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在开放中跨越,互联网什么时候出现

互联网 1
02 中国·互联网1994-2014 ·鸿蒙初辟 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719 主编:张林编辑:冯丽妃校对:王心怡E-mail押gwei@ 中国·互联网1994-2014 03 中文域姻本报记 名者甘 的故事晓 域名,被形象地称为“计算机的门牌号”。
一直以来,英文始终是互联网资源的主要描述语言,域名也不例外。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起,多名中国互联网专家致力于推动中文域名国际标准的制定,终于让“计算机门牌号”用上了汉字。
20年来,中文域名作为中华文化象征植入互联网,其艰难的步伐正像一部剧情曲折的电影。
如今,中文域名的普及和发展已深深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社群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国家顶级域名“.CN”出现的“.中国”域名,向国际社会郑重地宣告了我国的信息主权。
艰难起步互联网兴起中国力量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同年,.CN域名服务器回归中国。
三年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7个人、一间办公室、满地电线、一台和台式机主机箱差不多大的服务器……尽管设备相对简陋,但CNNIC的成立,意味着全球根域名系统升起了一面中国国旗,几代中国互联网技术专家建设国家顶级域名系统的心愿终于实现。
中国毫无悬念地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已经足以成为互联网大国。
然而,由于语言的限制,中国却一直无法胜任互联网强国的称号———网页是中文的,浏览的内容是中文的,但作为互联网基础服务的域名却是英文的。
“对于以中文作为母语的全球华人而言,英文始终是‘外来的和尚’。
”CNNIC负责人李晓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使用中文域名和中文电子邮件将有助于增强民族感和文化认同感,促进世界范围内华人社群文化和语言交流便利性。
”自那时起,CNNIC的互联网专家就开始致力于中文域名的申请及国际标准的制定。
据李晓东回忆,由于中文的特殊性,在申请“.中国”域名时,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中國”简繁体等效的问题。
“这个在国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为中文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体系设置了诸多障碍。
”他说。
2000年,CNNIC联合港澳台地区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TWNIC、HKNIC、MONIC)在北京正式发起成立了中文域名协调联合会(CDNC)。
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互联网工作者有了互动平台,共同制定中文域名技术标准和注册管理规范,协调相关国家和地区中文域名的运行,并与国际互联网络组织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以尽快制定和推出有关国际标准。
针对这个问题,就算CDNC内部也经过了多次激烈的讨论。
“我印象中最艰苦的一次,是一个礼拜之内连开两次会,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专家都跑到北京开会,一起商量解决方案。
”李晓东说“,会上大家争论的口沫横飞,甚至有些真的是拍案而起,都是想找出一种解决方案,来消除分歧。
”解决方案最终成功推出,让整个国际互联网界颇为意外。
“我们能这么快统一起来,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李晓东说。
2004年4月,CNNIC联合TWNIC、JPNIC、KRNIC制定了《中日韩多语种域名注册标准》(编号RFC3743),这是国内第二个互联网国际标准,该标准主要为解决多语种域名上网中汉字简繁体等效问题提供科学完善的技术方案。
RFC3743是中国对世界互联网异体字等效互通技术作出的贡献。
汉语使用者的力量和声音引起了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会议(IETF)的关注。
IETF向CNNIC发出了邀请函,开启了中国制定国际标准的庄严时刻。
2001年3月,CNNIC技术专家首次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第48届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会议。
会议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300多名参会者中,只有3个中国人,钱华林便是其中之
一。
“没有一个外国专家愿意耐心听我们解释中文域名的价值。
”会议的场景给钱华林带来了难以名状的挫败感。
这样的挫败感也在中国技术专家心里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多次国际大型会议上,只要中国参会者呼吁推进中文域名,便有人会提出刁难的质疑———如果多语种域名真的实施了,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用户来说,在地址栏出现的其他文字就像是乱码一样无法辨识,这难道不是对互联网的分裂吗?在李晓东等多名互联网专家的回忆里,中文域名起步阶段充满了艰辛。
正是专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包括简繁体等效解决方案、部署与实施政策等方面的斡旋,才让中文域名逐步走上了世界互联网的舞台。
突出重围中国专家参与决策 在互联网界,国际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拥有全球互联网的最高决策权,经常被视为“互联网世界的联合国”。
中文域名究竟能不能在互联网中使用,也需要依赖ICANN的决定。
李晓东等人作为代表先后前往肯尼亚和美国参加ICANN会议,与国外同行做大量的沟通工作,其中包括简繁体等效的解决方案、部署与实施的政策等方面的斡旋。
但是,ICANN的理事职位一直由欧美日等互联网发达国家的代表担任。
拥有网民人数仅次于美国的中国,尽管多次参会,却在ICANN中一直没有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
直到2003年6月,钱华林成功当选ICANN 理事会理事,任期三年。
中国专家终于能够参与国际互联网决策。
钱华林是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
一。
20世纪90年代初,钱华林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担任技术负责人,该项目最终搭建的示范网络,正是中国互联网的雏形。
同时,也正是经过他在国际会议上的多次呼吁,最终实现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今年3月,钱华林入选国际互联网协会(Society,ISOC)评选的“互联网名人堂”,成为继中科院原副院长胡启恒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从此,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在国际互联网界拥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中国专家为推进中文域名的努力逐渐突出重围,特别在国际标准制定上崭露头角。
2006年,CNNIC主导成立了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邮件地址国际化标准工作组(EAI),由李晓东担任联合主席。
这是首个由中国人担任联合主席的IETF工作组。
两年后,IETF正式发布了邮件地址国际化的三个核心标准:RFC5335、RFC5336和RFC5337。
其中起核心作用的RFC5336《SMTP扩展支持国际化邮件地址》由CNNIC主导制定。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专家的参与“,.中国”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的技术难题或国际标准问题逐一化解。
在2009年召开的ICANN第36届年会上,ICANN表决通过了《“.中国”等非英文域名后缀快速通道实施计划》,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英文域名的国际申请和全球部署将正式进入“快车道”。
2009年底,CNNIC代表中国正式向ICANN递交了简、繁体“.中国”域名国际申请。
2010年6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38届互联网名称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年会上,ICANN理事会通过表决“,.中国”简繁体域名入根国际申请完成所有评审环节。
这意味着“.中国”简繁体作为中文顶级域名,正式纳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
时任ICANN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德·贝克斯托姆(RodBeckstrom)会后表示:“这一决议对全球华人网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变化。
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说中文,这意味着中国域名把潜在网民数量提高了10亿人。
” 钱华林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初尝硕果中文域名前景看好 经过多年积累,推动中文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已经取得了多项实质性进展。
2012年以来,CNNIC陆续推动发布了关于中文邮件(多语种邮件)的RFC6531、RFC6855和RFC6856等多语种邮件IETF核心技术标准。
2012年6月,钱华林研究员正式发出首封多语种邮箱电子邮件。
2013年4月,专注邮件技术研发的行业知名公司盈世公司(Coremail)在北京正式发布了首款支持国际化多语种邮箱电子邮件技术的商用软件;今年7月,世界三大主流邮件开源系统之一的Postfix在其官方主页发布可支持IETF多语种邮件协议标准的Postfix新系统;8月,全球邮件服务供应商谷歌也在其官方博客正式宣布支持多语种邮件IETFRFC6531等国际技术标准。
如今,跨越全球的国际化多语种邮箱电子邮件经过4年多的运作和推广,中文域名已经成为应用最早、注册规模最大、应用人数最多的多语种域名,并已成为影响全球中文互联网社群、扩大中文互联网影响的基础性资源。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互联网技术专家构建的“汉语世界”已经开始让全球华人受益。
ICANN前首席执行官罗德·贝克斯托姆评价“:这是使用非拉丁文字的半个人类的一大步,例如整个亚非和世界其他讲阿拉伯文、中文和韩文的地区。
” 互联网技术专家认为,中文域名的使用,摆脱了仅限于26个拉丁字母网址的束缚,将大大有助于非拉丁字母语文国家互联网的普及和利用,减少与拉丁字母语文国家的差距。
自2010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向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报送了专用中文域名,其中超过半数的域名已正式注册开通使用。
例如,访问中科院网站可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中科院.公益”。
今年7月,中文新通用顶级域名“.公司”“.网络”正式开放注册,这是继2010年“.中国”作为国家顶级域名、也是第一个中文顶级域名被正式纳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以来,中文顶级域名在全球战略部署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李晓东指出“: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推广中文域名,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域名的多样化和深层次文化渗透主要发展趋势,是能否抓住话语权的必要环节。
”他认为,积极推广中文域名将进一步方便中文用户上网,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母语交流,增强全球华人社区的凝聚力,进一步强化“中文—中华民族的标志”在世界互联网沟通中的强势地位,是我国在互联网战场上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必要保障。
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技术专家不仅推进了国际谈判的进程,还将中文域名的种种复杂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了国际标准。
未来,中文域名将建立起国际互联网中名符其实的“汉语王国”。
从第一封邮件走向世界 姻本报见习记者王珊 中国互联网在开放中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谈中国互联网发展年 姻本报记者冯丽妃实习生张雅琪 搭乘着“时间胶囊”进入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时光隧道,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随着时光的倒流速度逐渐放缓、信息流逐渐减弱,最终在时光倒退至距今20年前的地方削减成了一个原点。
这个原点就是当今中国互联网生命的胚胎。
而她就是这个胚胎形成过程的见证者与培育者之
一。
20年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她曾辗转国内外用实际行动力推互联网扎根中 国;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生根发芽,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她又牵头成立了中国互联网协会,以此为平台让更多中国互联网精英走向国际舞台。
20年后的今天,年届“80”后的她心中依然牵系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
初次见面时,她身穿一件深蓝色牛仔立领衬衫,一条深卡其色长裙,脚穿一双圆头方口的黑色平底系带皮鞋,以一种朴素而又干练的姿态走进记者的印象。
近日,胡启恒接受了 本报记者的采访。
而随后的交流也加深了记者这方面的印象。
采访时间持续了
小时一刻钟,尽管已至耄耋之年,胡启恒不仅对记者抛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她还高屋建瓴地给记者描绘出一幅20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脉络图。
一切,还要从原点说起。

1.落地萌芽 1994年4月20日,对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来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工程)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次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64K互联网专线;这一天,中国真正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全球第77个国家;这一天,也成为互联网在中国的一个历史性起点,中国互联网的新篇章由此拉开序幕。
当天,接听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研究员钱华林的来电后,胡启恒十分激动。
那一刻,她正在美国华盛顿参加第六次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
不过,她此行的焦点却是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再次提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
1989年,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中国一些高新技术项目的建设,NCFC工程即是其中之
一,该项目是把中科院、清华、北大和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组成一个高速网络。
从1989年工程立项,到两年后三家局域网的基本完成,再到1993年底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三个院校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实现了网络互连。
毋庸置疑,中国需要接入国际互联网。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互联网蓬勃发展,互联网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开始显现。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亟须在科研方面进行合作,但未连入互联网的中国科学家只能被困在与世隔绝的信息孤岛上。
他们发送电子邮件需要通过国外科研院校进行中转,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极为耗时。
事实上,当时我国科学家已经解决了所有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技术问题,却始终没有被接收入网。
为此,1994年4月,胡启恒借会议之行再次找NSF商谈。
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谋求中国接入全球互联骨干网,而NSF正是该骨干网的控制人。
她拿着国务院批准“令箭”,下定决心一定要“拿下”NSF。
出乎预料的是,当她重申了中国 NCFC主干网的学术交流目的后,时任NSF主席NealLane很爽快地答应了让中国入网。
而她接到钱华林电话的那一刻,人还尚未回国。
事实上,20年前,让互联网落地中国不仅有来自国际上的外交压力,同样兼具来自国内的各种挑战。
胡启恒更喜欢用“羊肠小道”来比喻互联网在国内落地的过程,在她看来,互联网有着自下而上的传播“基因”,其进入中国的过程也是如此。
“在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决定的项目往往坐的是‘八抬大轿’,走的是‘康庄大道’,但20年前互联网走进中国却没有政府立项。
”她说。
彼时,担任NCFC管委会主任的胡启恒接到的任务是落实NCFC工程,但并未得到用NCFC项目的经费去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许可。
然而,由于没有国家经费支持,胡启恒和其他科学家不得不自筹经费,自发地引进“互联网”。
而且,他们还与当时的电信政策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冲突。
因为跟美国联网的第一步就是用电话专线进行信息转递。
而按照当时邮电部的规定,租用的线路只能给科学院用,不能给清华和北大。
“他们认为我们在用这条电话线路赚钱,所以就要增加2倍到3倍的费用。
”胡启恒说。
为此,她不得不多次到邮电部就此事洽谈,最终得到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的支持,没有收取双倍的价钱。
“这对我们是很大的解救,因为自筹经费非常不容易。
”她说。
不过,让胡启恒感到高兴的是,这场自下而上的项目最终得到了政府以及全社会的认可,一开始的羊肠小道很快就走成了康庄大道。
当NCFC接入国际主干网之后,同年9月,中国电信即与美国商务部签定了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中国电信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了两条64K专线。
从此,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而且同年年底,连入国际互联网也被新闻媒体不约而同地评为当年的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星火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正是20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写照。
“我始终觉得互联网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它不需要任何政府的组织,就像野草一样自下而上蔓延到全世界。
”胡启恒说。
1996年,从中科院副院长职位上退下来后,胡启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买了一台联想台式机。
这台机器很快就成了她科研和生活的重要工具,除了发邮件、搜资料之外,制作PPT演示文稿也成为她非常喜欢的一项互联网所赋予的功能。
不过,胡启恒对中国互联网的信心起步于21世纪初,彼时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始盈利。
“只有当人们发现,通过互联网能够赚钱,能够安身立命,它在中国才能扎下根来,才能有生命。
”她说。
说起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不能不提第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和它的创办者张树新。
1995年,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张树新任总裁,该公司几乎教育了国人所有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1996年12月,瀛海威时空8个主要节点建成开通,初步形成全国性的时空主干网。
1997年12月,瀛海威时空计费系统实现全网用户自动漫游。
到1998年,它已发展成一家拥有37000家客户的全国知名互联网服务提供公司以及除邮电系统之外中国最大的电信网络公司,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司网和电子商务。
然而,1998年6月,瀛海威的持续亏损使张树新在股东的冲突中出局。
对此,张树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尽 管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早期很多关键技术与产品都属舶来品,但彼时我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本身已形成一种创新力量,必须拥有大面积的应用后才有市场收益,而中间的空档期往往只能靠资本驱动。
显然,瀛海威未赶上中国互联网资本驱动的好时机,张树新也在时代发展中被打上了“悲情”的印记。
“张树新自称是一个烈士,是互联网的牺牲者,她的确是。
她对互联网太热情了,把融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建设中,她在中国八大城市开通的广域网还早于中国电信的全国广域网。
”胡启恒说。
至今她仍然记得那时一大清早,在中关村瀛海威公司的台阶上就会坐着很多等公司营业的年轻人,因为张树新提供了若干台电脑使他们可以免费上网。
“但也是因为她太热情了,把钱都烧光了,瀛海威后来也被人收购了,但是她的名字在互联网界是不会被忘记的。
”胡启恒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互联网大步流星地向前迈进着。
1996年,中国互联网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始飞跃发展。
是年1月,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同时,北京、上海、广州还建设了三条高速国际出口与国际网相互联。
“这是中国互联网的又一件大事。
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教育网和科技网只是为科研人员和教育界提供沟通服务,只有少数人可以使用。
”胡启恒说。
此后,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开创自己的事业。
胡启恒 本报记者冯丽妃摄
3.急起直追在胡启恒的记忆里藏着与全球“互联网之位是在企业家旁边鼓掌加油的人。
“企业家是 父”温特·瑟夫(VintCerf)的一幕对话。
瑟夫第一运动员,如果竞赛规则有问题,发现裁判不公, 次见到胡启恒时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胡女士,我就帮他说话;如果竞赛很公平,我就给他鼓 请告诉我互联网对中国老百姓真的有用吗?”掌加油。
” 听到这个实际年龄比自己小了近十岁,眼睛 而她给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定位是服务于企 像孩子一样纯真,发须皆白的像圣诞老人一样的业、服务于网民、服务于政府决策,形成“企业和 世界互联网协议创始人的提问,胡启恒深深被打政府之间的纽带,把企业的要求和心声传达给政 动了。
“当我告诉他答案的时候,他就笑得跟孩子府,使政府政策更贴近企业发展的需要”。
让她很 一样,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 欣慰的是,如今成立十余年来,中国互联网协会 随后,胡启恒收到瑟夫的一封邮件,请她写并没有变成一个官办的衙门,而是与很多企业成 一些互联网在中国的故事。
其中的一个互联网应了朋友。
用故事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杨晓霞根据互联网提 如果按照时间脉络,把二十年来中国互联网 供的线索,确定患病原因是农药的金属铊中毒,的发展历程分成两个“十年”,它们则分别见证了 才保住了一命。
另一个案例是一次胡启恒去武夷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历程中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山时,了解到当地一个撑竹蒿的小姑娘也利用业 在胡启恒看来,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十年” 余时间在网上开店卖茶叶。
仍处于摸索和磨合阶段,仅有很少人对互联网有 这些案例同样让胡启恒看到了互联网的巨
真正的了解。
“这个阶段是中国人在互联网上进 大发展潜力。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得行发现、探险的阶段,有这种精神的人后来很多 益于国家政策的放低门槛,而不是用清规戒律把在互联网领域生根壮大,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使 网上营业的门槛抬得很高;另一方面,也同样得社会受益。
”她说。
她认识的一位化学网的创始人 益于中国电信产业的超前发展,使互联网发展有就因此而致富,从一名英语翻译成为一位身价上 了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
亿的企业家,为国外进口中国化工材料提供了信 到了2001年前后,我国互联网企业群落和息服务。
用户数量均已初具规模,然而,在出席国际互联 与此相对“,第二个十年”则是中国互联网迅 网大会时,胡启恒仍然明显感觉到中国在这种国速崛起,进入争先恐后的发展阶段。
“如果说前
际互联网场合的存在感严重不足。
个十年是拼勇气,这一个十年就是看谁更聪明, “其他的国家参会的基本上都是企业,可以可以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胡启恒说。
由于所 获得最新的国际互联网前沿发展动态。
而我国只有人都发现互联网是一个“淘金库”,做同一件事 有寥寥无几的科学家参与,而几乎没有企业参的人就比较多了,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如“3Q 加。
我们在那里更像是一个没有加入其中的旁听大战“”三百大战”等竞争规则的不完善也开始暴 者。
”这让胡启恒认识到成立一个中国互联网社露出来。
团组织的必要性。
“现在,我们对互联网关注的热点已经从用 于是,她联合科学界以及业内人士共同向主它做什么事,上升到怎么通过管理用好它,让竞 管部门科协提出相关建议,而中国互联网协会随争规则更完善,更加健康地发展。
”胡启恒说。
与 后应运而生。
在邮电部和科协的支持下,有70家此同时,人们对互联网的看法也在不断进行着转 企业加入到中国互联网协会。
而胡启恒也受邀担变,以前认为互联网带来大量负面影响,不是黑 任首届理事长。
的就是白的,现在可以着眼于整体来看待互联网 那时,她做了“两个定位”。
她对自己的定的作用。

4.开放创新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创新能铨都曾因倡导起源于美国的IPv6而被一些 力和发展水平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涌现出一人指责是“汉奸”。
事实上,IPv9的概念在提 大批优秀企业,比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以出后,很快就受到许多媒体和专业人士的质 及相关设备制造企业如联想、华为、中兴等疑。
有人称其为“愚人节笑话”,一些专业人 等。
士则认为其是业内的“黑色幽默”。
同时,我国在互联网的基础研究创新领 在胡启恒看来,科学发展一定是在前人 域也出现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团队,而以我
的基础上一步步往上走,而不是摒弃前人研 国工程师为主制定的互联网标准已近20个。
究的从头来过。
如中科院CNIC致力研究的下一代互联网 她曾经十分好奇是哪个聪明人发明了强 《中文域名注册和管理标准》就是进入国际大的网络通讯协议TCP/IP。
然而,在寻找答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一大创造性成案的过程中,她发现,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 果。
而由清华大学牵头的描述IPv6过渡问题和西欧,与计算机相关的创新研究就像是
的多个相关标准如中国大陆首个非中文相关锅沸水,创新到处都在“冒泡”。
标准RFC4925等先后被IETF采纳。
“当时大家对计算机研究都处于开放与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科协同创新的环境之下,彼此进行资源共享,并 学家已经开始加入到了国际互联网创新的主没有因为其他创新来源于其他国家而摒弃不 流中,参加IETF的中国科学家人数不断攀用。
”她说。
正是这些技术创新为TCP/IP思 升,目前已达到一百多人,而且话语权也越来想的出现铺好了床,最终与互联网创始先驱 越大。
的思想一起使TCP/IP瓜熟蒂落。
但由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比西方起步晚, “互联网的创新从来不是推倒一栋楼重 当前在创新能力方面依然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大家 明显的差距。
对此,胡启恒表示:“提升中国互相站在彼此的肩膀上,才能不断创造奇 的互联网创新能力需要一个过程,现在不用迹。
”胡启恒表示,开放性是互联网最突出的 太着急,不应太功利。
”她同时也不太赞成诸特点之
一,“全世界都在这个大平台上沟通, 如“抢占高地”“超越美国”“不要美国的东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把它管理得更好,使它的 西”等功利主义的提法。
缺点不断减少。
” 在她看来,科学本身没有国界和政治倾 事实上,IETF本身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组 向,用不着给每项科学技术都打上标签,互联织,全球工程师只要有兴趣有技术都能参加, 网也是一样。
“不能说互联网是美国来的,我而且其创新成果必须声明放弃专利权,才能 们就不用。
”她指出,在当前中国互联网界,成为全球互联网的标准。
“目前,所有互联网 确实存在一些排外的观点与现象,“中国上的主导技术都没有专利,也都不用付专利 IPv9”就是其中之
一。
费,这说明互联网具有一种开放的、为全人类 中国IPv9”是一种以十进制算法(0~9)为谋利益的浪漫主义思想。
”胡启恒说。
基础的互联网协议,主要由上海通用化工技 在胡启恒看来,科学创新需要这样不为 术研究所主张建设。
其发明人谢建平曾表示利益所驱动的浪漫主义思想。
有人说,这样的 这项协议的目的是“改变网络受制于人局面,她离现实太远,有些理想主义。
而她认为: 掌控未来发展的自主权”。
在此事件中,胡启“只要有一点点这样的火星也好,因为人类还 恒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ISC理事长邬贺是要进步,还是要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5.镜射现实 “互联网就像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一部分。
”胡启恒说。
她认为,如果是一个高度法治化的国家,公民都有自觉遵守法律与规则的意识,那网络风气自然就会好。
“如果这个社会是肮脏的,让网络绝对干净,怎么可能?” 事实上,在过去20年中,主流媒体以及社会公众对互联网的态度也数经转折。
一开始,主流媒体很少关注这个从美国引进回来的“舶来品”,互联网的相关报道很少见诸于报端。
然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出现在主流媒体页面上的频率越来越高,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媒体上出现的多是对互联网的负面报道,网瘾毒害青少年成为很长时间内媒体对互联网报道的主旋律。
有一段时间,很多专家甚至在媒体上语重心长地告诉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远离网络! 对于这一阶段媒体上的报道,胡启恒曾有过忧虑。
“如果专家的这些善意的提醒被老师家长听进去了,那么未来中国的网络应该是否会被世界抛在后头?”幸亏随着时间的发展,互联网依靠其强大的服务功能使主流媒体的态度再次发生了转变。
如今,风水轮流转,依托互联网的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主流媒体。
“互联网是一个真正先进的科技,它会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发 展,其生命力是不可遏制的,任何想要把它踢出去的力量都做不到。
”胡启恒说。
如今,从网购到微聊,再到资料查阅,互联网在它的生活中仍然扮演着多重角色。
但是,近期却有一件让她感到遗憾的事———她用了多年的谷歌邮箱因为一些政治因素不能再使用。
“我需要从它那里得到最新的知识,很多英文资料的检索只能靠谷歌。
”她表示,尽管现在百度搜索能力已经比较强大,但谷歌的英文检索能力却不能替代,“希望我们不要丢失了重要的一块信息窗口”。
正像20年前走进中国时的情形一样,而今自下而上的草根特色与其开放性依然是互联网生命的特色。
在胡启恒看来,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对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以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同样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在中国,我们习惯了自上而下一呼百应,这是我们的强项,也是我们的弱点。
它的长处是只要国家要办一件事就会雷厉风行,弱点是它往往会忽视了来自民间和群众自发的最可贵的积极性。
”胡启恒说。
她认为,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角度来看,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体制方面的缺陷更应该引起关注。
“从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过程可以看到群众自下而上的自发积极性的重要性,它是对自上而下的举国体制的重要补充,不能忽视。
” 跨越长城,走向世界。
1987年9月14日,在这个极为普通的日子里,随着键盘被敲击发出的最后一声“吧嗒”,中国通过北京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的网络连接,向全球科学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6月修订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中写道: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 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然而,记载并没有说明具体哪一个人完成了这项工作。
邮件发出去的几天内,发送邮件的研究小组先后收到了来自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回复邮件,其中还有留学生发来的贺信以及外国朋友的建议和联系意愿等。
而据报道,发出这封邮件的正是被称为中国之父的钱天白。
发送始末 钱天白与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他到德国为兵器工业部引进大型计算机。
在那里,他第一次听说了这个词汇,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介绍,第一封邮件的发送正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和前西德巴符州政府的一个计算机国际网合作项目。
从1986年开始,研究组就开始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上进行方案设计和实验。
当时国内尚未成为国际计算机数据通信网CSNET的成员,因此计算机只能先通过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中转”,与国际网络进行连接。
而事实上,第一封邮件的发送,并非一帆风顺。
1987年9月14日晚间,研究组即聚拢在“7760”周围,开始进行电邮的试验发送,并在邮件上方标明“testing”(测试)字样。
但是,几次发送,计算机均显示发送失败。
专家们不得不对计算机的系统和硬件设施进行重新检查确认,这一过程花了近一周时间。
1987年9月20日,研究组准备再次向国际计算机网络发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 走向世界”。
这是一封没有特定收件人的邮件,就像一个“网络寻呼”,希望外界收到来自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声音。
20时55分,随着键盘被敲击发出的最后一声“吧嗒”,计算机屏幕上闪出“发送完成”字样。
16年以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外籍高级顾问安玛莉,开始查找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下落。
不过,有关第一封邮件的线索并不是很清晰。
安玛莉先后多次从美国打国际长途电话向中国有关部门和专家请教、核对,但中国的官方资料中有关第一邮件的信息已无迹可寻,安玛莉只得到“邮件与德国有关”的答复。
在美国南加州信息部门的帮助下,安玛莉从上千万条数据信息中查找到,邮件先被发送到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安玛莉见到了邮件的发送者之一措恩(Zorn)教授,并被告知,“来自中国的那封邮件仍完好保留”。
在短暂的检索之后,从中国发出的首封电子邮件真实地展现开来。
邮件副本显示,该邮件内容“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跨越长城,走向世界)”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于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北京时间)发出的。
第一人之争 应该说,在普及宣扬概念上,钱天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电子邮件在中国首次开通以来,有数十个科研单位通过他的渠道收发电子邮件。
从1987年开始,他去开国际会议并不是用传真、信件来联系,所有事项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包括定旅馆、会议注册、报到等。
而且钱天白所做的大量工作,影响了周围的人。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概念还不为人所知,钱天白费了很多口舌给领导、亲戚、朋友、同学讲述,在业界作了大量报告,一点点地做推广工作。
在他指导下上网的同学、同事就不在少数。
不过,对于他究竟是不是第一封邮件的发送人,却一直有争议。
2003年8月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国内首次刊发了有关国内首封电子邮件的消息。
时任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的李澄炯是第一封邮件的参与者。
据他回忆,钱天白1987年全年都在美国学习。
1990年,当时年约36岁的钱天白才加入该项目,因而无缘“飞跃长城”。
那么第一封邮件究竟是谁发出的呢?李澄炯说,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送是由整个研究组共同完成的。
而这包括技术顾问王运丰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措恩教授和其他同事,而之所以选择“跨越长城,走向世界”这句话,是因为当时正处改革开放,想要传达中国人要走出去,向世界问好的想法。
发送邮件时,措恩将邮件发送给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科学家。
第一封电邮在网上走了6天。
而邮件发出后,第一个回信的是一位美国计算机教授。
而在一篇为《究竟是谁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文章中,曾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工作多年的吴为民说,他在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24秒,向瑞士的斯坦伯格教授发出了一封邮件。
对于“究竟是谁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问题,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不愿置评。
他只是表示:“关键不在于是谁发出的第一封邮件。
这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 一根网线接入中国 第一封邮件的发出,意味着中国将可以直接和欧美各国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几乎所有大学和科学研究中心通讯和交换信息。
首次成功对话,对于改变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国际形象,推广网络应用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自第一封邮件之后,我国互联网事业开始崛起。
上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与国际互联网进行了连接。
美国借口政治原因,不对中国开放互联网,但国内科学家们的努力并没有停止。
许多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预示着我们与互联网越来越近了。
1989年10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立项,由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承担,目的是建立一个连接三个单位之间的地区网络。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与互联网的真正连接进入了倒计时。
1993年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
不过,网建好了,用处却不大———发E-mail还不如骑着自行车亲自跑一趟省事。
人们如此调侃当时NCFC的运行状况。
如何一根线连出去,成为当时思考的问题。
终于,经过国内外多方努力,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

标签: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红包 #互联网 #互联网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微信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