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院所INSTITUTES,主编:郭勉愈

虾皮 6
编辑:沈春蕾校对:王心怡E-mail押sxzk@ 6院所INSTITUTES 2018年8月6日星期一Tel:(010)62580962 团队 揭开金针菇的“身世”之谜 姻本报见习记者高雅丽通讯员杨梅 金针菇作为我国重要的栽培食用菌之
一,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很高,它的身影经常出现在餐桌上。
据数据统计,金针菇的产量在我国食用菌中位列第
四。
在过去的研究中,由于形态特征类似,不少人把金针菇归到欧洲的毛腿冬菇(Flammulinavelutipes)。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研究团队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认为金针菇和毛腿冬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为此,研究团队给“金针菇”起了一个学名叫“F.filiformis”。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杨祝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近几年,研究组在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下,开展食用菌优异种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金针菇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解决金针菇的物种归属问题,是其他一切研究的基础。
如今在团队的努力下,金针菇终于有了自己的‘户口身份’证明。
” 从中国冬菇属分类开始的课题 金针菇喜欢低温,常在冬季出菇,因此它又被称为“冬菇”。
科学家之前通过从冬菇个体上分离得到的菌株,再经过人工驯化、杂交、选育等过程,最终培育出了现在广泛栽培的金针菇。
过去,科研人员曾对金针菇属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过一些研究,发现东亚的金针菇与原初描述于欧洲的毛腿冬菇存在差异。
但是,由于当时研究手段有限,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杨祝良告诉记者,2005年他指导当时的博士研究生葛再伟开展了中国冬菇属的分类研究。
虽然在《真菌多样性》期刊发表了研究结果,但成果还有局限性。
“2014年‘973’项目启动,于是我们又将金针菇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葛再伟的团队对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继续进行梳理。
”杨祝良说。
根据当时掌握的材料,研究团队对我国的冬菇属标本进行了研究。
他们基于形态特征及内转录间隔区(ITS)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杨祝良团队在野外采集标本时合影。
报道了中国的一个新记录种和两个新变种, 其中一点就是将东亚的金针菇定名为毛腿冬 菇丝盖新变种( )。
不 过,这只是权宜之计。
杨祝良提到,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不少科 学家给予了重要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 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提供了 一些重要菌株,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戴玉成将 团队在我国北方和在欧洲采到的标本一并赠 予杨祝良团队进行研究。
“欧洲蘑菇研究权威专家、苏黎世工业大 学教授

E.Horak和芬兰的一位同行也加入到 了该研究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标本馆和美 国田纳西州立大学标本馆也为我们提供了帮 助。
大家集思广益后,在我指导下,由博士研 究生王攀蒙开展具体研究工作,我们试图充 分利用现有研究材料来阐明金针菇的分类地 位。
”杨祝良说。
用基因组手段挖掘种质资源 在这项长达
10余年的工作中,由于种种 条件缺乏,研究团队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标本质量不高、国外标本缺乏。
杨祝良说:“要证明东亚的金针菇与欧洲毛腿冬菇是相同还是不同,首先必须有采自两地的充足的标本,标本质量要高,这样才能开展分子水平的差异研究,从统计学上阐述二者的异同。
” 为此,2006年借国际合作研究之机,杨祝良在德国采集了欧洲毛腿冬菇的标本。
在多年野外标本采集和菌种分离积累的基础上,他们通过与国内外研究者合作和馆际互借,最终得到了该属12个物种的88份高质量标本,克服了高质量标本缺乏的困难。
同时,由于种间形态上十分相似,选择适合的分子标记就尤为重要。
研究中团队发现,目前常用的分子标记片段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金针菇”的分类地位问题。
寻求其他分子标记,例如交配型基因的差异,就成为当务之急。
“当时国内外很少有用担子菌交配型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来开展相关研究,因此能够 供借鉴的成果有限。
我们就根据已发表的金针菇交配型基因文献资料,对冬菇属所包含的四种类型的交配型基因都作了相关测试。
”杨祝良表示。
经过团队的不断摸索,他们最终筛选出了适合系统发育分析的交配型基因片段,为后续的真菌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祝良告诉记者,研究团队用交配型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认识冬菇属物种多样性方面很有帮助,冬菇属的个别物种可能需要重新界定。
“另外,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冬菇属物种的多样性,这对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可以提供指导,为今后基于基因组、基因工程等手段精准挖掘和利用该属种质资源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杨祝良说。
致力真菌分类学研究 清代文学家方苞曾说过“盖将天开以成务,必先分类而知名”,只有掌握了自然界各类生物和物体的名字,才能认识自然界并与之和谐相处。
杨祝良表示,物种是生物学一切学科研究的基础,真菌也不例外。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真菌的多样性、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及分子进化等研究工作。
除了金针菇,团队对牛肝菌科、鹅膏科及蘑菇科真菌也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他们提出了牛肝菌科内各亚科和部分属种划分的“形态—分子标准”,发表了牛肝菌科的4个新亚科、13个新属和72个新种,引领了牛肝菌科真菌的精准分类。
与此同时,团队也揭示了松塔牛肝菌属的非洲起源与全球分布格局形成机制,明晰了网盖牛肝菌种群的进化机理。
针对“蘑菇中毒”的现象,杨祝良团队下功夫开展毒蘑菇科普宣传,并且开发了一款毒蘑菇识别App。
“未来我们将开展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整合资源,加强学科集成和交叉,在充分利用西南地区真菌资源优势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在科技脱贫中,我们推广羊肚菌种植10000余亩,纯收入逾1亿元。
”杨祝良说。
研究发现造血干细胞进入青春期会﹃紧急制动﹄ 本报讯当造血干细胞遭遇青春期,会不会迎来与主人相同的叛逆期?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周波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郑俊克研究组合作研究给出了一个答案。
他们近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首度揭示人类青春期起始分泌的脑垂体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在造血干细胞数量稳定维持中的重要调控功能。
与肿瘤细胞一样,干细胞在体内具有无限增殖的潜力。
但与肿瘤细胞不同的是,各个组织的成体干细胞数量处于严密的调控状态。
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是负责生成人体所有血液细胞的始祖细胞。
研究显示,出生后,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会进入高速扩增期,而伴随着青春期的起始,这一发育进程驶入了“刹车制动”阶段,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开始逐步达到稳定。
然而,迄今为止,科学家对于人体如何调控这些成体干细胞的数量仍然一无所知,这种数量调控的生物学意义更是讳莫如深。
促黄体生成素是自青春期开始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本职工作”是参与调控生殖系统的成熟,但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促黄体生成素的另一项功能———调节青春期小鼠造血干细胞数量,保持造血干细胞的稳定。
研究证明,骨髓造血干细胞感应促黄体生成素的能力在青春期呈指数性增长。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能够感应促黄体生成素的“受体蛋白”直接表达于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表面。
一旦造血干细胞失去对促黄体生成素的“感应”,它们会在青春期不断扩增,最终导致骨髓过度造血和白细胞增多症,随之而来的是白血病进程的加速。
动物实验表明,如果通过基因改造让小鼠的造血干细胞无法“感应”到青春期的促黄体成生素,小鼠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将过度扩增,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增多,这直接证明促黄体生成素在调控造血干细胞功能过程中发挥 着关键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 现,阻断促黄体生成素的信号将 加速白血病的发病速度。
“这项工作揭示了机体内存在一个隐藏的 ‘生物钟’:造血干细胞一旦进入青春期就会被 ‘紧急制动’,如果这个‘刹车’坏了,就会引发 血液疾病甚至白血病。
”周波表示,但如何利用 这套“刹车系统”干预或防止白血病进程,还有 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黄辛
林滨霞) 转化 “工业化循环水养虾是利用工业化手段,人为控制池内水环境,为对虾创造一个较好的生存、生长和生活条件。
在虾病肆虐的当下,全程可控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 新技术让对虾养殖不再“靠天吃饭” 姻本报见习记者高雅丽 凡纳滨对虾是世界三大经济虾种之
一,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养殖虾种。
目前中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养殖凡纳滨对虾,这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建明牵头的“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召开验收会。
孙建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历时一年半,攻克矩形养殖池高效集污、死虾及虾壳自动收集、生物氧化塔量化设计与过程调控等难题,通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创制与改进,实现了凡纳滨对虾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新突破。
” 建立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新思路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的凡纳滨对虾养殖达到高峰,但自2013年开始持续下滑,2014年以来我国对虾养殖成功率频频出现问题,例如占养殖总量80%以上的南方主产区连续3年暴发大面积病害,山东部分精养区域发病率70%。
目前中国正式从对虾净出口变成了净进口国,每年须进口100万吨虾产品。
孙建明表示,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由于受气候变化、虾苗质量、病害连片暴发等因素的制约,“基本是靠天吃饭,无计划性和稳定性可言,养殖产量已无稳定的提升空间”。
经过多年的发展,池塘养殖、高位池养殖、“水泥池+温室大棚”式工厂化养殖、盐碱地养殖、淡水养殖和稻田养殖成为中国凡纳滨对虾养殖的主流技术,但是这样的方式让养殖尾水无序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对虾养殖产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市场需要新的技术和变革。
面对这样的情况,孙建明开始探索一条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虾的路径。
“工业化循环水养虾是利用工业化手段,人为控制池内水环境,为对虾创造一个较好的生存、生长和生活条件。
在虾病肆虐的当下,全程可控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孙建明表示。
2017年5月开始,孙建明和团队成员利用实验生态学原理,对废弃的海参育苗 车间进行了循环水改造,建立了人工可控的循环水对虾养殖生态系统。
攻关对虾养殖和水处理技术 利用循环水养鱼,孙建明积累了二十余年的技术经验。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他发现对虾养殖有着独特性。
孙建明说:“首先养殖过程中对虾每天大量蜕皮,会造成池内回水和排污系统堵塞;其次对虾养殖投饲料量大,约是同等养鱼生物量的4倍,产生的污物多,水处理系统负载较高;最后对虾个体较小,不耐水流冲击,所需水流速度要小,不利于排污。
” 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开始进行技术改造,第一步就是要把污物聚积到特定区域。
孙建明告诉记者,相较于鱼类循环水养殖中所采用的八角池或圆形池,目前养对虾的长方形水泥池无法通过养殖池进水的推流力量产生涡漩水流,使污物集聚。
“因此我们在长方形池四角曝气,养殖池的四角形成气暮,减少死角对旋转水流的阻力与摩擦力;同时通过上升气泡形成的上升水流和池壁的反作用力,使池水定向流动,在池内形成旋转的水流,带动水体中的颗粒沉降至池底中心,形成长条形沉积带,这样就让污物聚集到了特定区域。
”孙建明说。
2017年11月,团队养出了第一茬对虾,但是产量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循环水养虾为了防止虾逃逸,一般会在回水口处加设防逃网,但对虾的大量脱皮会严重地堵塞回水口,使得养殖水无法循环。
之前一直都靠人工潜水到养殖池进行更换,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孙建明表示。
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团队决定采用“改堵为疏”的技术,研制出一款“虾皮、死虾和污物排除”的设备。
他们将池底的回水管口改成长条形,开口宽度可以根据虾体大小进行调整,能让虾皮通过。
与此同时,他们在池内上层设置集污槽,槽内设有防虾逃逸框,框的网孔大小可以调整,养殖户可以定期将“漏网之虾”捞回池内。
在传统循环水养殖中,回水流速恒定,导致排污效果不好。
如果加强排污效果就需要加大进水量,这不但耗费能源,也加大了系统各种设备的负载。
据此,团队提出了 “自动间歇式回水技术”,加大池内水位与排水口的位差,形成短时间内大量回水,加大排水口的吸力。
孙建明表示,该项技术可根据养殖过程的实时情况,利用计算机来智能控制排水间隔和排水时长,达到快速清污的目的。
为了降低水体浊度,团队又提出了变流式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变频器控制循环泵流量,在不同的养殖阶段和池水不同浊度时采用不同的循环量。
“变流循环水养殖技术与间歇式回水技术的联动,不但能实时清除池内的颗粒有机物,还能节约能源,从源头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产生,保证养殖水的水质。
”孙建明说。
新技术市场前景广阔 在项目过程中,研究团队对676立方米水体的老旧闲置养殖车间进行了改造。
经过92天的养殖,他们得到了一个喜人的结果:对虾平均体长达10.19厘米,平均单产为12.92公斤/立方米,饵料系数1.01。
孙建明解释道:“饵料系数1.01就意味着投喂一斤饲料,对虾就能长一斤肉,这大大超过了目前国际上的标准。
”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传统养殖车间1400万平方米以上,这些养殖车间有近三分之一以上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正在运行的养殖车间所采用的养殖工艺多为流水或换水方式,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环境整治的重点行业。
但是,这个项目保留了原有厂房和养殖池,与新建循环水养殖车间相比,为企业节省了三分之二投资。
孙建明还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养殖水体364立方米每套为例,每套改造费用为39.37万元人民币,单茬可产虾4367千克;以售价46元/千克计,产值为20万元,每年生产5茬,总产值将达到100万元;利润率以50%计,每年利润总额可达50万元。
这就意味着当年投资不但能收回投资费用,而且略有盈余。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工程量化设计水平,达到标准化、智能化。
同时着手建立行业规范,建立示范点,开办养殖培训班,为对虾养殖做好技术服务,使水产养殖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孙建明表示。
实验室 近日,改编自白血病患者代购抗癌药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各大影院热播。
现实生活中,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研究员刘青松肿瘤药物学团队,在国内研发的肿瘤临床精准用药HDGS技术,已为数千例病患提供了精准用药方案技术服务。
日前,安徽省发改委和合肥研究院共同举行了安徽省精准用药技术工程实验室建成启用揭牌仪式,刘青松担任实验室主任。
合肥研究院院长匡光力希望,该实验室能建成中国的“药神”实验室。
瞄准癌症治疗难题 癌症高发难治,是世界性难题,当前癌症临床治疗手段和疗效远远达不到病患的期望,尤其在癌症用药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造成了有限医疗资源的很大浪费。
刘青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何最大限度和更加安全有效地使用已有的临床药物,针对病患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是癌症临床治疗急需解决的问题之
一。
” 目前,绝大多数精准医学的研究集中在精准诊断上,而作为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准用药治疗却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美国、瑞典、芬兰等国开始在肿瘤临床精准用药个性化治疗方面在进行基础研究和初步的临床探索。
据悉,国内涉及精准用药领域的主要有合肥研究院以及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药敏实验平 努安徽 力省精 建准用 成药 中技术 本国工程 报记者沈春 的﹃实验室 蕾药: 神 ﹄实 验 室 台等。
随着我国临床精准用药个性化治疗的推动实施,将会带来 医疗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成为破解老百姓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 巨大需求与我国医疗局限之间矛盾的创新手段之
一。
2012
年,刘青松结束哈佛大学医学院6年的博士后工作, 加入合肥研究院组建肿瘤药物学团队。
他希望通过精准模 式及时调整用药策略,为癌症患者带来更为精准的诊断、分 类和治疗,实现合适的病人在合适的时间使用合适的药物, 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
2016
年,安徽省启动了“三重一创”精准医疗重大工程, 刘青松团队研发的临床精准用药技术成为该工程的重要技 术抓手。
在中科院STS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的支持下,安徽省 发改委批复建设安徽省精准用药技术工程实验室。
临床精准用药技术的前沿探索 刘青松介绍道,安徽省精准用药技术工程实验室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肿瘤等疾病的精准治疗,提升病人对药物的临床响应率,同时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延长病人的生命周期,以此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为实现此目标,该实验室致力于开发与完善临床精准用药技术体系创新平台,发展肿瘤原代细胞的培养和扩增新技术,探索更加快捷高效低成本的临床精准用药综合技术体系,以此来促进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抗肿瘤创新靶向药物研发,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肿瘤的临床精准治疗。
为了给肿瘤患者找出最佳的治疗药物,刘青松团队构建了高通量药物测试技术平台。
如今,团队不仅拥有完善的生化及药理检测实验室,还构建了包含数千种临床药物和临床试验药物的药物库。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人才。
刘青松药物学团队拥有一支以高学历人员为主、多学科交叉、与国际接轨核心技术团队,刘青松曾先后获得安徽省创新争先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并带领团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多项荣誉。
团队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安徽省三重一创“精准医疗”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通过多年全面和系统化的研究,刘青松团队研发的肿瘤临床精准用药技术与美国、德国和瑞典等国正在开发/开展的精准用药技术属于同等先进水平,已经走在国际最前沿。
刘青松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可以提供肿瘤精准用药技术服务的企业,该工程实验室依托单位中科普瑞昇的HDGS技术体系无论是创新性、实用性还是技术成熟度,均走在国内、国际的前列。
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刘青松药学团队一直致力于国家I类肿瘤靶向药物创制及以药物基因组学为主的药物作用机制和临床精准应用的研究。
日前,团队历时4年多研发的一种针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国家I类创新靶向药物,获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经过近6年的技术沉淀及2年多的产业化示范推广,刘青松团队在精准医疗各相关技术体系日趋成熟,精准医疗产业化推广示范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实现肿瘤临床精准用药个性化治疗研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也为建立安徽省精准医疗工程实验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省精准用药技术工程实验室由刘青松肿瘤药物学团队承建,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下简称合肥创新院)提供平台支撑,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普瑞昇)负责具体运营。
合肥创新院由合肥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分别委托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合肥中科研究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
刘青松指出,合肥创新院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经络”,通过重大科技创新带动规模产业化,形成科研、产业化和资本运作三大体系的有机融合,建设合肥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依托中科院合肥研物质究院、合肥创新院在2015年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是肿瘤精准医疗在安徽省的重要推动者,承接了刘青松团队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公司主要致力于新药创制、肿瘤临床精准用药方案技术服务、精准医药大数据系统建设、精准高通量测序试剂盒的自主开发及生产、抗肿瘤精准靶向新药检测新技术的自主开发及服务。
当前,刘青松团队和中科普瑞昇在合肥创新院支持下,正在依托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实践和探索产、学、研、医,科技产业全链条联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希望通过实验室的建设,能尽快推动形成完整的、精准用药的新型经济业态。
”他说。

标签: #视频 #含金量 #电信 #相册 #网络教育 #南京 #团购 #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