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碗,炸酱面的酱怎么做视频

炸酱面 0
2020年7月12日星期日责编:周璐美编:职文胜版式:朱彬责校:孙婷邮箱:313656220@ 好一碗 武汉热干面 罗建华 热干面,武汉人过早,谁不来一碗?过早,不来一碗热干面,哪算武汉人。
忽地这个初春,因为疫情,走出门来一碗热干面,竟成了莫大的奢望。
一旦“解封”,松开口罩来一碗热干面,却又是三镇重启的鲜活象征。
热干面,从触手可及到遥不可及,落差巨大,记住了武汉历史的阵痛。
热干面,从牵肠挂肚到大快朵颐,反转迅速,标注了武汉新生的刻度。
1月31日,央视新闻联播《加油啊热干面,会好起来的》,配发漫画《别怕,我们都在》,北京涮羊肉、上海小笼包、广东虾饺、河南烩面,一个个挤满大窗外,亮出“加油,热干面”的牌子。
热干面躺在病床上特别无助,这么多兄弟姐妹齐齐涌来,眼睛湿润好温暖。
3月18日,武汉人亮相《31张武汉城市名片,致谢每一位拼过命的英雄》,深情挥别各地医疗队,第一张“热干面谢谢炸酱面”飞向北京。
灵醒爽利的武汉嫂子,一手提着笊篱,一手抓起面条,神色专注庄重。
6月24日,人民日报微博《热干面来撑炸酱面!武汉派医疗队驰援北京》,我们同济、协和的医疗队宣誓出征,参与首都的疫情防控。
好一碗武汉热干面,悲喜切换,甘苦相融,经历了沧海横流,挺起来中流砥柱,江城的蓬勃张力全在这一碗。
没有什么能像热干面,这么接地气,这么结人缘,演绎着爱和善的美好循环。
它懂得感恩,它舍得付出,它守得住困苦,它放得下创痛,它有血有肉有情义,无可替代的代表我们武汉人形象。
北京炸酱面时光和熙,上海阳春面岁月静好,陕西油泼面日子红火,成都担担面悠闲巴适,武汉热干面生性洒脱。
端上一碗热干面,挑上两筷子,喷喷香升腾弥漫,热辣的生计从早上开始。
热干面蛮有范儿的,外形笃实厚重,内容饱满丰富,色泽滋润金黄,味道奔放绵长,不张扬也不怯场,不欺客也不掉底子。
面是碱性筋道的,酱是芝麻浓稠的,卤水是绵厚入味的,榨菜丁是爽脆生香的……如果这还不够,案台上摆满了辣椒油、胡椒粉、葱花、香菜、酸豆角、雪里蕻、海带丝,爱什么加什么,八方的味道皆在其中。
热干面蛮亲民的。
可以吃得颇粗犷,壮汉子三拌两搅,几筷子卷下肚,搭上一枚炸面窝,上山打虎的劲都攒下了;也可以品得蛮细腻,姑娘伢轻挑慢品,一根根地数,抿两口蛋花酒,对镜弄妆的韵致也出来了。
特别是它无汤无水,拎起来就走,不担心泼了洒了,也不怕烫手烫嘴,性子急能立马饱腹,悠着点能营造风情。
小伙子上班边行边吃,风风火火赶路,不会误了那趟车。
小嫂子休息日懒觉起床,拢件睡衣,趿双拖鞋,晃几步扒两口,慢条斯理往家走。
大街小巷,种种情形活色生香,随处弥漫出烟火气,是不是觉得好熨帖?都说热干面草根,但做起来颇讲究,外行以为它靠佐料调味,其实佐料永远是第二位的,根基在面。
吃热干面长大的都知道,掸面、烫面两道功夫,才是好吃不好吃的关键。
尤其是,掸面决定成败,看相、质地、精神、咬劲,难以言传的拿捏大有诀窍。
有师傅做了一辈子也未必“过窍”,生熟软硬欠那一手,舌尖口感就差那一截。
烫面也讲火候,多涮三五秒,稀松绵软趴在碗里,筷子一挑提不起劲,这一碗就“去了回”。
小小一碗热干面,武汉人从不马虎。
看起来,武汉人外表举止粗放不拘形,内心却是精明细致蛮有款的,吹过南北风,见过大世面。
说到底,武汉热干面,是“武汉”与“热干面”二者的“双向选择”。
通商大埠,移民城市,江湖风气,造就了武汉人的个性和做派,与热干面的技法和风味,全方位撞一个正着。
一边是见识开阔大气,为人热情爽朗,行事干练敏捷;一边是操作明快麻利,内蕴丰富和美,味道厚重浓烈。
因而一见钟情,两厢情愿,三镇风行,四海传扬,百年好合。
武汉人过早,小吃美食压倒一条街,各具特色风味,但没有一样赛过热干面,如此最广泛、最深入、最持久地融进武汉人的日常生活。
它下得厨房,上得厅堂,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寄托传统休闲情调,是那样兼收并蓄万般随意,才赚得童叟无欺老少咸宜。
由此,热干面的繁殖力没话说,哪里有井水哪里就有杨柳,高楼地铁商城超市无孔不入,吉庆街户部巷鹦鹉洲得它“坐镇”,小店小摊更是覆盖每一个角落。
在武汉开餐馆,没有热干面,没门。
不管什么早点铺子,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也好,湖南手工粉、南京鸭血粉也好,还同时“标配”热干面应市。
即使肯德基、麦当劳、永和豆浆,有的也靠热干面招徕食客进门。
坊间吃货热衷的“桥段”,不外乎哪家新开的热干面“是那个味”,大老远开车争相而去。
就这样,武汉热干面诸侯蜂起,戏码翻新。
老字号“蔡明纬”“蔡林记”“老蔡林记”,新品牌“麦香园”“大汉口“”民生甜食”,传承创新各不相让。
小店小摊藏在老街深巷,“胖嫂”“幺妹”“石太婆”,“大毛”“二货”“麻子哥”,声色不露各有一手。
乡下人来汉谋生计,支一口大锅摊开面,即使味道缺了“那一口”,凭着街坊四邻照应,生意大多维持得下去。
旮旮旯旯,热干面招牌无不晃眼,背后岂止是满足市民需求,也养活了好多百姓人家,可见热干面功德无量。
过去外地客来武汉,一定要享受热干面品尝汉味,现在武汉人去外地,不经意就能碰到热干面重温乡情。
殊不知,热干面已升级换代,申报国家“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制作,搭车互联网成了“网红美食”,在全球都有机会亲近。
前几年,武汉热干面两度登陆纽约,跃上时代广场大屏幕,传播的哪是一种美食小吃,分明是一张城市名片,放大了大武汉的名气。
第一次2015年5月,“NewYork,过早了冇?”英语,汉腔,地道的武汉问候,难道不也是时髦的世界语言?第二次2019年8月,“欢迎来大武汉吃热干面!”“热情、干练、有面!”朴实的吆喝,自信满满。
热干面真是硬核,敢在“世界十字路口”大大咧咧宣告——“武汉人每天可以吃掉600万碗热干面”。
这是一个何等活力四射的城市啊,仿佛得截取一段长江之水,再用火炉全部的热忱让它沸腾滚开,才能让两岸的黄鹤楼和江汉关,一同见证武汉人的海量、武汉人的胸怀。
走出黑云压城,热干面昂起头,有这600万碗垫底,武汉任何重压都不在乎。
“一碗都是我的”——嘿嘿,武汉人的义气大气和底气,全在这一碗热干面啰? 大丰年盛荗柏作 乡村振兴(外二首) 李强 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足够土或足够洋足够霸气也可以呀让人想入非非最好了 要学习返老还童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一步登天诸如此例不一而足友情提示光会背几个成语显然不够用关键在于活学活用 说到好出身与高起点无非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最起码要有土地至少一人一亩否则无非无稽之谈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命根子土地是试卷能人考优秀懒人考不及格懒人、懒人大可不必灰心随时变勤快了随时可以补考的 仓埠有紫薇 仓埠不是龙港龙港通往富河仓埠通往长江仓埠曾经风起云涌龙港曾经栖满凤凰 仓埠有紫薇紫薇是个小嫂子龙港有木槿木槿是个小姑娘 紫薇名花有主木槿无拘无束在紫薇都市田园我一抬头看见了李家的小嫂子 向阳花开 麦子开花,稻子开花流水开花,灶火开花男女老幼开花由衷的笑容人世间最美的花 土生土长的花漂洋过海的花扑面而来的花一步三回头的花花博汇、木兰花乡、紫薇都市田园 这里还有那里向阳花开,花开不败乡里还有城里芬芳了此山此水此地 江花 看涨水 江一谭 缠绵江城不知已下了多少天的雨,终于歇了半日。
新闻里说,长江武汉关水位已经越过了设防水位;夜幕初下,正好一起去江滩看涨水。
雨后的江边,风肯定是被淋透了,带着湿润的气息,也夹着丝丝青草味儿;汉口江滩新修的彩色步道,如同沿江刚刚铺就的长毯,迎接着曾经长久居家的人们。
已经想到来看涨水的人会很多,但没想到临江步道上快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了。
尽管肆虐江城的病毒消停有些时候了,但人们的防范之心还在,迎面或相互挨得近了,随即避开一点儿;戴口罩还是必要的,但罩不住的是人们喜悦的脚步:独自健行的大步流星,结伴而行的相顾而笑,跑步的自然是把口罩拉到颔下、或者干脆摘下来绑在臂上痛快地呼吸了。
偶尔有碰见老熟人的,毕竟隔了半年未见,居然十分惊讶的样子,接着就不约而同地取下口罩,上上下下地打量起对方,嘻嘻哈哈地说“长好了”“变瘦了”。
临江步道下方的亲水平台,江水已经漫上来了,浅浅的恰可及踝,越往江心越要深些,却又深不过膝。
一座不锈钢锻打的雕塑矗立在平台中央,名字叫做“长江颂歌”,其实是标记武汉城市抗洪历史上三次标志性水位的水位标,现在它的基座已经没入江水中了。
沿江一长排原是照得树影婆娑的路灯已经断电熄掉了,灯杆齐腰高的地方紧紧地拉起了警示绳,绳上间或别着各色的三角小旗,提示欢喜得忘形的人们再不可往水更深的地方去。
所谓“亲水平台”,也许这个时候最是恰如其分吧?小一点的孩子由大人牵着,沿着江滩漫步;大一点的把着水枪,将一道道水线高高地射向空中、又远远地落往江中。
当然还有更小的幼儿,或是偎在父母臂弯、或是坐在婴儿车里,够着身子、瞪大双眼新奇地盯着脚下这一片流淌的水面,他们应该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江和水。
然而这不独是孩子们的乐园。
大人们或许被快乐感染了,或许自己就经不起江水清凉的诱惑,挽起裤管、提着裙摆就三三两两地下来踩水,像是重拾了儿时的快乐,笑意在脸上荡漾。
蹚到水深人静处,警示绳串联起的一杆杆灯柱正好作为一道栏杆,从容地摘下口罩,可以凭栏盘桓,也可以细语喃喃。
明月将圆,在轻雾缭绕的江天相连处缥缈若现;对岸高楼连绵起伏,与分处上下游两侧的大桥、二桥一起,不经意间就变换了彩色的外衣。
楼宇或桥梁上跳出“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众志成城,中国必胜”的字样,在清澈的夜里格外显眼。
长江与我们朝夕相处,却似在一夜之间就长高、变壮了;江面上高楼倒映,漫江绚烂,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黄灿灿的,一会儿又蓝幽幽的。
江流滚滚,高楼的倒影像通了电,跟着江流的节奏起舞,却又似下了锚锭,怎么也不会漂走。
水面柔柔的、皱皱的,让人陡生一种想要去抚平它的冲动;时不时地一艘游船或货轮驶过,像是划过一长段五彩变幻的绸面,又激起一阵阵的涟漪,一圈圈地漾开来,在只剩下叶尖的芦苇荡里一点点地隐去了。
天边的明月慢慢地升上了半空。
夜色越来越浓,然而皎洁的月光混合着楼群的灯光,抑或还与江面反射的水光交织在一起,把一绺绺的薄云撕成一片片的轻纱,有如飞天的女子翩翩而去。
孩子们的喧闹声慢慢小了许多,拍照的快门声不时地响起。
江水涨了、江面宽了,这样的景致值得在镜头里定格;月色含水、夜风含露,疫后又逢久雨,初霁的惬意对于武汉来说就显得更难得了。
这奔流不息的一江水,滋养这奔放豁达的一城人,陪伴他们疫后的欢喜与重振,也考验他们与江水相处的智慧与韧性。
一声长笛响过,从露出江面的丛丛树冠上惊起不知名的水鸟,扑簌簌地掠过水面;伴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宛转的旋律,“知音号”上的游客一路说笑着除去口罩,走下游船又走过栈桥,恍如穿越了一个世纪。
天气预报说,往后几天又是大到暴雨的天气,江水也要涨起来,明天和以后的晩上应该不能再在这样的亲水平台上踩水了;但天总会晴的,相依相偎的这条江与这座城,也一定会更加辽阔、充满活力吧! 绿海挖“金果” 蔡学岭 端午节回老家,与乡亲们谈及今春的麦冬收成时,大家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今春虽有疫情耽搁,但村民们都戴着口罩在田间里劳作,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依然取得了一个大丰收。
看着大家兴奋的神情,我由衷地为乡亲们高兴。
在我的老家襄阳市欧庙镇,每年元宵节一过,乡亲们便匆忙奔向田野。
初春季节,到处是绿色的海洋。
伴随着春风,田野里泛起层层绿色波澜。
青嫩柔韧的是麦苗;叶茂肥壮的是青菜、油菜、菠菜之类;还有一种酷似韭菜的便是人们罕见的麦冬秧。
麦冬秧一株株、一片片覆盖田野。
这是家乡独特的风景线。
此时,麦冬已到了抢收抢种的季节。
家乡的男女老少倾巢出动。
他们肩扛大铁钉耙,手提竹篮,篮里放着小铁耙,拉开了收获的序幕。
我的故乡是全国麦冬之乡,近40年来,故乡的人们凭着麦冬的种植,逐渐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襄阳市欧庙镇位于汉江西岸,长期受汉江水冲刷,形成丰富的沙土平原。
这种沙土不仅保墒性、通透性强,而且富含有机质,加上日照充分、雨量适中,特别适合麦冬生长。
这里盛产的麦冬又称襄麦冬,是中国地理性标志产品。
襄麦冬晶莹剔透,呈乳白色,像婴儿的小手指。
家乡人把它称作“白金果”。
麦冬果有着悠久的历史。
公元197年,由于战乱不断,恰逢灾年。
当时隐居襄阳隆中的诸葛亮经常上山采野菜度日,偶然发现了麦冬可以代茶饮。
数月之后,他觉得精神极佳,容光焕发,思维敏捷,便称之为“隆中之宝”。
诸葛密茶由此盛传。
麦冬虽发源隆中,却普及在隆中以东20公里之地。
麦冬从种植到收获整整一年时间,全靠人工操作。
挖掘时要达到“三抢”“四快”:即抢晴天、抢季节、抢行情;快挖果、快清洗、快烘干、快移栽。
干这活男女老少都能派上用场。
青壮劳力负责用铁钉耙将麦冬秧连根掘起。
一株就是一大坨,挂满大大小小的麦冬果。
老人负责摘果,如同在花生秧子下面摘花生。
小孩在50厘米的深土里,用小铁耙寻找散落的零星果。
挖掘的过程与挖花生相似,只是比花生要深一些。
每一坨泥土都要用手捏碎,生怕有漏网之鱼。
当麦冬果挖起后,趁天晴赶紧在池塘里淘洗干净,然后拿回去抓紧时间在专修的烘干炉上烘干。
若是日光晾晒费工费时,特别麻烦,所以家家户户都有烘干炉。
烘干炉就像一张床那么大,上面是细密的铁丝网,下面是炉膛,炉膛里燃烧着煤球,如同东北烧炕。
待麦冬烘干之后,趁着干白晶亮赶紧送到收购公司出售。
其间,还要将挖出的麦冬秧子老根剪掉,留下新根和嫩叶,趁势栽在地里。
然后浇水施肥,保墒护苗,等待来年的初春再循环一次。
这一连串的过程,一般需两月左右。
这两月是人们丰收的季节,数票子的季节,最繁忙的季节,甚至比割麦子、割稻子还要忙碌。
麦冬果属于一种珍贵而又常用的中药材。
中医学认为,它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强心、利尿、抗菌之功效。
主治热病伤津、心烦、口干、肺热燥咳、肺结核、咽喉痛等病症。
麦冬除了药用价值,还具有滋补作用。
镇上的加工厂将麦冬制成麦冬茶、麦冬酒、麦冬片等,一年四季均可饮用。
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还远销到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欧庙麦冬说来也怪,它只适合在欧庙河地生长,不宜在其他地方生长。
以207国道为界,路以东自汉江地带皆可种植,路以西就不适宜。
产量质量有很大差别,所以老家欧庙河地片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正好弥补了人多地少之短板。
早年我在家当民办教师时,曾种过两年麦冬,也就二分多地,两年卖了一千多元,相当于当时公职人员两年的工资,所以后来进城就用这积攒的一千多元,率先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
现如今,全国有三大麦冬产地,而开发成保健品用于出口的也只有襄麦冬。
近几年来,故乡“白金果”的产量正以8%的幅度逐年递增。
五年后定可成为全球最大麦冬集散地。

7 磕磕绊绊走来的母亲 胡炳基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晴带雨伞,饱带饥粮。
人犟死财,牛犟使力。
像这样的谚语,母亲大人口袋里有一箩筐,哪怕是现在,她老人家已经八十八岁高寿了,也能随随便便说出几条来。
母亲一生不识字,她便是靠这些谚语支撑着为人处世教育子女的。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随时会失去母亲的惶恐中度过的。
母亲时常生病,有时发寒颤,有时候昏厥。
她常常在病榻前拉着我的手说,炳基啊,我只想看着你长到十五岁,能把弟弟妹妹们带大就好。
有一天半夜,我被父亲摇醒,套上衣服,越过村后的小河,到山那边去找母亲的同村姨奶奶来为母亲料理后事。
那时,我还只七八岁,对即将要失去母亲的悲痛和对黑夜的恐惧紧紧攥住我的心,我一边跑,一边喊着姨爹姨爹,给自己壮胆。
也许到底是丢不下我们六个孩子,一年又一年,母亲还是磕磕绊绊地挺过来了。
她像男将一样下田干农活,料理家务,照顾我们,哪怕我们打赤脚,也要将我们的脚丫子洗得干干净净。
有了母亲的呵护,我和五个弟弟妹妹都慢慢长大。
转眼大妹到了十四岁,聪明又调皮的弟弟扯了个谎,说要到大队去栽树,却一拐弯,跑到学校报了名。
等家里人知道弟弟要去读书的消息时,已是几天后。
那时读书并不要钱,可一般家庭都需要孩子在家帮忙做事,大妹特别能干,能顶不少事。
可看着大妹一双欲说还休的大眼睛,母亲沉了脸,对弟弟说,你姐比你大,要读书也该是她先去读。
母亲没有训斥弟弟,而是找到学校,恳请学校收下她的两个孩子,如果大妹有因为农忙而耽误的课,可以让弟弟回家后帮她补。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最后的结果是,他俩轮换着上课,一个做农活,另一个就去上学,过几天,便换另一个上学,如此反复。
就这样,弟弟妹妹都念上了书,也许因为背负着另一个的期望,他们都还学得不错,高中毕业后,弟弟妹妹都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件终身不能忘怀的事情。
有一年年关,住在十里之外的舅舅带信来,说打了年豆腐,叫我家去拿。
家里人都很高兴。
一大清早,母亲给了我一只竹篮,我就出发了。
到了舅舅家,大半年没见,他硬是要留我吃饭。
舅妈炒了两个菜,备了点儿酒,特地喊上两个邻居来陪我。
他们一个劲儿地劝酒,那时候我正是个十六七岁的后生,禁不住劝,端起酒杯,喝了几杯。
吃完饭,舅舅从水桶里捞出八块豆腐,放在竹篮里,我提着就上路了。
也许是喝了酒,身子暖和了,脚步也轻快了,我一口气走回了家。
母亲问,豆腐呢?我递上竹篮说:“喏。
”等我回头一看,豆腐呢?哪里有豆腐的踪影?连里面垫着的稻草都不翼而飞。
我惊呆了,但马上也明白了——竹篮破了,垫上了稻草,一定是我走得太急太快,豆腐从破处漏了出去——我不敢看母亲的脸色,更不敢看围成一圈踮着脚扒着竹篮看的弟弟妹妹们……叫母亲拿什么煮给弟弟妹妹们吃呢?叫母亲拿什么待客呢?母亲什么也没说,一手拿起竹篮,一手拉着我,转身就跑,我们把我回来时的路又走了一遍,一边走一边找,连路边的草丛也没放过,一直走了十里路,走到舅舅家的后山,母亲不愿再往前走了——我们终于忍不住,娘俩在后山上抱头痛哭。
天黑了,白白的月亮从山上升起来,母亲抹干眼泪,提着空竹篮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一句轻微的责难都没有,我们在默默无语的月色中走回了家。
回到家里,母亲打来水让我洗脸,她生火做饭,什么都没说。
可是自此,我却知道了责任:自律,心细……白驹过隙,我们兄妹六人都上完了高中,参加了工作,送我们每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母亲总会做一桌丰盛的饭菜,让一家人小聚一下,意在鼓励我们,也是送儿女远行。
后来,我成家立业,辗转到各处工作,母亲也常跟着到各处去吃苦。
可怜她晕车,有从县城走到罗汉的经历;1998年发大水,我所在的武湖一片汪洋,母亲站在河堤上哭……然而,母亲见到我们时,总不谈论这些,她只跟我们说,一棵树,从小看大,小时候笔直,长大后才会成为好材料,一个人也是。
如今,母亲已经当上曾祖母和曾外婆了。
夏天,滠水河涨水,母亲还能爬上河堤去看水,母亲会拉着我的手说,炳基呀,我看着那一片水,就想起那年夏天,村后的小河发大水,我怕我跑不过……如今,你们都大了,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这让我很安心。
人生的方向 许雅静 又到一年高考季,又逢一年高考时。
因为疫情的影响,对于大部分高三学生来说,今年格外的不同。
几乎大半个学期没有踏进学校的大门,只能在家上网课,为高考做最后的冲刺。
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唯有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释放出最好的状态。
考得好的,不必太过骄傲,这也只是一时之胜;不如意的,也不必太过气馁。
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何必因为一场考试,局限了自己呢!“985”“211”,虽然人人梦寐以求,但能上的少之又少。
更何况,也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搞科研项目、做学术精英,拥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才是社会的大多数,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比如这一次获评“杭州市高层次人才”的快递小哥李庆恒,就是很鲜活的例子。
来自安徽的95后快递小哥李庆恒,被杭州市政府评定为D类高层次人才,还能享受子女落户、住房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
很多人不解,一个快递小哥,被评为“高层次人才”,凭什么?李庆恒自己也说,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和“人才”两个字发生关系。
他说:“应该是高学历、留学回来的人,才能称得上人才,我们这种平平凡凡的快递小哥,怎么可能评上人才呢?”事实却是,正是这名快递员用自己五年始终如一的踏实勤奋、超强的职业素质和日渐精湛的业务水平,最终赢得了行业的认可,更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
从这名快递小哥身上,也不难看出我们的社会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从以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学历第一”到现在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往的“一考定终身”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
摒除成见,我们的时代,正在释放出愈来愈强劲的发展动力,越来越焕发出改革的青春和活力。
我们的时代,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同时也朝着360行,行行出状元的方向迈进。
不仅仅是那些专家、教授、科研精英,我们的快递小哥、厨师、售货员,这些活跃在各个行业,普普通通的基层劳动者,只要干得出成果、干得出特色,一样能成为大众的榜样,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
除了普通劳动者的自我成长,给快递小哥颁发荣誉的城市,同样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范。
正如那位杭州市委人才办负责人所说“:一个人不管是什么职业,什么岗位,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整个环境的帮助下,都能够成长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也理应得到这座城市足够的礼遇。
”这样的礼遇,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人,也不仅仅是对某一群人,而是对参与城市建设的每一位劳动者。
杭州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她的开放与包容、多元和大气,吸引着每一个有梦想、有志向、有雄心的普通劳动者,更是这个城市活力和凝聚力的不绝源泉。
时代需要英雄,英雄不问出处。
不论起点如何,只要能够找准人生的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沉下心来,埋头苦干,相信每个人都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灿烂与辉煌。

标签: #电脑 #用手 #机上 #糖醋 #机上 #绳子 #聊天记录 #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