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回归“语用”,2015.4.1周刊

有哪些 1
7版 好课实录 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下面这节课上,教师紧紧围绕“语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学习景物作文的具体写作方法。
语文教学回归“语用” 执教教师: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任丽娜 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语文《葡萄沟》 (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编制的教材《玉泉语文》中,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包括《小镇的早晨》、《葡萄沟》、《北大荒的秋天》、《金色的草地》等课文,分别选自不同版本的教材。
这一单元由3节课组成,3节课有着内在逻辑关系,按照“教、学、用”的侧重点展开。
第一节课《小镇的早晨》的学习目标为“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学会围绕中心句将文章写具体”。
学习结束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绘制思维导图,并总结出将景物写具体的几种方法。
第一节课总结出的方法将作为第二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复习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小镇的早晨》学习,你们知道了哪些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生1:先挑选合适的景物。
生2:运用准确传神的语句。
生3:要按照顺序写。
生4:采用合适的构段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葡萄沟》这篇课文,进一步掌握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师板书:把景物写具体) 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葡萄沟的特点? 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那么课文是怎样把葡萄沟的“好”写具体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是怎样具体写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的。
(教师PPT出示学习提示:找景物、画词语、看顺序)(学生按照提示自学)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然后完成一份思维导图。
大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一步了解每个自然段都是怎样写的。
生: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景物特点是“盛产水果”。
生:描写盛产水果的句子是:“那里盛产水果,5月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生:5月有杏子,7、8月有香梨、蜜桃,每个月都有水果,所以说是盛产水果。
生:从5月到10月将近半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都有水果成熟,所以我们看出这里盛产水果。
生:水果的品种多,有杏子、香梨、蜜桃、葡萄,还有文中没写到的沙果、哈密瓜、西瓜等,足以说明盛产水果。
师:这个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葡萄沟盛产水果的特点。
那么,第二自然段是怎样写的呢?请领到这个问题的小组发表一下意见。
生:这个自然段先写了葡萄的枝叶,然后写了葡萄的果实,最后写了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
生:“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从这里可以看出葡萄枝叶茂密。
生:这是个比喻句,把葡萄茂密的枝叶搭起的葡萄架比作了凉棚。
师:是啊,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一下子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 就能想象到葡萄枝叶茂密的样子。
同学们注意“搭”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搭”就是叶子一片一片地盖住,一片挨一片地形成了凉棚。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这个词,真好。
那么,葡萄的果实有什么特点呢? 生:“五光十色”写出了葡萄有许多颜色,非常美丽。
师:如果是形容颜色,作者为什么用“五光十色”不用“五颜六色”? 生:我觉得五光十色比五颜六色要好,五光十色写出了葡萄在阳光照射下的色彩,从另一个侧面写出葡萄非常饱满。
生:“把最甜、最好的葡萄招待客人。
”这个句子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仔细。
你们想一想,第二自然段的这几句话可以打乱顺序吗? 生:不能,因为要先有种植,才有后面的生长和结果。
师:是啊,句子之间是相互承接的关系,我们叫它顺承的构段方式。
师:现在请领到第三自然段任务的小组来说一说。
生: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有晾房与葡萄干。
生:晾出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
师:我们再来通读全文。
作者选取了恰当的景物,运用准确传神的语句,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葡萄沟,让我们感受到葡萄沟确实是个好地方。
仿写练习 师:学完课文,让我们也练习写一段话,注意把景物特点写具体。
师:就写我们都熟悉的校门口吧,想一想,可以选取哪些景物呢? 生:可以写我们的校门。
生:可以写校门里边的花坛。
生:可以写挨着花坛的鱼池。
生:可以写鱼池边上的“形象大使”。
师:那就请你们写一写吧,记得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
链接 《玉泉语文》是什么 《玉泉语文》是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以国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为主题,以北师大版为主体,综合人教版、苏教版、科教版等语文文本,重新编写的语文教材,包含了写人、记事、散文、诗歌、童话、小说等体裁的文章。
《玉泉语文》的开发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紧紧衔接,教师首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然后细化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每个具体目标与教材单元进行匹配,强调“双线主体统合”,既保留人文性,又回归工具性,突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教、学、用”语文教学策略 北京市玉泉小学的语文教学以工具性为主题,匹配“教、学、用”3个课堂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导学系统科学、实用。
导学系统是给学生看的,学生的兴趣、习惯、知识、能力、方法等元素,都贯穿于整个导学系统。
教师利用导学系统引导学生质疑、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更深入思考,进而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
在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水平。
教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兴趣为动力,以能读、会写为目标,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找准课文中撬动学生思维的支点,循序渐进,让学生轻松学语文。
教师的课堂教学改“线性教学”为“段性教学”,以单元教学为单位,会开设整体识字课、写字课、朗读课、阅读课、工具性整合课、读写结合课、习作课、整体复习课等课型,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模块化。
(学生开始进行仿写练习)师:我们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他写的这段话。
大家对照把景物写具体的几点要求,看看他做到了哪些。
如果有没做到的,就给他提提建议。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片段)生:他选择了合适的景物。
生:他写了校门,还写了校门上的校徽和6个大字,还有校门里边的花坛。
生:他按照顺序写了,先写了大门,接着写了大门里边有什么。
生:他还用到了总分的构段方式。
师:你们真会欣赏,那么有什么建议给他吗?生:我觉得他应该再多用一些词语,写得再生动些。
师:这个建议很好,我们要力求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
师:老师也写了一段话,大家读一读,看看是不是有你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教师朗读自己写的范文)师:参考老师写的片段,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并修改你们写的这段话。
(第三节课学习的课文是《北大荒的秋天》与《金色的草地》两篇,教师在之前两节课的基础上,以应用为重点,展开课堂教学。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借助思维导图自读两篇课文,体会如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围绕一句话,以“总分”的架构,运用传神的语句,把一处景物描写得生动、具体。
学生通过3节课的学习,掌握了景物作文的写作技巧,并在课后完成《美丽的校园》一文) 专家点评 这3节语文课相互关联、循序渐进,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落在了语言的运用层面。
教师在备课时牢牢把握住“语用”的核心,准确把握教材中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课文布局谋篇的方法。
此外,教师还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年段特点、文体特点、行文特点、语言特点。
整个课堂流程由教法向学法迁移。
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把如何阅读写景类文章的方法熟记于心,还进行了一些仿写的练习。
当学生再遇到写景类文章时,就可以自己学习并尝试写作了。
在3节课的关联方面,《小镇的早晨》一课强调基本字词的运用,学生在解决基本字词问题后,还注意到使用叠词的好处,并初步了解了将景物写具体的方法;第二课将第一课中总结出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课堂上,展开具体学习,学生最后尝试了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第三课,学生再一次应用前两节课学到的方法开展学习,并在写作训练中将之前创作的片段结合在一起,加上开头和结尾,组成了一篇文章。
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层次分明、节奏适宜。
(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黄毅) 观课笔记 课事 课堂需要感性认知 □朱彤彤 执教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课“美丽的生命”时,我按照计划,先带着学生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再回到教室,让他们汇报自己看到了哪些生命。
“老师,他的铅笔盒里有只蚂蚁!”忽然一个声音高喊着。
我顺着声音走过去,看到两个学生正在争执。
“老师,是他刚才在花圃里捉的。
”“不是的,是它自己爬进来的。
”再看看那只米粒大小的黑蚂蚁,在铅笔盒里局促不安地爬来爬去。
我心中一动:这节课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感受生命的美丽,进而引导他们关爱生命,我何不利用一下这只蚂蚁?我问道:“对这只蚂蚁,你有什么看法?”学生看我没有责备他,原本不安的眼神中忽然闪出一丝狡黠:“我看到它爬来爬去,就想到它也是生命。
”“是啊,你很会观察。
许多同学都在观察植物,你却找到了小动物。
动物与植物都是生命,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地球才会如此美丽。
” 这时,我拿出之前准备好的作家韩美林的文章《孰爱》,给学生读了起来:“一个夏夜,大家围坐在稻场上聊天,忽然,吴工程师抓起屁股底下那条板凳向着前方‘冲刺’,原来是只小刺猬。
‘它的声音像孩子哭,我从小就知道。
’说着,他拿凳子腿压住了刺猬的后腿,坐在上面转着碾,碾了左腿碾右腿……”听着听着,学生都沉默了。
我继续念道:“第二天下午,我上山路过草丛,隐隐听到昨晚‘孩子’的哭声,同时还伴有咕、咕的声音。
我朝小路六七米的地方看去,心里咯噔了一大下———那只受伤的刺猬竟然拖着两条烂腿上了山,有三个‘孩子’嗷嗷待哺,围在‘妈妈’身边……” 故事讲完了,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那个吴工程师太残忍了!”“小刺猬太可怜了。
”“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我们不能欺负小动物。
”…… “是啊,动物、植物和我们一样,都是生命。
”看到时机成熟,我适时引导,“植物有花开花落,动物有喜怒哀乐。
大家猜猜,铅笔盒里的这只小蚂蚁,现在在想什么呢?” “这儿不是我的家,我想走。
”“我想妈妈了。
”“让我走吧。
”……讨论还没有结束,之前捉蚂蚁的学生站了起来,惭愧地说:“你们不要再说了,我想把小蚂蚁放回花圃。
” 3秒钟的沉默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一次“珍爱生命,关爱动植物”的教育,因为意外而精彩。
我想,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抓住随机生成的内容,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挖掘课堂教学更深远的意义。
如果没有这个故事,学生也会得出“应该保护动物与植物”的结论,但那是理性的思考,是套路式的感受,是道德教育的重复,而不是感性的认识,更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悟。
学期结束时,我发给学生一份调查,内容是“你最喜哪节课,为什么”。
结果,选择“美丽的生命”一课的学生占了三分之
一。
在学期结束时还对开学第一课记忆犹新,这也更坚定了我的教学想法:及时丰富、充实课堂内容,增进课堂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与亲近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中受到教育。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芜湖市棠桥小学) 征稿 微创新 本栏目针对课堂教学的新体系、新模式、新方法,请您写下自己学校课堂教学层面的思考、实践以及深层内涵,我们将在其中选择具备创新性、实用性的经验介绍给读者,并加以推广。
字数:3000字左右。
语文课的“内涵价值”□丁道勇 常见的小学阅读课,教师会在第一课时讲解字词句段,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整体阅读。
通过精读课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但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小学语文课,课文题目是《小镇的早晨》。
教师向学生讲解,文章主体包括3个部分,分别是“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最终的结论是,“这个小镇是美好的,正在发展的过程中”。
就是这么一篇文章,我在听完课以后,感觉很不是滋味。
我问任课教师:猜一猜,这篇文章写于哪个年代?他摇了摇头。
我说,我猜这是几十年前的文章。
文章一开始说小镇是精致的、美好的,可是很快转向,开始描述小镇上居民的生活:“沿街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
那刚从地里拔下来的小白菜、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鲜嫩嫩的;那刚从河里捕来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水灵灵的;还有雪白的小羊、长毛兔、大鹅……真叫人目 不暇接。
”在今天的学生眼中,这些是美好生活的标志吗?恐怕未必。
从物资匮乏年代过来的人,可能会觉得有个自由交易的市场,市场上有充足的供应,这就让人非常满意了。
可是,今天在赞美一个地方时,谁还会写市场里的这些细节呢?这不是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吗?此外,这篇文章在结尾处说,这个小镇在变化、在前进,原因是镇上建立了“丝织厂、服装厂”,人们终于不用过那种传统的营生,而是可以到工厂上班了。
同样,现在还会这么看吗?恐怕也不会。
我们很难想象,今天有谁会主张在同里、周庄这样的江南小镇建立高污染型企业。
但是,在过去,如果想衡量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可以先数一数那里有多少电线杆、多少大烟囱。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理想也发生了变化。
于是,一个教学问题出现了:这一代的学生如何学习上一代的文章?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把时代背景穿插进去。
如果教师在讲解这类课文时,不考虑时代背景,一味地让学生体会小镇的美好,他 们是不是会感到困惑?最近公布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 教学改进意见》中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语文”。
语文应用非常重要,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应用”呢? 语文学科与中小学的其他学科都不同,差异就在于语文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
美国教育家杜威把价值分为“工具价值”与“内涵价值”,“工具价值”是指某物因为有助于实现特定目的而变得有价值;“内涵价值”是指某物本身有价值,且只有该物有这种价值。
以食物为例,饥饿年代的人们,吃饭时可以不管不顾,吃饱就好,这里的“食物”更被看重其“工具价值”。
今天的人们,对待吃要讲究得多,要求色香味俱全,还要在吃饭时享受美食之乐,这里的食物就更被看重其“内涵价值”。
同样,用这两个概念工具来判断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是有启发意义的。
我认为,语文学科除了“工具价值”,更重要的还是“内涵价值”。
人们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能够读得懂书籍、报刊、文 件,之后的任务,就是通过基本的语文素养,学习并理解这个世界。
这种“内涵价值”应该落实在什么地方呢?每一天、每一节的语文阅读课,就是最好的时机。
课本上描述的那些世界,往往不是学生的世界,甚至不是当代人的世界,阅读课就是要带着学生去阅读别人的故事,去理解别人的世界。
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人的世界,这种阅读课就体现了语文课的“内涵价值”,也是别的学科所不具备的。
可以看出,语文应用不在语文课堂之外,恰恰在阅读教学之中。
我们在强调“应用”时,不要转化为强调语文的“工具价值”,而应该更强调语文学科独特的“内涵价值”。
此外,我们还应该思考,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做什么?语文学科的“内涵价值”如何体现?体现语文学科的内涵价值,算不算是“语文应用”?如果不想清楚这些问题,恐怕对“语文应用”的理解就会有所偏离。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 课事巧妙的导入、激烈的对抗、精彩的生成、意外的失误……课堂上不断发生着这些故事,而其中有许多故事都能反映师生的课堂智慧,或者充满了教育意义。
请您记录下自己的课堂故事,与读者一同分享。
字数:1500字左右。
观课笔记 寻找一节课的亮点,思考如何借鉴;发现一节课的问题,思考怎样避免。
这就是观课的目的,透过课堂表面,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请您记录自己观课后的心得,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得。
字数:1500字左右。
好课实录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好课的标准包含很多元素:比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气氛活跃、内容扎实的课,突出学科特点、深入学科内涵的课,等等。
我们在寻找好课,希望您用文字还原自己的课堂原貌,将课堂中的启发、交流、评点等环节以及自己课后的反思呈现在读者面前。
字数:3000字左右。
投稿邮箱:联系电话:010-82296735 主编:褚清源电话:010-82296784编辑:金锐电话:010-82296735投稿邮箱: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标签: #奢侈品 #能看 #中国传媒大学 #套餐 #流量 #途径 #互联网 #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