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且温暖”,可以视频的交友软件有哪些

有哪些 0
科教·社会 2022年3月26日星期六E-mail:jizhegaoyang@联系电话:(010)88146960 责编/修菁校对/胡颖排版/姚书雅
7 台胞观陆 “恰到好,且温暖” ——北京大学台籍交换生蔡宜伶“登陆”记 本报记者修菁 “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者,做冬奥志愿者的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身为台湾青年,我也有能力做中华文化和世界沟通交流的事情。
”壬寅年春分日,站在户外看北京,大地开始泛绿,能感受到春风拂面,一切开始欣欣然,过去一个多月在北京冬残奥会城市服务志愿工作岗的经历,也如周遭大地的温度,让北京大学台籍交换生蔡宜伶感到“恰到好,且温暖”。
“这是我们台湾来的伙伴,我们要支持她” 蔡宜伶来自台湾南华大学,现在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做交换生,下月将回到台湾。
“参与冬奥于我,好像冥冥中的一个机缘。
刚好冬奥举办的此时,我身在北京;刚好冰雪运动是我此前难以接触到的项目,让我更有兴致投入其中;刚好我有作为志愿者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在北京和两岸人民一起共襄盛举,与世界同庆冬奥。
”谈到参与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的收获,蔡宜伶告诉人民政协报记者。
从报名到经过3轮面试,蔡宜伶有幸与10位在京的台湾青年组成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于1月25日开始志愿服务之旅。
“虽然今年春节没有回台湾与家人团聚,但我和北京市民、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一起过年,在服务各国友人的同时,感受到其实他们也在‘服务’我们。
”回忆自己参与的首个国际赛事的志愿服务,蔡宜伶脑海中留下的是一个个温暖的场景。
一个外籍人士带着女儿来到了服务点,参与了服务站组织的冬奥两岸创意主题活动。
为了帮助女儿拿到纪念品,这位爸爸带着女儿,认真地跟着蔡宜伶学习用闽南话说“2022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
“透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家乡语言文化推广至国际,且让国际友人了解到中华文化以及冬奥知识,令我非常有成就感。
”蔡宜伶说。
蔡宜伶(左一)在分享交流活动中 还有一天志愿服务中,几位北京市民经过服务站,当从这群志愿服务队青年们的口音和后来的攀谈中闻知他们都是在京工作和学习的台湾青年,他们又和蔡宜伶们亲切热情地聊起了台湾旅游和民生问题,随后还自发地推荐路人参与这群年轻人的活动。
“当他们对路人说出,这是我们台湾来的伙伴,我们要大力支持他们时,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一个多月的志愿服务中,蔡宜伶收获了很多这样暖心的瞬间,“让我感受到,在过年这样重要的与家人团聚的时刻,虽然不能和台湾家人在一起,但我和北京市民在一起,也很温暖。
”蔡宜伶对人民政协报记者表示。
通过一个多月的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零距离与北京普通市民接触,蔡宜伶不仅感知到了大陆同胞的友善,对自己作为一名台湾青年,如何在国际活动中做好中华文化的推广大使,也有了新的思考。
“通过服务队组织的台湾周活动,我们让北京市民更加了解我的家乡台湾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大陆。
”一个多月间,她的社交媒体更新得更密,内容都是她参与冬奥志愿服务中的所见所闻。
“我要让在台湾的小伙伴们通过我的眼睛,更加了解大陆,也让大陆的朋友们更加了解台湾。
”她说。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与发生” 下个月,蔡宜伶将结束一年间在大陆的交换学习,回到母校台湾南华大学,“来大陆高校交流学习,是很好地认知大陆的方式,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自来,才能感知到。
”她说。
2018年秋季,蔡宜伶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登陆”学习之旅,目的地是南京大学。
“在南京大学学习的那半年,让我犹如打开了‘新大陆’,对大陆有了诸多新体验。
”这次“登陆”之旅,她感受到大陆无纸化支付的便捷、互联网资讯产业的发达便利,“只可惜这次交流学习时间只有一学期,也就是半年的时间,我还没能好好了解大陆,交换生生活就结束了。
” 也许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当她回到母校南华大学,一次去国际处办事,无意中发现她所就读的学院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有交换生项目,“北大是世界名校,如果有机会去那里做交换学习,该是多难能可贵的机会啊!” 只是去期待,不如起而行。
回到学院,蔡宜伶就着手准备申请交换事宜,经过层层筛选,她顺利通过。
但就在2020年春节前,她准备出发到北京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北京大学交换生计划被迫延期。
等待中,蔡宜伶清晰地记得是2020年圣诞节那天早上,“每天惯 常地打开电脑邮箱查收信件,突然邮箱跳出一则通知,当看到发件人是‘北京大学’时,我激动得快要跳起来,本来以为北京大学从此与我无缘了。
”她回忆说。
为了能赶上春季学期开学即进入学校,蔡宜伶选择2021年过年期间来到大陆,独自一人在隔离酒店度过了21天隔离期,“那时我是母校唯一一个在疫情状况下,仍选择出来交换的学生,所以到北大报到的那一天,我特别激动和感慨。
” 回忆在北京大学一年间的交换学习生活,她感受到这里“极佳的学术氛围以及什么是真正‘中西合璧’。
”她给记者举例,比如在北大,专业课上老师授课通常授课语言用中文,但PPT用英文演示是很正常的事,“我观察了下周围的同学,接受起来也是无障碍,这带给我的感受是,在北京大学,懂双语对这里的学生是件很正常的事,甚至很多同学都会第三门、第四门外语……”来自同辈同龄人的奋发压力,让蔡宜伶也深受感染。
在北京的一年,她能感受到自己学习更用功,更想去向前一步。
同时,在北京交换学习的一年间,蔡宜伶也收获了来自大陆同胞给予她的善意。
“有校内的老师同学们,也有校外的朋友们。
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小到学习软件的操作使用,大到我的身份证件遗失,一时惶恐无助中,是他们帮助我找回了。
” 蔡宜伶生长在一个由台湾外省人和本省人结合的家庭。
作为“台三代”,从小她从父辈的言谈中,感知到两岸同胞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通过两次大陆交流学习,她用亲身经历更深地体察到这一点。
“希望我能作为两岸沟通的一座桥,通过我的看见和分享,能增进两岸同胞彼此相互理解,希望大家能用同理心更多去理解彼此,多多增加互动和交流,两岸本是一家亲。
”人还未回到台湾,蔡宜伶已收到母校台湾南华大学师长的邀请,请她和学弟学妹分享她的大陆故事和冬奥志愿者经历。
“想想人生就像心电图,我能在疫情期和两岸关系冰点期来到北京大学学习,能参与北京冬奥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与发生。
”采访最后,蔡宜伶和记者分享了如上“登陆”心声。
用入心入脑的方式联结台湾“抖音一代” 李碧影 ■岛内出生于1995到2005年之间的台湾“抖音世代”,他们打简体字、用小红书、刷抖音,生活处处可见大陆流行文化印记。
同时,他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网络舆论场主力,他们是台湾岛内当前有潜力改变两岸关系的最大方面,联结他们就为加快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奠定了基础。
“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关键抓手和重要途径,其中促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是一项核心工作。
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最终需要依靠两岸青年的共同努力。
在经历两岸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阶段,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考验。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中国正逐渐成为亚洲的文化与流行中心。
大陆的流行文化已开始影响岛内的新生代。
岛内出生于1995到2005年之间的年轻人被称为“台湾的抖音世代”,他们打简体字、用小红书、刷抖音,他们的生活处处可见大陆流行文化印记。
同时,他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网络舆论场主力。
正如一位台湾青年所言:“‘抖音一代’对大陆生活的接受程度更高,是台湾岛内当前有潜力改变两岸关系的最大方面,也是民进党当局最为担心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把爱奇艺、淘宝视为‘统战工具’加以封杀的原因。
”再加上在大陆学 习、生活和工作的常住台胞,数量估计在几十万到百万间,其主体已经从不适应大陆政治社会制度开始向接受和适应大陆政治社会制度的过渡,从享受特殊待遇转向追求同等待遇。
岛内的“抖音世代”和大陆的常住台胞,他们为加快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奠定了基础。
促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工作不可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方式,让台湾青年真正认识和理解两岸是命运共同体。
过去“以官方主导”的两岸交流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两岸融合发展需求,今后如何发挥民间力量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值得思考。
笔者通过一些调研,对如何开展这方面工作,形成以下几点思考: 建议借助中国流行文化在亚洲的中心地位,构建和重塑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
前段时间,两岸青年歌手合唱的歌曲《我们同唱一首歌》在台湾产生了很强的反响。
大陆宣传文化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大陆青年偶像、体育明星等在岛内粉丝效应,鼓励这一群体积极从事两岸融合发展事业。
今后除了创作更多关于两岸融合发展的音乐,还要加大影视作品的创作。
影视作品题材既要挖掘和讲述当前两岸融合发展的故事,也应挖掘和讲述近代台湾革命青年参与祖国大陆抗战和解放等历史题材故事(如台湾的钟浩东、吴思汉等革命青年)。
政策上应进一步鼓励资本投入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创作,并让两岸的导 演、演员合作,创作出高质量的两岸融合方面的影视作品并在大陆热播,再推向岛内传播,通过影视作品积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史观。
建议支持在大陆从事新媒体的台湾青年讲好两岸融合发展故事,在台湾民众习惯使用的社交App上传播线上内容产品。
考虑民进党当局在岛内制造扭曲氛围,两岸融合发展的入岛宣传不可能顺利,需要久久为功,需要有专门的团队、专业的人才去做。
大陆的常住台胞中有不少从事新媒体的工作,要给予他们政策和经费支持,让他们安心用心做两岸融合发展的传播者,鼓励他们以微信、快手、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为依托,用更为新派的流行语言,更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制作更为新潮的短片、视频,推出更多两岸融合发展小故事、两岸一家亲表情包等,让台湾青年有更多的窗口和渠道获得与大陆同代人共同的感性文化经验,拉近两岸青年的心理距离。
建议引导和支持大陆常住台胞中的优秀人才、大陆的台湾民间社团积极投入两岸融合发展事业。
大陆常住台胞数量庞大,遍及两岸各个产业与不同领域当中,他们是两岸融合发展的螺丝钉,应积极尝试让大陆常住台胞中的专业人才、行业精英参与和策划两岸融合发展等活动。
如进一步发挥高校台籍教师对台生的影响力。
去年华东师范大学台籍教师联合大陆等几所高校,与辜金良文化基金会合作,共同组织的“两岸春天报道文艺营”活动,让台湾学生走到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的第一线,采访当地村民, 亲身观察和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
这样的活动不只是台湾青年在大陆观光旅行,而是带有思想性的实践经历。
政府部门应为这类具有思想性实践活动给予专项的资金支持,让活动具有可持续性。
又如大陆还有不少台籍社工和台籍律师,应积极发挥这类群体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的渠道,支持他们共同参与解决两岸融合发展的中小问题和细节问题,支持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进而让台湾同胞真实感受大陆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此外,台湾民间历来有组织社团的传统,在大陆的常住台胞自发成立各种民间社团组织,建议对于这类游离于民政部门管理之外的台湾社团组织,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规范,避免其局限在“台湾人”的圈子里自娱自乐。
在民进党当局极力打压两岸民间交流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发挥大陆的台湾民间社团的桥梁作用。
各地涉台部门应建立大陆台湾社团数据库和人才库,通过大陆的台湾社团和社团领导人,进一步加强两岸民间社团,尤其是与岛内青年群体社团的联系。
如在沪台湾校友联谊会(TAA)为两岸校友的民间交流平台,吸引了很多台湾青年参与,截至2021年9月,TAA校联会会员包含36所高校校友会,在沪校友逾4万人。
对于这类在大陆有广泛影响力的台湾社团,可以通过奖励为两岸青年融合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社团和社团领导人等方式,进一步鼓励大陆的台湾民间社团积极参与两岸融合发展事业。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上海市委会主委) 特别报道 “京味儿”浸润海峡两岸同胞心 ——2022年“高雄·北京特色周”小记 本报记者修菁 奥运五环式样的“冰”烧麦、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面人、满含春意的剪纸……在3月18日开幕的2022年“高雄·北京特色周”上,多位大陆非遗传承人在北京会场通过视频连线向台湾高雄民众展示北京冬奥主题的非遗手工艺品。
他们当中,有人曾十余次飞越海峡,将带有浓浓“京味儿”的小吃、手工艺品带去台湾。
几年过去,回忆起赴台之旅,他们感觉这份情谊历久弥新。
“面人彭”:小小面人渡海,获台湾同胞画稿相赠 北京会场中,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家、微型核桃面人非遗技艺传承人彭小平通过视频连线带领高雄民众制作“冰墩墩”面塑。
央视春晚上红极一时的“青绿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一鸽都不能少”,都成为彭小平的创作源泉,他捏制的微型面人在半片核桃壳中仅占不到一半空间,最小如蚂蚁般大,且神态优雅、栩栩如生。
彭小平曾9次赴台交流。
到高雄时,许多当地民众慕名前往他的展位,场面热闹到“下班后都‘关不上门’”。
许多从事面塑艺术的台湾同行为他的微型面人感到惊讶,同他交流技艺,还将珍藏的传统民间画稿相赠。
彭小平表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相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媒介,可以加深同胞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认同。
” 徐阳:纸中千秋,剪出两岸风情民俗 数剪下去,一片小巧精致的“春”字花展现在徐阳手中,引来活 动现场及视频端的嘉宾喝彩。
徐阳是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在高雄香蕉码头参加特色周活动。
徐阳回忆,他的“福、禄、寿、喜、财”主题剪纸在高雄十分畅销,民众热情颇高。
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保存得很好,剪纸里有厚重的文化意涵,承载了两岸民众对幸福的共同向往和期盼。
曾12次赴台,徐阳对2013年的台湾地区采风之行印象深刻。
到阿里山一家茶铺采风时,看到当地女孩身着当地服饰,徐阳和同行大陆艺术家现场创作人物剪纸。
这幅作品收录进活动画册后被赠予作品主人公,让女孩十分感动。
盛锡福的帽子、都一处的烧麦、稻香村的点心、便宜坊的烤鸭……在徐阳看来,通过特色周把这些京味儿十足的小吃、手工艺品带去台湾,是一种综合性的交往和情感上的交流“。
台湾民众被中华传统美食、艺术深深吸引,这也正是两岸民众同根同祖、两岸一家亲的体现。
” 吴华侠:借北方烧麦换台湾朋友心意相通 以水果和冰淇淋作馅,参照“冰墩墩”的色彩搭配做成黑白相间的外皮,一份颇具冬奥风格的烧麦便制作出来。
这出自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第八代传人吴华侠之手。
传承了280余年的都一处烧麦被视为北方烧麦的代表。
2008年,吴华侠赴台参加两岸美食交流活动时“,比想象中更受欢迎”。
彼时,数十家台湾媒体及往来民众围作一团,吴华侠展示了拍面粉、擀皮和制作成品等16道工序,“大家发自内心喜欢,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尊重,他们注重工匠精神、看中手艺人,让我感动。
” 尽管当时活动仅持续十多天,但她与台湾朋友结下了深厚友情。
他们会在节日期间互致问候,有朋友来大陆时还会相约聚餐谈天。
在吴华侠看来,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两岸美食交流更容易走进同胞心里。
她期待有关技艺也能在台湾获得传承与传播。
台胞志愿者助力厦门抗疫一线 本报讯(记者照宁)近期厦门又发生散发性新冠肺炎疫情,在厦台胞投身抗疫的志愿者队伍,成为抗疫中一道特别风景线。
3月23日,大雨倾盆,正在厦门市湖里区岭下社区核酸采样点担任志愿者的台胞毛维林,丝毫未受到影响,热忱引导民众有序排队进行核酸采样。
有老人不知道如何进行扫码登记,毛维林耐心与老人沟通,协助老人完成登记“,我们带您走那个绿色通道,您年纪大了,下雨天天气冷,可以走绿色通道。
” 这是毛维林第五次参加核酸采样工作,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大家团结一心,互相配合。
毛维林对中新网记者说,我们台胞志愿服务队已多次参加疫情防 控工作,每一个居民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两岸一家亲,不分你和我。
” “我今天就是来协助维持秩序,然后检查这个条形码。
我没有感觉这里跟台湾有什么不一样,这里就是我的家。
”现场另一名正在忙碌的台胞何芝骅对记者说。
湖里区委台港澳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参与此次志愿活动的台胞志愿者,都是来自厦门市湖里区台胞志愿服务联盟的队员,他们在核酸检测现场担负起咨询答疑、维护现场秩序、分组引导检测等任务。
台胞志愿者们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耐心解释,一次次伸出援手帮助居民,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厦门市湖里区台胞志愿服务联盟成立于2021年8月,目前已广泛吸纳在湖里区生活、工作、居住的台胞100余名。
在厦门圆梦你我 ——台湾创业青年陈智晟筑梦记 本报记者照宁 “在我们打造的空间里,商户之间是没有墙的,这样的空间能减少游客的距离感。
每逢周末,总有不少市民过来体验打卡,两岸文创产品各具特色,让参观者印象深刻。
”来自台北的在厦创业青年陈智晟向记者介绍。
由其设计的厦门华美空间文创园“透明岛予”成为厦门市民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据悉,这个由台青团队打造的“两岸文创中心”,汇聚了厦门与台 湾岛两座岛屿的文创美学产品,用文化拉近两岸同胞心灵距离。
陈智晟目前担任厦门透明岛予两岸文创中心运营总监,2020年他经过5个月时间的运营策划,打造了一个“办公+商业+展陈”的交互空间体系。
“我们把一楼和二楼做成一个文创生态圈。
一楼是两岸文创商业区域,包含阅读空间、手作课程、植物研究所等项目;二楼作为两岸联合办公区,主要是设计、动漫、互联网、IP版权等创意型企业入驻。
二楼企业所研发的产品可以与一楼的商户相结合,合力开发产品。
目前空间的入驻率将近九成,短短一年时间有不 少台湾的文创业者都想要进驻,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陈智晟说。
今年入驻该中心的台青鞠祥隆在一楼透明玻璃空间内展示他收养的流浪猫,他与朋友合伙开展“猫空”项目,希望通过融合文创的商业模式,让公益事业能更加长久。
鞠祥隆告诉记者,台湾有众多收养流浪宠物的公益项目,模式比较成熟,他们结合大陆的实际情况,让台湾经验落地厦门。
鞠祥隆说“:我们的项目在这里孵化十分合适,一楼是开放的公共空间,有很多人来这里逛,喜爱宠物的市民也会通过领养或者捐赠的方式,让我们的项目持续进行。
”不仅如此,这一项目也吸引不少爱心人士参与“,许多大学生来我们这里做义工,负责流浪猫的饲养等。
” 据介绍,该中心正在申报成为厦门市众创空间以及厦门台青创业基地。
陈智晟认为,获评青创基地可以更好地为入驻的文创企业提供两岸扶持政策的申请与帮助、创新创业的指导与咨询、人才培育;还能帮助更多台青组织主题展览会和多样的跨界主题社群沙龙,搭建两岸融合发展的新平台。

标签: #视频 #视频编辑 #室内设计 #有哪些 #素材 #网络安全 #有哪些 #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