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面世至今已经整整10年
微信面世至今已经整整10年。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到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用户过2亿。而截至到2020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跃账户过12亿,几乎全国人民都在使用微信软件。
随着不断发展,微信从原来的即时聊天,发展成为了多功能的社交平台,其功能囊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其同时,几乎所有企业都进驻了微信,开通公众号,为客户带来了各种便捷服务。
其中,微信的一大功能—微信朋友圈,为大家提供了便利的社交平台。人们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软件讲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微信好友可即时看到彼此的动态,为用户喜爱。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圈由原来的个人动态分享,逐渐成为了微商大展拳脚的平台,再到现在的全民营销平台,每天打开朋友圈,各种各样的广告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我们可以发现,朋友圈已经被广告占领了,大家刷圈的欲望大大减少,很多人都转移到其他社交平台,近些日子都感觉到微信朋友圈有点荒废了。
无论如何,微信始终是我国第一社交平台,承载了无数人的太多太多,有多少人因为舍不得删除微信信息,而导致手机内存不足呢。
对于现在的微信现状,大家怎么看?
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一是因为腾讯总裁马化腾发明了微信,微信是腾讯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免费应用,微信支付由张小龙团队开发。
二是因为支付宝和支付宝钱包两个独立品牌,浙江支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由阿里巴巴集团创立的,由于马云是阿里巴巴创始人,所以也可以说,支付宝是马云创立的。
由此认为是马化腾和马云阻断了现金的交易。现在很少有带现金的,所以小偷也没利可图。
三是现在国家富强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温饱问题都解决了,人民的压力小了,不去做违纪违法的事情。
法律也规定盗窃偷盗1000元就可以判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价值数额不大,但是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依照规定定罪处罚;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择一重罪处罚。
2、盗窃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择一重罪处罚。
3、为盗窃其他财物,盗窃机动车辆当犯罪工具使用的,被盗机动车辆的价值计入盗窃数额;为实施其他犯罪盗窃机动车辆的,以盗窃罪和所实施的其他犯罪实行数罪并罚。为实施其他犯罪,偷开机动车辆当犯罪工具使用后,将偷开的机动车辆送回原处或者停放到原处附近,车辆未丢失的,按照其所实施的犯罪从重处罚。
4、为练习开车、游乐等目的,多次偷开机动车辆,并将机动车辆丢失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在偷开机动车辆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又构成其他罪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和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偷开机动车辆造成车辆损坏的,按照规定定罪处罚;偶尔偷开机动车辆,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5、实施盗窃犯罪,造成公私财物损毁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从重处罚;盗窃公私财物未构成盗窃罪,但因采用破坏性手段造成公私财物损毁数额较大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盗窃后,为掩盖盗窃罪行或者报复等,故意破坏公私财物构成犯罪的,应当以盗窃罪和构成的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
盗窃罪的有关司法事实认定,是需要严格基于上述法律规定的不同涉案情节来进行处理的,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基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三种情况来进行合法的认定,避免法律适用错误的情况。
微信逐渐走向等级化
微信逐渐走向等级化!
今天是元旦,看了看微信,没有新意,没有惊喜,霸屏的仍跟往年一样,是格式化的贺年图片与贺年祝词。
从2011年1月21日,微信推出,到今天,整整走过了10个年头。
微信刚推出时,因其快捷、免费,很快就取代了QQ,成为社交工具新宠。带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带着占便宜的心理,微信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社交积极性,在群里、私信里放肆地交谈、调笑,好一个热闹!好了个百花齐放!
一阵喧嚣过后,微信跟其他社交工具一样,慢慢沉寂下来,重归秩序。网络生活也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慢慢的走向秩序化、等级化。
逢节日,单位群,部门领导会向大家问候一声,较机灵的员工会向领导问一声好,潜规则里员工是不能用单位群相互问好的。同学群日益沉寂,只有逢节日时大家才会发一发祝福图片等,刷刷存在感,班主任余威尚存,总会有同学向老师问好。家族群里,总是由有威望的长辈先发起问好……
网络就是江湖,微信也讲等级!
有一种关系叫微信朋友圈
有一种关系叫微信朋友圈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到今年11月已更新到8.0.16版本。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由于科技而疏远,然而社交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微信的这些功能让人们找到了社交的依赖感。2017年6月
1 日环球网环球科技综合曾报道微信日均手机应用使用率达29%,月活跃用户高达9.38亿人,而其中4.69亿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是90分钟。今年1月19日晚在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披露:2020 年每天有 10.9 亿用户打开微信,7.8 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 亿用户发表朋友圈,朋友圈每天有
1 亿条视频内容,与 2019 年相比朋友圈发布数量涨了10 倍,由此可见线上的微信社交应用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一、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朋友圈不是那个朋友圈
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一方角落,把自己的情绪和苦乐留在那里,朋友圈便是一个可展示个人生活和思想的舞台。微信朋友圈是名为“朋友”的一群人,这里“朋友”可以有许多权限,只要你不设定限制,不论什么人都可以轻易窥探到我们的过去,能随时关注你的动态、心情,能查看你的朋友圈和照片,可以被人肆意历史性地挖坟。朋友圈是我们在社会上的“第二张脸”,口无遮拦我行我素地宣泄,开始害怕被评头论足,害怕打扰到别人,更害怕个人隐私在社交媒体上被披露带来的风险。
顾虑太多让如今的朋友圈变成一个发什么都似乎不对的地方,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毫无顾忌地直播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社会形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开始降低更新频率,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当“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拯救不了我们的时候,便终于失去了畅所欲言的勇气,干脆把喜怒哀乐藏起来不发朋友圈,这是新的孤独之旅。人们开始意识到,孤独可能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在网络上发表的一切,或许只是寂寞的回音。
这里折射出人性的悖论,既想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刷存在感,又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私密空间。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布道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写道:“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当下我们处于一个依赖于社交赋能的时代,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或者干脆关闭我的朋友圈,就可能失去用自我呈现换取社交货币的机会。这固然是对自己的刻意隐藏,但是这种社交媒体上的单向沟通会扩大自己的盲区,失去线上社交的存在感。
《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人也许是最难琢磨的物种,把十分有限的精力和生命时光荒废在毫无意义的过往上似乎成为一种习惯。对朋友圈心生畏惧突然发现,原来这个曾经可以吐槽抒发情感的地方,已经变了模样。我们在变,朋友圈也在变。当朋友圈被被满屏的飞蝇般的垃圾信息淹没,朋友圈成一个赚取眼球和利益的工具,私人空间越来越小。极度的审美疲劳中,微信朋友圈再也不是亲密好友的专属,它正被无数更浅层的社会关系所劫持。微信几乎承载了我们所有社交甚至生活的重负,原先建立起来的的亲密感和私密空间在快速消退中。人和人的交往再一次被倒逼回归到它的本真状态,当你只有走近他直面他才能了解他。然而,恰如南宋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的词句:“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