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7,模特的基本步怎么走视频教学

模特 10
2017年7月25日星期二Tel:(010)62580712 执行主编:陈彬编辑:王之康 VIEWS 校对:何工劳E-mail押bchen@ 视角
7 对话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杨英锐: 整合科学的引领之美 姻本报见习记者王之康 二十一世纪,随着生命科学与数、理、化、信息等定量科学广泛与深入的融合,“第三次生命科学革命”正在拉开帷幕,而传统学科的分割局面、较单一的知识结构和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却无法适应这一新的需求。
于是,一门以北京大学2014年开设的“整合科学实验班”为标志的新学科诞生了,这门学科便是整合科学。
那么,什么是整合科学?它的发展研究有什么规律?对我国的科学发展又有怎样的意义?就此,记者采访了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杨英锐。
社会科学邂逅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报》:什么是整合科学?杨英锐:简单来说,整合科学就是将不同学科在结构上完全匹配地整合起来,最后适用于同一套数学模型。
具体来讲,就比较复杂了。
我的研究领域涉及高阶认知、经济学以及理论物理标准模型与规范场论等,其整合的结果就成为经济力学与心智力学这两门学问。
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力学虽然由经济学、认知科学和理论物理整合而成,但有层次上的区别。
经济学和认知科学的整合是本质的,是做社会科学。
进而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整合并不是在做物理学,而是用一个概念化与模型化水平更高的理论作为逻辑,引领社会科学的模型化发展。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整合科学研究存在怎样的基本原则?杨英锐:我认为,整合科学研究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正交原理和对角线法则。
首先,只有同质的学科才能整合,这其实也是整合科学与交叉学科的区别。
如物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可以整合,缘于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经验科学。
我们不说去和数学或逻辑学整合,是因为这些属于分析科学。
经验科学的理论是假设性的,需要科学观测的支持,用统计语言说话。
科学观测是人在做观测。
物理学是对外部物质世界做观测,称为外向观测;心理学是向内对心智世界做观测,称为内向观测;经济学在做实证研究收集数据的时候, 记者快评 实 践 团 莫 丢 姻温 志 才妃 愿 者 精 神 不久前,苏州某高校机电工程学院家电维修暑期实践团队到社区为居民义务维修小家电,原本预期人头攒动的场面,却不成想,大学生来了12位,需要维修的居民才来了6位。
遭遇如此尴尬,原来是为了配合大学生回家时间,社区临时通知导致活动仓促所致。
明明是去社区做志愿活动,为什么要居民配合大学生时间?如此有条件的服务,就不免让人怀疑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机了。
近年来,高校将学生暑期实践算作学分,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服务大众的初衷是好的。
但未免又重蹈了部分大学生对待实习的覆辙———不到岗,只盖章,浑水摸鱼地对待实践。
这样的实践非但无法达到便民的效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给社区管理添负担。
当然,遭遇“冷遇”也 无法排除另一种可能,那 就是社会人士对大学生 动手能力不信任。
也许在 社区维修这件事上体现得并不明显,但 在大学生就业时被用人单位抱怨上手 慢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因此,这几 年不断有新闻曝出大学生回炉职业院 校,其实背后反映的就是大学生动手能 力的缺失。
那么,该如何去改善这些问题呢? 部分“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的思想,源自于长期的家庭教育,要想 在短期内改变似乎很难。
但是,高校不 能采取以往对待实习的态度,对于形式 化的实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事实上, 缺失的志愿者精神正是高校思政课强 调的重点。
因此,思政课的教改思路不 妨先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以身边小事为 例,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在志愿活动越来越盛行的今天,引 导的方向可以不再拘泥于过去的宣传 形式———过度渲染带病、抛家工作等, 而是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潮流、一种文 化,让大学生感觉到,志愿者活动也是 生动有趣的,同龄人都在奉献,自己不 去脚踏实地地付出都会感觉不好意思。
而改善大学生动手能力缺失,正是 我国高教改革正在努力的方向。
从根本 上说,还是要尽快做好高校分类办学,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分流,让学术的归学 术,让应用的归应用。
如此,才能真正地 把动手能力提高在厂房里。
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做后向观测;当其要做边际分析对未来经济做观测时,称为前向观测,这样就引出了科学观测的方向性概念。
对不同经验科学观测做平凡化处理,视为互相正交,称为科学观测的正交原理,这是整合不同经验科学的起点。
另外,由于科学实验手段总是有界限的,所以物理学中引入了科学观测的干扰度概念。
将不同学科科学观测的正交标架分为高干扰度区(第一象限)和低干扰度区(第三象限),我们会发现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心理学中使用语言任务的高阶认知如推理以及经济学中的前向观测都处于高干扰度区,牛顿力学、传统的心理物理学以及经济学中的后向观测都处于低干扰度区。
这称为科学观测的对角线法则,其意义在于,两个不同干扰度区要用不同的数学来刻画,同一干扰度区内的不同科学观测可用相同的数学来刻画。
经济力学与规范场论 《中国科学报》:在当代,谈论理论物理离不开规范场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规范场论的引领下,经济力学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有着自然的契合匹配。
其表现形式有市场动力学的量子电动力学模型、政策动力学的弱力模型和亚经济动力学的量子色动力学模型。
那么,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可以做市场动力学分析吗? 杨英锐:完全可以。
从马歇尔开始,微观经济学的叙述围绕着三个概念展开:价格、供给与需求。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在价格的调整中相交于一个均衡点,称为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虽然只是理论上的理想均衡点,却给予市场参与者一个常识:卖家不可漫天要价而买家不可坐地还价。
同时,由于经济理性使然,人们有买低卖高的天性。
但从什么价位开始叫价和询价,买家和卖家的心智都需要做功,这称为势能;当为了成交而开始讨价还价后,双方心智仍要做功,这称为动能。
动能加势能称为汉密尔顿量,动能减势能称为拉格朗日量。
简单地说,动力学分析就是研究这两个量。
《中国科学报》:可否简要概括市场动力学的规范场论? 杨英锐:有几个关键步骤。
规范场论是量子场论的内容,量子场论由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整合而成。
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是光速不变原理,给出一个不变量。
所以,第一步是要论证货币在市场上具有拟光性。
另外,对于一个给定的价格,市场参与者内禀的固有心理价格不同,表现为一个相位差。
固有心理价格越高,消费的冲度越低,成反比关系。
第二步,要将市场量子化。
经济力学将社会经济视为人类文明的最大规模实验。
相应的,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是一个积极的观测者。
人们在市场上相互观测以争取信息优势而获利;由于经济理性使然,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想成为最终观测者。
显然,两两观测的顺序不同,结果随之不同,这就是市场观测的非对易关系,也就是市场量子化的意义。
由此,两个相互观测都成为不确定量,其中一个更准确则另一个更不准确,这称为测不准原理的市场版,亦称为量子版的看不见的手。
第三步是区分市场的整体变化和市场参与者个体差异两个层次,并在每个层次上引入规范势和规范场强。
在市场参与者个体层面,个体的预算是规范势,其实际消费为规范场强。
由规范势计算规范场强,在市场整体层面只需做第一类规范变换以建立全局对称,因为市场整体变化的相位差是一个常数,与个体参与者无关。
而在市场参与者层面,规范势从某个体预算状态到另一个体预算状态的变化是一个函数,在计算个体消费场强的时候就需要引入规范场和协变导数的概念,相应的保形变换称为第二类规范变换,如此即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建立局域对称。
第四步是引入市场荷及其自旋概念。
市场荷反映了买家或卖家的市场意向,对价格完全敏感。
潜在消费者在买与不买之间的反复犹豫反映了市场荷的一个内禀性质,称为自旋。
运动中的市场荷会产生市场流,市场流自动生成认知场。
认知场有极化的功能,帮助市场参与者作出决策。
如此,将市场荷视为电荷,将认知场视为磁场,跟随量子电动力学的逻辑引领,即可构造出完美的“量子市动力学”了。
注意,两者都是单荷动力学系统,共享相同的数学U
(1)对称群。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市场动力学规范场论的实际意义。
规范原理反映了现实市场的一个深刻道理:一个可持续的市场必须是公平的市场,即在所有市场参与者之间保持局域对称。
而要做到这一点,市场必须保有某种性质,如经济理性人对所有市场参与者是高不可攀的,又如看不见的手对每个市场参与者均为不可透视的。
教育意义与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整合科 杨英锐 学对我国教育和科学发展有怎样的意义?杨英锐:如前面所讲,同质学科才能整合。
比 如我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教授整合科学,前来上课的学生来自于同质的不同学科,要想教好这门课,教育者就得做到两个自足,即概念自足和工具自足,也就是要求教育者同时具备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且要掌握好不同学科知识在这门课上的运用量“刚刚好”,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摸索的过程。
在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中,整合科学都会起到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报》:您所说的引领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杨英锐:二十世纪的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模型方法大多是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发展出来的,至今力量不减。
但是要刻画那些经济生活中难以直接观测的心智过程与认知努力,并提高模型的预测水平,就不得不突破牛顿力学的传统,进而与模型化水平领先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整合。
所以,整合科学第一方面的引领就表现为对本世纪整个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
其次是在文理科的整合方面。
众所周知,理科的模型水平比文科高。
二十世纪初,许多社会科学大家都是文理兼备的,他们从牛顿力学中搬用了很多模型方法,甚至一些基本概念,比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与边际分析技术。
再次是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比如促进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政治学、社会科学的整合,这既是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教视点 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妨直接在官网下载 姻熊丙奇 日前,西北工业大学发出了2017年第一封录取通知书,通知书的主人是来自山东的魏同学。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西北工业大学在每份录取通知书中都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让高校信息“动”了起来。
近年来,大学越来越重视录取通知书。
有的请设计大师专门设计,体现学校的办学底蕴;有的请老教授用毛笔书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还有的用特殊材质材料制作,宣传学校办学理念。
这些大多引来网友点赞。
很多人把录取通知书的变化视为大学办学理念的变化。
从表面上看似乎如此,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大学和大学新生接触的开始,是大学向学生展示学校的窗口,大学新生对大学良好的第一印象,对未来大学学习很重要。
但是,如果只在意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创意,而大学对人才培养并不重视,那这只是做表面功夫,与大学乐于建大门、大楼没有什么两样。
重视内涵建设的大学没有必要在录取通知书上做文章,提高办学质量和品质更重要。
把录取通知书设计得好看一点、精美一点, 有人文底蕴一点,这当然不错,但就此认为大学变得更美、更有文化,则言过其实。
事实上,国外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根本就不给学生邮寄录取通知书,而是由学生在自己申请大学的账号页面中,把offer打印下来即可。
通知书很简单,简单的祝贺之外,告诉学生被什么专业录取,何时去学校报到,接受offer需要完成什么手续。
我国大学近年来对招生工作颇为重视,发放录取通知书也显得很庄重。
但在笔者看来,这并无多大必要。
一方面,这迎合的是社会关注大学录取的情绪,录取“定格”了学生取得的高考成功,为此很有纪念意义,但从长远看,我国大学必将淡化录取,走宽进严出之路。
国外大学之所以不那么在乎录取通知书,是因为大学独立进行录取,一名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拿到若干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
学生被大学录取后,大学实行严格的培养标准,很多大学的淘汰率很高,如果不认真学习,很难顺利拿到毕业证书。
因此,录取没有那么神圣。
近年来,我国有部分出国留学的学生,以对待被国内大学录取的方式来对待被国外大学录取,结果 闹出问题,比如有大学录取不要求学生提供语言成绩,学生以自己被录取而兴高采烈,可随后发现,过不了语言关,连课也不能选。
另一方面,大学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
国外不少大学在学生接受offer之后,就会让学生在网上选宿舍、选课,我国虽然也有一些开始这么做,但大多数大学是要等学生集体入学后才进入选课环节的。
而且,相对于招生时所宣称的重视学生培养,大学的实际表现往往很快就令新生们失望———虽然号称实行完全学分制,可学生能自由选择的课很少,虽然学校宣传名师荟萃,但给学生上课的名师不多,部分大学新生的大学梦随之破灭。
少做表面功夫,多做内涵建设,这才是正确的办学选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我国高校录取学生完全可以取消纸质录取通知书,改为在学生填报志愿的网站系统中接收录取通知书并下载,就如考生自己在网上打印高考成绩一样。
这会减少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成本,也提高效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域外传真 解决校园性骚扰问题需要文化变革 姻露西·文洛 大学校园内不断出现关于性骚扰的报告和调查令人感到不安。
这一现象是从2010年英国全国学生联合会的一份名为《隐藏的痕迹》的报告开始的。
报告显示,有68%的女学生遭遇过语言上或者身体上的性骚扰。
《卫报》近期的调查也揭露出超过160起学校工作人员对学生的性骚扰,并强调只有少数学校记录这一问题,因为这会对受害者产生进一步的情感与学业上的阻碍。
这个问题不会消失,但终于有迹象表明大学开始回应了。
英国大学联合会于2016年10月发布《改革 图片来源:卫报网 文化》报告,终于给予了大学最新的指导,包括对性暴力、性骚扰持零容忍态度,阻止一切犯罪侵入大学的政策、系统以及校园文化之中,建立集中化、易接收的举报体系。
为了将以上建议付诸实践,政府为64所计划高校投入了245万英镑。
在索尔福德大学,我们试图通过启动ProtectED(英国一个全国性的大学联盟及认证计划,以确保学生安全、健康)来响应英国大学联合会给出的建议。
ProtectED包含大学安保措施、学生身心健康、留学生安全保障、学生夜晚外出以及骚扰与性侵等内容,这些条目将英国大学联合会的建议全部纳入其中。
参与ProtectED计划的大学必须严格执行以上措施来获得认可,并会受到培训顾问的检验。
为了使ProtectED发展壮大,索尔福德大学的团队检验了现今实践良好的条目与大学举措,调查了870名大学生,还组织了由学生会非现役会长们、高等教育治安联络官以及高校安全管理者组成的研讨小组。
调查显示,90%的性侵受害者并未向警方报案,86%的受害者选择不告诉学校。
在调查的受访者中,有人透露,他们的确向 学校报告过自己的遭遇。
“但是没有后续,当我说自己遭到侵犯时,保安只是笑笑而已。
”受访者说。
这正是为何ProtectED要求大学要在政策中明文规定应对学生遭遇骚扰与性侵的相关内容,并且对象要覆盖学校职工与学生犯罪者的原因。
高校要形成正式的办法来推进骚扰零容忍,对员工采取培训、汇报与记录的措施,这将有助于确保执行的有效性。
在ProtectED的讨论组会议上,大学安全保卫部门认为性骚扰和性侵对于大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大学不愿记录这些事件,是为了避免降低学校声誉。
一位大学的安全部门主任观察到他们的大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大学对公众承认这些问题,除非每个大学都这样做,否则就会变成一所学校特有的问题———某某大学和它的性侵问题。
这就会使大学认为这将影响它们的未来生源。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在我个人看来,大学应该举起手来,表明‘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正在解决’的态度,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作者系索尔福德大学研究员,许悦编译) “科学研究支撑和引领的高等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研究的本 现源问题。
从中国大学教育近40年 的发展改革历程看,其实质就是“科教不断融合”的过程,而改变中 代国大学则是大学确立了科学研究 的地位,并基本实现了从“科教结 大合”向“科教融合”的“形”的转改。
作为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研究如何支撑和引领高等教 学育”体现了创新驱动发展和现代大 学研究的本源。
也正是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才使我国大学在世界高等 本教育的排名迅速提升,彻底改变了 大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大 源学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并 使我国大学具有了建设“双一流”的动力和底气。
是学界普遍认同,19世纪初建 立的柏林大学是古典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分水岭。
当时,德、英、美、法 科等国家已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在第姻 二次工业革命的支撑和引领下,德马 学国大学成功突破了古典大学的惯海 性范式,确立了科学研究对大学的泉支撑和引领的现代大学本质,明确 研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培养人才,倡 导“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学术自由”等。
之后,德国大学几乎在各 究个领域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由 于当时工业革命对科技的依赖度 的不高,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 去甚远,因此,大学仍然处于象牙塔顶端,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
支现代大学的第二次变革出现 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当时,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引发了工 撑业生产和科技创新方式的革命,社 会发展和工业革命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新科学不断被发现,新技 和术不断涌现,社会越来越关注大 学,不仅需要大学提供人才支撑, 引也需要大学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
这些构成了促进大学深刻变革的强大推动力。
美国大学的变革充分 领体现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先 导的教育创新,秉持了洪堡精神的内涵,依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新规律变革重构了现代大学,使大学迅速成为美国创新社会中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
“科学研究支撑和引领的高等教育”这个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和人才培养的本质。
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尽管大学构建的高等教育平台处于“被动”地位,却永远站在科学研究的肩上,处于科学的前沿。
现代大学理念的科学性,在于理顺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保证了科学研究等的落脚点始终放在高等教育上。
当今,智能时代已经彻底改变了科学研究、人类认知以及生活方式,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新技术瞬息万变,科学技术也正酝酿着划时代的巨大突破,在创新驱动下,世界高等教育必然会产生新巨变。
引领世界大学巨变何时出现、出现在哪个国家,已经引起了世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中国大学要抓住这次机遇,坚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高质量高等教育”,创新驱动中国大学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
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在中国出现比较晚。
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在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首次演说中提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可见,饱受德国古典大学理念浸染的蔡元培将大学视为研究高深学问、追求真理之机构,其本质还是古典大学与现代大学的结合体。
今天重新审视蔡氏理想大学的边界,发现蔡氏的误区在于虽强调科学研究,但忽视了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没有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做法当作现代大学本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面学习了苏联体制,将教育与科技从体制上分开,并按照这种思路进行了大规模的院校调整,从此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更加强化了“科教两分”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1958年,我国针对科教分离弊端成立了中国科技大学“,教学、科研都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在这所新型高校得到确立,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开始起步。
“十年动乱”后,科学的春天来临,一度停滞的中国现代大学建设得到迅速恢复。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已建成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中国社会也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学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的排名逐年提高,教学、科研已经从“分离”走入“融合”。
从“科教结合”到“科教融合”,中国大学走了40年。
其间,大学改革轰轰烈烈,但本质就是“科”“教”不断融合的过程“,985工程”“211工程”等举措,则从国家层面推进了中国大学的“科教融合”进程。
从此,教学不再是大学的唯一任务,科学研究也为国内所有大学、所有教师所重视。
这不仅使中国大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围绕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也有序展开。
但是,大学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并不代表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也不意味着大学有了科学研究就是现代大学了,因为中国大学虽然具有了科教融合的“共识”,但并没有引起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的“共识”,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逻辑起点仍然处在“科教两分法则”。
以“科教两分法则”为逻辑起点的经典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和解决“科教融合”的中国大学的现实问题,但只要确立科学研究的支撑和引领,发挥现代大学的各种职能,符合大学运行的规律,中国大学又何必追求与国外大学形式上的一致?大学治理和综合改革绝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要坚持有破有立。
综合改革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四则运算,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函数方程式,每项改革与其他改革必有因果关系。
(作者系《中国高校科技》杂志执行总编)

标签: #视频 #留言 #手机 #不能下载 #剪辑 #电脑 #下载链接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