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点亮历史,P6责任编辑

纸船 3
张智超电话3155705电邮rbcsdk@ 坊间故事FANGJIANGUSHI 2021年9月23日星期四农历辛丑年八月十
在成为讲解员之前,郭萍萍一直觉得博物馆是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的殿堂。
而今在她心里,评判一座博物馆的标准,不再是馆藏了多少稀世珍宝,而是能否打破“高冷”形象,成为让普通观众终身学习的地方。
用声音点亮历史 本报记者张智超本报通讯员白素萍摄影报道 好消息接二连三传来,连郭萍萍自己都有些应接不暇—— 她先是被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网信办评选为“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成为全省仅有的4个、沧州唯一获此殊荣的博物馆讲解员;随后又荣获“河北省专业组十佳红色故事讲解员”称号、入选河北省百名红色讲解员宣讲人员库;参与讲解的宣传片《民族英雄马本斋——革命英雄长存》,在新华社官方网站展播…… 37岁的郭萍萍是献县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她常调侃自己是个“半路出家”、入行刚刚1年的“新兵”。
博物馆中的温情驻留 博物馆里,一群初中生模样的孩子,吸引了郭萍萍的注意—— 他们站在馆藏的一件牛皮公文包前,一边仔细端详着这件革命文物,一边举着手机,听视频里的讲解员介绍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件牛皮公文包,是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带领八路军回民支队在康庄伏击战中缴获的战利品。
而视频里的讲解员,就是郭萍萍。
3个月前,郭萍萍正是凭借根据这个公文包背后故事录制的宣传片《康庄伏击战》,获得了“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称号。
入职一年来,像这样的宣传片,郭萍萍先后录制了4部,每一部都为她赢得了不小的荣誉。
可在她眼里,和这些荣誉相比,她更看重观众的反馈。
这段时间,经常会有像这群孩子一样的观众,一边听着宣传片中郭萍萍的讲解,一边欣赏馆藏。
对郭萍萍来说,在博物馆里,再没有比这一幕更令她欣慰的事情了。
而成为讲解员之前,郭萍萍觉得博物馆只是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的殿堂。
如今在她心里,评判一座博物馆的标准,不再是馆藏了多少稀世珍宝,而是能否打破“高冷”形象,成为让普通观众终身学习的地方。
“博物馆的作用不应仅仅是展出藏品,而是能够通过展览传达思 想,把观众感受放在第一位。
”在郭萍萍看来,如果文物标签上仅仅写着名称和所属时期,这对观众来说是冷漠的。
“以前博物馆功能主要是三大块,藏品保护与管理、学术研究、陈列展览。
现在博物馆的定义不同了,它首先要服务公众,是终身学习的场所,各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里学到需要的东西。
” 最美的相遇是重逢 郭萍萍是献县人,成为博物馆讲解员的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不过一年。
在这之前,她曾是北京通州电视台的一名出镜记者,在外地工作 生活了10余年。
2019年10月,一通来自家乡 的电话,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那一年,沧州举办第三届旅游 产业发展大会,献县是分会场之
一。
凭借着过硬的播音主持功底,郭萍萍受邀担任单桥景区的讲解工作。
接到电话时,距离旅发大会开幕只剩不到一个星期,而交到郭萍萍手里的讲解稿却长达1万多字。
她不但要把讲解稿全部记在心里,还得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
更难的是,在这期间,讲解稿数易其稿,直到旅发大会开幕的前一天深夜,才最终敲定下来。
“那个星期,我走到哪儿背到哪儿,像神叨了
郭萍萍常调侃自己是个“半路出家”的讲解员。
在郭萍萍心里,博物馆应当成为让普通观众终身学习的地方。
样。
”郭萍萍记得特别清楚,2019 年10月19日,天又阴又冷。
那一天,沧州市第三届旅发大 会献县分会场单桥景区,正式在世人面前亮相。
在现场,数百名观众边走边看、边看边听。
沿途19个人文景点,每到一处,郭萍萍的讲解都精彩至极,得到观众连连称赞。
讲解工作结束了,大家纷纷前来与郭萍萍作别,而她却笑了。
在准备讲解稿的过程中,郭萍萍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家乡竟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美的相遇是重逢,那一天,郭萍萍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职返乡。
那一刻,她被文物点亮 2020年10月,郭萍萍辞掉了北京的工作。
当时,献县正在筹建博物馆。
郭萍萍在网上看到博物馆招聘讲解员的公告。
因为有了在旅发大会上担当讲解员的经历,她自然而然地报了名,并最终通过了考试。
一开始,郭萍萍觉得博物馆讲解员是个特别简单的工作:“照着讲解词念就好,一套词可以讲几十年,就像复读机一样。
” 可没多久,她就打消了这种偏见。
那是在全省红色讲解员培训会上。
培训老师为学员们进行模拟讲解,他先后扮演了儿童、学者,从特定人群的视角出发,对某一件文物进行提问,那些只准备了一套解说词的学员被问得哑口无言…… 郭萍萍这才认识到:“讲解员是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对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提升。
” 为此,郭萍萍把大把时间用在了学习上。
她常常为不同人群准备不同的讲解词:“面对儿童时,解说要生动有趣;为有一定基础的观众解说,要专业有深度……” 工作中,郭萍萍经常会接待一些老战士、老党员,他们中有许多是坐在轮椅上由家人陪伴着来参观的,他们认真、庄严地参观着我党的光荣历史,这让郭萍萍非常感动,也让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信仰。
我必须认真对待!” 在36岁的年纪,转行从事一项既不熟悉又颇具难度的工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但郭萍萍坚持了下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郭萍萍参加工作以来最忙的一年。
除了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外,她还参与了博物馆组织的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进全县近20所学校。
在她的讲述下,许多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许下了立志报国的心愿。
博物馆里,郭萍萍侃侃而谈。
在她面前的,是一件件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珍贵文物。
在她的讲解下,这些文物仿佛又回到了它们所属的那个年代。
郭萍萍眼里闪着微光,那一刻,她被文物点亮。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在孙国的努力下,家庭读书会办得有声有色,家人们在一段段有声的倾诉中,传递着彼此的情感。
书香浸润好家风 孙国瑄的中秋假期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清晨,沧州植物园一角。
49岁的孙国瑄支起手机架,与父母、妻子视频连线,4人手捧书籍,轮流朗读起来…… 孙国瑄的父母在威海居住,妻子在济南做生意。
虽然一家人不在一起,但一起读书的习惯没变。
读书,也成为一家人沟通的纽带。
书香战疫情 “读书啦!”6时许,孙国瑄在家庭微信群里一声招呼,亲友们纷纷上线,5组家庭开启一天的朗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阅读成为孙国瑄和家人生活里的光。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由孙国瑄起头,三两句读毕,接着是父亲、母亲、妻子、儿子。
孙国瑄家读罢,换屏幕那头的亲友接着读。
轮流读完一章节后,大家结合生活谈感想。
读书后,孙国瑄又带领亲友们做健身操。
一套程序下来,大家感觉身心畅快。
其实,孙国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帮亲戚家孩子摆脱抑郁情 绪,却意外唤起一众亲友读书的热情。
一次,当读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时,孙国瑄提议给父母一个拥抱。
这个孩子听后,抱着身边的母亲,掉下了眼泪。
渐渐地,他话多起来,在读书会上主动谈自己的想法。
那段时间,疫情令全家人揪心不已。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亲人们互相鼓劲儿,坚信疫情终究会过去。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孙国瑄妻子又向大家描绘出一幅幅春暖花开之景,心怀美好。
这小小家庭读书会,在一段段有声的倾诉中,传递着彼此的情感。
延展生命深度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深度。
每个人都在变化。
孙国瑄的母亲被儿孙们戏称为读书会的“学习委员”。
每次读书,老人都不会缺席。
她会提前预习第二天要朗读的 本报记者康宁 孙国瑄(左一)和家人一起读书 内容,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就查字典,记在笔记本上。
虽然有些地方读得磕磕巴巴,读音也不标准,但那股认真劲儿,赢得儿孙一致称赞。
老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读书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 当然,班长当属孙国瑄了。
他自创了一套读书方法:“挺直腰背坐好,气沉丹田,情绪与诵读的文字内容相匹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去年春节前,孙国瑄带领家人从市区清风楼徒步至家乡盐山县。
年轻 人体能好,凌晨开始步行出发,老人们则晚几小时坐车追赶,中途两组队伍汇合一起徒步。
12个小时的行进,大家抵达目的地盐山县凤凰公园。
一路上,大家赏风景、唱歌、朗诵诗句,让身体和灵魂在路上。
传承好家风 无论身处闹市,亦或是他乡,只要手中有书,便如同身在世外桃源。
孙国瑄无论去哪里,都会随身 带着书和手机架。
不录视频时,这手机架成了孙 国瑄的“戒尺”。
看着手机屏幕中自己的影像,他朗读时不自觉地挺直腰背,声情并茂。
这个夏天,孙国瑄的父母到山东威海小住,读书会也跟着搬了过去。
“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威海的生活让老人们想起《海滨小城》这篇文章,读起来格外投入与深情。
孙国瑄的妻子正在济南,再读老舍的《趵突泉》,别有一番滋味。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长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年轻一辈。
孙国瑄的儿子在北京工作,正处于事业上升期。
闲暇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他常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勉励自己。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读书,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家风。
孙国瑄与家人浸润其中,处处皆是风景。
做他人生命里的一束光 知言 几天前,在手机上读到一篇并不算“新”的新闻—— 7月28日,一位名叫胡雷的残疾拾荒男子,在得知河南遭遇洪涝灾害后,专程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赶到河南省新乡市,用自己平时捡垃圾积攒下来的几乎所有积蓄,购买了两车价值2万元的物资,捐赠给灾区。
曾在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第一件深感惊喜,第二件使他人惊喜。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世界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第
一,我幸福地生活;第
二,帮别人幸福地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群自带光芒的人,他们就像胡雷一样。
谁若接近他们,谁便是接近光;谁若接近他们,谁便会得到温暖。
这种发光与他们的处境并没有直接关系——站在阳光下会发光,处在黑暗里也会发光。
因为对他们来说,发光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这让我又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次采访。
采访对象是一位父亲,他的孩子和妻子因大面积烧伤住进了医院。
这位父亲既要四处筹集高昂的治疗费用,还得精心照顾两位亲人。
在这个时候,医院、病友向他们伸出了手。
医院减免了部分医疗费用,病友们不但为他捐款、捐物,还接力帮这位父亲照顾两个病患。
好心人无私的帮助,让这家人心里暖洋洋的,也让他们看到了一束光,帮他们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更让人欣慰的是,这家人在走出困境后,也成了照亮他人生命的一束光——将术后剩余善款捐了出来,用于有着同样遭遇的困难家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歌唱了几十年,这句歌词被提起过无数次。
但在这一刻,还是忍不住把这句话搬了出来。
如果每个人都愿意成为别人生命里的一束光,在别人最需要关心和关爱的时候,帮助他们,给他们温暖,那这个社会一定会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到处都是爱和温暖,每个人都被爱和温暖包围着。
高考前的80个“谎言” 本报记者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高箐张帅摄影报道 逢年过节,关治红从不缺少祝福与问候。
40岁的关治红是黄骅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
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节,学生们纷纷向她致以问候。
毕业多年的李丽(化名),更是在电话里说出了埋在心底多年的秘密:“关老师,谢谢你那80个美丽的‘谎言’。
”当了16年老师,关治红教过无数学生,但对李丽,她印象很深——从高一到高
二,李丽都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
可到了高
三,随着高考临近,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李丽的成绩出现了波动,甚至经常请假不来上学。
彼时,距高考只剩80天。
关治红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李丽父母不太重视孩子的心理辅导,关治红就自己掏钱,每周带着李丽去做心理疏导。
她自己也学起了心理学。
为了督促李丽上学,关治红每天5:30准时起床,为的就是赶在李丽请假前,给她发一条短信:“今天学校有活动,要早点儿来呀!
”“今天班里同学过生日,等你一起吃蛋糕!”“老师在学校门口等你,一起去教室!”……就这样,关治红每天都要编一个理由“骗”李丽来学校,再千方百计把她留下来。
高考的日子一天天近了。
每天5:30的短信,成了这对师生心照不宣的默契。
李丽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些短信都是谎言的,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赶在高考前,她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并考入“双一流”大学。
在关治红身上,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
“用爱浇灌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让人幸福一辈子的事。
”这是关治红矢志不渝的教育初心。
关治红(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标签: #程序 #黑了 #的人 #投到 #网络教育 #集团有限公司 #视频教程 #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