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5061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1)-AutoCAD课程英文名称:BasicTrainingofEngineeringSoftware
(1)-AutoCAD学分/学时:2学分/2周先修课程:《工程制图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各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执笔人:陈晓辉;课程负责人:陈晓辉;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工程师基础训练
(1)-AutoCAD》为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它是工程绘制的入门与实践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气图制图规则和表示方法、AutoCAD简介、二维绘图命令、基本绘图工具、文本表格与尺寸标注、编辑命令、图块操作和电气设计图绘制等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具有运用AutoCAD软件快速实现工程图纸的阅读和绘制等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CAD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技能的基本能力,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课程目标
1.了解电气图的分类及特点,熟悉电气图CAD制图规则和基本表示方法,熟悉电气图形符号、连线的构成和分类。
课程目标
2.熟悉AutoCAD的基本功能、绘图环境与操作界面,熟悉常用的二维绘图命令,掌握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熟悉文本、表格与尺寸标注的方法。
课程目标
3.掌握CAD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技能的基本能力,互学互助,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 毕业要求指标点 5-2开发、选择并熟练使用通信及相关领域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毕业要求
9.个人和团队 预测与模拟。
5-3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与仿真的优势和局限性。
9-2在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工程背景下,能够主动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和负责人的对应角色。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1.电气图制图规则和表示方法
(1)电气图的分类及特点1
(2)电气图CAD制图规则
(3)电气图基本表示方法
(4)电气图中连接线的表示方法
(5)电气图形符号的构成和分类
2.二维绘图命令
(1)直线类命令
(2)圆类图形命令2
(3)平面图形命令
(4)图案填充
(5)多段线与样条曲线
(6)多线
3.基本绘图工具
(1)图层设计3
(2)精确定位工具
(3)对象捕捉工具
(4)对象约束
4.文本、表格与尺寸标注
(1)文字样式
(2)文本标注4
(3)表格
(4)尺寸样式
(5)标注尺寸
(6)引线标注
5.编辑命令5
(1)选择对象
(2)删除及恢复类命令
(3)复制类命令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1)了解电气图的分类及特点
(2)了解电气图布局方法、图纸格式和幅面尺寸2
(3)熟悉电气图中电气元件、线路的基本表示方法
(4)了解电气图形符号的构成和分类 讲授与课程目标1实验
(1)掌握AutoCAD绘制点、线、圆、矩形和多边形的方法
(2)掌握AutoCAD的图案填充方法6
(3)了解AutoCAD多线的绘制方法
(4)使用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进行简单电气符号的绘制 讲授与课程目标2实验
(1)理解AutoCAD图层的概念,掌握图层 的使用方法
(2)掌握AutoCAD的捕捉工具的使用方 法
6
(3)了解AutoCAD的对象约束方法
(4)使用AutoCAD的基本绘图工具进行 简单电气元件的绘制
(1)熟悉AutoCAD文字样式,掌握进行文 本标注的方法
(2)熟悉AutoCAD表格样式,掌握插入表 格的方法
8
(3)掌握AutoCAD新建或修改尺寸样式 的方法,进行图纸的尺寸标注
(4)了解引线标注的方法
(1)掌握AutoCAD对象的选择、删除及恢复的方法8
(2)掌握AutoCAD对象的复制、偏移、阵列命令 讲授课程目标1与课程目标2实验课程目标
3 讲授课程目标1与课程目标2实验课程目标
3 讲授课程目标1与课程目标2实验课程目标
3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4)改变位置类命令
(5)改变几何特性类命令
(6)对象编辑
(3)掌握AutoCAD对象的移动、旋转和缩放命令
(4)了解AutoCAD对象的修剪和延伸命令
(5)使用AutoCAD编辑命令进行简单电气元件的绘制
6.绘制电气电子工程图纸
(1)掌握如何设计及绘制较全面
(1)绘制电子元器件 的、普通的二维工程图
(2)掌握根据图纸功能调整元器件位置 6
(2)掌握主要电子元器件图标的
(3)绘制工程平面布置图 绘制和编辑
(4)掌握复杂图像的绘制步骤
(3)掌握图纸空间布局的页面设 置和打印 讲授课程目标110与课程目标
2 实验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1)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采用上机实验。
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AutoCAD工程图纸绘制。
2.实验教学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软件实训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AutoCAD软件基本操作、平面绘图命令、图形编辑、文字输入、绘制剖面线及图案填充、尺寸标注以及绘制工程平面布置图等设计技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要求态度认真、AutoCAD软件绘图方法正确、尺寸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
考核环节包括平时实验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上机考核,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平时实验表现成绩由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出勤,在团队中表现、学习态度等部分组成。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评定细则如下。
考核建议依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课程目标 实验
(1)每天至少对每人考核一次; 课程目标
1 表现20
(2)每次考核按2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考核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后
(1)每次课后留独立完成图形绘制; 课程目标
1 作业20
(2)每次考核按2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作业考核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课程目标
2 成绩。
课程目标
3 上机60
(1)根据学生最终上机绘制工程图纸评分,满分60分考核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表示总评成绩中平时实验表现、课后作业、上机考核的目标分值,
A、B和C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平时实验表现、课后作业、上机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支撑环节 实验表现课程目标1课后作业 上机考核实验表现课程目标2课后作业上机考核课程目标3实验表现课后作业 目标分值A01B01C01A02B02C02A03B03 学生平均得分 A1B1C1A2B2C2A3B3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1达成度=A1B1C1A01B01C01 课程目标2达成度=A2B2C2A02B02C02 课程目标3达成度=A3B3C3A03B03C03 上机考核课程总体总评成绩目标 C03 C3 A1+A2+A3+B1+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00B2+B3+C1+C2+A1A2A3B1B2B3C1C2C3 C3 100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CAD/CAM/CAE技术联盟.AutoCAD中文版电气设计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资料:
1.赵罘,赵楠,张剑峰等.AutoCAD2017机械制图从基础到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参考资料:
1.徐文胜.AutoCAD2017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胡景姝等.AutoCAD实用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3.CAD/CAM/CAE技术联盟.AutoCAD2012中文版电气设计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九、持续改进 《微波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5020课程中文名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英文名称:CourseDesignofMicrowaveTechnique学分/学时:1/1周先修课程:《电路分析》、《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等后续课程:《天线与电波》、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三年级执笔人:陈晓辉;课程负责人:陈晓辉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微波技术课程设计》是通信工程专业类课程《微波技术》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设计能力和射频电路设计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以及就工程问题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
1.巩固、深化相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并能够结合设计题目加以综合运用,熟悉微波元件的主要功能、原理、主要类型和技术参数。
课程目标
2.了解各类微波元件的设计方法,利用仿真软件对微波元件进行仿真设计,熟悉建模过程,分析仿真结果,进行参数优化。
课程目标
3.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书,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通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撰写答辩提纲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3.设计/开3‐1针对常规的通信工程问题,能够根据特定需求,提出可行的解 发解决方案 决方案。
毕业要求
5.使用现5‐2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代工具 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 测与模拟的局限性。
毕业要求10.沟通 10‐1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应用专业知识撰写报告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和设计文稿中、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号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推荐学时
(1)理解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内容、步骤及相关要求;
(2)利用学校数字图书馆下载与课题有关的资料;11.布置课题、指导
(3)借阅微波技术相关课程涉及的的设计手册和技术资2天搜集并阅读资料料。
(4)认真阅读相关文献,整理系统已有的设计方案;
(5)对比研究现有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进行相应评估。
(1)掌握微波元件的实现原理,主要参数; 22.方案选择与设
(2)分组讨论对应课题选择可行方案; 3天 计
(3)对确定方案中各部分进行结构分析;
(4)对确定方案中各元器件参数进行设计计算。
33.建模与仿真
(1)使用仿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建模; 4天
(2)分析仿真结果,完成参数优化。
(1)设计说明书中,包括:设计任务书、目录、硬件设 计、软件设计、设计体会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篇 幅不少于20页。
附录中应有硬件总原理图、元器件清 单等; 4撰写设计说明书并
(2)设计说明书应用规定的设计纸书写,加上统一的封1天 答辩 面后装订成册。
(3)要求书写纸质答辩提纲,制作PPT;
(4)学生自述5分钟左右,要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5)至少二位老师参加答辩,每位教师提1~2个问题;
(6)安排专人填写答辩记录。
教学对应的课方式程目标现场教学课程目标
1 现场教学课程目标2现场教学课程目标
2 现场教学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按照一个简单系统的给定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确定系统的总体方案,正确设计硬件系统,并使用仿真软件调试完成系统功能。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电子技术设计的能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组织形式及要求如下:
1.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每天必须到教室指导两小时以上,以便随时解决学生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2.对学生严格管理,实行签到制,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不在教室,将得不到成绩,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分阶段检查。
3.学生每天要填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天要填写指导记录卡。
4.设计结束必须进行答辩,答辩至少有两位教师参加,并填写答辩记录卡。
六、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学生经过指导完成课程设计的所有设计工作后,撰写写一份设计说明书,最后进行答辩。
以设计说明书和在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依据,参考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按五级计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定。
其中: 优秀:设计方案新颖,创新点突出,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规范,内容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
良好:设计方案比较新颖,创新点比较突出,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比较规范,内容比较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
中等:设计方案一般,创新点一般,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欠规范,内容不够丰富,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勤奋,创新思想不明显。
及格:设计方案不完善,存在一些小错误,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欠规范,内容一般,在设计过程中不够勤奋。
不及格:设计方案有严重错误,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不规范,内容严重不足,在设计过程中不够认真。
本课程设计,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建议依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平时成绩10 方案设30计设计仿成果真30模型
(1)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进度和老师讨论问题时的表现。
(2)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综合课堂表现评分,满分为10分。
(1)考查对微波器件的主要功能熟悉程度
(2)考虑对微波器件技术原理和性能参数的熟悉程度
(3)是否独立完成微波电路各部分的结构设计,参数计算,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满分30分 课程目标
1
(1)考查仿真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
(2)考查模型的材料、尺寸是否与设计方案一致
(3)考查仿真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满分30分 课程目标
2 说
(1)设计说明书中应该根据查阅的资料给出微波电路的设课程目标
1 明10计方案。
课程目标
2 书
(2)设计说明书中电路图结构和参数必须有详细分析和计课程目标
3 考核建议依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算,文字叙述有条理,层次段落要分明,文图都要清晰、工整。
(3)设计说明书中要有系统仿真结果,或者实物运行的结果。
(4)根据说明书撰写内容和规范性进行评分,满分为30分。
(1)考查学生答辩报告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陈述
(2)根据学生答辩报告内容和报告过程情况进行评分与答20
(1)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课程目标
3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辩
(2)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思辩能力进行评分,满分为20分。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D0、E0和F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查阅文献、说明书、图纸、答辩报告和问题答辩的目标分值。
A、B、
C、D、E和F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查阅文献、说明书、图纸、答辩报告和问题答辩的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目标支撑环节 分值 课程目标1查阅文献B0 学生平均得分
B 达成度计算示例课程目标1达成度=
B B0 说明书 C0 课程目标
2 图纸 D0 课堂表现A0 课程目标3答辩报告E0 问题答辩F0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100 CDAEF A+B+C+D+E+
F 课程目标2达成度= 课程目标3达成度=A+EFA0+E0+F0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ABCDE
F = 100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无 参考资料:
1.刘学观,郭辉萍.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雷振亚.射频/微波电路导论.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九、持续改进 《电磁场与电磁波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5020课程中文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I课程英文名称:icFieldandWaveI学分/学时:2.5/4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等后续课程: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移动通信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2年级本科生执笔人:陈晓辉课程负责人:陈晓辉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电磁场与电磁波I》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电磁学经典理论课,它不仅是许多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许多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基础和生长点。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物理本质和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电磁问题的分析与求解能力、用电磁理论解决通信应用问题的能力。
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认识电磁现象的物理本质,利用电磁学的基本物理量、物理定律,建立电磁场问题的数学模型。
课程目标
2.掌握电磁场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具备对简单电磁问题的求解能力。
课程目标
3.实现从物理原理到工程应用的过渡,为后续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提供电磁学解释。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1-2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具备解决基本通信工程专业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电磁问题进课程目标2行分析与求解。
毕业要求
4.研究 4-3能够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对电磁问题课程目标3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教学内容号11.矢量分析 教学要求
(1)掌握矢量基本运算; 推荐教学对应的学时方式课程目标 2讲授课程目标
1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1)矢量代数、正交坐标系
(2)
(2)标量场的梯度、矢量的通量-
(3) 散度
(4) (散3)场矢量的环流-旋度、无旋场与无
(5)
(4)拉普拉斯运算与格林定理、亥 姆霍兹定理 了解矢量微分元;掌握标量场的梯度;掌握矢量场的散度、旋度;掌握亥姆霍兹定理。
推荐教学对应的学时方式课程目标
2.电磁场的基本规律
(1)要求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电流连续性方程;
(1)电荷守恒定律、真空中静电场 的基本规律
(2)掌握静电场的散度、旋度方程;
(2)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基本规律
(3)掌握恒定磁场的散度、旋度方程 2
(3)媒质的电磁特性
(4)掌握媒质的电磁参数和物态方程;
8
(4)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麦
(5)掌握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概念 克斯韦方程组
(5)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6)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和边界条件。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3.静态电磁场
(1)静电场分析——静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电位函数
(2)静电场分析——静电场的能
(1)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方程、电位函数、电场能量; 3量
(3)、恒导定电磁煤场质分中析的—恒—定恒电定场磁分场析((23))掌掌握握恒恒定定电磁场场基基本本方方程程;、矢量磁位、
4 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矢量磁位标量磁位、磁场能量。
和标量磁位
(4)恒定磁场分析——电感、恒定 磁场的能量
(1)掌握波动方程的推导;电磁场的位函
4.时变电磁场 数;
(1)波动方程、电磁场的位函数
(2)掌握电磁能量守恒定律; 4
(2)电磁能量守恒定律、唯一性定 10 理
(3)掌握时谐电磁场的复数表示、复矢量
(3)时谐电磁场 的麦克斯韦方程、亥姆霍兹方程、能量密 度。
5.均匀平面波在无界空间中的传
(1)掌握均匀平面波在理想介质中的传播 播 特性; 5((12))理电想磁介波质的中极的化均匀平面波
(2)掌握极化的概念;
6
(3)均匀平面波在导电煤质中的
(3)掌握均匀平面波在导电媒质中的传播 传播、色散与群速 特性。
6.均匀平面波的反射与透射
(1)掌握均匀平面波对分界平面的垂直入 6
(1)均匀平面波对分界平面的垂射;
2 直入射
(2)均匀平面波对多层介质分界
(2)了解均匀平面波对多层介质分界平面 讲授课程目标
2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1讲授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1讲授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学时方式课程目标 平面的垂直入射 的垂直入射特性。
7.实验 必开实验: 必开实验:
(1)理解位移电流概念;
(1)位移电流验证实验
(2)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和作用;
(2)电磁波感应器的设计与制作
(3)了解电磁波的空间传播特性;通过对
(3)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 电磁波波长、波幅、波节、驻波的测量进 7
(4)电磁波的极化实验 一步认识和了解电磁波; 12
(4)通过实验加深对电磁波极化特性的 选开实验: 理解和认识。
(1)电基本阵子辐射特性分析实选开实验: 验
(1)通过仿真实验了解电基本阵子辐射特 性。
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结合课外学习的教学方法。
(1)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数学推导过程既抽象又复杂,同时还要兼顾理论原理与实际系统的结合。
本课程拟采用多媒体PPT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增加课堂信息。
同时扩展基本原理与实际系统结合相关内容,以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意阐明数学演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和在实际系统中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针对课堂一些典型问题、疑难问题以及应用,安排相应实验教学,有利于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下一阶段专业课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实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课外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文献检索和综合整理、以及Matlab等常用仿真工具的学习和应用,充分理解课堂中讲授的通信相关基本概念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
并通过Matlab仿真构建简单电磁分析平台,加深课堂内容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理解。
(4)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新颖的开放式课后作业,开展案例学习,通过研讨课环节,对前3个环节进行总结。
(5)课外学习要求:1)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定律。
预习中认真思考,以便带着问题更主动地听课。
2)课后复习。
复习时应阅读参考教材,对相关定理、重要的演算过程自主进行推导、消化。
认真整理课堂听课笔记。
3)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以本大纲所列参考资料为主。
4)认真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主动进行文献检索整理,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
六、课程考核方法 对课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关注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深度、实验测试环节的独立性和正确性、研讨课环节的参与积极性进行重点考察。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
期末成绩占70%,采用开卷考试形式。
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本课程的考核用于检验学生的投入和学习成果。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分值和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建议 依据 分值 课堂表现 平时30成绩 作业成绩 实验成绩 考核/评价细则 20
(1)根据课堂出勤、纪律和回答问题等情况打分;
(2)满分20分。
(1)一共9次作业;40
(2)每次作业成绩采用百分制;
(3)作业未交记为0分。
(1)一共6次实验;40
(2)每次实验成绩采用百分制;
(3)实验未做记为0分;
(4)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70%和30%。
期末70考试 100
(1)开卷考试(2小时);
(2)考试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对应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和E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
其中:B01和B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目标分值;C01和C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实验成绩目标分值;E01、E02和E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
字母
A、B、C和E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学生平均得分。
其中:B1和B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学生平均得分;C1和C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 标2和课程目标3的实验成绩学生平均得分;E1、E2和E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支撑环节课堂表现作业成绩期末考试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 目标分值A0B01E01B02C01E02C02 E03 学生平均得分AB1E1B2C1E2C2 E3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100 A+B+C+
E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1达成度=AB1E1A0B01E01 课程目标2达成度=B2C1E2B02C01E02 课程目标3达成度=C2E3C02E03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ABCE100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谢处方.电磁场与电磁波(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资料:
1.WilliamHayt,JohnBuck.Engineeringics.McGraw-Hill,20102.徐立勤,曹伟.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九、持续改进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平时考核情况以及学生、教学督导、毕业生问卷反馈等信息,及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实验内容将作相应的调整。
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以及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
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先进的考核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期末考试将逐步过渡到形式灵活的半开卷笔试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微波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5070课程中文名称:微波技术课程英文名称:MicrowaveTechnology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磁场与电磁波
I,电路分析,高频电子线路等后续课程:天线与电波,移动通信,微波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3年级本科生执笔人:陈晓辉课程负责人:陈晓辉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通信原理I》是一门系统阐述微波信号传输与变换基本原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对微波传输系统与微波元器件的建模、分析、设计、仿真和研发能力,是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将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应用于分析微波传输系统的能力,针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系统方案和关键部件设计的能力,在通信技术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电磁结构仿真开发工具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
1.掌握微波的概念及特点、均匀传输线理论及圆图的应用、常用微波传输线导行波模式和传输特性、微波网络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
2.利用微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理解常用的微波元件的工作原理,掌握其主要特性、技术参数。
课程目标
3.熟悉简单微波元件的一般性设计方法,了解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微波元件设计的过程,分析、优化设计结果。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微波传课程目标1输线的模型,并进行分析。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3-1针对常规的工程问题,能够根据特定需求,提出可行的解决方课程目标
2 解决方案 案。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5-2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工具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 测与模拟的局限性。
课程目标
3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学时方式课程目标
1.绪论
(1)掌握微波的概念及其特点; 1
(1)微波的基本概念
(2)了解无线电频谱、射频微波工程中的
2
(2)射频微波工程中的基础常识基础常识等。
(3)射频微波工程应用举例 讲授课程目标
1 2.传输线理论
(1)掌握传输线的基本概念,传输线分布
(1)均匀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参数等效电路的建立和传输线方程的求
(2)传输线阻抗与状态参量解; 2
(3)无耗传输线的状态分析
(2)掌握均匀无耗传输线不同工作状态的10
(4)传输线传输功率、效率与损耗分析;
(5)Smith圆图
(3)能熟练运用圆图对传输线的相关问题 求解。
讲授课程目标
1 3.阻抗匹配3
(1)阻抗匹配的基本原理
(2)集总参数匹配电路设计
(3)分布参数匹配电路设计
(1)理解阻抗匹配的概念,掌握阻抗匹配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8
(2)掌握简单匹配电路设计的方法。
课程目标1讲授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4.波导和集成传输线
(1)导波原理4
(2)矩形波导
(3)圆形波导
(4)波导的激励与耦合
(5)微波集成传输线
(1)掌握导行波电磁场分布的一般通解形式;
(2)掌握按纵向场分量分类的不同传输波型的电磁场分布特性;
(3)掌握常用微波传输线(矩形波导、圆波8导、同轴线、带状线和微带线等)的结构特点、传输特性、电磁场分布特性和“场”分析方法;
(4)了解微带线的设计方法。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3 5.微波网络基础
(1)理解微波网络的基本概念;
(1)等效传输线
(2)了解微波均匀传输线和元件等效成网
(2)单口网络 络的原理; 5
(3)双端口网络的阻抗与转移矩
(3)熟练掌握常用的二端口网络五种矩阵10 阵 参量的特性、相互关系与应用;
(4)散射矩阵与传输矩阵
(4)熟悉基本单元电路矩阵参量的求解;
(5)多端口网络的散射矩阵
(5)掌握网络(元件)的工作特性与网络参
(6)网络参数的测量 量的关系。
课程目标1讲授课程目标
2 66.微波元器件
(1)掌握微波元件的主要类型; 6讲授课程目标
1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学时方式课程目标
(1)连接匹配元件
(2)功率分配与合成器件
(3)微波谐振器件
(4)微波铁氧体器件 理解各种终端元件、连接元件、衰减器、
(2)移相器和微波铁氧体元件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
(3)掌握功率分配器、匹配双
T、定向耦合器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工作特性。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必开实验:
(1)了解Smith圆图的原理和作用;会使 用Smith圆图计算软件WinSMITH分析问
7.实验题; 必开实验:
(2)了解基本的阻抗匹配理论以及匹配电
(1)Smith圆图原理、软件及验证路的设计方法;学会使用WinSMITH进行 实验 匹配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2)基于Smith圆图的匹配电路设选开实验: 7计与分析
(1)了解基本阻抗匹配理论及阻抗变换器12 选开实验: 的设计方法;利用实验模组实际测量以了
(1)匹配理论测量实验 解匹配电路的特性;通过硬件电路的测
(2)传输线S参数测量实验 试,使学生能对阻抗匹配参数特性有更加 深入的理解;
(2)了解传输线的基本原理与测量方法; 实际测量模组,了解传输线特性;通过硬 件电路测试,使学生能对传输线的特性产 生感性认识; 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结合课外学习的教学方法。
(1)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数学推导过程既抽象又复杂,同时还要兼顾理论原理与实际系统的结合。
本课程拟采用多媒体PPT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增加课堂信息。
同时扩展基本原理与实际系统结合相关内容,以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意阐明数学演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和在实际系统中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针对课堂一些典型问题、疑难问题以及应用,安排相应实验教学,有利于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下一阶段专业课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实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课外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文献检索和综合整理、以及HFSS等常用仿真工具的学习和应用,充分理解课堂中讲授的通信相关基本概念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
并通过HFSS仿真构建简单电磁分析平台,加深课堂内容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理解。
(4)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新颖的开放式课后作业,开展案例学习,通过研讨课环节,对前3个环节进行总结。
(5)课外学习要求:1)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定律。
预习中认真思考, 以便带着问题更主动地听课。
2)课后复习。
复习时应阅读参考教材,对相关定理、重要的演算过程自主进行推导、消化。
认 真整理课堂听课笔记。
3)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以本大纲所列参考资料为主。
4)认真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主动进行文献检索整理,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
六、课程考核方法 对课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关注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深度、实验测试环节的独立性和正确性、研讨课环节的参与积极性进行重点考察。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
期末成绩占70%,采用开卷考试形式。
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本课程的考核用于检验学生的投入和学习成果。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分值和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建议 依据 分值 课堂表现 平时30成绩 作业成绩 实验成绩 考核/评价细则 20
(1)根据课堂出勤、纪律和回答问题等情况打分;
(2)满分20分。
(1)一共9次作业;40
(2)每次作业成绩采用百分制;
(3)作业未交记为0分。
(1)一共6次实验;40
(2)每次实验成绩采用百分制;
(3)实验未做记为0分;
(4)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70%和30%。
期末70考试 100
(1)开卷考试(2小时);
(2)考试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对应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和E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
其中:B01和B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目标分值;C01和C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实验成绩目标分值;E01、E02和E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
字母
A、B、C和E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学生平均得分。
其中:B1和B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学生平均得分;C1和C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实验成绩学生平均得分;E1、E2和E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支撑环节课堂表现作业成绩期末考试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 目标分值A0B01E01B02C01E02C02 E03 学生平均得分AB1E1B2C1E2C2 E3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100 A+B+C+
E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1达成度=AB1E1A0B01E01 课程目标2达成度=B2C1E2B02C01E02 课程目标3达成度=C2E3C02E03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ABCE100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刘学观,郭辉萍.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参考资料:
1.雷振亚.射频/微波电路导论.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DavidM.Pozar.MicrowaveEngineering(4thedition).JohnWileySons,Inc.,1990
九、持续改进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平时考核情况以及学生、教学督导、毕业生问卷反馈等信息,及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实验内容将作相应的调整。
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 模仿到主动设计以及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
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先进的考核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期末考试将逐步过渡到形式灵活 的半开卷笔试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0090
课程中文名称: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英文名称:GraduationProject(Thesis)学分/学时:12/13周(合计312学时)先修课程: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后续课程:无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专业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教育环节。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训练。
在实践中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同时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达到如下目标:课程目标
1.能够运用本专业学习涉及到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设计过程的影响因素,证实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课程目标
2.对通信系统进行数学建模,掌握工程常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机软件设计、编程、调试、测试及分析的能力。
课程目标
3.具备制订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能够对仿真、实验等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
4.具有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课程目标
5.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工程角度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课程目标
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表达、写作及交流能力。
课程目标
7.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识别解决复杂课程目标1通信工程专业问题的多种方案和选择。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解决3-2能够对可行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社会、健康、安全性、法律、课程目标
2 方案 文化及环境等综合因素评估,并改进设计方案。
毕业要求
4.研究 4-3能够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及通信专业知识,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实验结论,为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课程目标3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
5-2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课程目标
4 预测与模拟的局限性。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会 6-3理解通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特别是复杂工程应承担的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国家及公民安全、国家法律及地方法规、文化建课程目标5设等方面的责任。
毕业要求10.沟通 10-1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应用专业知识撰写报课程目标6告和设计文稿中、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12-2能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树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和课程目标7目标,并积极地予以实施。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
1.选题原则 指导下,独立完成所分⑴选题必须符合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只 担的设计课题的全部工有与信息与通信技术、信息与通信系统、通信电路 作,包括: 设计与过程分析、信号提取与分析方法等领域研究 ⑴通过调查研究和毕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同时课题要 业实习,收集和调查有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
关技术资料。
⑵在充分注意满足教学要求和对学生技能训练的 ⑵进行方案选择、系统前提下,尽可能结合生产需要选题。
课程目标
1 的性能分析以及参数的⑶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 课程目标
2 计算。
过努力可以完成为宜。
课程目标
3 1⑶根据课题的要求进⑷毕业设计课题,原则上一人一题,尽量避免一题312训练课程目标
4 行仿真实验调试、实物多做。
若几个人同做一个大课题,则应从严要求, 课程目标
5 制作等。
总体设计每个人都要做,然后在完成一部分独立的 课程目标
6 ⑷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设计任务。
课程目标
7 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⑸课题确定后,由系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审查批准。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⑹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应配备较高水平的指导教 全局观点、生产观点和师,完成较高水平的课题。
通过毕业设计,鼓励个 经济观点。
别“尖子”脱颖而出。
⑸正确撰写设计说明 书和毕业设计论文,学
2.对教师要求 会编制技术资料的方⑴提出课题,说明题目来源、目的、要求、主要研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法。
究内容及研究方式,实验类题目,还需说明现有技 术条件等。
对学生自选题目,经过调查后做出上述 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包说明。
括:
(2)拟定任务书,编写教学方案,制定指导计划和工 ⑴工程设计类 作程序。
包括:通信产品或通信
(3)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提出具体的要求,指定 电子产品的功能设计;主要参考资料和调查内容,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 通信产品或通信电子产关资料。
品的总体设计及结构设
(4)指导学生拟出论文提纲,审定学生的设计方案和 计;通信产品的动力与工作计划,指导学生探索合适的研究途径,培养学 驱动设计;通信电子产生形成正确的研究方法,并与之讨论、确定下一步 品的数据采集系统、测的方案。
试和监控系统、控制系
(5)在撰写论文、进行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 统的设计等。
作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
(2)工程技术研究类(含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 实验类) 出的有关问题,并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 包括:通信新产品、新造性。
设备的研制和开发;通
(6)对所指导的学生在写作设计(进行论文)期间的 信产品及设备静、动态思想、纪律、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负有管理教育的责 性能研究;通信产品及任。
设备精度测试和实验分
(7)由指导教师根据选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 析研究;通信领域的新务书》,明确分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日程。
理论及方法的实验研
(8)指导学生按要求正确规范地撰写毕业设计(论 究;通信设备、装备的文)说明书,对论文的摘要、关键词、正文等进行 优化设计与改进;通信全面审查,并写出评语(应含有对论文作者学风方 过程的优化分析;与通面的评价),给出预评成绩。
信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工
(9)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应作详细记录 程计算、系统参数识别、(10)指导教师应每周指导学生一次,并检查工作进度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和质量。
在业务指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 曲线拟合等。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创新的精神。
(3)软件工程类(含论文 类)
3.对学生要求 包括:通信电子产品的
(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认真、严肃地完成毕 计算机辅助设计;通信业设计(论文)任务; 产品的计算机辅助制
(2)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定期向指导教 造;通信产品的计算机师汇报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并撰写毕业设计(论 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等。
文)日志;
(3)严格遵守纪律,每周在集中指定时间和地点与指 导教师进行交流,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
因事或因病不能做到的,要事先向指导教师和学院 (系)请假;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4)节约材料,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离开工作现场时关闭电源、水源;
(5)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认真撰写设计说明书(论文),按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6)学生无故缺席毕业设计(论文)时间累计达到毕业设计(论文)总时数三分之一的,指导教师有权中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7)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出现抄袭、雷同、伪造数据、请人代写等现象,如经查实将按学生违纪处分办法处理。
(2)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不得弄虚作假和抄袭、拷贝他人的成果,否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不及格论处。
(8)实验及调研时,要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有关部门规定。
五、课程教学方法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实行导师负责制。
每个导师必须对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活动负责。
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能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指导教师的基本工作包括:
1、提出选题报告,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确定设计题目,拟定设计任务书,收集资料,准备实验设备。
2、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
对学生设计或实验方案的选择、对设计方法与理论分析、数据处理与结论等认真检查,掌握学生设计进度,定期进行答疑和抽查,帮助学生完成设计内容。
对不认真进行毕业设计和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及时帮助和教育,及时处理。
3、重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检查学生毕业论文格式是否合格,结构和条例是否清晰。
向答辩委员会提供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水平、毕业论文质量及应用价值等方面的评语、建议和意见。
督促学生做好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5、将毕业论文整理归档。
另一方面,毕业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锻炼工作能力的机会,同时对学生的工作也提出了以下要求:
1、学生本人要对毕业设计质量负责,有高度责任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争取优异成绩。
2、学生在接到设计任务书后,应向指导教师提交课题调研提纲。
3、在课题调研的基础上,编写开题报告,制定详细的设计步骤和时间进度。
4、主动接受教师的检查与指导,定期向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
5、独立完成设计任务,严禁抄袭他人设计成果。
毕业设计(论文)的大致时间安排及程序如下: 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为16周(包括3周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整个工作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时间分配及工作进程如下:
1.准备与动员阶段该阶段主要用于指导教师的准备工作,基本不占用学生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进行。
2.实际工作阶段这一阶段是毕业设计的实质性工作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资料翻译、方案拟定、设计、计算与研究以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等全部工作,计划占用毕业设计时间的92%。
3.评阅、答辩与考核阶段该阶段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及所提供文档进行审阅、评阅及答辩阶段,计划占用毕业设计时间的8%。
(1)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收齐学生的毕业设计全部资料,并在两天之内进行认真审阅,写出评语,根据评分标准客观地打出指导教师成绩;
(2)评阅教师在两天之内根据学生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资料、综合写出评阅教师评语,并打出评阅教师成绩;
(3)答辩委员会(小组)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辩,写出答辩评语,并给出答辩成绩;
(4)最终根据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委员会(小组)给出的成绩,按规定的权重比例给出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并考虑各答辩小组的成绩平衡,保证毕业设计成绩优秀者不超过毕业设计人数的20%,中等、及格、不及格不低于20%。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以检验所支持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
考核的环节包括导师考核(占30%)、论文评阅人考核(占30%)和答辩小组考核(占40%),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建议 依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对应目标 选题 10
(1)选题主要依据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符合度,选题的意义 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工作量 50与价值,选题的难度、深度及广度进行评价; 10
(2)知识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软件编制、仿真成果的质量,综合 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工程推理、分析能力,工程设计 10能力,是否得出有效的结论等进行评价; 目标
1 设计(学术)10
(3)工作态度包括:学习态度,有效管理时间,拓展知识、团队协作、目标
2 导师 水平与创意 终身学习能力; 目标
3 考核30
(4)根据设计(论文)完成工作量情况进行评价。
目标
4
(5)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主要从设计过程有没有提出独到的见解及目标
5 新意等进行评价。
目标
6 写作水平
(6)写作水平主要从设计报告书内容充实,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性、目标710论述层次、文字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洁,是否按照毕业要求格式 进行撰写等进行评价;
(7)导师考核按10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项成绩之和再乘权重系数作 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考核 建议 依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对应目标 选题 10
(1)选题主要依据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符合度,选题的意义 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工作量 50与价值,选题的难度、深度及广度进行评价; 10
(2)知识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软件编制、仿真成果的质量,综合 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工程推理、分析能力,工程设计 10能力,是否得出有效的结论等进行评价; 目标
1 设计(学术)10
(3)工作态度包括:学习态度,有效管理时间,拓展知识、终身学习目标
2 评阅 水平与创意 能力; 目标
3 人考30核
(4)根据设计(论文)完成工作量情况进行评价。
目标
4
(5)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主要从设计过程有没有提出独到的见解及目标
5 新意等进行评价。
目标
6 写作水平
(6)写作水平主要从设计报告书内容充实,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性,目标710论述层次,文字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介,是否按照毕业要求格式 进行撰写等进行评价;
(7)评阅人考核按10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项成绩之和再乘权重系数 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准备情况10
(1)根据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实物,是否有高质量答辩提纲及演示 陈述情况20文件等进行评价; 回答问题60
(2)陈述情况主要针对是否理解掌握设计内容,陈述是否得当,重点目标
1 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练、准确,表述是否流畅进目标
2 答辩 行评价。
目标
3 小组40
(3)是否能够准确回答各相关问题,思维是否敏捷,逻辑是否严密,目标
4 考核 以此反映出是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进行评价。
目标
5 语言和仪态10
(4)从是否有效应用语音技巧(音量、清澈、抑扬顿挫),仪态端庄是目标
6 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举止是否得体等方面进行评价。
目标
7
(5)答辩小组考核成绩100分,以答辩小组的评价成绩乘以其在总评 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
(6)主要考查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值计算的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所示。
字母A0、B0和C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导师考核、 评阅人考核及答辩小组考核的目标分值,
A、B和C则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导师考核、评阅人考核及答辩小组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
目标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导师考核 A0 目标1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1达成度=AB
C A0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2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2达成度=AB
C A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3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3达成度=AB
C A0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4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4达成度=AB
C A0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5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5达成度=AB
C A0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6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6达成度=AB
C A0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7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7达成度=AB
C A0B0C0
C 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100 A+B+
C 总目标达成度=AB
C 100
八、几点说明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由指导教师申报,系组织审定,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于毕业设计前发给学生。
2.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打印、装订请参阅《安徽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九、持续改进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根据通信行业的最新发展,适当调整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向和内容。
(2)多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2)》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5062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2)课程英文名称:BasicTrainingofEngineeringSoftware
(2)学分/学时:2/2周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I》、《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后续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I》、《信息理论与编码》、《移动通信》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专业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2)》是针对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以基于Matlab的现代科学计算、工程计算和图形绘制作为教学内容,包括:Matlab开发环境、基本命令、运用Matlab语言在多项式运算、符号运算、程序设计方法、M文件的运用、Simulink仿真基础以及Simulink在通信系统仿真等方面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课程目标
1.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程,能够运用Matlab语言工具快速实现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的算法思想,完成算法的仿真,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
课程目标
2.熟练掌握Matlab语言的语法规则,Matlab软件,以及Simulink仿真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课程目标
3.了解Matlab语言工具在通信领域中的相关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严谨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劳动意识、群体意识等。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2-4能够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通信领域的实验、设计课程目标1及生产途径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5-1理解和掌握各种先进的通信系统软件设计语言及其编译技术,课程目标
2 工具 掌握硬件设计与调试的现代工具。
毕业要求
9.个人和团9-2在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工程背景下,能够主动承担个体、团队成课程目标
3 队 员和负责人对应的角色。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学时方式 对应的课程目标
(1)了解Matlab语言的发展历
1.Matlab操作环境熟悉程;
(1)Matlab语言的发展历程;
(2)了解Matlab语言的强大功
(2)Matlab功能和技术特色; 能和技术特色;
(3)Matlab软件的操作环境,认识命令窗口、
(3)熟悉Matlab软件的操作环 内存工作区窗口、历史命令窗口; 境,认识命令窗口、内存工作
(4)使用format命令调整命令窗口的数据显区窗口、历史命令窗口; 示格式;
(4)会使用format命令调整命 讲授; 1
(5)使用who和whos命令查看内存变量信令窗口的数据显示格式; 6训练课程目标
3 息;
(5)会使用who和whos命令查
(6)定制工作环境; 看内存变量信息;
(7)编写简单的M文件;
(6)能够定制自己的工作环境;
(8)将内存工作区中的变量保存到.mat文件
(7)会编写简单的M文件; 的方法;
(8)掌握将内存工作区中的变
(9)Matlab软件的帮助。
量保存到.mat文件的方法;
(9)学会查看帮助文档和使用 在线查询功能。
2.Matlab的数学运算
(1)变量和矩阵的输入2
(2)数组与矩阵的创建
(3)矩阵运算与数组运算
(4)基本元素群运算
(5)向量与矩阵的特殊处理函数与技巧
(1)会使用变量和矩阵的输入,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掌握数组与矩阵的创建;
(3)掌握矩阵运算与数组运算;10
(4)掌握基本元素群运算;
(5)掌握向量与矩阵的特殊处理函数与技巧。
训练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1)掌握M脚本文件的编写规 则;
3.函数编写与程序设计
(2)掌握M函数文件的编写规
(1)M脚本文件的编写 则;
(2)M函数文件的编写
(3)掌握Matlab函数的调用机 3
(3)Matlab函数的调用机制 制;
8
(4)使用Matlab基本命令编制实现一些常用
(4)会使用Matlab基本命令编 工程算法的程序和函数 制实现一些常用工程算法的程
(5)Matlab程序的优化方法 序和函数;
(5)了解Matlab程序的优化方 法。
训练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4.MATLAB的图形功能
(1)熟练掌握二维图形的绘制 4
(1)二维图形的绘制方法
(2)一元函数图形的绘制方法 方法;8
(2)掌握一元函数图形的绘制
(3)三维曲线图和三维曲面图形的绘制方法。
方法; 训练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学时方式 对应的课程目标
(4)二元函数图形的绘制方法
(5)图形的标注
(6)图形中色彩的运用
(3)了解三维曲线图和三维曲面图形的绘制方法;
(4)了解二元函数图形的绘制方法;
(5)掌握图形的标注;
(6)了解图形中色彩的运用。
5.Simulink仿真应用
(1)Simulink的启动方法及其工作环境;5
(2)Simulink仿真各模块的功能;
(3)Simulink仿真各模块的功能;
(4)Simulink的仿真操作过程;
(5)Simulink仿真结果的存储及处理。
(1)熟悉Simulink的启动方法、各菜单和工具栏;
(2)掌握Simulink仿真各模块的功能;
(3)掌握Simulink仿真模块的8搭建方法;
(4)熟练掌握Simulink的仿真操作过程;
(5)掌握Simulink仿真结果的存储及处理。
训练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6.MATLAB/Simulink在通信专业相关的仿真
(1)掌握Simulink中关于通信 应用 系统各模块的应用方法;
(1)Simulink中关于通信系统各模块的应用方
(2)能够搭建简单的通信系统 法; 仿真模块; 6
(2)简单通信系统仿真模块的搭建;
(3)掌握Matlab编程和
8
(3)Matlab编程和Simulink图形仿真模块相结Simulink图形仿真模块相结合 合进行系统设计; 进行系统设计和仿真
(4)在M文件编程中实现Simulink仿真模块
(4)能够在M文件编程中实现 的调用。
Simulink仿真模块的再调用 训练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实践训练
(1)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本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过程采用积木方式,通过不同训练工种组合,完成阶段教学任务。
(4)教学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5)对某些知识点中难度较高的设计,由指导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
2.过程管理与资料记录
1.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每天必须到教室指导两小时以上,以便随时解决学生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2.对学生严格管理,实行签到制,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不在教室,将得不到成绩,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分阶段检查。
3.学生每天要填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天要填写指导记录表。
4.设计结束必须进行答辩,答辩至少有两位教师参加,并填写答辩记录表。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重点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以及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果和答辩成绩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占2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工作日志两个部分。
实训成果占50%,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两个部分。
答辩成绩占30%,主要包括:自我陈述情况和问题回答情况两个部分。
本课程的考核用于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深度、实验测试环节的独立性和正确性、研讨环节的参与积极性等。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分值和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建议 依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平时20%成绩设计50%成果答辩30% 课堂表现工作日志实验报告 课程论文自我陈述
(1)主要考查学生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50
(2)根据课堂出勤、训练纪律、设备保养、安全防护、环 境卫生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打分;
(3)满分为50分。
课程目标
3
(1)考察学生的工作进度以及自我调节和统筹的能力;50
(2)根据学生工作日志的科学性、完整性以及详细程度进 行打分;
(3)满分为50分。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3
(1)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设计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根据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程序代码分析、数学仿真模型50以及相关的程序运行结果进行评分;
(3)每份实验报告成绩采用百分制单独评分;
(4)实验报告未交记为0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按比例折算后,作为实验报告成绩;
(5)满分为50分。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1)课程论文内容可以涉及Matlab软件的基本原理和操 作方法;Matlab语言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Matlab/Simulink仿真系统的设计实现及其优化方法等。
课程目标
1 50要如实反映训练成果,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和论证,课程目标
2 层次段落要分明,图文公式要清晰、工整; 课程目标
3
(2)根据课程论文中文字叙述的条理性、准确性、规范性 和科学性进行评分;
(3)满分为50分。
50
(1)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陈述组织的条课程目标
2 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课程目标
3
(2)根据学生口头陈述的实验内容和陈述过程情况进行 评分;
(3)满分为50分。
成绩
(1)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严谨性,以及运用所学 问题回答 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0
(2)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严谨性和思辨能力进行 评分;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3)满分为50分。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D0、E0和F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工作日志、实验报告、课程论文、自我陈述情况和问题回答情况的目标分值。
其中:B01和B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3的工作日志目标分值;C01和C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实验报告目标分值;D01、D02和D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课程论文目标分值;E02和E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自我陈述情况目标分值;F01和F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问题回答情况目标分值。
字母
A、B、
C、D、E和F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工作日志、实验报告、课程论文、自我陈述情况和问题回答情况的实际平均得分。
其中,B1和B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3的工作日志学生平均得分;C1和C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实验报告学生平均得分;D1、D2和D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课程论文学生平均得分;E2和E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自我陈述情况学生平均得分;F1和F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问题回答情况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工作日志 B01 课程目标1实验报告C01 课程论文 D01 问题回答 F01 B1 C1 课程目标1达成度 D1 =B1C1D1F1BCD
F 01 01 01 01 F1 课程目标2实验报告 C02 C2 课程目标2达成度 课程论文 D02 D2 课程目标
3 自我陈述问题回答课堂表现工作日志课程论文自我陈述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E02 E2 =B2C2D2E2F2 F02 F2 B02C02D02E02F02 A0
A B03 B3 课程目标3达成度 D03 D3 =AB3D3E3ABD
E 0 03 03 03 E03 E3 A+B+C+D+E+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00
F =ABCDE
F 100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曹弋.Matlab教程及实训(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张化光,刘鑫蕊,孙秋野.MATLAB/SIMULINK实用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参考资料:
1.张志涌.精通Matlab6.5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2.苏晓生.掌握Matlab6.0及其工程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吴天明,谢小竹,彭彬.Matlab电力系统设计与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4.范影乐,杨胜天,李轶.Matlab仿真应用详解.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5.王晶.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九、持续改进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2)》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根据通信行业的最新发展,适当调整MATLAB软件实训和应用的内容。
(2)多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实验内容将作相应的调整。
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以及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
(3)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1010课程中文名称:认识实习课程英文名称:CognitionPractice学分/学时:1/1周先修课程:《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基础》、《工程训练I》后续课程:《通信原理》、《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验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认识实习》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已进行过工程训练,并已学完基础课,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时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对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使用到的相关技术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努力的方向,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通过认识实习,让同学们有机会较广泛地接触现场人员,学习社会生活,在技术和思想上都有所收获,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
1.了解通信行业的特性,以及信息化、数据化、宽带化等相关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课程目标
2.能够理解通信工程实践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健康的影响。
课程目标
3.能够理解通信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
课程目标
4.能够将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应用到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中,并能够就相关问题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课程目标
5.理解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掌握通信工程项目设计流程和管理方法。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6-3理解通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特别是复杂工程应承担的社会发展、会人类健康、国家及公民安全、国家法律及地方法规、文化建设等方面课程目标
1 的责任。
毕业要求
7.环境和可7-1能够理解通信工程专业领域中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课程目标
2 持续发展 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8-2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课程目标3业道德。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0.沟通10-2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课程目标
4 毕业要求11.项目管11-1具备工程管理的基本理念,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成本效益课程目标
5 理 评估方法。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1.准备与动员
(1)实习动员,布置实习任务,强调注意事
(1)熟悉实习任务,明确实习内容 项 和要求 课程目标
1 1
(2)熟悉设计任务,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
(2)了解给定零件用途,掌握零件1天讲授课程目标
2
(3)阅读有关企业技术资料,了解实习企业结构特点 自学课程目标
3 生产状况
(3)拟定出工作计划
(4)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明确并拟定生产
(4)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 实习工作计划
2.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实习
(1)参观企业整个生产流水线和作业现
(1)了解通信相关术语,认识通信 场,并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介绍企业的技术在汽车工业生产中重要地位。
课程目标
1 2生产经营及相关情况
(2)认识并了解常用通信加工设备1天现场课程目标
2
(2)了解产品从零部件加工到产品综合的的名称和作用。
教学课程目标
3 一般流程。
(3)认识企业一般的生产过程。
课程目标
4
(3)了解常用的生产、加工设备
(4)了解车间生产组织形式
3.芜湖易来达雷达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1)了解毫米波雷达的研发、生产
(1)了解毫米波雷达的研发流程 和销售过程 课程目标
1 3
(2)了解毫米波雷达的生产制作过程
(2)认识常用的雷达生产设备的名1天现场课程目标
2
(3)了解毫米波雷达的测试和出厂销售过称和作用 教学课程目标
3 程
(3)认识车间的一般布局和生产管 课程目标
4
(4)了解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模式 理的特点。
4.南京军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1)认识新能源汽车三电控制器
(1)了解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MCU的研(包括:电机控制器MCU、电池 发和生产过程 管理系统BMS、整车控制器VCU) 课程目标
1
(2)了解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 现场课程目标
2 4的研发和生产过程
(2)认识信息技术在现代化装配车1天教学课程目标
3
(3)了解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器VCU的间的应用 课程目标
4 研发和生产过程
(3)认识到团队合作在产品生产的 课程目标
5
(4)了解现代化装配车间的信息管理技术作用 应用
(4)了解通信技术在装配生产线上
(5)参与企业的生产安装、调试工作,并的应用 对对应产品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5)认识现代测量工具在产品生产 中的应用 55.撰写实习报告,答辩
(1)撰写实习报告
(2)完成答辩 1天自学课程目标4答辩课程目标
5 五、课程教学方法
1.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每天必须和学生一起进厂实习并指导,以便随时解决学生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2.对学生严格管理,实行签到制,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不参加实习,将得不到成绩,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分阶段检查。
3.学生每天要填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天要填写指导记录卡。
4.实习结束必须进行答辩,答辩至少有两位教师参加,并填写答辩记录卡。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手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
考核的环节包括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总评成绩分为百分制,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建议依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实习50
(1)每天至少对每人考核一次; 课程目标
2 表现
(2)每次考核按5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考勤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实习20根据学生最终上交实习日记评分,满分20分,取各次 日记 实习日记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实习30
(1)考查学生对生产全过程所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报告
(2)此环节成绩以百分计,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
4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的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所示。
字母A0、B0和E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目标分值,
A、B和E则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每天由指导教师评定。
λ11、λ12、λ13;分别表示对于目标1的实现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的系数;λ21、λ22、λ23;分别表示对于目标2的实现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的系数;λ31、λ32、λ32;分别表示对于目标3的实现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的系数;λ41、λ42、λ43;分别表示对于目标4的实现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的系数;λ51、λ52、λ53;分别表示对于目标5的实现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的系数。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1实现日记 B0 实现报告 E0
A B 课程目标1达成度=11A12B13E 11A012B013E0
E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2实现日记 B0 实现报告 E0
A B 课程目标2达成度=21A22B23E 21A022B023E0
E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3实现日记 B0 实现报告 E0
A B 课程目标3达成度=31A32B33E 31A032B033E0
E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4实现日记 B0 实现报告 E0
A B 课程目标4达成度=41A42B43E 41A042B043E0
E 课程目标
5 实习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A0
A B
B 课程目标5达成度=51A52B53E
0 51A052B053E0 E0
E 100 A+B+E课程总目标达成度=AB
E 100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无
九、持续改进 《认识实习》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应用为重点,让学生对通信行业和产业,以及通信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根据通信行业的最新发展,适当调整参观学习的企业单位,以及参观学习的内容。
(2)多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对通信行业和产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5010课程中文名称:生产实习课程英文名称:ProductivePractice学时/学分:3/3周(合计72学时)先修课程:《工程训练II》、《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The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MCU(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通信原理I》、《微波技术》后续课程:《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生产实习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已进行过工程训练,并已学完基础课,基本学完专业基础课和已经开始专业课学习之际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生产实习对于培养学生巩固所学理论,接触了解社会和我国国情,获得生产实际知识,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等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生产实习要求达到如下目标:课程目标
1.了解通信企业组织生产特性,熟悉先进的通信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在通信企业的应用特征,使通信基础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展,了解通信行业法规等。
课程目标
2.了解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观察通信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处理过程,建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
3.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学会正确估计自己和他人,提高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熟悉通信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安全生产措施,自觉遵守通信行业职业道德和规范。
课程目标
4.提高运用科学规范语言表述通信领域相关问题能力,并将这一能力应用于撰写技术文稿、技术交流中。
课程目标
5.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情况,熟悉通信系统设计流程和管理方法,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3-2能够对可行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社会、健康、安全性、法律、文化课程目标
1 解决方案 及环境等综合因素评估,并改进设计方案。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6-1能够基于系统观点和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对复杂工程实践和问题解课程目标
1 会 决方案进行合理分析。
毕业要求
7.环境和可7-1能够理解通信工程专业领域中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课程目标
2 持续发展 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8-3具有自觉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规范,并承担相应课程目标3责任。
毕业要求10.沟通与10-1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与业界表述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应用专业知识撰写报告和设计文课程目标
4 稿中、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毕业要求11.项目管11-2能够在跨学科背景下,对工程管理原理与成本效益评估方法进行课程目标
5 理 合理应用。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1.准备与动员 ⑴实习动员,布置实习任务,强调注意 事项 ⑴熟悉实习任务,明确实习内容和 1⑵熟悉设计任务,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要求;⑶阅读有关企业技术资料,了解实习企⑵拟定出工作计划; 1天讲授课程目标1训练课程目标
2 业生产状况 ⑶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
⑷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明确并拟定生 产实习工作计划
2.天线仿真设计与基本测试
(1)HFSS软件介绍
(2)HFSS建模基本操作
(3)HFSS仿真设置2
(4)HFSS结果查看与分析
(5)电基本振子仿真设计
(6)对称振子天线仿真设计
(7)矩形贴片天线仿真设计
(8)矩形波导仿真
(1)了解目前常用的仿真软件及其 各自的特点;
(2)培养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动手实 践的能力;
(3)掌握HFSS的基本功能、基本操 作,掌握利用HFSS进行天线设计 讲授课程目标
1 的基本流程; 4天训练课程目标
2
(4)利用HFSS进行对称阵子天线的 仿真设计,分析天线的频带特性和 方向图;
(5)了解微波信号源、网络分析仪、 测试电桥、频谱分析仪等天线基本 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
3.天线及射频通信企业实习
(1)观察射频通信设备的生产制造 现场课程目标
1 3
(1)观察天线、雷达、声呐及其他射频过程,并做相应记录; 3天教学课程目标
2 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
(2)观察射频通信设备的测试过程, 课程目标
3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2)观察射频通信设备的测试过程 并做相应记录;
(3)对给定射频通信设备进行测试和分
(3)对给定射频通信设备进行测试 析 和分析,并做相应记录。
4.通信终端设备生产企业实习
(1)观察通信终端设备的生产制造
(1)观察手机、电话等通信终端设备的过程,并做相应记录; 课程目标
1 4生产制造过程
(2)观察通信终端设备的测试过程,3天现场课程目标
2
(2)观察通信终端设备的测试过程 并做相应记录; 教学课程目标
3
(3)对给定通信终端设备进行测试和分
(3)对给定通信终端设备进行测试 析 和分析,并做相应记录。
5.通信服务提供商及通信运营企业实
(1)熟悉商用通信系统的运营过程, 习5
(1)观察商用通信系统的运营过程
(2)观察商用通信系统的管理过程 并做相应记录; 课程目标
4
(2)熟悉观察商用通信系统的管理3天现场课程目标
5 过程,并做相应记录; 教学
(3)观察商用通信网络的组成架构及相
(3)了解商用通信网络的组成架构 应的核心设备 及相应的核心设备,并做相应记录。
8生产实习总结和答辩 ⑴完成生产实习报告撰写;⑵完成答辩。
1天现场课程目标4教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要注重实践,学生实践时间较多,多利用时间加强实践环节学习,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1.实践训练
(1)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生产实习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生产实习过程采用积木方式,通过不同训练工种组合,完成阶段教学任务。
(4)教学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5)训练安全第
一,对某些工种中高难度的操作技术,由指导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
2.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生产实习课程中重要的主要授课环节。
主要内容为现场解决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技术要点,现场讲解与生产实际相关的技术基础知识。
根据学生从事生产实习的需要,到现场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技术。
3.工作日志与总结报告实习期间,学生需要记录详细的工作日志;实习结束时,学生需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并接受指导教师的答辩。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手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
考核的环节包括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总评成绩分为百分制,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建议依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课程目标 实习表现 课程目标
1
(1)每天至少对每人考核一次; 课程目标
2 50
(2)每次考核按5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考勤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课程目标
3 成绩。
课程目标
4 课程目标
5 实习日记 20根据学生最终上交实习日记评分,满分20分,取各次实习日记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
5 实习报告 课程目标
1
(1)考查学生对生产全过程所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程目标
2 30
(2)此环节成绩以百分计,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课程目标
5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的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所示。
字母A0、B0和E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目标分值,
A、B和E则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每天由指导教师评定。
课程目标支撑环节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1实习日记 B0 实习报告 E0
A AB
E B课程目标1达成度=A0B0E0错误!未
E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2实习日记 B0 实习报告 E0 实习表现 E0 课程目标3实习日记 B0 实习报告 E0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4实习日记 B0 实习报告 E0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5实习日记 B0 实习报告 E0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100 ABEEBEABEABE A+B+
E 找到引用源。
课程目标2达成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程目标3达成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程目标4达成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程目标5达成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ABE100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
1.李华主编.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2.宋铮,张建华.天线与电波传播[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九、持续改进 《生产实习》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根据通信行业的最新发展,适当调整生产实习的企业单位及实习的内容。
(2)多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尽可能让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35010课程中文名称:移动通信课程英文名称:MobileCommunication学分/学时:2.5/48先修课程:《通信原理Ⅰ》、《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I》、《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专业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移动通信》是一门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综合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实际应用。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各种类型,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讲述移动通信的一般原理与组网技术,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和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能分析和设计基本的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
1.深刻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移动组网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课程目标
2.培养学生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的能力。
课程目标
3.能够分析和设计一些基本的移动通信系统,并培养学生对于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1-3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解决复杂通信工程专业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3-1针对常规的通信工程问题,能够根据特定需求,提出可行的解课程目标
2 解决方案 决方案。
毕业要求
4.研究 4-3能够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及通信专业知识,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实验结论,为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
课程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1.绪论
(1)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3)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
(4)移动通信的概念、分类和特
(4)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 1征;势;4
(5)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
(5)了解无线频谱的规划,以及典型移动 趋势; 通信系统及工作频段;
(6)典型移动通信系统及工作频
(6)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及各种 段; 应用。
(7)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及其应 用。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1)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其中包括 无线电波的多种传播方式,移动通信中的 快衰落与慢衰落;
(2)了解链路分析和传播损耗,其中包括
2.移动信道的传播特征 了解衡量系统的关键参数,同时了解几种
(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传播预测模型;
(2)无线传播预测模型;
(3)掌握无线信道的模型、表征,以及分
(3)无线信道的模型、表征和分类; 类;
(4)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 2
(4)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谱勒频移,同时掌握其场强、概率分布及
4 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 功率谱密度;
(5)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噪声分类
(5)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 和特征以及对话音质量的综合影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 响; 性,包括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衰
(6)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落率与电平通过率、电平交叉率、平均衰 落周期与长期衰落、衰落持续时间以及衰 落信道的数学模型;
(6)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噪声分类和特 征以及对话音质量的综合影响;
(7)了解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3.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1)掌握移动通信的抗衰落技术和多址技
(1)移动通信的抗衰落技术和多术; 3址技术;
(2)掌握分集技术、均衡技术和信道编码
6
(2)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和语音技术; 编码技术;
(3)掌握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 讲授课程目标
3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3)移动通信的蜂窝覆盖技术;和空分多址技术;
(4)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配置方
(4)了解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和语音编码 法; 技术;
(5)移动通信的多信道共用技术;
(5)理解移动通信的蜂窝覆盖技术;
(6)移动通信的话务量和呼损的
(6)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配置方法; 计算方法。
(7)了解无线频谱的规划及第三代移动通 信的工作频段;
(8)掌握移动通信的多信道共用技术;
(9)掌握移动通信的话务量和呼损的计算 方法。
4.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
(1)掌握GSM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和
(1)GSM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网络功能; 和网络功能;
(2)熟悉GSM移动通信网各个网络子系
(2)GSM移动通信网各个网络子统的基本功能; 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GSM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情况;
(3)GSM移动通信网中信令系统
(4)掌握GSM移动通信网中信令系统的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基本概念和原理;
(4)GSM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 4切换和位置管理;换和位置管理;6
(5)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
(6)掌握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 特点,IS-95CDMA的蜂窝结构、点,熟悉正交Walsh函数、m序列、Gold 扩频调制方案、信道组成、功率控序列; 制方案等;
(7)掌握IS-95CDMA的蜂窝结构、扩频
(6)IS-95CDMA系统的软切换流调制方案、信道组成、功率控制方案等; 程;
(8)了解IS-95CDMA系统的软切换流程;
(7)IS-95CDMA的网络结构和协
(9)了解IS-95CDMA的网络结构和协议 议框架; 框架;
(8)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
(10)了解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5.第3代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1)掌握WCDMA、TD-SCDMA和
(1)WCDMA、TD-SCDMA和CDMA2000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和网 CDMA2000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络功能; 成和网络功能;
(2)熟悉WCDMA、TD-SCDMA和
(2)WCDMA、TD-SCDMA和CDMA2000移动通信网各个网络子系统 CDMA2000移动通信网各个网络的基本功能; 5子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WCDMA、TD-SCDMA和
6
(3)WCDMA、TD-SCDMA和CDMA2000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情况; CDMA2000移动通信网中信令系
(4)掌握WCDMA、TD-SCDMA和 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CDMA2000移动通信网中信令系统的基
(4)WCDMA、TD-SCDMA和本概念和原理; 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
(5)掌握WCDMA、TD-SCDMA和 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 课程目标1讲授课程目标
2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和位置管理。
6.移动通信网的监控与管理
(1)常见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以 及通信网的拓扑分析和流量与拥 塞控制;
(1)了解基本通信网络类型;
(2)常见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协
(2)掌握网络连通性的拓扑结构; 议分析和分析器的基本原理和网
(3)掌握大型信息网络拓扑和路由策略优 6络连通性的拓扑结构、大型信息网化;
6 络拓扑和路由策略优化、网络连通
(4)了解通信网络可靠性与网络流量分析 性问题的故障诊断; 的基本概念;
(3)互联网络连通性故障排除以
(5)了解网络流量和拥塞管理分析。
及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网络流量 的模型研究、网络流量和拥塞管理 分析。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7.移动通信网络优化
(1)掌握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概念和流
(1)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概念和程; 流程;
(2)掌握移动通信网络性能评估;
(2)移动通信网络性能评估;
(3)理解交换网络优化和无线参数优化;
(3)交换网络优化和无线参数优
(4)了解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关键问题分 7化; 析;
6
(4)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关键问
(5)理解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覆盖问 题分析:覆盖问题、干扰问题、掉题、干扰问题、掉话问题、切换问题和拥 话问题、切换问题和拥塞问题;塞问题;
(5)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具体案
(6)理解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具体案例分 例分析。
析。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8.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展望
(1)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方
(1)掌握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 向;
(2)掌握4G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关键技术; 8(2)4G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关键技
(3)理解WiMAX技术;
4 术;
(4)理解FDDLTE和TDDLTE的基本原
(3)WiMAX技术; 理和发展现状对比。
(4)FDDLTE和TDDLTE的基本 原理和发展现状对比。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1)Rummler多径衰落信道仿真;
(1)根据Rummler多径衰落信道特性,利
(2)Jake移动信道仿真; 用SystemView设计、搭建一个Rummler
(3)GSM接收机仿真; 多径衰落信道仿真模型,进一步观察、分 9
(4)无线局域网直序扩频系统;析该信道的特性;
6
(5)带有参考信号的直接序列扩
(2)根据Jake移动信道特性,利用 频系统。
SystemView搭建一个Jake移动信道仿真 (选作3个) 模型,进一步观察、分析该信道的特性; 实验课程目标
3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3)根据GSM接收机原理,利用SystemView设计、搭建一个GSM接收机系统仿真模型,计算、选择各个模块的参数,观察、分析各点的波形和频谱图,分析该系统的误码率传输等特性;
(4)根据无线局域网直序扩频原理,利用SystemView设计、搭建一个无线局域网直序扩频系统仿真模型,计算、选择各个模块的参数,观察、分析各点的波形和频谱图;
(5)采用参考信号直接序列扩频的方法,基于SystemView仿真实现UHF频段的带有参考信号的直接扩频系统,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结合课外学习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1)课堂上要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采用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分析。
(4)采用互动式教学。
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实验教学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更加深刻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移动通信方面的基本知识,移动通信信号的观察方法,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查阅有关表格的能力。
要求态度认真、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选做3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3.课外学习要求:
(1)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定律。
预习中认真思考,以便带着问题更主动地听课。
(2)课后复习。
复习时应阅读参考教材,对相关定理、重要的演算过程自主进行推导、消化。
认真整理课堂听课笔记。
(3)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以本大纲所列参考资料为主。
(4)认真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主动进行文献检索整理,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对课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关注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深度、实验测试环节的独立性和正确性、研讨课环节的参与积极性进行重点考察。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
期末成绩占7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本课程的考核用于检验学生的投入和学习成果。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分值和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建议考核/评价细则 依据 分值 对应的课程目标 课堂表现30
(1)根据课堂出勤、纪律和问题讨论等情况进行打分;
(2)满分30分。
课程目标
1
(1)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 度;
(2)一共4次作业; 课程目标
1 作业成绩30
(3)每次作业成绩采用百分制单独评分; 课程目标
2
(4)作业未交记为0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按比例折 算后,作为书面作业成绩; 平时30%成绩
(5)满分30分。
(1)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一共3次实验;
(3)每次实验成绩采用百分制单独评分; 实验成绩40
(4)实验未做记为0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按比例折课程目标
3 算后,作为实验成绩;
(5)依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两部分进行打分,其中,实 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60%和40%;
(6)满分40分。
期末70%考试
(1)考核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和结构;移动通信中 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方式;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设计实现及 其优化方式,等; 课程目标
1 100
(2)开卷考试(2小时); 课程目标
2
(3)考试题型包含:问答题、分析题、计算题、作图题、课程目标
3 设计题,等;
(4)满分100分,并按比例折算后,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和D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
其中,B0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作业成绩目标分值,B0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目标分值,D0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D0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D03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
A、B、C和D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实际平均得分。
其中,B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作业成绩学生平均得分,B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学生平均得分,D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3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堂表现 A0
A 课程目标1达成度 课程目标1作业成绩 B01 B1 期末考试 D01 D1 =AB1D1A0B01D01 作业成绩 B02 B2 课程目标2达成度 课程目标
2 =B2D2 期末考试 D02 D2 B02D02 实验成绩
C C 课程目标3达成度 课程目标
3 期末考试 D03 D3 =CD3C0D03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100 A+B+C+
D =ABCD100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蔡跃明,吴启晖,田华,高瞻.现代移动通信(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
2.杨家玮.移动通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参考资料:
1.郭梯云,邬国扬,李建东.移动通信.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
J.S.Lee(美),
L.E.Miller(著),许系斌(中),等(译).CDMA系统工程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3.吴伟陵.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4.孙立新,尤肖虎,张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5.孙友伟.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九、持续改进 《移动通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发展较快的专业方向课,应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当调整授课内容。
(2)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平时考核情况以及学生、教学督导、毕业生问卷反馈等信息,及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3)多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实验内容将作相应的调整。
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以及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
(4)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0030课程中文名称: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英文名称:ProfessionalComprehensiveExperiment学时/学分:4/4周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I》、《数字信号处理I》、《移动通信》后续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以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专业综合实验》是本科毕业设计之前对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5061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1)-AutoCAD课程英文名称:BasicTrainingofEngineeringSoftware
(1)-AutoCAD学分/学时:2学分/2周先修课程:《工程制图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各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执笔人:陈晓辉;课程负责人:陈晓辉;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工程师基础训练
(1)-AutoCAD》为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它是工程绘制的入门与实践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气图制图规则和表示方法、AutoCAD简介、二维绘图命令、基本绘图工具、文本表格与尺寸标注、编辑命令、图块操作和电气设计图绘制等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具有运用AutoCAD软件快速实现工程图纸的阅读和绘制等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CAD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技能的基本能力,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课程目标
1.了解电气图的分类及特点,熟悉电气图CAD制图规则和基本表示方法,熟悉电气图形符号、连线的构成和分类。
课程目标
2.熟悉AutoCAD的基本功能、绘图环境与操作界面,熟悉常用的二维绘图命令,掌握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熟悉文本、表格与尺寸标注的方法。
课程目标
3.掌握CAD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技能的基本能力,互学互助,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 毕业要求指标点 5-2开发、选择并熟练使用通信及相关领域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毕业要求
9.个人和团队 预测与模拟。
5-3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与仿真的优势和局限性。
9-2在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工程背景下,能够主动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和负责人的对应角色。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1.电气图制图规则和表示方法
(1)电气图的分类及特点1
(2)电气图CAD制图规则
(3)电气图基本表示方法
(4)电气图中连接线的表示方法
(5)电气图形符号的构成和分类
2.二维绘图命令
(1)直线类命令
(2)圆类图形命令2
(3)平面图形命令
(4)图案填充
(5)多段线与样条曲线
(6)多线
3.基本绘图工具
(1)图层设计3
(2)精确定位工具
(3)对象捕捉工具
(4)对象约束
4.文本、表格与尺寸标注
(1)文字样式
(2)文本标注4
(3)表格
(4)尺寸样式
(5)标注尺寸
(6)引线标注
5.编辑命令5
(1)选择对象
(2)删除及恢复类命令
(3)复制类命令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1)了解电气图的分类及特点
(2)了解电气图布局方法、图纸格式和幅面尺寸2
(3)熟悉电气图中电气元件、线路的基本表示方法
(4)了解电气图形符号的构成和分类 讲授与课程目标1实验
(1)掌握AutoCAD绘制点、线、圆、矩形和多边形的方法
(2)掌握AutoCAD的图案填充方法6
(3)了解AutoCAD多线的绘制方法
(4)使用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进行简单电气符号的绘制 讲授与课程目标2实验
(1)理解AutoCAD图层的概念,掌握图层 的使用方法
(2)掌握AutoCAD的捕捉工具的使用方 法
6
(3)了解AutoCAD的对象约束方法
(4)使用AutoCAD的基本绘图工具进行 简单电气元件的绘制
(1)熟悉AutoCAD文字样式,掌握进行文 本标注的方法
(2)熟悉AutoCAD表格样式,掌握插入表 格的方法
8
(3)掌握AutoCAD新建或修改尺寸样式 的方法,进行图纸的尺寸标注
(4)了解引线标注的方法
(1)掌握AutoCAD对象的选择、删除及恢复的方法8
(2)掌握AutoCAD对象的复制、偏移、阵列命令 讲授课程目标1与课程目标2实验课程目标
3 讲授课程目标1与课程目标2实验课程目标
3 讲授课程目标1与课程目标2实验课程目标
3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4)改变位置类命令
(5)改变几何特性类命令
(6)对象编辑
(3)掌握AutoCAD对象的移动、旋转和缩放命令
(4)了解AutoCAD对象的修剪和延伸命令
(5)使用AutoCAD编辑命令进行简单电气元件的绘制
6.绘制电气电子工程图纸
(1)掌握如何设计及绘制较全面
(1)绘制电子元器件 的、普通的二维工程图
(2)掌握根据图纸功能调整元器件位置 6
(2)掌握主要电子元器件图标的
(3)绘制工程平面布置图 绘制和编辑
(4)掌握复杂图像的绘制步骤
(3)掌握图纸空间布局的页面设 置和打印 讲授课程目标110与课程目标
2 实验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1)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采用上机实验。
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AutoCAD工程图纸绘制。
2.实验教学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软件实训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AutoCAD软件基本操作、平面绘图命令、图形编辑、文字输入、绘制剖面线及图案填充、尺寸标注以及绘制工程平面布置图等设计技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要求态度认真、AutoCAD软件绘图方法正确、尺寸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
考核环节包括平时实验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上机考核,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平时实验表现成绩由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出勤,在团队中表现、学习态度等部分组成。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评定细则如下。
考核建议依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课程目标 实验
(1)每天至少对每人考核一次; 课程目标
1 表现20
(2)每次考核按2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考核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后
(1)每次课后留独立完成图形绘制; 课程目标
1 作业20
(2)每次考核按2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作业考核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课程目标
2 成绩。
课程目标
3 上机60
(1)根据学生最终上机绘制工程图纸评分,满分60分考核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表示总评成绩中平时实验表现、课后作业、上机考核的目标分值,
A、B和C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平时实验表现、课后作业、上机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支撑环节 实验表现课程目标1课后作业 上机考核实验表现课程目标2课后作业上机考核课程目标3实验表现课后作业 目标分值A01B01C01A02B02C02A03B03 学生平均得分 A1B1C1A2B2C2A3B3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1达成度=A1B1C1A01B01C01 课程目标2达成度=A2B2C2A02B02C02 课程目标3达成度=A3B3C3A03B03C03 上机考核课程总体总评成绩目标 C03 C3 A1+A2+A3+B1+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00B2+B3+C1+C2+A1A2A3B1B2B3C1C2C3 C3 100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CAD/CAM/CAE技术联盟.AutoCAD中文版电气设计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资料:
1.赵罘,赵楠,张剑峰等.AutoCAD2017机械制图从基础到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参考资料:
1.徐文胜.AutoCAD2017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胡景姝等.AutoCAD实用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3.CAD/CAM/CAE技术联盟.AutoCAD2012中文版电气设计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九、持续改进 《微波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5020课程中文名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英文名称:CourseDesignofMicrowaveTechnique学分/学时:1/1周先修课程:《电路分析》、《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等后续课程:《天线与电波》、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三年级执笔人:陈晓辉;课程负责人:陈晓辉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微波技术课程设计》是通信工程专业类课程《微波技术》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设计能力和射频电路设计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以及就工程问题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
1.巩固、深化相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并能够结合设计题目加以综合运用,熟悉微波元件的主要功能、原理、主要类型和技术参数。
课程目标
2.了解各类微波元件的设计方法,利用仿真软件对微波元件进行仿真设计,熟悉建模过程,分析仿真结果,进行参数优化。
课程目标
3.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书,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通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撰写答辩提纲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3.设计/开3‐1针对常规的通信工程问题,能够根据特定需求,提出可行的解 发解决方案 决方案。
毕业要求
5.使用现5‐2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代工具 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 测与模拟的局限性。
毕业要求10.沟通 10‐1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应用专业知识撰写报告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和设计文稿中、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号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推荐学时
(1)理解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内容、步骤及相关要求;
(2)利用学校数字图书馆下载与课题有关的资料;11.布置课题、指导
(3)借阅微波技术相关课程涉及的的设计手册和技术资2天搜集并阅读资料料。
(4)认真阅读相关文献,整理系统已有的设计方案;
(5)对比研究现有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进行相应评估。
(1)掌握微波元件的实现原理,主要参数; 22.方案选择与设
(2)分组讨论对应课题选择可行方案; 3天 计
(3)对确定方案中各部分进行结构分析;
(4)对确定方案中各元器件参数进行设计计算。
33.建模与仿真
(1)使用仿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建模; 4天
(2)分析仿真结果,完成参数优化。
(1)设计说明书中,包括:设计任务书、目录、硬件设 计、软件设计、设计体会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篇 幅不少于20页。
附录中应有硬件总原理图、元器件清 单等; 4撰写设计说明书并
(2)设计说明书应用规定的设计纸书写,加上统一的封1天 答辩 面后装订成册。
(3)要求书写纸质答辩提纲,制作PPT;
(4)学生自述5分钟左右,要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5)至少二位老师参加答辩,每位教师提1~2个问题;
(6)安排专人填写答辩记录。
教学对应的课方式程目标现场教学课程目标
1 现场教学课程目标2现场教学课程目标
2 现场教学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按照一个简单系统的给定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确定系统的总体方案,正确设计硬件系统,并使用仿真软件调试完成系统功能。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电子技术设计的能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组织形式及要求如下:
1.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每天必须到教室指导两小时以上,以便随时解决学生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2.对学生严格管理,实行签到制,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不在教室,将得不到成绩,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分阶段检查。
3.学生每天要填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天要填写指导记录卡。
4.设计结束必须进行答辩,答辩至少有两位教师参加,并填写答辩记录卡。
六、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学生经过指导完成课程设计的所有设计工作后,撰写写一份设计说明书,最后进行答辩。
以设计说明书和在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依据,参考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按五级计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定。
其中: 优秀:设计方案新颖,创新点突出,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规范,内容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
良好:设计方案比较新颖,创新点比较突出,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比较规范,内容比较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
中等:设计方案一般,创新点一般,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欠规范,内容不够丰富,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勤奋,创新思想不明显。
及格:设计方案不完善,存在一些小错误,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欠规范,内容一般,在设计过程中不够勤奋。
不及格:设计方案有严重错误,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不规范,内容严重不足,在设计过程中不够认真。
本课程设计,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建议依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平时成绩10 方案设30计设计仿成果真30模型
(1)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进度和老师讨论问题时的表现。
(2)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综合课堂表现评分,满分为10分。
(1)考查对微波器件的主要功能熟悉程度
(2)考虑对微波器件技术原理和性能参数的熟悉程度
(3)是否独立完成微波电路各部分的结构设计,参数计算,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满分30分 课程目标
1
(1)考查仿真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
(2)考查模型的材料、尺寸是否与设计方案一致
(3)考查仿真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满分30分 课程目标
2 说
(1)设计说明书中应该根据查阅的资料给出微波电路的设课程目标
1 明10计方案。
课程目标
2 书
(2)设计说明书中电路图结构和参数必须有详细分析和计课程目标
3 考核建议依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算,文字叙述有条理,层次段落要分明,文图都要清晰、工整。
(3)设计说明书中要有系统仿真结果,或者实物运行的结果。
(4)根据说明书撰写内容和规范性进行评分,满分为30分。
(1)考查学生答辩报告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陈述
(2)根据学生答辩报告内容和报告过程情况进行评分与答20
(1)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课程目标
3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辩
(2)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思辩能力进行评分,满分为20分。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D0、E0和F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查阅文献、说明书、图纸、答辩报告和问题答辩的目标分值。
A、B、
C、D、E和F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查阅文献、说明书、图纸、答辩报告和问题答辩的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目标支撑环节 分值 课程目标1查阅文献B0 学生平均得分
B 达成度计算示例课程目标1达成度=
B B0 说明书 C0 课程目标
2 图纸 D0 课堂表现A0 课程目标3答辩报告E0 问题答辩F0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100 CDAEF A+B+C+D+E+
F 课程目标2达成度= 课程目标3达成度=A+EFA0+E0+F0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ABCDE
F = 100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无 参考资料:
1.刘学观,郭辉萍.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雷振亚.射频/微波电路导论.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九、持续改进 《电磁场与电磁波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5020课程中文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I课程英文名称:icFieldandWaveI学分/学时:2.5/4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等后续课程: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移动通信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2年级本科生执笔人:陈晓辉课程负责人:陈晓辉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电磁场与电磁波I》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电磁学经典理论课,它不仅是许多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许多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基础和生长点。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物理本质和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电磁问题的分析与求解能力、用电磁理论解决通信应用问题的能力。
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认识电磁现象的物理本质,利用电磁学的基本物理量、物理定律,建立电磁场问题的数学模型。
课程目标
2.掌握电磁场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具备对简单电磁问题的求解能力。
课程目标
3.实现从物理原理到工程应用的过渡,为后续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提供电磁学解释。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1-2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具备解决基本通信工程专业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电磁问题进课程目标2行分析与求解。
毕业要求
4.研究 4-3能够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对电磁问题课程目标3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教学内容号11.矢量分析 教学要求
(1)掌握矢量基本运算; 推荐教学对应的学时方式课程目标 2讲授课程目标
1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1)矢量代数、正交坐标系
(2)
(2)标量场的梯度、矢量的通量-
(3) 散度
(4) (散3)场矢量的环流-旋度、无旋场与无
(5)
(4)拉普拉斯运算与格林定理、亥 姆霍兹定理 了解矢量微分元;掌握标量场的梯度;掌握矢量场的散度、旋度;掌握亥姆霍兹定理。
推荐教学对应的学时方式课程目标
2.电磁场的基本规律
(1)要求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电流连续性方程;
(1)电荷守恒定律、真空中静电场 的基本规律
(2)掌握静电场的散度、旋度方程;
(2)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基本规律
(3)掌握恒定磁场的散度、旋度方程 2
(3)媒质的电磁特性
(4)掌握媒质的电磁参数和物态方程;
8
(4)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麦
(5)掌握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概念 克斯韦方程组
(5)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6)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和边界条件。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3.静态电磁场
(1)静电场分析——静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电位函数
(2)静电场分析——静电场的能
(1)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方程、电位函数、电场能量; 3量
(3)、恒导定电磁煤场质分中析的—恒—定恒电定场磁分场析((23))掌掌握握恒恒定定电磁场场基基本本方方程程;、矢量磁位、
4 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矢量磁位标量磁位、磁场能量。
和标量磁位
(4)恒定磁场分析——电感、恒定 磁场的能量
(1)掌握波动方程的推导;电磁场的位函
4.时变电磁场 数;
(1)波动方程、电磁场的位函数
(2)掌握电磁能量守恒定律; 4
(2)电磁能量守恒定律、唯一性定 10 理
(3)掌握时谐电磁场的复数表示、复矢量
(3)时谐电磁场 的麦克斯韦方程、亥姆霍兹方程、能量密 度。
5.均匀平面波在无界空间中的传
(1)掌握均匀平面波在理想介质中的传播 播 特性; 5((12))理电想磁介波质的中极的化均匀平面波
(2)掌握极化的概念;
6
(3)均匀平面波在导电煤质中的
(3)掌握均匀平面波在导电媒质中的传播 传播、色散与群速 特性。
6.均匀平面波的反射与透射
(1)掌握均匀平面波对分界平面的垂直入 6
(1)均匀平面波对分界平面的垂射;
2 直入射
(2)均匀平面波对多层介质分界
(2)了解均匀平面波对多层介质分界平面 讲授课程目标
2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1讲授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1讲授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学时方式课程目标 平面的垂直入射 的垂直入射特性。
7.实验 必开实验: 必开实验:
(1)理解位移电流概念;
(1)位移电流验证实验
(2)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和作用;
(2)电磁波感应器的设计与制作
(3)了解电磁波的空间传播特性;通过对
(3)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 电磁波波长、波幅、波节、驻波的测量进 7
(4)电磁波的极化实验 一步认识和了解电磁波; 12
(4)通过实验加深对电磁波极化特性的 选开实验: 理解和认识。
(1)电基本阵子辐射特性分析实选开实验: 验
(1)通过仿真实验了解电基本阵子辐射特 性。
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结合课外学习的教学方法。
(1)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数学推导过程既抽象又复杂,同时还要兼顾理论原理与实际系统的结合。
本课程拟采用多媒体PPT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增加课堂信息。
同时扩展基本原理与实际系统结合相关内容,以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意阐明数学演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和在实际系统中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针对课堂一些典型问题、疑难问题以及应用,安排相应实验教学,有利于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下一阶段专业课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实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课外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文献检索和综合整理、以及Matlab等常用仿真工具的学习和应用,充分理解课堂中讲授的通信相关基本概念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
并通过Matlab仿真构建简单电磁分析平台,加深课堂内容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理解。
(4)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新颖的开放式课后作业,开展案例学习,通过研讨课环节,对前3个环节进行总结。
(5)课外学习要求:1)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定律。
预习中认真思考,以便带着问题更主动地听课。
2)课后复习。
复习时应阅读参考教材,对相关定理、重要的演算过程自主进行推导、消化。
认真整理课堂听课笔记。
3)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以本大纲所列参考资料为主。
4)认真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主动进行文献检索整理,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
六、课程考核方法 对课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关注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深度、实验测试环节的独立性和正确性、研讨课环节的参与积极性进行重点考察。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
期末成绩占70%,采用开卷考试形式。
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本课程的考核用于检验学生的投入和学习成果。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分值和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建议 依据 分值 课堂表现 平时30成绩 作业成绩 实验成绩 考核/评价细则 20
(1)根据课堂出勤、纪律和回答问题等情况打分;
(2)满分20分。
(1)一共9次作业;40
(2)每次作业成绩采用百分制;
(3)作业未交记为0分。
(1)一共6次实验;40
(2)每次实验成绩采用百分制;
(3)实验未做记为0分;
(4)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70%和30%。
期末70考试 100
(1)开卷考试(2小时);
(2)考试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对应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和E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
其中:B01和B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目标分值;C01和C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实验成绩目标分值;E01、E02和E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
字母
A、B、C和E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学生平均得分。
其中:B1和B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学生平均得分;C1和C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 标2和课程目标3的实验成绩学生平均得分;E1、E2和E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支撑环节课堂表现作业成绩期末考试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 目标分值A0B01E01B02C01E02C02 E03 学生平均得分AB1E1B2C1E2C2 E3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100 A+B+C+
E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1达成度=AB1E1A0B01E01 课程目标2达成度=B2C1E2B02C01E02 课程目标3达成度=C2E3C02E03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ABCE100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谢处方.电磁场与电磁波(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资料:
1.WilliamHayt,JohnBuck.Engineeringics.McGraw-Hill,20102.徐立勤,曹伟.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九、持续改进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平时考核情况以及学生、教学督导、毕业生问卷反馈等信息,及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实验内容将作相应的调整。
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以及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
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先进的考核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期末考试将逐步过渡到形式灵活的半开卷笔试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微波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5070课程中文名称:微波技术课程英文名称:MicrowaveTechnology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磁场与电磁波
I,电路分析,高频电子线路等后续课程:天线与电波,移动通信,微波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3年级本科生执笔人:陈晓辉课程负责人:陈晓辉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通信原理I》是一门系统阐述微波信号传输与变换基本原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对微波传输系统与微波元器件的建模、分析、设计、仿真和研发能力,是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将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应用于分析微波传输系统的能力,针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系统方案和关键部件设计的能力,在通信技术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电磁结构仿真开发工具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
1.掌握微波的概念及特点、均匀传输线理论及圆图的应用、常用微波传输线导行波模式和传输特性、微波网络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
2.利用微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理解常用的微波元件的工作原理,掌握其主要特性、技术参数。
课程目标
3.熟悉简单微波元件的一般性设计方法,了解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微波元件设计的过程,分析、优化设计结果。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微波传课程目标1输线的模型,并进行分析。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3-1针对常规的工程问题,能够根据特定需求,提出可行的解决方课程目标
2 解决方案 案。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5-2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工具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 测与模拟的局限性。
课程目标
3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学时方式课程目标
1.绪论
(1)掌握微波的概念及其特点; 1
(1)微波的基本概念
(2)了解无线电频谱、射频微波工程中的
2
(2)射频微波工程中的基础常识基础常识等。
(3)射频微波工程应用举例 讲授课程目标
1 2.传输线理论
(1)掌握传输线的基本概念,传输线分布
(1)均匀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参数等效电路的建立和传输线方程的求
(2)传输线阻抗与状态参量解; 2
(3)无耗传输线的状态分析
(2)掌握均匀无耗传输线不同工作状态的10
(4)传输线传输功率、效率与损耗分析;
(5)Smith圆图
(3)能熟练运用圆图对传输线的相关问题 求解。
讲授课程目标
1 3.阻抗匹配3
(1)阻抗匹配的基本原理
(2)集总参数匹配电路设计
(3)分布参数匹配电路设计
(1)理解阻抗匹配的概念,掌握阻抗匹配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8
(2)掌握简单匹配电路设计的方法。
课程目标1讲授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4.波导和集成传输线
(1)导波原理4
(2)矩形波导
(3)圆形波导
(4)波导的激励与耦合
(5)微波集成传输线
(1)掌握导行波电磁场分布的一般通解形式;
(2)掌握按纵向场分量分类的不同传输波型的电磁场分布特性;
(3)掌握常用微波传输线(矩形波导、圆波8导、同轴线、带状线和微带线等)的结构特点、传输特性、电磁场分布特性和“场”分析方法;
(4)了解微带线的设计方法。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3 5.微波网络基础
(1)理解微波网络的基本概念;
(1)等效传输线
(2)了解微波均匀传输线和元件等效成网
(2)单口网络 络的原理; 5
(3)双端口网络的阻抗与转移矩
(3)熟练掌握常用的二端口网络五种矩阵10 阵 参量的特性、相互关系与应用;
(4)散射矩阵与传输矩阵
(4)熟悉基本单元电路矩阵参量的求解;
(5)多端口网络的散射矩阵
(5)掌握网络(元件)的工作特性与网络参
(6)网络参数的测量 量的关系。
课程目标1讲授课程目标
2 66.微波元器件
(1)掌握微波元件的主要类型; 6讲授课程目标
1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学时方式课程目标
(1)连接匹配元件
(2)功率分配与合成器件
(3)微波谐振器件
(4)微波铁氧体器件 理解各种终端元件、连接元件、衰减器、
(2)移相器和微波铁氧体元件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
(3)掌握功率分配器、匹配双
T、定向耦合器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工作特性。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必开实验:
(1)了解Smith圆图的原理和作用;会使 用Smith圆图计算软件WinSMITH分析问
7.实验题; 必开实验:
(2)了解基本的阻抗匹配理论以及匹配电
(1)Smith圆图原理、软件及验证路的设计方法;学会使用WinSMITH进行 实验 匹配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2)基于Smith圆图的匹配电路设选开实验: 7计与分析
(1)了解基本阻抗匹配理论及阻抗变换器12 选开实验: 的设计方法;利用实验模组实际测量以了
(1)匹配理论测量实验 解匹配电路的特性;通过硬件电路的测
(2)传输线S参数测量实验 试,使学生能对阻抗匹配参数特性有更加 深入的理解;
(2)了解传输线的基本原理与测量方法; 实际测量模组,了解传输线特性;通过硬 件电路测试,使学生能对传输线的特性产 生感性认识; 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结合课外学习的教学方法。
(1)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数学推导过程既抽象又复杂,同时还要兼顾理论原理与实际系统的结合。
本课程拟采用多媒体PPT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增加课堂信息。
同时扩展基本原理与实际系统结合相关内容,以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意阐明数学演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和在实际系统中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针对课堂一些典型问题、疑难问题以及应用,安排相应实验教学,有利于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下一阶段专业课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实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课外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文献检索和综合整理、以及HFSS等常用仿真工具的学习和应用,充分理解课堂中讲授的通信相关基本概念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
并通过HFSS仿真构建简单电磁分析平台,加深课堂内容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理解。
(4)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新颖的开放式课后作业,开展案例学习,通过研讨课环节,对前3个环节进行总结。
(5)课外学习要求:1)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定律。
预习中认真思考, 以便带着问题更主动地听课。
2)课后复习。
复习时应阅读参考教材,对相关定理、重要的演算过程自主进行推导、消化。
认 真整理课堂听课笔记。
3)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以本大纲所列参考资料为主。
4)认真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主动进行文献检索整理,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
六、课程考核方法 对课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关注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深度、实验测试环节的独立性和正确性、研讨课环节的参与积极性进行重点考察。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
期末成绩占70%,采用开卷考试形式。
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本课程的考核用于检验学生的投入和学习成果。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分值和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建议 依据 分值 课堂表现 平时30成绩 作业成绩 实验成绩 考核/评价细则 20
(1)根据课堂出勤、纪律和回答问题等情况打分;
(2)满分20分。
(1)一共9次作业;40
(2)每次作业成绩采用百分制;
(3)作业未交记为0分。
(1)一共6次实验;40
(2)每次实验成绩采用百分制;
(3)实验未做记为0分;
(4)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70%和30%。
期末70考试 100
(1)开卷考试(2小时);
(2)考试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对应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和E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
其中:B01和B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目标分值;C01和C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实验成绩目标分值;E01、E02和E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
字母
A、B、C和E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学生平均得分。
其中:B1和B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学生平均得分;C1和C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实验成绩学生平均得分;E1、E2和E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支撑环节课堂表现作业成绩期末考试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 目标分值A0B01E01B02C01E02C02 E03 学生平均得分AB1E1B2C1E2C2 E3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100 A+B+C+
E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1达成度=AB1E1A0B01E01 课程目标2达成度=B2C1E2B02C01E02 课程目标3达成度=C2E3C02E03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ABCE100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刘学观,郭辉萍.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参考资料:
1.雷振亚.射频/微波电路导论.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DavidM.Pozar.MicrowaveEngineering(4thedition).JohnWileySons,Inc.,1990
九、持续改进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平时考核情况以及学生、教学督导、毕业生问卷反馈等信息,及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实验内容将作相应的调整。
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 模仿到主动设计以及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
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先进的考核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期末考试将逐步过渡到形式灵活 的半开卷笔试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0090
课程中文名称: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英文名称:GraduationProject(Thesis)学分/学时:12/13周(合计312学时)先修课程: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后续课程:无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专业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教育环节。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训练。
在实践中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同时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达到如下目标:课程目标
1.能够运用本专业学习涉及到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设计过程的影响因素,证实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课程目标
2.对通信系统进行数学建模,掌握工程常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机软件设计、编程、调试、测试及分析的能力。
课程目标
3.具备制订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能够对仿真、实验等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
4.具有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课程目标
5.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工程角度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课程目标
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表达、写作及交流能力。
课程目标
7.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识别解决复杂课程目标1通信工程专业问题的多种方案和选择。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解决3-2能够对可行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社会、健康、安全性、法律、课程目标
2 方案 文化及环境等综合因素评估,并改进设计方案。
毕业要求
4.研究 4-3能够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及通信专业知识,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实验结论,为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课程目标3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
5-2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课程目标
4 预测与模拟的局限性。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会 6-3理解通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特别是复杂工程应承担的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国家及公民安全、国家法律及地方法规、文化建课程目标5设等方面的责任。
毕业要求10.沟通 10-1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应用专业知识撰写报课程目标6告和设计文稿中、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12-2能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树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和课程目标7目标,并积极地予以实施。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
1.选题原则 指导下,独立完成所分⑴选题必须符合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只 担的设计课题的全部工有与信息与通信技术、信息与通信系统、通信电路 作,包括: 设计与过程分析、信号提取与分析方法等领域研究 ⑴通过调查研究和毕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同时课题要 业实习,收集和调查有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
关技术资料。
⑵在充分注意满足教学要求和对学生技能训练的 ⑵进行方案选择、系统前提下,尽可能结合生产需要选题。
课程目标
1 的性能分析以及参数的⑶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 课程目标
2 计算。
过努力可以完成为宜。
课程目标
3 1⑶根据课题的要求进⑷毕业设计课题,原则上一人一题,尽量避免一题312训练课程目标
4 行仿真实验调试、实物多做。
若几个人同做一个大课题,则应从严要求, 课程目标
5 制作等。
总体设计每个人都要做,然后在完成一部分独立的 课程目标
6 ⑷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设计任务。
课程目标
7 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⑸课题确定后,由系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审查批准。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⑹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应配备较高水平的指导教 全局观点、生产观点和师,完成较高水平的课题。
通过毕业设计,鼓励个 经济观点。
别“尖子”脱颖而出。
⑸正确撰写设计说明 书和毕业设计论文,学
2.对教师要求 会编制技术资料的方⑴提出课题,说明题目来源、目的、要求、主要研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法。
究内容及研究方式,实验类题目,还需说明现有技 术条件等。
对学生自选题目,经过调查后做出上述 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包说明。
括:
(2)拟定任务书,编写教学方案,制定指导计划和工 ⑴工程设计类 作程序。
包括:通信产品或通信
(3)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提出具体的要求,指定 电子产品的功能设计;主要参考资料和调查内容,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 通信产品或通信电子产关资料。
品的总体设计及结构设
(4)指导学生拟出论文提纲,审定学生的设计方案和 计;通信产品的动力与工作计划,指导学生探索合适的研究途径,培养学 驱动设计;通信电子产生形成正确的研究方法,并与之讨论、确定下一步 品的数据采集系统、测的方案。
试和监控系统、控制系
(5)在撰写论文、进行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 统的设计等。
作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
(2)工程技术研究类(含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 实验类) 出的有关问题,并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 包括:通信新产品、新造性。
设备的研制和开发;通
(6)对所指导的学生在写作设计(进行论文)期间的 信产品及设备静、动态思想、纪律、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负有管理教育的责 性能研究;通信产品及任。
设备精度测试和实验分
(7)由指导教师根据选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 析研究;通信领域的新务书》,明确分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日程。
理论及方法的实验研
(8)指导学生按要求正确规范地撰写毕业设计(论 究;通信设备、装备的文)说明书,对论文的摘要、关键词、正文等进行 优化设计与改进;通信全面审查,并写出评语(应含有对论文作者学风方 过程的优化分析;与通面的评价),给出预评成绩。
信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工
(9)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应作详细记录 程计算、系统参数识别、(10)指导教师应每周指导学生一次,并检查工作进度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和质量。
在业务指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 曲线拟合等。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创新的精神。
(3)软件工程类(含论文 类)
3.对学生要求 包括:通信电子产品的
(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认真、严肃地完成毕 计算机辅助设计;通信业设计(论文)任务; 产品的计算机辅助制
(2)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定期向指导教 造;通信产品的计算机师汇报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并撰写毕业设计(论 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等。
文)日志;
(3)严格遵守纪律,每周在集中指定时间和地点与指 导教师进行交流,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
因事或因病不能做到的,要事先向指导教师和学院 (系)请假;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4)节约材料,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离开工作现场时关闭电源、水源;
(5)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认真撰写设计说明书(论文),按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6)学生无故缺席毕业设计(论文)时间累计达到毕业设计(论文)总时数三分之一的,指导教师有权中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7)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出现抄袭、雷同、伪造数据、请人代写等现象,如经查实将按学生违纪处分办法处理。
(2)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不得弄虚作假和抄袭、拷贝他人的成果,否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不及格论处。
(8)实验及调研时,要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有关部门规定。
五、课程教学方法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实行导师负责制。
每个导师必须对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活动负责。
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能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指导教师的基本工作包括:
1、提出选题报告,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确定设计题目,拟定设计任务书,收集资料,准备实验设备。
2、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
对学生设计或实验方案的选择、对设计方法与理论分析、数据处理与结论等认真检查,掌握学生设计进度,定期进行答疑和抽查,帮助学生完成设计内容。
对不认真进行毕业设计和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及时帮助和教育,及时处理。
3、重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检查学生毕业论文格式是否合格,结构和条例是否清晰。
向答辩委员会提供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水平、毕业论文质量及应用价值等方面的评语、建议和意见。
督促学生做好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5、将毕业论文整理归档。
另一方面,毕业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锻炼工作能力的机会,同时对学生的工作也提出了以下要求:
1、学生本人要对毕业设计质量负责,有高度责任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争取优异成绩。
2、学生在接到设计任务书后,应向指导教师提交课题调研提纲。
3、在课题调研的基础上,编写开题报告,制定详细的设计步骤和时间进度。
4、主动接受教师的检查与指导,定期向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
5、独立完成设计任务,严禁抄袭他人设计成果。
毕业设计(论文)的大致时间安排及程序如下: 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为16周(包括3周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整个工作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时间分配及工作进程如下:
1.准备与动员阶段该阶段主要用于指导教师的准备工作,基本不占用学生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进行。
2.实际工作阶段这一阶段是毕业设计的实质性工作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资料翻译、方案拟定、设计、计算与研究以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等全部工作,计划占用毕业设计时间的92%。
3.评阅、答辩与考核阶段该阶段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及所提供文档进行审阅、评阅及答辩阶段,计划占用毕业设计时间的8%。
(1)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收齐学生的毕业设计全部资料,并在两天之内进行认真审阅,写出评语,根据评分标准客观地打出指导教师成绩;
(2)评阅教师在两天之内根据学生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资料、综合写出评阅教师评语,并打出评阅教师成绩;
(3)答辩委员会(小组)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辩,写出答辩评语,并给出答辩成绩;
(4)最终根据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委员会(小组)给出的成绩,按规定的权重比例给出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并考虑各答辩小组的成绩平衡,保证毕业设计成绩优秀者不超过毕业设计人数的20%,中等、及格、不及格不低于20%。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以检验所支持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
考核的环节包括导师考核(占30%)、论文评阅人考核(占30%)和答辩小组考核(占40%),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建议 依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对应目标 选题 10
(1)选题主要依据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符合度,选题的意义 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工作量 50与价值,选题的难度、深度及广度进行评价; 10
(2)知识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软件编制、仿真成果的质量,综合 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工程推理、分析能力,工程设计 10能力,是否得出有效的结论等进行评价; 目标
1 设计(学术)10
(3)工作态度包括:学习态度,有效管理时间,拓展知识、团队协作、目标
2 导师 水平与创意 终身学习能力; 目标
3 考核30
(4)根据设计(论文)完成工作量情况进行评价。
目标
4
(5)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主要从设计过程有没有提出独到的见解及目标
5 新意等进行评价。
目标
6 写作水平
(6)写作水平主要从设计报告书内容充实,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性、目标710论述层次、文字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洁,是否按照毕业要求格式 进行撰写等进行评价;
(7)导师考核按10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项成绩之和再乘权重系数作 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考核 建议 依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对应目标 选题 10
(1)选题主要依据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符合度,选题的意义 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工作量 50与价值,选题的难度、深度及广度进行评价; 10
(2)知识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软件编制、仿真成果的质量,综合 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工程推理、分析能力,工程设计 10能力,是否得出有效的结论等进行评价; 目标
1 设计(学术)10
(3)工作态度包括:学习态度,有效管理时间,拓展知识、终身学习目标
2 评阅 水平与创意 能力; 目标
3 人考30核
(4)根据设计(论文)完成工作量情况进行评价。
目标
4
(5)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主要从设计过程有没有提出独到的见解及目标
5 新意等进行评价。
目标
6 写作水平
(6)写作水平主要从设计报告书内容充实,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性,目标710论述层次,文字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介,是否按照毕业要求格式 进行撰写等进行评价;
(7)评阅人考核按10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项成绩之和再乘权重系数 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准备情况10
(1)根据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实物,是否有高质量答辩提纲及演示 陈述情况20文件等进行评价; 回答问题60
(2)陈述情况主要针对是否理解掌握设计内容,陈述是否得当,重点目标
1 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练、准确,表述是否流畅进目标
2 答辩 行评价。
目标
3 小组40
(3)是否能够准确回答各相关问题,思维是否敏捷,逻辑是否严密,目标
4 考核 以此反映出是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进行评价。
目标
5 语言和仪态10
(4)从是否有效应用语音技巧(音量、清澈、抑扬顿挫),仪态端庄是目标
6 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举止是否得体等方面进行评价。
目标
7
(5)答辩小组考核成绩100分,以答辩小组的评价成绩乘以其在总评 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
(6)主要考查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值计算的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所示。
字母A0、B0和C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导师考核、 评阅人考核及答辩小组考核的目标分值,
A、B和C则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导师考核、评阅人考核及答辩小组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
目标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导师考核 A0 目标1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1达成度=AB
C A0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2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2达成度=AB
C A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3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3达成度=AB
C A0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4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4达成度=AB
C A0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5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5达成度=AB
C A0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6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6达成度=AB
C A0B0C0
C 导师考核 A0 目标7评阅人考核 B0 答辩小组考核 C0
A B 目标7达成度=AB
C A0B0C0
C 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100 A+B+
C 总目标达成度=AB
C 100
八、几点说明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由指导教师申报,系组织审定,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于毕业设计前发给学生。
2.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打印、装订请参阅《安徽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九、持续改进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根据通信行业的最新发展,适当调整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向和内容。
(2)多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2)》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5062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2)课程英文名称:BasicTrainingofEngineeringSoftware
(2)学分/学时:2/2周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I》、《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后续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I》、《信息理论与编码》、《移动通信》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专业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2)》是针对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以基于Matlab的现代科学计算、工程计算和图形绘制作为教学内容,包括:Matlab开发环境、基本命令、运用Matlab语言在多项式运算、符号运算、程序设计方法、M文件的运用、Simulink仿真基础以及Simulink在通信系统仿真等方面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课程目标
1.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程,能够运用Matlab语言工具快速实现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的算法思想,完成算法的仿真,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
课程目标
2.熟练掌握Matlab语言的语法规则,Matlab软件,以及Simulink仿真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课程目标
3.了解Matlab语言工具在通信领域中的相关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严谨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劳动意识、群体意识等。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2-4能够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通信领域的实验、设计课程目标1及生产途径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5-1理解和掌握各种先进的通信系统软件设计语言及其编译技术,课程目标
2 工具 掌握硬件设计与调试的现代工具。
毕业要求
9.个人和团9-2在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工程背景下,能够主动承担个体、团队成课程目标
3 队 员和负责人对应的角色。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学时方式 对应的课程目标
(1)了解Matlab语言的发展历
1.Matlab操作环境熟悉程;
(1)Matlab语言的发展历程;
(2)了解Matlab语言的强大功
(2)Matlab功能和技术特色; 能和技术特色;
(3)Matlab软件的操作环境,认识命令窗口、
(3)熟悉Matlab软件的操作环 内存工作区窗口、历史命令窗口; 境,认识命令窗口、内存工作
(4)使用format命令调整命令窗口的数据显区窗口、历史命令窗口; 示格式;
(4)会使用format命令调整命 讲授; 1
(5)使用who和whos命令查看内存变量信令窗口的数据显示格式; 6训练课程目标
3 息;
(5)会使用who和whos命令查
(6)定制工作环境; 看内存变量信息;
(7)编写简单的M文件;
(6)能够定制自己的工作环境;
(8)将内存工作区中的变量保存到.mat文件
(7)会编写简单的M文件; 的方法;
(8)掌握将内存工作区中的变
(9)Matlab软件的帮助。
量保存到.mat文件的方法;
(9)学会查看帮助文档和使用 在线查询功能。
2.Matlab的数学运算
(1)变量和矩阵的输入2
(2)数组与矩阵的创建
(3)矩阵运算与数组运算
(4)基本元素群运算
(5)向量与矩阵的特殊处理函数与技巧
(1)会使用变量和矩阵的输入,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掌握数组与矩阵的创建;
(3)掌握矩阵运算与数组运算;10
(4)掌握基本元素群运算;
(5)掌握向量与矩阵的特殊处理函数与技巧。
训练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1)掌握M脚本文件的编写规 则;
3.函数编写与程序设计
(2)掌握M函数文件的编写规
(1)M脚本文件的编写 则;
(2)M函数文件的编写
(3)掌握Matlab函数的调用机 3
(3)Matlab函数的调用机制 制;
8
(4)使用Matlab基本命令编制实现一些常用
(4)会使用Matlab基本命令编 工程算法的程序和函数 制实现一些常用工程算法的程
(5)Matlab程序的优化方法 序和函数;
(5)了解Matlab程序的优化方 法。
训练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4.MATLAB的图形功能
(1)熟练掌握二维图形的绘制 4
(1)二维图形的绘制方法
(2)一元函数图形的绘制方法 方法;8
(2)掌握一元函数图形的绘制
(3)三维曲线图和三维曲面图形的绘制方法。
方法; 训练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学时方式 对应的课程目标
(4)二元函数图形的绘制方法
(5)图形的标注
(6)图形中色彩的运用
(3)了解三维曲线图和三维曲面图形的绘制方法;
(4)了解二元函数图形的绘制方法;
(5)掌握图形的标注;
(6)了解图形中色彩的运用。
5.Simulink仿真应用
(1)Simulink的启动方法及其工作环境;5
(2)Simulink仿真各模块的功能;
(3)Simulink仿真各模块的功能;
(4)Simulink的仿真操作过程;
(5)Simulink仿真结果的存储及处理。
(1)熟悉Simulink的启动方法、各菜单和工具栏;
(2)掌握Simulink仿真各模块的功能;
(3)掌握Simulink仿真模块的8搭建方法;
(4)熟练掌握Simulink的仿真操作过程;
(5)掌握Simulink仿真结果的存储及处理。
训练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6.MATLAB/Simulink在通信专业相关的仿真
(1)掌握Simulink中关于通信 应用 系统各模块的应用方法;
(1)Simulink中关于通信系统各模块的应用方
(2)能够搭建简单的通信系统 法; 仿真模块; 6
(2)简单通信系统仿真模块的搭建;
(3)掌握Matlab编程和
8
(3)Matlab编程和Simulink图形仿真模块相结Simulink图形仿真模块相结合 合进行系统设计; 进行系统设计和仿真
(4)在M文件编程中实现Simulink仿真模块
(4)能够在M文件编程中实现 的调用。
Simulink仿真模块的再调用 训练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实践训练
(1)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本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过程采用积木方式,通过不同训练工种组合,完成阶段教学任务。
(4)教学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5)对某些知识点中难度较高的设计,由指导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
2.过程管理与资料记录
1.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每天必须到教室指导两小时以上,以便随时解决学生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2.对学生严格管理,实行签到制,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不在教室,将得不到成绩,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分阶段检查。
3.学生每天要填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天要填写指导记录表。
4.设计结束必须进行答辩,答辩至少有两位教师参加,并填写答辩记录表。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重点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以及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果和答辩成绩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占2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工作日志两个部分。
实训成果占50%,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两个部分。
答辩成绩占30%,主要包括:自我陈述情况和问题回答情况两个部分。
本课程的考核用于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深度、实验测试环节的独立性和正确性、研讨环节的参与积极性等。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分值和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建议 依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平时20%成绩设计50%成果答辩30% 课堂表现工作日志实验报告 课程论文自我陈述
(1)主要考查学生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50
(2)根据课堂出勤、训练纪律、设备保养、安全防护、环 境卫生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打分;
(3)满分为50分。
课程目标
3
(1)考察学生的工作进度以及自我调节和统筹的能力;50
(2)根据学生工作日志的科学性、完整性以及详细程度进 行打分;
(3)满分为50分。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3
(1)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设计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根据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程序代码分析、数学仿真模型50以及相关的程序运行结果进行评分;
(3)每份实验报告成绩采用百分制单独评分;
(4)实验报告未交记为0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按比例折算后,作为实验报告成绩;
(5)满分为50分。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1)课程论文内容可以涉及Matlab软件的基本原理和操 作方法;Matlab语言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Matlab/Simulink仿真系统的设计实现及其优化方法等。
课程目标
1 50要如实反映训练成果,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和论证,课程目标
2 层次段落要分明,图文公式要清晰、工整; 课程目标
3
(2)根据课程论文中文字叙述的条理性、准确性、规范性 和科学性进行评分;
(3)满分为50分。
50
(1)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陈述组织的条课程目标
2 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课程目标
3
(2)根据学生口头陈述的实验内容和陈述过程情况进行 评分;
(3)满分为50分。
成绩
(1)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严谨性,以及运用所学 问题回答 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0
(2)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严谨性和思辨能力进行 评分;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3)满分为50分。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D0、E0和F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工作日志、实验报告、课程论文、自我陈述情况和问题回答情况的目标分值。
其中:B01和B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3的工作日志目标分值;C01和C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实验报告目标分值;D01、D02和D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课程论文目标分值;E02和E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自我陈述情况目标分值;F01和F0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问题回答情况目标分值。
字母
A、B、
C、D、E和F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工作日志、实验报告、课程论文、自我陈述情况和问题回答情况的实际平均得分。
其中,B1和B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3的工作日志学生平均得分;C1和C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实验报告学生平均得分;D1、D2和D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课程论文学生平均得分;E2和E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的自我陈述情况学生平均得分;F1和F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的问题回答情况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工作日志 B01 课程目标1实验报告C01 课程论文 D01 问题回答 F01 B1 C1 课程目标1达成度 D1 =B1C1D1F1BCD
F 01 01 01 01 F1 课程目标2实验报告 C02 C2 课程目标2达成度 课程论文 D02 D2 课程目标
3 自我陈述问题回答课堂表现工作日志课程论文自我陈述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E02 E2 =B2C2D2E2F2 F02 F2 B02C02D02E02F02 A0
A B03 B3 课程目标3达成度 D03 D3 =AB3D3E3ABD
E 0 03 03 03 E03 E3 A+B+C+D+E+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00
F =ABCDE
F 100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曹弋.Matlab教程及实训(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张化光,刘鑫蕊,孙秋野.MATLAB/SIMULINK实用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参考资料:
1.张志涌.精通Matlab6.5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2.苏晓生.掌握Matlab6.0及其工程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吴天明,谢小竹,彭彬.Matlab电力系统设计与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4.范影乐,杨胜天,李轶.Matlab仿真应用详解.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5.王晶.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九、持续改进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2)》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根据通信行业的最新发展,适当调整MATLAB软件实训和应用的内容。
(2)多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实验内容将作相应的调整。
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以及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
(3)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1010课程中文名称:认识实习课程英文名称:CognitionPractice学分/学时:1/1周先修课程:《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基础》、《工程训练I》后续课程:《通信原理》、《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验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认识实习》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已进行过工程训练,并已学完基础课,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时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对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使用到的相关技术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努力的方向,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通过认识实习,让同学们有机会较广泛地接触现场人员,学习社会生活,在技术和思想上都有所收获,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
1.了解通信行业的特性,以及信息化、数据化、宽带化等相关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课程目标
2.能够理解通信工程实践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健康的影响。
课程目标
3.能够理解通信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
课程目标
4.能够将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应用到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中,并能够就相关问题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课程目标
5.理解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掌握通信工程项目设计流程和管理方法。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6-3理解通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特别是复杂工程应承担的社会发展、会人类健康、国家及公民安全、国家法律及地方法规、文化建设等方面课程目标
1 的责任。
毕业要求
7.环境和可7-1能够理解通信工程专业领域中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课程目标
2 持续发展 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8-2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课程目标3业道德。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0.沟通10-2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课程目标
4 毕业要求11.项目管11-1具备工程管理的基本理念,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成本效益课程目标
5 理 评估方法。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1.准备与动员
(1)实习动员,布置实习任务,强调注意事
(1)熟悉实习任务,明确实习内容 项 和要求 课程目标
1 1
(2)熟悉设计任务,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
(2)了解给定零件用途,掌握零件1天讲授课程目标
2
(3)阅读有关企业技术资料,了解实习企业结构特点 自学课程目标
3 生产状况
(3)拟定出工作计划
(4)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明确并拟定生产
(4)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 实习工作计划
2.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实习
(1)参观企业整个生产流水线和作业现
(1)了解通信相关术语,认识通信 场,并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介绍企业的技术在汽车工业生产中重要地位。
课程目标
1 2生产经营及相关情况
(2)认识并了解常用通信加工设备1天现场课程目标
2
(2)了解产品从零部件加工到产品综合的的名称和作用。
教学课程目标
3 一般流程。
(3)认识企业一般的生产过程。
课程目标
4
(3)了解常用的生产、加工设备
(4)了解车间生产组织形式
3.芜湖易来达雷达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1)了解毫米波雷达的研发、生产
(1)了解毫米波雷达的研发流程 和销售过程 课程目标
1 3
(2)了解毫米波雷达的生产制作过程
(2)认识常用的雷达生产设备的名1天现场课程目标
2
(3)了解毫米波雷达的测试和出厂销售过称和作用 教学课程目标
3 程
(3)认识车间的一般布局和生产管 课程目标
4
(4)了解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模式 理的特点。
4.南京军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1)认识新能源汽车三电控制器
(1)了解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MCU的研(包括:电机控制器MCU、电池 发和生产过程 管理系统BMS、整车控制器VCU) 课程目标
1
(2)了解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 现场课程目标
2 4的研发和生产过程
(2)认识信息技术在现代化装配车1天教学课程目标
3
(3)了解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器VCU的间的应用 课程目标
4 研发和生产过程
(3)认识到团队合作在产品生产的 课程目标
5
(4)了解现代化装配车间的信息管理技术作用 应用
(4)了解通信技术在装配生产线上
(5)参与企业的生产安装、调试工作,并的应用 对对应产品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5)认识现代测量工具在产品生产 中的应用 55.撰写实习报告,答辩
(1)撰写实习报告
(2)完成答辩 1天自学课程目标4答辩课程目标
5 五、课程教学方法
1.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每天必须和学生一起进厂实习并指导,以便随时解决学生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2.对学生严格管理,实行签到制,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不参加实习,将得不到成绩,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分阶段检查。
3.学生每天要填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天要填写指导记录卡。
4.实习结束必须进行答辩,答辩至少有两位教师参加,并填写答辩记录卡。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手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
考核的环节包括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总评成绩分为百分制,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建议依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实习50
(1)每天至少对每人考核一次; 课程目标
2 表现
(2)每次考核按5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考勤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实习20根据学生最终上交实习日记评分,满分20分,取各次 日记 实习日记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实习30
(1)考查学生对生产全过程所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报告
(2)此环节成绩以百分计,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
4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的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所示。
字母A0、B0和E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目标分值,
A、B和E则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每天由指导教师评定。
λ11、λ12、λ13;分别表示对于目标1的实现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的系数;λ21、λ22、λ23;分别表示对于目标2的实现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的系数;λ31、λ32、λ32;分别表示对于目标3的实现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的系数;λ41、λ42、λ43;分别表示对于目标4的实现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的系数;λ51、λ52、λ53;分别表示对于目标5的实现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的系数。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1实现日记 B0 实现报告 E0
A B 课程目标1达成度=11A12B13E 11A012B013E0
E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2实现日记 B0 实现报告 E0
A B 课程目标2达成度=21A22B23E 21A022B023E0
E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3实现日记 B0 实现报告 E0
A B 课程目标3达成度=31A32B33E 31A032B033E0
E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4实现日记 B0 实现报告 E0
A B 课程目标4达成度=41A42B43E 41A042B043E0
E 课程目标
5 实习表现实现日记实现报告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A0
A B
B 课程目标5达成度=51A52B53E
0 51A052B053E0 E0
E 100 A+B+E课程总目标达成度=AB
E 100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无
九、持续改进 《认识实习》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应用为重点,让学生对通信行业和产业,以及通信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根据通信行业的最新发展,适当调整参观学习的企业单位,以及参观学习的内容。
(2)多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对通信行业和产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5010课程中文名称:生产实习课程英文名称:ProductivePractice学时/学分:3/3周(合计72学时)先修课程:《工程训练II》、《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The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MCU(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通信原理I》、《微波技术》后续课程:《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生产实习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已进行过工程训练,并已学完基础课,基本学完专业基础课和已经开始专业课学习之际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生产实习对于培养学生巩固所学理论,接触了解社会和我国国情,获得生产实际知识,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等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生产实习要求达到如下目标:课程目标
1.了解通信企业组织生产特性,熟悉先进的通信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在通信企业的应用特征,使通信基础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展,了解通信行业法规等。
课程目标
2.了解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观察通信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处理过程,建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
3.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学会正确估计自己和他人,提高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熟悉通信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安全生产措施,自觉遵守通信行业职业道德和规范。
课程目标
4.提高运用科学规范语言表述通信领域相关问题能力,并将这一能力应用于撰写技术文稿、技术交流中。
课程目标
5.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情况,熟悉通信系统设计流程和管理方法,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3-2能够对可行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社会、健康、安全性、法律、文化课程目标
1 解决方案 及环境等综合因素评估,并改进设计方案。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6-1能够基于系统观点和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对复杂工程实践和问题解课程目标
1 会 决方案进行合理分析。
毕业要求
7.环境和可7-1能够理解通信工程专业领域中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课程目标
2 持续发展 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8-3具有自觉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规范,并承担相应课程目标3责任。
毕业要求10.沟通与10-1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与业界表述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应用专业知识撰写报告和设计文课程目标
4 稿中、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毕业要求11.项目管11-2能够在跨学科背景下,对工程管理原理与成本效益评估方法进行课程目标
5 理 合理应用。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1.准备与动员 ⑴实习动员,布置实习任务,强调注意 事项 ⑴熟悉实习任务,明确实习内容和 1⑵熟悉设计任务,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要求;⑶阅读有关企业技术资料,了解实习企⑵拟定出工作计划; 1天讲授课程目标1训练课程目标
2 业生产状况 ⑶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
⑷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明确并拟定生 产实习工作计划
2.天线仿真设计与基本测试
(1)HFSS软件介绍
(2)HFSS建模基本操作
(3)HFSS仿真设置2
(4)HFSS结果查看与分析
(5)电基本振子仿真设计
(6)对称振子天线仿真设计
(7)矩形贴片天线仿真设计
(8)矩形波导仿真
(1)了解目前常用的仿真软件及其 各自的特点;
(2)培养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动手实 践的能力;
(3)掌握HFSS的基本功能、基本操 作,掌握利用HFSS进行天线设计 讲授课程目标
1 的基本流程; 4天训练课程目标
2
(4)利用HFSS进行对称阵子天线的 仿真设计,分析天线的频带特性和 方向图;
(5)了解微波信号源、网络分析仪、 测试电桥、频谱分析仪等天线基本 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
3.天线及射频通信企业实习
(1)观察射频通信设备的生产制造 现场课程目标
1 3
(1)观察天线、雷达、声呐及其他射频过程,并做相应记录; 3天教学课程目标
2 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
(2)观察射频通信设备的测试过程, 课程目标
3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2)观察射频通信设备的测试过程 并做相应记录;
(3)对给定射频通信设备进行测试和分
(3)对给定射频通信设备进行测试 析 和分析,并做相应记录。
4.通信终端设备生产企业实习
(1)观察通信终端设备的生产制造
(1)观察手机、电话等通信终端设备的过程,并做相应记录; 课程目标
1 4生产制造过程
(2)观察通信终端设备的测试过程,3天现场课程目标
2
(2)观察通信终端设备的测试过程 并做相应记录; 教学课程目标
3
(3)对给定通信终端设备进行测试和分
(3)对给定通信终端设备进行测试 析 和分析,并做相应记录。
5.通信服务提供商及通信运营企业实
(1)熟悉商用通信系统的运营过程, 习5
(1)观察商用通信系统的运营过程
(2)观察商用通信系统的管理过程 并做相应记录; 课程目标
4
(2)熟悉观察商用通信系统的管理3天现场课程目标
5 过程,并做相应记录; 教学
(3)观察商用通信网络的组成架构及相
(3)了解商用通信网络的组成架构 应的核心设备 及相应的核心设备,并做相应记录。
8生产实习总结和答辩 ⑴完成生产实习报告撰写;⑵完成答辩。
1天现场课程目标4教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要注重实践,学生实践时间较多,多利用时间加强实践环节学习,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1.实践训练
(1)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生产实习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生产实习过程采用积木方式,通过不同训练工种组合,完成阶段教学任务。
(4)教学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5)训练安全第
一,对某些工种中高难度的操作技术,由指导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
2.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生产实习课程中重要的主要授课环节。
主要内容为现场解决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技术要点,现场讲解与生产实际相关的技术基础知识。
根据学生从事生产实习的需要,到现场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技术。
3.工作日志与总结报告实习期间,学生需要记录详细的工作日志;实习结束时,学生需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并接受指导教师的答辩。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手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
考核的环节包括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总评成绩分为百分制,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建议依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课程目标 实习表现 课程目标
1
(1)每天至少对每人考核一次; 课程目标
2 50
(2)每次考核按5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考勤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课程目标
3 成绩。
课程目标
4 课程目标
5 实习日记 20根据学生最终上交实习日记评分,满分20分,取各次实习日记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
5 实习报告 课程目标
1
(1)考查学生对生产全过程所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程目标
2 30
(2)此环节成绩以百分计,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课程目标
5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的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所示。
字母A0、B0和E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目标分值,
A、B和E则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每天由指导教师评定。
课程目标支撑环节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1实习日记 B0 实习报告 E0
A AB
E B课程目标1达成度=A0B0E0错误!未
E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2实习日记 B0 实习报告 E0 实习表现 E0 课程目标3实习日记 B0 实习报告 E0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4实习日记 B0 实习报告 E0 实习表现 A0 课程目标5实习日记 B0 实习报告 E0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100 ABEEBEABEABE A+B+
E 找到引用源。
课程目标2达成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程目标3达成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程目标4达成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程目标5达成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ABE100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
1.李华主编.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2.宋铮,张建华.天线与电波传播[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九、持续改进 《生产实习》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根据通信行业的最新发展,适当调整生产实习的企业单位及实习的内容。
(2)多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尽可能让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35010课程中文名称:移动通信课程英文名称:MobileCommunication学分/学时:2.5/48先修课程:《通信原理Ⅰ》、《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I》、《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适用专业/开课对象:通信工程专业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移动通信》是一门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综合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实际应用。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各种类型,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讲述移动通信的一般原理与组网技术,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和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能分析和设计基本的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
1.深刻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移动组网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课程目标
2.培养学生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的能力。
课程目标
3.能够分析和设计一些基本的移动通信系统,并培养学生对于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1-3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解决复杂通信工程专业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3-1针对常规的通信工程问题,能够根据特定需求,提出可行的解课程目标
2 解决方案 决方案。
毕业要求
4.研究 4-3能够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及通信专业知识,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实验结论,为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
课程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1.绪论
(1)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3)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
(4)移动通信的概念、分类和特
(4)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 1征;势;4
(5)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
(5)了解无线频谱的规划,以及典型移动 趋势; 通信系统及工作频段;
(6)典型移动通信系统及工作频
(6)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及各种 段; 应用。
(7)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及其应 用。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1)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其中包括 无线电波的多种传播方式,移动通信中的 快衰落与慢衰落;
(2)了解链路分析和传播损耗,其中包括
2.移动信道的传播特征 了解衡量系统的关键参数,同时了解几种
(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传播预测模型;
(2)无线传播预测模型;
(3)掌握无线信道的模型、表征,以及分
(3)无线信道的模型、表征和分类; 类;
(4)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 2
(4)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谱勒频移,同时掌握其场强、概率分布及
4 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 功率谱密度;
(5)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噪声分类
(5)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 和特征以及对话音质量的综合影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 响; 性,包括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衰
(6)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落率与电平通过率、电平交叉率、平均衰 落周期与长期衰落、衰落持续时间以及衰 落信道的数学模型;
(6)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噪声分类和特 征以及对话音质量的综合影响;
(7)了解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3.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1)掌握移动通信的抗衰落技术和多址技
(1)移动通信的抗衰落技术和多术; 3址技术;
(2)掌握分集技术、均衡技术和信道编码
6
(2)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和语音技术; 编码技术;
(3)掌握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 讲授课程目标
3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3)移动通信的蜂窝覆盖技术;和空分多址技术;
(4)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配置方
(4)了解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和语音编码 法; 技术;
(5)移动通信的多信道共用技术;
(5)理解移动通信的蜂窝覆盖技术;
(6)移动通信的话务量和呼损的
(6)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配置方法; 计算方法。
(7)了解无线频谱的规划及第三代移动通 信的工作频段;
(8)掌握移动通信的多信道共用技术;
(9)掌握移动通信的话务量和呼损的计算 方法。
4.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
(1)掌握GSM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和
(1)GSM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网络功能; 和网络功能;
(2)熟悉GSM移动通信网各个网络子系
(2)GSM移动通信网各个网络子统的基本功能; 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GSM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情况;
(3)GSM移动通信网中信令系统
(4)掌握GSM移动通信网中信令系统的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基本概念和原理;
(4)GSM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 4切换和位置管理;换和位置管理;6
(5)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
(6)掌握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 特点,IS-95CDMA的蜂窝结构、点,熟悉正交Walsh函数、m序列、Gold 扩频调制方案、信道组成、功率控序列; 制方案等;
(7)掌握IS-95CDMA的蜂窝结构、扩频
(6)IS-95CDMA系统的软切换流调制方案、信道组成、功率控制方案等; 程;
(8)了解IS-95CDMA系统的软切换流程;
(7)IS-95CDMA的网络结构和协
(9)了解IS-95CDMA的网络结构和协议 议框架; 框架;
(8)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
(10)了解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5.第3代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1)掌握WCDMA、TD-SCDMA和
(1)WCDMA、TD-SCDMA和CDMA2000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和网 CDMA2000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络功能; 成和网络功能;
(2)熟悉WCDMA、TD-SCDMA和
(2)WCDMA、TD-SCDMA和CDMA2000移动通信网各个网络子系统 CDMA2000移动通信网各个网络的基本功能; 5子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WCDMA、TD-SCDMA和
6
(3)WCDMA、TD-SCDMA和CDMA2000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情况; CDMA2000移动通信网中信令系
(4)掌握WCDMA、TD-SCDMA和 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CDMA2000移动通信网中信令系统的基
(4)WCDMA、TD-SCDMA和本概念和原理; 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
(5)掌握WCDMA、TD-SCDMA和 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 课程目标1讲授课程目标
2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和位置管理。
6.移动通信网的监控与管理
(1)常见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以 及通信网的拓扑分析和流量与拥 塞控制;
(1)了解基本通信网络类型;
(2)常见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协
(2)掌握网络连通性的拓扑结构; 议分析和分析器的基本原理和网
(3)掌握大型信息网络拓扑和路由策略优 6络连通性的拓扑结构、大型信息网化;
6 络拓扑和路由策略优化、网络连通
(4)了解通信网络可靠性与网络流量分析 性问题的故障诊断; 的基本概念;
(3)互联网络连通性故障排除以
(5)了解网络流量和拥塞管理分析。
及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网络流量 的模型研究、网络流量和拥塞管理 分析。
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
2 7.移动通信网络优化
(1)掌握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概念和流
(1)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概念和程; 流程;
(2)掌握移动通信网络性能评估;
(2)移动通信网络性能评估;
(3)理解交换网络优化和无线参数优化;
(3)交换网络优化和无线参数优
(4)了解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关键问题分 7化; 析;
6
(4)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关键问
(5)理解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覆盖问 题分析:覆盖问题、干扰问题、掉题、干扰问题、掉话问题、切换问题和拥 话问题、切换问题和拥塞问题;塞问题;
(5)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具体案
(6)理解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具体案例分 例分析。
析。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8.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展望
(1)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方
(1)掌握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 向;
(2)掌握4G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关键技术; 8(2)4G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关键技
(3)理解WiMAX技术;
4 术;
(4)理解FDDLTE和TDDLTE的基本原
(3)WiMAX技术; 理和发展现状对比。
(4)FDDLTE和TDDLTE的基本 原理和发展现状对比。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
3
(1)Rummler多径衰落信道仿真;
(1)根据Rummler多径衰落信道特性,利
(2)Jake移动信道仿真; 用SystemView设计、搭建一个Rummler
(3)GSM接收机仿真; 多径衰落信道仿真模型,进一步观察、分 9
(4)无线局域网直序扩频系统;析该信道的特性;
6
(5)带有参考信号的直接序列扩
(2)根据Jake移动信道特性,利用 频系统。
SystemView搭建一个Jake移动信道仿真 (选作3个) 模型,进一步观察、分析该信道的特性; 实验课程目标
3 序教学内容号 教学要求 推荐教学对应的课学时方式程目标
(3)根据GSM接收机原理,利用SystemView设计、搭建一个GSM接收机系统仿真模型,计算、选择各个模块的参数,观察、分析各点的波形和频谱图,分析该系统的误码率传输等特性;
(4)根据无线局域网直序扩频原理,利用SystemView设计、搭建一个无线局域网直序扩频系统仿真模型,计算、选择各个模块的参数,观察、分析各点的波形和频谱图;
(5)采用参考信号直接序列扩频的方法,基于SystemView仿真实现UHF频段的带有参考信号的直接扩频系统,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结合课外学习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1)课堂上要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采用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分析。
(4)采用互动式教学。
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实验教学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更加深刻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移动通信方面的基本知识,移动通信信号的观察方法,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查阅有关表格的能力。
要求态度认真、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选做3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3.课外学习要求:
(1)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定律。
预习中认真思考,以便带着问题更主动地听课。
(2)课后复习。
复习时应阅读参考教材,对相关定理、重要的演算过程自主进行推导、消化。
认真整理课堂听课笔记。
(3)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以本大纲所列参考资料为主。
(4)认真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主动进行文献检索整理,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对课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关注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深度、实验测试环节的独立性和正确性、研讨课环节的参与积极性进行重点考察。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
期末成绩占7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本课程的考核用于检验学生的投入和学习成果。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分值和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建议考核/评价细则 依据 分值 对应的课程目标 课堂表现30
(1)根据课堂出勤、纪律和问题讨论等情况进行打分;
(2)满分30分。
课程目标
1
(1)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 度;
(2)一共4次作业; 课程目标
1 作业成绩30
(3)每次作业成绩采用百分制单独评分; 课程目标
2
(4)作业未交记为0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按比例折 算后,作为书面作业成绩; 平时30%成绩
(5)满分30分。
(1)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一共3次实验;
(3)每次实验成绩采用百分制单独评分; 实验成绩40
(4)实验未做记为0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按比例折课程目标
3 算后,作为实验成绩;
(5)依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两部分进行打分,其中,实 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60%和40%;
(6)满分40分。
期末70%考试
(1)考核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和结构;移动通信中 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方式;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设计实现及 其优化方式,等; 课程目标
1 100
(2)开卷考试(2小时); 课程目标
2
(3)考试题型包含:问答题、分析题、计算题、作图题、课程目标
3 设计题,等;
(4)满分100分,并按比例折算后,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A0、B0、C0和D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
其中,B0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作业成绩目标分值,B0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目标分值,D0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D0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D03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
A、B、C和D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的实际平均得分。
其中,B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作业成绩学生平均得分,B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作业成绩学生平均得分,D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3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堂表现 A0
A 课程目标1达成度 课程目标1作业成绩 B01 B1 期末考试 D01 D1 =AB1D1A0B01D01 作业成绩 B02 B2 课程目标2达成度 课程目标
2 =B2D2 期末考试 D02 D2 B02D02 实验成绩
C C 课程目标3达成度 课程目标
3 期末考试 D03 D3 =CD3C0D03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 100 A+B+C+
D =ABCD100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蔡跃明,吴启晖,田华,高瞻.现代移动通信(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
2.杨家玮.移动通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参考资料:
1.郭梯云,邬国扬,李建东.移动通信.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
J.S.Lee(美),
L.E.Miller(著),许系斌(中),等(译).CDMA系统工程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3.吴伟陵.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4.孙立新,尤肖虎,张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5.孙友伟.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九、持续改进 《移动通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发展较快的专业方向课,应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当调整授课内容。
(2)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平时考核情况以及学生、教学督导、毕业生问卷反馈等信息,及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3)多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实验内容将作相应的调整。
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以及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
(4)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0030课程中文名称: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英文名称:ProfessionalComprehensiveExperiment学时/学分:4/4周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I》、《数字信号处理I》、《移动通信》后续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以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李炜;课程负责人:李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专业综合实验》是本科毕业设计之前对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