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网络车险怎么样

车险 2
2021年9月16日星期
热点聚焦FOCUS A3 车险综改周年记:险企让利超1700亿元中小险企努力“活下去” 本报记者冷翠华 至9月19日,车险综合改革正式实施将满一周年。
改革元年,“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切实让利消费者;险企持续完善管理体系,费用率明显压降。
但必须直面的问题是,险企普遍感到“压力山大”,综合成本率持续上涨,目前行业性亏损已经出现,“活下去”成为不少险企的重要目标。
同时,车险综合成本率尚未行至峰值;车险综改第二阶段尚未正式启动,更大的挑战仍在前方。
形成“双降”“双升”新局面 2020年9月19日,车险综合改革正式落地实施。
之所以称之为“车险综合改革”,是因为其不仅涉及商业车险改革,还有交强险改革;不仅涉及车险费率改革,还有产品设计、服务变革等。
改革让利于民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据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介绍,车险综合改革实施近一年以来,累计为我国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超1700亿元,“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车险市场呈现保费价格、手续费率“双降”和保险责任限额、商车险投保率“双升”的新局面。
从“双降”来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车辆平均所缴保费2774元,较改革前降低21%,88%的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
从险企费用率水 平来看,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车险综合费用率、车险手续费率,以及车辆业务及管理费用率同比分别下降11.8%、7.3%以及5%。
从“双升”来看,车险的风险保障程度显著提高。
交强险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保障水平由改革前的12.2万元提升至20万元,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平均保额提升56万元,商业险投保率由改革前的80%上升至86%。
同时,赔付率大幅提升。
截至今年7月末,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6.9%上升至73.3%。
改革大幕拉开,倒逼险企提质增效。
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表示,虽然车险综改给车险经营带来一定压力,但是也倒逼保险公司精细化经营、精益化运营、精确化管理,特别是在客户经营上,中国太保通过一段时期的不断打磨,通过客户经营,有效对冲了车险综改带来的压力。
锦泰保险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印发《关于推进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以此为纲领,多方位、多层次应对车险综合改革,包括优化管理机制、变革运营模式;加强科技赋能、实施精细管理;优化渠道结构、提升销售能力;寻找业务增量、坚持特色经营等,实践表明,其应对举措取得了成效,到今年8月底,其车险业务规模保持 稳定,简单两率(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明显优化。
车险承保亏损压力进一步加大 车险综改对消费者的让利显而易见,给险企带来的经营压力也显而易见。
“今年,车险承保亏损是一定的,只是亏多亏少的问题。
”面对车险承保能否盈利这一问题,一家中小险企车险负责人苦笑道。
他的苦衷,也正是全国众多中小财险公司共同的烦恼。
车险综改之后,车险承保亏损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尽管依靠投资收益,险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承保亏损的缺口,但缺口过大则难以覆盖。
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到今年7月底,车险综合成本率一路上升至100.93%,意味着从全行业来看,车险承保陷入了全面亏损。
更“扎心”的是,目前的财务数据仍然还没有完全体现车险综改的影响。
从财务年来看,险企今年的已赚保费中仍有一部分来自车险综改之前的保费确认,仍有改革前红利的影响,而2022年的保费才将全部来自车险综改实施之后,因此,其保费充足度将进一步降低,预计综合成本率还将进一步攀升。
“车险综合成本率可能在2022年到达峰值。
”锦泰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车险行业全面亏损将是阶段性的。
锦泰保 险相关负责人表示,若经营持续亏损,保险主体必将进行自我调节,在监管“高质量发展”政策引导下,市场将重新回归稳健态势。
长安保险车险部副总经理贾振雷分析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车险综改前的历史保单影响越来越小,财务报表将完全真实反映车险综改实施后的成本,在市场调节机制下,预计到车险综改实施两周年,车险经营将回到综改前相对平衡的状态。
除了车险承保出现行业性亏损,大型险企和中小险企之间的分化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表示,上半年,人保财险车险发展整体平稳,新车份额和续保率都有所提升,车险承保盈利39亿元,综合成本率为96.7%。
他分析认为,人保财险的主要优势是基于大量客户和数据的定价优势,以及规模优势。
对比之下,中小财险公司面临的压力更大,后台成本、运维成本偏高,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较弱,销售体系不健全,防渗漏及反欺诈能力急需提升等,都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对此,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皆提到,中小险企唯有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
例如,锦泰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家庭自用车是车险经营的基本盘和稳定器,车险综改后,尽管个别地区家庭自用车出现暂时性经营亏损,但不能就此放弃,或进行方向性调整,唯有在该领域精耕细作,才能生存下去。
他表示,在险企亟须提升的各项能力中,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最为关键,必须花大力气补齐短板。
贾振雷表示,车险综改实施以来,长安保险加强了对车险各板块业 务经营情况的“回顾”,加强风控,对部分高风险业务采取主动压缩策略,“专注自己 擅长的细分领域去经营,即使业务增长速度慢一点,也要控制好风险。
” 增量市场的机会与难点 缓解压力,寻求发展,不仅要优化存量市场,还必须寻找增量市场。
对于车险业务而言,增量市场在哪里?业内人士认为,从行业层面来看,新能源车保险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增量市场,但对于各家公司而言,增量市场却不一样,得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挖掘。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81.3万辆和179.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近2倍。
中汽协认为,照此态势发展,我国有望提前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2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新能源车保险市场,尽管险企的关注度都非常高,但策略却各有不同。
人保财险等大型险企积极布局,而众多中小险企目前则是保持关注、审慎行动。
据于泽介绍,今年上半年,人保财险新能源汽车保费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60%,保费贡献度3.3%,车均保费3900元。
对于新能源车赔付率高于传统燃油车的原因,他分析认为,目前新能源车还处在初级阶段,各主机厂的产品和产品性能以及一些产品的驾驶操作差别较大。
随着新能源车的迭代升级,包括科技手段提升之后,新能源车的驾驶操控和安全性都会有大的提升。
对此,人保财险在车型定价、从人定价等方面采取风控举措。
“我们将抓住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拓展新能源汽车保险。
无论在定价上还是销售渠道上,都做了充分准备。
” 贾振雷认为,新能源车赔付率较高,还有一个原因,即其动力系统、风险因子与传统燃油车不尽相同,查勘员对事故车辆定损经验较欠缺,维修成本把控难。
目前,长安保险也在加强新能源车险业务的相关培训。
同时,中小险企掌握的新能源车承保理 赔数据量有限,风险保费测算与定价也是一个难题。
顾越表示,对新能源车保险,下一步,其将根据新的新能源车条款费率,更好地加以管控。
锦泰保险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新能源车险保持密切跟踪和积极探索,做好承保理赔相关准备,将以“审慎”原则积极推进新能源车保险的发展。
同时,他认为,新能源车保险将给行业带来巨大增量,公司也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属于自己独有的增量市场。
例如,该公司将其农险与车险相结合,利用其网点优势,将车险业务逐渐下沉到农村市场。
赔付率可能还将上升 对于一个年保费规模超过8000亿元的巨大市场而言,一年的综合改革时间尚短,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合当前实践,业界人士建议控制改革节奏、加大对中小险企的扶持力度。
根据《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要引导行业将商车险产品设定附加费用率的上限由35%下调为25%,预期赔付率由65%提高到75%。
截至今年7月末,车险综合赔付率上升至73.3%,离预期赔付率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赔付率可能还将进一步上升,险企经营压力更大。
同时,根据改革节奏,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将逐步放开,目前实施的是第一步,将自主定价系数范围确定为0.65-1.35,第二步将适时完全放开自主定价系数的范围。
对此,业界人士建议,为防范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建议控制好改革整体节奏,特别是自主定价系数全面放开需要充分论证,不宜操之过急。
同时,必须持续加强监管力度,防范恶性竞争。
同时,建议提高折扣上限,解决高风险业务投保难的问题。
车险综合改革后,实践中,绝大部分业务符合现有风险水平,但也有部分业务在自主系数达到上限的情况下,赔付率仍然超过了100%,险企为控制风险,出现不敢保的情况,建议对该部分业务提高自主系数上限,避免险企不敢保、客户投保难的问题。
同时,还有中小财险公司负责人提出,加大对中小险企的扶持力度,虽然《意见》表示要支持中小财险公司优先开发差异化的创新产品,优先开发网销、电销等渠道的商车险产品,不过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政策或者创新产品的支持细则发布,希望能在该领域加快落地步伐。
优化成本结构才能让车险业务更健康 冷翠华 一次改革,一场攻坚。
车险综合改革打破原有发展模式,险企必须提高业务质量,优化车险成本结构,挤压业务费用的水分。
想要“活下去”,就得顶住压力,攻坚克难。
车险业务的两大成本来自综合费用和赔付。
传统经营模式下,险企管理模式较为粗放,后端成本高;同时,车险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渠道较为倚重第三方,市场竞争的核心聚焦“手续费”,谁给的手续费高,谁就可能从第三方手上拿到更多的业务,导致拼费用乱象四起,业务成本水涨船高。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报行合一”等新政实施,车险手续费有所压降,但套取费用补贴渠道方的现象仍然存在,表面上看,手续费下降了,但综合费用率依然较高,部分险企还压低赔付率来填费用率的“坑”,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车险综合改革明确,引导行业将预期赔付率由65%提高到75%。
截至7月底,行业赔付率为73.3%,较改革前明显提升但尚未行至预期目标,而行业整体综合成本率升至100.93%,已现行业性亏损。
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推进,险企的赔付率还将继续走高,如果不继续优化成本结构,挤压费用中的“水分”,其综合成本将被继续推高,承保亏损面继续扩大。
何以破题?唯有精细化管理。
从改革成绩来看,至今年7月底,车险综合费用率较改革前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但业内人士认为,其中仍然还有水分可挤。
“通过努力,综合费用率继续下降5个百分点是能做到的。
”一位险企负责人表示,“但这并非易事,需要从多方面着力。
”降费用,最重要的是降低手续费,险企应严格执行“报行合一”,若有令不行,明降暗补,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险企还要摆脱对第三方渠道的过度依赖,打造多渠道业务来源,提升直销比例。
同时,必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重罚违法违规行为,真正起到震慑作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降费用,还得降低管理费。
据笔者了解,不同险企间的管理费相差悬殊,甚至高达10个百分点。
实施精细管理,加强科技赋能,都是必须攻坚的课题。
目前,车险综改第一步已经让险企“压力山大”,但必须看到,监管将改革推向深入的决心,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然。
险企唯有抛弃幻想,围绕着提质降费目标,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积极应对。
财险业务格局“大逆转”:非车险渐与车险平分秋色 本报记者苏向杲 财险业两大业务板块正上演“冰火之歌”:一面是车险保费增速停滞不前,另一面非车险保费异军突起;一面是车险业务占比“节节败退”,另一面是非车险业务“攻城略地”。
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车险保费同比下降8.8%,非车险保费则为同比上涨14.2%;车险业务占比降为51.8%,非车险升至48.2%。
而2019年、2020年,非车险业务占比分别仅为37%、41%,不到1年,非车险就与车险近乎“平起平坐”。
车险与非车险业务这种加速且明显的此消彼长,源于监管推动的车险综改(即《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行业称“车险综改”)。
车险综改不仅重塑了财险业的业务格局,也让一大批财险公司主动或被动找到了新的增长极——各类非车险业务。
非车险业务呈现赶超车险之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车险综改之前,非车险就已经拉开了与车险的增速差距,车险综改之后, 非车险更是呈加速赶超之势。
2006年-2015年,我国GDP快速增 长,受益于此,财险业1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6%。
车险作为财险业核心业务,贡献了主要增速。
而这10年,非车险占比一直较低,如2015年非车险业务占财险公司业务比重仅为26%,不到三成。
不过,车险与非车险格局在接下来的五年(2016年-2020年)出现变化。
新车销量低迷,车险增速出现疲态。
这5年我国财险业保费复合增长率低于10%,而非车险业务则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业务占比5年间提升了15个百分点。
进入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叠加车险综改,仅用7个月时间,非车险业务占财险公司的 业务比重就提升了7个百分点,占比升至48.2%。
与车险的持续低迷相比,非车险显示出广阔的 增长空间,也成为财险公司新的增量市场。
“对各类经营车险业务的市场主体而言,改革阵痛仍将持续。
如何在存量中寻找增量,是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
”熊猫保险创始人王刚对记者表示。
头部险企加速推动非车险业务 非车险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主流险企的大力推动。
从财险三巨头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人保的非车险业务占比历史性反超车险业务,达52.2%,颇为典型;太保产险的非车险业务比重已升至46.1%;平安产险的非车险业务占比仍较低,仅为32%,但部分非车险种增速很快。
“财险一哥”中国人保的非车业务尤为引人关注。
就下半年的主要工作思路,中国人保总裁王廷科提到,要充分挖掘业务资源,扩展发展空间,“特别是在非车险业务方面提升发展潜能。
” “公司正在推进42个战略项目,并在加快研发、立项、实施和优化,务求实效,有些项目已经产生了实际生产力和保费收入。
如在城市保项目方面,(上半年)公司实现签单保费53亿元,同比增长33.7%;个人家庭类保险保费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07.2%;个人责任险保费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35.9%;在知识产权保险项目方面,实现签单保费1990万元,同比增长91.3%,都远超过公司业务整体发展增速。
”王廷科说道。
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表示,“上半年太保产险积极应对车险综合改革,推动车险与非车险业务的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上半年,太保产险非车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8.3%,占比提升7.9个百分点至46.1%。
尽管平安产险的非车险占比不及上述两家,但部分非车险种增速也很快。
2021年上半年,平安产险的责任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8.3%;保证保险业务实现承保利润18.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3.35亿元。
平安产险常务副总经理史良洵此前表示,公司除了继续聚焦平安产险的优势赛道车险外,未来在非车险领域,将主要从健康和出行两个领域深度布 局。
从健康险市场来看,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2万亿元,规模庞大的市场需要险企去研发、设计更多优质产品。
从出行领域来看,当前市场上诸多产品和保障服务还不丰富,公司将着力设计一些更加匹配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除财险三巨头之外,部分中小险企非车险业务也取得快速发展。
比如,锦泰保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持续加大农险、信保、意健险、责任险“新四大支柱”业务发展力度,优化业务结构。
截止到今年8月末,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达49.06%。
从行业层面来看,健康险、农业保险等险种均出现快速增长,如健康险前7个月保费同比增速高达35%,而农业保险、意外险、责任险等险种也均实现了超15%的同比增速。
非车业务快速增长后存隐忧 尽管非车险业务整体出现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快速增长,但个别险种也存在赔付增速快、承保利润率低等隐忧。
记者对比发现,前7个月,责任险的保费同比增速为19%,但赔付支出同比增速却高达67%,赔付支出增速远高于保费增速;农业保险的赔付支出同比增速也高于保费同比增速。
从承保利润率来看,并非所有的非车险都能赚钱。
例如,健康险是今年产险公司非车险业务中的“黑马”,前7个月同比增速高达35%,但健康险2020年的承保亏损达38.45亿元,承保利润率为-3.89%,如火如荼的健康险市场对财险公司来说,也是赔钱的买卖。
同样,意外险今年前7个月的增速超过20%,但去年财险公司在该险种的承保亏损为1.58亿元,承保利润率为-0.32%。
此外,企财险、责任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去年出现清一色承保亏损。
一位资深精算师对记者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会出现许多新兴保险市场,部分甚至市场空间巨大,比如芯片保险、新能源车险等,这些新兴领域涉及责任险、信用保证险、特殊风险保险等险种,承保这些领域最大难点是风险识别及定价,定价过低则亏,过高则无市场。
因此,非车险业务中,提高承保能力尤为重要,不然承保越多亏损越多,保险公司不可不防。
本版主编沈明责编于南制作闫亮E-mail:zmzx@电话010-83251785

标签: #邯郸 #两个 #培训班 #就业前景 #坚果 #传媒 #光线 #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