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记事本,和刚加上微信的女孩怎么聊天

女孩 4
B04记事本 2021年6月14日星期
编辑/郭青校对/沐涛邮箱:whrbguoq@ 儿时的游戏 查君书 读《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有这样的句子:“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
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那些童年时常常玩起,而今已逐渐消逝的游戏。
斗草,就是其中一种。
斗草游戏早已有之,宋代宴殊在他的“破阵子”一词中就有“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的句子。
斗草有“文斗”与“武斗”之分。
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类多、对仗的水平高,谁便赢。
“武斗”的玩法就是将双方的草相互交叉成十字状进行拉扯,看谁的草韧性更大,草不断的一方就是胜利者。
大观园里的丫头们玩斗草,是“文斗”,那是需要一定的文字知识的。
我们小时候玩斗草,当然是“要武斗不要文斗”,方式却又与传统的“武斗”差不多,很简单,也很有趣。
这些游戏往往是下午给牛羊割草的时候玩。
游戏结束,赢的人趾高气扬,可以获得输者的部分劳动果实且不必领他的情,输的人垂头丧气,却不得有怨言。
因为玩得兴起,忘了时间,“梦醒时分”已是红日西坠,牛羊入圈了。
于是手忙脚乱抢割一阵青草,回去免不了挨一顿臭骂。
但孩子们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谁又能保证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呢? 还有一种游戏就是玩泥巴。
泥巴一般用水来和,不限人数,找个土堆,挖坑、倒水、和泥,一气呵成。
和好泥之后,每个人会分到体积差不多的一坨泥巴,抟转揉捏做成碗状,碗底要薄。
待大家都做好后一起用手托着,找一处硬而光滑的地面,围成圈状,然后一人发令,大家一起把手里的泥碗倒扣着摔向地面,名曰“放炮”,看谁的碗底炸开的窟窿大。
窟窿小的要给窟窿大的赔泥巴,泥巴多少要捏成泥片后能补全窟窿。
一轮比赛之后再 重新开始,泥巴输完的自然就算输。
这种游戏虽然好玩,但玩完常常是泥点子沾了一身,免不了又被大人数落。
男孩子还经常玩弹球游戏。
方法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地上挖三个相距两米左右的浅洞,第一个洞前画一横线,从横线外轮流着弹玻璃球依次进洞,谁先进完谁算赢。
说得高大上一点,和有钱人玩的高尔夫差不多。
还有一种玩法,不限场地,算是弹球间的追逐战,两个人分别用自己弹球弹向对方,撞上就赢,弹球归赢家,某种程度上类似保龄球。
那时的男孩子常常兜里装有大把的弹球,跑的时候咣当咣当响。
女孩子玩的游戏相对文雅一点,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方格等,男孩子是不屑参与的。
童年的游戏虽然土气,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民间游戏已逐渐消逝,只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里。
山里人家 宋文霞 蔚蓝蔚蓝的苍穹是底色;洁白洁白的云彩是点缀;两旁陡峭的山峰是高大的卫士;映山红是邻家俊俏的小姑娘的脸。
最美高速公路两旁满眼的美景领着我们,一路向南。
到达长潭村时,同学一家已早早等在国道边了。
国道边,隐藏着一条逼仄的小路,刚好是一台车的宽度。
好不容易在三个急转弯后,车行至一片平地,瞬间有了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要不是同学带领,我们根本寻不着这样的清幽之处,更别说把车开到山里人家门前。
车停好后,一同前来的闺蜜伸出手给我看, 满手心都是汗水,她第一次开车走这样陡峭的山路,极其紧张。
长潭村位于205国道边,这条路是通往屯溪的交通要道。
同学是当年的学霸,书读得好,考出大山、考进省城。
我猜想,同学那时候没少走这条国道。
来不及收拾行李,我开始打量起身边的景色。
雾气氤氲、山路蜿蜒、茶园翠绿、溪水清澈。
水墨人家,秀色皖南,大概说的就是这里了。
夏山苍翠欲滴。
到底是夏季,经过一夜的雨水洗涤,清晨推开窗,猝不及防间,我被山里清新 杏花时节 刘为香摄 的空气抱个满怀。
空山新雨后,心情也随着山风飞扬,脚步跟随眼睛移动。
典型的山区环境,山道弯弯,一户农家小院依据山势而建,风姿绰约地立于一片山林间。
门前一片开阔地,边缘有不锈钢护栏,护栏内的平地上,一张石桌四张石凳。
坐在石凳上静静地欣赏溪流在脚下流淌,心思和湖水一样波澜不惊。
石桌边,一棵金桂树像一把巨伞,撑在头顶。
一位中年男人坐在屋前抽着烟,听着收音机,大嫂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坐。
屋内,一位老奶奶告诉我们,这棵金桂是眼前这个男人当年和他父亲一起栽种的,那时候,这个男人才十岁,现在五十多岁了,常年在南京做茶叶生意,节假日回家陪父母住上一段时间。
山里的天气瞬息万变,说话间,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告别了农家人,沿着山间一条小道往上走,从背面走出谷底绕到了国道边,是另一户农家。
这家地理位置极好,女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去观景台,从观景台可以将整个村落尽收眼底。
此时,缕缕炊烟慢慢升腾起来。
女主人兴致颇浓地与我们说着山村的过去和未来。
临走,我加上女主人的微信,相信有缘人会再相聚。
投稿电话:3836809 藏墨小记 李先明 手中这一墨锭收藏于1968年,原为一对。
另一锭呈古钟状,上有浮雕,具体图案也已记不清了。
我藏之墨出自一盒多形的精美“套墨”,共有十锭。
其中我的“钟鼎”两墨足可以看出原收藏人是书香人家,这套墨中蕴涵着“官宦门第,钟鼎之家”的寓意。
当年,我有一次在芜湖市广播站站长田恒铭处聊天,话题为文房四宝,我说自己藏有两锭古徽墨,田站长要求观赏。
不日,田观后央求索要。
那时,一时好面子的我,便忍痛割爱。
不久,田调到省委宣传部工作。
后来,他曾经托一位在省广播电台的文友带给我十本稿纸作谢。
余下这锭墨正、背面呈鼎彝古器浮雕清供图造型,为清嘉庆年间“鉴古堂”制。
清弘历皇帝有《鉴古堂》五律:“壁号图书聚,筵惟翰墨摊。
常怀三鉴对,宁棘一身安。
无逸凛明训,与稽惬古欢,顾名思义处,所愧是贞观。
”由此可见,“鉴古堂”不仅制作墨锭精良,其文房集聚,翰墨流芳。
重约25克,墨的最宽处4厘米,最窄处3厘米,高9厘米。
墨中部镌有“鉴古堂”三个楷书字,一侧有文“嘉庆年制”(1796-1820),厚度:1.3厘米,整锭墨古意盎然。
历经两百多年,墨尚无裂纹,惟遗憾的是使用过了一次,大约1969年,我的右下巴红肿即患腮腺炎。
母亲说,研磨古墨,用墨汁涂患处,有消炎作用,当即采用,不日,红肿顿消。
此乃是墨中含冰片等中药材发挥了疗效。
这锭古徽墨与我缘分不浅,所以一直轻易不示人。
岁月更迭,我对古墨的历史还是略知一二的。
墨,渊源深厚,诞生于周宣王时期,而徽墨则诞生于千余年前的南唐时期。
唐时易州和潞州墨已很名贵,估计存世罕见。
据史料记载,徽墨与易州墨同宗。
墨工奚超避战乱迁至歙州,他制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一时文人学士争购,后得南唐后主李煜常识赐“国姓”为李。
当时李墨名满天下。
古徽墨制作精良,原料采用黄山、黔山、松萝山的松树烟,加上各种配料,如藤黄、珍珠、冰片、沉香、嚼香、犀牛角、玉屑、巴豆等中药材,与桐油一起锤制而成,技艺繁复。
所以古徽墨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书画家盛赞落低如漆润,真绝也。
唐宋以降,徽墨一直为宫廷御用。
至明中期,在整个徽州地区有“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徽州成为全国制墨业的中心。
明神宗赞誉墨工罗小华墨“墨锭如金贵”;康熙帝赏识徽州制墨名家曹素功的名墨“紫玉光”,并将此墨作为赐王公大臣的圣品。

标签: #聊天记录 #聊天记录 #聊天记录 #聊天记录 #小心 #好友 #好友 #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