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经营降风险,公司怎么做推广

怎么做 2
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Tel(押010)82619191-8126 转化 主编:郑金武编辑:杨琪校对:王心怡E-mail押yqzk@
7 成果转化 多元经营降风险 ———山西农科院高寒所春玉米套种蔬菜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示范推广纪实 姻本报记者周熙檀程春生 今年6月26日,由山西省和大同市的专家组成验收组,对山西广灵县100亩采用玉米套种甘蓝模式的示范样板田进行现场验收。
结果显示,在玉米产量未受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平均亩产甘蓝超过5500公斤。
同样的土地面积,每亩增收甘蓝将为农民带来额外收益。
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的春玉米套种蔬菜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以下简称“套种模式”),切实发挥了科技带领农民致富的作用。
目前,该项目试验和推广已有3年,在山西朔州市应县推广面积近2万亩。
一个作物新品种,1年之后其推广面积就可能达到5万~10万亩,相比较而言,套种模式的推广速度无疑是较慢的。
“由于技术含量高,各方面的具体环节太多,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往往相当慢。
技术不同于新品种,是系统性的,从种到收,再到管理,涉及很多问题。
”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寒所”)套种项目首席专家李洪说。
3年来,尽管套种模式不断试验和成熟,示范区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但李洪深感农业技术推广是项系统工作,需要慢功夫。
套种模式引领丰产丰收 2010年,春玉米套种蔬菜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在山西应县、阳高等县进行了小范围试验。
玉米和蔬菜套种的技术实质,就是充分把玉米苗期的空闲时间和间隙的光热资源利用起来,实现蔬菜的正常生长,“提高土地利用率”。
比如“玉米+甘蓝”套种模式,就是采用一行玉米和两行甘蓝种植模式,让小日期(早熟品种)甘蓝充分利用玉米苗期这一空闲时间,在地膜覆盖前起垄成“人”字形高垄,膜底栽甘蓝,垄顶种植玉米,这样在灌溉甘蓝时不影响玉米苗。
“我们通过试验慢慢总结出来,蔬菜先种15~20天,然后再种玉米是最合适的。
”李洪说。
甘蓝在4月20日~24日由苗床定植田间,玉米在5月13日~15日播种。
小日期甘蓝有早熟性,运用地膜覆盖,赶在玉米拔节前甘蓝采收上市,不影响玉米后期正常生长。
山西阳高县农业局退休职工张向文,在阳高县古城镇承包了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400多亩,几年来主要种植玉米,效益不高。
2010年冬天,他得知高寒所套种示范项目,便与李洪取得了联系。
3年来,山西农科院高寒所玉米套种甘蓝模式推广已经成熟。
图为该项目专家李洪测量套种收获的甘蓝。
李洪带着团队和张向文商量,选择20亩比较好的地种植玉米套种甘蓝,因为甘蓝相对比较省工、耐瘠,一次性收获。
从甘蓝育苗、移栽、浇水、打药、收获到玉米施肥、浇水等,高寒所提供全程服务,同时提供高垄覆膜机、玉米点播器等小型机械给张向文无偿使用。
当年,张向文20亩地甘蓝平均亩产达3000多公斤,正赶上市场行情好,每亩收入3000多元,加上玉米1200多元的收益,一亩地除去成本纯收入达2000多元。
运用粮食作物的丰产稳收、蔬菜的高产高效和粮菜在经济效益上的互补性,套种模式为农民丰产丰收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多因素导致推广难 第二年,张向文却放弃了套种模式,原因很简单,忙不过来。
李洪坦陈,劳动力成本增加是制约套种模式推广的最主要原因。
“种玉米不用太操心;而种植蔬菜则不同,浇水、锄草、喷药等需要更多占用劳动力和时间。
因此,如何帮助农民压缩劳动成本和劳动日数,是技术推广的关键。
” 于是,项目组改造和引进一些简单的机械。
比如,项目组对当地使用的玉米精量播种机进行了23处改进,实现了立体高效种植覆膜机械化。
高垄覆膜机已经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李洪预计年内将获得通过。
“今年我们计划用玉米收割机收割玉米。
如果收割机能适用于套种模式,那么将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
”李洪说,“如果能够降低套种的劳动强度,一个人种10亩地没问题,那么农民就愿意套种,因为经济效益一下就提高了。
” 除此之外,市场因素是左右农民尝试新技术的另一道障碍。
广灵县套种示范田亩产甘蓝超过5500公斤,如果按照去年的市场价格,农民每亩将增收超过5500元。
然而在记者采访时,甘蓝的价格跌至每公斤0.2元! 因此,尽管亩产增收5500公斤,但是刨除成本,农民不赚反赔。
“下一年的推广难度变大了,农民积极性将会下降。
”李洪说。
农业技术推广时常面临如此窘况。
李洪认为,唯有吸引外来客户、扩大销路,同时增加种植面积,才能维持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性。
“做推广是很辛苦的,但是只要看到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我就从内心里感到高兴。
”李洪说,在应县实现大面积示范之后,广灵县的百亩示范田也将扩大推广范围。
示范园示范多元经营 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
山西省财政每年也拿出1500万~2000万元来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李洪的套种项目就包含在其中。
然而,广灵示范田的丰产和农民的亏损所形成的对比说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往往不能抵抗市场的力量,甚至有时不能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实。
去年,应县青椒遭遇大面积疫病,原本一亩青椒至少能卖3000多元,可是因为疫病,农民辛苦一年却一无所获,损失非常大。
李洪说:“蔬菜种植风险很大,现在农民种植蔬菜都不仅限于一种。
” 因此,在套种模式不断成熟的同时,今年李洪带领团队利用20亩地建立了一个示范园,3亩玉米套种高菜,3亩玉米套种甘蓝,3亩玉米套种地豆,3亩青椒套种花生,3亩青椒套种大豆。
另外还尝试了玉米和土豆套种,该模式尚在研究试验阶段。
“多种经营就会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20亩地,只是试验性质的,出发点是启发农民搞多种经营、多种作物、多种模式,保证增产增收。
”李洪说。
这个示范园建在应县下社镇唐庄村,负责的农民名叫唐希平。
李洪对他的评价是:农民里的先进分子,接受新鲜事物快,爱科学、爱钻研。
这样的类型在农民里大约有10%左右,他们是新技术推广的重要示范力量。
每次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到村里去,唐希平都会跟进跟出,问长问短,主动提出想要尝试新品种、新技术。
7月上旬,应县示范园的甘蓝和地豆已经收获,受市场影响收益并不理想。
目前,青椒才刚刚成熟。
示范园整体收益要在秋天以后才能知晓,如果收益不好自然会影响下一年的推广。
但是由于多元种植、多元经营,整体收益不会像广灵县百亩示范田那样受到根本性打击。
项目组从项目经费里拿出一部分钱对广灵县的示范田进行补贴,弥补一点亏损的部分,便于下一年的继续推广。
“明年打算搞多元经营,不能让市场扼杀了新技术的推广。
”李洪说。
创业故事 在创业的过程中,贾伟曾经“摔倒”过,但是他并不惧怕“摔倒”,甚至还“捡到”了不少好东西。
“当你再次站起来前行时,发现脚下的路更宽更平坦了。
” 贾伟:轻盈创业最完美 姻本报记者杨琪 直到今天,中国著名设计师、LKK洛可可设计集团董事长贾伟依然怀念7年前的“四无”创业。
何为“四无”?即无工位、无电脑、无名片、无工资。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贾伟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成为北京市最好的设计公司。
“当时公司一共才两三个人,他们都笑我在讲天方夜谭。
”回忆当初,贾伟笑了起来。
从创业第一单赚到3000元,到7年后一单签下500万元,LKK洛可可不仅早已让“天方夜谭”成为现实,并成为中国工业设计的No.1。
“创业的王道是什么?”贾伟说,“是让创业保持轻盈、愉悦、高效。
这才是完美的创业。
” 创业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创业,我一定会选择更加轻盈的方式去创业”。
贾伟说。
浓缩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之后,他认为创业应该是轻资产的状态:“一台电脑、一个工位、一名业务员、一位财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好。
“创业没有必要非得筹集了几十万元才能起步,也不必找一大帮人。
兴师动众的创业,往往凉得也快。
”贾伟说。
“其实很多人不明白,创业是将你的idea、想法推广给其他人,这里才是最重的。
”他用手指点了点脑袋,“不要太在乎第一个月挣多少钱,走稳每一步才更重要。
” 大学毕业后,贾伟进入联想集团,成为一名基层设计师,主要负责ADSL设备、无线路由器、交换机等电子产品的设计。
在联想刚上市不久,贾伟却放弃了这份令人垂涎的工作,决定自己创业。
贾伟创业的理由很简单,一来自己从小生长在商人之家,父辈的创业经历早已成为一种耳濡目染的氛围;二来,联想集团的工作要求他只能为联想一个品牌服务,而他更希望能够拓宽自己的服务范围。
“去创业吧。
”贾伟得到了父亲的首肯,开始了自己充满无限乐趣的创业。
贾伟还记得公司成立第一个月的情形。
当时他是“四无”创业,请弟弟过来做公司的业务员,工资一个月2500元;他还跑了很多 贾伟 公司,希望能够租到一个工位。
“大多数公司都不肯租给我,怀疑我是开皮包公司的。
”贾伟说,后来他终于找到一个工位,月租金是500元。
第一个月的成本是3000元。
“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创业第一月出现负资本。
”于是,贾伟决定要稳稳地拿下第一单。
获得第一单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一位日本客户要为挂式空调机外观进行设计,按照当时行规,此类订单市价应在3万元左右。
“我伸出3根手指,客户说3万元?我摇摇头:3000元。
”贾伟超低的报价和诚恳的态度马上打动了客户。
于是,他顺利地拿到了第一笔订单1500元的定金。
3天后,贾伟拿出的方案也令客户极其满意。
第一个月安然度过! 可是紧接着,贾伟便遭遇了“打击”,并令他终生难忘。
第二个月,贾伟又雇佣了一名大学毕业生坐到500元月租的工位上。
算算公司的成本,上升到了6000元。
于是,贾伟打算怎样也要接到一个6000元的订单。
很快,他便得到消息,上地一家公司正在为其自有的路由器产品设计寻找合作伙伴。
“我在联想就是干这个的,我是大拿啊!”贾伟兴奋极了,似乎这一单他志在必得!兴冲冲的贾伟立刻起身拜访客户。
“小伙子你是干吗的?”客户看着两手空空的贾伟感到非常意外。
待贾伟说明来意后,客户问道:“拿张名片吧。
“没有。
”贾伟答道。
“PPT有吧?要不你们公司的宣传册拿来看看?”客户得到的答复依然是没有。
“你到底是干吗的?什么都没有!该不会是对面公司派来的商业间谍吧?”面对客户一连串的提问,贾伟突然发现,自己确实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工作,“放羊娃都得有根皮鞭”。
一番解释,这位客户终于答应一周后再与贾伟商谈。
一个星期后,贾伟带齐了“行头”再次拜访该客户。
“当我展示完PPT之后,客户告诉我,这一单已经让其他公司做了。
尽管如此,我至今都很感谢他。
创业要注重细节、作好准备,否则当你遇到能够改变面貌的重大机遇时,也只能眼睁睁地失去机会。
” 创业不可承受之“乱” “这是你们想要的方案,不是我们想要的!”一位三星公司的工作人员重重地把贾伟的提案放到桌上。
面对客户如此激动的情绪,贾伟感到事态的严重性。
这是2006年LKK洛可可成长两年后接到的一份具有重大意义的订单:与世界500强之一的三星公司合作,服务的是北京奥运会的地铁项目,这也是LKK洛可可第一次参与国家重大地铁项目。
客户如此之激动,并非因为贾伟的提案水平差,而是因为“乱”。
当时,LKK洛可可拥有30多位设计师,贾伟天生热爱设计,每天都与设计师们一起探讨设计方案,“我们都兴奋地沉浸在设计的海洋 里”。
贾伟压根儿没有意识到公司早已出现管理 混乱的情况。
直到这一天,客户带着不愉快找上门来,贾伟才发现,三四十个人的公司竟然没有前台,三四十个人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去迎接公司的贵客。
客户进门之后,就问贾伟签约之后,他们这甲乙双方为何沟通甚少?贾伟当时一愣,突然明白,原来签约之后,他和设计师们自顾自地沉浸在设计的海洋中,作出了他们自己想要的设计方案。
于是,就出现了本段开头发生的一幕:贾伟的第一次提案被拒。
“这是公司发展的一道坎儿。
”贾伟回头想起那一幕幕感慨道,“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承接突如其来的世界500强,没有准备好承接突如其来的奥运项目。
” 贾伟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必须作出改变。
“无论是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还是设计出身的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要学会及时地转变自己的身份。
我应该从一名设计师转变为设计管理者。
” 为此,贾伟痛下决心,将家中心爱的设计类图书统统搬到公司,又购买了一批管理类图书塞满了书柜。
在很短的时间内,贾伟做好了所有项目的控管文件,开始学习如何与世界500强公司进行沟通、提案。
三星给了LKK洛可可第二次提案的机会。
“这一次,我有备而去,提案一举通过。
”贾伟解决了公司发展的一道大难题,尽管痛,却快乐着。
至今,LKK洛可可都与三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创业让贾伟看到了人生路上别致又独特的风景。
很多人在创业的路上都会“摔倒”,有的人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创业的信心;也会有人又站了起来继续前行,可是再向前时又会遇到类似问题。
“我非常欣赏星云大师的一句话:当你跌倒的时候,不要急于爬起来,看看你能捡起什么。
”创业的过程中,贾伟曾经摔倒过,但是他并不惧怕“摔倒”,甚至还“捡到”了不少好东西。
“当你再次站起来前行时,发现脚下的路更宽更平坦了。
” 既有来自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又有孵化服务的支持,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技术转移中心”)自诞生之日起,就已具有如此先天优势。
位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大厦的技术转移中心,已实现了多项转移项目。
“通过研究所技术转化的企业有20余家,如汉王、三博中自、中科虹霸、中科北控成像等多家优秀企业。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刘庆莲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双重孵化功能 刘庆莲既任该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一职,同时也是北京中自科技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这两个单位都隶属于中科院自动化所,其中,孵化器成立于2004年,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6年,由自动化所和中自孵化器共同发起成立。
技术转移工作是中科院自动化所肩负的职能之
一。
从研究所到孵化器,便是将技术转移工作落地化。
刘庆莲说:“其实,技术转移工作先于孵化器,只是中心正 中 做国 科 技学 院 术自 转动 化 移研 究 和姻 所 本报 技 科记 者 术 沈 转 技春 蕾 移 中 中心 介的结合体: 式成立的时间晚于孵化 器,中心的成立标志研究所技术转移工作体系 化。
” 这也意味着中科院自动化所技术转移中心 不仅有专业领域的技术为依托,还有孵化园良 好的产业服务作支撑。
技术转移中心以自动化所 的技术为主体,借助实体的孵化平台,实现技术 的转移转化与企业的孵化。
从技术实验室到中试项目,再到企业和产业 化,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刘庆莲说:“技术转移 过程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
”在转化过程中,技 术转移中心对以下两项工作进行了深化服务, “一是项目孵化,二是企业孵化。
”刘庆莲告诉记 者。
她说:
“自动化所的技术转移项目会被有实力 的企业相中。
”因此,技术转移中心与这些企业进行 合作对接,促进双方共同实现技术的产业化。
另外,根据企业需求,研究所还以专利或非 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成立企业。
在企业成 立之中,由技术转移中心协助洽谈并办理国有资 产申报等工作,发挥技术转移中心的资产管理职 能。
接下来,技术转移中心便会跟进新成立企业 的市场和销售情况。
对业绩好的企业,技术转移 中心将加大新技术的投入,并且寻求外部融资, 帮助企业成长壮大;对于经营不善的企业,技术 转移中心也会上报研究所适时撤出股权。
不难发现,技术转移中心和孵化器的工作有 着天然的联系,技术转移中心承担着技术转移和 科技中介双重职能,这正是中科院自动化所技术 转移中心的特色所在。
目前,技术转移中心下设
3个平台,分别为 资产管理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孵化平台。
这三大平台均在技术转移中心这一载体上共同 开展工作,对技术项目进行转移转化及孵化科技 企业。
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转移模式 “技术转移工作并非简单的中介工作,这是
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固定模式。
我们也在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转化模式。
”刘庆莲告诉记者。
技术转移中会涉及很多专业领域,刘庆莲认为,这导致了技术转移工作的复杂性。
相比其他中介,技术中介市场化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后续工作的跟进。
很难有稳定的盈利模式。
当前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背景的技术转移机构的经营模式类似于非营利机构。
然而,“在非营利的背后却也存在激励手段的缺失。
”刘庆莲说,中心在努力探索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模式,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融合。
自动化所技术转移中心通过体系平台建立,着重科技资源的筛选和凝聚,加强专业技术转移的能力建设。
目前集成了智能信息与智能控制为主的六大重点产业领域的500余项目,针对六大产业领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提高了对接效力。
不少技术转移机构在谈及工作困难的时候,都提到了缺乏稳定的人才队伍等问题。
刘庆莲起初从事技术研究工作,现在她又介入技术转移工作。
数十年的工作积累,让她认识到,技术转移人才既要熟悉技术,还要了解企业的需求。
然而,在现实中,研究所技术和企业需求这两者的对接存在困难:研究所的技术一般是具有国家科技战略的高端水平的单元技术,而一般企业所需要的是能够直接形成产业化的产品技术。
从科研人员角度来看,如何破题国家重大项目、关键技术,以及发表高水平的文章是更具有吸引力的。
同时,产品的研发工作会直接影响科研人员评定职称、奖励等这些直接收益;而企业所需要的科研项目,往往是后端技术,且企业的需求更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
刘庆莲说:“科研人员参与企业项目后发现,往往费时费力还不讨好。
” “工作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
”刘庆莲表示。
尽管技术转移中心一直在探讨怎样将研究所积累的技术,转移到地方产业,但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对现有体制进行创新。

标签: #地址 #制作网站 #自己的 #域名 #奶粉 #海南 #seo #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