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B042021

打不开 5
年8月4日星期三责编:海鹰美编:江龙投稿邮箱:yy1220@ Citsyupplement身/ 边/ 人/ 身/边/事 XIAMENDAILY 我的退役故事征选文登 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 投稿邮箱:csfk@ 兵哥回乡当农民 ♥唐杨轩1997年11月,20岁的郭佳辰大学毕业。
橄榄色的梦想引领着他,他一路辗转,走进了徐州琵琶山的军营。
在部队,他入了党,还当上了班长。
退役时,郭佳辰向连队领导承诺,自己在连队是骨干,回到家乡也要闯出一片天地,好好回馈社会、服务群众。
郭佳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厦漳大桥旁,他承包了一大片山地,做起了生态农场,他自己当起了农民,也帮助附近的村子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
然而,农场的管理,繁琐而事无巨细,涉及嫁接、剪枝、疏果等,郭佳辰起初都不熟悉,把握不好时间,农业技术上也不到位,走了不少弯路。
第一年下来,他的生态农场颗粒无收,还赔进去不少钱。
郭佳辰没有灰心,五年军旅生涯,在他身上刻下了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
他开始没日没夜,苦学农业管理,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果农请教栽培及管理技术。
因为前期一直亏本,雇不起工人,他痛定思痛,索性对农场进行改造。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都亲力亲为。
四野无人的大山,台风来临的前夜,他一个人拆解屋檐下的桅杆,跟台风抢时间,终于在风雨肆虐前装好了门框。
那一夜,战友怕他一个人在台风天里深居山野,心中抑郁,便给他打来电话问候。
谁知郭佳辰笑声朗朗如往常,他跟战友聊起新兵连时的“进攻示范演练”,腿上绑着厚厚的砖石,无数次反复训练动作,直至双腿麻木,最终练成整齐划一的步伐。
他们亦聊起“徒步全武装野营拉练”,全程两百多公里,霜雪出行,日夜兼程,一路上还要随时应对突发险情。
后来,电话信号因台风肆虐而中断,战友在第二天收到了郭佳辰的短信,他反过来安慰战友说:“放心!军人不怕吃苦,而且最能吃苦。
复杂的环境能熔炼军人的机智和灵敏,艰苦的磨砺能锻造军人的勇敢和无畏。
我是军人,我能!”如今,农场在郭佳辰的用心打理下,风光旖旎,分外迷人。
满山遍野的生态杨梅林,以及天然长成的百香果,在雨露中拔节,掩映着几落闽南风情的建筑,古朴的泡茶亭,条石掩映的影音室,茉莉花香氤氲的小院子,以及三两间清雅的民宿……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生态农场里笑声阵阵,都市里的人们驱车而来,郭佳辰的生态农场,成了他们心中的桃花源。
而郭佳辰的农场,也先后被评为“生态杨梅釆摘基地“”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等。
多年辛苦付出,靠自己的双手,换来令人欣喜的收获。
郭佳辰把这一切都归功于部队的锻炼,尽管已离开军营十多载,他依然保留着军装和军被,每年“八一”建军节都要拿出来晒一晒,穿一穿,盖一盖。
一日从戎,一生是兵。
闽南话说:“能把吃苦当吃补的,一定是军人。
”郭佳辰对他的战友说,他将更加努力打造农场生态链,不管多苦多累,积极带动周边果农提升经济效益,继续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育儿经♥张少亭 教外孙包饺子 读小学三年级的大外孙和读幼儿园大班的小外孙女放暑假了,两只“神兽”出笼,宁静的家里犹如开水沸腾起来。
我祖宗十八代都是地道的闽南人,习惯了闽南口味,可为了两个外孙,我们也时常包饺子——两个外孙继承了他们爸爸的东北血脉基因,喜欢吃面食,尤其喜欢吃饺子。
既然两个外孙爱吃饺子,我就教他们学包饺子。
我把韭菜肉馅、饺子皮端到餐桌上,两个外孙兴奋地跑到我面前,我先示范包一个饺子给他们瞧瞧,然后交代注意事项:馅多了,饺子皮会破,包不成;馅少了,饺子瘪,难看也不好吃;包饺子时要把饺子皮捏紧,不然会露汁露馅。
两个外孙学得很快,他们边包饺子边说:“这个饺子给爸爸吃,这个饺子给妈妈吃……”他们包了二三十个饺子,尽管包的饺子看起来不够美观,但我依然喜在心头,这可是外孙们第一次包饺子啊。
很快,饺子下锅了,我把煮熟的饺子端到餐桌上,两个外孙专挑自己包的饺子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不停地说“饺子特别美味”,还真是,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最开心的。
下午,我给大外孙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外公教我包饺子》,大外孙欣然接受。
因为有亲身经历,大外孙的作文写得生动有趣,用词也准确。
我很高兴,我教两个外孙学包饺子,真是一举两得,他们不仅学习了包饺子,体悟到劳动的乐趣,大外孙还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暑假作文。
人生在世数十年,一日三餐必不可少,我教两个外孙学厨艺是迟早的事儿。
我认为,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大有好处。
老照片♥蒋国庆那年,弟弟去当兵
1 2 这张珍贵的全家福(图1),是弟弟当兵临走前我们一家人在漳州照相馆拍摄的。
1980年底,弟弟(图一后排右一)高中毕业,光荣参军。
当时,我(图一后排右二)已经退伍了,在厦门东渡渔港建设指挥部工作,大妹妹(图一后排左二)在宁化工作,小妹妹还在农村。
弟弟是我们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直很得父母疼爱,走过枪林弹雨的父亲希望弟弟能到军营接受锻炼。
父亲是老军人,参加过解放厦门的战役,他自然知道部队生活的艰苦,但他更知道温室里养不出能经风雨的接班人。
那年,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好多亲友劝父母亲:“你们年纪大了,身边留个孩子才能有个照顾。
”但父亲很坚定,母亲也没反对。
于是,弟弟就到舟山海军基地当了
名海军(图2)。
198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母 亲到上海出差,特意绕道舟山,去海军基地看弟弟。
令母亲惊喜万分的是,本来文弱的弟弟,在军营磨炼了几个月,明显壮实多了。
弟弟身穿海军蓝白色军装的模样,就这样深深地定格在母亲的脑海里。
这些年来,已90多岁高龄的母亲忘记了许多事,但弟弟穿军装的样子,她永远也忘不了。
那次,母亲到部队探望儿子,经部队领导同意,她还乘坐海军的舰艇出海。
母亲从小在厦门长大,见过大海,小时候每当她看到大船从眼前驶过,她就想,能坐上那样的大船该多好啊。
那次到海军基地探望弟弟,她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乘坐弟弟与战友们驾驶的舰艇出海,让平生第一次 坐过舰艇的母亲十分兴奋,她说:“舰艇驶出军港,乘风破浪驶向前方,海风吹着我的头发,我兴奋得像个小孩,东摸摸西瞧瞧,样样都觉得新鲜、稀奇。
”至今,她依然能叫出舰艇上弟弟战友的名字,可见当年的经历对母亲而言是多么刻骨铭心。
光阴似箭,转眼40余年过去了,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母亲也已93岁高龄,我们四兄妹都成了爷爷奶奶,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看着这些老照片,回忆弟弟当年入伍的情景,我不由得想起2001年我把儿子送到部队锻炼的往事。
那年儿子入伍时,年迈的父母亲特意赶来厦门欢送。
父母亲很欣慰,军人的情结,军人的家风,在我们家代代相传。
一家三代都是军人,我很自豪! 相思树♥陈玲玲爷爷的黄皮背包 自我记事起,每次爷爷回老家,都骑着一部老式自行车,车后夹着一只黄皮背包。
背包里经常装着一叠厚厚的信件,还有一些一分钱、两分钱、五分钱的硬币。
这只黄皮背包,装着我和弟弟满满的童年回忆。
爷爷是归国华侨,退休前在侨联工作。
他有一项工作是周末回老家一定要做的,那就是回复信件。
老家房子的客厅有一张圆餐桌,也是爷爷的书桌。
每次爷爷回复信件,我就在旁边看着,看着爷爷用钢笔写出一行行苍劲有力的汉字,汉字中偶尔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
爷爷戴着老花镜,写得专注,我也在一旁看得出神,字里行间仿佛有股神奇的魔力。
渐渐长大,我识得的中英文也随之多了起来,懂得黄皮背包里的每一封信,都承载着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拳拳赤子之心。
春来秋往,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
村里成立了保健所,是在陈氏祠堂上加盖的,改善了远近八个村庄卫生院皆无的医疗窘况;医生来了,先有市华侨医院派驻的医生下乡,后有知名中医来村里,在保 健所服务群众;村小学、村中学一所所建起来了,毕业于省内师范院校的年轻教师们来了,解决了农村孩子读书不便、学校师资薄弱等问题。
爷爷写的回信中,记录家乡变化的照片也一张一张多了起来。
转眼,爷爷退休了,而黄皮背包却没有退休,只是多了些黄布补丁。
包里,来自海外的信件少了,爷爷和回国探亲的华侨的合影却多了起来,还新添了一本记录海外华侨寻根寻亲信息的笔记本。
爷爷依旧从包内掏出一枚枚硬币,这些硬币最终都进了我和弟弟的储钱罐里,只不过那些硬币的币值已从几分钱变成了一角、二角、五角。
前些年,爷爷生病住院了。
住院的第三天,病房转来一名50岁左右的病人,一进来他盯着爷爷看了几眼,激动地从病床上爬起来,喊着:“恩人!印尼排华时,是您接我回来的啊!当时我还小,但我记得您……”后来聊天时才知道,当年爷爷接受任务,接回了好多在印尼的同胞,并帮助他们在双第华侨农场安了家。
他颤抖着双手指着病房床头的黄皮 背包,哽咽着说道:“这就是恩人您那时随身带着的背包呀!”他回忆说,当年爷爷的出现犹如一束光,照亮了海外游子漂泊的心,那个场面令他永生难忘,本想着这辈子再无相见言谢的机会,未料他竟又再次遇到了恩人! 最后一次看到黄皮背包,是爷爷葬礼后我们整理他老人家的遗物。
此时的黄皮背包已满是补丁,掉皮严重到一碰就有颗粒状粉末掉落,背包的带子也已断裂,打着结勉强连着,它已破旧不堪,可爷爷一直舍不得丢弃它,它竟陪着爷爷度过了大半辈子。
当我打开它时,从里面掏出了不少合影,来自海外的华侨信件,爷爷在人民大会堂做报告的照片等,这些都是爷爷的珍藏。
黄皮背包是爷爷当年回国时,我的曾祖母给爷爷的,它陪同爷爷漂洋过海,回到祖国,回到家乡,它数十载春秋默默地陪伴着爷爷,满载乡情亲情。
虽然黄皮背包已经无法使用了,被整理到储物间里,但爷爷满腔的爱国爱乡情怀一直激励着我,鞭策着我砥砺前行。
读来读往♥淇霖写作是件快乐的事 趁着周末比较空闲,我把自己这两年来发表的作品进行了整理,才发现从去年2月以来,我在《厦门日报》“城市副刊”等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散文和诗歌已有23篇,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自从爱上写作,我越来越发觉,写作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记得退役前,有战友跟我说:“以后到地方工作了,千万不要说自己会写材料,否则可能就有写不完的材料了。
”开始我认为这是战友对我的关心,怕我太辛苦了,可是静下心来想想,又觉得不对,从军十几年,正是部队培养了我们能吃苦的精神和良好的能力素质,如果什么都藏着掖着,既对不起部队,也对不起自己。
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我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单位写了不少材料,特别是有一次,我结合工作实际,在深入采访的基 础上写了一篇纪实散文《我为村民上楼献真情》,在单位网站的专栏发表,引起了很多同事的关注和共鸣,我也慢慢地被大家熟悉了。
不过,如果要说真正爱上写作,还要从我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结缘开始讲起。
过去,我经常阅读“城市副刊”上的文章,却一直没有勇气投稿。
2019年底,因为陆续在单位网站的专栏发表了一些文章,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具备了上副刊的水平,就写了两篇散文投给编辑老师的邮箱,就在我不停期盼时,我收到了编辑老师给我的回邮“:文章总体还可以,就是公文的痕迹太明显,副刊的文章写的是身边人身边事,不一定要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必须是真情实感。
”编辑老师的指点,一下帮助我找到了写作的症结。
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一方 面认真阅读“城市副刊”,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写作思路,去年2月,我写了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在反复校对之后,我鼓起勇气向副刊投稿,仅过了三天,“城市副刊”的编辑老师就给我发来了信息,指出了文章中的不足,让我激动不已。
我永远忘不了去年3月4日,“城市副刊”第一次刊发了我的文章《怀念外公》,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地写作、投稿,逐渐找到了写作的技巧,过去文章中的“公文味”也淡了许多,不仅陆续在副刊发表了几篇散文,还获得了“爱心厦门你我同行”主题征文的优秀奖。
每每看到自己的文章见报,我都会开心好几天。
我要感谢《厦门日报》“城市副刊”,更要感谢副刊的编辑老师,是你们真诚的帮助,让写作成为我生活中快乐的事。
再回首♥凡是清种花老人 小时候,我家隔壁住着一位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皱纹。
老人早年丧妻,无儿无女,独守老旧的三合院,天井里层层叠叠摆满大大小小的花盆,盆里种着各色花花草草。
因为只隔一堵墙,我常到隔壁赏花,也帮着老人侍弄花草。
老人看我也喜欢花草,就毫无保留地把积累多年的经验传授给我,教授我很多知识,如金盏花耐寒,天竺葵耐旱,半枝莲喜光等。
养花是门学问,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我就成了“花控”,做梦都会梦见花,比如,我梦见自己坐在一朵睡莲上,朦胧中,那朵睡莲从水中飘起,带我飞向一个开满鲜花的仙境…… 不像村里的其他老人,种花老人家正厅的供桌上,既无佛像,也无香炉,而是端端正正地摆着一盆像仙人掌的植 物。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纳闷,为什么它如此重要?终于有一天,老人告诉我,这是他心目中的“花仙”,叫昙花。
既然是花,为何从来不见它开花?我一脸茫然。
老人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却故意笑而不答。
夏至过后的某一天,老人忽然约我,晚上到他家里来“看戏”。
我不知道看什么“戏”,急于解谜,恨不得把太阳拽下,让黑夜早早降临。
刚刚吃过午饭,我就瞎叫肚子饿,闹着要母亲早点做饭。
晚饭一端上桌子,我就三口并作两口吞,饭碗一丢就往隔壁院子跑。
母亲见状,猜不透我搞什么鬼,只能叮嘱我早点回家。
夏天昼长,都六点多了,夕阳依然挂在山边。
老人见我来得早,就先和我一起整理花花草草。
不知不觉,月亮升 起,皎洁的月光洒下人间,老人肯定地告诉我,一会儿就能看到昙花开花的精彩“表演”了。
果不其然,当晚八点多,第一朵昙花在月光下“首秀”,洁白的重瓣一层层向外打开,舒缓而柔美。
仿佛有约定一般,别的花蕾也迅速加入“群舞”中来,纷纷绽开美丽的花瓣,露出淡黄色的花蕊,空气中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从慢慢打开花瓣,到花朵完全盛开,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两个小时。
意犹未尽的我很是诧异,种花老人是怎样算出昙花一定是在今夜开花的?这成了我百思不解的一个谜。
后来,我才明白,昙花开花是有前兆的,一旦花苞呈钩状,且“钩钩”朝上,就预示着“好戏”即将上演,只怪我平时粗心,没有仔细观察,错过了欣赏昙花开花的“序幕”。
开笔♥夏未央 雨中莲 酷暑时节,疫情的阴霾再次笼罩上人们心头。
在此之前,厦门已连续580多天没有疫情,不速之客“德尔塔”,打乱了厦门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厦门第一时间积极开展全面、科学、精准的防疫工作。
冲在一线的勇士们迅速筑起铜墙铁壁,市民积极配合,戴上口罩自发前往核酸检测点,自律而有序。
细心的市民发现,在35摄氏度的高温下,医务人员的手套被汗水浸湿,双手被浸泡得起了褶皱。
从天明到夜幕,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社区网格员、自觉排队检测的市民,构成了一幅具有内在张力的画面,这股内在的力量足以消融疲惫和恐惧。
乐观幽默的厦门网友还编了各种段子,比如:“在厦门做核酸检测,一定要注意排的是核酸还是沙茶面。
别排了半天排了碗沙茶面!”我不由得在心中感叹“高手在民间”,也与大家一起在心里默默地呐喊“加油,‘沙茶面’!” “屋漏偏逢连夜雨”。
八月第一天的傍晚时分,天公下起了暴雨。
一时间,部分街区海水倒灌,路面被淹。
厦门人乐观,调侃道,真是“涝疫结合”。
抗疫防涝的一线工作人员通宵达旦,与时间赛跑,市民们则自觉居家,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厦门从来都是一座充满韧性的有爱的城市。
难以忘怀,当年“莫兰蒂”疯狂来袭,坚强的厦门人自发地加入重建家园的行动中。
相信今天也是一样。
大家一定能够众志成城,捍卫生命健康和美丽温馨的家园。
晚上9点多,暴雨终于停止。
宅家一天后,趁雨停,将垃圾拿到楼下定点投放处。
负责垃圾分类的大爷戴着口罩坚守在岗位上,照例严格地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雨后的空气分外清新,池塘里的青蛙大概是受到暴雨惊吓,不敢像以往那样放声高歌,只敢偶尔怯怯地喊一声。
昏黄的灯光下,看到池塘里有一株盛开的白莲,亭亭玉立在成片碧绿色的莲叶中。
真是坚强的花儿,它们如此柔嫩,却又如此坚强,经历暴雨的摧残却仍璀璨绽放,不染不妖。
我们的生命,何尝不像一朵花?它极脆弱,一个微小的病毒,都可能将我们置于死地,但它又极伟大极坚强,每一个有爱的瞬间,每一点智慧的光芒,都像是生命之花绽开了它芬芳的花瓣,如此壮丽美好。
英勇战疫中,也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愿,人间有情,山海无恙。
(作者附言:经常看“城市副刊”,很喜欢副刊的文章,这是我第一次投稿,有感而发,请编辑老师指正。
) 人间草木♥伟琛 种瓜记 我的朋友圈在沉寂了四年之后,终于有了一条新动态,无他,只因我种的西瓜终于长成了三个。
炎炎夏日里,辛勤的耕耘有所收获,我满心的喜悦不言而喻。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经验不足,那三个西瓜没有及时采摘而错过了。
若问起身边人哪种水果最能代表夏季,相信不少人的第一选择是西瓜,我也不例外。
在这漫长难挨、暑热蒸腾的夏季,还有什么比果肉细腻多汁、味道清甜爽口的西瓜更能消渴解暑的呢?若能吃上亲手种植的西瓜,那种畅快与满足感一定会大大升华。
4月中旬,我从网上买来五株西瓜苗。
傍晚时分,我迫不及待地来到楼顶菜园,间隔四十厘米左右,用小铲子挖出五个小坑,将瓜苗分别栽下,用肥力较足的基肥将小坑填平压实,用水杯轻缓地浇水,让土壤富含水分,以防第二天瓜苗被火辣辣的阳光暴晒致死。
经过最为关键的头两天,有三株瓜苗挺了过来,虽然依旧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瓜苗青翠,仿佛能感受到生命力在里面盈动,我不觉松了口气。
每日浇水两次,每隔四五天施一次肥,看到它们每天都能抽出几片新叶,瓜藤也一点点变长,再分叉出三五条瓜藤,我的希望也随着瓜藤不断向四周、向更远处延伸扩展。
终于有一天迎来了花开,黄中带点绿的花儿,比起冬瓜那黄艳艳的花朵来并不惹眼,但小巧玲珑、娇俏可爱,我的心情也如小花般舒展开来。
虽然瓜藤上开出的花不少,但长成的西瓜并不多。
庆幸的是,最终有3个在5月下旬“突破各种艰难险阻”长成了苹果般大小,这三个还未成熟的小小瓜儿便成了我每日关注的焦点。
6月上旬,雨水较为丰沛,这三个小西瓜也在雨水的滋润下长成了西柚般大小。
没想到的是,有一天雨下得特别大,我偷懒没上顶楼去看看它们,结果第二天上去一看,其中两个西瓜也许是因为吸收了太多的水分,竟然裂开了,还有一个西瓜没裂,我仔细观察,才发现它被害虫蛀出一个大洞,已经腐烂了。
我这才意识到,我种的西瓜早已成熟、只能长到这般大小,而我却拿以往的老经验对西瓜种植进行想象,还以为我能种出五六斤甚至十来斤的大西瓜呢。
我别提有多懊恼了,若是能早点发现端倪,这会儿就能吃上自己种的西瓜了吧。
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我决定继续尝试种西瓜,我将西瓜的种子种在花盆里,每天浇灌,竟然长出了八株幼苗,分苗后瓜苗全部成活。
我依然是除了雨天之外,每日早晚给瓜苗浇水,比之往日更频繁地施肥。
7月中旬,我离开厦门四天,回厦时立刻跑上楼顶看它们,它们以更为繁茂的姿态迎我归来,其中两株还开出了花朵。
如今,有一个小西瓜已长成青枣般大小,我每日精心照顾,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不是吗?

标签: #不见了 #电脑 #网络 #路由器 #不稳定 #字幕 #已被 #视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