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学人雅趣Tel(押

都有哪些 3
010)82614598E-mail押dszk317@ CULTURE 文化 紫冬花长什么样?王莉笑答:“其实并没有这种花,只是因为与‘自动化’谐音,所以我们叫‘紫冬花合唱团’。
” 不久前,中科院自动化所合唱团在中科院京区红歌演唱会获二等奖,还参加了央视《歌声与微笑》节目录制,在举国同庆建党90周年之际,表达了当代科技工作者对党的祝福。
紫冬花开别样红 ———记中科院自动化所合唱团 阴本报记者张楠 从do-re-mi到专场演出 2003年4月,作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创新文化及“人文精神走进科学殿堂”活动的一部分,中科院院属研究所第一个自办的合唱团———“科学之春”合唱团成立了,第二年更名为“紫冬花”合唱团。
紫冬花合唱团团长、自动化所知识产权办王莉,回忆起第一次招募团员的情景:“起初我还怕没人报名,拟的是40人,女高、女中、男高、男低每个声部各10人就可以撑起来了。
结果当时的党委书记张平帮忙‘忽悠’,就有100多人报名了。
” 此后,不管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每逢周二晚上,自动化大厦咖啡厅里就会传出阵阵歌声,人们都知道:紫冬花合唱团又在排练了。
2004年,刚成立一年的“紫冬花”站在了“首届北京合唱大赛”的舞台上,最终获得第17名,比许多成名已久的合唱团成绩还好。
有些运气和临场发挥的成分,但这次比赛异常鼓舞人心,团员们排练的积极性和对音乐的热情高涨。
自动化所工会副主席史啸军如今已成为合唱团主力团员。
可是8年前,他还是文艺“免疫”分子:不爱唱歌不爱跳舞,只因工会不仅要从经费上支持这些文化活动,还要看看他们的排练情况,结果“听了几次歌,就留下了”。
自动化所篮球队、游泳协会都有着一定水平,史啸军觉得,所里医疗报销费用减少了,与文体活动搞得好有很大关系。
然而,很多团员刚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合唱,以为就是齐声唱。
更有学生连音乐都没接触过。
并且,因为不断有新鲜血液的融入与其开放式的团队管理模式,每次排练,老师都要从基本的练声开始。
相比其他合唱团两三次排练就可以完成的一首歌,“紫冬 花”要很久才能成形。
但如今,需要8个声部无间配合 的无伴奏合唱曲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已成为紫冬花合唱团的保留曲目。
2007年春节,他们还在所内举办了成立4周年专场演唱会。
与科研工作相辅相成 不过,每隔两三年,合唱团就需要苦撑一阵子。
比如去年最艰难的时候,一批学生毕业了,又碰上好多老师搬了家太远,有时候排练,一个声部只有一两个人。
很长一段时间里,合唱团每次排练的第一首歌,都是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张平还曾开玩笑说:“这半个月亮怎么爬了一两年还没起来。
”其实是在“不景气”的时候,这首歌能把声音聚拢起来。
男低音黄武陵1年多前加入合唱团时,团员只有二三十位,正青黄不接。
硬着头皮接下了王团长的邀请,他却每周都坚持来排练。
“通过这种方式放松头脑,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作。
” 2010年,合唱团为毕业生表演《送别》,是黄武陵第一次上台表演,那天,他感到大家的歌声特别有意义,从那以后愈加注重掌握歌唱技能。
谈起这项“专业”的业余爱好,团员们愉悦的表情若隐若现。
而黄武陵现在觉得,如果有时间可以放松一下,在KTV与到合唱团排练之间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在这个集体里,不仅“唱完歌以后还非常有收获、很舒畅,与专注的科研工作能够相辅相成,并且能够与这么多同事促进彼此交流”。
歌声中找到了归属感 自动化所领导班子不仅大力支持合唱团发展,而且还身体力行。
党委书记何琳还是合唱团团员,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他都要参加排练。
并且,这支合唱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我们的团员年轻人居多,一看就朝气蓬勃、整体素养很高。
他们很多人虽然没有经过艺术熏陶,但是接受 王莉提供 能力、理解能力、对作品的表达能力都比较好。
现在我们的团员里还有石油研究院、农科院的科研人员。
”王莉颇为自豪地说。
王莉认为,合唱培养的是集体主义精神,一个声部里面要互相帮助、交流、包容,每个声部间也都要和谐,而在科研工作中同样需要的是集体作战。
她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很多团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学会了跟人交流,还有团员说自己去应聘时,因为学会了发声,讲话很自信。
” 据史啸军介绍,一些企业在毕业季招聘新员工时,高校里合唱团的成员就会特别受欢迎,因为他们懂得团结协作的精神。
老团员董晶曾感慨,虽然团员间的年龄层次和技艺水准参差不齐,但关系却亲切融洽,有着为艺术共同探索、共同付出的理念。
“合唱团的经历让我更加懂得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让我这个科班出身的女博士不仅懂技术而且也懂点艺术,更让我拥有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 主编:麻晓东编辑:杨新美校对:王心怡2011年9月1日星期四A5 文化视点 民国作文与手写我心 阴徐迅雷 有个文化人在北京潘家园淘书时,偶然发现一本民国小学生的作文书,看后深受感动,于是有了策划出版《民国小学生作文》的念头。
他就是《民国小学生作文》的策划人符马活,他说“,现在许多孩子的文章写得太假了。
我希望他们回到‘真善美’的年代”。
一篇名为《雅事》的民国小学生作文,出自十几岁的孩童之手,看看那个时代作文水平如何: 现在的一班文人学士,一举一动,总想表示自己是一个雅人。
一定要分某种事为雅事,某种事为俗事,徘徊于花前月下,啸歌于流水高山,或者去步伍古人,以取雅人之名。
其实胸中一有执著,便有芥蒂,有一先入为主的“雅”字,矫揉造作的事情便生出来了,山水花月的真味,自然领略不到。
这种心理,也与求富求贵的狂热没有两样。
已失去自己的天真,哪里还能去体味外物的极趣呢? 看过民国小学生的作文“,自愧弗如”是真实的感觉,不过孩子的天才是一样的,只是被虚假的应试教育给大规模地扼杀了。
我所在的报社,曾组织了一次“真性情作文大赛”,出现了许多真情作文,比如这篇。
《我可以没有压岁钱,我不可以没有爸爸》的作文,虽只有区区几百字,打动了评委,其中写道:“我曾经有钱,放在一格小小抽屉。
最多有8571元。
我从没用过……后来爸爸妈妈总为钱吵架……一次爸爸打电话给我,说再也不回来,但会给我寄压岁钱。
”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不要压岁钱,也不要爸爸给我寄压岁钱。
我希望,爸爸把自己寄回来。
” 一句“我希望,爸爸把自己寄回来”,让人感到过目难忘。
但当今应考应试为目的,编造故事、虚情假意大行其道。
有人说:“我人生第一句谎言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
” 所有的谎言作文,都不可能“手写我心”的。
“手写我心”才是最好的写作状态。
我期待自己时刻都能手写我心,但职务写作与非职务写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更遂心。
学生写作,带有训练性质,理当手写我心,可应试作文往往抹杀了“真性情”。
违心所写,真情所失。
“真话不全说”,算是一种善意的违心;可能否做到“假话全不说”呢?许多人的人生首句谎言假话,就是从作文开始的。
看看《民国小学生作文》,我们不能不感到汗颜。
就像一度风靡的 《民国老课本》一样,那“天地日月”的真实真挚,远胜“三呼万岁”的虚情假意。
有了真,才有善与美。
那个时代尽管贫穷,但从学校到社会,作假的并不多。
当下应试教育框架中的应试作文,以应付为己任,产出诸多应景之作,远离手写我心。
瞎编故事,可又没有“哈利·波特”般的想象力,一看就是假的,而且还假得很雷同。
教育是要培养创造思维的;好的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许多人具有极好的写作天赋,遗憾的是,这种天赋潜能在应试教育中很大程度上被无形地扼杀了。
“手写我心”与“规范作文”,处理得当,其实也没有大矛盾。
可应试教育搞成了标准化教育、“唯一答案”教育,于是用空话套话来应试写作,成了一种投机取巧之法。
江苏语文老师王栋生,即著名杂文家吴非,他收集了用同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作为江苏高考作文开头的套文: 2004年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 2005年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考生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跳入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2006年是“人与路”,考生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
条什么样的路呢?……”2007年是“怀想天空”,考生 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 2008年是“好奇心”,考生写:“屈原向我们走来……那是为什么? 我感到好奇……”你看,这样的作文,多么恐怖! 这世界虚假很多,但作文中的“虚假”其实是最没有东西可写的。
学生由于生活积累不深不厚,拿到一个题目往往感到脑中空空,无从下手。
要解决这个难题,我觉得平常养成积累的习惯、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很重要,我本人的材料库就始终保持1000多页文档。
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一定要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作文———哪怕一篇作文中有一句好的句子,都应该大大地加以赞赏。
只要赏识的禾苗种满孩子的脑海心田,那么那些荒芜衰败的杂草自然就没了生长的空间。
资讯 福建将举办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 本报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福 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 悉,著名的客家祖地———福建省 龙岩市永定县将于怨月怨日至 员员日举行“圆园员员年海峡客家旅游 欢乐节暨福建土楼文化节”,届 时来自世界各地客家人居住地 的泥土将采集在一起,筑成“世 界和谐墙”。
据介绍,今年的旅游欢乐节 将围绕“海峡客家·欢乐龙岩”主 题,以福建土楼成功“申遗”三周 年为契机,举办“采集天下土·共 筑和谐墙”全球客家圣土归乡、全 球客家和谐寄语等活动。
旅游节 开幕当天,来自江西客家摇篮赣 州赣县、福建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村、河南黄帝故里郑州新郑等客 家祖籍地以及全世界多个客家人 居住地的泥土汇集在一起,通过 请土、祭土、筑土等仪式表达客家 人寻根问祖的情怀,筑成“世界和 谐墙”为各地客家文化搭建一个 交流平台。
今年的海峡客家旅游欢乐 节已被列为第七届海峡旅游博 览
会的一项子活动,由国家旅游 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福建 省旅游局、福建省文化厅、龙岩 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客家联谊 会、永定县人民政府承办。
除采 集客家圣土等活动,旅游节还将 举办圆园员员海峡客家自助游节、 欢乐节开幕式、福建土楼·永定 客家土楼国际摄影和书法大赛 作品展、品味龙岩精品游等系列 活动。
(杨钊良杨纯财) 夏夜乘凉,躺在竹床上,仰望满天星斗,那闪闪烁烁、忽明忽暗、或聚成一团、或孤寂独处的群星总是那样神秘、迷人,令人胡思乱想。
最是难忘的是那突然划破夜空的流星,像一块烧得红彤彤的煤块,一边飞快地前进一边燃烧着生命之火,把最后的光明献给了黑暗的苍穹。
当流星瞬间消失在夜空的深渊里,总是听见母亲深深的叹息:“又有一个人死了……”在母亲看来,那些有名的人都是天上的星宿。
当星辰坠落时,预示他们也离开了人间。
因此,每当看见天上流星坠落的瞬间,似乎总是传递着淡淡的悲伤……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很少见到夜空繁星满天,然而一想到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友人纷纷离去,我仿佛看见划破夜空的流星。
几天前,在天通苑农贸市场买到一本《陈从周散文》,看见书中陈老的几帧照片,翻阅长长短短的文字,不禁想起与陈老相聚的情景。
陈从周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享誉海内外的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
学界尊称陈从周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他主持重建了上海豫园东部、苏州拙政园、如皋水绘园、西湖郭庄、昆明楠园等著名园林。
最为人们熟知的是,1978年,他应邀赴美,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建造中国庭院式建筑“明轩”,引起轰动,这一大手笔获得贝聿铭的高度评价,两位建筑大师遂成莫逆之交。
陈老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著,许多著作是治园林和古典建筑者的必读书,他的代表作《说园》总结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精粹,被译成十多种文字,陈老也因此被誉为当代将中国园林艺术介绍到外国的第一人。
陈从周多才多艺,工于书画,诗文俱佳,是成就斐然的诗人、画家和散文大家。
冯其庸称赞“陈氏文章如晚明小品,诗文小品,清丽有深味,不可草草读过”。
俞平伯评说陈从周“多才好学,博识能文”,这是恰如其分的。
《陈从周散文》收入146篇文章,按内容不同分为“怀人之什”、“苑艺揽 书话岁月 一颗陨落的星星 阴金涛 学可明 ,博 俞 草草 小品 冯 识能 平 读 ,诗 其 文﹄ 伯评 过。
文小 庸称 说﹄品赞 陈从 ,清 ﹃陈 周 丽有 氏 ﹃多 深 文章 才 味, 如 好不晚 陈从周同济大学建筑系 教授,享誉海内外的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
学界尊称陈从周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他主持重建了上海豫园东部、苏州拙政园、如皋水绘园、西湖郭庄、昆明楠园等著名园林。
胜”、“屐痕处处”、“生平漫忆”、“社会走笔”五部分,并附有俞平伯、陈植、冯其庸、邓云乡等人为陈从周有关著作写的序。
“怀人之什”写他对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张大千、叶恭绰、顾廷龙、贝聿铭等前辈与师友的追忆。
陈从周与徐志摩是同辈人,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其妻蒋定的舅舅,又是其嫂的叔叔,因这双重戚谊,陈从周虽然在徐志摩遇难时才13岁,对志摩的仰慕和血缘亲情,促使他一生做了一件大事:收集各方面资料,于1949年8月编印出版了《徐志摩年谱》,对才华横溢的诗人一生作了全面梳理,为现代文学史积累了珍贵史料。
因此他的散文中不少是回顾与徐志摩有关的人与事,本身就是珍贵史料。
“世事沧桑五十年,渐盈白发上华 颠;遗篇佚史搜堪尽,含笑报君在九泉。
”这首写于1981年的小诗记下了对故人的深情。
“苑艺揽胜”等部分,精选了陈老有关园林建筑的文论、随笔、散文,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作了全面、系统、精湛的解读,可以视作陈老一生学术成就的展现。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陈老的这些观点,以及将园林设计的理念概括为动观、静观的处理,强调因地制宜、继承传统,以借景(园外有景妙在借之意)、对景、对比(对比成趣,互相呼应)、节奏、虚实、深浅、幽远、隔曲、藏露、含蓄等手法的灵活运用,和“园以景胜、景因园异”的创作思想,都 是来自中国古代园林精品的实地踏勘调查,总结前辈造园大师的设计思想和造园心得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治园法则,对于今天的园林设计和保护都极为重要。
特别是他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以及中国南方园林与昆曲的艺术渊源,与古典诗文的情趣的探索,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这些漫谈园林的小品随笔,对于文学创作也颇有启发。
限于篇幅,不必赘述。
我有幸聆听陈从周先生教诲是上世纪80年代,在扬州召开的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的一次学术会议。
他是一位热情开朗、平易近人的老学者。
印象最深的是会议期间,参观扬州的几处名园,这正是陈老研究的课题,有的是在他的指导下修葺以待对外开放的,每到一处,陈老都主动向大家讲 解,从造园历史、特色、布局、手法,在国内园林中的地位,存在的缺陷,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使我这样的门外汉茅塞顿开。
记得在参观一家盐商豪华的私家园林时,陈老就指出其因炫富而叠石造山极尽奢华,反而暴露叠床架屋的浅薄。
会议期间,陈老的房间总是最热闹的,向他求教的,索字求画的,络绎不绝。
有天清晨,他老人家一时兴起,召唤我们几个年轻人到附近的茶社去吃有名的扬州小吃———富春包子,我们当然乐意奉陪。
晨光微熹,绿树修竹,身材高而瘦的陈老轻车熟路,健步而行。
在茶社坐定,老板笑吟吟地迎上来,见是陈老分外热情,原来他们是老熟人。
不一会儿,桌上摆上了嫩红冻凝状的肴肉,白白的炒干丝(我的家乡称为“豆腐丝”),再就是冒热气的一个一个笼屉里的富春包子。
陈老还告诉我,蒸包子的笼屉必须用新采的松针垫底,蒸好的包子有一股独特的松枝的清香。
待我们风卷残云般消灭了美食,陈老笑咪咪地从上衣口袋掏钱付账时,精明的茶社老板走过来婉谢了,“陈老,这点小意思还要您老破费,那也太看不起小店了……”扬州话真是好听。
说话时,身后一位娉婷的服务员小姐端着文房四宝,那边的案桌上早已铺好宣纸。
老板笑容可掬地说:“陈老,请您留个墨宝……”陈老开心地笑了,拿起笔看了看笔锋,挥毫画了一幅淡雅的兰草图,又题诗一首,只是我已不记得题了什么。
众人纷纷击掌,博得陈老灿然一笑。
扬州一别,以后没有机会再见到可敬可亲的陈老,我因与他有过文字之交,承他赠送《书带集》和由昆曲大师俞振飞先生亲笔书写的《说园》印刷本。
他为我画的一幅水墨兰草,也一直寂寞地置于画囊之中,多时不见了。
2000年3月15日陈从周辞世,享年82岁。
每当看到陈从周的名字,翻开他的著作,我总是想起母亲说过的话,又一颗灿烂的星星坠落了……

标签: #网络教育 #有哪些 #二手书 #有哪些 #奢侈品 #有哪些 #房车 #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