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

外教 4
2016年3月 上海外国语大学 科研简报 2016年第1期(总第19期)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主办 2016年3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启动暨“跨文化管理研究所”成立仪式在我校召开 2015年10月2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启动暨‘跨文化管理研究所’成立仪式”在我校成功举行…… 我校承办第八所孔子学院: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 2015年12月7日上午,在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会场上海世博中心,我校与瑞纳森大学学院正式签署了孔子学院合作共建执行协议…… 外教社3种图书获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 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于日前揭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戏剧全集(英文版)》获一等奖…… 我校国际舆情中心舆情信息报送获中宣部表扬 近日,中宣部舆情信息局通报了2016年1月份中宣部高校和社科单位舆情信息报送采用情况,我校国际舆情中心报送信息的采用数量和信息质量均名列前茅…… 卫茂平受邀出任《国际日耳曼学年鉴》国际编委 日前,《国际日耳曼学年鉴》(JahrbuchfürinternationaleGermanistik)执行主编专函邀请我校卫茂平教授担任该刊物编委……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本期目录 科研要闻资讯

...................................................................................................................................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启动暨“跨文化管理研究所”成立仪式在我校召开

...............................................................................................

1我校与拉美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2我校承办第八所孔子学院: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2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全国优秀设站单位...............................................3以党建促进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确保“十三五”开好局...................................................3 科研项目进展

...................................................................................................................................

5我校1项课题获2015年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5我校2项课题获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5我校1项课题获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5年度科研项目立项........................5我校2项课题获准2015年市社科规划中青班专项课题立项............................................5我校4项课题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史课题立项...................................................................5 学术成果荣誉

...................................................................................................................................

7外教社3种图书获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7
国教学院教师跨学科研究成果在SSCI来源期刊发表........................................................7第一部乌兹别克语《中国文学史》教材正式出版...............................................................8我校2项目荣获上海市第十三届“银鸽奖”二等奖...........................................................8我校国际舆情中心舆情信息报送获中宣部表扬...................................................................9我校语言研究院博士生独立发表SSCI期刊论文................................................................9 学科人才建设

.................................................................................................................................

10卫茂平受邀出任《国际日耳曼学年鉴》国际编委.............................................................10我校举行2015年度教育奖励基金颁奖大会......................................................................10我校教授荣获“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11我校两位老师获得2015年度“晨光计划”项目资助......................................................11 学术会议交流

.................................................................................................................................

12《外国语》编辑部举办“第四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12我校举办许国璋先生治学与教育思想研讨会.....................................................................12外语学术出版专家咨询会在外教社召开.............................................................................13我校多名教授赴摩洛哥参加“丝绸之路”学术国际会议.................................................132015中国外语学术出版高峰论坛在沪举办.......................................................................142015中国外语学术出版高峰论坛在外教社举办...............................................................15我校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15俄罗斯《文学报》报道我校举办首届“中俄青年作家论坛”.........................................16《解放日报》国际版与我校学者开展交流活动.................................................................17 学术讲座论坛

.................................................................................................................................

19第206期博士沙龙:中国日语研究最新动态....................................................................19跨学科视域下“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语言战略——首期“语言智库跨学科工作坊”侧记

.................................................................................................................................................

19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院长为我校师生做讲座.....................................................21 II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校长来我校讲学.................................................................................22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教授莅临我校作讲座.....................................................................22我校教授作题为“美国犹太大屠杀文学”的讲座.................................................................23第17期静湖读书会:让阅读和思考启迪智慧、点亮生活...............................................24国交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系列讲座开讲.................................................................25我校教师应邀赴普林斯顿大学做学术讲座.........................................................................26王晋勇教授为金融专业研究生做职业规划讲座.................................................................27第214期博士沙龙:英语诗歌与现代性............................................................................27美国剧作家科恩做客我校

.....................................................................................................

28“他山之石·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巡礼”外籍专家系列讲座第六讲——欧洲背景下的西班牙高等教育体系

.....................................................................................................................

29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周效门处长为MF学生作学术报告.................................................30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种彼此滋养的关系.............................................................................31第216期博士沙龙:汉语典籍英译史研究方法................................................................32“他山之石·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巡礼”外籍专家系列讲座第七讲——日本高等教育现状:以名古屋大学为例

.................................................................................................................

33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语言学”专题讲座.............................................34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经济学讲座.............................................................................35我校阿语92届校友陈伟庆大使回母校讲学......................................................................35SISU大学之道系列讲座第二讲——法国艺术历史学家VanessaBadré女士畅谈艺术与创新.........................................................................................................................................36
第217期博士沙龙:学习科研走出去——我的英伦旅居生活...........................................36我校82届校友白刚教授回校开设讲座..............................................................................37 III 科研要闻资讯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
2016年3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大数据平台 建设”启动暨“跨文化管理研究所”成立仪式在我校召开 2015年10月2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启动暨‘跨文化管理研究所’成立仪式”在我校国际会议中心英伦厅成功举行。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应邀出席。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伟军,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董事长童继生,上海联通副总裁邓玄,Clouder副总裁徐晋等课题组高校合作、企业支持单位代表也出席了启动成立仪式。
出席仪式的校内领导和嘉宾有我校党委书记姜锋、校长曹德明、外事处长张红玲、图书馆馆长任树怀、科研处副处长张耿、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顾力行以及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等课题组成员30余人。
我校副校长杨力主持了启动与揭牌仪式。
曹校长首先致欢迎辞,对项目组校内外各位专家所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近年来所获得的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突破性的学科发展表示充分肯定。
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对接国家“走出去”战略及学校“国别区域研究”顶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希望课题组整合好资源,不仅要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而且还要带出队伍。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在表示祝贺之余,期待“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还要做好项目的宣传和推介工作。
表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积极地配合、支持我校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开展和实施。
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范徵在会上首先对我校工商管理学科能够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相关领导、合作支持单位、课题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项目的框架设计和基本思路和成果形式,决心完成好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研究并争取以此为契机,将我校关于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再上一个台阶,建成境内跨文化管理研究学术高地。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伟军表示,此次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获得是我校常年的跨文化管理研究积累的成果,作为项目合作方,将尽全力完成好项目子课题研究。
最后致辞的是企业支持方代表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董事长童继生和上海联通副总裁邓玄。
他们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这一项目对企业的海外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指导价值,表示愿意积极的参与到项目中来,为课题调研和相关技术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撑和服务。
期望该课题成果能够成为走出去中国企业的参考“宝典”。
随后,全体与会领导、专家和学者,共同见证了我校“跨文化管理研究所”成立。
姜锋书记、曹德明校长、李安方主任、范徵教授为“跨文化管理研究所”共同揭牌。
杨力副校长最后表示,学校将尽全力做好国家社科重大在研项目的支持服务保障工作。
下午,大会进入课题组研讨环节,会议由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潘煜教授主持。
分别就课题的组织管理机制和方式、各子课题任务分配等方面从项目的实施角度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形成了共识。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国家社科基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
此次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获得是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并以此为我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工商管理学科创办30年献礼。
今年11月28日,学院还将举办“第四届跨文化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每两年1届),届时将发布“中国企业走出去跨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的部分阶段研究成果。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我校与拉美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11月26日下午三点,拉美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CLEPEC)执行主任Diegoone一行来访我校,曹德明校长一行在我校虹口校区凯旋厅热情接待了该代表团,并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
该中心外联主任GerardoGiron先生以及来自拉美各大学的代表GabrielaPeyrano女士、MatiasVanKemenade先生和AnaJuliaLifschitz女士随团来访。
曹校长向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学科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情况和近年来的成果,并提出希望通过与该中心的合作,拓展我校与拉美众多高校的交流,推进我校在区域研究、中拉关系等学术领域的合作。
随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张艳莉教授向来宾们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中国学”项目以及各类为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课程以及服务,邀请来自阿根廷等拉美高校的交流生的到来。
西方语系主任于漫教授、陆经生教授和陈芷副教授分别向来宾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西班牙语人才培养、中拉关系研究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领域的发展,希望与该中心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推广等多领域开展多层次的合作。
Diegoone先生感谢了我校的热情接待,对我校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战略以及成果表示欣喜,并提出该中心的成立宗旨即是在拉丁美洲介绍中国,推动中拉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理解。
今年,该中心于八月底首次召开了拉丁美洲中文-西班牙语教学研讨会,获得了来自拉丁美洲多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的支持;11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与该中心共同举办了“阿根廷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阿根廷关系’学术研讨会”,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都预示了中拉关系将不断步入新的阶段。
随后,该代表团成员,来自阿根廷阿图罗·姚海澈国立大学、基尔梅斯国立大学、国立技术大学的代表简要介绍了各大学的情况,并纷纷表达了与我校建立合作的期盼。
拉美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简称“中研中心”)成立于2013年,由曾应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邀请来华学习中国历史和政治、经济、社会现实的几位拉美青年政治家发起成立。
其主要宗旨是通过研究和发布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举办专家研讨会,采访政界、学术界和企业界知名人士等形式,延续和深化中国与拉美的关系;争取机构支持,协调中研中心与拉美和中国各政府、政党、非政府组织和高校的活动;在拉美各国和中国设立中研中心的代表或合作机构。
随后,Diegoone先生与曹校长共同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并在张艳莉院长的陪同下参观了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西方语系) 我校承办第八所孔子学院: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 2015年12月7日上午,在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会场上海世博中心,我校与瑞纳森大学学院正式签署了孔子学院合作共建执行协议。
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出席签约仪式并与共建双方代表进行了会谈。
瑞纳森大学学院校长WendyL.Lechter、我校党委书记姜锋和校长曹德明等参加了签约仪式。
许琳对我校与瑞纳森大学学院两校合作共建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表示赞赏和肯定,对
2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两校未来的合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双方按照刘延东副总理提出的“提升质量、服务需求、紧密合作、互利共赢”要求,切实做好相关共建与合作工作,为中加人文交流做出贡献。
曹德明与Lechter代表两校签署共建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执行协议,标志着双方友好合作关系正式确立。
从2007年以来,我校共在全球包括意大利、日本、秘鲁、匈牙利、西班牙、摩洛哥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七个国家建立了七所孔子学院,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是我校承办的第八所孔子学院。
(党委宣传部、孔子学院工作处) 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全国优秀设站单位 据悉,近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关于给予2015年度博士后综合评估优秀的设站单位和博士后管理工作者通报表扬的决定(人社部发【2015】95号),获评优秀等级、被通报表扬的有298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40名博士后管理工作者。
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通报表扬,人事处副处长梁薇作为博士后管理工作者被通报表扬。
2015年博士后综合评估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对2012年以前设立的214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12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进行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评出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并对已丧失设站条件的1个流动站和14个工作站予以撤销。
在通报表扬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四家: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设站单位和管理工作者个人同时被通报表扬的外语类院校只有我校一家。
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3年12月批准设立,下设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博士后研究方向。
自设站以来,在国家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中国博士后基金会、上海市人保局、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校领导的重视和直接关心下,在校内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校博士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此次评估取得佳绩也离不开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我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作出的努力。
(博士后流动站) 以党建促进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确保“十三五”开好局 2月25日,我校分别召开新学期党委会和党委常委会,研讨2016年学校工作,确定2016年学校工作计划和部署2016年工作重点。
校党委书记姜锋主持会议。
会议通过决议,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开局年,是学校推进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
学校上下务必要主动对接教育部和上海市等上级部门工作计划,发挥学校自身特色,聚焦党的建设、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服务支撑三大领域,做好谋篇布局、统筹规划、加强协同,不断深化综合改革,积极作为,确保“十三五”起好步、开好局。
姜锋强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是贯彻“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
3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根本保障,党委对学校的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体现为学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务必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学校党建的根本任务、工作原则和实施路径。
学校党委将2016年确立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年”,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廉政建设、基层党建等块面,健全学校党建工作规章制度,以点带面、服务师生,推进学校改革发展,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姜锋指出,学校党建工作要突出特色,以促进和保障教学科研中心工作为宗旨,以建设有外语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抓手,自觉把党建融入业务工作,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进步、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曹德明指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峰学科建设是2016年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以外国语言文学高峰学科建设目标为导向,充实学科发展内涵,瞄准学术研究前沿,系统规划高水平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多语种+”高端国际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促进研究机构的资源整合,打破壁垒,加强协同,补齐短板。
会议达成一致共识,学校所有的资源都应该而且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中心工作。
2016年继续大力优化办学空间,改进办学条件,筹划知识共享中心,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学习生活服务。
(党委宣传部)
4 科研项目进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我校1项课题获2015年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 接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通知,2015年度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名单已公布,我校崔莉萍老师的课题“基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获准立项,立项批准号2015H07,资助经费1万元。
(科研处) 我校2项课题获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大项目立项 接教育部社科司通知,我校中东研究所报送的2项课题获得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分别是由张金平教授领衔申报的“伊拉克政治重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5JJD810015)和杨言洪教授领衔申报的“阿拉伯国家投资环境研究”(项目批准号15JJD810016)。
(科研处) 我校1项课题获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5年度科 研项目立项 接国家语委科研规划办公室通知,我校东方语学院朱蒙老师主持的“‘一带一路’背景下泰国语言政策的新发展”课题获得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5年度科研项目立项(项目批准号YB125-199)。
这是我校泰语专业首次获得省部级项目立项,也是东方语学院结合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政策研究领域上的重要突破。
(东方语学院、科研处) 我校2项课题获准2015年市社科规划中青班专项课题立项 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知,经专家评审,我校两项课题获准2015年市社科规划中青班专项课题立项。
分别为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刘国华的《互联网环境下我国文化场馆营销模式研究:基于资源共享模式的视角》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金英的《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中印国家治理绩效差异比较》。
(科研处) 我校4项课题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史课题立项 近日,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党史办组织开展了2015-2016年度本系统党史研究课题申报工作。
我校党史办申报的4项课题被确定为自主研究项目。
由我校党史办申报的2015-2016年度党史研究课题是:
1.《一位老党员与我校的60余
5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年情缘——吴乃敦同志口述史》(课题负责人:万继蓉),备案号:JWDS-ZZBA-201501。

2.《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以外语类院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课题负责人:缪迅),备案号:JWDS-ZZBA-201502。

3.《在海外的特殊环境中锤炼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以我校西方语系海外学生党小组为例》(课题负责人:王岩),备案号:JWDS-ZZBA-201503。

4.《指尖上的“微”校园——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德育》(课题负责人:顾忆青),备案号:JWDS-ZZBA-201504。
(校党史办)
6 学术成果荣誉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外教社3种图书获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 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于日前揭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戏剧全集(英文版)》获一等奖,《新世纪汉英百科大词典》和《从边缘到经典:美国本土裔文学的源与流》获二等奖。
上海图书奖是上海图书出版的最高奖项,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出版协会联合举办,旨在展现各阶段上海图书出版风貌和成果,表彰和宣传精品力作。
本届上海图书奖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上海36家图书出版单位的2.5万余种新书中,经出版社自荐、评审委员会三轮评审和上海市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测中心质检等环节,最终评书获奖图书92种,其中一等奖28种、二等奖35种、提名奖27种。
获奖图书内容涵盖社科、文艺、科技、少儿等各领域,体现了近两年来上海出版在坚持专业、学术、精品的指导思想下,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繁荣科学文化发展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食粮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成果。
外教社获本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图书《汤显祖戏剧全集(英文版)》(TheCompleteDramaticWorksofTangXianzu)由学术界享有盛名的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教授领衔翻译,包含了明代著名剧作家、诗人汤显祖的五部戏剧:《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
图书英译质量一流,各剧中的念白、诗词、骈文和韵文唱词都按各自文体被译成了地道流畅的英语,中国古代的情感、意象、场景都用传神达意的英语来表达,堪称典籍英译的典范,是汤显祖戏剧的权威英译作品。
汤显祖(1550—1616年)与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处于同一时代,因在戏剧创作上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100位世界文化名人之
一。
2016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本书的出版必将推动全世界对这位“中国莎士比亚”的重新发现和认识,为宣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外教社) 国教学院教师跨学科研究成果在SSCI来源期刊发表 近日,国际教育学院陈慧麟副教授与中山大学心理系陈劲松副教授合作,在SSCI来源期刊EducationalPsychology“认知诊断研究”主题专刊上合作发表论文ExploringReadingComprehensionSkillRelationshipsthroughtheG-DINAModel。
该论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将认知诊断应用于阅读技能测评的可行性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研究应用新近开发的G-DINA认知诊断模型对1029位英语国家中学生的PISA阅读成绩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发现:
1.认知诊断可以有效追踪阅读试题中的微技能,并诊断出学生对其的掌握概率。

2.阅读微技能之间存在聚合和排斥关系。

3.学生在答题时,其掌握的阅读微技能存在互动。

4.依据微技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阅读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的合理安排。

5.依据学生答题时的微技能互动,有助于制订阅读试题的答题策略。
论文将认知诊断应用于语言能力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尚为少数,是一项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研究。

7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EducationalPsychology是Taylor&Francis旗下Routledge的重要学术期刊,侧重于教育心理领域中以实验及行为研究为基础的应用性研究,其5年影响因子为1.254。
(国教学院) 第一部乌兹别克语《中国文学史》教材正式出版 2016年2月,世界上第一部乌兹别克语《中国文学史》教材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 马尔罕市由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是我校和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的 合作项目,由撒马尔罕孔子学院资助出版。
该书将会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汉语学生和中国文化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在当地重要报纸 《撒马尔罕导报》2
月13日刊登的书评文章称:“该书将有助于理解中国。
”。
该书概述了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中国诗歌传统(主要是唐诗),中国小说传统(着重 讲解了四大古典名著),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包括莫言在内的当代文学。
该书作者叶尔肯·穆苏尔曼诺夫博士是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教研室的副 教授,连续多年给汉语专业学生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在课程讲稿基础上整理编撰了这 部乌兹别克语《中国文学史》教材。

2014年11月27日撒马尔罕孔子学院正式揭牌以来,以孔院为平台,我校和撒外两 校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
2015年5月29-30日,两校合作在撒外举行为期两天的 “伟大丝绸之路上的普世价值观与民族价值观:语言、文化和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这 一研讨会计划将于2016年10月在我校再次举行,从而形成每年轮流主办的机制。
2015年 10月,我校开办了乌兹别克语教研室并开始教授乌兹别克语课程,目前两校正在合作编写 面向中国学生的乌兹别克语教材,合作编撰汉乌、乌汉词典。
我校俄语系吴爱荣老师被撒外 正式聘请为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
两校合作的《丝绸之路国家语言文化图册》已在我校正式 立项。
两校还准备就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 成果面世。
(孔子学院工作处) 我校
2项目荣获上海市第十三届“银鸽奖”二等奖 近日,上海市第十三届“银鸽奖”评选揭晓,经专家组评审,我校选送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圣彼得堡“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主题图片展荣获上海市第十三届“银鸽奖”项目类二等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戏剧全集》(英文版)获上海市第十三届“银鸽奖”出版类二等奖。
2015年5月26日至6月12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的中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主题图片展在我校松江校区举行。
该展览以展板的形式,讲述了上海两次淞沪抗战和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900天围困战”期间中俄军民的斗争过程。
2014年8月,中国著名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教授领衔翻译的中国古典戏剧《汤显祖戏剧全集》(英文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译本不仅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全面认识汤显祖戏剧成就的契机,也引起全世界对这位“中国莎士比亚”的重现发现与认识。
据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中国文化汉外对照丛书”已达30余种,该丛书成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上海市外宣品“银鸽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大力推进上海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自2015年下半年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单位积极报送项目、作品和案例,经专家从作品质量、影响力、外宣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后,共推荐参评优秀外宣作品(项
8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目)500余件。
经评审,评出出版、广播影视、对外新闻、优秀项目、新闻发布与危机应对等五大类共136个奖项。
其中,特别奖8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47个,三等奖61个。
(党委宣传部) 我校国际舆情中心舆情信息报送获中宣部表扬 近日,中宣部舆情信息局通报了2016年1月份中宣部高校和社科单位舆情信息报送采用情况,我校国际舆情中心报送信息的采用数量和信息质量均名列前茅。
中宣部舆情信息通讯高度肯定了我校国际舆情中心的突出表现,“能够较好地完成中宣部任务要求,积极承担急难险重的约稿任务,报送了多篇内容丰富、分析深入、建议可行的舆情分析材料,为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自2015年7月获准成为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以来,我校国际舆情中心积极对接国家重要战略决策,聚焦国内外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多语种资源两大优势,推进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注重专业性与时效性相结合,严把舆情分析报告质量关,多次获得上级决策部门高度评价,已成为我校区域国别智库建设的特色项目和重要平台,也为高校新型特色智库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办) 我校语言研究院博士生独立发表SSCI期刊论文 语言研究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许余龙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朱军玲在2016年1月出版《中国语言学报》(The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第44卷第1期上独立发表了题为《临沂东风移民方言岛音变扩散规律初探》的研究型学术论文。
论文以上世纪60年代因原居住地修建水库而从山东蒙阴县集体搬迁部分居民到山东临沂市兰山区形成的一个移民村——东风村的方言为调查对象,采用王士元先生的词汇扩散理论视角,围绕移民方言与当地方言之间声、韵、调等方面所存在的九个明显差异,全面描述了东风方言岛的音变扩散现象,并从频率与变率的关系,竞争演变与竞争残余等角度对东风移民方言岛音变扩散规律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认为东风移民村四十年来的语音演变是在当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双重影响下的竞争性演变的结果;东风移民村音变词汇扩散状况不仅与词汇使用频率有关,而且与词类有关,频率效应在词类层面上显著。
《中国语言学报》是同时被SSCI和A&HCI检索的著名国际期刊,每年出版两期,每期通常刊登6篇左右研究型论文。
许余龙教授本人曾在该学报第15卷第1期(1987年1月出版)上发表过题为“AstudyofreferentialfunctionsofdemonstrativesinChinesediscourse(汉语篇章中指示词的照应作用分析)”的研究型学术论文。
(语言研究院)
9 学科人才建设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卫茂平受邀出任《国际日耳曼学年鉴》国际编委 日前,《国际日耳曼学年鉴》(JahrbuchfürinternationaleGermanistik)执行主编专函邀请我校卫茂平教授担任该刊物编委。
卫茂平教授已接受此项邀请,主要负责“中国日耳曼学”领域的稿件评审。
《国际日耳曼学年鉴》1960年代创刊于德国柏林,具有国际影响力,系A&HCI期刊。
(德语系) 我校举行2015年度教育奖励基金颁奖大会 2015年12月29日下午,我校2015年度教育奖励基金颁奖大会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西厅举行。
周承副校长、各设奖单位嘉宾和校内各部门、院系领导出席大会,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黄震宇主持。
会上,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李然通报了本年度评奖工作情况。
经评审,德语系、财务处、高级翻译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图书馆松江读者服务部、新闻传播学院英语教学部6个单位获得2015年度教育奖励基金集体奖;56名教师,325名学生获其他各类奖项。
教育奖励基金各设奖单位代表、周承副校长及相关部处、院系领导向荣获2015年度我校教育奖励基金各奖项的集体与个人颁发了各类奖状和奖牌。
获奖教师代表、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师徐旻表示,自己承载了前辈、同事、学生的鼓励与帮助,将常怀感恩之心,用更努力的工作态度、与更优秀的成绩来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获奖学生代表、英语学院徐景表示自己要将“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不会辜负“我校人”的身份,不辜负设奖单位的信任与鼓励。
周承副校长向全体获奖师生表示祝贺,并代表全校师生向各设奖单位和有关人士为我校教育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他鼓励全校师生以更加投入的工作、学习,以更多的努力与成绩,回馈各设奖单位和个人对我校师生的厚爱。
2015年度教育奖励基金新增了“弘江奖”与“思源奖”。
其中,“思源奖”由已故院长胡孟浩教授设立。
颁奖会上,周承副校长着重介绍了“思源奖”的设立经过,并表示全校师生将秉承老院长“饮水思源”的精神,继承先辈们的光荣传统,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领先国内,享誉国际的高等学府而不断努力。
当胡院长夫人顾霞君教授、女儿胡惠琼女士上台授奖时,全场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前辈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参加本次颁奖表彰会的设奖单位嘉宾包括:宝钢教育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周逸敏先生、业务主管罗建辉女士;上海兰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小宏先生、办公室副主任张荣健先生;上海中艺抽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先生、人力资源经理冉景先女士;申万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经理周奇先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党总支书记兼副社长孙玉先生;席家花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校校友邵一兵先生;“沈伟英奖”代表徐小平先生;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岩丸阳一先生;三井住友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要木洋先生、人力资源处处长兼人力资源经理张洁女士;万邦集团总经理助理黄月女士;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宫海龙先生、教育培训部副处长刘威先生;“思源奖”代表顾霞君女士、胡惠琼女士;安硕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10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长,我校校友,高鸣先生。
(教育发展基金会) 我校教授荣获“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近日,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公布《关于表彰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决定》,我校谭晶华教授荣获“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上海市德艺术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活动始于1997年,至今已经五届,共评出了51位德艺双馨的老中青文艺工作者。
今年4月,为进一步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成为既具有高尚精神追求,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文艺家,为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上海市文联启动了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活动。
在半年多的评选过程中,各团体会员积极参与,认真选拔,各文艺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谭晶华长期从事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翻译及日语语言文学教学工作。
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重视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研究,承担了许多科研课题,先后翻译并主编出版过多部书籍。
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党委宣传部) 我校两位老师获得2015年度“晨光计划”项目资助 根据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文件通知(沪教委科[2016]3号文),我校两 位老师获得2015年度“晨光计划”项目资助。
详细信息见下表。
“晨光计划”项目经费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自然科学类每项资助6万元, 人文社科类每项资助2万元。
2015年度上海高校共推荐了220名青年教师申报“晨光计 划”。
经专家评审,网上公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审核,共确定 96人入选。
项目编号 单位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资助金额(万元) 15CG30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法视野下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华瑀欣
2 15CG31上海外国语大学话语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诗辩”发唐珂2展史研究 (科研处) 11 学术会议交流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外国语》编辑部举办“第四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 革高层论坛” 2015年12月4日到6日,《外国语》编辑部与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在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
本次论坛针对教育部出台的外语高考改革方案以及正在制定的“外语能力等级标准”、即将颁布的“英语专业国家标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组织了近十位国内外语教学的知名专家进行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玉红院长主持,广西师范大学白晓军副校长、《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程晓堂教授先后致辞。
在会上,大家围绕“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这一主题畅所欲言,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作了题为“对我国高校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历程的回顾与反思”的发言,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谈中国英语教育教学的转型”,此外,东北师范大学张绍杰教授的“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整体指导框架的缺失与构建的建议”、复旦大学曲卫国教授的“外语学科的危机、机遇、转型和系统知识体系的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的“提升学术理论自信,推进外语教学理论本土化”以及我校束定芳教授的“中国外语教育改革:顶层设计与无形的手”和郑新民教授的“中学外语教学改革:混合学习的嵌入”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的外语教学改革。
而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对外语教师和教师教育的新挑战”和程晓堂教授的“关于英语课标目标制订依据的思考”两个主题发言主要对课程标准本身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反思。
最后,广西师范大学的刘玉红教授还介绍了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本科外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其他高校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也出席了本次论坛。
与会代表认真聆听专家们的发言,和专家们进行交流与互动,积极参与提问和研讨,一致认为从中获益匪浅。
(《外国语》编辑部) 我校举办许国璋先生治学与教育思想研讨会 2015年12月4日下午,为纪念我国著名外语教育家、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许国璋先生诞辰100周年,我校举行了“许国璋先生治学与教育思想研讨会”,缅怀先生的治学风范,探讨先生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思想。
研讨会由我校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研究院主办,语言研究院院长赵蓉晖教授主持。
许余龙教授、沈骑教授、王雪梅等做主题演讲。
许国璋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他编写的英语教材《许国璋英语》风靡全国数十年。
许国璋先生也是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他以大师的眼光和智慧对我国英语教育问题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培养了大批优秀外语人才,为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许余龙教授在演讲中以许国璋先生生前极为推崇和提倡的普遍语法视角下的具体语言研究和基于语料的计量语言学研究为例,追忆了许国璋先生的语言学思想。
他指出,许国璋先生很早就提出中国语言学研究应加强普遍语法研究,许老认为如果我们只注重汉语和外语 12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之间的差异,而忽略汉语和外语也有相同的一面是十分可惜的。
这一语言学思想对今天开展 普遍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沈骑教授的演讲以许国璋先生的外语教育思想为主题,与大家共同回忆了许国璋先生的 家国情怀、育人思想和大师风范。
沈骑教授指出,重读许老的论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许先 生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瞻远瞩,用宽阔的世界眼光 看中国,以战略性的眼光和思想来看待中国外语教育问题,深刻思考外语教育与国家发展之 间的战略关系。
也正因如此,许国璋先生的著述对当今中国的外语教育规划领域和外语教育 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赵蓉晖教授、王雪梅教授等指出,许国璋先生为中国外语教育与研究留下了大量宝贵的 精神财富,许老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外语院校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新 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创新教育理念、服务国家需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许国 璋先生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影响和激励了无数 学者与学生投身语言学研究和国家外语教育的事业。
教务处祁海琴老师则从教学的角度谈到 许先生的思想在我校本科教学方面的应用与反响。
本次座谈会通过深情回忆许国璋先生大师风采、学术理念和教育思想,重新发现许老为 外语教育和语言学研究留下的宝贵财富。
许国璋先生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我校在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扎实推进“高峰高 原”学科发展,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多元文明沟通,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的使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科办、教务处等多个部门的代表和来自多个院系的专家学者参加研 讨会。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研究院) 外语学术出版专家咨询会在外教社召开 2015
年12月8日,外语学术出版专家咨询会我校专场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楼顺利召开,我校副校长杨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以戴炜栋教授为首的50余名我校专家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主题为“外语学术出版之现状与趋势:问题与对策”,与会专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针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专业、中肯的意见。
会议开场,庄智象社长首先回顾了外教社近年来在外语教材出版和外语学术出版方面取得了的成就,展望了外教社“十三五”规划的初步构想。
然后与会专家分别从外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日俄德西韩等小语种教学与研究、数字出版、师资培训等角度介绍了目前的研究热点、对出版社提出了选题建议,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最后由杨力副校长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我校的发展离不开外教社的支持和贡献,我校的学术繁荣会进一步提升外教社的学术影响力,希望双方继续保持良性互动,保持创新意识和前瞻性意识,打造更多精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我校多名教授赴摩洛哥参加“丝绸之路”学术国际会议 由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我校与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主办的以“丝绸之路的两
端——中国与摩洛哥”为主题的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24-26日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13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顺利举办。
研讨会引起了摩洛哥王室和中国使馆的高度重视,吸引了来自6个国家70名专家学者与会。
出席开幕式的有:摩洛哥王宫发言人、历史学家梅里尼,中国驻摩洛哥大使孙树忠,文化参赞石岳文,经商参赞景宁,摩洛哥高教与科研部部长特别代表杰米莱·米斯里,哈桑二世大学校长曼苏尔。
我校曹德明校长发来了亲笔法语贺信,他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欢迎学者们参加第二届上海“丝绸之路的两端——中国与摩洛哥”国际学术研讨会。
我校科研处处长王有勇代表学校接受了举办2016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法槌。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孙树忠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主旨演讲,他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方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并进一步强化中阿、中非合作论坛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推动更多地区和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研讨会上,我校法语系主任肖云上作了《论宽容和谐的丝路精神》、科研处处长王有勇作了《外语院校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东方语学院副院长王广大作了《中国典籍中的伊本·白图泰》、中东研究所研究员孙德刚作了《中国软实力在西亚北非的印记》、经商参赞景宁发表了关于中摩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的主旨讲话、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严庭国作了《复兴丝绸之路——孔院作用之研究》的专题论文演讲,并与来自伊拉克、黎巴嫩、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反响热烈。
本次研讨会共设四个专场,分别由哈桑二世大学的三名文学院院长和一名社会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主持。
哈桑二世大学负责科研的副校长伊格祖总结时说道,首届“丝绸之路的两端——中国与摩洛哥”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精彩、圆满,并富有成果,研讨会规模之大,学术水准之高必将成为哈桑二世大学科研道路上的里程碑。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 2015中国外语学术出版高峰论坛在沪举办 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国 外语学术出版高峰论坛今天在沪举办。
论坛以“外语学术出版之现状与趋势、问题与对 策”为主题,汇聚我国外语界、出版界的知名学者,语言学、文学、翻译、外语教学和社 会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分享各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信息、出版情况和研究成果,交流我国 外语学术出版的经验。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外教社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了第
位,走在中国外语学术出版的最前沿。
”他介绍,2014
年,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立项批 准,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在外教社正式成立。
这个学术出版中心为集中推进和持续 传播外语学术各分支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出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也为上海的学术出版工作提 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希望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在‘十三五’发挥更大的作 用,引领外语学术出版的发展。
” 作为全国最大、最权威的外语学术出版基地之
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每年推出学术 图书近百种,建社以来累计出版各类学术专著逾千种,为我国外语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宝 贵的学术资源,在外语学术界影响深远。
外教社社长、总编辑庄智象教授介绍,2015
年,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共同发布了“中文学术图书引文 索引”入选图书数据。
该数据库涵盖了11个学科3000多种图书,以引用量为依据,从 1992-2012年出版的所有图书中遴选出精品。
外国语言学科的入选的132种图书中,外教社 出版的图书占32种,居第一位。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4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2015中国外语学术出版高峰论坛在外教社举办 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外语学术出版高峰论坛于12月17日在外教社举办。
论坛以“外语学术出版之现状与趋势、问题与对策”为主题,汇聚我国外语界、出版界的知名学者,语言学、文学、翻译、外语教学和社会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分享各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信息、出版情况和研究成果,交流我国外语学术出版的经验。
我校曹德明校长首先代表我校感谢了与会的专家。
他在发言中指出,外教社办社理念准确、学术事业宽阔、国际合作领先,为我国外语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现今,外语教学进入了新阶段,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外语学科需深化改革。
外语学术界需更多考虑的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中国文化的对外推广和一带一路国家政策研究。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外教社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了第一位,走在中国外语学术出版的最前沿。
”他介绍,2014年,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立项批准,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在外教社正式成立。
这个学术出版中心为集中推进和持续传播外语学术各分支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出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也为上海的学术出版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希望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在‘十三五’发挥更大的作用,引领外语学术出版的发展。
”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闵红平教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何其莘教授分别作了“国际期刊与学术标准的提升”、“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介绍”、“外语教学要尊重科学规律”和“我国专业英语教育与外国文学研究”的主旨发言。
我校姜峰书记出席了开幕式并参加了下午专家的交流发言。
姜峰书记在和专家的交流中谈到,外语教育不是小事,是国家的大事。
外教社举办外语学术高峰论坛,显示了其办社的思路、战略和出版理想,并且把各位专家的智慧聚集起来,化作今后实实在在的出版计划。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我国外语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全国最大、最权威的外语学术出版基地之
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每年推出学术图书近百种,建社以来累计出版各类学术专著逾千种,为我国外语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学术资源,在外语学术界影响深远。
外教社社长、总编辑庄智象教授介绍,2015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共同发布了“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入选图书数据。
该数据库涵盖了11个学科3000多种图书,以引用量为依据,从1992-2012年出版的所有图书中遴选出精品。
外国语言学科的入选的132种图书中,外教社出版的图书占32种,居第一位。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我校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 为推进我校各级各类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协同机制建设,搭建中心信息、成果的交流、分享平台,推动我校区域国别研究快速发展,在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学院的积极支持下,2015年12月23日,我校科研处召开了我校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
杨力副校长以及各中心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科研处王有勇处长主持。
杨力副校长首先传达了教育部最新指示精神,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对我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15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随后,原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我校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顾问金应忠教授 与大家分享了他多年来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心得体会。
他建议,各研究中心要认真做好人 员调研,准确掌握包括语种、研究内容、对象国人脉在内的各类信息,摸清家底,有的放 矢地布置任务。
要密切跟踪热点问题,准确把握时间节点,精准选择报送部门。
始终保持 以“我”为主,形成两类报告——情况汇报和政策建议。
最后,金教授为各中心梳理了 2016
年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应关注的热点问题。
最后,王有勇总结发言,提出开展决策咨询要做到“三个要”——情况要明、节奏要 准、小事要报,做到“三个掌握”——掌握情况、掌握热点、掌握节奏,加强“三个关 注”——关注对象国人事变动、关注重大外事活动、关注国际热点问题。
同时,做好人员 信息梳理、科研规划以及简报编辑、报送等工作,夯实中心研究基础。
2016
年,科研处将定期举行中心联席会议。
相信此举必能有效地促进中心间信息交流 和成果分享,汇聚智慧,凝聚力量,最终形成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协同长效机制,推动我校 区域国别研究蓬勃发展。
(科研处) 俄罗斯《文学报》报道我校举办首届“中俄青年作家论坛” 俄罗斯知名报纸《文学报》于
2016年1月21日刊登了作家娜塔莉亚·伊万诺娃的文章,报道了我校与俄罗斯作家协会及高尔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中俄青年作家”论坛的情况。
《文学报》最早于1830年由普希金及其同时代诗人杰尔维格等创办,十九世纪中期停刊。
苏联成立之后,在高尔基的呼吁及支持下,报纸于1929年重新出版,并延续至今。
顶峰时期,《文学报》的发行量曾达到600万份,在俄罗斯的文化、文学界享有崇高声誉。
如今,该报仍是俄罗斯最重要、最知名的文化类报纸,其现任主编为知名作家尤里·波里亚科夫。
报道全文翻译如下:“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并非外国文学” 来自中国各个省份的青年小说家和诗人在上海外国语大学(SISU)与俄罗斯同行代表团相聚,共同探讨了有关文化普及、翻译难点、俄中文学对话、传统的保护与更新、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话题,并就两国当代文学现状、当今作家的创作成果等交换了意见。
我校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引用了叶夫图申科的诗句,提到“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并非外国文学”:上世纪来,俄国文学积极地参与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学进程。
郑教授还在思南公馆举办的读者见面会上推介了《外国文艺》杂志出版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专号。
有关翻译问题的讨论由著名的东方学者、莫言作品的俄文译者伊戈尔·叶果夫主持。
叶果夫介绍了刊登优秀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俄文杂志《明灯》。
俄罗斯作家协会外委会主席巴维金宣读了俄罗斯作协致大会的贺信,并代表俄罗斯嘉宾对中国驻俄大使李辉先生的大力协助表示特别感谢。
高尔基文学院教授谢尔盖·叶辛做了发言,谈到了如何寻找读者与文学作品间的兴趣切合点,读者对当代小说及诗歌的认同与不信任,俄罗斯文学存留至今的崇高地位等。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组织下,俄罗斯与中国的作家们还广泛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当今作家的深度与浅薄、对生活真相的表述、寻找人身上的人性、大题材文学的复兴、如何超越经济发展对文学的负面影响等诸多话题。
我校的学生们勤恳认真地完成了这一期间所有基里尔文到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到基里尔文的转换翻译工作。
16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论坛的日程远不止上述讨论。
主办方在思南公馆还专门安排了一场读者见面会,并对《外国文艺》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专号做了推介。
该期专刊登出了伊琳娜·科瑟赫、安德烈·安季平、娜塔莉亚·梅廖希娜、阿纳斯塔西娅·切尔诺娃、伊莲娜·图鲁舍娃等当代作家的作品。
参加见面会的读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涉及俄罗斯乡村小说现状、首都与外省之争,还讲述了阅读自己喜爱的俄国作家作品的感受。
来自首都及外省的作家们则就网络时代的大城市、小地方之间是否存在距离,网络文学等展开争论。
在长宁图书馆举办的诗会吸引了斯拉夫研究专家、翻译家们,以及诗歌爱好者们前来参加。
诗人马克西姆·格拉诺夫斯基、叶卡捷琳娜·雅科夫列娃、瓦西里·波波夫等朗诵了自己的作品。
俄罗斯诗人们先用俄语朗诵自己的诗歌,然后,翻译了该作品的中国诗人用中文朗诵译文。
整个诗会按此顺序进行。
中式的形象感与俄式的刚强有力的调子、不经意的东方隐喻和俄式情怀的哀歌变换交错。
诗人格拉诺夫斯基的有关小女孩的诗歌是由中国一位女诗人的儿子朗诵的,小家伙以饱含童稚与纯真的艺术气质感动了在场观众。
为帮助来宾理解诗歌内容,诗句均以漂亮的字体打在屏幕上。
作为论坛总结,巴维金回顾了中俄文化交往的历史,讲述了苏联作家代表团首次访华的场景,当时的团员包括了拉斯普京、嘉姆扎托娃、卡扎科娃、希帕辛娜等知名作家与诗人。
他还强调了两国间文化联系、文学交往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号召俄中两国的文学对话要继续下去,两国作家在未来要更密切交往。
(俄罗斯《文学报》) 《解放日报》国际版与我校学者开展交流活动 3月10日,《解放日报》国际版、“上海观察””“世界观”和“译天下”国际报道栏目编辑与我校学者在虹口校区会议中心举行座谈会。
从事欧盟研究、英国研究、俄罗斯研究、中东研究、德语研究、瑞典研究等方向的学者与《解放日报》国际版、“上海观察”“世界观”和“译天下”国际报道栏目主任编辑杨立群进行了互动研讨。
校党委书记姜锋应邀出席座谈会并参加了研讨交流。
姜锋交流了我校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和近年来学校在“区域国别+领域”研究、智库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绩。
他说当前国际问题研究的趋势是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划分,我校现有近30个语种,具有通过外媒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最新报道的独特优势,而且可以发挥各语种研究学者的团队合作优势,突破对单个语种和资料的依赖,通过全面掌握一手资料,比较研究和对照分析得出更专业、更具深度的报道。
除了语言一手资料独特优势,还有外国专家、国际学生、外国使领馆等研究资源优势。
他强调,学者通过与主流媒体的密切合作,由现象观察到本质研究,把学院学术与社会关切贯通起来,可以更好发挥学术研究在资政、启民、育人等方面的作用。
杨立群介绍了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向新媒体“上海观察”积极转型的新动向。
她以《解放日报》国际版和“上海观察”天下频道为例,具体说明了报纸向新媒体转型的新特点、新要求、新趋势,新媒体网络相比传统纸媒版面空间更大,传播更快,而质量要求更高,对媒体的策划力、内容原创性、专栏深度、评论专业性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她表示,非常期待我校专家学者充分利用专业和语言优势,通过第一手的资料和独家信源就国际问题提供独到的分析和评论;希望双方密切合作,就国际热点进行聚集分析,提高专题策划力,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报道,从而提高上海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17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与会的学者们畅所欲言,介绍各自的研究领域、研究专长和最近关注的国际问题热点。
并对媒体的内容提出了建议性的建议。
(党委宣传部) 18 学术讲座论坛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第206期博士沙龙:中国日语研究最新动态 2015年11月6日,我校博士沙龙第206期讲座在虹口区1号楼506室如期举行。
本次讲座的有幸邀请到徐一平教授为大家带来日语语言学方向的演讲,题目为“日语名词在作为叠词使用时,其拟态意思的研究以及语料库的作用”。
徐一平教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时,兼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日语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
在日语语言学界,徐教授的名字如雷贯耳,讲座当天座无虚席。
徐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一项非常前卫的研究,就是日语的名词作为叠词使用时,有怎样的作用。
学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的名词作为叠词使用的情况很少,几乎没有人研究这一课题。
徐老师用特别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对该问题的兴趣,以及目前为止所做的研究,让大家大开眼界。
例如“子供子供した動物”等句型里面,“子供子供”一词的使用方法,到底有怎样的规律。
类似的词汇还有“田舎田舎”、“小説小説”、“坊ちゃん坊ちゃん”等。
因为这样的例句很难找,所以语料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徐教授应用语料库摘录并统计出名词叠词的用例,并进行分析。
发现“少女少女”、“年寄り年寄り”等跟人的年龄、身份有关的用法,“素人素人”、“悪魔悪魔”等表明某种特征的用法很多。
并且经常用“~した/している+名词”的形式表现出来。
接下来,徐老师就介绍了如何用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的研究方法。
目前为止语言研究常用三种方法,一种是“自查的方法”,一种是“问卷调查的方法”,一种是“搜集实际用例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只有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才能进行,并且也会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影响“自查”,所以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客观的。
第二种方法较第一种相对客观,但是问卷调查也有局限性,也无法做到覆盖所有的人群,并且设置问题时,也有诱导答案的倾向,仍然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而第三种方式是最具科学性的研究方法,但是在浩瀚的语料中搜集用例如大海捞针,语料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所以徐教授鼓励研究语言的同学都要好好使用语料库这一工具。
让自己的研究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短短两个小时很快过去,徐教授的演讲引经据典,资料详实,且语言风趣,引人入胜,为做日语研究的同学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
同时,徐教授认真治学、踏实研究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博士沙龙工作坊) 跨学科视域下“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语言战略——首期“语 言智库跨学科工作坊”侧记 肇始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已成为几乎所有社会分
析和政策选择首要考虑的时代背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开放、融合、交流、互鉴成为各领域开拓发展的主题词。
全球化不是全世界只有一种声音,而是多种声音的交响。
早在200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 19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界上的影响。
历经十年努力,中国已经逐步在国际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在这一文化战略实施进程中,“中国学术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和关键之
一,语言战略又是推进“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首要问题。
2015年12月3日,我校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设立的“语言智库跨学科对话”首期工作坊正式启动。
我校新闻传播学院邓惟佳副教授、我校语言研究院沈骑教授和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郑咏滟副教授三位学者就“中国学术走出去”背景下的语言战略,从宏观到微观,以新闻传播学、语言政策、语言规划为视角展开讨论和对话。
工作坊吸引了不少来自东北、江苏、浙江等地与众多沪上高校的学者、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整场讨论气氛热烈,精彩纷呈。
三位学者先后阐述和分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发展,提出国际学术交流领域语言规划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分析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过程中的语言选择与语言意识形态,并从新闻传播学、语言战略视角提出咨政建议,三人对话启思增智,开阔视野,堪称一场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盛宴。
邓惟佳首先就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对外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从学术传播传统渠道“国际核心学术期刊文献发表”、“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图书出版‘走出去’”和学术传播非传统渠道“举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以国际学者互访和跨国学术共同体建设为主要方式的学术人际传播”以及“全球学术社交网站”出发探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外传播近十年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
她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国际学术不是某几个发达国家的专利或专享,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也不是学术霸权的传播场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应该在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本国,重点关注和研究中国各方面发展的最新成果和面临问题,用世界的学术话语体系对外传播中国最新科研成果,从而建立坚定的中国学术自信。
”通过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全面考察和问题分析,邓惟佳提出了“从传者、传播内容、把关人、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和优化手段”等角度探讨未来可能的发展之路。
同时,邓惟佳副教授还指出:我们也不能忽视学术传播非传统渠道的辅助作用,要充分发挥国际访问学者学术成果全球传播的积极作用;打破传统学术传播生态圈,利用全球学术社交网络传播中国学术成果。
接着,沈骑教授就国际学术交流领域语言规划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不同对象层次、多问题领域的语言规划分析框架。
沈骑教授指出,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的语言规划研究可以从语言本体规划、语言地位规划、语言习得规划和语言声望规划展开;研究对象可涉及国家(地区)、学术团体、高校(研究机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研究生);研究问题可细分为语言实践问题:语言使用、语言选择、语言规范等,语言信仰问题:语言态度、语言身份、语言价值观、语言安全等,语言管理问题:显性语言政策、隐形语言政策和政策过程等;并进一步指出,基于上述对象层次和问题领域语言问题的调查和分析,语言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改进建议,探索提升国际学术交流领域语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机制。
此分析框架是国际学术交流领域语言规划研究的首次提出,对构建国际学术交流领域语言规划的研究体系,推动此领域语言规划研究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郑咏滟副教授做了题为“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的语言政策与语言实践”的报告。
她首先和与会人员分享了一组数据:仅2014年一年,全世界近1万家学术出版社,1.7万所大学、科研机构900万科研人员发表科研论文250万篇,全文下载量25亿次,一年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250亿美元。
这充分表明:“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当今全球知识网络进入一体化时代,国际学术发表已成为一项全球活动”。
郑咏滟从国家宏观层面、高等教育机构中观层面和个体研究者微观层面剖析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发表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尽管近十年来,我国科研产出大幅增加(自2013年起,我国科研产出占世界第二位),但质量指标 20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引用率)仅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接着,郑咏滟又以2005至2014十年间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学术发表为例,提出英语作为国际学术发表语言的三个争议:“英语当今的至尊地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吗?英语是一个绝对中立的学术语言吗?选择英语是科研人员与机构的自主决定吗?”并指出: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语言意识形态问题,英语成为学术交流语言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启蒙科学观和学术地缘政治的表现。
针对目前SSCI、A&HCI收录期刊的语言仍然以欧洲语言为主,亚洲语言集体失声;中国学者国际发表的语言选择严重失衡;中国学者国际合作处于全球网络的边缘地位等问题,郑咏滟提出了三个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规划建议:
1.国际学术交流领域应倡导英语为主、多语为辅的发表模式;
2.加强中国学术外译水平、增强外译语种多样性;
3.建立多语种学术交流语言的教学体系。
在互动问答环节,与会人员就“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内涵与外延、增强多语国际发表以及开展多语学术语言教学等与三位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者提出:以西方理论与范式研究中国问题在国际发表是“中国学者走出去”,在多大程度上是“中国学术走出去”?“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载体是不是一定是中国学者,外国学者利用中国理论与范式研究中国问题属不属于“中国学术走出去”?三位学者认为,“中国学术思想”走出去的前提是“中国学者”走出去,因此以西方理论与范式研究中国问题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也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体现;而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理论与范式,并据此研究中国问题的基础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传播以及国际化教育的广泛开展,这进一步说明了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性。
针对增强多语国际发表以及建立多语学术语言教学问题,专家以研究西班牙语学者为例指出:要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应扩展视野,将研究主题从语言学扩展到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并以比较研究为抓手研究中国现实问题,为理论研究做贡献。
此外,三位学者还认为:学术研究是各领域发展的高地,因此学术语言的教学与研究非常重要。
在外语教育规划上,不能只关注外语应用技能培养,而应把外语学术语言能力培养提到议事日程。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已经无法把自己封闭于一隅,而应更加频繁地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交流和互动式的对话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国门,发挥更广泛的国际影响。
追求国家语言安全与文化安全不是闭关锁国,而要通过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增强自己的实力,传播自己的声音,抵御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才能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宽容境界,为21世纪人类的和平共处做人文价值观的铺垫”。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首家科研基地,2015年6月中心成为国家语言文字智库试点单位之
一。
中心致力于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术研究,倡导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鼓励学科交叉和跨界对话,为语言文字工作决策咨询创造学术平台。
在本次“语言智库跨学科对话”工作坊里,三位学者反复提到“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尤其值得关注。
“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一方面,中国学者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自觉地投入独立原创的学术研究,才能为世界知识体系做出中国的贡献,进而提升本土学者的“学术自信”;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学术压倒性优势使中国学者产生“学术自信”危机,只有重建本土学术自信,构建本体学术研究主体认同,中国学者方能自觉产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提高中国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的话语权。
(光明网)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院长为我校师生做讲座 12月4日下午2点,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大学学院校长WendyL.Fletcher(傅文迪)在虹口校区会议中心MBA案例教室做了题为《殖民主义对北美印第安文化的冲击》的讲 21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座。
傅文笛教授以教育状况的变迁为重点来说明殖民主义对北美印第安文化的冲击。
讲座由我校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雪梅教授主持,加拿大滑铁卢孔子学院外方院长YanLi,英语语言中心主任TanyaMissere-Mihas陪同出席。
傅文笛教授认为历史是在现有数据和对数据进行解读的基础之上,对一个民族和种族的认识。
她以加拿大历史为纲,佐以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向听众们展示了加拿大原住民政策的历史变迁。
教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辅以明晰直观的实例展示了加拿大原住民令人堪忧的教育状况,条条数据痛诉着寄宿学校中原住民儿童的悲惨生活。
她指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加拿大对待原住民的政策也在调整,但这些改变在时代背景之下无疑是缓慢的,目的是为了修补问题,缓和社会矛盾。
多年来错误的原住民教育政策使加拿大原住民成为众多社会问题的主要构成群体。
讲座末尾,傅文笛教授总结道:历史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辩证关系,新数据让我们重新解读并重新构思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是谁。
傅文笛教授以其深入浅出的内容、睿智幽默的语言博得在场听众阵阵掌声。
提问环节更是精彩不断。
英语学院王恩铭教授向傅文笛教授一连提出五个问题,两位同是北美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思维火花在会场中击撞,将演讲气氛推向高潮。
据悉,WendyL.Fletcher一行此次访问我校,是两校合作共建滑铁卢孔子学院,确立合作关系后第一次碰面。
访问期间,两校就校际合作交流事宜举行会谈。
(孔子学院工作处)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校长来我校讲学 2015年12月8日,暨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在上海召开之际,东方语学院荣幸地邀请到 了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校长来我校讲学。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是我校 海外第六所孔子学院,始建于2013年1月,迄今已成为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一个重要传播 点。
自2014年以来,我校每年派出30名左右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到该校学习阿拉伯语语言文 学。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校长曼苏尔教授以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为题,用标准、流利的 阿拉伯语为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讲解了摩洛哥的语言政策,讲述 了阿拉伯语如何借助伊斯兰教的力量维护了其在摩洛哥领土上的官方语言地位。
讲座中, 曼苏尔教授还结合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摩洛哥和中国的合作与交流提出了构想 和希望,表示欢迎我校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到摩洛哥继续攻读硕、博士学位。
讲座最后,曼苏尔教授还就阿拉伯语学习、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的阿拉伯语课程等问 题回答了学生的问题。
(东方语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教授莅临我校作讲座 2015
年12月9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虹口校区2号楼一楼阶梯教室成功举办“学而大讲堂”第2讲。
本期的主讲嘉宾是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的美方院长刘乐宁教授,刘教授在美国汉语教学重镇——哥伦比亚大学深耕20余年,在句法学、篇章语法和汉语教学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
在本次的讲座中,刘教授主要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中教师所需具备的语法知识及教学方法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在座师生带来大洋彼岸汉语研究和教学的新气息、新方法和新动态。
22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讲座开始时,刘教授取2015年10月21日的纽约时报社论为例,从其行文中的语法参项入手管窥德州历史教材对待美国历史上的黑人奴隶问题的回避心态,例句信手拈来,讲解独到而细致,最终得出Grammaticalchoicescouldbemoralchoices的论断,令在座学子倍受启发,不禁令人感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当下,有很多汉语教学和研究者发现单纯依赖“母语负迁移理论”已不足以解释和解决汉语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于是倡导综合“指导者负迁移”、“过渡泛化”、“习得策略和机制”等理论来“对症下药”。
刘教授在承认上述理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认为以偏误分析为引导的对比研究仍有重要价值。
他以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英语学习者为例,以数据为支撑,主张教师对待“母语负迁移理论”的方式应该考虑地区国别,不能一概而论。
同时,他还指出,从多语种角度出发,学习者运用母语迁移时而具有的正面影响不应忽视,目前在美国成人汉语教学中基于英语和汉语比较的翻译教学法的复活正好契合了这一点。
在偏误分析的步骤和层次方面,刘教授分别从词汇层面、词组层面、句子层面、韵律层面一一予以纠因,援引了大量实际教学中和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引人深思。
在语言学、语法知识和语言教学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刘教授介绍了从汉语教学奠基人赵元任的结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到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的理想化的语言习得装置理论所引起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再到现在以结构主义为底子、以认知和功能为补充的语言学理论支撑的教学路子。
其间,刘教授分享了他的两个孩子最先习得的汉语语法常规的经历,并详细地介绍“语法化”、“语块”等语法理论在教学中的把握和具体体现。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刘教授对于治学和教学的诚挚而认真的态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等诸理论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成功地烹制了一次美妙绝伦的精神盛宴,让人意犹未尽,受益匪浅,赢得了在座师生热烈的掌声。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我校教授作题为“美国犹太大屠杀文学”的讲座 12月9日,我校博士沙龙第213期讲座在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厅如期举行。
本次讲座的有幸邀请到乔国强教授为大家带来有关美国犹太大屠杀文学的分享。
乔国强教授是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叙述学和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尽管讲座当天阴雨连绵,但仍然挡不住诸多听众的热情,大家纷纷冒雨前来聆听。
在进入核心内容之前,主持人邢葳葳对“大屠杀文学”(HolocaustLiterature)的概念做了阐述,乔教授随后进行补充。
人类近现代历史中,出现过两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即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以及日本侵华时期进行的南京大屠杀。
悲惨的历史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数的伤痛,造就了无数的悲剧。
为了铭记历史,以大屠杀为背景或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拨又一拨地出现,形成了一种“大屠杀文学”的文学类别。
在乔教授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按时间来分类,大屠杀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二战前(20世纪30年代前)作品,二战期间作品,以及二战后(1945年以后)的作品;而按照主题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以纳粹为主要对象的作品、以被屠杀者为侧重点的作品还有根据大屠杀幸存者经历写就的作品。
当然,这些分类没有绝对的界限,时常并存。
接着,乔教授列举了一些关于“大屠杀文学”的争议性观点,例如PeterNovick的“Whynow?
”观点:为什么直到80年代后期,大屠杀这个话题才被重新提了出来,并一度成为主流话题?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原因也十分复杂。
乔教授给出了一些历史事件作为线索,包括 23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以色列建国初期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及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许多反犹组织等等。
到了80年代,犹太社会意识到,犹太人由于通婚等原因人口在急剧下降,如果再不提出有 关犹太人的社会话题,整个民族都会被时间淹没并消失。
这也是PeterNovick对于自己观 点的回答,详情可参考他作的《TimeDoesMatter》一书。
而NormanFinkelstein所著的 《TheHolocaustIndustry:ReflectionontheExploitionofJewishSuffering》一书 则针对Peter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反驳。
“大屠杀文学”的主题主要可概括为四类:
1.直接描述大屠杀;
2.犹太幸存者及其创伤;
3.探究纳粹观念的来龙去脉;
4.探究犹太幸存者和美国当地犹太人以及非犹太人的关系。
乔 教授以小说《Enemies:
ALoveStory》的内容为例,讲述了作者如何塑造犹太幸存者的伤 痛形象。
美国“大屠杀文学”作品中有五中创作手段。
第一种,可形容为“糖衣包裹”sugar-coated 下的作品,例如《安妮日记》。
不少人认为,历史是残酷的,而这本小说描述的爱情故事无 法反映出犹太人被屠杀的惨痛,是个包裹了糖衣的作品。
第二种作品特点在于“普适化”, 即作者以一个非犹太者的角度描述犹太一族的凄惨的遭遇,这样更为客观。
第三个手段则是 “个人化、琐碎化”,可以理解为为了真实而去神圣化。
第四种手段则是从大屠杀亲历者和 非亲历者的视角进行创作。
第五种手段称为“大众化”。
乔教授不仅为我们举了多个文学作品的例子讲述各种“大屠杀文学”的特点,还以
Saul Bellow的小说《TheBellarosaConnection》进行案例分析,对小说的四个人物、四个场 景、四个事件都做了分析,不仅深刻精辟,还让在座的听众学到了如何更好地进行文本细读 和案例分析。
最后是问答环节,几位听众向教授提出了相关问题,乔教授都做了详细的解答。
他强调,“大屠杀文学”的分类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要综合多方面、多角度,可以以 小见大,也可以横跨多个方面,关键是要有新意,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视角。
最后,主持人邢葳葳博士也总结到,通过乔教授的演讲,我们明白了,做个优秀的学者 一定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解剖文本,同时懂得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短短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乔教授的演讲丰富精彩、引人入胜,让听众对美国的犹太屠杀 文学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本场讲座,分享真知,交流灼见,相信会让同学们之后的学术 研究受益良多。
(博士沙龙工作坊) 第
17期静湖读书会:让阅读和思考启迪智慧、点亮生活 2015年12月10日晚6点,以“文学专场:从经典作品到文学理论,让阅读和思考启迪智慧、点亮生活”为主题的总第十七期静湖读书会在我校松江校区4339教室举办。
本次读书会邀请了我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谢涛和韩文菊两位博士与同学们交流。
两位博士以两部经典文学作品——《动物农庄》和《论语》为重点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了文学理论以及英美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文学经典阅读方法及学术道路规划首先,谢涛博士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要不要读博?为什么要读博?以后到底想要干什么?谢涛博士以自己为例,向在场的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从硕士生到博士生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
学术研究的道路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人,要尽早下定决心做好准备,要付出比旁人多出几倍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大量繁杂的专业理论书籍。
在分享自己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经验时,谢涛博士提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在研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应尽量多看英文原版书籍文献,以期达到最直接最真实的阅读体验,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对中文书籍文献的摄入。
之后,他又补充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 24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阅读外文作品以及文献的过程中,不要试图去找可以中英一一对照的对应词,因为两种语言 很少可以找到内涵的直接对等。
接下来,谢涛博士又谈到了关于个人的学术研究规划上的心 得。
首先,他为大家推荐了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J.HillisMiller,建议大家多读一读他的 文学理论作品,此外还提到了后现代主义流派以及作家塞万提斯。
然后在具体的对文本的选 择上,他又提到了英美当代作家群体的作品,这是一块较新的研究领域,英美文学研究的同 学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研究问题。
接着,谢涛博士又教给了同学 们一些做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在
Jstor、ProQuest等文献资源库上查找到需要的 英文文献等。
最后,谢涛博士建议有意出国深造的同学应该尽早规划,对于语言和研究计划, 都要尽早做准备。
谢涛博士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出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了很多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无论是求职还是深造,无论未来是否会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 走下去,谢涛博士的分享都值得借鉴,带给大家很大的启迪。
从《动物农场》和《论语》说开去 短暂的茶歇之后,韩文菊博士为大家分享了《论语》和《动物农场》两本书。
《论语》 是一本使人走向善、远离恶的经典读物。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教育、修身、孝悌、仁德 忠信、礼治仁政、人际交往、财富追求、生命死亡等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韩文菊博士从四个 方面对《论语》的内容进行了简介和赏析:教育;修身;孝悌;仁德、忠信。
韩文菊博士对 《论语》原文以及史志康教授翻译的英文版本进行对照赏析,并启发大家从英文译介方面对 《论语》做出全新的解读。
在缺乏信仰的今天,阅读《论语》可以使我们找到心灵的港湾。
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动物农场》是一部让人看清人类社会本质的政治寓言小说,本故 事描述了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畸变。
奥威尔用一个寓言告诉我们:
个革命后的政权,如果没有民主监督,没有法治,必定异化,必定走向他的反面。
《动物农 场》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揭示了动物农场革命的悲剧。
动物们被压迫奋起革命后,由于缺乏对 民主和法制的深刻认识,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权力制约制度,最终走向了个人独裁,生活水 平又倒退回了革命前,甚至变得更差。
韩文菊博士和大家分享了小说中历史真实性、权力话 语、教育功用、国际关系等攸关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思考和启示。
韩文菊博士的分享深入浅 出、发人深省。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两位博士与同学们就具体的文学作品和阅读体悟进行了交流,还有 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在学习上的困惑,并请教了两位博士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心得体会。
读 书会在亲切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博士沙龙工作坊) 国交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系列讲座开讲 12
月11日下午,“中国文化‘走出去’视角下的汉语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科研创新团队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帷幕。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邵洪亮老师携凝结十年精思的新作——《汉语句法语义标记词羡余研究》在一号楼102室为到场的师生带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早在十年前,邵洪亮老师就已开始关注汉语句法中存在的羡余现象,并一直从语言的系统性方面着手寻找存在于该现象背后的规律,广纳建议,厚积薄发,最终写就洋洋洒洒三十万言的大作。
羡余现象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是语言动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合理现象。
羡余成分的产生、固化、弱化或者功能转移都是有一定理据的。
羡余性特征是近数十年间语言学家新揭示的语言的本质特征之
一。
表达汉语句法结构的要素,一般认定是语序和虚词,虚词的标记作用则是汉语语法特点之
一。
邵洪亮老师从标记性的角度将虚词分为两类:一类虚词(如句末语气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连词等)是一种语用标记,涉及话题标记、焦点标记、关联标记、 25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语气标记等。
它们的隐现相对自由,因为它们对句子的基本语义(真值条件意义)不会产生影响,它们原本影响的就是话语的表达功能和修辞效果。
另一类虚词(如介词、方位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时体副词、表数助词等)本质上是一种语义标记,涉及题元标记、时体标记、数量标记、否定标记等。
虚词所具有的语义标记功能,当属于句法语义的范畴,它们能够影响句子的基本语义。
邵洪亮老师所指的句法语义标记词主要是指这一类作为语义标记的虚词,重点涉及的是题元标记词和时体标记词的功能羡余问题。
在研究成果成书前,邵洪亮老师先后在上海师范大学、日本松山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任教或从事研究工作,他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搜集语料和灵感:在学生的测验卷中、在学术会议中、在课本中……只要有启发性的句子,他都会一一记录留作例句。
2007年,邵洪亮老师在日本松山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他在一次监考中偶然看到日本当年的汉语测验卷上的一个例句与他的研究有关,便记在心里,事后再做分析比较,收获颇多。
2013年,在延边大学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期间,邵洪亮老师就汉语句法中羡余现象相关问题向现任社科院语言所所长刘丹青教授请教。
刘丹青教授现场提出的几点意见对邵洪亮老师很有启发,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研究思路。
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观察、参考、搜集、积累、思辨的过程中,邵洪亮老师“从宏大处着眼,抓住本质发现问题;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实例解决问题。
所以,立足于具体的语言事实,有细致的描写,也有详尽的分析,更有合理的解释”(引自上海师范大学齐沪扬教授为邵洪亮老师所作序言)。
作为一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者,邵洪亮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研究语法的,所以有一颗敏感的心”。
在他所教授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班里,同学们经常被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鲜活切题的用例所吸引。
这些例子都是邵老师日常观察所得,所以显得很自然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在讲台上下,同学们都称他为“男神”,不仅是邵洪亮老师长得帅气的缘故,还因为他脸上不时泛起的微笑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正如齐沪扬教授为邵洪亮老师所作序言中说的一样:“邵洪亮身上带有浙东人的执拗,就像鲁迅先生评价柔石的性格一样。
他的执拗给他带来过快乐,也给他带来过痛苦。
”虽然有时遭遇困难,但是他仍旧微笑着保持契而不舍的姿态!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我校教师应邀赴普林斯顿大学做学术讲座 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项目”(EastAsianStudiesProgram)邀请,我校文学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所张煜研究员,于11月30号下午在普大JonesHall作了“同光体诗人研究”的讲座。
讲座由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敦煌研究专家太史文教授(StephenTeiser)主持,出席的教授有普林斯顿东亚系版本目录学家艾思仁(SorenEdgren)、唐代文学研究专家田安(AnnaShields)、正在普大访学的复旦历史系敦煌学专家余欣以及其余师生数十人。
讲座介绍了晚清民国最大的古典诗派同光体,其代表人物包括陈衍、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等。
讲座先从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切入,引出同光体诗人的政治立场,即支持戊戌变法,同情光绪,而将清朝的灭亡归咎于慈禧。
在诗学方面,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宋诗派的理论代表,其中又可以看到古典诗学向现代的过渡。
同光体三派的代表诗人中,赣派陈三立以人品而言,在近代堪称典范;其诗歌中又不乏新名词、新意境,可以感受到现代性的萌动。
浙派代表人物沈曾植是同光体中的学问大家,他试图通过佛学来打通中西学术文化,佛教对他的诗歌、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极深遗民情结的人物。
闽派如陈宝琛,通过吟咏落花、残棋,来表达对时世的感伤,他的诗歌典雅精 26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工,堪称馆阁之体。
讲座向大家呈现了同光体诗人从立身处世、学术造诣、政治品格到不 俗诗风各方面可圈可点之处,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正是近代文学特殊时期,文化保守主义 与现代性的两重奏。
讲座结束后,大家就同光体的定义、接受以及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等问 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常青藤名校,其东亚系历史悠久,葛斯德东方图书
馆(Gest OrientalLibrary)中文汉籍收藏丰富,胡适曾任馆长,在美国大学中排名第三(第
一、第 二分别为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张煜研究员目前正在哈佛大学东亚系访学,他 的研究专著《同光体诗人研究》已于今年
9月在中西书局出版。
翻译多年的太史文教授敦煌 学名著《〈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界的形成》(Thescriptureonthetenkingsand themakingofpurgatoryinmedievalChineseBuddhism)也很快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 版。
(文学研究院) 王晋勇教授为金融专业研究生做职业规划讲座 12月16日晚,著名投行专家、上海汇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晋勇教授应邀为我 校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金融专业研究生做了一场精彩的职业规划讲座。
国金证券副总经理姜文 国及总裁助理廖卫平也作为金融专业硕士项目企业导师出席了本次交流活动。
讲座由国际金 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主持。
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王晋勇教师引出了讲座的主题——“人生何处是精彩”。
在他看 来,人生精彩与否,取决于在各种行为选择中找到均衡点,更多在于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快乐生活。
他认为物质生活必不可少,离开物质空谈理想不可行,但人亦应有追求,要不断 学习,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进取的精神。
王晋勇老师还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就发 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个人解读,并展望了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他认 为,从宏观来看,金融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领域,希望大家夯实基础、勤奋努力。
如果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从长远看,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地与三位导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创 业过程中的心态把握和风险控制、实习的要求和有效准备等问题,三位老师均做出了精彩而 真诚的回答。
在谈到证券公司的用人导向时,三位高管一致认为,金融专才可以有个性,但 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对前沿技术工具的掌握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
现场互动给了 同学们不少启发,也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活动最后,对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和悉心指导,章玉贵院长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鼓励 大家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期待我校金融专业硕士项目和国金证券加强深层次合作,并希望未 来我校学子能够在金融领域里画出自己的一幅蓝图。
王晋勇教授曾在国家计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证监会、兴业证券、国金证券等单位工 作,从业经验丰富。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第
214期博士沙龙:英语诗歌与现代性 12月16日晚,第214期博士沙龙邀请到了来自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殷企平教授,殷教授在英国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当晚,殷教授以“英语诗歌与现代性”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研究生部的汪小玲老师主持。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她先介绍了新出台的国家社科项目课题,包括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研究、文学与市场关系研究、文学翻译研究和比较诗学与文学方法批评研究等,同时还强调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鼓励在 27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场的各位同学在研究上争取做到课题创新和方法创新。
随后,汪老师介绍了当晚讲座主题,引导大家思考并讨论“现代性”的含义。
讲座正式开始后,殷教授首先解释了“现代性”的定义。
很多人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状态,一段时期,或者一种美学观念。
但本质上,“现代性”最简化的说法是:价值观的体系。
它由启蒙运动发展而来;包含着宏大叙述(宏大叙述的关键词为理性主义、主体、真理、科学和进步)。
对此,殷教授介绍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每个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就成了一个“consistentopinion”。
殷教授用树状图的形式分享了他自己对于“现代性”定义的理解,“现代性”在哲学层面上分为两类,即“体系化的现代性”和“对位现代性”,而后者又包含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他认为“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者虽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都是“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手法,是对“现代性”的翻新和改造。
有关“现代性”开始的时间,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包括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商业主义的兴起、民族国家的诞生、金融体系的形成等等。
对此殷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史学界的共识:“现代性”始于18世纪。
因为18世纪所形成的哲学价值既继承了上述变革成果,又认可了当代仍具有的重要特征。
殷教授认为:“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现代性’上”。
随后,殷教授再次强调了“现代性”的定义,并对两种“现代性”作了简略总结,分别为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阶段和一种审美概念,这两者是互相冲突的。
第一类“现代性”的关键价值是进步,坚信科技有利、时间观念、盲从理性和实用主义,而第二类“现代性”的关键价值则在于想象的力量和平衡的生活方式等,殷教授介绍道。
殷教授还向在场的同学们推荐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童明所著的《现代性赋格》。
童明认为“现代性”是回答什么是现代价值、现代思维的哲学思想。
殷教授非常认可此书中关于“现代性”的观点,并在讲座中引用“体系化的现代性(systematizedmodernity),或称‘现代体系’,排斥美学思维,以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笛卡尔式的主体为主要标志”等句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现代性”。
此外,他还表达了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OctavioPaz的作品PoetryandModernity的欣赏。
在此书中,Paz写到“Modernitybeganasacritiqueofreligion,philosophy,morality,law,history,economics,andpolitics.Criticismwasitsmostmostdistinctive”。
“如果说现代性有什么胎记的话,即为criticism(思辨)”,殷教授说。
最后,殷教授告诉在场的各位同学要以多视角来看待“现代性”,审视当下的世界。
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在稍后的提问环节上,同学们踊跃提问,殷教授一一耐心解答。
作为学术界的大家,殷教授见解精辟、言辞幽默,对待学术度态谦逊,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博士沙龙工作坊) 美国剧作家科恩做客我校 2015年12月18日,文学研究院邀请到编剧、小说家班尼特·科恩(tCohen)先生为大家带来电影剧本创作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分享。
科恩先生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活跃于影视界的他对戏剧、电影、小说创作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深刻的认识。
科恩先生在讲座伊始提到,他在本科期间学习的是比较文学专业,当时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感到收获甚少,便索性不再读了。
直到正式开始剧本创作,他回过头再读,才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科恩先生认为亚里士多德 28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戏剧六要素可以和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相媲美,它是文学创作所需遵守的定律。
不过他提 醒该定律足以让叙事生效,但不能保证其伟大。
他首先为大家梳理了六要素的内容。
不过 他并非单纯地从“史”角度进行阐释。
他在实践中对六要素的本质做了深刻的反思,对《诗 学》进行了发展和补充。
例如,他认为“对白”这一要素比看起来要复杂。
因为人物的背景 等都可以体现在“对白”中,而对白是否有血有肉取决于潜文本。
讲座中此类见解比比皆 是。
让在场听众印象深刻的还有科恩先生关于“言简意赅”的诠释。
他对每一个核心概念 的解释,没有用到任何的术语,三言两语就可以让大家清楚地认识。
在耶鲁求学期间,科 恩先生曾与一位著名导演共事。
该导演称赞了他的工作,然后让他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剧 本。
那一次科恩才终于意识到,只有懂得用一句话概括剧本才可能理解
unityofaction。
主持人周敏教授提到,这对在座的研究生论文写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科恩先生对美国戏剧和电影的认识透彻,对各种不同时期的素材信手拈来,使得在场 师生钦佩不已。
在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围绕剧本创作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提出问题,互动 热烈而有效。
许多同学都表示,这场讲座是近期所听到的最好的讲座,期待科恩先生能再 一次来到我校。
(文学研究院) “他山之石·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巡礼”外籍专家系列讲座第
六讲——欧洲背景下的西班牙高等教育体系 12月18日下午,由校对外合作交流处与博士沙龙合作举办的“他山之石·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巡礼”外籍专家系列讲座第六讲在松江校区T220报告厅如期举行。
我校国际关系及公共事务外教、来自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卡洛斯教授(Prof.Dr.CarlosdeCueto)从学生人口、高等教育机构、学位、费用、社会范围、国际化等方面为同学们介绍了西班牙高等教育的情况。
讲座伊始,卡洛斯教授指出,虽然题为西班牙的高等教育,但是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并与其它国家息息相关,所以要把西班牙的教育体系放在欧洲和世界的大背景下谈。
他为同学们介绍了欧洲的波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这个进程可以说开创了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新时代。
它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
“博洛尼亚进程”的发起者和参与国家的初衷是,到2010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能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都不受阻碍。
进而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
卡洛斯教授将讲座内容分为七部分。
第一部分为学生人口。
从学生人口的比例来看,2013年西班牙高等教育人口中,女性占总数的53.7%,高于欧洲平均水平。
在这一部分,卡洛斯教授还谈到了高校注册率,不同水平的高等教育人口分布(本科,硕士,博士)以及高等教育学生的发展等问题。
第二部分为高等教育机构。
目前西班牙全国有83所大学,其中50所公立大学,33所私立大学。
这远低于欧洲和世界平均水平,欧洲超过2/3的大学拥有101-200所高等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的种类总体上可分为4类:学术导向型、职业导向型、公立、私立。
据调查研究显示2014至2015年最受欢迎的前五大热门专业依次是:社会科学与法律、工程与建筑、艺术与人文、健康科学、科学。
在西班牙高等教育费用方面,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为1.13%(1.3%为欧洲平均水平)每个全日制的学生一年大概需要花费8462—9909欧元(8850欧元为欧洲平均水平)。
29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第三部分为学历学位。
卡洛斯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几个模式。
在欧洲教育区(EHEA)中有180个学分的三年制大学,如法国、意大利等国;有240个学分的四年制大学,如西班牙、俄罗斯等国;以及210个学分三到四年制的大学等。
西班牙大学是4年,研究生1-2年,博士全职3年,在职5年。
根据欧洲的波洛尼亚进程,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欧洲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去其它国家进行交换或者联合培养。
在学历学位方面,目前比较认可的是毕业时只由其注册的原大学颁发学历学位证书。
第四部分为费用问题及政府支持。
在欧洲少数国家需要学生交全部的费用,西班牙及大部分国家需要交一部分费用,如注册费等。
而北欧一些国家是全部免费的。
在西班牙,政府为了鼓励学生,会以奖学金的形式返还学生部分注册费用。
每学年有40%的学生有机会得到奖学金。
但是这些学生若不能按时完成学业顺利毕业,需要返还政府给予的奖学金。
之后,卡洛斯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学生的社会分布与高等教育,主要针对有移民背景的学生的受教育状况。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基本达到了性别平衡,也就是说男女学生的分布相差不大。
在年龄分布上大多集中在18-29岁,其中在国外出生的或者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年龄较本国学生偏大。
在国际化教育方面,卡洛斯教授重点阐述了在线教育平台和跨国交换项目。
大部分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推行了在线教育和网络课堂,学生可以在线收看实事的课程情况。
跨国交换主要指的是学生去拉美或非洲的不发达地区进行实习和交换,培养锻炼相关能力。
下一个部分是有关学生的流动性。
主要有三种情况:非欧洲高等教育区国家向欧洲高等教育区国家的流动、欧洲高等教育区向非高等教育区的流动以及欧洲高等教育区之间的流动。
在最后一个部分卡洛斯教授总结道:目前的西班牙高等教育前景良好,欧洲高等教育相关政策也有一定成效,欢迎大家去西班牙及欧洲交换或留学。
在问答环节,卡洛斯教授回答了学生有关中西教育对比的问题以及作为教师应如何适应当今教育形势,成为一名不是以论文学术为导向而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的教师。
他也提到学生应该发挥自主性,主动利用在线资源网络平台,和老师多沟通交流。
“他山之石”讲座为我们提供了解国际最新教育形形势的平台,给予我们和大师交流的机会。
希望同学们可以多了解其它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积极把握出国交流的机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博士沙龙工作坊)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周效门处长为MF学生作学术报告 12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周效门应邀为我校MF研究生同学做了以“当前上海经济形势与‘十三五’前景”为主题的学术报告。
报告由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主持。
周效门处长首先对2015年上海经济总体发展情况作了总结。
他谈到2015年上海经济发展有七大特点:经济运行平稳、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外向型经济向好、创新氛围浓厚、开放效应凸显。
上海是高度国际化的城市,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金融改革的先行者,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宏伟命题的承担者。
但是上海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带来的发展后劲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的社会养老负担加大、可利用土地不足带来的发展瓶颈等。
上海的城市发展依然面临着人口、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压力与挑战。
随后,周老师对上海“十三五”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他谈到,未来上海将建成以漕河泾、张江高新技术园区为中心的经济中心,以陆家嘴和前滩地区为中心的金融中心,以外 30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高桥和大虹桥为核心区的贸易中心,希望在2020年建成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
他也讲到,上海要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金融人才的支持,同时也勉励同学们努力学好、用好金融和外语,将来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多做贡献。
在讲座结束后,周老师与同学们就上海和中国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最后,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总结道:“一个出色的金融从业者不仅要有金融直觉、金融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有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和把控能力。
本次讲座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意义特别。
我校的金融专业硕士项目相对于其他学校来说,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外语语言环境与金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希望同学们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以实际行动为金融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金融专业硕士项目中心) 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种彼此滋养的关系 12月23日,我校博士沙龙第215期讲座在逸夫图书馆604如期举行。
关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各执一端。
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章艳老师,与大家分享她眼中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章艳是我校副教授,翻译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科学著作和文学作品的汉译工作,正式出版的译著逾200万字,其中《娱乐至死》获2005年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社科类图书奖)。
讲座开场,章老师引用了明代美学家袁宏道的“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鼓励大家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找到工作与兴趣间的平衡。
对于章老师来说,翻译就是自己工作和兴趣的结合,一方面满足了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服务于社会。
为了更好地进行阐述,章老师选取了以下角度来分享她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分享了其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得体会。
翻译研究者是否一定要做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离不开翻译实践。
翻译实践可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亲身实践,是作为译者的翻译实践;第二种是间接实践,去理解别人的翻译作品、翻译活动或是别人研究中涉及的翻译实践。
亲身实践者往往能切身发现及理解翻译活动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如语言转换中的切身体验,这是任何间接经验都无法代替的。
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时,针对译本可能遭遇的改变采用不同的变通办法;重译时,译者对前译本的知情和认识情况,需要遵守不同的翻译规范。
新的翻译实践会带来新的理论问题,如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引发的关于“译什么”和“怎么译”的新思考:传播效果问题、译者和作者的关系、译者和编辑的关系、译入方和译出方的权力抗衡、市场因素等。
我们今天的翻译理论研究是基于前人和他人的翻译实践,如果翻译实践没有新的发展,翻译理论研究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家(理论)和译者(实践)的关系取决于角度。
从规定性角度来看,理论家(理论)高高在上,而译者(实践)地位低下;从描述性角度来看,译者(实践)高高在上,从事着非常复杂的活动,而理论家(理论)则位居其下:他们试图理解译者是如何翻译的,任务是研究译者,而不是指导译者。
实际上,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实践。
正如许渊冲先生所说,“当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产生矛盾时,应该修改的是翻译理论,而不是翻译实践。
”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在翻译前,文本选择和译前准备都需要依赖理论的指导;在翻译时,翻译策略和方法会影响读者意识和文化意识;在翻译结束后,译者应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
同时,理论对实践具有认识意义,有助于对译作进行描述性研究。
31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章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的翻译实践分为几个阶段,与大家剖析并分享。
在没有理论意识和译者意识的阶段,翻译只是被当成纯粹的文字工作;经过理论学习,译 者在翻译实践中会体现更多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主体意识。
在翻译实践前选择作品,一个 翻译理论研究者往往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选择适合自己语言风格与译者意识的作 品,同时关注到翻译中的各个环节。
翻译实践能够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功能学派的理 论、对于文化差异的态度、读者意识、译者的主体意识、阐释功能等。
章老师认为翻译是 一场禅意的修行,把自己的翻译之路也看成是修行之路,她对翻译的这份热情与深情令现 场观众十分感动。
在提问环节,章老师一一解答了同学们关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疑惑。
此外,章老 师还特别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翻译多部作品的心路历程,也从文学作品译者的角度给出了 一些建议: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不急功近 利,持之以恒,相信生活中任何努力都是有益的。
短短两个小时很快过去,章老师的讲座刷新了同学们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理 解,使大家受益颇丰,相信同学们在日后的翻译研究以及相关实践活动中能更好地把握翻 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博士沙龙工作坊) 第
216期博士沙龙:汉语典籍英译史研究方法 2015年12月25日晚,第216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图书馆604报告厅举行。
本期沙龙邀请到了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范祥涛教授。
范教授博士毕业于我校,现任江苏省翻译协会理事、南京市翻译家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和中国典籍翻译史。
当晚,范祥涛教授以“汉语典籍英译史研究方法”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讲座,吸引众多观众到场。
再次回到我校校园,范祥涛感触颇深,即兴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我校学习以及毕业后工作、做研究的心路历程,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热情邀请在场校友日后有机会去南航作客。
范祥涛说,自己学生时代常常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正是受到其他专业同学的启发,自己写出了一些论文,也正是在准备论文、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范祥涛借此鼓励大家,不论是学什么领域,大家都要有互相分享的精神。
谈及本次讲座主题,范祥涛提到,是时代背景促使他提出了这个研究。
由于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个领域已走向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国际化。
近年来,孔子学院兴起、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中华文库》出版、“一带一路”政策出台等,这些都顺应了我国国际化战略趋势。
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因而,关注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需求,也是汉语典籍英译存在的重要意义。
范祥涛说,研究某个领域,首先可以去考证其源头,考证的过程也是一种研究。
范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查阅的一些文献资料,包括罗新璋、马祖毅、任荣珍等人有关翻译理论和汉籍外译史的著作,以及传教士与中国国学翻译、汉语典籍译成欧洲语言等方面的资料。
详实的资料与记载让大家看到了他耐心、严谨的治学态度。
随后,范祥涛提及,他在研究时,会从翻译方式、翻译目的和组织化程度这三个角度,将汉语典籍英译史划分为五个时期。
这五个时期分别为:其他欧洲语言转译时期、西方传教士翻译时期(明末清初-清末)、西方汉学家翻译时期、中国学者翻译时期(清末民初-1949)、国家组织翻译时期(1949-)。
第一时期的欧洲语言专著或译著主要载有汉语典籍内容,翻译方式是间接翻译,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可能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
第二时 32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简报2016年3月 期的翻译方式是直接翻译,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便于传教,诱导中国人意识形态西化, 这种翻译行为也偏重组织化。
第三时期的翻译方式也是直接翻译,主要目的是维护西方汉 学家本国的利益,同时继续传教,此时期的翻译有些属于个人自发进行,有些借助官方机 构资助。
范祥涛还向大家推荐了几位西方汉学家,如李约瑟
(JosephNeedham)、葛浩文 (HowardGoldblatt)、宇文所安(StephenOwen)等,指出他们的研究和作品都值得研读。
第四时期的翻译方式主要是直接翻译,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既有个人自发行为,也有官 方资助。
第五时期的翻译方式仍是直接翻译,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传播中国文化并 塑造中国大国形象,以官方机构资助为主。
划分时期后,就可进入深入研究。
范祥涛认为,汉语典籍英译史研究方法

标签: #公司 #网络版 #网络推广 #英语 #网站推广 #网络 #待遇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