和遗忘某些人的过失,彼此相安无事。
但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不会遗忘每一个岁月,我们在数字时代实现永生。
而无法遗忘就意味着无法原谅,这是很可怕的。
2007年德国通过一条法律,规定手机上数据可以保存六个月,德国电信一个普通用户想知道哪些数据被储存了,但电信公司拒绝提供信息。
于是他提起了诉讼。
三年后他看到了六个月的通讯记录,总共有三万多行。
这些信息足以清楚描绘一个人的画像。
这些记录并非仅仅是记录,而且还可以预测未来。
美国东北大学跟踪研究了十万名欧洲手机用户,分析了1600万条通话记录和位置信息,得出的结论是,预测一个人在未来某个时刻的地点位置,准确率可以达到93.6%。
网络记下一切,所有人都成了透明人。
“所以有的人认为,彻底的透明将使我们不成为‘人’,但人是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隐私的。
大数据预测准确性越来越高,但它也在否定人们会突然改变选择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牢记人类意志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否则大数据将会扭曲人们最本质的东西——理性思维和自由选择。
”李雪峰认为,以上这些例子,对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隐患的暴露还不够明显。
李雪峰举了婚恋的例子更为直观:一个人征婚,网络搜集了他的个人信息,大数据可以分析人生轨迹,推荐一个与他完全匹配的对象,这是造福;可一旦这些数据被邪恶力量掌握,对你进行精准的诈骗,所谓的“杀猪盘”就是如此,这就是作恶。
“技术用来造福人类,就是核电站;技术用来杀人,就是核武器。
”李雪峰表示,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前所未有的新风险,网络只是其中一方面。
未来世界瞬息万变,今天的风险是黑客攻击全球网络,明天的风险可能是机器人犯罪,非常值得人们提高警惕、关注研究。
【访 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为何仍在与风 谈 险苦苦搏斗?在现代社会的风险里,我们 】 该如何守护安全?长江日报读+邀请到应 急管理专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 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李雪峰,为我们解读。
《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李雪峰主编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 李雪峰 全球几十个超过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突发事件往往复杂难控 读+:人类文明越是发展,对自然的把控能力应该会更强,但近些年,我们感觉自然灾害变多了,是错觉吗? 李雪峰:不是错觉。
中国的自然灾害一直很多,被称为是“自然灾害博物馆”,从古代殷商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将近4000年的时间,有记录的各种灾害就达到了5000多次。
其中水灾和旱灾不相上下,都是1000多次,地震有700多次。
近些年也有一些反常变化,我们进入了灾害频发多发时期,而且危害持续扩大,发生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损失也很大。
像南方,尤其西南地区旱灾频发。
北方包括东北华北陕西出现水灾频发。
灾害发生的种类强度发展趋势,也是超出我们固有的认知和传统经验的。
大灾的频率也高,2008年以来,先后发生了南方部分地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前年我去美国,人家说,美国最近5年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比此前30年的还多。
不光是中国,其他国家也一样。
这也是现代化发展本身带来的问题,如今全球城市化发展,造就数百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型城市,几十个超过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城市群,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更为复杂难控。
读+:中国既然是“自然灾害博物馆”,历史上应该也积累了丰富的防灾救灾经验,对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 李雪峰:古人很聪明,创造了很多工程和科学技术,像我们最熟知的有“大禹治水”,还有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等。
防治疫病一直是个头疼的事,但中医很了不起。
《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等让人不断认清瘟疫。
古人也很会控制传染病,唐代的孙思邈提供的方子“犀角地黄汤”,直到今天都在用。
清朝时各地还设立牛痘局,专门给人接种牛痘。
战国时期其实就有了救荒方法,再经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就积累了一套完备的救灾制度,还出现了《救荒书》,可以看作是一种应急救灾手册。
有预防,有紧急救荒,也有灾后补救。
操作性也很强,步骤很细,不管是官府统治者还是民间精英,灾荒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用这一套荒政程序。
在古代,大疫之下很多人逃荒,所以有安置灾民的政策;也有“封城”,隔离病人和健康人。
很多人为了活命还会卖孩子,政府的政策里,还有“赎子”这一项,就是政府出 钱把灾民卖了的孩子买回来,还会对灾民做心理抚慰工作。
人性到了这种程度。
大灾之后往往会暴发疫病,古代民间也出现了百姓自筹资金成立的组织——“长寿会”。
成员死亡时,民间组织便会支付寿金,埋葬死者和抚恤遗族,这种互保化的民间养恤方式,可以说是早期的人寿保险的雏形。
承受洪水干旱,经历社会治乱更替,所以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了非常系统的公共安全观,很多体现在俗语里。
比如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认为安全威胁具有不可预测性;“祸福相生”认为既不可能永远安全,也不可能永远不安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认为安全问题具有发展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认为缺少远虑就会出问题;“防微杜渐”提醒人要从源头治理;“不怨天,不尤人”认为安全问题是可控的,人要勤奋应对。
今天看来,这些观念也很科学,很积极。
我们今天的很多防灾救灾做法里,还有古代的样子,也是种传承。
我们要走的是中国特色的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之路。
传承中国古代经验智慧,也是中国特色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还有些做得不足的地方,需要向国际社会学习,正所谓“文明互鉴”。
网络安全的本质是攻防两端能力的较量 读+:今天公共安全的范畴远远超出了古代,比如网络安全就是个全新的重大问题。
中国目前是把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高度,网络安全风险为什么如此重要? 李雪峰:放眼世界,97%的财富五百强企业已经被黑客攻击,剩余3%可能已经被攻击,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这就是公共网络世界的现实,很严峻。
攻击来自哪里?境内境外都有,尤其是境外。
现在国际上的网络攻击,实际上是以国家力量为后盾的,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过去对网络安全的重视不够,所以教育部目前已落实了把网络空间安全、国家安全升为一级学科。
网络让我们的生活特别方便,但是更加便捷意味着更加危险。
如果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个人信息就会被搜集,存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服务器中。
一些网络恐怖主义也在渗透网络安全,一些网民出于猎奇心理随手转发,无意中煽动到了潜在的恐怖袭击者。
网络安全有很强的隐蔽性,一个技术漏洞可能隐藏几年都没被发现,不知道是敌是友的人进来,长期潜伏,一旦开始发作,后果不堪设想。
比如供电供气供暖、网络调控、机场车辆银行信息化管理,这些都是经济技术进步的必然,但是也存在软硬件的漏洞或缺陷、人工操作不当,甚至是黑客攻击,一旦发生了问题,就会造成神经中枢的故障,形成大面积的瘫痪,或是引发事故,比如之前的“勒索病毒”,攻击了全球150多个国家、30万台电脑,涉及到电力石油交 通医疗行业,对工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这种无人操作的背后,应该是有精良的装备和精准的控制,这对人的素质又有了更高要求。
所以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所以我们要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
网络安全的本质是在对抗,对抗的本质是攻防两端能力的较量。
要落实网络安全,我们哪些方面要重兵把守、严防死守,哪些地方由地方政府保障适度防范,哪些地方由市场力量防范,我们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
人家用的是飞机大炮,我们这里还用大刀长矛那是不行的,攻防力量要对等,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轻防范”是人性弱点对风险要理性认识 读+:古人早已总结出防范的重要性,但为何我们今天依然在强调防范? 李雪峰:安全很重要,道理大家都懂,但人性的弱点就是会轻防范,这是人类通病。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曲突徙薪”,讲的就是一个客人看到主人家的灶连接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放着很多柴火,明显是火灾隐患,于是建议主人把烟囱加个弯道,或者把柴火挪开。
主人听后心中不悦,也不采纳意见。
结果房子真的着火了,邻居们帮忙救火,幸免一场大难。
事后主人大摆宴席感谢救火的邻居,却独独不请当初好心提醒的人。
后听人劝告,才将吐露忠言的客人请来。
这个故事就是提醒人要未雨绸 缪,对事情要有预见性、前瞻性。
但人总是不敢相信负面、心存侥幸、怕麻烦,最根本是对风险的忽视。
风险是一种预期,具有潜在性、间接性,不是当下马上会发生的,所以很难被人直接感知到。
如果感觉不到风险,就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时就需要理性、教育。
现在有一些自媒体平台上,一些账号的主题就是安全,博主们拍了很多短剧,教人如何防范危险,一些警察也入驻抖音,对社会面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这是很好的现象。
社会风险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或多或少都有形成和发展的路径。
所以说,我们应该强 化对问题产生源头的治理,要把险情遏制在萌芽中。
像社会上会出现一些“独狼式”的袭击,还有的人把公交车开下桥冲到江里去,看似防不胜防,但可以利用大数据监测人们的行为轨迹,哪里有异常就提前捕捉到。
另外还可以从技术层面完善,比如用北斗卫星,设一个熔断机制,一旦感应到车很危险,自动就能停下来。
我们也要承认,就我们目前的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还不足以百分之百控制风险,但要有常态持久的安全观念,时刻将高度的安全意识置于心中,决不放弃积极研究风险规律,有效管控风险。

标签: #有哪些 #有哪些 #公益 #有哪些 #网络推广 #兼职 #比较好 #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