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渔歌中的鱼歌,微信打字覆盖后面的字怎么办

04潮州文化czrbcf@ 责编:张楚藩电话:23567732018年6月19日星期
潮汕渔歌中的鱼歌 □陈友义 潮汕渔歌是潮汕歌谣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潮汕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渔歌是潮汕沿海渔民在长期“讨海”掠鱼的渔业生产中创造的。
潮汕渔民掠鱼、养鱼、腌鱼、晒鱼、卖鱼、吃鱼;他们爱鱼、歌鱼、唱鱼,产生了丰富的鱼歌。
这些唱鱼之歌,凝聚着渔民浓郁的鱼情结,成就潮汕丰富鱼文化。
鱼名歌 潮汕渔民用渔歌唱鱼。
他们在创作渔歌中,精心创设一些用于传授鱼文化、普及鱼知识的鱼名歌。
《潮汕鱼名歌》《南澳鱼名歌》等是属。
《潮汕鱼名歌》唱道“,正月人游安,铜钦鼓首闹呛呛,鲤鱼怀春去游玩,乌脐脚后乱咬人。
二月是春天,杨官骑马去娶妻,红鱼梳妆待出阁,鞋底嘴企一边。
三月人踏青,花酥大肚好过象,乌调生孬卜卜跳,苦初轻浮假食帝。
四月梅落沟,乌鱼乌乌免梳头,宅鱼软软全无骨,尖鱼尖尖如铭头。
五月端午时,鲫鱼母子落河池,脚虾弯腰去迎接,鲐鱼目赤唔看伊。
六月谷上埕,鲻落田去寻兄,寻到鳗鱼回家转,遇着鳗鱼同路行。
七月七夕来,带柳无娘心唔开,欲娶花挑小娘仔,虎鲨无端起祸灾。
八月 是中秋,星鱼水帕海中泅,蚶蚝店难寻觅,鳖母产卵上沙洲。
九月寒露风,乌鸡巴浪上镇关,看见金鱼貌清彩,害伊二人目圈红。
十月人收冬,鳞鱼带鱼结成双,鲈鱼暗中去捣乱,松鱼骂伊唔肖人。
十一月来冬节天,鱿鱼墨鱼骂女,咒骂女唔正派,乱拖赖哥落水乡。
十二月北方呼呼叫,皇伴妻去旅行,花仙娘仔多俊秀,毛蟹看到目孬斜。
三冬去尽是过年,水族聚会唱团圆,鱼虾蚶蟹成百样,问君哪样味新鲜?”这首鱼名歌从正月唱起,一直唱到十二月,巧妙地把30多种鱼拟人化地唱出来,趣味无穷,而且活龙活现,令人拍案叫好,不得不佩服潮汕人的聪明。
《南澳渔名歌》唱到“,是谁认得天顶星?是谁认得海鱼虾?相伴月华有七星,南辰北斗出秋夜。
正月带鱼来看灯,二月春只假金龙。
三月黄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无鳞。
五月好鱼马鲛鲳,六月沙尖上战场。
七月赤棕穿红袄,八月红鱼作新娘。
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蛴脚无毛。
十一月墨斗收烟幕,十二月龙虾持战刀。
海底鱼虾真正多,恶霸歹鱼是赖哥。
海蜇头戴大白帽,海龟身上穿乌袄。
” 此外还有《潮汕十二月渔歌》。
上述几首较为流行的潮汕渔歌是按十二个月份潮汕盛产的鱼类来颂唱的,汕尾的《百鱼名歌》、达濠的《百鱼歌》则是唱出了百种鱼,是潮汕鱼名歌的佼佼者。
“四月梅落沟,乌鱼乌乌甭梳头,佃鱼软身又软骨”。
这是达濠的《渔歌猜调·佃鱼歌》。
文脉印记 与潮汕鱼名歌大多是唱多种鱼的不同,这首渔歌是单独唱一种鱼———佃鱼。
掠鱼歌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在传统社会,潮汕人“耕三渔七”,“讨海”掠鱼是最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之
一。
潮汕渔歌中,掠鱼类的渔歌占了较大的比重,《采鱼歌》《捞鱼都是东风力》《胶丝落海鱼落网》等是较具代表性的掠鱼歌,当中有几种情况值得我们认识。
(一)反映渔民“讨海”掠鱼之艰辛惊险 “行船三分命”,这是众多潮汕“讨海人”流行的口头禅。
旧时的潮汕渔民,生产技术与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落后,船小排细,气象把握全靠经验。
面对变化无常的滔滔大海,他们驾着小船、小竹排,勇闯浪潮,如遇到暴风巨浪,极可能船翻人沉,葬身鱼腹。
面对恶劣的生产环境,面对艰难的“讨海”活,渔民虽然勇敢顽强,战天斗海,但总觉得力量弱小,总感到非常无助。
他们哀叹,他们悲愁;他们只能放歌高唱,把心中的痛苦,无奈地唱出来。
《采鱼歌》唱道“,海水深深索呀索原在,四十日乌寒来,刻苦耐,刻苦耐;心想死掉本命路,想着家贫呀又再来,又再来!”这首渔歌表达了渔民“讨海”掠鱼的艰辛。
《芹澎篙桨真难捱》唱到,“芹澎篙桨真难捱,流水匆匆石还在;本欲辞了芹澎路,衣食逼人人再来。
”尽管南澳芹澎岛是航行的危险区,但生活所逼,渔民不得不冒生命险危险去芹澎捕鱼。
《芹澎景致古传来》唱的是“,芹澎景致古传来,东有佛翁北战台;佛翁能劈神仙蚊,前面恰鼎有二个;忽听东畔黄牛叫,西畔龟蛇吼起来;渔火满海如星星,赛似海上游灯楼;落海讨掠三分命,食似官家宿然丐。
”这首渔歌描写了南澳芹澎小岛周边礁石以及捕鱼时的壮观场面,表现了渔家捕鱼的危险与生活的艰辛。
《轻风细浪鱼儿肥》唱着,“轻风细浪鱼儿肥,小雨多雾不思归;但愿鱼儿多落网,回家那怕满身水。
”这首渔歌描写了渔民在雨天多雾、满身是水的情形下都“不思归”,只想多捕鱼。
可见渔民生活是何等艰辛与不易。
“白垂垂,眺开湾外三支桅。
眺开湾外六片桨,亚妹睇着心头开。
气苍苍,眺开湾外三领帆。
眺开湾外六片桨,亚妹睇着心头松。
”这首名为《白垂垂》的渔歌,运用叠字、反复等修辞手段,刻划渔家妇女盼夫捕鱼平安归来的情态。
(二)表达渔民翻身得解放、渔业丰收之喜悦心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渔民翻身得解放,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造新船,勤出海,多下网,夺高产,男女老少总动员齐努力,生活水平就日益提高。
《出海歌》:“渔民出海如行兵,海面渔船如兵营。
苦战南海鱼满载,旗开得胜显名声。
” 《千帆齐征太平洋》唱到,“渔 民出海如行兵,海面渔船如兵营。
苦战南海鱼满载,旗开得胜显威名。
跃进热情似火烧,千帆齐征太平洋。
唔怕大风唔怕狼,要掠万载马鲛鲳。
”这首渔歌体现了渔民踊跃投入渔业生产的积极性。
《闯海歌》这样唱道“,船舱内底好困人,船舱外口涌巨浪。
阿舵一身好本事,顶风踏浪把鱼牵。
想要山珍入深山,想要海珍海敢跨。
掠鱼若无胆子大,难吃海中马鲛鲳。
”渔歌淋漓尽致地张扬了渔民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捞鱼都是东风力》唱道“,南风去了东风来,东风来了笑面开。
捞鱼都是东风力,鱼虾满载伊送来。
”这首渔歌表达了渔民丰收时节的喜悦心情。
(三)反映新社会妇女参与“讨海”掠鱼 在潮汕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相当突出。
妇女是避忌下船出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翻身得解放,社会地位提高,他们也与男人一样,驾船出海掠鱼,展示中华儿女多奇志。
“海天空阔水蓝蓝,滚滚浪花好风光。
乘风破浪出海去,巾帼英雄志气昂。
”这首名为《巾帼英雄志气昂》的鱼歌,就是这样的渔歌。
(四)表现多种“讨海”掠鱼方式
1、撒网《手网提起啉隆声》唱道,“手网提起啉隆声,抛落深坑鱼就惊;金龙金鲤成双对,惊畏流水无人情。
”这是一首描述撒网掠鱼的歌谣。
《胶丝落海鱼落网》唱到,“舵今要桅桅要帆,帆今要船船要人。
胶丝落海鱼落网,社社渔船要头鬃。
”这首渔歌运用顶针、复辞、对偶等修辞手法,反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渔业生产集体化和渔具改革的时代风云。
《捕鱼》唱的是“,头帆风起高映映,二帆车起船会行。
头帆风起高映映,二帆车起船会行罗……队队渔船到渔场,渔船队队齐下网,一网打来一网打……风猛帆飞我不怕,定要赛过男儿郎,男儿郎呀男儿郎,定要赛过男儿郎。
”这首朴实、奔放的渔歌,既起到了协调众多渔民起帆出海动作的作用,又把人们带进那战风斗浪、生死搏斗的雄壮场境中。

2、敲罟《敲罟歌》唱着,“一夫一妻,三十六仔团团圆;为着财利拆分去,父母一叫到身边。
”这首渔歌采用比拟手法,生动介绍了南澳渔民的一种捕鱼作业———敲罟。
敲罟由罟公、罟母二艘大船及36艘小艇组成,渔工200余人。
作业时,在罟公、罟母的指挥下,先围成一大圈,一齐敲响锆声,逐渐缩小包围圈,让鱼群朝着无声的罟公、罟母间撒下的网口游去,以此收获。

3、牵陆丰渔歌《牵鱼就要牵头》唱道“,吹螺就要螺声响,闯海就要闯远海;扯航就要扯满帆,牵鱼就要牵头。
”这首渔歌表达了渔民争先奋勇的情景。

4、掇鱿《努力掇鱿》唱道,“四月天时 烧又晴,整理竹排去出澎;感谢政府放渔贷,努力掇鱿一整夜。
”这首渔歌是一首描写南澳渔民到南澎岛周围掇鱿鱼的渔歌。
鱼谜歌 鱼谜歌就是将一些鱼名以猜谜的形式制作而成的鱼歌,它往往是对唱的,一方诱导对方应对,可以是一人对一人,一人对一群,也可以是一群对一群;有的则是彼此斗智斗巧,故而也有称为斗歌的。
《猜谜歌》就是一首有名的鱼谜歌。
甲:乜人晓得天顶星?乜人晓得海底虾?乜人晓得砻脚米啦?乜人晓得树尾花? 乙:神仙晓得上顶星,龙王晓得海底虾,米筛晓得砻脚米啦,蝴蝶晓得树尾花。
甲:你知乜个直溜溜?你知乜个海底泅?你知乜个赶风走啦?你知乜个独条须? 乙:我知大桅直溜溜,我知尾舵海底泅,我知大帆赶风走啦,我知吊舵独条须。
甲:你知乜鱼着火烧,你知乜鱼上战场,你知乜鱼好打索,你知乜鱼好合腰? 乙:我知鱼着火烧,我知鲳鱼上战场,我知鳗鱼好打索,我知带鱼好合腰。
甲:你知乜鱼为大兄,你知乜鱼三姓名,你知乜鱼得人惜。
你知乜鱼子毋人掠? 乙:我知哥鱼为大兄,我知哥鲤三姓名,我知金鲤得人惜,虎鲨个鱼子毋人掠。
甲:你知乜个迎风扬,你知乜个闪金光,你知乜个挂红彩,你知乜个响连天? 乙:大桅红旗迎风扬,五角金星闪金光,船头对对挂红彩,海面歌声响连天。
鱼谜歌充满鱼知识,充满乐趣。
人们在猜谜、唱歌的过程中,既有输送鱼知识、获取知识的愉悦,更是享受互相交流、彼此较量、展示才智的快感。
卖鱼歌 与其他地方的渔民一样,潮汕地区的渔村也是男人“讨海”掠鱼,女人在家理家务、修补渔网、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此外,每当丈夫出海归来,渔民之妻子还要将鱼挑到市场贩卖,于是有了卖鱼之渔歌。
《去市换沙虾》以及南澳的《刀叠刀》是其代表。
《去市换沙虾》唱道,“十三日纺粒沙,挈去市上换沙虾;沙虾壳硬硬,夫妻双双拼命剥。
”《刀叠刀》唱的是“,刀叠刀,爬上刀堆叫卖蚝,勿嫌阮个蚝仔细,蚝仔细细正有膏。
” 潮汕渔歌中的鱼歌,是渔民长期“讨海”掠鱼渔业生产的产物,表明了潮汕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体现了潮汕渔民的生活内容,反映了潮汕渔民的生活情趣,表现了渔民的聪明才智,增强了潮汕渔歌的海洋特性,大大丰富了潮汕海洋文化,是一笔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十三翁丰中从公风功匆充冲讽戎农牟忡宏攻泓宗空松忠终洪浓衷封哄虹胧桐峰逢翁通鸿谋崇眸童锋隆蒙鹏缝聪幢踪 例:此役韩愈也建功,军机大事参与谋,贡献才智史籍载,可谓仕途小高峰。
林晋伸手牵张宏,难得与你来相逢,酒遇知己千杯少,话语投机情谊浓。
十四英丁弓升宁平龙生兴灯刑成贞廷重评形更钉灵泞盲诚诤怔英拧坪明鸣朋供侦征凭狞经承恒亭庭宫型荆茗拼盅帧钟牲凌莺称铃胸卿能清烹旌情萌聆睁婴笙停铮铭窗惺筝登楞零龄睛盟筐腥腾精蒸霆僧缨澄憎增瞑擎膺瞪鹰馨 例:韩祠伴随日月恒,文公爱民心赤诚,盛誉美名永传颂, 潮州歌册适用韵脚汇编 □陈锡权辑录 歌文完篇任品评。
红幡猎猎如旗旌,撩人心肺扎眼睛,引来汉子难计数,林宅门前竞逞能。
十五因人仁民申因尘辛辰臣伸身陈沿泯真邻贫亲神茵轻姻屏烟宾眩铅眠寅彬绳晨新滨频嗔演薪臻藤 例:日后韩愈忆前尘,深怀感激念母亲,诗文多次真情露,封建藩篱眼中轻。
诸多传闻应属真,林晋心中有乡民,今日痛斥吴县令,更识林晋是忠臣。
十六音心今寻沉忱芯阴吟岑林金音临钦侵深淋琴琛喑禽斟熊擒噙霖襟鑫 例:改革措施得民心,韩愈阳山感受深,百姓如同过年节,相聚欢呼喜泪噙。
为使爹爹免遭侵,找个武士儿放心, 事急可助一臂力,转危为安把贼擒。
十七呀(影)厅车兄加成行名爷冰声邪兵呈听京坪佳经城埕爹惊奢营赊斜骑程晶遐瑕靴精遮嘉赢霞 例:水利解决好经营,耕作技术北方佳,韩愈号召应推广,百姓乐意忙试行。
林晋奉命率官兵,横刀跃马离京城,四处征伐捉贼寇,水贼草寇皆心惊。
十八腰(羊)乡羊场伤枪招张洋标香尝烧桥娘鸯梁章窑描厢萍偿常腔量粮腰墙潮箱镖 例:韩愈虽然身离潮,圣贤自是不寻常,多少种子已留下,百姓拥有百宝箱。
吴海气恼变声腔,将军忘记吃皇粮,适才所言太出格,休怪本官上奏章。
十九忧(幼)仇由囚丢丘纠州收优休舟忧求油抽邮周洲秋修幽留柔流涛羞惆球彪售悠游揪揉猷酬筹稠 例:韩愈历练经数秋,抽刀断水水更流,抱定宗旨难改易,不达目的不罢休。
旅途劳累脑后丢,仆人陪同到处游,山光水色赏不够,雅琴嘻笑忘愁忧。
二十妖刁条妖苗招侨迢挑标昭饶娇骄消宵调捎聊描猫朝搜焦销瞄遥摇漂敲僚撩飘霄邀雕飚瞧 例:宪宗杀鸡给猴瞧,一箭射下无数雕,淮西大捷声威振,藩镇表忠顺天朝。
雅琴自在乐逍遥,暗将后生仔细瞄,笑他呆子到这里,担水劈柴真无聊。
(待续) ■方言雅语 谈谈阿勇“几日” □吴构松 时下盛行用微信联系。
微信中有人喜欢用潮州音打字,“没办法”写成“无伊变”,“天黑得快”写成“个天青里暗”,等等,常常读来摸不着头脑,这种做法说它幽默够不上,说它趣味又嫌不高档。
在此不说它,只谈阿勇。
话说潮州阿勇和在深圳工作的同学阿健都喜欢用潮州话打字发微信。
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俩都用规范字。
有次,阿勇相约去深圳,阿健问:“欲(音企,意谓住下来)几(音鬼)日?”阿勇答:“定着几日,无定着几日。
”阿健一下子蒙了,说的什么话!究竟有无定着?阿勇用语音模式将自己打的字念出来后,阿健顿悟、大笑。
原来,阿勇意思是:要住几天,具体多少天不确定。
为什么口语很清楚,写成书面语就让人蒙了?根源在口语有声调,通过变调起到区别、明确语义的作用。
在上一期“方言雅语”专栏(5月22日)《话说“阿勇食曲奇”》一文中,我谈了潮州话连读变调的一般规律:潮州话声调是1或7的字一般不变调;2、3、4、5、6、8这六个声调的字,如果不处在停顿的地方或作主语末字,一般都变调,如果处在停顿的地方或作主语末字就不变调。
事实上,这个“一般规律”之外,还有不少特别的情况,也有规律性,必须讲一讲,不然失之片面。
与普通话一样,潮州话也有轻声现象。
在口语中,下列语言片段后面加横线的音节都读轻声:食啊,好了,惊着,睇(音妥闲
2,意谓看)过,想见(音7),出去,落来,落去,跳落来,跋(音钵
8,意谓摔倒)落去,起来,举起来,柴个,你个,红色个。
上面这些读轻声的都是虚词或词义较虚的趋向动词,跟在实词后边。
轻声音节的前一字都不变调,这算是一条规律。
人称代词也较特别。
处于宾语位置的人称代词常变调,前面的字不变调。
如:赢我2-3(由2声变为3声,下同,如只标一个数字表示不变调),欺负你2-
3,拍伊1-
7,勿睬伊1-7人5-
7,无叫我2-
3,看重俺2-
3。
这是连读变调的一种“后变调”现象,两字相连前字变调的情况叫做“前变调”。
“我”作主语念6声,表示“我将要干什么”,包含近似英语“一般将来时”的时态,如:日昼(音导
3,意谓近午)了,我来去煮食。
“你”作主语念6声,表示推让,如:你。
你坐。
你敢敢食。
一些两字主谓结构词组也有“后变调”现象,如:天光1-
7,日暗3-
7,日昼3-
7,手1-
7,嘴痛(音程3)3-
7,目花1-
7,肚困3-
7,头眩5-
7。
后一字都变成7声或近似7声,有的音韵学家认为属轻声。
我觉得不像。
轻声是对音节轻读的现象,但我们对后字加大音强也是这个调。
“年”“月”“日”表示时间情况较复杂。
有的一定要变调,如:前年、大前年、正月、八月、前日、大前日、大后日。
“年”从5声变成7声或近似7声,“月”“日”变为4声或近似4声。
有的不变调,如:今年、旧年、上月、下月、今日、昨日。
有 的可变调可不变调,如:热月、凝(音言)月、(音衬)月、前几日、后几日,两种读法都可以。
如果“年”“月”“日”不变调,那么它前面的音节就按照“前变调”的规律处理。
“年”“月”“日”用在数词后面,究竟变调还是不变调,有一条“铁律”:如果数词是表示顺序的,那么后边的“年”“月”“日”就变调;如果数词是表示数量的,那么后边的“年”“月”“日”就不变调。
“十月怀孕”与“十月怀胎”,两个“月”读法就不一样。
前者是说十月份怀孕,“十”是序数;后者是讲怀胎状态持续了十个月,“十”是基数。
下面这些片段中,前4例的数词都是序数,后4例都是基数:2008年1月3日、六三年、十月革命、六日傍晚,十四年抗战、三年困难时期、八个月、七日游。
这些例子还表明,变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再如,“后日”,有两种读法、两种含义:后6日8-
4,指明天的明天;后6-7日
8,意谓今后、日后。
这个特点不限于表示时间的词。
“食二嘴”,如要表示吃一点儿,则后两字变调:食8二6-7嘴3-7;如说刚好吃两口,则前两字变调:食8-4二6-7嘴
3。
读法不同,“二嘴”的含义也不同。
回到本文开头阿勇的话:“定着几日,无定着几日。
”前后两处“几日”含义其实不同。
前一个“几”是概数,数量一般不大,在十以内;后一个是不确定的数,相当于“多少”。
两处“几日”变调方式不同。
前一个:6几2-3日8-4;后一个:6-7几2-6日
8。
有些字词相同的语言片段,因变调不同,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也不同。
“食了”,如表示吃完了,是动补结构,变调情形是:食8-4了2;如表示吃过了,是动词+助词,表动作完成,“食”不变调,“了”念轻声。
“日昼”,如作表示中午的时间词,“日”变调;如谓日近正午,两字就是主谓机构的词组,“日”不变调。
上期文章讲到的“有来无歇”,也是两种读法、两种语法结构。
通过运用变调表达不同的意思,这种现象在普通话中似乎是没有的。
更奇妙的是,潮州话变调的运用,还可表现不同的语意侧重点,事实上就是通过变调突出逻辑重音。
“车是我个”有多种读法:车是6-7我2-6个
5,车是6我2-3个5-
7,车是6-7我2个5-
7。
第二种逻辑重音落在“是”字,强调车的归属十分确切,后一种逻辑重音落在“我”字,强调车的主人。
“只块”是指示代词,假如“只”不变调,“块”变为7声,就强调了“只”:是这里,不是别处。
上文提到的“手”“嘴痛”“肚困”“肚痛”“头眩”“目花”“目红”等,也是通过后字变调强调了前字的语意。
这里的规律是,被强调的字读本调,相关的字变调。
不像普通话通过音强的变化,而是运用变调来突出逻辑重音,也是潮州话口语变调的一个精妙之处。
潮州西湖凤栖楼郑鹏作

标签: #微信打字吃字怎么办 #新手机 #流量 #打不开 #文件 #被劫 #电脑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