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好不好 4
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I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0届● 目录 学校概况................................................................................................................................I
报告说明.............................................................................................................................IV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


1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

1(一)毕业生的总体规模...................................................................................1(二)生源结构

...................................................................................................


1 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

3(一)总体就业率

...............................................................................................

3(二)毕业去向

...................................................................................................

4(三)未就业分析

...............................................................................................


4 三、就业流向

...............................................................................................................

6(一)就业地区分布

...........................................................................................

6(二)就业行业分布

...........................................................................................


8 四、继续深造

.............................................................................................................

10(一)国内升学

.................................................................................................

10(二)出国(境)

.............................................................................................

12
五、自主创业

.............................................................................................................

13第二篇: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

15
一、夯基垒台抓机制,落实民生工程.....................................................................15二、同频同振抓融合,狠抓开源拓岗.....................................................................16三、科学分类抓指导,力促服务升级.....................................................................16四、用心用力抓重点,确保帮扶精准.....................................................................17五、协同联动抓政策,深化价值引领.....................................................................18六、多促并举抓双创,助推孵化转化.....................................................................18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

20一、专业相关度

.........................................................................................................

20
I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0届●(一)总体专业相关度.....................................................................................20(二)从事低专业相关度工作的原因.............................................................20二、自身职业期待吻合度.........................................................................................21三、就业满意度

.........................................................................................................

22四、求职途径

.............................................................................................................

23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23(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23(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度评价.............................................24(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25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

26一、毕业生“二战”人数持续增加,初次就业率保持稳定水平.........................26二、毕业生深造意愿持续走高,升学总人数保持上升趋势.................................27三、用人单位质量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27四、成渝就业市场稳固发展,省外就业市场持续向好.........................................28五、就业行业分布保持稳定,各专业就业发展趋于平稳.....................................29第五篇: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30一、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

30(一)母校综合评价.........................................................................................30(二)母校教育教学评价.................................................................................31(三)毕业生能力评价.....................................................................................34(四)人才培养改进措施.................................................................................34二、对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影响.................................................................................35三、对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影响.............................................................................36(一)对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评价.................................................................36(二)就业创业工作改进措施.........................................................................37 II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0届● 学校概况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现任党委书记庄天慧教授、校长吴德教授。
办学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此后历经四川高等农业学校(1912年)、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4年)、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27年)、四川省立农学院(1932年)、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年)、四川大学农学院(1950年)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
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至原西康省(1955年撤销)省会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
学校现有雅安、成都和都江堰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文献资源1165.89万册(件)。
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
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
现设有学院27个,研究所(中心)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
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4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88个,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0个,本科专业9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20个。
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
一。
根据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综合计分,学校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位居第
7、第4。
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农学、兽医学分别进入软科2020年一流学科排名世界前50强和前100强。
2017年动物营养与饲养科学、2018年作物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
现有教职工3700余人,其中:教授411人、副教授559人;博士生导师272人、硕士生导师83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
I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0届●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973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4人,四川省特别人才计划人选15人,天府万人计划杰出人才3人、天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0人、天府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3人,四川师德楷模2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6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3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14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5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2人。
学校是全省首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2所试点高校之
一。
育人体系完备、条件优良。
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文革”后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
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3.8万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700余人。
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27项。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提名6篇。
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14项。
学校是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之
一、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之
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之
一、全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6所高校之
一。
科研成果丰硕、效益显著。
科研成果丰硕、效益显著。
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60项。
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先后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Science》发表高水平论文。
建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科技部条件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9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以及四川省重点(高校)实验室2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社科研究基地4个、 II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0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6个。
学校还是2012年全国首批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
一。
对外交流广泛、形式多样。
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等22个国家(地区)的9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共签署了110项交流合作协议。
学校是全国首批有条件接受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
一,还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91年4月和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2002年1月,温家宝同志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
2007年10月,温家宝同志再次批示:川农大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
2008年5月,李克强同志亲临学校看望慰问“5.12”受灾师生员工。
2001年10月,李岚清同志亲临学校视察,高度评价“川农大精神”,充分肯定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国际交流合作是活校之方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治学理念,大力弘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继续秉承“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推进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中数据截至2020年9月) III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0届● 报告说明 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起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制和正式发布《四川农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
1.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0年10月30日。
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

2.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钧力成)调研数据。
调研面向全校2020届毕业生,调研起止时间2020年10月22日至2020年11月30日。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3.75%;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部分。
IV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一)毕业生的总体规模 学校2020届毕业生共11372人,其中毕业研究生149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12%;本科毕业生988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6.88%。
男生4865人,女生6507人,男女性别比为0.75:
1,从各学历层来看,女生人数均多于男生。
表1-12020届毕业生性别结构 学历 男 人数 比例 本科毕业生 4229 42.80% 毕业研究生 636 42.63% 总计 4865 42.78%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人数
56518566507 女比例 57.20%57.37%57.22% 总体 9880149211372 (二)生源结构 学校2020届毕业生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以四川省生源为主,所占比例为70.28%;省外生源主要来自重庆市(8.88%)、河南省(2.39%)、辽宁省(1.55%)等省份(市/自治区)。
生源地 四川省重庆市河南省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贵州省浙江省山东省 表1-22020届毕业生生源地结构 本科毕业生 人数 比例 毕业研究生 人数 比例 7028 71.13% 964 64.61% 901 9.12% 109 7.31% 201 2.03% 71 4.76% 161 1.63% 15 1.01% 153 1.55% 11 0.74% 131 1.33% 21 1.41% 132 1.34% 10 0.67% 105 1.06% 21 1.41% 人数
79921010272176164152142126 总体比例 70.28%8.88%2.39%1.55%1.44%1.34%1.25%1.11%
1 生源地 本科毕业生 人数 比例 云南省 107 1.08% 河北省 99 1.00% 福建省 97 0.98% 安徽省 91 0.92% 山西省 76 0.77% 陕西省 70 0.71% 甘肃省 33 0.33% 北京市
0 0.00% 湖南省 70 0.71% 湖北省 64 0.65% 海南省 65 0.66% 广西壮族自治区 60 0.61% 内蒙古自治区 52 0.53% 青海省 44 0.45% 黑龙江省 30 0.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32 0.32% 江西省 23 0.23% 江苏省 20 0.20% 吉林省 17 0.17% 广东省 11 0.11% 西藏自治区
7 0.07% 总计 9880 100.00%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毕业研究生 人数 比例 15 1.01% 15 1.01%
6 0.40% 10 0.67% 23 1.54% 24 1.61% 56 3.75% 81 0.00%
9 0.60%
6 0.40%
3 0.20%
4 0.27%
3 0.20%
1 0.07%
3 0.20%
0 0.00%
4 0.27%
4 0.27%
2 0.13%
1 0.07%
0 0.00% 1492
100.00% 总体 人数 比例 122 1.07% 114 1.00% 103 0.91% 101 0.89% 99 0.87% 94 0.83% 89 0.78% 81 0.71% 79 0.69% 70 0.62% 68 0.6% 64 0.56% 55 0.48% 45 0.4% 33 0.29% 32 0.28% 27 0.24% 24 0.21% 19 0.17% 12 0.11%
7 0.06% 11372
100.00%
2 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一)总体就业率 学校2020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6.82%,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7.24%,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84.05%。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 87.24%本科毕业生 84.05%毕业研究生 86.82%总体 图1-1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注:已就业包括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地方及国家基层项目、升学、出国(境)、自主创业及自由职业、应征义务兵、科研助理;就业率=(已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00%。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3 (二)毕业去向 从去向构成来看,学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48.56%)为主,国内国外升学(26.91%)次之。
表1-32020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毕业去向 本科毕业生 人数 比例 毕业研究生 人数 比例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479848.56% 664 升学 233723.65% 114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523 5.29% 183 出国、出境 322 3.26% 24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95 0.96% 237 地方基层项目 271 2.74% 12 国家基层项目 118 1.19%
2 自主创业 59 0.60% 11 自由职业 58 0.59%
0 应征义务兵 32 0.32%
0 科研助理
6 0.06%
7 未就业 1261
12.76% 238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44.50%7.64%12.27%1.61%15.88%0.80%0.13%0.74%0.00%0.00%0.47%15.95% 人数54622451706346332283120705832131499 总体比例 48.03%21.55%6.21%3.04%2.92%2.49%1.06%0.62%0.51%0.28%0.11%13.18% (三)未就业分析 2020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共1499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261人,毕业研究生238人),对未就业毕业生进一步调研显示:本科毕业生主要在“准备升学考试”(56.11%)和“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开招录考试”(25.45%);毕业研究生目前主要在“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开招录考试”(60.78%)和“准备升学考试”(11.76%)。

4 准备升学考试 11.76% 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开招录考试 25.45%
27.60% 正在选择就业单位中 8.02%9.80%8.12% 准备出国出境学习或工作 3.05%0.00% 2.87% 暂时不想就业 2.54%3.92%2.63% 已确定就业意向,近期准备签订协议或合同 2.04%7.84% 2.39% 已确定创业项目和方向,正在进行创业的各项前期准备及筹建工作 0.38%0.00%0.36% 准备应征入伍 0.38%0.00%0.36% 2.04% 其他 5.88% 2.27% 0.00% 20.00% 40.00% 图1-2未就业毕业生去向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56.11%53.41% 60.78%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总体 60.00% 80.00%
5 三、就业流向
1 (一)就业地区分布 就业区域分布:四川省为学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主战场,占比为65.38%;其中,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占比为63.74%,毕业研究生省内就业占比为74.10%。
此外,省外就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了广东省、重庆市、北京市,占比分别为5.48%、5.35%、3.58%。
省内(四川省)省外 总计 65.38% 34.62% 本科毕业生 63.74% 36.26% 毕业研究生 74.10% 25.90% 图1-32020届毕业生省内、省外就业占比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就业区域省内(四川省)就业 省外广东省重庆市北京市江西省上海市河南省浙江省湖南省 表1-42020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 63.74% 74.10% 36.26% 25.90% 6.01% 2.69% 5.57% 4.21% 3.66% 3.14% 1.99% 0.90% 1.91% 1.16% 1.48% 2.24% 1.62% 0.63% 1.52% 0.90% 总体
65.38%34.62%5.48%5.35%3.58%1.82%1.79%1.60%1.46%1.42% 1针对毕业去向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应征义务兵、基层项目的毕业生进一步统计分析其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行业及就业职业分布。

6 就业区域 本科毕业生 江苏省 1.42% 湖北省 1.52% 福建省 1.21% 山东省 0.9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10% 陕西省 0.79% 贵州省 0.64% 云南省 0.67% 广西壮族自治区 0.54% 海南省 0.59% 河北省 0.47% 辽宁省 0.49% 青海省 0.47% 安徽省 0.35% 内蒙古自治区 0.27% 天津市 0.27% 西藏自治区 0.20% 甘肃省 0.12% 山西省 0.12% 宁夏回族自治区 0.13% 吉林省 0.12% 黑龙江省 0.02%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毕业研究生
1.08%0.18%0.54%1.34%0.36%1.16%0.81%0.45%1.08%0.27%0.36%0.27%0.09%0.45%0.45%0.00%0.27%0.63%0.27%0.00%0.00%0.00% 总体1.36%1.31%1.11%1.04%0.98%0.85%0.67%0.64%0.62%0.54%0.45%0.45%0.41%0.37%0.30%0.23%0.21%0.20%0.14%0.11%0.10%0.01% 省内就业城市:四川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选择了成都市就业,占比为72.44%;其中,本科毕业生选择成都市就业的比例为73.98%,毕业研究生选择成都市就业的比例为65.42%。
就业市成都市绵阳市雅安市泸州市宜宾市德阳市眉山市南充市 表1-
5 2020届毕业生省内就业城市分布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 73.98% 65.42% 3.71% 3.75% 3.71% 2.66% 1.99% 3.51% 1.72% 3.51% 1.80% 3.02% 1.67% 3.26% 1.54% 2.30% 总体
72.44%3.71%3.52%2.26%2.04%2.02%1.95%1.67%
7 就业市 本科毕业生 达州市 1.16% 遂宁市 1.22% 自贡市 0.93% 乐山市 1.11% 广元市 0.90% 内江市 0.87% 凉山彝族自治州 0.90% 巴中市 0.74% 广安市 0.58% 资阳市 0.58% 攀枝花市 0.42%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0.29% 甘孜藏族自治州 0.19%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毕业研究生
1.45%1.21%2.42%1.57%1.33%1.21%0.60%0.48%0.97%0.36%0.48%0.36%0.12% 总体1.22%1.22%1.19%1.19%0.98%0.93%0.85%0.69%0.65%0.54%0.43%0.30%0.17% 生源地与就业地域交叉分析:省内生源中,75.83%选择留在本省(四川省)工作;38.62%的省外生源也优先考虑在四川省就业,32.15%的省外生源回生源地就业。
省内生源省外就业 24.17% 省内生源 省外生源回生源地 省外生源四川省内 就业 就业38.62% 省外生源 32.15% 省内生源省内就业 75.83% 省外生源其他地区就业29.23% 图1-4省内、省外生源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二)就业行业分布 学校2020届毕业生行业布局与学校专业设置及培养定位相契合;主要流向了“建筑业”行业(16.80%),其次是“农、林、牧、渔业”(13.96%)。
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建筑业”行业为本科毕业生的主要行业流向,占比为19.29%;“农、林、牧、渔业”行业为毕业研究生主要行业流向,占比为33.61%。
本科毕业生第二大行业流向
8 为“农、林、牧、渔业”(10.03%);毕业研究生第二大行业流向“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3.33%)。
建筑业农、林、牧、渔业 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0.00% 8.68% 8.61% 8.16% 7.18% 6.07% 4.92% 4.76% 4.31% 4.00% 8.00% 12.00% 16.80%
13.96% 16.00%20.00% 图1-5202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分布 表1-62020届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量占比排名前十的行业分布 本科毕业生 建筑业 19.29% 农、林、牧、渔业 10.03% 制造业 9.6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6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31% 教育 7.16% 金融业 6.43% 批发和零售业 5.50%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44% 房地产业 4.31%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毕业研究生 农、林、牧、渔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金融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房地产业 33.61%13.33%13.15%6.39%4.38%4.29%3.93%3.56%2.92%2.74%
9 四、继续深造 (一)国内升学 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2337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国内升学率为23.65%;其中,普通本科类毕业生升学率为26.91%。
毕业研究生中,共有114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国内升学率为7.64%。
进一步统计分析毕业生升学形式、专业一致性及升学录取结果满意度,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升学形式:本科生的首要形式是“国家统一考试考取外校”(50.00%),其次是“免试保送外校”(23.35%)和“国家统一考试考取本校”(20.36%)。
国家统一考试考取外校 50.00% 免试保送外校 23.35% 国家统一考试考取本校 20.36% 免试保送本校 6.06% 本硕、硕博连读等特殊学制
0.22% 0.00%10.00%20.00%30.00% 图1-62020届毕业生升学形式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0.00% 50.00% 60.00% 10 升学专业一致性及录取结果满意度:升学专业与原专业一致或相关的比例为88.07%,可见大部分毕业生仍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选择国内升学深造的毕业生对其录取结果满意度较高;其中“很满意”占比为27.20%,“比较满意”占比为49.16%。
一致47.78% 不相关11.93% 相关40.29% 50.0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 49.16% 27.20% 19.64% 很满意比较满意 3.27%0.73% 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 图1-72020届毕业生升学专业一致性(左图)及录取结果的满意度(右图)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升学高校分布:在升学毕业生中有797人升学至“985”高校,占比32.52%;1244人升学至“211”高校,占比50.75%。
“985”高校32.52% 其他高校16.73% “211”高校50.75% 图1-82020届毕业生升学学校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表1-72020届升学高校层次分布情况 “双一流”高校 “985”高校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2088 85.19% 797 32.52%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211”高校 人数 占比 1244 50.75% 科研院所 人数
81 占比3.30% 11 (二)出国(境) 学校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346人选择出国(境)深造;其中本科毕业生322人(3.26%),毕业研究生24人(1.61%)。
毕业生主要集中在英国(51.88%)、澳大利亚(13.33%)、日本(6.38%)、美国(6.38%)等国家和地区,包括伦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爱丁堡大学等世界名校,大部分被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世界100强知名高校录取。
图1-92020届毕业生出国(境)国家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12 出国(境)留学专业一致性:毕业生出国(境)留学专业与原专业一致或相关的比例为82.18%。
一致29.70% 不相关17.82% 相关52.48% 图1-102020届毕业生留学深造专业一致性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五、自主创业 学校2020届毕业生共有70人毕业去向为自主创业。
进一步调查其创业行业、创业行业与其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创业原因等,具体内容如下: 创业行业及专业相关性:2020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呈多元化分布,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教育”;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一致或相关的比例为61.1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 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建筑业 房地产业采矿业 0.00% 8.33%5.56%2.78%2.78%2.78%2.78%2.78%2.78%5.00%10.00% 15.00% 25.00%22.22%22.22% 20.00%25.00%30.00% 图1-112020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13 一般25.00% 相关36.11% 不相关38.89% 图1-122020届毕业生创业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创业原因: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原因为“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58.33%)、“对创业充满兴趣、激情”(52.78%)和“预期可能有更高收入”(47.22%)。
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 58.33% 对创业充满兴趣、激情 52.78% 预期可能有更高收入 47.22% 受他人邀请进行创业 30.56% 有好的创业项目 19.44% 未找到合适的工作 8.33% 其他 2.78% 0.00%
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 图1-132020届毕业生创业原因 注:该题为多选题,故各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等于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14 第二篇: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决策部署,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深入分析就业形势,创造性开展工作,强机制、拓渠道、优服务、抓重点、用政策、促双创,求实效,千方百计将疫情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确定性降至最低,全力以赴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努力实现更多毕业生满意、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目标。
学校始终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理念,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稳步提升,用人单位评价信息反馈良好。
近三年,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均保持在95%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之
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之
一。

一、夯基垒台抓机制,落实民生工程 学校党委多次听取就业创业工作汇报,把就业创业工作作为支撑一流农业大学建设与发展、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柱。
针对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快速反应,提出打好“主动战”、“升级战”和“荣誉战”,第一时间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做好就业工作的系列通知;同时,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取消线下招聘,搭建空中双选平台;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又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恢复了线下招聘,举办了四川省首场高校线下招聘会。
切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各学院主要领导切实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加大指导督促力度,压实目标责任制,落实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毕业生五级联动,在每个学院配备专门分管就业工作的书记和就业秘书,每个专业小班配备班主任,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学校持续加强投入,为就业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多次强调在就业工作“三个百万工程”基础上,就业工作经费按需安排预算,不设上限。
学校一系列就业工作举措,既受到新华网、人民网、国务院主页新闻等重要媒体报道,也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与重视,2020年4月14日,副 15 省长杨兴平来校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我校疫情期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表示充分肯定。

二、同频同振抓融合,狠抓开源拓岗 学校大力加强就业市场拓展,力促校地、校企多元供给,扩展就业新空间,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供需的匹配率,一年来,组织开展线上专场招聘会及双选会340场,线下专场招聘会及双选会538场,提供就业岗位超50万个。
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启动了24365校园招聘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不出门不见面就能求职的问题,学校积极参与,充分利用24365活动平台力促线下线上就业常态化,在就业网和微信平台发布招聘信息6000余条,组织线上大中型专场招聘会23场,先后举办16场学校专场空中宣讲会和其他高校联合空中宣讲会7场;共计7318家单位参加线上招聘,提供岗位数超过10万个,学校参与学生超过11000人次。
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别群体毕业生开展5场空中双选会,近4000名毕业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多措并举搭建、融合就业平台,全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积极推动校地联动,积极承接地方政府人才推介项目,先后与绍兴、义乌、威海、巴中、自贡自流井区、广元剑阁等地合作开展人才推介宣讲会。
承办成都市“一村一大”专场招聘会,多次组织毕业生参加地方政府在成都组织的各种大型招聘会,积极动员学生参加线上、线下双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就业。

三、科学分类抓指导,力促服务升级 学校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分类指导和服务,建设多层次、多维度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力促就业指导与服务升级,努力做到就业引导动心、就业指导入心、就业服务暖心、就业跟踪贴心,引导毕业生适应角色转变。
全面开展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对考公、考研、女生等不同群体毕业生开展分类指导和培训72次,持续开展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咨询、留学咨询、简历门诊等活动,参与人数达500余人次;举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有效提升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水平和个性化就业指导能力,我校招生就业处刘思妮老师在四川省第二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进一步加大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高年级学生就业指导的力 16 度。
将考研作为高质量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入做好考研动员、指导和服务,重点关怀考研失利毕业生群体准确判断形势、合理设立预期,做好求职就业备选方案,精准把握就业黄金期,力争高质量就业。
积极宣传转播“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举办“职业大讲堂——名企进校园”、“如何在就业寒冬拿下心仪Offer”线上求职训练营、“不负韶华,未来可期——职业规划”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做好个人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考取选调生、公务员、教师及企事业单位笔试、面试等专题讲座及辅导培训以及宣传组织、报名推荐等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落实到位、帮扶到人。
我校2021届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与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生杨喜堤荣获智汇巴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大学生求职大赛川渝总决赛一等奖。
我招生就业处杜彬老师荣获优秀职业指导教师(川渝两地仅20名),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川渝两地共20家)。
学校积极鼓励毕业生升学深造和高质量就业。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升学人数不断增加,从2018届的1730人增加到2020届的2337人,净增长25.97%。
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也不断增加,从2018届的258人增加到2020届的322人,净增长19.8%,均创历史新高。
我校考取四川省选调生录取人数屡创新高,从2018年的98人增长到2020年的160人,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双一流高校第
一。

四、用心用力抓重点,确保帮扶精准 把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大数据比对、学院确认,全面梳理掌握重点群体就业需求,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原则,高度关注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情况,制定就业推进方案,“早谋划,早统筹,早行动,早落实”,完善学院、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与用人单位动态联系的帮扶机制,做好帮扶台账的动态管理。
对未就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创业意愿等精准掌握。
为就业困难、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身体残疾、少数民族、女生毕业生中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湖北籍毕业生、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推送针对性岗位和政策,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做到“一条不落,条条精准”,并选派专人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
558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中,升学91人,就业393人,自主创业3人,应征入伍4人。
面对疫情,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了就业帮扶导师小组,对63名湖北籍 17 毕业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为每名湖北籍学生发放了2000元不等的慰问金,实现了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受助,有就业意愿的湖北籍本科毕业生全部顺利就业。
学校举行跨越千里的“毕业授位典礼”,学校领导率就业、学工等部门负责人,专程从四川前往湖北,为受疫情影响无法回到学校的2020届湖北籍本科毕业生拨穗、授位。

五、协同联动抓政策,深化价值引领 通过“川农就业”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广泛宣传中央和各地出台的促就业政策,帮助毕业生知晓政策、用好政策。
最大限度开拓新的政策性就业空间,全方位促进公共就业政策和服务资源惠及更多毕业生。
开阔学生就业视野,引导毕业生重点关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项目、战略需求,到重点领域、重要行业和前沿产业就业。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村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部署,引导毕业生抓住国际国内双循环经济格局带来的新发展机遇,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战场,充分依托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开展地方选调生定向推荐工作,扎实做好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政策宣传,切实做好国防教育、预征报名和应征入伍动员。
邀请优秀校友朋辈榜样、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杨媚等举办“守初心、担使命”系列报告,激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部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才成长。
持续夯实校地合作人才输出模式,2020年共有410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签约成都市“一村一大”服务基层项目。
近三年有399毕业生考取四川省选调生,在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三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为主题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评选活动中,2012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冉思煌荣获“大学生基层就业典型人物”,四川省仅有5名大学生事迹入选。

六、多促并举抓双创,助推孵化转化 学校构建了以学校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孵化园为核心,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分中心为依托,专业、系室创新创业工作室为载体,学生全覆盖、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培养服务“三农”、精专业、能创新、敢创业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了通识、 18 专业、实训三层分段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利用各种资源,搭建、完善双创实践基地平台、项目支撑和孵化平台。
将73个本科专业实验室,9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185个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向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开放。
依托教育部、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试点建设的十个之一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9个农业研发基地、16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60个国家及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大院,搭建以“两基地、一园区”为基础的双创实践基地平台。
建立3个校级创业孵化基地、20个院级大学生创业苗圃、48个专业创新创业工作站,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
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实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化和休学创业制度;每年单列30个推免指标,选拔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突出潜能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免初试攻读硕士学位;每年单列100个工分,肯定参与双创工作的教师;每年单列100万元经费,奖励双创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对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的学生,在学校特别荣誉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予以加分。
学校推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导师工作职责范围。
目前学校聘请双创校内导师142人,双创校外导师546人,年均组织创业指导培训100余次,不断提高导师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
学校年均投入学生双创工作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双创人才培养,四川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团省委等部门近三年累计为学校划拨创新创业相关经费超过1800万元。
2020年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省级金奖2项、银奖11项、铜奖24项。
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省级金奖5项、银奖7项、铜奖6项。
2020年我校5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教育部立项,其中国家级5项;16个项目被纳入四川省科技厅苗子工程。
2020年9月,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创业典型“雨衣妹妹”刘仙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2级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杨金山荣获2020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评选的“大学生创业典型人物”荣誉称号。
学校获批四川省发改委、经信厅、教育厅、科技厅组织申报的第一批四川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省仅5所高校)。
19 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从学生和用人单位视角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竞争优劣势。
其中,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和目前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情况等。
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一、专业相关度 (一)总体专业相关度 总体专业相关度:71.58%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专业相关度较高。
可见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社会需求及工作要求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
比较相关,28.58% 很不相关,13.74% 比较不相关,14.67% 一般,21.97% 很相关,21.04% 图3-12020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分布 注:专业相关度为选择“很相关”、“比较相关”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从事低专业相关度工作的原因 从事低专业相关工作的原因:对认为当前工作与所学专业“比较不相关”与“很不相关”的毕业生进一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排名首位的原因是“不想找相关工作, 20 因为个人兴趣”,所占比例为27.35%,其次是“想找相关工作,但是机会太少”(23.79%)和“想找相关工作,但是不符合要求”(16.67%)。
不想找相关工作,因为个人兴趣 27.35% 想找相关工作,但是机会太少 23.79% 想找相关工作,但是不符合要求 16.67% 不想找相关工作,因为工作环境 14.67% 不想找相关工作,因为收入待遇 12.11% 其他 5.41% 0.00%
5.00%10.00%15.00%20.00%25.00%30.00% 图3-22020届毕业生从事低专业相关工作的原因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自身职业期待吻合度 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2020届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87.35%。
可见我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与其就业后的工作目标整体符合度较高。
很符合,9.57%很不符合,2.88% 比较不符合,9.77% 一般,39.81% 比较符合,37.98% 图3-32020届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情况 注:职业期待吻合度为选择“很符合”、“比较符合”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21
三、就业满意度 工作总体及各方面的满意度:学校2020届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工作总的满意度为92.14%,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对工作内容的满意度最高,为92.00%。
从均值来看,均处于3.20分以上(5分制),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水平之间;可见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 满意度均值 工作满意度 92.14%3.53 工作内容满意度 92.00%3.45 职业发展前景满意度 89.58%3.43 3.803.503.202.902.602.302.00薪酬满意度83.99%3.23 图3-42020届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注:评价维度包括“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其中,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另外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很满意”=5分,“很不满意”=1分),计算其均值。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22
四、求职途径 毕业生求职途径:主要是“校园招聘会”(55.03%)、“学校就业网站”(37.19%)和“就业单位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34.87%)。
校园招聘会 学校就业网站 就业单位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 专业招聘机构、网站等 经人推荐 18.37% 社会专门人才招聘会 18.21% 实习(见习)转正 9.98% 劳务派遣
1.22% 0.00% 20.00% 37.19%34.87%33.05% 40.00% 图3-52020届毕业生求职途径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注:本题为多选题,各选项加总之和可能不为100.00%。
55.03%60.00%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能够从社会需求角度反映毕业生质量,进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效果。
因此,建立毕业生质量外部测评体系,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所录用的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很高,满意度为100.00%,其中“很满意”,占比为53.70%,“比较满意”占比为42.50%。
23 一般3.80% 比较满意42.50% 很满意53.70% 图3-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认可度评价 注:满意度=“很满意”占比+“比较满意”占比+“一般”占比。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度评价 用人单位对所录用的我校毕业生的适应性方面评价很高,满意度为99.81%,其中“很满意”,占比为53.51%,“比较满意”占比为40.80%。
一般5.50% 比较不满意0.19% 比较满意40.80% 很满意53.51% 图3-7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度评价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24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能力满意度评价情况如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满意度评价最高,满意度均值4.58。
表3-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能力满意度评价 综合能力评价很满意比较满一般比较不很不满满意度 意 满意 意 工作能力56.93%37.76%4.93%0.38%学习能力61.67%34.91%2.85%0.57%协作能力57.12%38.33%4.17%0.38%沟通能力56.36%39.09%3.98%0.57%创新能力54.46%39.28%5.88%0.38%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0.00%0.00%0.00%0.00%0.00% 99.62%99.43%99.62%99.43%99.62% 均值 4.514.584.524.514.48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专业素养满意度评价情况如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满意度评价最高,满意度均值4.56。
表3-2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专业素养满意度评价 专业素养评价 很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专业理论知识 59.39%37.38%2.66%0.57% 基本技能掌握 59.20%36.43%3.61%0.76%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很不满意 0.00%0.00% 满意度 99.43%99.24% 均值 4.564.54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满意度评价情况如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满意度评价最高,满意度均值4.61。
表3-3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满意度评价 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很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职业道德 65.28%31.50%2.66%0.57% 敬业精神 63.76%32.07%3.61%0.57% 工作态度 62.62%33.59%3.04%0.57% 诚信意识 64.90%31.12%3.23%0.76%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很不满意 0.00%0.00%0.19%0.00% 满意度 99.43%99.43%99.24%99.24% 均值 4.614.594.584.60 25 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毕业生“二战”人数持续增加,初次就业率保持稳定水平 近四年,我校毕业生总量呈连续上升态势,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数总量较大。
就业率一直保持稳定水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总体就业率较往年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通过调研显示,影响就业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受疫情影响,就业面临更严峻复杂的形势;二是未就业学生中绝大部分选择考研二战或考公务员等延迟就业;三是毕业生就业选择更趋自主化、多元化,“慢就业”甚至“懒就业”现象比较普遍。
94169880 84748219 1137210617 96089029 120181011341492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总体2017届2018届2019届2020届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总体 2017届 97.24%93.58%96.91% 2018届 96.67%94.71%96.44% 2019届 92.23%94.17%92.45% 2020届 87.24%84.05%86.82% 图4-12016-2020届毕业生规模(左图,单位:人)及初次就业率(右图)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26
二、毕业生深造意愿持续走高,升学总人数保持上升趋势 近四年,毕业生升学、出国(境)的毕业生人数保持稳步增长,一方面是学校加
快双一流建设,全面推动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深造意愿持续走高;另一方面,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想通过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来增加未来在就业市场中的择业资本和竞争力。
2,6002,1001,6001,100 600100 1767 2451 20701798 国内升学 251294307346出国(境) 2017届2018届2019届2020届 图4-22017-2020届毕业生升学人数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三、用人单位质量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大力加强就业市场拓展,一年来,共开展线上专场招聘会及双选会340场,
线下专场招聘会及双选会538场,其中,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国企等优质企业占比超过50%,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50万个,到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占比30%以上;此外,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20年我校410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签约2020年成都市“一村一大”服务基层项目,160名毕业生考取四川省选调生,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双一流高校第
一。
27
四、成渝就业市场稳固发展,省外就业市场持续向好 随着西南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加以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创新力的迅速渗透,西南地区的产业链加速协同发展,打开了西南经济发展新格局。
近四年,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地区集中在四川、重庆,省内就业城市又以成都为首,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建设,在西部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及未来,我校都将为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输送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
2020届毕业生省外就业占比达34.62%,为近四年的最高值。
毕业生省外就业城市主要是重庆、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自治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翼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我校始终坚持以“培养符合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为发展定位,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彰显特色优势,积极挖掘专业资源、地域资源、校友资源、长期合作用人单位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重点行业和机构的合作,加强招生、实习、就业等多方联动,建立生源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为省外就业市场输送优质的人才。
80.00%60.00% 70.97%67.18%69.11%65.38% 40.00%20.00% 32.82% 34.62% 29.03% 30.89% 2017届2018届2019届2020届 0.00% 省内就业 省外就业 图4-32017-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28
五、就业行业分布保持稳定,各专业就业发展趋于平稳 数据显示,我校2017-2020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布局与学校专业设置培养定位契合,就业分布广泛。
在今年,“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成为就业占比前三的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业”等受到疫情冲击,就业占比较往年有所下降。
整体来说,学校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支撑了广泛的就业行业,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将新农科建设的质量变革与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紧密结合,为四川乃至全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00% 15.00% 10.00% 5.00% 0.00% 农、林、牧、渔业 2017届2018届2019届2020届 17.99%18.45%12.47%13.96% 建筑业 13.48%16.05%15.74%16.80%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71% 7.81% 9.21% 8.61% 制造业 8.42%8.09%8.37%8.68% 教育 7.04%6.99%9.90%8.16% 金融业 批发和零售业 6.60%5.41%6.06%6.07% 5.05%5.54%4.90%4.92% 图4-42017-2020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与监测系统。
29 第五篇: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评价对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培养方案的完善及课程设置
的改进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调查了解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及推荐度、对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实践教学环节满意度、任课教师满意度及就业能力满足度。
这些调查将为学校有关部门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母校综合评价 母校满意度:98.73%的毕业生对母校感到满意,总体满意度较高。
其中,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8.69%,毕业研究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9.27%。
可见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硬件设施及校风学风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 98.69%本科毕业生 99.27%毕业研究生 98.73%总体 图5-1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注:满意度评价维度包括“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0 母校推荐度:2020届毕业生中96.68%的毕业生愿意向他人推荐自己的母校。
其中,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为96.63%,毕业研究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为97.33%。
100.00% 96.63% 97.33% 96.68% 80.00% 60.00%40.00% 愿意不愿意 20.00%0.00% 3.37%本科毕业生 2.67%毕业研究生 3.32%总体 图5-2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注:推荐度=“愿意”占比。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母校教育教学评价
1.实践教学环节总体满意度: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评价较高,95.68%的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其中,本科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5.78%,毕业研究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4.65%。
可见学校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室、实习基地、毕业实习等方面均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广泛认可。
31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 95.78%本科毕业生 94.65%毕业研究生 95.68%总体 图5-32020届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2.任课教师 总体满意度: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8.28%,均值为4.27(5分制),偏向“比较满意”水平。
具体方面来看,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各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均在4.00分以上,在对母校任课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及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方面均得到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 满意度满足度均值 本科毕业生98.25%4.27 毕业研究生98.54%4.25 5.004.003.002.001.00总体0.0098.28%4.27 图5-4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教师的总体满意度 32 表5-12020届毕业生对任课教师教学各方面的评价 评价项目 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与学生课外沟通交流 毕业研究生 满意度 均值 98.54% 4.27 99.03% 4.23 97.09% 4.08 本科毕业生 满意度 均值 98.6% 4.32 98.05% 4.25 97.44% 4.14 总体 满意度 均值 98.59% 4.31 98.14% 4.25 97.42% 4.13 注:评价维度包括“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其中,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
“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另外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很满意”=5分,“很不满意”=1分),计算其均值。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教育教学总体评价 总体满意度:98.10%的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总体感到满意;其中,本科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总体的满意度为98.05%,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总体的满意度为98.54%。
从均值来看,均处于4.15分以上(5分制),偏向“比较满意”水平;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 满意度满足度均值 本科毕业生98.05%4.18 毕业研究生98.54%4.25 5.004.003.002.00总体1.0098.10%4.18 图5-5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评价 注:满意度评价维度包括“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其中,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另外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很满意”=5分,“很不满意”=1分),计算其均值。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3 (三)毕业生能力评价 基于目前工作需求,2020届毕业生认为重要性排名前十位的能力依次为:口头表达、信息搜集与获取、逻辑推理、团队协作、阅读理解、书面写作、倾听理解、发现和解决复杂问题、时间管理、科学分析;而自身这十项能力满足目前工作需求的程度如下图所示:均在80.00%以上,满足程度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中“倾听理解”、“阅读理解”和“团队协作”的满足度较高,为96.35%、95.95%、95.22%。
倾听理解阅读理解团队协作信息搜集与获取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科学分析时间管理发现和解决复杂问题书面写作 75.00% 80.00% 96.35% 95.95% 95.22% 90.28% 89.82% 89.23% 88.26% 86.46% 84.82% 83.56%
85.00% 90.00% 95.00% 100.00% 图5-62020届本科毕业生认为重要性占比排名前十位的能力的满足度分布 注:满足度为选择“完全满足”、“大部分满足”和“基本满足”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四)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以育人为根本点,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质量推进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一流专业,持续做强一流本科,全力培养一流人才,教育质量持续向好。
调查结果显示:2020届毕 34 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8.73%,96.68%的毕业生愿意向他人推荐自己的母校;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8.10%,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5.68%;毕业生对任课教师各方面的满意度均在97.00%以上。
与此同时,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也提出自己的建议:49.16%的毕业生认为需要加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验教学”,47.72%认为需要加强“毕业实习”,其他认为需要加强的是“毕业设计与理论课程需要与实际接轨”、“实践教学方向有选择性最好,尤其是对文理兼收专业的学生来说”;除实践教学以外,35.30%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最应该改进的是“所开设课程对工作/学习帮助较少”,18.17%的毕业生认为应该改进的是“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
学校将以202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
以“强化通识教育、推进交叉融合、满足个性培养、增强实践能力”为原则,根据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明确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丰富通识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大国三农”、人文与社会、艺术与体育、技术与应用、自然科学五大类通识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农情怀,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审美素养。
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充分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经验和行业需求,结合专业教师数量和结构,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模块化专业课程群,构建支撑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改革,立足专业特色,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拓展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式,鼓励将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项目合理整合,构建课内外、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深挖外校、企业和地方育人资源,大力推进校校、校企、校地协同育人,加强实习过程指导与管理,强化实习过程考核,推进实习项目落地、落实。

二、对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影响 学校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国家发展战略、毕业生就业和招生生源情况,建立资源配置与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挂钩的专业动态调节机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35 停招甚至撤销部分专业。
2020年停招应用物理学、文化产业管理、植物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6个专业。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的办学理念,将学生成人成才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启动《新时代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简称“1338行动”),明确学校将坚持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中心;全力推动专业建设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积极借助社会资源,促进协同育人,大力开展专业认证,积极与企业合作办学,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科专业水平和特色,提升学科专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提升在考生中的认可度,提升高考专业志愿率。

三、对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影响 (一)对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6.00%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就业手续办理(户口档案迁移等)”,满意度为98.97%,其次是“就业帮扶与推荐”和“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课服务”,满意度分别为98.03%和97.92%。
一方面表明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得到了毕业生的普遍认可;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6 100.00% 5.00 80.00%4.00 60.00%3.00 40.00% 20.00%2.00 0.00% 1.00 就业手续办校园招聘会母校发布的生涯规划/ 理(户口档/宣讲会服招聘信息服就业创业指职业咨询与就业帮扶与 案迁移等) 务 务 导课服务辅导服务推荐服务 服务 满意度 98.97% 97.69% 97.51% 97.92% 96.95% 98.03% 满意度均值4.39 4.03 4.07 4.06 4.19 4.29 图5-7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钧力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就业创业工作改进措施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贯彻始终,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积极融入川农元素,牢记立德树人初心,牢记强农兴农使命,始终以四新为引领,以新农科为抓手,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推动改革创新,提升培养质量,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等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深远影响,努力实现我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对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一是提高站位,就业育人共识再强化。
深刻理解“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就业工作全过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拓宽视野,提前谋划,提前部署,早做准备,早做应对,形成促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毕业生满意就业的工作思路和合力,切实把精力用于谋发展、劲头用于抓落实、心思用于提质效,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战略,特别是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37 京津翼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增长极,谋划好“十四五”期间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面的关键举措,用足用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就业政策。
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持。
二是突出重点,思想价值引领再推进。
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积极引导毕业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把就业工作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中,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政策形势讲座、榜样示范引领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引导毕业生勇于到国际实习任职、敢于到一线城市竞争就业。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抓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引导更多毕业生围绕城乡基层社区各类服务需求就业创业。
同时,配合兵役机关深入推动大学生征兵工作,重点宣传“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等新激励政策和新体检标准,落实一年两次大学生征集工作。
三是汇聚资源,用人市场空间再拓展。
聚焦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广泛汇聚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创业资源,深度挖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15种新业态中的就业创业机会和空间,主动联系、积极对接举办重点省份、重点城市、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等用人单位和招聘机构的就业创业供需对接系列活动。
大力拓宽岗位信息来源,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优势和人才需求,积极拓展校地、校企人才对接活动,拓宽基层就业渠道,联合川内其他高校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校园双选会,引导毕业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大胆拓展各类行业与领域就业空间,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创业。
激励毕业生到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做好线下、线上专场招聘会及双选会,稳步提升用人单位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38 四是激发动能,就业创业实践再提质。
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深耕“校企、校校、校院所”等多元化的“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积极挖掘新业态中的创业就业机会,狠抓落实创业带动就业,开发更多就业实习岗位,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
加大“双创”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专业技能提升计划、科研兴趣培养计划、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实践)计划和科技创新苗子工程五大项目,推动“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建成课内课外有机衔接的“基础实践训练平台”。
加快提升多学科交叉融合工作室的建设与服务水平,建成跨专业交流、跨学科创新的“自主创新实践平台”。
依托学校的人才科技综合优势和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优势,聚集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工作站、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打造全方位服务的“双创成果孵化平台”。
深入推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奖项目成长发展、推动赛事成果转化落地见效,确保实践育人举措走深走实。
五是聚力指导,就业创业服务再增效。
以就业与创业课程教研室、课程教学团队为基础,建设高质量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将就业指导关口前移,推动就业指导全程化。
引导学生尽早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关注未来职业发展的环境和空间,树立正确就业观、成才观。
分阶段、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学业发展、行业前景、实践实训、求职技能等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活动,分析研判学生就业优势与不足,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活动,引导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高年级学生重点提升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树立健康、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
鼓励学生进机关、进企业、进社会服务机构实习实践,将“川农大精神”贯穿到“双创人才强农、科技创新兴农”的双创实践全过程,通过打造双创品牌活动,树立大学生成功创业典型。
及时总结双创实践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加大对标志性成果的示范推广力度。
抓牢校园招聘主渠道,提升校园招聘质量和参与度。
做好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女生毕业生、考研、考公务员、湖北籍毕业生、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帮扶工作台账,开展个性化地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培训。
39 六是完善机制,就业质量工程再推进。
积极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新要求,聚焦就业质量提升的“新内涵”,进一步深化就业工作改革,完善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的工作体系。
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反馈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环节,开拓思路,集聚资源,从人才培育、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全链条用力。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紧贴发展需求,及时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促进学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培养+就业”有机衔接,切实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推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学校为企业定制培养人才,企业稳定吸纳学生就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狠抓“互联网+就业”建设力度,稳步推进就业信息化服务实效,全力拓宽岗位信息来源,精准采集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和毕业生求职意向,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政策、岗位信息和个性化指导服务,提升人岗匹配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深耕细作开拓高质量就业市场。
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及中国百强等知名企业,主动组织校地校企对接会,优先满足关键领域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向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等输送高素质毕业生。
40

标签: #好不好 #镜片 #好不好 #小米 #自己的 #信上 #人工智能 #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