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3日星期三,这样的期盼,一直持续到

果树 3
1955年。
这一年,于致荣已经7周岁了,直到这年的5月,于致荣和其他8名孩子,仍然没有等来自己的爸爸妈妈。
1955年5月5日、6日和7日的《大众日报》,专门刊登了胶东育儿所为9名革命后代寻亲的启事。
半岛全媒体记者在当年《大众日报》所刊登的这份启事上注意到,对于致荣的记载是:振勇女七(岁)(父)不明(母)不明。
“振勇是我的乳名。
”于致荣说道。
“振勇,你的爸妈过几天就来接你回家” 对于只有7岁的孩子而言,于致荣显然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绝大多数小伙伴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接走,振勇仍时刻盼着父母也来接自己。
“梦里都盼着。
”于致荣说。
有一天,育儿所的一名叔叔来到学 校,将于致荣从课堂上叫出来说:“振勇,你的爸爸妈妈过几天就来接你回家。
” “当时听到这消息后,可把我高兴坏了。
”于致荣说,过了几天,育儿所的那名叔叔带着一名妇女来到学校并找到她。
彼时,面对眼前那名妇女,育儿所的叔叔对于致荣说:“振勇,这就是你的妈妈。
” “看着眼前年轻的妈妈,幼小的我不知该说什么好。
”于致荣回忆,“当时我一会抬头看看眼前的妈妈,一会低头拽拽衣角。
” 实际上,当时育儿所的叔叔已经将小振勇在育儿所的被褥、生活用品,放在一辆独轮车上推到学校。
走出教室的小振勇被抱上了独轮车,这名叔叔推着小振勇一起来到了一个村子里的“妈妈”家。
“当时这户人家的家境不错。
”于致荣说,直到后来她才知道,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姓于,是当地一所中心完小的校长,也是全国教育战线的劳模。
“我想弄明白自己的身世,我从哪里来” 在“妈妈”家,7岁的小振勇有了新名字———于致荣。
在这个家庭里待了不久,有一天于致荣跟随“妈妈”在家门口玩时,一个邻居见到她的“妈妈”,突然问了一句“:这就是你领回的那个孩子呀?” 听到这句话,于致荣当时一怔,已经7岁多的她意识到,眼前的“妈妈”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妈妈。
自此,于致荣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直到于致荣初中毕业,她的亲生父母也没有回来将她接走。
此时她在猜测,和她一样没有被接走的8名小伙伴的双亲,可能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多年后,于致荣被当地政府以“烈士子女”的身份安排工作,这一年是1964年,此时的她已经16周岁。
1966年,于致荣的养父因病去世,养母改嫁后,于致荣更期待找到亲生父母。
“我想弄明白自己的身世,我从哪里来,我当年是如何在炮火硝烟中被送进育儿所的?”于致荣说,要揭开自己的身世,首先要找到当初在育儿所照料她们的那些阿姨们。
此时的她在工作之余,找到了当年众多照顾她的阿姨,其中一个阿姨告诉她,“你要了解自己的身世,应该找一个叫姜淑敏的阿姨,她在育儿所工作时间很长,目前在烟台邮电局工作。
” 获知这一消息后,于致荣坐上汽车赶往烟台,很顺利在邮电局找到了姜淑敏,“当时,姜阿姨见到我很吃惊,她对我说‘振勇啊,你有个乳娘是牟平垂柳村的’,你不妨到你乳母那里去问问,她可能了解你的身世。
” 得到这一消息后,于致荣喜出望外,又利用休息的时间一个人坐着客车向牟平垂柳村赶。
“帮军人奶个孩子,把孩子寄养在这里” 上车之后的于致荣才知道,垂柳村分 为前垂柳村和后垂柳村,于致荣不知道自己的乳娘是前柳垂村还是后垂柳村的。
当客车到了前垂柳村,下车后的她开始向路旁几名村民打听。
“我就问‘村里有没有给八路军抚养过孩子的人家?’”于致荣说,“他们指着路旁的一户人家说,‘就这家。
’” 此时,有几名村民看到她来打听这件事,突然向这户人家跑。
一会,一名中年妇女一路小跑来到于致荣身边。
妇女看到眼前的于致荣后,眼泪刷刷往下流,她拉着于致荣的手呜咽着说:“小勇,咱回家……” 听到“回家”二字,于致荣止不住眼泪往下流。
不一会,村民们站满了乳娘的屋子、院子,连墙头、大门外也站满了人。
于致荣的乳娘名叫王水花。
乳娘一边抹着泪,一边讲起于致荣的身世。
当时的前垂柳村是胶东革命根据地。
王水花的丈夫也是革命军人,丈夫参军不久,王水花曾生下一个女儿,后不幸夭折。
当时,当地一名乳娘来到王水花家说:“一名刚生孩子不久的军人将到前线参战,帮军人奶个孩子,把孩子寄养在这里。
” 在得到王水花的允许后,这名乳娘带着于致荣身为革命军人的生母来到她家,并将这个孩子放在了王水花家。
“孩子生于1948年2月1日,生父姓张” “当时将我放在乳娘家时,生母还在乳娘家陪了我5天。
”于致荣告诉记者,之后她从乳娘那里得知,振勇的名字是她生母所起,生母是江苏人,在她出生仅40天时将她送到乳娘处寄养。
彼时,同为革命军人的父亲已经南下前往战斗一线。
生母还告诉乳娘,“孩子生于1948年2月1日,生父姓张。
” “当时生母手里有一张和生父的合影,乳娘想要留下,但出于保密的原因,这张照片还是留在了生母身边。
”于致荣说,生母在乳娘家的最后一天,将她紧紧抱在怀里,眼泪不停地流。
乳母则安慰于致荣的生母:“小勇妈,你放心吧,我们保证把小勇养好,等战事稳定了,你再来抱她……” 这天半夜时分,归队的生母跟着大部队从村里路过,眼泪汪汪地与孩子告别,消失在夜色中。
于致荣被送到乳娘家时,因为王水花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夭折,奶水已经没有了。
为了催奶,于致荣的生母专门到集市上买了猪蹄子和猪尾巴,熬了送来催奶喂养孩子。
就这样,于致荣在这个农家吮吸着乳母的奶水慢慢长大了。
于致荣刚会走路的时候,听到鸡下蛋的咯咯叫声,就去鸡窝捡鸡蛋,然后拿着鸡蛋对乳娘说“妈妈炒炒吃”,乳娘总会笑着说“炒炒吃”,之后就拿起长柄铁镣勺,用油煎熟了喂养眼前这名“革命军人的孩子”。
“寻父母,寻根,这是我终生的心愿” 1949年秋,于致荣到了断奶的时候,胶东育儿所按照规定,将分散养护的孩子带到所里集体抚养。
一天早晨,育儿所的工作人员牵着骡子到前垂柳村来带于致荣,此时骡子的驮篓里已有3个从乳娘家里带来准备集体抚养的孩子。
看到眼前这一幕,王水花的公公非常难过,无论如何都不让接走孩子,毕竟孩子在这个家庭的一年多里,全家已视孩子如己生。
最终,睡熟的于致荣被放进驮篓里,运至育儿所。
与乳娘重逢,于致荣在王水花家待了3天。
之后每年,于致荣和丈夫都会赶往前垂柳村看望乳娘。
尽管找到了乳娘,但是于致荣心中仍有一个愿望,“我希望找到亲生父母,知道父母家在哪里,哪怕看到的是两张烈士证书。
” “寻父母,寻根,这是我终生的心愿。
”于致荣说道。
2022年7月13日星期三责编王炎美编于娟审读昝阳 胶东育儿所旧址。
资料图片 7月9日,工作人员在于致荣家中为她采集身份信息。
上世纪60年代,于致荣(右)与乳娘王水花的合影。
■延伸青岛成“为革命后代寻根”首站 2021年10月20日,由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常秀芹执导的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在济南举办首映式。
电影挖掘了大量一手史料,对“胶东乳娘”群体做了完整、翔实的影像纪录,丰富的内容呈现了胶东乳娘群体的无私大爱。
乳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姜明涛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影片首映式上,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要求乳山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部门,发起“为革命后代寻根”行动。
7月9日,连同姜明涛、常秀芹等一行六人组成的“为革命后代寻根”队伍,最先来到于致荣家,仔细询问她这些年的生活情况,并详细了解当年在乳山生活的情况,采集相关信息。
“我们很期待通过努力,为5位已两鬓斑白的革命后代,寻找到他们的亲人。
”姜明涛说道。
如果您身边有相关寻亲信息,可拨打本报热线(0532)96663,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标签: #饺子皮 #怎么做 #自己的 #怎么做 #水印 #麻花 #视频 #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