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也爱“织围脖”,微博不能转发了怎么办

82013年3月7日星期四Tel(押010)82614599 校园 主编:钟华编辑:韩琨校对:么辰E-mail押daxue@ 青春话题 研究者称,微博客不只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还开辟了信息传播和企业营销的新阵地,而且它还具有得天独厚的速度优势。
而今,高校微博日益成为学校与学生、校友乃至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
高校也爱“织围脖” 姻本报见习记者韩琨 3月4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艺考复试的一名同学通过微博发布信息。
这位ID名为“二木子布”的同学称自己面试时丢失了一袋笔,希望“大家帮帮忙”找回,并在所发的微博中@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官方微博。
北京电影学院转发了此条微博,并给其加上了“找东西”的话题标签。
这只是每天新增千万条微博中再普通不过的内容,却足以看出微博这个网络平台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改变。
信息速递是根本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管理学校微博账号的老师张贝贝说:“学校的微博最主要的功能当然是服务学生,传递、分享、交流信息。
” 无论是转发还是原创,北师大的微博基本上都还有起到分类功能的一个小标题,例如“师大快讯”“教育动态”等,内容也一目了然,包括校园里的通知公告以及教育界的即时资讯等。
张贝贝解释道,例如教育动态,多是与同学相关的教育新闻,也是师大作为师范类高校的特色所在,“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教育资讯,能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既然负责的是学校的官方微博,所发布的言论都代表学校,张贝贝表示这当然与平时管理私人账号截然不同。
除了发布新闻外,在转发的信息方面,自己也要考虑如何为学生服务。
“比如说看到一些招聘信息,我就会转发,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找工作。
”学校社团账号所发布的活动信息,或者是其他高校举办的有意义的活动,师大的官方微博也会予以转发。
近日来艺考如火如荼,对于爱刷微博的北京电影学院某专业考生陈晓来说,他都不用查看学校官方网站了。
因为学校的官方微博会及时更新各专业的面试笔试安排以及考生须知,他甚至还 可以看到毕业校友对于艺考考生的建议和“经验谈”,觉得“学校真是细心周到”。
摸索更好的运营方法 毕业快两年了,王希希还是关注着北师大的微博。
她尤其喜欢每天早晨都会发布的“师大早自习”栏目,虽然学校里的即时动态跟自己已经没什么关系,但王希希觉得这种类似“心灵鸡汤”的句子有时读起来还是有所触动的,“碰上很喜欢的还会转发。
” 张贝贝告诉记者,“师大早自习”这个栏目其实借鉴了微博上一些比较受欢迎账号的运营方式,与许多杂志都有的“早安”“晚安”很相似,而这种方式确实比较受欢迎。
“虽然可以说是‘心灵鸡汤’吧,但有意义的名言警句还是会引发学生的深思,有不错的启发作用。
” Web2.0时代,互动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色,高校的“微博建设”当然必须重视互动。
于是,官微们还会不时推出一些互动话题与学生们讨论。
“学历查三代,你怎么看?”“六成应届生是‘闪辞族’,你怎么看?”学生们纷纷在微博下面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张贝贝有时还会披着“北京师范大学”的账号回复互动的同学一句“赞”或者“V5”。
在互动过程中,会得到学生的肯定,而对其他批评和建议的声音,“我们也会虚心接受,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
本来微博这个桥梁就是为了让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更顺畅。
”张贝贝说。
当然,撰写一条互动话题的微博不是写几句话、再按下“发送”键那么简单。
张贝贝介绍道,这里是有讲究的,除了内容要与同学们密切相关、时间上是近期热点外,互动微博的发布时间也有讲究。
“比如周一大家刚开始一周的工作,可能比较忙,不怎么有时间关注微博。
所以就不会发互 动话题,等到周二再跟大家互动、讨论。
” 是信息平台,也是情感寄托 面对着林林总总的高校微博,中国人民大学的雨辰显得有点“晕”。
与北师大不同,中国人民大学并没有所谓的“官方微博”,校友会、研究生会、本科招生办等相关机构和社团的微博反而不少。
对雨辰来说,她关注这些跟学校有关的微博账号,就是希望获取实用的信息,例如浴室维修公告或者选课通知这种涉及日常学习生活的内容。
可她后来发现,这些微博账号所发布的信息繁杂且重复率高。
“有的微博的功能是具有时效性的。
学校75周年校庆的时候我关注了校庆的账号,获取跟校庆活动有关的信息,比如哪个时间点去抢校庆蛋糕,相当实用。
现在校庆过了,当然也就没用了。
” 雨辰关注过人大校友会、中国人民大学微吧、中国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青年人大(校团委主办的报社)、天地人大(学校论坛)、品知人大(IPV6资源分享平台)等大大小小十来个与学校有关的微博,后来都逐渐取消关注了,现在只保留了品知人大一个。
原因很简单———“这些账号上的内容都差不多,无非校园动态和人大新闻,留一个就够了。
” 不过,雨辰与这些官方账号也是有过“蜜月期”的。
学校新图书馆刚开放时,雨辰先行“探幽”并拍了一些照片传到微博上,被“人大校友会”转发。
更多的校友就通过校友会的微博看到了母校的新貌,发了不少感慨和评论。
去年春天雨辰在旧图书馆门口拍的西府海棠也引发了校友们的忆旧之情。
“作为在校学生,希望能从学校的微博获得有用信息,而当自己毕业后,这些关注大概就是对母校情感的一种寄托吧。
”雨辰这样总结道。
学子情怀 时光机与流浪者 姻程雨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还记得让人忍不住笑意张扬的《沙漠也找到巴黎》,还记得于盛夏陡然可消心底燥热的《醒着梦游》,于是此刻听到的一曲流浪时光几乎是顺理成章地抓住了耳朵。
这几首歌的主题贯穿是明显的,向前的努力,持中的自省,穿梭和流浪最终还是找到自我。
身陷现代藩篱的凡夫俗子们虽然无法潇洒解脱,但有一首歌的时间可以飘摇寰宇,也总是欣欣然的。
前半段明朗欢快,叠加的诸多意象,她的声音中裹挟着扑面而来的清风,像是不断在眼前点亮一个又一个惊喜,令人颇有目不暇接之感。
从富士山到罗马郊外,从古板门外到红场天台,剧场、雪花、深海、极星……韵脚于每句结尾都有灵巧上挑的音韵,很好地渲染出了一种跳脱的层次感。
词人王海涛已不是第一次跟周笔畅合作,《那 个我对我说》、《倒叙的时光》也都是有着生动的画面感,并且点染出时光隽永,然而这一次,因着流浪的主题,时空穿梭,便更觉深广开阔。
她开始舒缓,却依旧欢畅。
关于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探讨的话题。
痴缠纠结者众多,了悟却是难得。
在这首歌里,周笔畅把逃离和出走诉说得坚韧洒脱。
对于那些还在匆忙赶路的不解目光,不去理会即可。
肆意张扬的流浪者歌唱,旅行就是永远不停saygoodbye。
梁任公说今日之我就是不断否定昨日之我。
那么,告别不仅是对他人,更是对自我。
外表跳脱灵动,内里却铺就了安稳宁静,所以这个流浪者与惯常所见的或愤然或潦倒的形象决然不同。
因为她已达成自我与世界的和解,怀抱悲悯善意触摸历史俯瞰众生。
歌词没有重复或是变形,一路走来找到自我 坚定宣告,歌曲也就结束。
别等我,成全我,忠于我,还给我,做我渴望的那个我。
连续使用四个三字短语,没有祈求,而是宣告,大写的“我”字是中心。
她已经找到消失的自我,在穿越神秘的洪荒宇宙之后,答案握在手心。
流浪者永远的乡愁不在大地,而在心灵。
所幸她终于找到,且有勇气彻底叛离昂扬歌唱。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说生活在别处。
放达与焦虑,是知识分子的处境与自我诠释之路。
当年歌手在《wow》里唱“你啃过几个苹果,遗失多少个我”,如此发问此时应该已属不必。
探讨已经达成。
从醒着梦游的呢喃自语到穿梭时光的流浪哼唱,我们随她领略这一路旖旎风光,跟着流浪时空聊以慰藉已不可能的周游梦想,缱绻处,正风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哈佛周记 哈佛大学威德纳图书馆二层的洛克读书大厅 无论是学生还是学者,到了哈佛,最想去的大概就是图书馆。
在到达哈佛的第二周,也是在拿到哈佛ID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哈佛最有传奇色彩、最富标志性意义、也是全球最大的学术图书馆———威德纳图书馆。
像很多美国高校一样,哈佛的图书馆其实是“复数”(libraries)而非“单数”(library)的图书馆, 即有众多和多种类的图书馆。
但在全美,像哈佛这样在校园之内就拥有超过70个图书馆的高校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哈佛图书馆的总藏书量大约为1700万。
如果作一个对比,或许更能看出哈佛图书馆的独特之处。
同为顶尖高校的耶鲁大学的藏书量为1100万册,哥伦比亚大学1000万册,普林斯顿大学700万册,宾夕法尼亚大学600万册。
当然,上述数字均不包括多媒体及数字化信息的资料。
威德纳图书馆(WidenerLibrary),英文全称为“TheHarryElkinsWidenerMemorialLibrary”,是一个纪念图书馆,纪念一位名叫哈利·埃尔金斯·威德纳的毕业生。
这个图书馆现在已经成为哈佛标志性建筑之
一。
威德纳1885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1907年从哈佛大学毕业。
他在校时就收藏了不少图书,毕业后回费城进入父亲的公司从商,依旧不断地收藏图书,成为当时著名的藏书家。
1912年4月,威德纳和父母一同乘坐泰坦尼克号从巴黎返回纽约。
4月15日,泰坦尼克号不幸撞上冰山,威德纳与父亲坠海身亡,而他母亲幸运地获救了。
应该是在那个危急的时刻,威德纳草拟了一份遗嘱,把自己的藏书捐赠给母校,要求母亲负责监管,保证哈佛大学要把藏书保管好、使用好。
威德纳的母亲埃莉诺(EleanorElkinsWidener),是一位信守诺言、帮助故去的儿子实现愿望的伟大母亲。
她向哈佛捐款350万美元,要求建立一座以儿子命名的纪念图书馆,以实现儿子生前的愿望。
现在的威德纳图书馆的一层到二层之间,专门辟有一个大厅(theHarryElkinsWidenerMemorialRoom),用来珍藏威德纳的图书、书信、有关泰坦尼克号失事的各地报纸等物品。
威德纳生前所收藏的3300册珍贵的图书也保存在这里。
威德纳图书馆在1915年6月24日哈佛毕业典礼的当天,宣布正式对外开放。
但仅往里面搬运70万册图书,就花费了14周的时间,历时近百天。
作为哈佛众多图书馆中的旗舰图书馆,威德纳图书馆又称哈佛学院图书馆(HarvardCollege 郭英剑摄 Library),是属于我现在所在的哈佛文理学院的图书馆。
仅此图书 全 球 最 大 姻郭 的 英剑 学 术 图 书 馆 馆,藏书就超过了300万册,主要 为文学、历史、语言学、经济学、社 会学、哲学、心理学等,每年还在以超过6万册的 进书量在递增。
据说,当年威德纳家族向哈佛捐赠时,曾经 附有非常苛刻的条款,即该图书馆的外观不得有 任何变动,否则,该幢建筑的所有权将会转移到 哈佛所在地———剑桥市政府的手上。
但由于年久 失修,在
1999年到2004年,哈佛还是耗资9700 万美元大修了该馆。
正是由于有诸多掣肘的地 方,也给整修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之处。
如果 这个传说是真的,那对于后人而言也是一种幸 运———我们得以看到她百年前的原貌。
在威德纳图书馆,每个文理学院的人都可以 在此申请一个阅览桌,由于人多的缘故,一般需 要和别人共享,但最多不超过4个人。
为了选我 的阅览桌,我第一次进入了图书馆的书库之内。
哈佛的书库,跟美国其他大学的图书馆没有什么 两样,有些地方因为古老的原因还显得不够现代 化,甚至有些破旧。
倒是书库里面的灯都是自动 的,人一旦进去,灯就自然开启,人一离开,灯会 自动关闭。
作为私立大学的图书馆,威德纳图书馆入口 处设有一块标牌,上面写着:凡进入本馆者必须出 示哈佛
ID。
凡是哈佛的教工、学生,可以把自己的 亲朋好友作为“客人”带进威德纳图书馆参观,但 由于该馆的书库是封闭的,同样需要刷卡进入, “客人”到此就只能止步了。
但并非没有例外。
我亲眼看到一个哈佛学生想要带女朋友 进书库参观,在出示了自己
ID之后被拦在外 面,他被告知:你可以进,但客人不行。
学生求 情,说只想参观一下,管理员笑着说:除了哈佛 师生的父母可以进书库之外,其他人都不能 进,这是规定。
事后,我仔细琢磨,觉得这个规定真是既有 道理,也非常高明。
为什么是父母,而不是兄弟姐 妹、夫妻儿女呢?或许,除了威德纳图书馆是由威 德纳的母亲代为创建而可能有此规定之外,应该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父母既是给予孩子生命的 人,也无疑是对孩子进入哈佛最有影响的人,因 此,在孩子进入哈佛之后,作为父母也能够因为 孩子而同样享有这样一种特权,实在是一种无上 的荣光,也算得上是大学给予父母的一种回报。
试想一下,作为父母,当走在孩子所在大学并享 有一种别人无法享有的特权时,他们该多为自己 的付出和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骄傲啊! 20
世纪是数学大发展的世纪。
数学的许多重大难题得到完满解决,如费尔玛大定理的证明,有限单群分类工作的完成,庞加莱猜想的解决等,从而使数学的基本理论得到空前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中心发布关于疑似Higgs玻色子被发现的消息,粒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在标准模型的研究上取得了近几十年来最重大的进展。
这象征着人类通过抽象的数学理论探究宇宙的奥妙取得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21世纪的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愈来愈呈现出相互紧密影响和融合的趋势。
为了揭开数学物理的神秘面纱,我们走访了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的范辉军教授。
师恩难忘铭记人生 范辉军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张恭庆院士。
2003年范辉军教授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工作,2010年提升为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同时是“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访谈中范辉军教授比较多地谈到了他的导师,数学界的张恭庆院士、丁伟岳院士。
范辉军动情地说:“如果我没有考北大的话,我的人生可能改写。
张恭庆院士和丁伟岳院士都是改变我人生的人。
” 范辉军的研究方向为几何分析、辛几何以及与量子场论、超弦理论有关的数学物理,该方向的研究涉及到理论物理以及数学几乎所有相关的方向,研究极具难度。
物理学要发展,要有新的数学理论去推动它。
这也使数学在现实受物理学更多的影 揭开数学物理的神秘面纱———访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范辉军教授姻李明丽 专家简介: 范辉军1972年出生。
199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张恭庆院士。
1998~2004年,先后在德国马普所、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
2003年开始被聘为北京大学副教授,2010年升为正教授,稍后担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暨北京国际数学中心博士生导师。
2008年获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研究方向为有关弦理论、量子场理论的数学物理以及几何分析。
响,特别是理论物理,量子场论、弦理论等,提供了许多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数学的方式。
范辉军说,你们知道“千年数学难题”吗?2000年5月24日,美国麻州的克雷(Clay)数学研究所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宣布了一件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大事:对七个“千年数学难题”的每一个悬赏100万美元。
这七个“千年大奖问题”是: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假设、杨-米尔斯理论、纳卫尔-斯托可方程、 BSD猜想。
其中庞加莱猜想在201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宣布被解决。
在克雷研究所提出的七大数学问题中,杨-米尔斯理论就物理学有着不解之缘。
创新前沿传承责任 范辉军在数学物理研究的前沿也作出了出色的成就。
他和他的合作者阮勇斌教授,贾韦斯 教授从2002年开始,历经6年的时间构建了对应镜像对称中的朗道-金兹堡模型的严格的数学理论,这一系列文章长达近300页。
作为这个理论的重要应用者,他们解决了菲尔茨奖获得者Witten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ADE奇点的可积系统猜测。
在上世纪90年代初Witten的一个著名猜想把代数几何中稳 定曲线模空间上的相交数和可积系统中的KdV梯队联系起来。
稍后这个猜想由Kontsevich解决,这也是Kontsevich98年获得菲尔茨奖的重要工作之
一。
Witten后来尝试用奇点理论来构造更广泛的模空间并猜测它们上面的相交数理论应该对应于更广泛的可积系统。
这个猜测后来被称为广义Witten猜测。
Faber-Shadrin-Zwonkine证明了广义Witten猜测的部分情形(A奇点情形)。
更广泛的情形(ADE情形)由范辉军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完成。
他们这篇长达80页的论文通过近4年的严格审查已于近期被国际最顶尖数学杂志《美国数学年刊》接受发表。
范辉军教授也成为自1949年以来北京大学在《美国数学年刊》发表论文的第一人,也成为新中国培养的本土博士在《美国数学年刊》发文的第二人。
短短几年的时间,其核心文章的引用就达到近40次,其中包括菲尔茨奖获得者Witten,Kontsevich以及物理学家
A.Klemm,
K.Hori等人。
他们所称的量子奇点理论也被人称为FJRW(Fan-Jarvis-Ruan-Witten)理论,其中的不变量也被称为FJRW不变量,FJRW环。
范辉军教授为数学物理的发展和中国数学在世界的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大国际数学中心非常具有战略眼光。
中心主任、国际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田刚教授在国内许多场合的讲话中,都多次强调几何与数学物理的发展。
自2007年以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和北大数学学院紧密合作,开办了辛几何和数学物理每周的研讨班,并定期举行各种会议、讲座。
范辉军教授和他的同事“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刘小博教授负责组织这些活动,并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人才。
范辉军介绍说:“现在我们有两个方面非常活跃,一个是辛几何与数学物理,还有一个是几何分析方向。
我们会请国内外的研究者,到北大 来,不仅是为北大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全北京市的数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
全国的兄弟院校在这个方向上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相互促进。
比如我们跟清华就有过很多次合作。
” 范辉军在专心搞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对年轻学者的培养,让更多的青年人从事这项工作。
关于年轻人的成长,范教授说,一定要有勇气。
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有更大的勇气。
这个勇气包括进取挑战的精神,也包括为了学术牺牲世俗乐趣与物质享受的勇气,还包括准备承受挫折与失败的勇气。
为此,他笑着说:“我也一样,过去的成绩属于过去,探索没有止境,攀登没有止境,我将继续挑战自己,挑战人类精神的极限,直到成为永恒宇宙的尘埃。
” 社址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猿号邮政编码院员园园19园新闻热线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源缘8382614597广告发行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458682614588传真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4586广告经营许可证院京海工商广字第8037号零售价院1援5园元年价院288元解放军报印刷厂印刷

标签: #客户 #打不开 #不还 #不够用 #银行卡 #银行卡 #错了 #微信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