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看日本,日本有哪些网站

日本 2
182014年3月21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723 读书 主编:李芸编辑:温新红校对:王心怡E-mail押dushu@ 从这里看日本 姻本报见习记者张文静 出版了两本,分别是《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和《乌鸦的教科书》。
今后每个月都会有新书出版,预计今年将出版近20本,“为读者创新、立体、有深度地展示日本的社会、经验、成果和方法”。
饮料也有面包。
其实,书和超市中的商品一样,有的书可以‘补脑’,有的书可以‘补钙’,有的书可以当作‘衣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选择,这也是我们为何要把不同的主题内容放在同一套丛书里面的原因。
”奚望说。
打造一个书的超市 “匠人之心”的启示 《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日]酒井邦嘉著,奚望监译,日研智库翻译组译,海洋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乌鸦的教科书》,[日]松原始著,奚望监译,日研智库翻译组译,海洋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乌鸦全都是漆黑的吗?”“那么黑的外套不觉得热啊?”“乌鸦和流浪猫搏斗谁会赢?” 这些看似有些“奇葩”的问题,统统出现在一本叫作《乌鸦的教科书》的书中。
书的作者、日本乌鸦研究专家松原始在书中专门开辟了一部分用来回答人们关于乌鸦各种各样的疑惑。
面对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松原始并没有感到无奈,而是时不时地“幽你一默”。
比如,在回答“‘乌鸦一叫,人就死亡’的传言是真的吗?”这个问题的时候,松原始写道:“我还活着,那么……”让人忍俊不禁。
这本有点另类的科普书是“日研智库”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该套丛书的总策划、海洋出版社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奚望介绍,目前该套丛书已经 “‘日研智库’,顾名思义,收录的首先是与日本相关,其次是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意义的图书。
”奚望介绍道。
与一般的系列丛书相比,“日研智库”丛书似乎比较“自由”,一是所涉及的主题比较宽泛,二是对于丛书的规模,奚望表示没有限制,“只要是有价值的书,我们都会想办法引进到国内来”。
“目前,这套书的选题范围分为几类:一是生 态文明,包括动物、自然、生态环境和危机管理等;二是创新能力,包括科学研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于日本的创新能力非常强,我们希望能把日本在创新能力方面有益的经验、方法和理论 介绍到国内来;三是必备技能,这主要包括在日本比较经典、长销的书,如《报告的写作技术》等;四是日本频道,主要介绍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等。
”奚望说。
虽然对收录图书的数量和主题限制比较少,但对书的质量,奚望却表示有着严格的标准。
“引进的图书都是日本知名学者或资深专家的作品,有日本独创的研究成果、技术和方法,在日本长 销不衰,还有一定的话题性,当然也要有很好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 “在我看来,这套丛书就像一个超市,其中有 在“日研智库”丛书中,每一本书都被编上了一个号码,001号是《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
这本书来源于东京大学教授酒井邦嘉的授课内容,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乔姆斯基、朝永振一郎、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故事都出现在书里。
“这本书对中国的科研人员应该是很有启发的。
酒井邦嘉通过向读者讲述成功或失败的科学家的经历和故事,对科学家这个职业总结 出自己的观点,强调了科研人员应当具有的独创性。
作者还讲到,在日本有种理念叫作‘匠人之心’,即一个人可能一生只做一件事情,但却能把这件事做到极致,这对于我们来说有借鉴的价值。
”奚望说。
此次“日研智库”收录的图书均是首次从日本引进到国内。
丛书选题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国内没有的,二是国内有但并不是做得最好的。
“比如《理工科的作文技术》,国内也有讲授如何写作方面的书,但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物理学家,他在书中写了很多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在日本出版几十年了而长久不衰,到去年年 底累计销售了近百万册,是日本几所大学新生入学的必读书。
”奚望认为,这本书是训练学生基本必备技能方面较为实用的好作品。
把日本经验引进来 奚望认为,当前国内对日本的了解可能在文化、社会和动漫等方面多一些,但对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不是很多。
“从传统观念上来说,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欧美比日本领先。
但其实就某一个专门领域来说,日本可能要做得更好一些,包括生态文明、城市的细节管理、城市建设等方面。
如现在国内谈的环保、危机事件等,日本就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 在日本很多科普图书的作者都是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而“日研智库”丛书所收录的科普书更是介于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中间,带有一定的学术性但又适合普通读者。
“在日本,学者和研究人员自身具有科学普及的愿望。
”奚望以《乌鸦的教科书》举例说,在日本这种图文并茂风格的科普书特别多,一方面适应快餐式阅读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没有失去其学术性。
除了内容之外,“日研智库”丛书也在纸张类型、开本大小等方面借鉴了日本图书的优点。
《理工科的作文技术》的日文原版书只比手掌大一点,深绿色的封面非常简洁。
日本的大书店里,一进门比较显眼的地方摆放的都是小开本图书,非常便于携带。
“日本人喜欢读书。
我在日本工作期间,中午吃完饭后日本同事都在看书。
坐电车或地铁的时候,基本上每个人都会从包里拿出一本小书来读。
”奚望笑称,“日本全民阅读的习惯可能与图书开本大小有点关系,所以我们也将这套书做成让读者更方便和轻松阅读的样式。
” 阿来: 3月16日下午,一场名为“我不是在写历史,我是在写现实”的读书交流活动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举行,著名作家阿来和评论家解玺璋就阿来新作《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下文简称《瞻 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西藏成了一个形容词 《瞻对》是以一个土司部落为 对象,记述了其自清朝至新中国成 立的200余年间的命运变迁,描绘 了在汉藏交汇地区藏民的生存状 况。
瞻对是川属藏族康巴地区一个 姻本 县城的古称。
200年间,清政府曾 报先后七次对此地用兵,西部军阀、 见国民党军队、西藏宗教军队以及英 习国军队也纷纷介入,让这里的形势 记日趋复杂。
直到建国初年,瞻对才 者和平解放,改名新龙县。
张文 被唤为“铁疙瘩”的瞻对人以 静强悍著称,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变 化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留着自 身的独立与传统。
而阿来正是看 到了瞻对极具代表性的独特存 在,从史料出发,探寻康巴藏民复 杂而又坎坷的记忆。
阿来曾说: “我所以对有清一代瞻对的地方 史产生兴趣,是因为察觉到这部 地方史正是整个川属藏族地区, 几
百上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
个典型样本。
” 在《瞻对》中,阿来展现了他 对文化交汇地区藏族文化发展的 反思,而这种反思也同样延伸到 了书外,贯穿于读书交流会的始末。
对于解玺璋口中的“诗性化的小说家”阿来 来说,《瞻对》可谓是转型之作。
当被问到为何选 择以这种非虚构文学的形式来展现该书的内容 时,阿来表示他并没有把体裁的界限看得那么 明确,使用怎样的表现形式取决于想要表达的 内容。
“当我把感情投入到内容中去的时候,我 相信会有一个最合适的体裁在等着我。
” 在交流过程中,阿来尤其说到了文化撕裂 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与痛苦。
在阿来看来,我们现 在太善于给每个人贴上一个标签。
在当前社会, 文化冲突的现象非常严重。
如果一个人同时认 同两种文化,那么就要承受撕裂和拉扯的痛苦。
阿来的母亲是藏族,父亲是汉族,这两个民族的 文化有很多不一样的内容。
所以,对于阿来来 说,文化上的冲突尤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阿来认为,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待每一个 个体,把附加在个体上的标签拿掉,要去除愚 昧,而不是加重神秘感。

玺璋问到,在《瞻对》的最后,阿来写到 了汉语写作对藏民族的陈述有想象的成分。
那么以汉文化的视角来解读藏族文化,是否 会造成误读? 阿来认为,当下中国社会对边疆地带往往 有一种浪漫式的误读,比如认为西藏就是仓央 嘉措的情诗、圣洁的天堂。
但当一些涉及到民族 差异的事件发生时,人们对藏族又有一种负面 的认知。
此时,西藏呈现一种撕裂的状态。
“西藏是一个名词,但在
人们心中,西藏似 乎变成了一个形容词。
”阿来说,人们在心里会 希望存在一个与现在这个世界相反的另一个世 界,而西藏就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世界。
我们会 去那里旅行,会被磕长头的人的信仰和坚持所 感动,但却不会为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人们最 后终归还是要回到原来的城市中。
我们也并不 想看到西藏本地人真实的生活情境,我们只是 去看我们想看到的东西。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
的康巴传奇》,阿来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书里书外 舍默为什么不相信稀奇古怪的东西 姻尹传红 迈克尔·舍默称自己“天生一副爱追根究底的脾气”,打小就对各种神奇事物感兴趣。
按说他应该很自然地就跟科学“对接”上了,不过,上个世纪70年代早期念中学时的他,是一名虔诚的新教教徒;又因为立志要成为大学教授,一所大学很牛的神学院成了他升学的首选。
可是舍默旋即发现,要想拿到神学博士学位,必须掌握四门“死掉了的语言”,而且神学家在学术界的就业市场上前景堪忧。
于是,他打了退堂鼓,改学心理学。
几年后,当他到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攻读实验心理学和动物行为学研究生时,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转而投入到启蒙主义的世俗价值观、科学的严谨方法和暂时性真理的怀抱。
及至1991年,在从克莱蒙特研究大学拿到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舍默似乎才真正对科学问题发生了兴趣,对伪科学和非真理性给人类文化带来的日益严峻的认识威胁尤为关注。
这一转变,与他参加自行车赛事时的一段经历大有关联。
当时,他已从为增进骑车技能、提高运动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及“疗法”中,悟出了怪异与荒唐。
当他确认自己被“忽悠”之后,即成为一个怀疑论者。
1992年,他与妻子金姆、艺术家帕特·林斯一起创办了“怀疑论者联盟”和《怀疑》杂志,并在加州理工学院举办了公众科学系列讲演。
舍默为怀疑论者联盟确定了一个座右铭,它来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1667年临终 前所写的《政治论》中的一句话。
在这篇论文中,斯宾诺莎解释了自己在研究政治和经济等充满情绪的课题时所采用的方法。
其中写道:“我万般小心,对于人类的行为,我不嘲笑、不悲叹、不谴责,只尝试去理解。
”舍默把这句话称为“斯宾诺莎格言”,并表示:“在涉及注入科学、宗教、道德等饱含情绪的话题时,它是我追求达到的标准,并贯穿了我的信仰三部曲:《人们为什么相信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我们何以信》《善与恶的科学》。
” 由于受过心理学和科学历史的熏陶,舍默不仅喜欢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调查研究,更喜欢在收集诠释资料的过程中探索人们的动机和偏见。
近30年来,他一直试图用科学来解决一些争议性论题,如进化论与创始论、智商与运动的人种差异、替代性和补充性医学、通灵的力量、超感官的知觉、遭遇外星人事件、古代与现代的巫术热、对大屠杀的否认、各种阴谋论以及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人的思维方式如何出错等等。
他把自己对上述议题的见解和亲临“现场”与各色人等交锋的经历,都写进了1997年出版的《人们为什么相信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一书中。
在书中,舍默具体地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人们之所以会相信一些怪诞事物的原因:其
一,因为心中萌生了恒久不衰的希望;其
二,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思维会走岔路;其
三,在特殊场合中,人的思维也会偏离正轨。
在他看来,那些荒谬的玩 意通常能使人们的欲望得到即刻的满足,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这种功效。
这其中的千差万别,完全在于不同的思维方式。
舍默还从另一个视角作了审视: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对一个浩瀚无际的宇宙进行描述的过程中,科学所能提供的只是冷酷残忍的逻辑。
而伪科学、迷信、神话、魔术和宗教却能使人们瞬间就可感受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安慰力量,因为它们所提供的解释简单、直接、深入人心。
“我自己也是在经历了种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后才成为怀疑论者的。
实际上,我是一个再生的怀疑论者。
” 在舍默的定义里,怀疑论者是指那些能用证据来证明某种观点正确与否的人;或者说,怀疑论者是那些追求真理的人,那些尚未得到肯定信念的探索者。
调查和批驳虚假的观点是怀疑论者的主要任务。
显然,出于规避一些人将“怀疑论”与“吹毛求疵”或“虚无主义”相提并论、将怀疑论者视同于具有怀疑癖好之人的考虑,舍默在该书中文版序中又强调:“我们不是对所有的东西都持怀疑态度,而只是怀疑某些东西,尤其是那些缺乏证据和逻辑的东西。
”怀疑论者要“保持开放的思想态度”,找到某种“平衡”。
《人们为什么相信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美]迈克尔·舍默著,卢明君译,林磊校,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阅读分享 李炳银:进入庄子的心灵和生活 姻本报记者王俊宁 在李炳银看来,戏说、胡说历史成了如今的一种时尚之时,再看作家王充闾最近出版的《逍遥游———庄子传》,愈发显得珍贵。
“未敢稍有懈怠” 对于研究报告文学的李炳银来说,判断一本书好坏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作品是否基于事实。
“庄子的文化思想是我国文化思想的主要源流之
一,因此2000多年来,对于庄子的追踪和研究,也成为许多富有学养心志的学人矢志献身问道的对象。
”李炳银告诉记者,“王充闾和庄子的接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束发受书,展卷初读,于今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 《逍遥游———庄子传》作为一本传记文学,真实、丰富的资料掌握,是写作之前最为要紧的工作准备。
“然而,像庄子这样2300多年前的人物,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文字记述很少,而且多有分歧,比较明确的多是一些流传下来的庄子学说内容。
”李炳银感慨道“,所以要像惯常那样来写庄子的传记就很难有时序、履历的系统明晰性。
对王充闾来说,写庄子首先就要解决史料缺失的问题。
” 为了弥补缺失,王充闾三次远赴可能是庄子的家园豫、鲁、冀、皖之间地带实地探访。
“八面受敌法”结构框架 “除了丰富的资料和对象审视研究之外,《逍遥游———庄子传》非常巧妙地用‘八面受敌法’的结构来框架作品。
”李炳银表示,“所谓‘八面受敌法’即以传主庄子为中心对象,分别从其故乡所 李炳银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著有《文学感知集》《小说艺术论》《国学宗师———胡适》《当代中国报告文学流变论》等。
在地、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思想体会表达、对后世的巨大影响,结合历来多方研究的成果等逐一地详细考察追踪和辨析,最后以各个细部的严谨探踪辨疑拼贴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清晰的庄子的人生性格及文化思想形象。
” 这种结构从周围各个方面辐辏中心的内外力量结合,构成了一个轮形的对象呈现,相互间互为对象和力量,又各自有自己的作用价值。
“在困厄中寻找到自由,在纷乱中整理出文脉秩序。
我认为这首先是《逍遥游———庄子传》写作精彩巧妙的地方。
”李炳银说道。
李炳银还指出,阅读这本书,最强烈的感觉是叙述巧妙,内容丰盈深刻,有很强的学术研究和充分的个性体验及流畅表达。
无论对庄子本身的了解,还是对于庄子作为一门长久的学术研究对象,通过阅读都会有很多的信息认识和资料增进,受益颇多。
另外,王充闾几乎不放过任何有关庄子研究的消息,对他出生地的考证研究和对他行迹性格思想的认识体会方面,都是顾及到几乎所有人的观点看法,没有简单地依据自己的推断定论。
“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几乎都言及作者,明确观点原发,但在引述中却是有自己的独自评判的,有取有舍,有赞成有备说等,这是一种人格、学风的力量。
”李炳银说。
古人的现今价值 “对于庄子这样的圣人先贤人物,搞清楚他的故乡和人生经历固然非常重要。
但是,在我看来,准确深入地了解他的哲学认识、人生态度及生活方式,也许更加重要。
”李炳银告诉记者,“王充闾在书中对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介绍之后,就开始从对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阅历方式、讲学授徒、哲思异行以至人生性格和思想表现等展开研究论辩。
” 书中通过他的叙述,构筑起了人们接触和理解庄子的气场和无形的特殊环境,使人能够感受理解庄子。
“阅读这本书,我有一种进入庄子心灵和生活的感觉。
” “另外,这本书文字生动流畅,探析研究有趣,故事性强,其风格很吻合庄子的思想和性格行为。
”李炳银说,“就我有限的阅读来看,这本书应该是现今庄子研究的最全面、丰盈、深厚、生动的作品,对于现实的社会和读者从庄子那里吸收智慧和经验,必会有很多帮助。
对于某些泛泛的、随意的解读庄子的肤浅文化现象,也会是个有力的纠正。
” 编辑荐书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14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包括《2014科学发展报告》《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和《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三本。
该系列报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已连续出版17年。
《科学发展报告》被称为“我国唯一的年度科学总览”。
《2014科学发展报告》共54篇文章。
该报告视野开阔,既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绚丽多彩的画面,又有科学家们就如何以科技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真知灼见。
本报告重点专题有:①立足未来10~15年的发展图景,提出我国科技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国家的创新发展作好充分准备;②针对科技体制改革等国家重要科技战略,提出关于加强科教结合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介绍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以及未来1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部署情况;③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频出,如北京谱仪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Zc(3900)新粒子、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单分子化学识别取得重大突破、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取得突破、全颌鱼研究改写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等;④著名科学家就科学引领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加强国家药品应急信息化建设等提出政策与建议;⑤针对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权威科学家对我国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现状及利用前景、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等进行系统介绍。
《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分序言及“2013年高技术发展综述”“材料技术新进展”“能源技术新进展”“材料和能源技术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评价“”高技术与社会”和“专家论坛”等7章内容,共收录论文44篇。
本报告要点提示:①裸视3D时代即将来临,信息安全成为研发热点;②人造器官开发步伐加快,慢性疾病防治成果丰硕;③石墨烯应用展现超凡前景,高分子材料取得系列突破;④主力能源朝清洁方向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热度不减;⑤空间探测拓展人类活动范围,深海油气开发进程明显加快;⑥3D打印渗透多个制造领域,快速节能成为轨道交通重心。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为主题,围绕解读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分析当前环境与发展的国内外背景,总结已经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实践的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未来情景分析及政策效果预估,对今后的发展阶段作出科学判断。
报告据此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实现路径及配套政策,重点探讨了制度安排的重大任务,特别是立法保障、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和治理结构重组,为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析。
本报告要点提示:①转型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能急于求成;②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路径依赖性;③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建设方向;④创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优先领域和对策;⑤权威发布2013年中国各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
(栏目主持:李西米)

标签: #软件 #稿费 #大片 #应届生 #北京 #免费网络电话 #轮胎 #不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