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编写说明为全面总结分析

人数 8
2020年度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健全就业质量评价机制,为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效反馈,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制了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报告共分为基本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及趋势分析、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举措、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五个部分,相关说明如下:
1.数据来源就业基本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信息系统,报告默认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2月25日。
毕业生调研数据:调查面向全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4341人,共回收有效问卷2291份,回收问卷数量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52.78%;硕士毕业生1982人,共回收有效问卷836份,回收问卷数量占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42.18%;博士毕业生136 -2- 人,共回收有效问卷54份,回收问卷数量占博士毕业生总人数的39.71%。
用人单位调研数据:调研面向招聘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主要涵盖用人单位的聘用情况以及对我校毕业生的使用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名词说明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毕业生总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
已就业毕业生:包含已就业、升学、自由职业、出国/境留学、自主创业、选调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就业类型毕业生。
东部地区:包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
中部地区:包含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西部地区:包含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报告中所有计算结果均采取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 目录 编写说明.............................................................................................................................................-
2第一章基本情况...............................................................................................................................-
6- 1.1学校概况..............................................................................................................................-
61.2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10- 1.2.1总体情况..................................................................................................................-
101.2.2院系分布..................................................................................................................-
111.2.3专业分布..................................................................................................................-
121.2.4性别分布..................................................................................................................-
151.2.5生源分布..................................................................................................................-
161.2.6民族分布..................................................................................................................-
171.3毕业生就业情况................................................................................................................-
191.3.1整体情况..................................................................................................................-
191.3.2分群体就业情况......................................................................................................-
19第二章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42.1就业质量分析....................................................................................................................-
242.1.1专业匹配度..............................................................................................................-
242.1.2薪酬水平..................................................................................................................-
252.1.3毕业生满意度..........................................................................................................-
252.1.4就业稳定性..............................................................................................................-
262.1.5用人单位评价..........................................................................................................-
272.2就业方向分析....................................................................................................................-
302.2.1就业流向情况分析..................................................................................................-
302.2.2继续深造情况分析..................................................................................................-
362.2.3典型就业方向分析..................................................................................................-
39第三章毕业生就业形势及趋势分析..............................................................................................-
413.1我校毕业生升学率逐年上升............................................................................................-
413.2投身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毕业生比例稳步提高............................................................-413.3律师事务所始终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热点领域................................................................-423.4就业方向出现多元化趋势................................................................................................-
423.5新冠疫情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且将持续............................................................................-43第四章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454.1建机制,多主体协同推进................................................................................................-
454.2拓渠道,多维度扩展市场................................................................................................-
464.3重指导,全方位深度引导................................................................................................-
47- -4- 4.4强服务,抓帮扶建平台....................................................................................................-
50第五章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52- 5.1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
525.2探索卓越法治人才与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结合................................................................-525.3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525.4改革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机制........................................................................................-
535.5推进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索............................................................................-
53- -5- 第一章基本情况 1.1学校概况 西南政法大学位于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重点大学,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学校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成立西南政法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院名,首任院长是抗日民族英雄、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置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经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成为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17年,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新闻传 -6- 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重庆市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也实现了全国法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
历经70载的励精图治,学校恪守“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坚持“教学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凝练出“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已形成以法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具有招收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港澳台侨联合招生、香港免试生、澳门保送生及台湾免试生招生资格。
办学7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人,是全国培养法治人才最多的高校,有5位校友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3位校友任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委员,70余位校友担任省部级以上领导职务。
曾任或现任国家首席、一级或二级大法官和大检察官的西政毕业生有50余位。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法学院中,均有西政毕业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近年来,学生辩论队曾在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大学生辩论赛、全国WTO模拟法庭竞赛等活动中获冠军,学生合唱团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世界合唱比赛等多次获奖。
学生在中国大学生沙滩排球赛、全国大学生 -7- 排球联赛、全国大学生武术散打和太极推手锦标赛、全国啦啦操联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冠军170余个。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入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100强。
学校现有沙坪坝校区、渝北校区和宝圣湖校区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共3000余亩。
其中,渝北校区为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心,沙坪坝校区为继续教育和干部培训基地,宝圣湖校区为科研和创新创业基地。
现有在校学生23000余人,教职工2000余人。
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00余人,包括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英才”计划人选、重庆市“巴渝学者”计划人选、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并涌现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先进集体。
学校现有28个本科专业,其中有法学、新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现有法学、新闻传播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经济法学和诉讼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安学、工商管理等9个学科为重庆市“十
-8- 五”重点学科。
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法学共同入围A级学科,成为重庆市唯一入围A级的学科。
2018年,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我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一起获得A评级,也是重庆市唯一进入A评级的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拥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教育部共建、教育部高校高端智库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审计署等单位协同共建研究基地以及省部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30个。
学校司法鉴定中心是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级鉴定机构。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千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10余项,法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0余项,居重庆市高校首位、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130余个学生交流项目。
入选教育部“优秀本科毕业生国际交流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入选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建设高校和“巴渝海外引智计划”。
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比利时、以色列等国知名高校合作举办 -9- 20余个来华留学生短期学术课程项目。
现有英国考文垂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和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律硕士项目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西部唯一承办法学学科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的高校。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来校调研并勉励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大数据智能化发展要求,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为国家培养造就更多优秀法治人才。
2018年12月,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共同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意见,强调要“继续落实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南政法大学。
” 1.2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1.2.1总体情况 我校2020届毕业生共有6459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341人,占比67.21%;硕士毕业生1982人,占比30.69%;博士毕业生136人,占比2.11%。
从近两年毕业生数量来看,研究生数量逐步增加,本科毕业生数量逐步减少。
与2019届毕业生相比,2020届毕业生总体数量增长3.36%,本科毕业生数量减少0.87%,硕士毕业生数量增长12.74%,博士毕业生数量增长21.42%。
具体情况见图1.2.1。
-10- 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 0 2019届2020届 全校毕业生62496459 博士毕业生112136 硕士毕业生17581982 单位:人 本科毕业生43794341 图1.2.1我校近两届毕业生数量情况 1.2.2院系分布 我校2020届毕业生分布在14个学院中,其中毕业生数量最多的是民商法学院(845人),最少的是人权研究院(10人)。
具体情况见表1.2.2。
表1.2.2各院系2020届毕业生数量统计表 序号 院系 博士毕业生(人) 硕士毕业生(人) 本科毕业生(人) 合计(人) 占全部毕业生比例 (%)
1 民商法学院 28 338 479 845 13.08
2 法学院 42 292 472 806 12.48
3 经济法学院 27 268 483 778 12.05
4 行政法学院 31 242 450 723 11.19
5 商学院 122 426 548 8.48
6 经济学院 43 401 444 6.87
7 国际法学院
8 120 314 442 6.84 8
人工智能法学院 114 308 422 6.53 -11- 政治与公共
9 管理学院 151 259 410 6.35 10刑事侦查学院 73 274 347 5.37 11新闻传播学院 81 234 315 4.88 12 外语学院 64 156 220 3.41 13马克思主义学院 64 85 149 2.31 14 人权研究院 10 10 0.15 总计 136 19824341 6459 100 1.2.3专业分布 我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23个专业中,其中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最多(2429人),占比55.95%;哲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最少(30人),占比0.69%。
具体情况见表1.2.3-
1。
表1.2.3-12020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分布 序号 专业 毕业生数量(人)占该学历全部毕业生的比例(%)
1 法学 2429 55.95
2 金融学 195 4.49
3 英语 156 3.59
4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7 3.39
5 行政管理 139 3.20
6 侦查学 132 3.04
7 审计学 114 2.63
8 会计学 109 2.51
9 新闻学 99 2.28 10 工商管理 88 2.03 11 知识产权 77 1.77 12 传播学 73 1.68 13 广播电视学 62 1.43 14 刑事科学技术 61 1.41 15 公共事业管理 60 1.38 16 政治学与行政学 60 1.38 -
12- 17 经济统计学 59 18 劳动关系 59 19 市场营销 56 20 思想政治教育 55 21 经济犯罪侦查 43 22 治安学 38 23 哲学 30 合计 4341 1.36
1.361.291.270.990.880.69100 我校2020届硕士毕业生分布在30个专业中,其中法律(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最多(389人),占比19.63%。
人权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最少(10人),占比0.50%。
表1.2.3-22020届硕士毕业生专业分布 序号 专业 毕业生数量(人)占该学历全部毕业生的比例(%)
1 法律(法学) 389 19.63
2 法律(非法学) 274 13.82
3 民商法学 141 7.11
4 公共管理 131 6.61
5 经济法学 107 5.40
6 诉讼法学 104 5.25
7 审计 101 5.10
8 刑法学 72 3.63
9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65 3.28 10 国际法学 60 3.03 11 法学理论 52 2.62 12 新闻与传播 51 2.57 13 英语笔译 49 2.47 14 侦查学 43 2.17 15 知识产权法学 37 1.87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 36 1.82 17 法律史 31 1.56 1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31 1.56 19 哲学 28 1.41 -
13- 20 金融 26 1.31 21 企业管理 21 1.06 22 政治学 20 1.01 23 传播学 18 0.91 24 应用经济学 17 0.86 25 应用法学 16 0.81 外国语言学及 26 15 0.76 应用语言学 27 警察科学 14 0.71 28 新闻学 12 0.61 29 法律逻辑学 11 0.55 30 人权法学 10 0.50 合计 1982 100 我校
2020届博士毕业生分布在10个专业中,其中经济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最多(23人),占比16.91%。
法律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最少(4人),占比2.94%。
表1.2.3-32020届博士毕业生专业分布 序号 专业 毕业生数量(人)占该学历全部毕业生的比例(%)
1 经济法学 23 16.91
2 诉讼法学 22 16.18
3 刑法学 20 14.71
4 民商法学 19 13.97
5 法学理论 18 13.24 宪法学与
6 9 6.62 行政法学
7 知识产权法学
9 6.62
8 国际法学
8 5.88
9 法律史
4 2.94 环境与资源 10
4 2.94 保护法学 合计 136 100 -
14- 1.2.4性别分布 我校2020届毕业生中,男生共2262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515人,硕士毕业生673人,博士毕业生74人),占35.02%;女生共4197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826人,硕士毕业生1309人,博士毕业生62人),占64.98%,男女比为0.54:
1。
具体男女毕业生数量情况见表1.2.4-1和图1.2.4-
1。
表1.2.4-12020届男女毕业生数量统计表 性别男 女 合计 男女比 学历数量(人)百分比(%)数量(人)百分比(%)数量(人) 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合计 1515673742262 34.9033.9654.4135.02 28261309624197 65.1066.0445.5964.98 4341 0.54 1982 0.51 136 1.19 6459 0.54 -15- 女生4197人64.98% 男生2262人35.02% 图1.2.4-12020届毕业生男女生数量分布图 1.2.5生源分布 我校2020届毕业生中来自重庆市的最多,达到2724人(占42.17%),其次是四川省和河南省,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581人(9.00%)和326人(5.05%),具体情况见表1.2.5。
表1.2.52020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情况 序号 12 生源地 重庆四川 合计 (人)2724581 博士毕业生(人) 2520 硕士毕业生(人) 388361 本科毕业生(人) 2311200 所占比例(%) 42.179.00
3 河南 326 12 202 112 5.05
4 山东 224 11 96 117 3.47
5 广东 217 11 95 111 3.36
6 安徽 205
4 94 107 3.17
7 湖南 178
7 65 106 2.76
8 江苏 154
3 45 106 2.38
9 福建 153
4 50 99 2.37 -
16- 10 贵州 144
6 11 浙江 130
1 12 山西 122
2 13 河北 114
5 14 云南 112
4 15 江西 108 16 黑龙江 94 17 辽宁 90
3 18 新疆 87
2 19 湖北 86
1 20 广西 83
1 21 甘肃 79
3 22 陕西 79
5 23 吉林 76
3 24 内蒙古 75 25 天津 56 26 宁夏 37 27 北京 34 28 海南 30
1 29 青海 25
1 30 西藏 25 31 上海 11
1 69 69 2.23 35 94 2.01 66 54 1.89 48 61 1.76 40 68 1.73 51 57 1.67 22 72 1.46 23 64 1.39 23 62 1.35 54 31 1.33 28 54 1.29 31 45 1.22 33 41 1.22 14 59 1.18 19 56 1.16
7 49 0.87 10 27 0.57
3 31 0.53
5 24 0.46
5 19 0.39 25 0.39 10 0.17 1.2.6
民族分布 我校2020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共有54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45%。
少数民族毕业生以土家族和苗族居多,其占比分别为3.45%和1.32%。
具体情况见表1.2.6。
-17- 表1.2.62020届毕业生民族分布情况 合计 博士 硕士 本科 序号 民族 总比例(%) (人)毕业生(人)毕业生(人)毕业生(人)
1 汉族 5913 128 1874 3911 91.55
2 土家族 223
3 28 192 3.45
3 苗族 85
1 14 70 1.32
4 满族 39
1 12 26 0.60
5 回族 38
9 29 0.59
6 壮族 27
1 8 18 0.42
7 蒙古族 24
6 18 0.37
8 藏族 20
5 15 0.31
9 彝族 16
8 8 0.25 10 白族 11
1 4
6 0.17 11
哈萨克族11 11 0.17 12 侗族
9 3
6 0.14 13维吾尔族
9 9 0.14 14 朝鲜族
4 4 0.06 15 土族
4 1
3 0.06 16 布依族
3 1
2 0.05 17 瑶族
3 1
2 0.05 18 傣族
2 2 0.03 19 羌族
2 1
1 0.03 20 畲族
2 2 0.03 21 锡伯族
2 1
1 0.03 22 仡佬族
2 1
1 0.03 23
俄罗斯族
1 1 0.02 24 哈尼族
1 1 0.02 25 黎族
1 1 0.02 26 傈僳族
1 1 0.02 27 门巴族
1 1 0.02 28 仫佬族
1 1 0.02 29 纳西族
1 1 0.02 30 水族
1 1 0.02 -
18- 1.3毕业生就业情况 1.3.1整体情况 我校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总人数为5025人(截至2020年8月31日),整体就业率为77.82%。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学生签约等活动普遍推迟。
截至2020年12月25日,我校2020 届毕业生就业总人数为5852人,整体就业率为90.60%,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3872人,就业率为89.20%;硕士毕业生就业1849 人,就业率为93.29%;博士毕业生就业131人,就业率为96.32%。
具体情况见图1.3.1。
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 初次就业率年底就业率 合计77.82%90.60% 博士毕业生85.29%96.32% 硕士毕业生80.63%93.29% 本科毕业生76.31%89.20% 图1.3.1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图 1.3.2分群体就业情况
1.分专业就业情况 -19-
(1)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我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9.20%,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96.36%)。
具体见图1.3.2-
1。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 金融学知识产权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劳动关系 侦查学审计学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经济犯罪侦查刑事科学技术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法学工商管理 治安学哲学 经济统计学英语 传播学广播电视学 新闻学 96.36%95.00%94.87%94.81%94.64%94.24%93.88%93.22%92.42%92.11%91.74%91.67%90.70%90.16%89.20%88.06%87.50%86.84%86.67%86.44%85.26%84.93%82.26%79.80% 图1.3.2-1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2)分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我校2020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3.29%,其中有4个专业就业率达100%。
具体见图1.3.2-
2。
-20- 政治学应用法学 金融法律逻辑学 公共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哲学法律(法学) 侦查学企业管理经济法学法律(非法学) 法律史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国际法学硕士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新闻与传播审计 英语笔译新闻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人权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 知识产权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刑法学警察科学法学理论 传播学应用经济学 100.00%100.00%100.00%100.00%99.24%96.77%96.43%96.14%95.35%95.24%94.39%94.16%93.55%93.33%93.33%93.29%92.16%92.08%91.84%91.67%90.77%90.00%89.42%89.36%89.19%88.89%87.50%85.71%84.62%83.33%82.35% 图1.3.2-2分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率
(3)分专业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我校2020届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6.32%,多数专业就业率达100%。
具体见图1.3.2-
3。
-21- 知识产权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法学理论 法律史博士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诉讼法学刑法学 民商法学 90.00%89.47% 96.32%95.45% 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图1.3.2-3分专业博士毕业生就业率
2.分性别就业情况我校2020届毕业生中男生整体就业率为92.53%,女生整体就业率为89.56%,男生就业率略高于女生就业率。
具体见表1.3.2-1和图1.3.2-
4。
表1.3.2-12020届男女毕业生年底就业率统计表 性别男 女 学历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 合计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 合计 毕业人数(人)74673 15152262 62130928264197 就业人数(人)736421378209358120724943759 就业率(%)98.6595.3990.9692.5393.5592.2188.2589.56 -22- 100.00%98.00%96.00%94.00%92.00%90.00%88.00%86.00%84.00%82.00% 男女 博士毕业生98.65%93.55% 硕士毕业生95.39%92.21% 本科毕业生90.96%88.25% 合计92.53%89.56% 图1.3.2-42020届男女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走势图
3.困难学生就业情况我校2020届共有家庭困难毕业生380人,已就业人数为366人,就业率达96.32%,远高于非困难生的就业率(90.25%),可见学校重点帮扶困难毕业生成效显著。
102.00%100.00% 98.00%96.00%94.00%92.00%90.00%88.00%86.00%84.00%82.00% 96.32% 100.00%100.00%100.00%98.00% 90.25%88.89%92.45% 就业率 非困难生困难生-平均困难生-视力残疾 困难生-其他困难生-农村建卡贫困户困难生-肢体残疾 困难生-城乡低保家庭困难生-城镇零就业家庭 图1.3.2-52020届毕业生按困难生类别就业率统计 -23- 第二章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1就业质量分析 我校就业质量分析主要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数据,然后对有效采集数据加工整理得出分析结论。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专业匹配度、薪酬水平、就业满意度、离职情况和用人单位评价等。
2.1.1专业匹配度 调查显示,我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5.26%,硕士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6.72%,博士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93.62%。
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整体匹配度较高。
75.26 本科硕士博士86.72 93.62 图2.1.12020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24- 2.1.2薪酬水平 调查显示,我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为5245.23元,硕士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为6837.03元,博士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为8744.03元。
本科硕士博士 5245.23 6837.03 8744.03 图2.1.22020届毕业生月平均收入 2.1.3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显示,我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整体较高。
其中,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76.55%,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77.53%,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94.59%。
-25- 76.55 本科硕士博士77.53 94.59 图2.1.32020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2.1.4就业稳定性 此次调查采用毕业生离职率来衡量就业稳定性,离职率越低说明就业稳定性越好。
我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离职率为21.18%,硕士毕业生的离职率为13.54%,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较高。
21.18 本科硕士 单位:% 13.54 图2.1.42020届毕业生离职率 -26- 2.1.5用人单位评价
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5.46%,其中“很满意”的比例为43.18%,“满意”的比例为52.28%。
不清楚4.54% 满意52.28% 很满意43.18% 图2.1.5-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根据过去三年招聘过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反馈的数据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沟通与交流能力”的需求程度(分别为4.64分、4.62分,满分为5分)相对较高,其满意度分别为90.24%、87.80%。
-27- 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4.64分沟通与交流能力4.62分问题分析能力4.55分压力承受能力4.55分自主学习能力4.52分时间管理4.52分服务他人4.50分解决问题能力4.48分团队合作能力4.48分动手操作能力4.36分创新能力4.32分组织管理能力4.31分 信息技术/电脑技能4.24分 需求程度 满意度 90.24%87.80%90.24%87.80%90.00%85.37%87.80%87.80%90.24%85.37%85.00%82.93%87.80% 图2.1.5-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 根据过去三年招聘过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反馈的数据来 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素质中“积极的工作态度”的需求 程度(4.73
分,满分为5分)相对较高,其满意度为92.31%。
需求程度 满意度 积极的工作态度4.73分 92.31% 学习的意愿4.60分 92.11% 社会责任感4.55分 97.30% 对环境的适应性4.50分 92.31% 政治素养4.50分 97.22% 创新意识4.35分 84.21% 图2.1.5-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 -28-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水平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 根据过去三年招聘过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反馈的数据来 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行业相关的知识”和“人 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程度(分别为
4.65分、4.53分、4.35 分,满分为5分)相对较高,其满意度分别为92.11%、83.78%、 88.89%。
需求程度 满意度 专业知识4.65分 92.11% 与行业相关的知识4.53分 83.78%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35分 88.89% 图2.1.5-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水平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
5.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为98.22%,其中“很满意”为51.79%,“满意”为46.43%。
不清楚1.78% 满意46.43% 很满意51.79% 图2.1.5-5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29- 2.2就业方向分析 2.2.1就业流向情况分析
1.就业省市分布从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省市分布来看,重庆市、四川省、广东省分列就业流向人数排行前三名,其就业人数分别为2532人、520人和505人。
详见图2.2.1-1和表2.2.1-
1。
图2.2.1-1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省市分布 表2.2.1-12020届毕业生到各省市就业情况 单位所在地 毕业生数量(人) 毕业生占比(%) 重庆 2532 43.30 四川 520 8.89 广东 505 8.64 北京 255 4.36 国外 200 3.42 -
30- 江苏 152 浙江 146 贵州 137 上海 136 河南 130 湖北 108 山东 107 福建 101 云南 97 湖南 86 安徽 79 陕西 65 河北 54 天津 50 广西 44 新疆 43 辽宁 40 山西 36 江西 29 甘肃 27 吉林 27 海南 24 内蒙古 24 青海 22 西藏 22 黑龙江 19 宁夏 13 香港 12 澳门
5 2.60
2.502.342.332.221.851.831.731.661.471.351.110.920.860.750.740.680.620.500.460.460.410.410.380.380.320.220.210.09
2.就业地区分布从图2.2.1-2可以看出,2020届毕业生主要流向了西部地区(3546人,占60.59%),其中有超过就业人数一半(3052人, -31- 占52.15%)的毕业生选择在成渝地区就业,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了力量,详见图2.2.1-
3。
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 0.00% 博士毕业生 硕士毕业生 本科毕业生 合 计 东部地区35.88%33.10%23.53%26.83% 中部地区5.34%11.74%7.49%8.78% 西部地区58.78%54.62%63.51%60.59% 成渝地区41.98%46.94%54.98%52.15% 图2.2.1-2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域分布图
3.就业行业分布
(1)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我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多的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32%)、建筑业(12.11%)、制造业(8.12%),详见图2.2.1-
3。
-32-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就业人数占比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3.32% 建筑业12.11% 制造业8.12% 公共管理7.18% 批发和零售业 7.04% 图2.2.1-3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2)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我校2020届硕士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多的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6.82%)、公共管理行业(20.67%),详见图2.2.1-
4。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就业人数占比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6.82% 公共管理20.67% 金融业8.26% 教育7.51% 居民服务业 7.51% 图2.2.1-42020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3)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33- 我校2020届博士毕业生大多在教育行业就业,占比53.08%;剩余毕业生主要在公共管理行业就业,占比36.92%,详见图2.2.1-
5。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 0.00% 就业人数占比 教育53.08% 公共管理36.9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85% 金融业1.54% 居民服务业 1.54% 图2.2.1-52020届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4.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1)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我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最多的是其他企业(占48.24%。
其中含到律师事务所就业毕业生341人,占8.81%);其次为升学(国内、国外),占31.15%;再次为国有企业,占11.80%。
-34- 自主创业0.18% 党政机关6.59% 事业单位1.70% 升学(国内、国外)31.15% 部队0.34% 国有企业11.80% 其他企业48.24% 图2.2.1-6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我校2020届硕士毕业生就业选择最多的为其他企业(占53.65%。
其中含到律师事务所就业毕业生478人,占25.85%),其次为党政机关(17.41%)和国有企业(15.36%)。
部队0.11% 升学(国内、国外)4.49% 自主创业0.49% 党政机关17.41% 事业单位8.49% 其他企业53.65% 国有企业15.36% 图2.2.1-72020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35-
(3)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我校2020届博士毕业生主要在以高等教育机构为主的事业单位中就业,占比54.96%;其次是党政机关,占比36.64%,这两部分构成了2020届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其他企业国有企业6.87% 1.53% 党政机关36.64% 事业单位54.96% 图2.2.1-82020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2.2继续深造情况分析
1.整体升学情况我校2020届毕业生整体升学比例为19.96%(国内升学比 例为16.61%,出国(境)留学比例为3.34%),其中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为27.78%(国内升学比例为23.04%,出国(境)留学比例为4.75%);硕士毕业生升学率为4.19%(国内升学比例为3.68%,出国(境)留学比例为0.50%)。
-36- 学历 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全校合计 毕业生人数 (人)4341 1982 6459 国内升学(人) 表2.2.2-1国内升学比例(%) 1000 23.04 73 3.68 1073 16.61 2020届毕业生升学情况 出国(境)留学人数(人) 出国(境)留学比例 (%) 升学总人数(人) 206 4.75 1206 10 0.50 83 216 3.34 1289 升学比例(%)27.784.1919.96
2.国内升学情况我校2020届毕业生国内升学最多的为本校升学(504人)。
国内升学去向人数排名前十的大学中,多数为“双一流”大学。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西南政中国政华东政武汉大四川大西南大重庆大中国人对外经中南财法大学法大学法大学学学学学民大学济贸易经政法大学大学 升学504773023222019161414 图2.2.2-2国内升学去向人数排名前十的大学
3.出国(境)留学情况
(1)出国(境)留学地区我校2020届毕业生中出国(境)留学选择最多的为英国(106人),其次为美国(40人)。
-37- 120 100 80 60 40 20
0 英国美国澳大日本韩国香港加拿澳门法国荷兰瑞典爱尔德国新加 利亚 大 兰 坡 数量1064027126653332111 图2.2.2-32020届毕业生出国(境)留学地区情况
(2)出国(境)留学学校我校2020届毕业生出国(境)留学选择较多的学校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25人)、格拉斯哥大学(17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12人)等。
英国 澳大 英国美国澳大英国 美国 布里格拉利亚英国曼彻乔治利亚爱丁英国南加 斯托斯哥悉尼华威斯特城大墨尔堡大利兹利福 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学本大学大学尼亚 学 大学 毕业生数量25171210108
6 6
6 5 图2.2.2-42020届毕业生出国(境)留学去向排名前十的学校 -38- 2.2.3典型就业方向分析
1.律师事务所我校2020届已就业毕业生中有14.10%到律师事务所工作,其中硕士毕业生选择到律师事务所工作人数占比最高,占已就业人数的25.85%。
详见表2.2.3-
1。
学历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 合计 表2.2.3-12020届毕业生到律师事务所就业情况统计 律师事务所就业数量(人)总就业数量(人)占总就业人数比例(%)
6 131 4.58 478 1849 25.85 341 3872 8.81 825 5852 14.10 根据2020届毕业生到律师事务所就业情况来看,就业人数排名前十的律师事务所主要分布在重庆、北京和上海等地。
表2.2.3-2就业去向排名前十的律师事务所 序号12345678910 律师事务所国浩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 就业数量(人)23221918141412111111
2.党政机关我校2020届已就业毕业生中有10.68%到党政机关工作, -39- 其中博士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工作的占比最高,占已就业人数的36.64%。
表2.2.3-32020届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就业情况 学历 党政机关就业人数(人)总就业人数(人)占就业人数比例(%) 博士毕业生 48 131 36.64 硕士毕业生 322 1849 17.41 本科毕业生 255 3872 6.59 合计 625 5852 10.68 -
40- 第三章毕业生就业形势及趋势分析 3.1我校毕业生升学率逐年上升 从我校近两届毕业生升学情况来看,国内升学率和总升学率均有所上升。
证明我校学生升学意愿逐年提高的同时,学校教学培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25.00%20.00%15.00%10.00% 5.00%0.00%2019届毕业生2020届毕业生 国内升学率14.88%16.61% 出国(境)升学率4.43%3.34% 总升学率19.32%19.96% 图3.1我校近两届毕业生升学情况 3.2投身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毕业生比例稳步提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先后出台政策,着力将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成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我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我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成渝地区就业发展,为 -41-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了力量。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 0.00% 博士硕士本科合计 2019届毕业生42.73%44.98%54.92%51.81% 2020届毕业生41.98%46.94%54.98%52.15% 图3.2成渝地区就业人员占毕业生就业人员比例走势图 3.3律师事务所始终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热点领域 我校作为国家法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律师事务所历来都是我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中的热点领域。
2020届毕业生到律师事务所就业的共计825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4.10%,略高于2019届(13.01%),律师事务所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之
一。
3.4就业方向出现多元化趋势 在行业选择上,除了政法主线,本科毕业生流向前三名的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硕士毕业生流向前三名的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金融 -42- 业;博士毕业生主要流向了教育行业。
在职位类型上,除法律专业人员外,办事员、公务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占比较多,多元化就业趋势明显。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科学研究人员4.95% 0.23% 军人0.29% 其他人员9.60% 经济业务人员 3.79%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3.00% 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1.40% 金融业务人员4.67% 教学人员6.30% 公务员9.91% 工程技术人员1.37% 法律专业人员41.04% 图3.42020届毕业生职位分布 3.5新冠疫情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且将持续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运行和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不少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都出现停工停产,节后的复工复产也在推迟,这导致企业在短期之内的用工需求下降。
虽然我国出台了多项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稳就业举措,帮助毕业生就业创业,但相较往年整体就业难度更大。
同时,从目前形势来看,尽管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全球疫情在扩散和蔓延,对整个世界经济乃至下一步我国经济的影响还 -43- 难以准确预料。
调查显示,我校2020届毕业生中,有43.21%本科毕业生、 74.33%硕士毕业生和38.64%博士毕业生认为疫情对求职就业影响较大;有19.50%本科毕业生认为疫情对国内升学影响较大。
以上数据从侧面印证了新冠疫情对就业工作各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就业难度,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44- 第四章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4.1建机制,多主体协同推进
1.严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下设西南政法大学就业工作组,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部分党委常委、副校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党委书记,下设综合协调组、工作指导组、就业信息组、督查检查组。
各学院党政负责人是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充分发挥会议机制作用定期召开就业工作调度会,研究报送就业工作清单,解决毕业生重点难点问题,将工作任务压实做细,协同推进就业工作,共召开就业工作调度会15期;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毕业年级辅导员调研座谈会;校领导带队走访学院,督促推进相关工作;召开就业工作例会4次,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就业工作队伍业务技能与工作效率。

3.构建多主体协同互动机制实现学院领导班子、辅导员、教师队伍等全校上下联动的就业促进机制,形成就业合力。
压实研究生导师工作责任,实行研究生导师带生量与所带学生就业情况挂钩,进一步激发导师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45- 4.2拓渠道,多维度扩展市场
1.线上线下双选联动疫情来临之际,首开重庆市高校网上招聘会先河,在2月份举办2020届毕业生首场网络双选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疫情期间,连续举办校友专场、法律类专场、西部计划志愿专场、各学院专场共计5场网络双选会;开通空中宣讲会、线上面试功能,将线上专场招聘会常态化;五校联动,举办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网上联合招聘活动;与前程无忧联合举办“校企联合线上双选会”西南政法大学专场。
全年共邀请1200家用人单位参加网上招聘,提供岗位39800个,岗位与毕业生人数比超过6:
1。
下半年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线下招聘,举办专场校园招聘会216场,连续举办大型双选会2场,参会单位279家,超过近5年来同期双选会规模。

2.校内校外开源拓岗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就业信息,分层次多渠道推送给毕业生,学院成立就业信息互助小组,分享就业信息,形成就业“信息共享网”;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发挥异地就业指导中心作用,建立广州、深圳等地就业工作群,发布消息、提供帮助,专人维护,搭建校友“就业互助群”,目前入群人数已超600人;宣传组织毕业生积极参加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和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就在山城圆梦青春网络双选活动”等各类招聘活动,用好国家“就业信 -46- 息场”;截至2020年12月22日,通过就业信息网发布就业信息834余条,提供就业岗位12510余个;维护好就业工作QQ群、微信群、就业微信公众号,运营好“就业信息源”,发布就业信息1650条,提供就业岗13200个。
各渠道共提供就业岗位75961个,岗位与毕业生人数比达11:
1。

3.外向推进拓展市场加强和地方人才机构、企业合作,建立校地就业合作基地,与重庆市人才大市场、广东省江西商会、广东省西南政法大学校友会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建立渠道、加强合作,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地方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校地共赢。

4.向内挖潜开发岗位落实上级文件精神,面向毕业生设置科研助理、行政助理岗位,按照学校实际情况安排助理岗位,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设置相应岗位79个,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阶段性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
4.3重指导,全方位深度引导
1.多角度推进观念引导一是引导基层、西部、边疆就业。
宣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选调生等基层就业优惠政策,推送基层就业宣传微信14条。
举办“西部计划志愿者”专场网络双选会,与重庆团市委共同举办专场线下动员宣讲会,协助校团委承办西部 -47- 计划志愿者动员会及面试活动。
修订我校《就业工作奖励绩效实施方案》《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办法》等制度,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确保相关政策落地。
二是加强征兵宣传。
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宣传应征入伍大学生先进典型,推送入伍宣传微信推文9条;举办2场征兵入伍专题政策宣讲,邀请渝北区武装部现场开展政策解读与政策答疑,“面对面”和“点对点”地进行征兵宣传;建立征兵动员微信群,入群人数近200人;修订我校《就业工作奖励绩效实施方案》制度,对征兵入伍毕业生提供2000元政策奖励,草拟《西南政法大学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细则》并积极推动细则落地,做好征兵入伍政策保障。

2.精准化全程化推进就业指导举办职规零距离、简历诊室、面试驿站等常规一对一辅导活动,疫情期间连续58天开展24小时线上个体咨询辅导值班,一对一在线为学生提供远程辅导,针对武汉籍和重庆籍深度贫困乡镇等重点群体毕业生提供学生专项指导,组织就业师资库教师在双选会现场提供简历、面试指导,全年共提供一对一精细化指导450余人次。
面向中低年级举办“职树计划-中豪班”“职要有你”“企业开放日”“生涯体验周”“职业测评”等指导活动,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我、了解最新职业资讯、提升职业素养,参与 -48- 学生14000多人次;推行学生生涯档案建立机制,实现生涯档案非毕业年级全覆盖。
面向中高年级举办“就业指导云课堂”“考研助力计划”“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求职导航训练营”“公务员全真模拟面试大赛”等培训共计40余场,参与学生11000人次。
组织学院申报校级“就业指导”活动,为11个学院申办的15场就业指导活动提供师资和经费支持,支持经费2万多元,参与学生2000多人次。

3.多形式创新指导首次举办“寻找与众不同的你—新兴职业风采展示大赛”,引导学生多元化就业;首次发起校友“时间捐赠计划”活动,结合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多元择业视角;组织新生开展职业指导活动“给未来的一封信”,引导新生思考个人学业和职业规划;首次举办“研路茶叙”活动,为考研学生提供经验分享。
各类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了近400人次参与。

4.队伍建设再上台阶推进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全年共组织开展校内就业工作业务培训、数据培训会3次;组织辅导员、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参加重庆市就业工作队伍专项培训、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培训、生涯教练认证培训、生涯测评师认证培训、就业指导云课堂线上培训等各类培训,提升就业队伍工作水平,共计160余人次参与。
-49-
5.就业宣传卓有成效共推送微信285条,比2019年增加28.1%,多角度、全方位引导毕业生就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服务;就业信息网发布新闻15篇,营造就业气氛,动员毕业生积极就业。
完成《问业》杂志第6期5000本、《2021届毕业生求职攻略》6200本、《学生职业探索系列手册法官职业介绍》1000本、《2021届毕业生专业简介》2000本、《2021届毕业生就业月历》2000本的编印、发放工作,引导毕业生提高求职能力,掌握求职策略,把握求职节奏,五种宣传资料总计数量16200本。
制作就业宣传用品1200份,加强和用人单位联系,拉近校企距离,提升就业工作水平。
4.4强服务,抓帮扶建平台
1.创新帮扶落实政策一是建立帮扶机制,一生一策精准帮扶。
校领导、院系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困难毕业生结对开展“一对一”帮扶,构建校、院就业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及导师、党员在帮扶中的作用。
建立动态帮扶台账,摸清就业动态,制定“一生一策”就业帮扶措施,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开展精准推介。
二是帮扶措施有力,形式渠道多样。
通过QQ、电话与未就业学生联系,开展对困难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和就业引导工作, -50- 帮助他们早日获得就业岗位;帮扶指导载体及形式多样,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校内校外力量参与,分个体群体施策,动员朋辈导师力量,将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指导落到实处。
三是加强经济帮扶,提供经济支持。
严格落实政策,及时发放求职补贴,完成2020届501名毕业生共计400800元求职创业补贴申报、发放工作。
设立帮扶基金。
利用临时困难资助经费为重点群体毕业生发放疫情期间补贴,共发放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通讯补助73400元,资助人数367人;为受新冠肺炎影响的湖北及毕业生发放补助37000元,资助人数35人次。

2.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并维护就业智慧服务平台网上签约、在线面试、数据统计等多项功能,协调处理就业智慧平台系统开发、需求沟通、使用答疑千余人次,不断优化流程、完善功能、细化服务;建成全新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优化功能及分区,便捷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全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51- 第五章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5.1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 我校将就业情况作为制定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综合型人才,在新闻传播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的基础上,2020年经济学类亦重新开始大类招生。
5.2探索卓越法治人才与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结合 我校以国家级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为依托,积极探索卓越法治人才与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结合,适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就业市场,设立全国首个卓越法治人才(人工智能法学方向)实验班、全国首个卓越法治人才(人权法学方向)专门强化班。
持续举办“一带一路”法律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基层卓越法治人才、监察法学、监察调查法律人才、海外利益保护方向实验班,已经初见成效。
如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2017-2019年三届毕业生平均升学率74.16%、出国深造率24.72%。
5.3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各专业实践教学占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达到15%以上,工科专业占比达到25%。
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努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实 -52- 训,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共120项,其中国家级7项、市级34项、校级58项。
训赛项目立项8项,参与培训学生3000余人。
5.4改革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机制 探索硕士研究生课程线上考核机制,制定基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生课程考核模式设计,通过推行研究生课程线上考核机制倒逼开放灵活的试题命制标准。
以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标,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评价方式体现灵活性”的命题原则,以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客观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5推进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索 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我校于2019年创新性地提出了与实务部门联合开展高端法治人才培养的构想,2020年继续遴选88名法律硕士研究生进入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试点班学习。
在校召开西南政法大学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试点班2020年工作会,为重庆学苑律师事务所、上海锦天城(重庆)律师事务所两家联合培养单位授牌,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单位增至9家。
举办专场职业礼仪培训活动,为其更快融入法律职业环境提供必要帮助。
同时,对单位实务指导教师和学生开 -53- 展调研,结合调研情况研判并完善试点班培养方案和运行机制,为一流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54-

标签: #手机号 #不够用 #电脑 #手机 #声音 #身份验证 #很慢 #宽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