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四季生命的问答,微信收藏的音乐怎么下载

收藏 5
04文化周末 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微信公众号:中教文化乐读主编:王珺编辑:王珺设计:王星舟王保英聂磊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505邮箱:dushuzhoukan@ 2022年4月8日星期
⦾大家谈美 二十四节气:对四季生命的问答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创作手记 徐冬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大寒。
”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蕴含着对宇宙间深奥的星象密码的解读。
清明节气刚过,图文并茂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闯入我们的眼 帘,于是有了这一期的选题。
这本书精选国家一级美术师徐冬冬教授以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创作的140余幅抽象绘画作品,以及资深 新闻人徐立京结合画作完成的近80篇感悟四季的文字作品,并收录与王 蒙、丁一汇、薛其坤、陈来等文化、科学、哲学领域代表人物的对谈。
该 书从中国人生命美学和生命力量的角度,挖掘和阐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
”遵循这一理念,徐冬冬坚持以一个 画家的身份介入文化思考和文化实践。
让我们跟随画家的创作思绪,走近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及其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
春天里含着冬天,夏天里含 着秋天,希望每个人都能跟随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脚步,用心感受自 己生命的四季。
——编者 2013
年中秋,新的生活又舒展在那浓郁的秋韵里。
我独步于京郊隐逸之所“云归处”,条鱼隐约闪动在枫影波光中。
《四季》组画中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进入创作日程,这次创作不同于以往,不再是人们感觉到的四季景色之嬗替,而是画者灵魂在宇宙间跳动的轨迹,它表现得如此自在,整个过程使我对天、地、人有了崭新的感悟。

1 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古时代,蕴含着对宇宙间深奥的星象密码的解读。
从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切入,问道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是我独立面对宇宙万物探求生命本质的创作,也是对四季生命问答的一种手段。
我从中体会中国先民们的智慧,了解中国文化对宇宙世界包括生命诞生、天地变化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并赋予新思想以抽象表达。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组画的创作历时八年之久,它承载着我对中国抽象绘画思想与路径的追问,更寄托着对中国新型文化的期望。
在中国哲学里寻找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绘画语言,建立中国式的抽象逻辑思维,这是中国抽象绘画的要旨。
将自己的灵魂置于大自然中,面对宇宙独立思考,感悟生命的真谛,这是以往所没有悟得的。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组画总结了我在意象、印象、抽象绘画三阶段对“象”的认识和几十年创作问道的经验,特别是近十几年中国抽象绘画求索过程的思考。
它立足于人类文化进程和东西方文化比较,感悟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智慧,并对人类社会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提出问答。

2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2013—2020)组画是《四季》系列的开篇之作。
“春的三境界:一为冬去春回,吐故纳新;二为新生的静雅,生命之初性本善;三为百花争盛之后的凋落之美……” “夏是生命的孕育。
大地母亲的子宫孕育万物,生命从混沌走向成形。
大地孕育万物是博爱,它通向仁 义,有仁有义方为爱。
宇宙本身已经有爱了……” “这片孤怜的叶子会飘落在四季的哪个角落?人已过夫子所言的知天命之年了,但从未细细品味过四季的灵魂,人生匆匆一晃而过,只知人情世故,转眼白发上头。
只有怀着似一片落叶飘零的心境,才可将灵魂放在旷野、大漠之中,才晓得四季中灵魂跳动之轨迹。
” “冬的表达,表面上看比较单调。
但关键在这‘藏’字,如何更加‘深’与‘沉’地表现,在于用来化色墨之物,是取自当时之晴雪,晴雪存阳气,化色后表示‘沉’字,很得其意。
后来给画盖上了‘雪被’,色墨、宣纸间发生了从未有的变化,一遍雪、二遍雪、三遍雪,各不同,后面温度越低,效果更加不一样,干脆抬着画放在室外雪天里,观其变化,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办法。
真的将灵魂置于大自然中了……” 再读这些创作笔记,好像一下子又回到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那些时日中。
禅坐,冥想,读书,品茗,创作和整理画稿,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静心于云归处,晨起喜鹊登窗,牡丹相伴度日。
在品茗中悟道“虚实”,在禅坐冥想中见“真”,其“象”如混沌之“气”变幻无穷。
“气”在混沌中生万物,万物之“象”生于混沌中。
四季万物生于此,笔墨落在“真”象中。
笔走“色空”里,墨含“有无”中。
在这抽象逻辑思维的生命链里,一幅幅《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笔墨如产妇生子,在这个伟大时代里“顺产”了。
这是一个问天问地、使新生命萌发的过程。

3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组画的创作,是在“无知之知”的状态下离形去知的过程,是顺应“道”的规律,具有“生命”的价值。
阴阳气韵的变换,游离于无穷之中。
“气”变而生形,形变而生有,有无之中伴生灭,应春夏秋冬四时轮回而行也。
顺天道,讲“真”求“实”,无为而无不为,不刻意背离天道而求人为,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才是理想的“为”。
当我们探讨中国抽象逻辑思维、建立中国抽象绘画之时,中华文化的 的《新唯识论》的智慧,今日却不经意地融入到了中国抽象绘画的建立过程中。
《新唯识论》认识宇宙世界的智慧,是一盏圣贤明灯,照亮了一条大通之路。
它的“八识”,为我认识四季、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组画提供了方法。
当我的笔墨直接面对宇宙世界时,我不再是仅从自然现象的外部,用眼、鼻、舌、耳感受其变化,或从前人传承的文化中得到经验,而是通过自身的“心”过渡至大脑和身体每一部分的反应。
此时,人体如感应器一般,感应着宇宙世界,不断释放出未知的信号,传于心,反应于手脑,落于笔端。
正是因为认识到“本识”的意义,《四季》组画才能进一步了解宇宙本性的“真”。
以色彩笔墨表达万物间灵魂般的心灵对话,感应天、地、人,认识宇宙的“真”,这是《四季》组画与以往创作最为根本的不同。
春分三候徐冬冬作 智慧得以再次发挥。
中华文明起源可追溯到盘古开天地的时代,上古时期天皇氏发明的干支理论,就是中华文化认识宇宙世界的先例,它对中华后世的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我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切入来面对宇宙世界、探索四季,便源自干支。
它观天地星辰变化所总结出的物候、气候,对中华思想的产生、变化、升华,以及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点滴,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基础性创造作用。
要从干支理论这个中国文化原动力所产生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入手,来感悟宇宙世界的真、善、美,深思四季的奥秘,打开中国新型文化的心灵窗口。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组画带来中国文化对宇宙的新感悟、观察的新方法。
新思想、新境界、新创造的产生,得益于我从《新唯识论》中体悟到的启示与教导。
初次接触“唯识”概念,源于中国哲学大家熊十力老先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静心于意象的墨海,以文会友,有幸结识许多令人尊敬的文化艺术大家,如诗人艾青、臧克家,书法家、佛学家赵朴初,杂文家聂绀弩,作家萧军、骆宾基,社会学家费孝通,戏剧家曹禺,舞蹈家吴晓邦,翻译家钱锺书、萧乾、杨宪益,书画收藏大家张伯驹,雕塑家刘开渠,书画大家刘海粟、王朝文、李可染、启功、张仃、王森然等,众多前辈大家都给予我谆谆教导。
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的超凡笔墨,让我得以从古人画作中来感悟中国文化观察自然的方法和独特角度。
同时,宋明理学、心学大家朱熹、二程、陆象山、王守仁等先贤的思想,给我很大启发。
当代思想家和哲学学者马一浮、胡适、钱穆、梁漱溟、冯友兰等人的著作,也是我感兴趣的,其中熊十力老先生是我特别喜爱的一位。
他为现代儒家提出了方向,给同辈、后学树立了榜样,令后来者无不心生敬重。
对我这个晚辈来说,真没想到三十五年前一本读不懂
4 《四季》的创作,始终将“气”作为生命之“真”的源头来观察四季之变。
“二十四节气”的阴阳两气之变,归于太阳转动所带来的黄经角度的变化。
“七十二候”中,阴阳两气互相转换交变所带来的气韵生动,是宇宙世界和谐之美善的体现,这正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组画表现的生命精神境界。
“气”随太阳的运转而生“物”,阴阳两气变化带来春夏秋冬四季万物的呈现。
太阳每转过黄经5度为五日一候,每转过黄经15度为十五日一节气,每转完黄经360度为四季一年;一年含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太阳转动带来宇宙间阴阳气韵之变,观北斗七星斗柄位置变化,再现对天体的认识,这种问天的宇宙生命观,始终围绕《四季》的笔墨。
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八年间,真是时光如梭,却又一分一刻也没有蹉跎,不错过每个节气带来的时光福分,不错过每一候带来的瞬间感动,不错过四季气韵之变带来的对宇宙生命观的哲思,更不错过哲思顿悟中对生命真、善、美的追求。
从每时、每日、每候的阴阳两气交合变化,感悟宇宙世界之变,悟道万物生命之“心”,带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组画对灵魂的独白,达于对生命本质的精微表达。
我曾说:“《四季》组画所追求的真、善、美,不只是画面所呈现的构图、色彩和立意,而是探求万物生命本质的真。
” 随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组画的初步完成,中国抽象绘画从思想、立意、艺术形式和材料的应用上,特别是对宣纸和毛笔等传统工具的应用,都有了新方法,产生了新效果,为《四季》系列下一步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基础。
“气从色中过,五蕴本自空。
静心四季里,冥想天地间。
”在浩瀚中华文化的气韵中,观万物动静之“真”,灵魂在空灵中自在会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所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正是《四季》组画灵魂般的轨迹。
⦾杏坛文苑 一种思念 黄瑞深 今年1月,我敬重的梁全安老师因病去世,消息传来,我倍感悲痛,挥之不去的,是深深的思念,还有与梁老师相处的那些遥远往事。
虽然梁老师只是一位最平凡不过的基层小学教师,默默无闻,躬耕一生,但他从教的点点滴滴,看似普普通通,却足以让我肃然起敬,难以忘怀。
梁老师原来是一所乡镇小学的校长,后来调到县城中心小学当一名普通老师,我上四年级时,他开始教我们数学。
9月初刚开学,他就把班里几个数学较好的学生招呼到一起,让我们告诉父母,每周都要抽两个晚上到学校上晚自习,由他辅导我们学习小学奥林匹克数学教程。
居然有这么好的老师要给我们开小灶,当时我们这几个爱学习的学生别提有多兴奋了,父母也很高兴。
要知道,那时的小县城,好的教学资源极为有限。
当时梁老师的女儿与我们同班,但他晚上辅导我们的时候,却从不叫他的女儿听课。
一天晚上,我们到了教室,等了很久梁老师才过来,他给我们讲了一会儿课,就痛苦地坐到了第一排椅子上,原来他生病了。
我们让他休 息,可他怎么也不肯。
这时候我突然看到梁老师的女儿在教室窗外看着他,估计是担心他的身体,想叫他回家休息。
我忍不住低声问梁老师,为什么不让他的女儿跟着我们一起听课,那样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梁老师说,她的基础较差,没有精力学习这些知识。
那一刻,我懵懂地明白了这就是梁老师经常讲的“因材施教”吧。
就这样,那两年每周的两个晚上,梁老师坚持定时带着我们学习数学,他没收过家长一分钱。
跟着梁老师学习数学的几位同学,后来都考上了大学,有的还读了硕士、博士,这应该是对恩师最好的报答。
我还清晰地记得,五年级开学前的一个晚上,我们照常去学校跟梁老师学数学。
因为梁老师毛笔字好,当时校长交给他一个任务,把全校各年级各班的学生名单,用毛笔抄写到红榜上,贴到学校门口,便于开学时家长缴费、学生报到和领取课本。
我被梁老师叫到教师办公室帮忙。
我读他抄正忙着,这时候风风火火闯进来一位中年妇女,拉着一个小男孩,急切地恳求学校接收她孩子插班。
当时校长、副校长都不在,教师 办公室只有梁老师和我。
见状,梁老师连忙搬过来一把椅子,请那位母亲坐下来,安慰她别着急,请她将详细情况讲一讲。
我依稀记得,那位母亲眉头紧皱,语无伦次地说着:她和孩子原来住在农村,孩子在农村的小学就读,但她自己马上要去深圳打工,农村没有其他亲人,想把孩子寄居在县城的亲戚家。
因临时决定,匆忙中忘记帮孩子办转学申请了,眼看第二天就要开学,孩子学校还没有着落。
说完她便呜咽着哭起来。
梁老师拿起我手上的名单看了看,转身安慰那位家长,让她不要担心,该年级某班还有空位,他先把孩子名字写到红榜上,让那母亲第二天带孩子来报到,他回头再向校长报告。
把那母亲和孩子送出办公室时,那母亲还不断地说着感谢的话。
多少年来,我常常想起这件事,全县城有好几十所小学,县城中心小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是最好的,面对一位素不相识的家长、一位无助的孩子母亲,梁老师为什么会自作主张把孩子名字登记到名单上?是因为他同情和理解那位困境中的母亲,更因为他一直秉持着“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的朴素 理念,在乡镇小学时,他就深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更需要积极的行动和自觉的落实。
当然,我并不知道他的做法后来是否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同,不知道那孩子是否如愿进入那个班级念书。
梁老师在我的成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心中自然也是放不下这一份惦念。
新冠肺炎疫情前,我回了一趟县城老家,与一位同学去当时的小学宿舍探望梁老师。
那时候梁老师已近80岁,看到我们来访很是高兴。
师母也在家,退休前她是中心小学的一位工人,但身体不好,需要梁老师照顾。
聊天期间,跑进来一个小男孩,拉起梁老师的手要下楼玩。
梁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他小儿子的孩子,小儿子在另一个乡镇当老师,每天骑摩托车往返40多公里很是辛苦,前几年儿媳妇对他儿子工作不满意,两人离了婚,孩子交给梁老师老两口带着。
与同学离开梁老师家时,回头看见站在这满载回忆的陈旧宿舍门前向我们挥手的梁老师,我不禁流泪了。
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几桩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令我至今难忘。
关于大理,关于爱情,早有经 典人爱,还情有影几片年《前五由朵黄金渤花》、陶徐醉峥几主代演⦾艺见 的网红电影《心花路放》,因其浪 漫不羁、疗愈心灵的文艺气质带 长火了大理的旅游热。
2月25日, 由刘恒编剧并监制的《你是我的 一束光》上映。
观影之前,我一直 明在想,有着“大理”“爱情”关键词 —— 的这部新片,看点是什么?信息 于质量、内容取向如何?跟随男女主角的足迹,观众领略了大山深处古村落鳞次栉比 心的屋舍,饱览了一望无际的油菜 花海,还有掺拌了洱海、苍山、兴盛大桥、环海公路等浪漫因子发 的酵的爱情……这些得天独厚的人 文硬件被编剧刘恒万花筒般投射到银幕上,信手打造出一幅幅美 一丽而又富有故事的画面,把观众 带进如诗如画的大理。
在音乐、风光、时尚、文艺、浪漫爱情喜剧 束之光背后,通过发生在我们身边 的爱与死、苦与乐、奉献与牺牲,让我们凝视人性的广阔与人生的 电影《你赵是李红我的一束光》观后 光真正价值和意义。
影片巧妙地把 对扶贫干部的赞颂点种到观众的 心里,甜中藏苦,催人泪下。
走出影院,几束光还长明 于心—— 爱情是一束光 男主角穆随心是一个职场、情场都失意的音乐人,自驾前往云南疗伤逐梦。
他受当地电视台朋友之邀,策划组织一档新栏目并筹划参加艺演比赛。
他着手成立一支“新五朵金花”的女生合唱团,一方面在寻找最美的声音,一方面受邀为乡村小学生参赛做音乐培训。
他组建了由驻村书记、村主任、村卫生所医生和村演出队队员组成的女团,并竭力动员电视台主持人彭彭加入。
组团期间,他与彭彭由相遇相知相助到相爱,让彭彭内心深处丧夫之痛的心结慢慢化解。
性格刚强工作严谨的彭彭有些高冷,再三拒绝穆随心的参团邀请。
一次自驾宿营地的邂逅,赶上穆随心突发过敏性哮喘而窒息,危急中彭彭找到穆随心的哮喘药,救他脱险。
二人也成为坦露内心秘密、相互疗伤的过命朋友。
原来,彭彭是一个单亲妈妈,丈夫是扶贫干部,在一次山洪中为抢救村民牺牲。
她向六岁的女儿隐瞒了实情,说爸爸去非洲工作,一直让自己的哥哥冒充丈夫给女儿打电话。
一次孩子哭闹着要跟爸爸通话,情绪崩溃的彭彭求助穆随心假装成“爸爸”给女儿打电话。
一天,彭彭外出途中,摩托车坏在山路上,她电话求助穆随心帮忙接女儿。
此时穆随心正受彭彭婆婆之邀在家中做客,老人家讲述了儿子牺牲的往事以及对儿媳昼夜沉溺伤痛的忧虑……当穆随心穿戴成照片中“爸爸”的模样去接孩子,彭彭回来见他们“父女”正开心玩耍时,咆哮着将他赶走。
她担心年幼的女儿无法接受“被骗”的残酷现实。
当观众为他们二人深捏一把汗时,银幕上再次出现彭彭带着女儿在山坡上给小树浇水的温馨画面,而这次多了一个穆随心。
彭彭曾告诉穆随心,这个山坡下面是当年被洪水吞噬的村庄,丈夫就长眠在这里…… “爱情是一束光,照亮我们心中最温暖的那个角落,让我们领略生命的喜悦和平凡岁月的美好。
”刘恒如是说。
善良是一束光 随着男女主人公情感逐渐升温,与他们相关的周边人,也在各 自不同的日常中散发着善良的助人之光。
无论是驻村书记金花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燃眉之急,大雨突袭,她带领女团帮村民扛运水泥,还是村主任金花现场为发生口蹄疫的村民解决困难,善良之光都在平凡中自然闪亮,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尤其令人暖心感动的是,“新五朵金花”正在排练,村卫生院医生金花接到村民儿媳妇难产的电话,立刻施救。
家人和“四朵金花”及穆随心在门外听着产妇撕心裂肺的叫声,焦急不安。
突然画面一转,伴随穆随心的指挥,“四朵金花”的轻柔歌声,平复了产房内外的紧张气氛,终于有婴儿的哭声传出,顿时松弛了剧中人和观众的心…… “善良是一束光,这束光照亮人生的沟沟坎坎,让我们昂起头来,勇敢地踏上奔向未来的道路,任何困难都无法摧毁我们奋斗的意志。
”刘恒如是说。
电影也是一束光 比赛当天,演出现场,金花们正在候场,当彭彭得知前来参赛的山区小学生被洪水阻隔途中,立马骑摩托车前去营救。
眼看路上的水位迅猛升高,学生们乘坐的大轿车在水中抛锚,穆随心和带队老师一边安抚受惊的孩子们,一边将他们带下车,护送到安全地带。
当老师发现少了一个男孩时,穆随心当即转身再回车中,抱起车座下瑟瑟发抖的孩子,拽住滔滔洪水中的钢绳,而这一幕重现彭彭丈夫当年勇救村民的情景。
刚刚还是彩色的洪水画面,突然银幕上赫然滚动起一排排黑底白字的名单——“全国脱贫攻坚战线牺牲者超1800人”。
肃穆的镜头外是观众的动容抽泣…… 镜头切回,彭彭焦急地在雨中狂奔。
风停雨住,当见到抱着男孩生还的穆随心时,她不顾一切地扑向河中。
穆随心一边摆手,一边焦急地大喊:“别过来,我的裤子被冲走了。
” 此刻,提心吊胆的观众终于释然,会意大笑。
随着岸边带队老师向穆随心扔去的那条裤子在空中飞舞,最后在银幕上定格成一个大大的“V”字。
观众席上笑声一片,掌声一片—— 剧终、灯启、散场……观众意犹未尽相互交流着最后的点睛妙笔。
此刻,刘恒已站在出口的通道上,微笑送别本场的观众朋友,俨然一束光。
周末的晚上,寻着这束光,我不仅回忆了自己曾经的大理之行,收获了现代大理年轻人活色生香的娱乐休闲,快乐中又感知了在这方土地上把青春和生命献给扶贫事业的英雄及其家人的感人故事。
“愿这束光真诚而温暖,照亮你的每一个早晨和每一个夜晚,伴随你创造出朴素而美丽的人生。
我赞美你,你是我的一束光。
”刘恒如是说。
第198期

标签: #怎么看 #好友 #视频 #的人 #互联网 #自己的 #删了 #微信怎么引用别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