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周刊,家教周刊请扫描关注

互联网 5
“家庭教育之声” 主编:杨咏梅编辑:黄文设计:王星舟校对:张静电话:010-82296652邮箱:jiatingjiaoyu@ QQ群:371368053 助力家庭建设涵养教育生态 家教主张 读懂“移动原住民” 关颖 现在的孩子,使用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
大人们对孩子的网络行为,不只是“看不惯”,有些是“看不懂”了。
以往的禁止上网吧、给电脑加密等治理措施显然已经不灵了。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家长常常是无计可施。
这些年,社会上流行给某个年代出生的人挂上“××后”的称谓,以反映这一时代和群体的特征。
中国是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根据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50后”“60后”“70后”“80后”是“传统人”。
这些人是看着报纸、听着广播、看着电视长大的。
他们觉得互联网挺好,就迁移到网络上来了,被称为“网络移民”;“90后”“00后”“10后”是有了互联网之后出生、伴随着网络长大的,被称为“网络原住民”,是在网络上最早定居的人群,而且网络就像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密不可分;他们中的“00后”“10后”又称“移动网络原住民”,主要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网,比“90后”更进了一步,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高。
“10后”小孩子,从一两岁就表现出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钟爱,华丽的屏幕、悦耳的声音、有趣的触屏、五花八门的动画片和游戏,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了,什么“PK”啊、“闯关”啊……门儿清。
一位带过几个孩子的奶奶说:“一家子的大人玩不转一个孩子的时候,给他个iPad就一切都搞定了。
这玩意儿哪来这么大的魔力啊,我真是服了!”一些大人不得已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当作哄孩子的“神器”,也催生了更多的小小“低头族”。
“00后”是现在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行为举止、消费观念、思维模式、社交方式都与前人大不一样。
他们的知识来源无边际地扩大了。
有人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教材是我们的世界;在‘网生代’的成长中,世界是他们的教材。
”他们可以不依靠书本、课堂,不通过老师、家长,在网上获取更多知识、技能,互联网成了他们无所不能的老师。
与此同时,现实社会中严禁孩子们接触的低俗、淫秽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在网上的传播,也在不知不觉中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严重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他们操纵上网设备更自如。
现在的孩子认识屏幕是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开始的,计算机往往都不屑一顾了。
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重度用户,可以走到哪、带到哪、看到哪,这就加大了家长对孩子的管控难度。
他们从操纵自如的移动设备中获得快乐,也难免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他们的网络生活丰富多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一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称,“未成年人是各类网络应用的长驱潜力用户”,报告罗列的互联网应用在中小学生网民中的普及率让我们大开眼界:“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三大类中10项应用,都是中学生比例超过网民总体比例,小学生使用QQ空间、网络游戏的比例也高于网民总体,互联网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他们把网络当作精神家园。
孩子们伴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网络生活、网络化娱乐成长起来,无论是“菜鸟”或“大虾”,“恐龙”或“青蛙”,在网络空间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这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没大没小、没高没低,无忧无虑地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找到自己的知音,忘却和摆脱现实由家长、老师带给他们的压力和烦恼。
网络成了他们缓解、释放不良情绪和“疗伤”的地方。
他们有大人们难以介入的网络空间。
随着“00后”渐渐长大,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
在网络空间,他们有自己不同领域的社群、朋友圈,甚至只有他们彼此才懂的“黑话”。
家长偶尔看到孩子们的交流,简直就是一头雾水:“这节课太无聊了,我选择狗带。
”“要出成绩了,我好方。
”其实“狗带”等于英语“godie”翻译为“去死”,表示很无奈;“方”等于“慌”,表达慌张的心情。
有时候当家长在微信或QQ上了解到孩子的心情、困难和某些行为,试图教育、帮助、干预孩子的时候,很有可能就被“黑”掉了,孩子掌控着网络活动的主动权。
不一样的话语体系,交流起来更加困难。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由此衍生的诸多新事物的出现,真是令大人们在孩子面前“骄傲”不起来。
当整个世界都可以“搬到”孩子们手心里的时候,大人们还能高高在上、随己所愿地“设计”孩子的人生吗?如果不低下头来虚心向这些“移动网络原住民”学习,大人们还能了解孩子、预测孩子未来发展的走向吗? 家长与孩子在网上属于两个世界,面对驾驭不了的孩子,一味地限制、压制只会加深两代人的隔阂。
唯有了解孩子、熟悉网络,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唯有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孩子宽松的生存空间、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才能减少沉迷网络对孩子的伤害。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学术代表作《家庭教育社会学》) 放学后参加校内托管班成了青岛桦川路小学很多学生期待的事儿。
学校实行免费的“一站式托管”,文化托管和艺 术托管并行,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赢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赞誉。
任聪聪
摄 热点聚焦 幼小衔接:引导重于帮助 张娟 幼小衔接是许多家长关心的话题,家长们对小学未知的部分肯定有很多的担心:我的孩子识字量够不够,能不能适应,是不是会成为老师喜欢的孩子……家长所担心的这一切都不会因为担 心而少发生一点点。
家长需要把眼光放到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对孩子更多的是协助,不是管教、要求,而是信任他,给他机会试错,去体验成长。
保护内驱力更重要 成人在社会上遇到的问题孩子在学校里依然会遇到。
一群孩子聚集在一起,冲突、问题、矛盾不可避免。
作为家长不是去担心或教孩子怎么处理,或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要有一个心念——这些都是正常的。
真正的成长是让孩子知道,他面对的问题随着他的成长只能越来越多。
如何让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找到自己、越来越释然地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才是我们要做的。
父母怎样协助他,对他来讲是最重要的。
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 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灵和身体更重要。
知识学习从上幼儿园到上大学以及之后的进修,一直在持续,但真正能够在心智上健康、完善,能够成为一个内在有力量、有人格魅力而幸福的人,这部分不一定是在课堂上能学到的。
而是要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在家里跟父母的相处,在学校跟同学的相处,将来到了单位跟同事的相处,慢慢去历练。
小学部分的学业,零基础的孩子只要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学,都不会太差。
许多零基 础的孩子因为真不会所以更努力。
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学,有一些跟不上或某个地方有点慢很正常。
这时候家长只要付出一些耐心,告诉孩子慢慢来、爸爸妈妈等你、陪着你一点点往上赶,就会发现都不是问题。
从孩子的视角去感受孩子、了解孩子,在他的节奏上协助他成长才更重要。
很多上过早教机构的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特别出色,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退步。
因为那个时候学习难度加大,需要的是孩子宏观知识体 系的建构,以及他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判断能力、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上了小学,父母是该让孩子填鸭式地学很多东西,让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字写得比别人好、认知快一些,还是给他留出更多的建构逻辑思维、想象力的空间?如果我们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进很多东西,而不是他们自发想要学的,孩子会很累甚至透支,困顿在那儿,卡在某一个阶段就上不去了。
每个人的内驱力都得是自发的,保护孩子的内驱力非常重要。
更多地给予心理支持 孩子上了小学,不仅要面对课业上的不同,还要面对很多心理上的挑战,这时候他们更需要父母的支持。
除了方法的支持,父母要给孩子更多心理上的协助和支持。
首先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注。
记住一句话:倾听就是爱,了解终有意义。
学会倾听孩子、和孩子平等对话、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孩子,对孩子来讲是一笔非常重要的财富。
所谓对孩子的关注、平等地对待孩子,就是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压抑他,有困扰的时候帮他疏导。
如果孩子刚一张口,大人就说“这事儿都是你的错”,然后再讲一堆道理,孩子一个是不愿意再说了,另一个是情绪卡在那里。
一旦情绪长期卡在那里没有被释放出来,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状况。
其次,高质量的陪伴。
这点是家庭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呼吁的一个话题。
很多爸爸妈妈说:“我天天都陪着孩子,为什么看起来还是不够,孩子还是觉得没有被爱呢?”所谓高质量陪伴,是人和心都跟孩子在一起,是和孩子在一起做他想做的事情,并且有很多互动,这也恰恰是父母了解孩子、走近孩子的重要机会和过程。
孩子跟父母玩游戏的时候,可能无意间就说出了学校的事,说出了他生活的苦恼和困惑,这个时候恰恰是你走进孩子内心的好机会。
即使一天只有十几分钟,有高质量陪伴都会不一样。
当孩子跟父母有真正心与心的连接和交流时,父母提的建议、要求,以及想让他成为的那部分,他会更顺从。
顺从是因为他感受到你们爱他、尊重他。
高质量陪伴还需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界限在哪里,需要遵守的规则是什么。
高质量陪伴不仅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还包括互动的时候帮他建立清晰的规则和原则,而这个部分是通过接纳他的情绪实现的。
我们要允许孩子因为喝不到可乐而哭的情绪,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你哭的情绪我接受,但是我不会因为你哭而做改变。
如果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他就会懂得两点:一是自己的情绪是通透的,表达情绪无障碍;二是知道不去触碰规则。
他学会了内在的顺从和尊重规则。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自律、对自我负责、在情绪上能够帮助自己的成熟的孩子。
再其次,心态的引导。
孩子尤其是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很容易斤斤计较,他碰了一下我 的铅笔,书被划了……这样的冲突是正常的,因为上了学开始有学业的要求、纪律的约束、集体意识的灌输,这些引发的不适应需要有一个释放的渠道,所以孩子容易闹情绪、斤斤计较。
当孩子跟家长表达这些的时候,家长除了在处理事情上协助他之外,心态的引导也很重要。
心态的引导就是积极有效的沟通,我们要让孩子跳出事情本身去看,发生的事是不是正常的,以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想对方。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是简单地指责他,或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以平等的方式探讨彼此的看法和想法,最后让孩子去发现是不是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处理方法。
这样就把孩子带入一个更开阔的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上。
学会安排时间建立规则 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长需要花一些时间协助孩子规划自己的时间,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如何面对学校的规则和自己的行为发生冲突的时候。
在学习方面,从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的东西做起,很有仪式感地带着孩子走一遍,让孩子知道要自己完成。
像如何定闹钟、早上几点起床等,都要认真交代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负起责任。
比起学习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更重要。
孩子能够打理自己、照顾自己,他就能够非常好地利用时间。
家长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帮助孩子规划时间,告诉孩子放学回来到晚上睡觉这几个小时有哪些事情要做,让孩子优先排个序,如果不合理,爸爸妈妈再提出建议帮助改动。
如果从一年级开始父母就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和信任,孩子将来一定是一个有主见、知道怎么调配自己的孩子。
从小建立的习惯将衍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规划性、谋划意识更强,想问题更全面。
建立规则。
规则的建立对上小学的孩子非常重要。
要让孩子知道有一些规则是没有弹性的,比如不可以拿别人的东 西、不可以撒谎、不可以随意在外面留宿等。
凡是跟生命、道德、健康有关的规则,没有条件可谈,必须遵守。
这样孩子就建立起为自己负责的习惯和品质。
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是小学阶段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可以使孩子一生受益。
到二年级的时候将出现一些应用题,孩子有一定的阅读量会帮助他理解题意。
爱读书的孩子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都非常突出。
阅读还能让孩子的口语表达更自信,敢于、乐于同他人交往。
孩子读书多,知道一些故事的情节或者是同伴们都在看 的书,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多了一个桥梁,表达自己的时候会更清晰丰富。
家长的角色更多的是观察者和协助者,尽量少指点、少参与、多放手。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父母能陪伴他的时间越来越少,终有一天他们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所以我们要信任他们,把事情认真地交给他们之后协助他们完成,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对他来讲这是一个不断历练和体验成长的过程,他的心智也会借着这样的相信和放手越来越圆满。
(作者系北京布布园幼儿园总园长) 2017年11月23日星期四09 以往对父母关注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涉及各类人群,但最近在青豆书坊举办的中美教育高端论坛上发布的一项调查,对象却限定在美国家庭教育著作《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读者,他们是关注孩子教育、善于学习的父母。
那么这些走在家庭教育前面的家长,他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会是什么样呢? 论坛上,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青豆书坊首席培训师,同时也是美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程的认证导师朱芳宜,解读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青豆书坊与今日头条合作进行的调查,展现了一个了解中国亲子关系现状的独特角度。
关注孩子要赶早 妈妈比爸爸更关注孩子。
“关注亲子沟通、亲子关系用户 性别比例”显示,女性占比是男性的三倍之多。
当然,近些年来男性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爸爸意识到自身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很多妈妈的学习和改变也促使爸爸们愿意参与进来。
另外,很多爸爸会支持妻子出去学习,因为看到了她们的改变。
很多妈妈学习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以后不仅孩子改变了,对待丈夫也平和了,家庭氛围更和谐了。
80后父母最关注孩子。
“关注亲子沟通、亲子关系用户 年龄分布”排序如下:排在第一位的是31到40岁年龄段,大多为80后父母,他们的孩子年龄大致集中在6岁或是6岁以上。
排在第二位的是41到50岁,他们的孩子大多在青春期。
排在前两位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处于学龄期及以上,甚至是青春期,很可能因为学习生活或者是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很多家长试图通过沟通来帮助解决问题;排在第三位的是24到30岁,他们的孩子的年龄大约处于0到6岁或0到3岁,这个区间是人一生当中非常关键的时期。
这个区间的数字应当有所提高,因为沟通不仅仅是帮助父母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帮助父母和孩子在如此重要的时间段里奠定稳固而紧密的亲子关系。
排在第
四、第五位的分别是50岁以上和18到23岁。
关系的前提是尊重 一线 善扫描于学习的父母本报记者都黄文关注哪些问题 鼓励替代惩罚的方法。
家长们开始重视合作,亲 子关系中的合作不是单纯指孩子要听家长的话,而是尊重彼此的需要。
事实上合作本身并不难,难在怎样看到孩子的需要,如果我们要求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不要苦恼、不要发脾气,要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坐在那里写作业一个小时一动不动,这并没有尊重孩子真正的成长发展的需要。
一旦可以看到的时候,就可以融合彼此的力量,共同寻找结果,这就是亲子沟通中的合作。
最希望孩子懂得尊重。
“家长最希望孩子具备的品质” 专业学习多元化 中,尊重排在首位,其后依次 “关注”是最关注的话题。
是自信、信任、乐观、责任“家长在日常教育孩子过程中最 感、爱心、诚实、自律、坚为关注的话题”,不是作业、电 韧。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具子产品、吃饭,而是“关注”, 备这些良好的品质,也在寻求被排在首位。
陪伴、关注、安 一些方法来培养这些良好的品全感这样一些话题是现在家长 质。
事实上,当父母用积极的们非常关注的,吃饭、睡觉虽 和人性化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的然也排名靠前,但是与以前比 时候,这些良好的品质就会慢已经后退了。
家长们意识到, 慢融入到他们的血液当中,成最根本和最核心的问题是,帮 为他们的一部分。
助孩子就要给他关注、陪伴及 在亲子关系中“尊重”最安全感。
父母们在觉醒是一方 重要。
“家长关注亲子关系状态面,另一方面更需要家长知道 排序”是家长们更希望有什么怎样给孩子更好的关注、陪伴 样的亲子关系。
尊重排在首和安全感。
位,独裁被排在末位,忽视和 关注孩子与地域无关。
“关 溺爱排在中间。
这说明在尊重注亲子沟通、亲子关系用户地 和独裁之间,很多家长都在寻域分布”,将调查中排在前15 求忽视和关注之间的平衡,溺位的省市自治区和2016年各省 爱与尊重、规则界限之间的平GDP的排名进行了对比,发现 衡,在尊重孩子的同时又树立GDP排名位于前半部分的,在 自己的权威。
这说明家庭教育这些省市自治区中占了9个, 工作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于后半部分的占了6个,而 责,就是帮助家长渐渐找到这且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小。
由 种平衡,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此得出一个结论:亲子沟通、 正的尊重,怎样做到尊重每一亲子关系是人的内在需要,与 个独特的个体。
地域和经济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家长关注的首要部分是情并不大。
绪。
情绪在“常见亲子沟通关 阅读相关书籍等仍是家长 注度的排序”中不仅居于首学习育儿的首要方式。
“在养育 位,而且高达81.88%,比排在孩子过程当中,家长主要通过 第二位的“鼓励”(42.78%)什么样的方式来寻求帮助”,渐 高了近一倍。
在亲子沟通当次为阅读、媒体、与亲友商 中,很多家长知道要尊重和接量、课程、咨询专家、专业人 纳孩子的情绪。
朱芳宜说,在士、社群。
可见寻求帮助的方 她以往的讲座当中,家长们的式非常多元,而且逐渐转向外 问题从最初的为什么要与孩子部和专业化,这也意味着专业 共情、接纳孩子的方法是什的家庭教育工作者要肩负更多 么,转变为现在的与孩子共情的责任和使命。
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惑该怎 通过大数据的解读使我们 样解决。
由此可以发现,家长看到大的方向,就是现在关注孩 们不仅在学习也在实践,因为子的人都在寻求彼此尊重的沟 在实践中才会遇到问题、才会通方式、紧密的亲子关系。
数据 引发思考。
鼓励和惩罚也同样也帮助我们看到,我们对于孩子 很重要,家长们在寻求有效的的成长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标签: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红包 #互联网 #互联网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微信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