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星期四主编:计红梅编辑:韩琨校对:么辰Tel(押010)62580616E-mail押daxue@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任何媒
编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延伸。
这一理论影响着政党选举、机械革命、广告设计……进入数字时者代,同样也影响着高等教育。
在“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的当下,现身于课堂的新型媒介与高等按教育正在激烈地发生着“物理反应”“化学反应”。
本期我们透过教学中常见的四个媒介,分析其 背后产生的教育问题。
数字时代的课堂 姻本报记者温才妃韩琨 关键词:声音干扰,上课“低头族”“无纸化”课堂 看点:手机进入课堂之初,共同的默认规则是调至静音,否则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收到来电都会打扰课堂教学。
上课发短信取代传纸条成为学生上课交流的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变成课堂上最容易夺走学生注意力的电子设备。
2014年初,苏州大学等多所大学都在校内推行“无手机课堂”活动。
2014年11月,广西部分高校发起“亲近课堂善用手机”活动,19所院校联合承诺推行“无手机课堂”。
不过,在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有老师尝试让学生用手机写作业,实现“无纸化”课堂。
体验:苏州大学学生钱佳甜:对于“无手机课堂”,刚开始我挺不习惯的,手机上交后上课老想着,不时不自觉地摸摸口袋。
一周后就慢慢习惯了,现在上课专注多了。
以前一到教室同学们就开始各自玩手机,现在手机“上交”了,课前大家会翻翻书本,预习或者回顾下课程内容,上课时也不会总想着玩手机,课间同学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融洽,班级凝聚力得到加强。
苏州大学教师吴雨平: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玩手机,这首先是对课堂、对知识的最起码的尊重,同时这样做 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遇到疑惑时同学们不再依赖网站搜索,而是自己动脑筋思考或者相互讨论,边听边想。
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武汉大学学生孙柯:老实说,手机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基本没有。
只有在老师提到一些新内容、需要查询时,手机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上网浏览,搜寻有用讯息。
除此之外,手机只会对我们的注意力产生干扰,甚至有人会在课堂上玩手机游戏。
很多时候,我都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包里,尽量不去碰它,以保持我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力。
关键词:讲义、课堂报告看点:在数字时代,通过投影仪使用PPT幻灯片来呈现主要的教学内容成为大多数老师的选择。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可以方便学生把握知识点。
然而,学生们过分依赖老师的幻灯片,逐渐疏于自己整理课堂笔记,构成幻灯片教学的消极影响。
体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小溪:现在上课时不用PPT幻灯片的老师已经 很少了,但并不是每位老师都严格按照他们所展示的幻灯片内容进行教学。
本科生可能更希望老师的PPT内容详细些,这样方便期末总结重点进行复习。
但是,也有一些很有风格的老师不按照PPT的内容教学,上课时比较发散,想表达的内容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得特别认真地跟上老师的思路。
作课堂报告这件事有时也成为老师“偷懒”的方式。
有的老师会安排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做一次课堂报告,每周的任务安排下来,老师只需要评点几分钟,课堂时间都留给了学生。
虽然这可以锻炼学生合作、总结和演讲的能力,但整个学期的内容都围绕学生们做的十几份PPT展开,老师真的有几分“偷懒”的嫌疑。
淮北师范大学教师梁静:我之前尝试过做PPT,但是无论是自我感受,还是通过下课后与学生交流,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PPT上了,不会非常认真地投入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除此之外,PPT也会束缚老师的教学思路,对着幻灯片照本宣科的老师大有人在。
另外,幻灯片的存在往往使得一部分学生上课并不专心听讲,他们会认为“这些内容都在,下课就拿U盘拷走。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板书的效果反而更好,可以带动学生与我一起思考。
关键词:无人监考教室、高清录播教室、远程教育 看点:无人监考教室内安装摄像头,到底对学生是信任还是不信任?在有关信任的质疑声中,早年实行无人监考的武汉大学等高校逐渐隐匿,但仍挡不住中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加入“无人监考”的大军。
与此同时,传统的远程教育遭到了学习效力的质疑,教室里的摄像头也在更新换代中更具科技感。
体验:浙江工商大学学生陶红宇:去年期末,我们班申请了“大学英语”无人监考考场。
考场教室的前方安装有摄像头。
在我看来,无人监考更多考查的是个人诚信和同学间的信任,考场实行一人作弊,全班判作弊。
据学校老师说,只有出现考卷雷同的情况,他们才会调监控视频来核查有无作弊,并不会通过摄像头监视。
所以,摄像头并没有干扰到我们。
况且,相对于高中考试分分必争,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不挂科就好,作弊反倒成了大学里的小概率事件。
苏州大学教授晏世雷:我曾在苏大高清全程课堂录播教室里上过“普通物理”课。
我手持麦克风在课堂上走 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镜头马上会随着麦克风切换到学生身上。
摄像机全程记录了50多分钟的课堂,之后公布在校内平台,供课上一遍没听懂的学生全天候使用。
在有摄像机的教室中上课,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作好课前准备,包括课程设计、板书规范、章节何时打断等等。
面对镜头,人多少会有一点不自在,但是也能督促自己刻意回避一些动作,少说一些啰嗦的话。
一个建议,如今的摄像机仍然固定在墙上,如果摄像机能够移动,实验室教学的录播也将成为可能。
黄山学院教师周琼:在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时,我们接受了一段时间远程教育培训。
透过摄像机,同领域的全国教学名师为我们讲授课程。
视频学习让我们受益良多,但是问题也很明显。
比如,受训者与名师的沟通互动较少;受训者的学习无人监督,只要开着教学视频,就算人离开电脑,也算作学习量。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关键词:慕课、微课看点:随着电脑的普及,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颠覆性影响,同时它也是未来高校“安身立命”的“入场券”。
国内北大、清华率先推出慕课,如今课程早已超过100门,课程修读人数破百万。
在越来越多高校趋之若鹜的当下,我们也要加入一些冷思考———慕课并非万能,慕课的深度、互动不足的特点,需要传统课堂去弥补。
另外,由教育部主推的微课,让人见识到更微缩版的课程,它又给师生们带来了哪些可能呢?体验:厦门大学学生李斌:我曾经在网上选学过若干门慕课,慕课不受时空限制,指尖一点就能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每次听讲都让我仿佛置身于北美高校的课 堂中。
但是,我也有和其他慕课使用者一样的感受,很容易中途“退课”,这大概和慕课学分不受承认有关。
另外,慕课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并不如想象中高,去年底我们在网上作过
一 个小调查,只有不到四成的大学生听过或学过慕课。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孙建伟:最近,学校正在给教师们作慕课培训。
在我的理解中,慕课给学生讲述的是课程的框架,具体的细节要通过线下的互动讨论进行。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成慕课。
慕课开设通识课程更为理想,像一些需要基础打底的课程,比如古代汉语,没有文言文的基础,开成慕课未必合适。
另外,国内一些高校开设的慕课,还没有将慕课与网络公开课相区别,依然采用远程教育的思路开设,互动的形式无非是发帖子、跟帖子、回帖子,没有语音聊天功能。
黄山学院教师周琼:去年年初,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微课大赛,不到20分钟的课程录制,给我的感受是微课对提高教学技巧有一定帮助,但是片段化的知识对学生学习并不见得有多大影响。
目前学生参与微课的方式只是给喜爱的教师投票,参 与的方式上仍有待提高,期待未来微课在学生预习、复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手记 要永远记住教育的本质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也日益深刻,其中也包括大学课堂。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在新技术的魅力和魔力面前,我们确有自身的弱点,但我们同样也可以认识到技术带给我们的问题,积极地面对潘多拉盒子打开后的种种困扰。
至于如何把握这些问题,其根本点,还是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
例如,老师使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演示,本意是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结果反而可能分散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
幻灯片甚至成为部分学生乃至老师“偷懒”的好方法。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应该喝令禁止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
毕竟,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幻灯片,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
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效果,才是评价某种教学工具是否具有价值的唯一标准。
而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把判断力交给教师,教师也可以在新方式的挑战下不断提高自己。
当对着PPT念不能吸引学生时,相信负责任的教师也会自我反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改进。
同样,把握住教育的本质,我们的大学才能够在慕课等新鲜事物面前保持冷静,不追赶潮流。
在慕课兴起之初,就有人担心慕课会使得一些教师失去工作。
诚然,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并且能够生发出刺激教师增强自身能力的积极作用。
然而,对着电脑学习慕课,永远不可能达到真实课堂内教师与学生实时交流的互动效果,更不用提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习者的自制力有着多高的要求了。
因此,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而言,慕课是真实课堂之外的第二选择,是学习者的兴趣补充。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最根本的任务,还是要对已经坐在课堂内的所有求知者负责,而只有对他们负责,好的课堂才能够感染千里之外的学习者们。
校园“低头族”让教师挠头,其潜在危害人们是否充分估量到了呢?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旭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即便一些学校采取上课收手机、下课归还的方式,在师生间形成一种“约定”,但这种“约定”仍然有一定局限性———手机 “低头族”丧失的教育机会 被收走后,就能保证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吗? 显然并非如此。
其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会使得他们丧失从其他媒介获得教育的机会”。
杨旭东解释说,教师的讲述是依靠印刷媒介生成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又属于口 耳相传的媒介。
那么,对于手机的过分专注,实际上排斥的是从印刷品及其他媒介中获得教育的可能。
令人忧虑的是,学生研习经典的能力日渐降低,完整地看一本经典原著似乎成了奢望。
当学生潜在的“受教育机会”被逐个剥离,这会是一件幸事吗? 中国高校刮起了一阵慕课旋风,而且越来越有刮“歪”的倾向。
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马知恩看来,高校慕课建设应该适度“降温”“,慕课的开设没有必要一拥而上、重复建设。
相比社会人士使用慕课,当前慕课在 高校慕课应适度“降温” 高校学生中的使用率并不高。
如何让慕课为学生所用比起盲目开课更为重要。
” 杨旭东指出,由于高校有强大的制度支持,惯性思维使得高校一面在响应慕课建设,一面也在担心慕课冲击现有高校、教师 存在的基础和利益。
“但是,物理时空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人类原始的渴望。
如何提高师生面对面探讨、切磋高深学问的水准,高校更须关注。
长远地看,物理空间的大学校园和在线高等教育将各得其所。
” 摄像头可以代替人眼监考,但是它也会产生一系列伦理、教育问题。
杨旭东指出,无人监考存在双重矛盾———由安装摄像头引起的学校与学生的信任矛盾;从教育测量目的出发,考查的是确定知识还是 传统课堂与新媒介互补 开放思维的矛盾。
前者的矛盾在于对“完全信任”的争执,后者则是对学业考核方式的质疑。
新媒介的力量掌握在使用者手中。
“传统课堂有固定的课时、时长、学期,而 通过微课、慕课传播的网络课堂可随时随地、可长可短,一门课程最精彩的呈现也许未必需要一个学期,在线或网络课程将会弥补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
”杨旭东说。
学生热衷于拷PPT,从人的心态上来看并无过错。
因此,“PPT带来的教学问题,更多的责任应该归咎于教师”。
采访中,一名高校教师孙建伟向记者如是 PPT应是思想的“脚手架” 表示。
杨旭东认为,教师把专业内容和自己 的思想完全放在PPT里讲授,知识从PPT转移到学生的U盘里,思想的深度 交流就会存在障碍。
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师生的研习切磋的气氛是教学之教育性的基础。
教师的PPT应该提纲挈领,呈现知识的导引图和思想的“脚手架”即可。
中国大学评论 4月2日,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方案》,首 批遴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的6个专业,与中国计量学院等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 养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
这种模式被认为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合作创新。
但是,笔者不得不指出,在现实中,如果合作学校只追求学历,这很可能成为“怪胎”,演变为无权授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的高职院校“曲线”升本,通过所谓的合作办学做文凭交易。
以笔者之见,这仍是在以学历为导向办学,我国高职要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应积极探索自授文凭。
根据我国学位条例,对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没有明确规定,可以参照的内容是“非学位授予单位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由原单位推荐,可以就近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
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同意,通过论文答辩,达到本条例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相应的学位”。
浙江高职和本科院 谨 防
四 年 制 高 姻熊丙 职 奇本 科 成﹃ 怪 胎 ﹄ 校的合作办学试点,就是 由高职负责具体的教学, 由本科院校负责学籍和学历学位管理。
如果能确保教育质量,这一探索还 是有尝试的价值的。
浙江教育部门也明 确要求试点高职院校要按照试点工作要 求,与
合作招生本科院校深入研究,会同 同相关行业企业,认真制订四年制高等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 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科学设置理论课 程体系和技术技能实践训练体系,明确 学历文凭和学位证书发放标准,形成
四 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但这一探索还有如下一些问题必须 解决。
首先,所有教学组织全部交给高 职,学历
授予质量如何保证?是不是在原 来高职基础上增加一年就授予本科学历 文凭?其次,学生在高职求学,授予另外 一所本科学校文凭,如何增强学生对学 校的认同感?本科招生放在高职培养的 学校,学生会认为自己是高职院校的学 生吗?两所学校按理都应对培养质量负 责,却可能出现都不负责的局面,如果出 现了质量问题,高职会称这是本科院校 授予的,本科院校称教学是由高职负责 的,如此一来,探索的结果就是在用本科 学历提高高职吸引力,也给了本科院校 增设计划(与高职院校合作招生计划单 列)的途径。
其中,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实行的 是国家授予文凭制度,因此很难避免学 校办学的学历导向和学生求学的学历情 结。
由于本科授予的学历文凭是国家承 认的,对高职而言,这一模式可实现提升 学历进而吸引学生的目标,培养质量和 特色倒在其次。
要改变这种现象,更有价 值的探索是实行高职自主办学、自授本 科及以上学历、学位,由社会专业机构对 学历、学位进行认证。
这样一来,高职会 有更大办学空间,同时会注重质量和特 色。
如果不保障质量,学位得不到社会认 可,也就没有学生报考,那怕学校宣称可 授予硕士、博士学位。
包括高职和本科合作授予的文凭, 其实也应该采取自主授予、专业认证的 方式。
就好比一些计划外招生的国际项 目,实行“3+1”或者“2+2”的办学方式,授 予国外大学文凭,再由国内教育认证机 构认证。
其中,有一种完全在国内求学的 国际项目,国外大学可以授予其本科文 凭、学士学位,但国内认证机构却不予以 认证,因为修读这一项目的学生根本没 有出国经历。
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要深入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 权,因此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是改革的大 势所趋。
只是由于目前的学位条例没有修 订,因此学校自授学位还不合法。
从改革 角度来看,我国应启动对学位条例的修 订,以落实纲要的改革精神。
结合目前高 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率先在高职领域 探索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高职的自主招 生已经先行一步,但自授学位却未提上议 程,并且与之相反,很多高职院校还希望 与更高学历层次学校攀亲戚。
高职办学者的担忧则是如果不授予 国家承认文凭,自己的地位更低,这是可 以理解的,但实则不然。
自主招生、自授 学位,可以让高职院校获得更大办学空 间,甚至全开放办学。
学校办学不能盯着 文凭,而是追求给学生货真价实的教育。
这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 教育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
如果国家能 允许部分高职尝试自授文凭,并借鉴对 出国留学文凭的认证方式进行认证,我 国高职会出现全新的办学局面。
这一理论影响着政党选举、机械革命、广告设计……进入数字时者代,同样也影响着高等教育。
在“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的当下,现身于课堂的新型媒介与高等按教育正在激烈地发生着“物理反应”“化学反应”。
本期我们透过教学中常见的四个媒介,分析其 背后产生的教育问题。
数字时代的课堂 姻本报记者温才妃韩琨 关键词:声音干扰,上课“低头族”“无纸化”课堂 看点:手机进入课堂之初,共同的默认规则是调至静音,否则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收到来电都会打扰课堂教学。
上课发短信取代传纸条成为学生上课交流的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变成课堂上最容易夺走学生注意力的电子设备。
2014年初,苏州大学等多所大学都在校内推行“无手机课堂”活动。
2014年11月,广西部分高校发起“亲近课堂善用手机”活动,19所院校联合承诺推行“无手机课堂”。
不过,在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有老师尝试让学生用手机写作业,实现“无纸化”课堂。
体验:苏州大学学生钱佳甜:对于“无手机课堂”,刚开始我挺不习惯的,手机上交后上课老想着,不时不自觉地摸摸口袋。
一周后就慢慢习惯了,现在上课专注多了。
以前一到教室同学们就开始各自玩手机,现在手机“上交”了,课前大家会翻翻书本,预习或者回顾下课程内容,上课时也不会总想着玩手机,课间同学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融洽,班级凝聚力得到加强。
苏州大学教师吴雨平: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玩手机,这首先是对课堂、对知识的最起码的尊重,同时这样做 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遇到疑惑时同学们不再依赖网站搜索,而是自己动脑筋思考或者相互讨论,边听边想。
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武汉大学学生孙柯:老实说,手机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基本没有。
只有在老师提到一些新内容、需要查询时,手机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上网浏览,搜寻有用讯息。
除此之外,手机只会对我们的注意力产生干扰,甚至有人会在课堂上玩手机游戏。
很多时候,我都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包里,尽量不去碰它,以保持我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力。
关键词:讲义、课堂报告看点:在数字时代,通过投影仪使用PPT幻灯片来呈现主要的教学内容成为大多数老师的选择。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可以方便学生把握知识点。
然而,学生们过分依赖老师的幻灯片,逐渐疏于自己整理课堂笔记,构成幻灯片教学的消极影响。
体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小溪:现在上课时不用PPT幻灯片的老师已经 很少了,但并不是每位老师都严格按照他们所展示的幻灯片内容进行教学。
本科生可能更希望老师的PPT内容详细些,这样方便期末总结重点进行复习。
但是,也有一些很有风格的老师不按照PPT的内容教学,上课时比较发散,想表达的内容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得特别认真地跟上老师的思路。
作课堂报告这件事有时也成为老师“偷懒”的方式。
有的老师会安排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做一次课堂报告,每周的任务安排下来,老师只需要评点几分钟,课堂时间都留给了学生。
虽然这可以锻炼学生合作、总结和演讲的能力,但整个学期的内容都围绕学生们做的十几份PPT展开,老师真的有几分“偷懒”的嫌疑。
淮北师范大学教师梁静:我之前尝试过做PPT,但是无论是自我感受,还是通过下课后与学生交流,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PPT上了,不会非常认真地投入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除此之外,PPT也会束缚老师的教学思路,对着幻灯片照本宣科的老师大有人在。
另外,幻灯片的存在往往使得一部分学生上课并不专心听讲,他们会认为“这些内容都在,下课就拿U盘拷走。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板书的效果反而更好,可以带动学生与我一起思考。
关键词:无人监考教室、高清录播教室、远程教育 看点:无人监考教室内安装摄像头,到底对学生是信任还是不信任?在有关信任的质疑声中,早年实行无人监考的武汉大学等高校逐渐隐匿,但仍挡不住中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加入“无人监考”的大军。
与此同时,传统的远程教育遭到了学习效力的质疑,教室里的摄像头也在更新换代中更具科技感。
体验:浙江工商大学学生陶红宇:去年期末,我们班申请了“大学英语”无人监考考场。
考场教室的前方安装有摄像头。
在我看来,无人监考更多考查的是个人诚信和同学间的信任,考场实行一人作弊,全班判作弊。
据学校老师说,只有出现考卷雷同的情况,他们才会调监控视频来核查有无作弊,并不会通过摄像头监视。
所以,摄像头并没有干扰到我们。
况且,相对于高中考试分分必争,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不挂科就好,作弊反倒成了大学里的小概率事件。
苏州大学教授晏世雷:我曾在苏大高清全程课堂录播教室里上过“普通物理”课。
我手持麦克风在课堂上走 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镜头马上会随着麦克风切换到学生身上。
摄像机全程记录了50多分钟的课堂,之后公布在校内平台,供课上一遍没听懂的学生全天候使用。
在有摄像机的教室中上课,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作好课前准备,包括课程设计、板书规范、章节何时打断等等。
面对镜头,人多少会有一点不自在,但是也能督促自己刻意回避一些动作,少说一些啰嗦的话。
一个建议,如今的摄像机仍然固定在墙上,如果摄像机能够移动,实验室教学的录播也将成为可能。
黄山学院教师周琼:在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时,我们接受了一段时间远程教育培训。
透过摄像机,同领域的全国教学名师为我们讲授课程。
视频学习让我们受益良多,但是问题也很明显。
比如,受训者与名师的沟通互动较少;受训者的学习无人监督,只要开着教学视频,就算人离开电脑,也算作学习量。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关键词:慕课、微课看点:随着电脑的普及,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颠覆性影响,同时它也是未来高校“安身立命”的“入场券”。
国内北大、清华率先推出慕课,如今课程早已超过100门,课程修读人数破百万。
在越来越多高校趋之若鹜的当下,我们也要加入一些冷思考———慕课并非万能,慕课的深度、互动不足的特点,需要传统课堂去弥补。
另外,由教育部主推的微课,让人见识到更微缩版的课程,它又给师生们带来了哪些可能呢?体验:厦门大学学生李斌:我曾经在网上选学过若干门慕课,慕课不受时空限制,指尖一点就能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每次听讲都让我仿佛置身于北美高校的课 堂中。
但是,我也有和其他慕课使用者一样的感受,很容易中途“退课”,这大概和慕课学分不受承认有关。
另外,慕课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并不如想象中高,去年底我们在网上作过
一 个小调查,只有不到四成的大学生听过或学过慕课。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孙建伟:最近,学校正在给教师们作慕课培训。
在我的理解中,慕课给学生讲述的是课程的框架,具体的细节要通过线下的互动讨论进行。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成慕课。
慕课开设通识课程更为理想,像一些需要基础打底的课程,比如古代汉语,没有文言文的基础,开成慕课未必合适。
另外,国内一些高校开设的慕课,还没有将慕课与网络公开课相区别,依然采用远程教育的思路开设,互动的形式无非是发帖子、跟帖子、回帖子,没有语音聊天功能。
黄山学院教师周琼:去年年初,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微课大赛,不到20分钟的课程录制,给我的感受是微课对提高教学技巧有一定帮助,但是片段化的知识对学生学习并不见得有多大影响。
目前学生参与微课的方式只是给喜爱的教师投票,参 与的方式上仍有待提高,期待未来微课在学生预习、复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手记 要永远记住教育的本质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也日益深刻,其中也包括大学课堂。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在新技术的魅力和魔力面前,我们确有自身的弱点,但我们同样也可以认识到技术带给我们的问题,积极地面对潘多拉盒子打开后的种种困扰。
至于如何把握这些问题,其根本点,还是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
例如,老师使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演示,本意是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结果反而可能分散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
幻灯片甚至成为部分学生乃至老师“偷懒”的好方法。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应该喝令禁止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
毕竟,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幻灯片,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
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效果,才是评价某种教学工具是否具有价值的唯一标准。
而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把判断力交给教师,教师也可以在新方式的挑战下不断提高自己。
当对着PPT念不能吸引学生时,相信负责任的教师也会自我反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改进。
同样,把握住教育的本质,我们的大学才能够在慕课等新鲜事物面前保持冷静,不追赶潮流。
在慕课兴起之初,就有人担心慕课会使得一些教师失去工作。
诚然,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并且能够生发出刺激教师增强自身能力的积极作用。
然而,对着电脑学习慕课,永远不可能达到真实课堂内教师与学生实时交流的互动效果,更不用提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习者的自制力有着多高的要求了。
因此,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而言,慕课是真实课堂之外的第二选择,是学习者的兴趣补充。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最根本的任务,还是要对已经坐在课堂内的所有求知者负责,而只有对他们负责,好的课堂才能够感染千里之外的学习者们。
校园“低头族”让教师挠头,其潜在危害人们是否充分估量到了呢?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旭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即便一些学校采取上课收手机、下课归还的方式,在师生间形成一种“约定”,但这种“约定”仍然有一定局限性———手机 “低头族”丧失的教育机会 被收走后,就能保证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吗? 显然并非如此。
其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会使得他们丧失从其他媒介获得教育的机会”。
杨旭东解释说,教师的讲述是依靠印刷媒介生成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又属于口 耳相传的媒介。
那么,对于手机的过分专注,实际上排斥的是从印刷品及其他媒介中获得教育的可能。
令人忧虑的是,学生研习经典的能力日渐降低,完整地看一本经典原著似乎成了奢望。
当学生潜在的“受教育机会”被逐个剥离,这会是一件幸事吗? 中国高校刮起了一阵慕课旋风,而且越来越有刮“歪”的倾向。
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马知恩看来,高校慕课建设应该适度“降温”“,慕课的开设没有必要一拥而上、重复建设。
相比社会人士使用慕课,当前慕课在 高校慕课应适度“降温” 高校学生中的使用率并不高。
如何让慕课为学生所用比起盲目开课更为重要。
” 杨旭东指出,由于高校有强大的制度支持,惯性思维使得高校一面在响应慕课建设,一面也在担心慕课冲击现有高校、教师 存在的基础和利益。
“但是,物理时空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人类原始的渴望。
如何提高师生面对面探讨、切磋高深学问的水准,高校更须关注。
长远地看,物理空间的大学校园和在线高等教育将各得其所。
” 摄像头可以代替人眼监考,但是它也会产生一系列伦理、教育问题。
杨旭东指出,无人监考存在双重矛盾———由安装摄像头引起的学校与学生的信任矛盾;从教育测量目的出发,考查的是确定知识还是 传统课堂与新媒介互补 开放思维的矛盾。
前者的矛盾在于对“完全信任”的争执,后者则是对学业考核方式的质疑。
新媒介的力量掌握在使用者手中。
“传统课堂有固定的课时、时长、学期,而 通过微课、慕课传播的网络课堂可随时随地、可长可短,一门课程最精彩的呈现也许未必需要一个学期,在线或网络课程将会弥补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
”杨旭东说。
学生热衷于拷PPT,从人的心态上来看并无过错。
因此,“PPT带来的教学问题,更多的责任应该归咎于教师”。
采访中,一名高校教师孙建伟向记者如是 PPT应是思想的“脚手架” 表示。
杨旭东认为,教师把专业内容和自己 的思想完全放在PPT里讲授,知识从PPT转移到学生的U盘里,思想的深度 交流就会存在障碍。
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师生的研习切磋的气氛是教学之教育性的基础。
教师的PPT应该提纲挈领,呈现知识的导引图和思想的“脚手架”即可。
中国大学评论 4月2日,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方案》,首 批遴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的6个专业,与中国计量学院等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 养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
这种模式被认为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合作创新。
但是,笔者不得不指出,在现实中,如果合作学校只追求学历,这很可能成为“怪胎”,演变为无权授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的高职院校“曲线”升本,通过所谓的合作办学做文凭交易。
以笔者之见,这仍是在以学历为导向办学,我国高职要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应积极探索自授文凭。
根据我国学位条例,对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没有明确规定,可以参照的内容是“非学位授予单位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由原单位推荐,可以就近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
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同意,通过论文答辩,达到本条例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相应的学位”。
浙江高职和本科院 谨 防
四 年 制 高 姻熊丙 职 奇本 科 成﹃ 怪 胎 ﹄ 校的合作办学试点,就是 由高职负责具体的教学, 由本科院校负责学籍和学历学位管理。
如果能确保教育质量,这一探索还 是有尝试的价值的。
浙江教育部门也明 确要求试点高职院校要按照试点工作要 求,与
合作招生本科院校深入研究,会同 同相关行业企业,认真制订四年制高等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 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科学设置理论课 程体系和技术技能实践训练体系,明确 学历文凭和学位证书发放标准,形成
四 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但这一探索还有如下一些问题必须 解决。
首先,所有教学组织全部交给高 职,学历
授予质量如何保证?是不是在原 来高职基础上增加一年就授予本科学历 文凭?其次,学生在高职求学,授予另外 一所本科学校文凭,如何增强学生对学 校的认同感?本科招生放在高职培养的 学校,学生会认为自己是高职院校的学 生吗?两所学校按理都应对培养质量负 责,却可能出现都不负责的局面,如果出 现了质量问题,高职会称这是本科院校 授予的,本科院校称教学是由高职负责 的,如此一来,探索的结果就是在用本科 学历提高高职吸引力,也给了本科院校 增设计划(与高职院校合作招生计划单 列)的途径。
其中,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实行的 是国家授予文凭制度,因此很难避免学 校办学的学历导向和学生求学的学历情 结。
由于本科授予的学历文凭是国家承 认的,对高职而言,这一模式可实现提升 学历进而吸引学生的目标,培养质量和 特色倒在其次。
要改变这种现象,更有价 值的探索是实行高职自主办学、自授本 科及以上学历、学位,由社会专业机构对 学历、学位进行认证。
这样一来,高职会 有更大办学空间,同时会注重质量和特 色。
如果不保障质量,学位得不到社会认 可,也就没有学生报考,那怕学校宣称可 授予硕士、博士学位。
包括高职和本科合作授予的文凭, 其实也应该采取自主授予、专业认证的 方式。
就好比一些计划外招生的国际项 目,实行“3+1”或者“2+2”的办学方式,授 予国外大学文凭,再由国内教育认证机 构认证。
其中,有一种完全在国内求学的 国际项目,国外大学可以授予其本科文 凭、学士学位,但国内认证机构却不予以 认证,因为修读这一项目的学生根本没 有出国经历。
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要深入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 权,因此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是改革的大 势所趋。
只是由于目前的学位条例没有修 订,因此学校自授学位还不合法。
从改革 角度来看,我国应启动对学位条例的修 订,以落实纲要的改革精神。
结合目前高 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率先在高职领域 探索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高职的自主招 生已经先行一步,但自授学位却未提上议 程,并且与之相反,很多高职院校还希望 与更高学历层次学校攀亲戚。
高职办学者的担忧则是如果不授予 国家承认文凭,自己的地位更低,这是可 以理解的,但实则不然。
自主招生、自授 学位,可以让高职院校获得更大办学空 间,甚至全开放办学。
学校办学不能盯着 文凭,而是追求给学生货真价实的教育。
这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 教育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
如果国家能 允许部分高职尝试自授文凭,并借鉴对 出国留学文凭的认证方式进行认证,我 国高职会出现全新的办学局面。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