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相处“宅家”,爸爸去哪儿儿歌视频

儿歌 2
04学前周刊·成长 主编:纪秀君编辑:赵彩侠设计:李坚真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609邮箱:jybxqcz@QQ群:112447945 2020年3月8日星期日 家园共育 亲子相处“宅家”有方 周飞波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家长和幼儿都成了被困者。
特别是家长,一方面想让幼儿居家期间也能更好地成长,另一方面又经常无所适从。
当这种足不出户的居家生活慢慢变成常态,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居家生活期间的亲子陪伴更有序、有趣、有价值? 时间安排既有共处又有独处 家长和幼儿之间既存在亲子的依存关系,同时又都是人格独立的个体,既有彼此陪伴关照的需要,又有彼此尊重自由的需要。
因此,居家相处的每一个环节,家长都要根据活动的特点、内容等,灵活分配亲子陪伴时光,让亲子之间既亲密共处又给彼此留下独处的时间。
首先,享受共处时光。
它适合亲子有共同需要、活动类型统
一、内容有提前预设、必须互动协助才能完成的环节。
比如亲子运动环节,3—6岁的幼儿不具备独自持续运动半小时的能力,更别说对运动量、动作幅度、运动安全的掌控了,这些都需要家长的带动和保护。
因此,家庭亲子运动时间,需要家长与幼儿共处陪伴。
再如,与本次疫情紧密相关的各种话题,大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小到出门戴好口罩,回家勤洗手,这些内容只有在家长的陪同下,结合相关新闻、绘本、故事,幼儿才能获得相关经验。
其次,处理好平行时光。
它适合亲子有共同需要、活动类型统
一,但不一定要互动协助的环节。
比如阅读环节,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都有阅读需要。
但幼儿有他们自己倾心的绘本,家长也有自己喜欢的书籍,当两者内容不相关时,平行时光就是最好的选择。
当幼儿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家长指导、解读,然后再继续分开阅读。
又如自主整理环节,幼儿整理自己的小卧室和游戏区,家长整理自己的大卧室和书房,各忙各的同时又能互相激励。
平行时光是帮助幼儿从依赖慢慢走向独立自主的重要过渡方式。
再其次,安排好独处时光。
它适合亲子需求、活动类型、内容、目标均不统一的活动。
比如“自由时光”,幼儿想玩游戏,家长想要处理一些居家办公的事务,这时各自独处最为合适。
为更好地帮助幼儿享受独处,确保家长能安心处理事务,家长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固定的独处活动区,比如角色区(可以玩娃娃家、小医院等游戏)、表演区(可以玩乐器、唱歌、跳舞等)、阅读区(可以开展绘本阅读、益智类材料操作等)、美工区(可以画画、记日记、做手工等)、建构区(可以搭积木、玩乐高、玩模型等)。
有了这个小天地,幼儿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游戏了。
家长也可以辅以简易的独处活动流程图或记录表,以提升幼儿独立完成的能力。
比如一位爸爸给幼儿设计了一张图文并茂的自主阅读流程图:先用耳朵完整听—自己看着反复念—拿着话筒脱稿讲—完成几项小检验—夸夸自己阅读完成情况—换一本继续来。
这样的过程一目了然,幼儿完全能够独立完成。
方法原则遵循一致的教育理念 首先,家庭成员教育理念应达成一致。
几天前,我通过视频对静静进行家访,当问及在家的生活时,静静立马开始诉苦:“妈妈叫我画画,刚画好,奶奶又说快点儿背唐诗。
我好惨,都没时间玩了。
”我问:“你们家没有作息表吗?”静静说:“他们不停地让我做这做那,我真想马上去幼儿园!”我又问妈妈:“有作息表吗?”妈妈说:“有的。
”我又问:“安排游戏时间了吗?”妈妈也诉起了苦:“我都安排好了,但我婆婆一天到晚盯着静静学习,非要练写字什么的,我又不好跟她吵。
” 幼儿园日常工作中,教师最怕遇到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情况,它会严重稀释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影响幼儿的成长。
当前,因为疫情,幼儿的教育基本上落在了家长身上。
如果各位家长意见不统
一,可以想见,幼儿将会非常茫 然。
因此,特殊时期,尤其需要家长教育观念统
一。
一方面,家庭成员要针对幼儿一日作息展开讨论,参考教师传达的幼儿居家作息安排,确保游戏和生活环节,让幼儿轻松愉悦。
学习环节,也不要超出幼儿园提供的资源范围,尤其不要自己给幼儿“加餐”。
另一方面,家长要让幼儿参与到一日作息表的制定中,从被动变为主动,在居家活动时间、内容、方式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看法。
其次,家庭成员要严格遵守规则。
一旦对幼儿居家生活的规则达成一致,就可以张贴在醒目位置,家庭所有成员都要遵守,不得随意变更,以免又回到无序状态中。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制定好了一日作息安排表,奶奶一旦再想占用静静的游戏时间,静静就可以指着墙上的作息表说:“奶奶,现在是我玩的时间,大家说好的,你等学习时间再教我吧。
” 陪伴态度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第
一,缓解内心的焦虑。
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焦虑,有的来自对自身健康的担忧,有的来自对工作、经济、未来等不确定性的担忧。
幼儿教育家卢乐山先生曾言: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
家长如果情绪不好,也会影响他们对幼儿的态度,而家长的态度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情绪。
比如视频家访中,一位爸爸说:“那天晚上一排救护车呼叫着开到小区门口,我们非常紧张。
妻子下意识地说了一句‘这下惨了,我们是不是也会被感染’。
结果孩子‘哇’一声大哭起来:‘我是不是也要死了?’我们安慰了整整一晚上,到凌晨她才哭着睡去。
” 幼儿期是认识死亡的萌芽阶段,疫情期间,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幼儿都会感受到“死亡”的迫近,从而造成无所适从的紧张。
身为家长,除了要努力化解自己的焦虑,更要努力消除幼 儿的恐惧。
可以带幼儿一起了解预防感染的具体方法,坚定“只要我好好洗手,不去外面,病毒就攻击不了我”的信念。
家长还可以带幼儿一起精心照顾家里的动植物,让幼儿感受生命的存在与消亡,这些都可以缓解幼儿的恐惧。

二,克制生活的放纵。
线上家访时我们也时不时会听到“我爸爸还在睡懒觉呢,他昨晚打游戏打到很晚”“总是叫我要这样要那样,说自己是大人了,怎么样都没关系,那小孩子为什么不可以”……童言无忌的背后,暴露了亲子居家相处过程中家长的诸多弱点。
幼儿年龄越小,他律性越强。
长时间的居家,使得幼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审视父母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
这时,一旦幼儿发现平日里父母教的跟他们此刻的表现不一致,就会引发对其威望的质疑。
因此,家长务必收敛私欲,给幼儿做好榜样。
但与此同时,“不放纵”也是对幼儿的要求。
幼儿不能因为不去幼儿园,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而在这方面,家长同样要发挥好监督作用。

三,善待幼儿的过失。
与家长沟通时,有家长向教师“告状”:“好不容易出门买趟菜,买几条活鱼养在家里准备慢慢吃,一不留神臭小子抓着玩,全死了!”“不让他下楼,他就把玩具丢下楼,然后非闹着要下楼捡玩具!”…… 作为教师,听到家长的这些抱怨,我是有些紧张的。
当然,不是因为幼儿搞破坏本身,而是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压力。
长期处在家长视线范围内,而且一直被困家中,幼儿很难受,他们想要自己找乐子来缓解压力、困惑。
而这时,家长需要善待幼儿的这些无心之举,要多倾听他们,循循善诱,同时给他们更多关心与包容,而不能贸然发怒。
疫情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巨大考验,作为家长,在安排好自身工作生活的同时,有责任把疫情对幼儿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这就需要家长开启智慧,用科学的方法与理解的心态,做一个好的陪伴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中心幼儿园) 童心童语 地球生病了 春天来了,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季节。
往常,在这个时候,大家或郊游或踏青。
而今年春天,因为疫情,每个人都只能待在家里,做好防护,共同抵御病毒。
全民抗疫期间,董浩扬小朋友在家里创作了这幅画,用稚嫩的画笔画出了他的想法。
“中间是地球,是我们的家。
现在地球上有很多病毒,所以医生让地球戴上了口罩,不让病毒跑到嘴巴、鼻子里。
地球上的左边是医院,里面住着生病的阿姨。
右边的房子是我的家,我在家里不出门,因为外面有病毒。
” “左下面我画的是火,消防员叔叔用大火烧走病毒,因为妈妈说病毒很怕热。
而且,我在每个病毒上都画了一个武器,勇敢的护士阿姨和警察叔叔拿出他们的武器,消灭了病毒。
” “右边上半部分是花草树木和我家附近的黄鹤楼,天空上有彩虹和云朵,小鸟在小树上面睡觉。
等病毒被消灭光了,我们就可以出去玩,小鸟就会醒来和我一起玩。
” “右下面是武汉最有名的户部巷,它开街后会有各种好吃的。
我最想吃石太婆热干面还有老通城豆皮。
当病毒全都被消灭光了,我可以做小导游,带医生、护士还有警察叔叔一起去户部巷旅游,送给他们好吃的。
谢谢他们,把地球治好了。
” 董浩扬绘(本栏目图文由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乃园幼儿园教师姚嘉璇提供) 成长智慧在音乐中巧妙化解起床难 傅麟茜 午睡起床,孩子们都慢慢睁开蒙眬的睡眼,不紧不慢地穿着衣服鞋子。
有些孩子还有起床气,起床后情绪不好,非常容易发脾气。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脱衣服仅仅需要5分钟,但在起床穿衣服时大多都需要10分钟以上。
针对这个问题,我刚开始时采用的是一遍遍提醒的方式。
慢慢地,我发现一味地提醒,只能短暂地起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且不断提醒,也会使孩子们的情绪变得紧张。
如何能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起床呢?我尝试在起床时放孩子们喜欢听的音乐,例如《你笑起来真好看》。
我发现,当孩子们听到音乐后,穿衣服、吃 水果、梳头发时,都渐渐露出了笑容,有的孩子还跟着音乐的旋律,加快了做事的速度。
此时,我并没有和孩子们说放音乐时要做什么,只是想创造一个温馨宽松的环境。
当音乐放了一会儿后,浩轩说:“傅老师,这是第三遍音乐了。
”在一旁 给几个女孩梳头发的我,疑惑地问:“是第三遍吗?”“是第三遍了!”“对, 已经第三遍啦!”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道。
没想到孩子们听得如此认真。
既然孩子们如此关注放了几遍音乐,那么音乐或许可以成为提醒他们做事情的直观媒介。
于是,我开始提问:“那你们觉得咱们第几遍音乐结束后出去玩好 呢?”“第五遍!”“第六遍,第六遍!”最后,征求大多孩子的意见后,我们决定音乐播放第六遍后完成室内活动,然后出去玩。
第五遍快结束时,我请吃完水果的孩子们做准备,穿好外套。
孩子们疑惑地说:“这才第五遍,傅老师!”“嗯,对呀,你们听得真仔细,因为你们今天做事情速度很快,节省了放第六遍音乐的时间,所以我们就可以早点儿出去玩了!”我开心地回应他们。
第五遍音乐结束,所有孩子都已经穿戴整齐,准备开展户外活动了。
此时,我引导孩子们看钟表,发现时间是下午2点25分。
相比以往的户外时间, 竟然提前了5分钟,孩子们很高兴。
后来,我将选择音乐的权利交给孩 子们,鼓励大家自主选择喜欢的歌曲,在午睡起床环节播放。
此后,午睡起床时,孩子们不仅更加高效,而且每天都对午睡起床环节的音乐充满了期待。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生活的秩序要在游戏中建立。
”这也给所有教师提了醒,在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谨记,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的。
只有开动脑筋,把幼儿的学习,悄无声息地融入有趣的游戏,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 受疫情影响,幼儿的户外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小区的游乐场,只有寥寥数人。
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戴着口罩在踩漫步机,他来回晃动,显得很是兴奋。
可能是下来时没注意,晃动的铁摆腿撞了小男孩一下,孩子哇哇大哭。
旁边玩手机的妈妈见状抬起头来:“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小心,你就是不听,看你以后能不能长点记性。
”小男孩并没有停止哭泣,年轻的妈妈拉起男孩的手说:“别哭了,还男子汉呢,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儿心,一天到晚折腾。
”母子二人渐渐走远了,但仍然能听到妈妈在教训着孩子。
1教训只能带来恐惧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教训很平常,“见到老师要问好,不然老师不喜欢你,知道了吧”“以后再欺负小妹妹,妈妈就不要你了”“以后再乱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都送给别的小朋友”……家长的教训看似理直气壮——我这是在教育孩子,也看似无可厚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但上述教训会让幼儿从中学到什么呢?不问好,老师不喜欢;欺负妹妹,会被抛弃;乱扔玩具就会失去自己的玩具……而这种被讨厌、被抛弃、失去玩具的后果,更多是让幼儿感到恐惧。
感到恐惧的幼儿,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那是因为他们想到了家长严肃的表情和扬起的巴掌。
在一些家长眼里,让幼儿害怕,就能让他们长记性,从而慢慢懂道理。
其实,害怕是一种情绪。
在这种情绪下,幼儿的行为看似符合家长的“标准”,但他们的情绪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压在了心里。
而且,幼儿并没有从中学会人际交往、正确的表达、整理物品等方面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训看似是在教育幼儿,其实更多是家长情绪的一种发泄,是对幼儿的伤害。
2教育的前提是理解 幼儿需求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和生活实践,对幼儿进行的正面引导和积极影响。
对幼儿的言传身教不是无目的的,也不是任性地我行我素,其前提是要有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观既有对儿童天性、特质、发展、地位和权益的认识,也有对儿童个体差异、学习特点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家长只是高高在上,无视幼儿的尊严、真实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幼儿的生活,依据自己的“教育信条”教育幼儿,都可能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上述游乐场中,幼儿之所以哭泣,只不过是想获得妈妈的关心与安慰,但结果却被妈妈教训,幼儿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难过的情绪也没有消失。
更重要的是,幼儿既没有从这件事中学会正确表达情绪,也没有学会正确下漫步机的方法。
下次碰到类似事件可能还会闹情绪,还会被铁摆腿碰到。
正确的儿童观,关键是要尊重幼儿,平等与幼儿交流,少讲道理,多让幼儿体验、感受;让幼儿自由表达看法,给幼儿更多的选择权。
3对幼儿的教育离不 开具体情境 幼儿心理认知的特点是形 教成长 训话管题一时李飞,引导方长久 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往往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或者是一些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因此,具体情境中的言传身教和生活实践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
对幼儿来说,缺乏具体情境的“言传”,很容易让幼儿听了就忘了,或者不明所以。
因此,对幼儿不要简单“言传”。
当教训幼儿时,其实他们根本听不懂家长在说什么,他们脑海里主要的问题就是“妈妈还爱我吗”“爸爸会不会打我”“今天真难过”。
教训幼儿无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身教”的意义在于家长对幼儿有什么期望,首先要做到、成为那个样子。
家长见到熟人热情打招呼,不小心碰到别人说声“对不起”,别人帮助了自己真诚说句“谢谢”,尽管没有刻意教育幼儿要懂礼貌,但幼儿已经从中学会了如何礼貌待人。
上述游乐场中幼儿被教训,如果家长换个角度:“妈妈知道你很疼,告诉妈妈,刚才你是怎么碰的啊?”“下次再玩的时候,一定要等这个摆腿不动后再下来,来,我们试试看。
”也可以引导幼儿阅读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适用人群,哪些器材不适合幼儿。
妈妈用充满爱的语言和动作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幼儿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从中学会正确下漫步机的方法。
这种“理解感受—满足需求—方法引导—积极鼓励”就是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导和积极影响。
面对幼儿的问题,家长要学会从积极的方面来考虑,从正面意义上接纳、引导幼儿。
反之,被家长教训,幼儿会产生强烈的无力感,使他们对父母的感情产生怀疑,带来情感上的伤害,最终会造成亲子之间关系的疏离。
也有的幼儿为了避免挨训,变得循规蹈矩,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但失去了幼儿本应有的好奇与童真,这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教训与教育,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体现的理念却差异很大。
教训重在家长的感受,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处理方式,追求一种即时性的效果,忽略了幼儿的真实需求,而教育重在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有目的的引导,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也是家长和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
(作者系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教研究所副所长)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邮政编码:100082电话中继线:82296688电报挂号:81108 印刷:人民日报印刷厂定价:每月30.00元零售每份:1.80元

标签: #去哪儿 #完整版 #去哪儿 #团购 #到哪儿 #去哪儿 #去哪儿 #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