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评与论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谈之
六 沈小平 只有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打通束缚创新的“堵点”,才能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 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表面
着陆,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展示;“奋斗者”号潜水器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这段时间,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令国人倍感自豪。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 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 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
放眼未来,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提出的首个目标任务就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释放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中人才支撑是核心、是关键,必须大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体制机制不顺,人才的作用难以发挥,集聚的人才也会流失。
让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就要遵循人才成 长规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和用人主体关系,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推动人才管理简政、放权、松绑,落实和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消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率。
只有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打通束缚创新的“堵点”,才能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
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价值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更重要的在于如何使用。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作为个体的人才越用越聪明,作为整体的人才越用越丰富。
因此,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培养人才,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要与本地区、本部门发展战略同步推进,使引进、培养人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既要转 变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式,让企业等用人主体“唱主角”,“缺什么就引进和培养什么”“用什么就招聘和开发什么”,又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
同时,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是我国人才制度的独特优势。
从根本上说,党管人才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
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充分认识“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切实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
这样,才能把各类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的事业周围。
让城市更智慧一些 丁恒情 前沿技术带来的精准高效,正在为精细化城市治理按下“快进键” 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什么?生活便捷,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在日前举办的2020(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上,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先进经验、5G、AI、区块链等高精尖技术集中展示,让参会嘉宾提前体验数字科技给未来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
城市治理不仅关乎城市形象,更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容,城市人口日趋增多,“城市病”也伴之而来,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大考,以往粗放的城市治理模式显得捉襟见肘,甚至有些力不从心。
如何尽快补齐短板,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科技是时代的革新力量。
服务人类迈向美好生活,本身就是科技的重要使命。
当城市发展步入“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既为城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大量政务服务搬到了网络上,“网上办、掌上办”的非接触式办理,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这启示我们,只有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 段,给城市治理装上“智慧大脑”,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才能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加安心、舒心、暖心。
城市因人而兴,城市的核心是人。
城市治理有了“智慧大脑”,最直接的受惠者当然是市民群众。
比如,在杭州市江干区,通过城市大脑“亲清在线”平台,租房已从“跑多次”变为“跑零次”,原来要找多个部门,如今全程在线办理,“审核制”变为“承诺制”,现在可以当天预订房源、当天入住……当公共服务被现代科技“解锁”,生活日常被智慧“赋能”,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城市治理创新也获得了新的路径。
从实践来看,前沿技术带来的精准高效,正在为精细化城市治理按下“快进键”,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城,所以盛民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发展浪潮,将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理念和方式引入城市治理之中,加快建设“城市大脑”,走“智慧城市”之路,下足绣花功夫,织密城市治理的“针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二、逆行者
三、飒四、后浪
五、神兽
六、直播带货
七、双循环
八、打工人
九、内卷
十、凡尔赛文学 读懂“十大流行语”的时代内涵 日前,《咬文嚼字》编辑部揭晓了2020年十大流行语,分别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飒、后浪、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打工人、内卷和凡尔赛文学。
流行语是时代的“晴雨表”,是生活的“方向标”。
今年的“十大流行语”,依然承载着时代记忆,蕴含着时代内涵。
“十大流行语”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抗疫”是今年的年度主题。
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十大流行语”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飒”“后浪”“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无一不与“抗疫”主题相关。
七个带有温度的流行语串联起来,让人 们看到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十大流行语”折射了时代新变化。
“打工人”,成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代称。
不管你是哪个阶层的“打工人”,都在用汗水诠释着“奋斗是劳动者最美的姿态”的时代命题。
而“内卷”与“凡尔赛文学”的刷屏,既展现了网友们的娱乐精神,也反映了大众对当下、对现实的一些反思和批判。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烙印着时代痕迹的流行语像遗落在沙滩上的珍珠,点缀着海岸的美丽,记录着时代的潮声。
(朱慧卿/图焦风光/文) 涵养我们的公共文明 余霞 今天的中国,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 从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其中的一条规定“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赢得一片叫好声。
今年以来,已有北京、天津、武汉、昆明等城市的地铁禁止手机外放,铁路部门也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试点设置“静音车厢”,为什么上海地铁新规仍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这是因为“手机外放”这一顽疾,大家苦之久矣。
空间有限、人员密集的地铁、公交、高铁车厢里,旁若无人地开着手机外放,让其他乘客无处可逃、无可奈何,只好“跟着”追剧、“被迫”看综艺、“一道”听神曲,这不是与人同乐,实在是给人添堵。
有人觉得奇怪,他们为什么 不戴上耳机呢?既不耽误自己娱乐,也不妨碍别人清静,这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难事啊? 可叹之处正在于此。
因为这样令人反感的行为,往往被理解成与他人无关的个人选择,甚至被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又不在你家,戴不戴耳机是我的自由,放不放声音‘干卿底事’?” 实际上,“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只知有私而不知有公”,类似的陋习在日常生活中还真不少见:餐厅里,有的人喜欢呼朋引伴、高声劝酒;看展览,有的人就爱高谈阔论、大声喧哗;看电影,有的人习惯于旁若无人地打电话,喋喋不休地跟同伴讲解、剧透……他们觉得自己付钱了、买票了、有消费的权利了,爱怎样就怎样、想如何便如 何,别人管不着。
殊不知,进入公共场合,再不 可撼动的个人权利也有边界,绝非可以随心所欲、“我的地盘我做主”。
喜欢热闹、热爱表达、无拘无束固然是你的权利,但不被打扰,安静地用餐、安静地看展、安静地观影显然是更多人所需;权利不仅是“我可以”,更是作为每一个“我”的其他人“都可以”。
“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不懂“相善其群”、让人不堪其扰的行为,不是什么“个人权利”“自由选择”,而是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公共文明的缺失。
一个多世纪前,梁启超先生曾指出,在中国,“一涉公字,其事立败”,如“公林无不斩伐,公路无不芜梗,公田无不侵占,公园无不毁 坏”。
今天的中国,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
否则,就像有网友批评那些“霸座”者:“你的素质配不上你乘坐的高铁”,这种“有个人私念,无公共意识”的德行同样配不上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公共意识无疑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
一。
当我们全力以赴孜孜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切莫忘了增强公共意识、培育公共道德、涵养公共文明。
在个人之外,谨记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敬畏公共空间;在维护个人权益的同时,懂得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对公共利益的妥协。
只有公共意识这一观念的水位越来越高,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才能真正构建起匹配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
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 ■理论评论部主办编审阮启祥责任编辑陈盛香■电话:(0791)86849970QQ群:328222252邮箱:jxrbpyl@ 劳动我们不仅要用汗水来辛勤劳动,是更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一“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新形势下,我国工人 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 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 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 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秦 幸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广大劳耕 动者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成为人们奋发进取、实干圆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福“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从古至今,人们在劳动 中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创造了幸福生活,成就了无数奇迹。
恰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 的成就的催生婆。
”治学立业离不开勤奋,曹雪芹写 《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科学研究离不开勤奋,袁隆平几十年 源栉风沐雨潜心研究杂交水稻,侯祥麟院士说“每天只 工作8小时,当不了科学家”;平凡的劳动也离不开勤奋,“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当代雷锋”郭明 泉义、“铁路小巨人”巨晓林、“金牌焊工”高凤林……无 不是靠辛勤劳动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行业翘楚、敬业楷模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临沂蒙阴县晏婴故里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牛庆花,5年前还是一名普通的农村留守妇女,种地养猪忙里忙外;5年后,她被称作“桃宝皇后”“电商玫瑰”,创办了网店,把沂蒙山的优质果品卖向大江南北。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她还带动全村16户贫困户脱贫,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牛庆花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通过诚实劳动,认准目标不动摇,舍得出力流汗,普通人也能铸就生命的辉煌。
有哲人说,“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忽略了什么”。
不少人乐于去做自己擅长的事,于是做得越多,就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
这样的循环固然能让我们有所专长,但也容易让我们陷入“能力陷阱”,在“舒适区”徘徊不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同时,还勉励我们要“创造性劳动”。
在创新无时不在的当今时代,只有让劳动安装上创新创造的犁铧,才能不断耕耘出崭新的天地。
我们不仅要用汗水来辛勤劳动,更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
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模范,也是创造性劳动的楷模。
全国劳动模范朱文霞,29年前进入厦门航空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乘务员。
然而,她却志存高远,把工作当作创新创造的平台,勤学苦练技能,勇于改革创新,从一名普通的乘务员一步步成长为客舱经理,再到管理着近5000人乘务团队的“大家长”,被人们誉为“白鹭天使”。
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启示我们,劳动者只有进行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实践,才能在平凡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通过创造性劳动享受美好生活。
“隐形资助”体现人文关怀 胡海智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启动对全校2.8万余名研究生的大数据分析,以学生本学期校园卡的消费情况为样本,将食堂就餐率、餐均开支、超市月均消费水平等列入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
之后,将大数据算出的400余名未申请帮扶的困难学生列入帮扶名单,根据困难程度分别发放了500元、200元和100元的补助金。
这种低调而又暖心的“隐形资助”,赢得网友的一致点赞。
其实,“隐形资助”并非新鲜事物。
早在2004年,中国科技大学就通过监测每名学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情况,采取“如果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打生活补助”的实在举措,让贫困生更有尊严地接受资助。
随后不少大学开始效仿,通过各种各样的“隐形资助”方式帮助贫困学生。
在当前因疫情禁止外卖进入大学校园的情况下,学生的校园卡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消费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信息,将那些在食堂用餐频率高、每餐消费远低于平均数的学生认定为贫困生,这种方式科学精准、可信度高,不仅可以解决一些贫困学生生活上的压力,又可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可以说,“隐形资助”既体现人文关怀,又精准高效。
当然,高校在推行大数据隐形资助的同时,也要引入更多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学生勤工助学情况、获奖学金情况、社交特征、行为轨迹、借阅兴趣等等。
既做到及时发现“隐性贫困”,又避免出现“虚假认定”。
只有线上线下有力结合,才能兼顾资助的公平和学生的自尊,释放技术的温度和制度的善意。
年终总结应强化“问题意识” 钱立功 年度工作总结是通过开展“回头看”,对一年来的工作情 况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
因此说:总结好,大有益。
但在现实中,有的单位年度工作总结讲成绩长篇累牍、“妙笔生花”,讲问题惜墨如金、寥寥数语。
有的同志认为,大家工作一年辛辛苦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多讲成绩、多鼓励大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也有的同志认为,讲问题会亮“家丑”,暴露问题,有损单位形象。
“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找不得了。
”做好年终总结的过程理应也是自我检视的过程,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任 由问题发展下去,不但总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也会让“小疾”拖成“大患”,最终影响党的事业。
因此,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把问题实事求是地写进年终总结,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让每一个问题都能成为工作落实的“助推器”。
只有带着问题开展年终总结,全面客观地展现成绩与不足,以理性思维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年度工作计划,才能让年终总结发挥“年终体检”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有力开展。
六 沈小平 只有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打通束缚创新的“堵点”,才能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 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表面
着陆,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展示;“奋斗者”号潜水器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这段时间,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令国人倍感自豪。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 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 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
放眼未来,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提出的首个目标任务就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释放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中人才支撑是核心、是关键,必须大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体制机制不顺,人才的作用难以发挥,集聚的人才也会流失。
让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就要遵循人才成 长规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和用人主体关系,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推动人才管理简政、放权、松绑,落实和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消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率。
只有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打通束缚创新的“堵点”,才能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
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价值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更重要的在于如何使用。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作为个体的人才越用越聪明,作为整体的人才越用越丰富。
因此,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培养人才,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要与本地区、本部门发展战略同步推进,使引进、培养人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既要转 变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式,让企业等用人主体“唱主角”,“缺什么就引进和培养什么”“用什么就招聘和开发什么”,又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
同时,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是我国人才制度的独特优势。
从根本上说,党管人才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
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充分认识“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切实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
这样,才能把各类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的事业周围。
让城市更智慧一些 丁恒情 前沿技术带来的精准高效,正在为精细化城市治理按下“快进键” 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什么?生活便捷,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在日前举办的2020(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上,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先进经验、5G、AI、区块链等高精尖技术集中展示,让参会嘉宾提前体验数字科技给未来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
城市治理不仅关乎城市形象,更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容,城市人口日趋增多,“城市病”也伴之而来,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大考,以往粗放的城市治理模式显得捉襟见肘,甚至有些力不从心。
如何尽快补齐短板,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科技是时代的革新力量。
服务人类迈向美好生活,本身就是科技的重要使命。
当城市发展步入“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既为城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大量政务服务搬到了网络上,“网上办、掌上办”的非接触式办理,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这启示我们,只有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 段,给城市治理装上“智慧大脑”,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才能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加安心、舒心、暖心。
城市因人而兴,城市的核心是人。
城市治理有了“智慧大脑”,最直接的受惠者当然是市民群众。
比如,在杭州市江干区,通过城市大脑“亲清在线”平台,租房已从“跑多次”变为“跑零次”,原来要找多个部门,如今全程在线办理,“审核制”变为“承诺制”,现在可以当天预订房源、当天入住……当公共服务被现代科技“解锁”,生活日常被智慧“赋能”,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城市治理创新也获得了新的路径。
从实践来看,前沿技术带来的精准高效,正在为精细化城市治理按下“快进键”,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城,所以盛民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发展浪潮,将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理念和方式引入城市治理之中,加快建设“城市大脑”,走“智慧城市”之路,下足绣花功夫,织密城市治理的“针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二、逆行者
三、飒四、后浪
五、神兽
六、直播带货
七、双循环
八、打工人
九、内卷
十、凡尔赛文学 读懂“十大流行语”的时代内涵 日前,《咬文嚼字》编辑部揭晓了2020年十大流行语,分别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飒、后浪、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打工人、内卷和凡尔赛文学。
流行语是时代的“晴雨表”,是生活的“方向标”。
今年的“十大流行语”,依然承载着时代记忆,蕴含着时代内涵。
“十大流行语”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抗疫”是今年的年度主题。
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十大流行语”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飒”“后浪”“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无一不与“抗疫”主题相关。
七个带有温度的流行语串联起来,让人 们看到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十大流行语”折射了时代新变化。
“打工人”,成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代称。
不管你是哪个阶层的“打工人”,都在用汗水诠释着“奋斗是劳动者最美的姿态”的时代命题。
而“内卷”与“凡尔赛文学”的刷屏,既展现了网友们的娱乐精神,也反映了大众对当下、对现实的一些反思和批判。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烙印着时代痕迹的流行语像遗落在沙滩上的珍珠,点缀着海岸的美丽,记录着时代的潮声。
(朱慧卿/图焦风光/文) 涵养我们的公共文明 余霞 今天的中国,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 从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其中的一条规定“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赢得一片叫好声。
今年以来,已有北京、天津、武汉、昆明等城市的地铁禁止手机外放,铁路部门也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试点设置“静音车厢”,为什么上海地铁新规仍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这是因为“手机外放”这一顽疾,大家苦之久矣。
空间有限、人员密集的地铁、公交、高铁车厢里,旁若无人地开着手机外放,让其他乘客无处可逃、无可奈何,只好“跟着”追剧、“被迫”看综艺、“一道”听神曲,这不是与人同乐,实在是给人添堵。
有人觉得奇怪,他们为什么 不戴上耳机呢?既不耽误自己娱乐,也不妨碍别人清静,这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难事啊? 可叹之处正在于此。
因为这样令人反感的行为,往往被理解成与他人无关的个人选择,甚至被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又不在你家,戴不戴耳机是我的自由,放不放声音‘干卿底事’?” 实际上,“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只知有私而不知有公”,类似的陋习在日常生活中还真不少见:餐厅里,有的人喜欢呼朋引伴、高声劝酒;看展览,有的人就爱高谈阔论、大声喧哗;看电影,有的人习惯于旁若无人地打电话,喋喋不休地跟同伴讲解、剧透……他们觉得自己付钱了、买票了、有消费的权利了,爱怎样就怎样、想如何便如 何,别人管不着。
殊不知,进入公共场合,再不 可撼动的个人权利也有边界,绝非可以随心所欲、“我的地盘我做主”。
喜欢热闹、热爱表达、无拘无束固然是你的权利,但不被打扰,安静地用餐、安静地看展、安静地观影显然是更多人所需;权利不仅是“我可以”,更是作为每一个“我”的其他人“都可以”。
“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不懂“相善其群”、让人不堪其扰的行为,不是什么“个人权利”“自由选择”,而是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公共文明的缺失。
一个多世纪前,梁启超先生曾指出,在中国,“一涉公字,其事立败”,如“公林无不斩伐,公路无不芜梗,公田无不侵占,公园无不毁 坏”。
今天的中国,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
否则,就像有网友批评那些“霸座”者:“你的素质配不上你乘坐的高铁”,这种“有个人私念,无公共意识”的德行同样配不上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公共意识无疑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
一。
当我们全力以赴孜孜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切莫忘了增强公共意识、培育公共道德、涵养公共文明。
在个人之外,谨记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敬畏公共空间;在维护个人权益的同时,懂得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对公共利益的妥协。
只有公共意识这一观念的水位越来越高,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才能真正构建起匹配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
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 ■理论评论部主办编审阮启祥责任编辑陈盛香■电话:(0791)86849970QQ群:328222252邮箱:jxrbpyl@ 劳动我们不仅要用汗水来辛勤劳动,是更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一“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新形势下,我国工人 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 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 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 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秦 幸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广大劳耕 动者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成为人们奋发进取、实干圆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福“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从古至今,人们在劳动 中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创造了幸福生活,成就了无数奇迹。
恰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 的成就的催生婆。
”治学立业离不开勤奋,曹雪芹写 《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科学研究离不开勤奋,袁隆平几十年 源栉风沐雨潜心研究杂交水稻,侯祥麟院士说“每天只 工作8小时,当不了科学家”;平凡的劳动也离不开勤奋,“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当代雷锋”郭明 泉义、“铁路小巨人”巨晓林、“金牌焊工”高凤林……无 不是靠辛勤劳动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行业翘楚、敬业楷模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临沂蒙阴县晏婴故里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牛庆花,5年前还是一名普通的农村留守妇女,种地养猪忙里忙外;5年后,她被称作“桃宝皇后”“电商玫瑰”,创办了网店,把沂蒙山的优质果品卖向大江南北。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她还带动全村16户贫困户脱贫,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牛庆花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通过诚实劳动,认准目标不动摇,舍得出力流汗,普通人也能铸就生命的辉煌。
有哲人说,“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忽略了什么”。
不少人乐于去做自己擅长的事,于是做得越多,就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
这样的循环固然能让我们有所专长,但也容易让我们陷入“能力陷阱”,在“舒适区”徘徊不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同时,还勉励我们要“创造性劳动”。
在创新无时不在的当今时代,只有让劳动安装上创新创造的犁铧,才能不断耕耘出崭新的天地。
我们不仅要用汗水来辛勤劳动,更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
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模范,也是创造性劳动的楷模。
全国劳动模范朱文霞,29年前进入厦门航空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乘务员。
然而,她却志存高远,把工作当作创新创造的平台,勤学苦练技能,勇于改革创新,从一名普通的乘务员一步步成长为客舱经理,再到管理着近5000人乘务团队的“大家长”,被人们誉为“白鹭天使”。
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启示我们,劳动者只有进行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实践,才能在平凡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通过创造性劳动享受美好生活。
“隐形资助”体现人文关怀 胡海智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启动对全校2.8万余名研究生的大数据分析,以学生本学期校园卡的消费情况为样本,将食堂就餐率、餐均开支、超市月均消费水平等列入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
之后,将大数据算出的400余名未申请帮扶的困难学生列入帮扶名单,根据困难程度分别发放了500元、200元和100元的补助金。
这种低调而又暖心的“隐形资助”,赢得网友的一致点赞。
其实,“隐形资助”并非新鲜事物。
早在2004年,中国科技大学就通过监测每名学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情况,采取“如果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打生活补助”的实在举措,让贫困生更有尊严地接受资助。
随后不少大学开始效仿,通过各种各样的“隐形资助”方式帮助贫困学生。
在当前因疫情禁止外卖进入大学校园的情况下,学生的校园卡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消费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信息,将那些在食堂用餐频率高、每餐消费远低于平均数的学生认定为贫困生,这种方式科学精准、可信度高,不仅可以解决一些贫困学生生活上的压力,又可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可以说,“隐形资助”既体现人文关怀,又精准高效。
当然,高校在推行大数据隐形资助的同时,也要引入更多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学生勤工助学情况、获奖学金情况、社交特征、行为轨迹、借阅兴趣等等。
既做到及时发现“隐性贫困”,又避免出现“虚假认定”。
只有线上线下有力结合,才能兼顾资助的公平和学生的自尊,释放技术的温度和制度的善意。
年终总结应强化“问题意识” 钱立功 年度工作总结是通过开展“回头看”,对一年来的工作情 况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
因此说:总结好,大有益。
但在现实中,有的单位年度工作总结讲成绩长篇累牍、“妙笔生花”,讲问题惜墨如金、寥寥数语。
有的同志认为,大家工作一年辛辛苦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多讲成绩、多鼓励大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也有的同志认为,讲问题会亮“家丑”,暴露问题,有损单位形象。
“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找不得了。
”做好年终总结的过程理应也是自我检视的过程,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任 由问题发展下去,不但总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也会让“小疾”拖成“大患”,最终影响党的事业。
因此,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把问题实事求是地写进年终总结,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让每一个问题都能成为工作落实的“助推器”。
只有带着问题开展年终总结,全面客观地展现成绩与不足,以理性思维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年度工作计划,才能让年终总结发挥“年终体检”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有力开展。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