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CHINABUSINESSJOURNAL2014.1.13编辑/李向东美编/纪翊校对/刘珊珊lixiangdong@611982852@
编者按/互联网行业每天都在上演明争暗斗的戏码。
2014年1月8日,阿里巴巴宣布进军手机游戏领域,搭建手游平台。
业界评论阿里此举是直接抢腾讯核心业务的市场,实质是争抢用户的时间。
在传统PC互联网时代,大佬们的战争主要是抢流量入口,而在移动端的战争中,看似抢入口,实质是争夺用户的时间。
在智能手机无数的应用中,用户在此应用上花时间多了,在彼应用上花的时间就少了。
把用户的时间抢过来,让用户随时随地、吃喝玩乐都在自己的应用上完成,这将是未来移动大佬们的终极目标,而在购物这一领域,O2O将是一块征战的高地。
TMT·电商C7 激战O2O阿里比腾讯更有欲望 本报记者姜蓉杭州报道 不久前,阿里无线事业部的微淘项目在杭州举办O2O共创会。
本来计划只邀请10位企业代表参加,结果来了30多人,将整个会议 室挤得满满当当。
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中国经 营报》记者发现,许多企业不仅来参加阿里的O2O活动,也会去参加微信的活动,这反映了传统企业的普遍焦虑。
即使那些在电子商务 上已经取得很好业绩的企业都感到迷茫: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推动下,企业必须顺势而为,O2O是个方向,但路径究竟是什么? 面对企业的迷茫,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面对的课题实际是一样的:如何帮助企业理顺线上到线下的链条,使商户在O2O的过程中真实获益。
用户迁移的速度在加快 在用户迅速从PC向手机迁移的过程中,所有行业都面临着这种变化,用户要通过手机这块屏幕获取服务的时候,整个业界都在探索如何把原有的服务元素重新对接到手机这样一块小屏幕上来。
“移动互联网来得太快,时间非常紧迫。
”阿里无线事业部负责人汪海表示,PC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基本经历了20年的时间,比起其他的行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20年就有了今天的规模。
而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则远远超过了这个速度,可能只需要花6~8年时间就可以增长到现在PC互联网的规模。
“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发展之快超过我们行业的预期,超过企业产品的准备速度。
”腾讯电商微 购物总经理叶顺福在一次媒体交流活动中如是说。
用户在以更快的速度向移动端迁移,且不说全球PC的年出货量只有3.5亿台,而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10亿台。
单就2013年“双11”的交易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在350亿元的总成交额中,无线端占了53.5亿元。
虽然比例只占了15%,但这个数据是2012年无线端成交额的6倍。
除了“双11”的数据,从阿里无线部门后台数据也可以看到,用户 在手机端使用的习惯正在快速形成,每个月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有更多的用户在手机端尝试新的购物路径。
手机的随时随地性,使得用户每天耗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远远超过PC。
汪海认为,对于阿里来说,时间紧迫。
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跟上用户演变的节奏。
在微淘的O2O共创会上,记者能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于阿里无线部门的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仅来自于竞争,而是用户的迁移带来的消费 习惯和消费场景的变化,因为这对无线端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更符合当今用户的习惯?答案肯定不是把原来PC端的淘宝或者天猫搬到手机上。
叶顺福也表示,用户迅速从PC向手机迁移的过程中,所有行业都面临着用户的这种变化,用户要通过手机这块屏幕获取服务的时候,整个业界都在探索如何把原有的服务元素重新对接到手机这样一块小屏幕上来。
拼用户体验抢商家 为什么与阿里、腾讯两家都展开合作?商家表示,实际上两家各有优势,但目前两家推O2O都处于初始阶段,大家的心态都是先合作起来再说。
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在O2O这个课题上,两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解决商户的难题,提升用户的体验。
传统的零售商、品牌商还未适应PC端电子商务的潮流,移动电子商务又来了。
但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移动随时在线的特点使得他们对于移动电商有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传统企业希望通过手机这个终端将用户从线上拉回到线下,或者将自己本来的用户数据化,并通过手机在线的手段黏住他们。
不过,以己之力很难实现这个愿望,这与移动互联网的形态有关。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形态基本上是以APP为主,每个APP都是孤立的,APP跟APP之间的连接,并不像PC互联网上网站跟网站之间的连接那么容易,跳转那么方便。
因此,在移动端没有形成像PC端那样的流量循环体系。
这就是2013年APP死了一大片的原因,商家自己做一个APP,其推广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自身无法构建一套完整的线上线下的闭环体系,只能选择合作。
拥有线上购 物人群最丰富数据的是阿里,拥有移动端最强社交应用的是腾讯。
如果要做O2O,并且要选择合作伙伴,不是阿里,就是腾讯。
据记者了解,目前,许多线下品牌以及传统零售企业与阿里和腾讯都展开了合作,比如银泰百货、绫致集团等。
为什么与两家都展开合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家表示,实际上两家各有优势,但目前两家推O2O都处于初始阶段,大家的心态都是先合作起来再说。
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在O2O这个课题上,两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解决商户的难题,提升用户的体验。
从占有用户时间角度来说,微信显然是个杀手级产品。
腾讯电商与微信对接,目前推了两个产品,一是精选商品,但是入口比较隐蔽,另一个就是微购物。
前者是将原来易讯平台上的商品导入微信平台,而后者则是通过用户自主关注品牌而构建起线下品牌与用户 的关系。
微购物在微信上看不到明显 的入口,用户关注商家后才能与商家产生关系。
比如用户关注VEROMODA这个品牌后,VEROMODA会出现在用户的服务号中。
这个服务号实质上是个轻APP,用户可以在线浏览商品,可以下单购买,也可以查找周边的店铺去线下试衣。
阿里将原来的爱淘和微淘合并推出了微淘,虽然是嵌入在手机淘宝的应用中,但产品逻辑是帮助商户与用户建立互动关系,其页面是根据用户关注呈现店铺。
据记者了解,微淘和微信为了吸引线下商家,都对商家推出了免费入驻的政策。
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推个新产品都不难,难的是帮商户真正打通线上和线下。
在微淘的O2O共创会上,有商家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商家在线下店放置线上店铺的二维码,鼓励用户扫码关注,意在使这个用户在离店之后依 然能与这个店铺产生关系。
但对于线下门店的销售人员来说,他们没有意愿和动力去推动这件事,对于那些拿销售提成的一线门店人员来说,他们更希望线下购物场景是封闭的而不是随时可以链接到线上的,看上去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背后可能是商家整个后台的体系的变化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重组。
除了利益分配的问题,记者了解到,许多线下品牌店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并不是在店里放一个二维码就能打通线上和线下。
这就意味着阿里、腾讯都很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对阿里来说,原来在PC端的电商模式下,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商户成交即可。
而在传统PC端的流量机制下,只要把广告流量买下来往商家去导流就可以了,比如“双11”,阿里可以集中所有的流量资源去给那些参与“双11”销售的商家。
但是移动端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流量的问题,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
锐视角 再相信流量你就输了 文/小刀 手机看新闻、手机玩游戏、手机社交、手机购物……当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互联网的世界就开始变了。
在PC的世界,流量为王。
从门户到搜索再到电商平台,流量简直就是这个世界的统治权仗。
于是,在PC时代,那些所谓的流量入口也成就了几多英雄,铸就了几多辉煌。
当技术引领这个时代来到移动的世界。
最初,流量的思维方式依然左右着传统的互联网巨头们,
B.A.T们纷纷将原先PC端的产品往移动端延伸,并天真地认为,原来PC端的辉煌依然能在移动端延续。
其实,移动端的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用户,用户才是主载移动世界的核心。
仅仅是流量思维你就输了,在手机这块小小的屏幕上,谁能更多地占据用户的时间,谁就是入口,谁就胜出了。
怎么占据用户时间?那就 做一个让用户觉得无比好用的产品。
微信从对讲功能开始,将用户的熟人关系先网罗进来……两年以后,微信有了5亿用户。
腾讯微信负责人张小龙或许早已洞察到了移动端这样的差异,也或许只是无心插柳。
但微信在移动上的成功,说明PC端那一套不管用了,说明移动的世界,玩法完全不一样。
当一个移动应用有了足够多的用户,连接线下就顺理成章了。
但有用户并不意味着连接线下会一马平川。
有评论认为,在移动电商领域,微信干掉阿里是个必然,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太过偏激。
未来的移动电商,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传统PC端在线购物在手机端的延伸;一类是与本地生活也就是线下服务有关的,也就是可以O2O的。
先看第一类,在微信平台上,有个易迅精选,产品来自于易迅平台。
不过,入口的位置却在我的银行卡之 下。
没有开通微信支付便看不到这个入口。
从入口位置上来看,微信显然没有给予电商足够的权重。
第二类是O2O,微信在O2O的优势是强于阿里的。
从线下商家主动性上看,线下商家看上了微信的用户活跃度以及社交关系。
许多商家会自发地建立公众号来维护自己的客户关系。
就微购物这个产品来看,是由用户主动关注而与线下品牌发生关系,用户获取商品信息不是通过搜索,而是通过品牌店铺本身。
对于品牌商来说,这更利于商家传递品牌价值,而不会陷入比价、打折的恶性循环中。
但这需要传统品牌商自身做出诸多变革,理顺各种利益关系才能成功。
这使得微购物的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再看阿里,从PC端转移过来的实物类电商,显然还是强于微信的,甚至是强于腾讯的。
围绕着移动购物,从手机淘宝到其他的移动购物应用都已经经历过几年的摸索、改版, 无论从产品呈现、搜索还是成交流程,已经越来越贴近移动用户的购物习惯。
在O2O领域,如果撇开支付宝,微淘相对微信还是弱的。
从用户体验上看,微淘虽然是互动逻辑,但用户与商户的互动性并不强,用户只是通过微淘关注店铺建立一个自己的个性化页面。
商户可使用的功能并不多。
最为重要的是,商户很难像在微信上那样建立独立的品牌店,且避开原有PC端的那种全网比价体系。
目前,笔者看到微淘上的主流商家还是原有的淘宝商家。
对于线下传统商家的吸引力有限。
不过,阿里在电商领域深耕数年,传统品牌商与阿里几乎都有合作,将这种合作延伸到移动端也是顺理成章的。
只要阿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足够给力,O2O在速度上未必会输给微信。
移动电商的世界,争夺霸主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实战 华联“触电”传统零售巨头疾步O2O 又是“闭环”。
这显然是阿里的作风,不得不说阿里如今的成就,与其原CEO马云一开始就专注打造封闭产业链的做法不可分割。
华联与阿里合作也希望将用户“封闭”在华联的商业环境中。
本报记者吕静北京报道 在银泰、万达等传统商业巨头相继“触电”之时,北京华联集团(以下简称“华联”)也在筹划自己的电商之路。
根据华联三季度财报显示,华联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04%,其中净利为4234.25万元,增长18.09%。
但相比于王府井百货、翠微百货这些竞争对手来说,还稍显差距。
外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面对互联网电商的挑战,传统零售企业遭遇销售瓶颈,越来越多的用户把传统商场看作是互联网购物前的“试衣间”。
银泰董事传统主席沈国军曾说,“电子商务发展势不可挡,传统零售业不变的话是死路一条。
” “拥抱电商”虽然成为所有传统零售商业的口号,但由于O2O尚属新模式,具体实施细则却并无有效经验可循。
这种状况下,华联目前的目标是:首先与阿里合作无疑会增加线上宣传力度,并把原先很少的线上销售额提高数倍。
其次,华联暂时无意自己做电商平台,华联期望通过这次合作,提高其在传统零售业中的竞争力。
华联作为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之
一,其四个核心业务分别涵盖超市、高端百货、购物中心及国际合作、品牌特许经营。
但这四个核心业务在线上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电商平台存在。
擅长超市业务的1号店,主营奢侈高端商品的唯品会,而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综合类电商已经逐步在替代购物中心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电商企业也一定会涉及品牌特许经营等业务。
华联接下来面对的是“与谁合作”的问题。
2013年12月18日,支付宝证实,万达影院已经入驻支付宝钱包公众服务平台,用户在线购票后可在影院“声波取票”,这标志着阿里与万达的合作正式开始。
华联与万达有着非常相似的商业基因,加上至今传统零售商业巨头都选择阿里作为线上合作伙伴,华联最终决定也与阿里进行合作。
阿里在与华联集团购物中心签订的电商化解决方案中显示,用线上活动引导客流至线下购物中心,是此次合作的核心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不仅在网站上提供专属华联的电商平台, 支付宝钱包还将统一为华联集团购物中心开发一批支付码,并交由华联集团购物中心统一发放,实现利益的双赢。
未来,华联将在线上随时进行店庆、节日打折优惠信息更新,引导线上用户到华联各卖场进行线下活动体验。
“保证线上线下价格统
一,而在华联商场购物的用户可以使用支付宝支付。
”华联方面人士透露。
又是“闭环”。
这显然是阿里的作风,不得不说阿里如今的成就,与其原CEO马云一开始就专注打造封闭产业链的做法不可分割。
华联与阿里合作也希望将用户“封闭”在华联的商业环境中。
相比于万达前期的电影票合作,华联将整个核心业务都开放给阿里,这种“诚心”也换来阿里的“额外”支持。
据悉,阿里巴巴将首次试用高德地图LBS功能引导客流到店,负责北京华联40家购物中心的定位推广及扩大流量工作。
而在移动互联端,阿里将陆续开放淘系不同定位所有客户端给华联。
华联方面人士透露,双方将打通CRM系统,改变原有的消息投递模式,通过阿里巴巴的技术拓展,做到针对华联所在顾客群体的精准消息投递。
CRM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商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采用协同技术帮助企业更好的获得客户、提升客户价值,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以前,传统零售商业的客户管理主要来自于会员卡办理,商场将已到店购物的消费者资料录入电脑中,联系消费者的主要渠道是短信。
而发放商场宣传单成了寻找潜在消费者的主要方法。
与阿里打通CRM之后,支付宝、阿里电商平台都将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直接通道。
可以预见的是,阿里近期频繁进行收购合作,包括新浪微博的多个平台将来都有可能成为阿里合作伙伴的信息发布、获取渠道。
不过,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业进行O2O改革后,必将迎来群雄割据、各大平台激烈竞争的局面,而O2O强调的则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与互动,线下工作不仅是其重要一环而且也是整体运营的依托和立基点,所以传统商业必须要注重本行业内背景和实力的积累,和互联网行业一样,巨头的试错和抗击能力将是决定未来业内排名的主要因素。
2014年1月8日,阿里巴巴宣布进军手机游戏领域,搭建手游平台。
业界评论阿里此举是直接抢腾讯核心业务的市场,实质是争抢用户的时间。
在传统PC互联网时代,大佬们的战争主要是抢流量入口,而在移动端的战争中,看似抢入口,实质是争夺用户的时间。
在智能手机无数的应用中,用户在此应用上花时间多了,在彼应用上花的时间就少了。
把用户的时间抢过来,让用户随时随地、吃喝玩乐都在自己的应用上完成,这将是未来移动大佬们的终极目标,而在购物这一领域,O2O将是一块征战的高地。
TMT·电商C7 激战O2O阿里比腾讯更有欲望 本报记者姜蓉杭州报道 不久前,阿里无线事业部的微淘项目在杭州举办O2O共创会。
本来计划只邀请10位企业代表参加,结果来了30多人,将整个会议 室挤得满满当当。
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中国经 营报》记者发现,许多企业不仅来参加阿里的O2O活动,也会去参加微信的活动,这反映了传统企业的普遍焦虑。
即使那些在电子商务 上已经取得很好业绩的企业都感到迷茫: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推动下,企业必须顺势而为,O2O是个方向,但路径究竟是什么? 面对企业的迷茫,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面对的课题实际是一样的:如何帮助企业理顺线上到线下的链条,使商户在O2O的过程中真实获益。
用户迁移的速度在加快 在用户迅速从PC向手机迁移的过程中,所有行业都面临着这种变化,用户要通过手机这块屏幕获取服务的时候,整个业界都在探索如何把原有的服务元素重新对接到手机这样一块小屏幕上来。
“移动互联网来得太快,时间非常紧迫。
”阿里无线事业部负责人汪海表示,PC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基本经历了20年的时间,比起其他的行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20年就有了今天的规模。
而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则远远超过了这个速度,可能只需要花6~8年时间就可以增长到现在PC互联网的规模。
“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发展之快超过我们行业的预期,超过企业产品的准备速度。
”腾讯电商微 购物总经理叶顺福在一次媒体交流活动中如是说。
用户在以更快的速度向移动端迁移,且不说全球PC的年出货量只有3.5亿台,而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10亿台。
单就2013年“双11”的交易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在350亿元的总成交额中,无线端占了53.5亿元。
虽然比例只占了15%,但这个数据是2012年无线端成交额的6倍。
除了“双11”的数据,从阿里无线部门后台数据也可以看到,用户 在手机端使用的习惯正在快速形成,每个月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有更多的用户在手机端尝试新的购物路径。
手机的随时随地性,使得用户每天耗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远远超过PC。
汪海认为,对于阿里来说,时间紧迫。
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跟上用户演变的节奏。
在微淘的O2O共创会上,记者能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于阿里无线部门的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仅来自于竞争,而是用户的迁移带来的消费 习惯和消费场景的变化,因为这对无线端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更符合当今用户的习惯?答案肯定不是把原来PC端的淘宝或者天猫搬到手机上。
叶顺福也表示,用户迅速从PC向手机迁移的过程中,所有行业都面临着用户的这种变化,用户要通过手机这块屏幕获取服务的时候,整个业界都在探索如何把原有的服务元素重新对接到手机这样一块小屏幕上来。
拼用户体验抢商家 为什么与阿里、腾讯两家都展开合作?商家表示,实际上两家各有优势,但目前两家推O2O都处于初始阶段,大家的心态都是先合作起来再说。
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在O2O这个课题上,两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解决商户的难题,提升用户的体验。
传统的零售商、品牌商还未适应PC端电子商务的潮流,移动电子商务又来了。
但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移动随时在线的特点使得他们对于移动电商有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传统企业希望通过手机这个终端将用户从线上拉回到线下,或者将自己本来的用户数据化,并通过手机在线的手段黏住他们。
不过,以己之力很难实现这个愿望,这与移动互联网的形态有关。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形态基本上是以APP为主,每个APP都是孤立的,APP跟APP之间的连接,并不像PC互联网上网站跟网站之间的连接那么容易,跳转那么方便。
因此,在移动端没有形成像PC端那样的流量循环体系。
这就是2013年APP死了一大片的原因,商家自己做一个APP,其推广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自身无法构建一套完整的线上线下的闭环体系,只能选择合作。
拥有线上购 物人群最丰富数据的是阿里,拥有移动端最强社交应用的是腾讯。
如果要做O2O,并且要选择合作伙伴,不是阿里,就是腾讯。
据记者了解,目前,许多线下品牌以及传统零售企业与阿里和腾讯都展开了合作,比如银泰百货、绫致集团等。
为什么与两家都展开合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家表示,实际上两家各有优势,但目前两家推O2O都处于初始阶段,大家的心态都是先合作起来再说。
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在O2O这个课题上,两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解决商户的难题,提升用户的体验。
从占有用户时间角度来说,微信显然是个杀手级产品。
腾讯电商与微信对接,目前推了两个产品,一是精选商品,但是入口比较隐蔽,另一个就是微购物。
前者是将原来易讯平台上的商品导入微信平台,而后者则是通过用户自主关注品牌而构建起线下品牌与用户 的关系。
微购物在微信上看不到明显 的入口,用户关注商家后才能与商家产生关系。
比如用户关注VEROMODA这个品牌后,VEROMODA会出现在用户的服务号中。
这个服务号实质上是个轻APP,用户可以在线浏览商品,可以下单购买,也可以查找周边的店铺去线下试衣。
阿里将原来的爱淘和微淘合并推出了微淘,虽然是嵌入在手机淘宝的应用中,但产品逻辑是帮助商户与用户建立互动关系,其页面是根据用户关注呈现店铺。
据记者了解,微淘和微信为了吸引线下商家,都对商家推出了免费入驻的政策。
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推个新产品都不难,难的是帮商户真正打通线上和线下。
在微淘的O2O共创会上,有商家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商家在线下店放置线上店铺的二维码,鼓励用户扫码关注,意在使这个用户在离店之后依 然能与这个店铺产生关系。
但对于线下门店的销售人员来说,他们没有意愿和动力去推动这件事,对于那些拿销售提成的一线门店人员来说,他们更希望线下购物场景是封闭的而不是随时可以链接到线上的,看上去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背后可能是商家整个后台的体系的变化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重组。
除了利益分配的问题,记者了解到,许多线下品牌店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并不是在店里放一个二维码就能打通线上和线下。
这就意味着阿里、腾讯都很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对阿里来说,原来在PC端的电商模式下,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商户成交即可。
而在传统PC端的流量机制下,只要把广告流量买下来往商家去导流就可以了,比如“双11”,阿里可以集中所有的流量资源去给那些参与“双11”销售的商家。
但是移动端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流量的问题,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
锐视角 再相信流量你就输了 文/小刀 手机看新闻、手机玩游戏、手机社交、手机购物……当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互联网的世界就开始变了。
在PC的世界,流量为王。
从门户到搜索再到电商平台,流量简直就是这个世界的统治权仗。
于是,在PC时代,那些所谓的流量入口也成就了几多英雄,铸就了几多辉煌。
当技术引领这个时代来到移动的世界。
最初,流量的思维方式依然左右着传统的互联网巨头们,
B.A.T们纷纷将原先PC端的产品往移动端延伸,并天真地认为,原来PC端的辉煌依然能在移动端延续。
其实,移动端的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用户,用户才是主载移动世界的核心。
仅仅是流量思维你就输了,在手机这块小小的屏幕上,谁能更多地占据用户的时间,谁就是入口,谁就胜出了。
怎么占据用户时间?那就 做一个让用户觉得无比好用的产品。
微信从对讲功能开始,将用户的熟人关系先网罗进来……两年以后,微信有了5亿用户。
腾讯微信负责人张小龙或许早已洞察到了移动端这样的差异,也或许只是无心插柳。
但微信在移动上的成功,说明PC端那一套不管用了,说明移动的世界,玩法完全不一样。
当一个移动应用有了足够多的用户,连接线下就顺理成章了。
但有用户并不意味着连接线下会一马平川。
有评论认为,在移动电商领域,微信干掉阿里是个必然,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太过偏激。
未来的移动电商,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传统PC端在线购物在手机端的延伸;一类是与本地生活也就是线下服务有关的,也就是可以O2O的。
先看第一类,在微信平台上,有个易迅精选,产品来自于易迅平台。
不过,入口的位置却在我的银行卡之 下。
没有开通微信支付便看不到这个入口。
从入口位置上来看,微信显然没有给予电商足够的权重。
第二类是O2O,微信在O2O的优势是强于阿里的。
从线下商家主动性上看,线下商家看上了微信的用户活跃度以及社交关系。
许多商家会自发地建立公众号来维护自己的客户关系。
就微购物这个产品来看,是由用户主动关注而与线下品牌发生关系,用户获取商品信息不是通过搜索,而是通过品牌店铺本身。
对于品牌商来说,这更利于商家传递品牌价值,而不会陷入比价、打折的恶性循环中。
但这需要传统品牌商自身做出诸多变革,理顺各种利益关系才能成功。
这使得微购物的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再看阿里,从PC端转移过来的实物类电商,显然还是强于微信的,甚至是强于腾讯的。
围绕着移动购物,从手机淘宝到其他的移动购物应用都已经经历过几年的摸索、改版, 无论从产品呈现、搜索还是成交流程,已经越来越贴近移动用户的购物习惯。
在O2O领域,如果撇开支付宝,微淘相对微信还是弱的。
从用户体验上看,微淘虽然是互动逻辑,但用户与商户的互动性并不强,用户只是通过微淘关注店铺建立一个自己的个性化页面。
商户可使用的功能并不多。
最为重要的是,商户很难像在微信上那样建立独立的品牌店,且避开原有PC端的那种全网比价体系。
目前,笔者看到微淘上的主流商家还是原有的淘宝商家。
对于线下传统商家的吸引力有限。
不过,阿里在电商领域深耕数年,传统品牌商与阿里几乎都有合作,将这种合作延伸到移动端也是顺理成章的。
只要阿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足够给力,O2O在速度上未必会输给微信。
移动电商的世界,争夺霸主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实战 华联“触电”传统零售巨头疾步O2O 又是“闭环”。
这显然是阿里的作风,不得不说阿里如今的成就,与其原CEO马云一开始就专注打造封闭产业链的做法不可分割。
华联与阿里合作也希望将用户“封闭”在华联的商业环境中。
本报记者吕静北京报道 在银泰、万达等传统商业巨头相继“触电”之时,北京华联集团(以下简称“华联”)也在筹划自己的电商之路。
根据华联三季度财报显示,华联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04%,其中净利为4234.25万元,增长18.09%。
但相比于王府井百货、翠微百货这些竞争对手来说,还稍显差距。
外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面对互联网电商的挑战,传统零售企业遭遇销售瓶颈,越来越多的用户把传统商场看作是互联网购物前的“试衣间”。
银泰董事传统主席沈国军曾说,“电子商务发展势不可挡,传统零售业不变的话是死路一条。
” “拥抱电商”虽然成为所有传统零售商业的口号,但由于O2O尚属新模式,具体实施细则却并无有效经验可循。
这种状况下,华联目前的目标是:首先与阿里合作无疑会增加线上宣传力度,并把原先很少的线上销售额提高数倍。
其次,华联暂时无意自己做电商平台,华联期望通过这次合作,提高其在传统零售业中的竞争力。
华联作为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之
一,其四个核心业务分别涵盖超市、高端百货、购物中心及国际合作、品牌特许经营。
但这四个核心业务在线上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电商平台存在。
擅长超市业务的1号店,主营奢侈高端商品的唯品会,而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综合类电商已经逐步在替代购物中心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电商企业也一定会涉及品牌特许经营等业务。
华联接下来面对的是“与谁合作”的问题。
2013年12月18日,支付宝证实,万达影院已经入驻支付宝钱包公众服务平台,用户在线购票后可在影院“声波取票”,这标志着阿里与万达的合作正式开始。
华联与万达有着非常相似的商业基因,加上至今传统零售商业巨头都选择阿里作为线上合作伙伴,华联最终决定也与阿里进行合作。
阿里在与华联集团购物中心签订的电商化解决方案中显示,用线上活动引导客流至线下购物中心,是此次合作的核心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不仅在网站上提供专属华联的电商平台, 支付宝钱包还将统一为华联集团购物中心开发一批支付码,并交由华联集团购物中心统一发放,实现利益的双赢。
未来,华联将在线上随时进行店庆、节日打折优惠信息更新,引导线上用户到华联各卖场进行线下活动体验。
“保证线上线下价格统
一,而在华联商场购物的用户可以使用支付宝支付。
”华联方面人士透露。
又是“闭环”。
这显然是阿里的作风,不得不说阿里如今的成就,与其原CEO马云一开始就专注打造封闭产业链的做法不可分割。
华联与阿里合作也希望将用户“封闭”在华联的商业环境中。
相比于万达前期的电影票合作,华联将整个核心业务都开放给阿里,这种“诚心”也换来阿里的“额外”支持。
据悉,阿里巴巴将首次试用高德地图LBS功能引导客流到店,负责北京华联40家购物中心的定位推广及扩大流量工作。
而在移动互联端,阿里将陆续开放淘系不同定位所有客户端给华联。
华联方面人士透露,双方将打通CRM系统,改变原有的消息投递模式,通过阿里巴巴的技术拓展,做到针对华联所在顾客群体的精准消息投递。
CRM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商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采用协同技术帮助企业更好的获得客户、提升客户价值,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以前,传统零售商业的客户管理主要来自于会员卡办理,商场将已到店购物的消费者资料录入电脑中,联系消费者的主要渠道是短信。
而发放商场宣传单成了寻找潜在消费者的主要方法。
与阿里打通CRM之后,支付宝、阿里电商平台都将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直接通道。
可以预见的是,阿里近期频繁进行收购合作,包括新浪微博的多个平台将来都有可能成为阿里合作伙伴的信息发布、获取渠道。
不过,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业进行O2O改革后,必将迎来群雄割据、各大平台激烈竞争的局面,而O2O强调的则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与互动,线下工作不仅是其重要一环而且也是整体运营的依托和立基点,所以传统商业必须要注重本行业内背景和实力的积累,和互联网行业一样,巨头的试错和抗击能力将是决定未来业内排名的主要因素。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