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基本资料姓名:文平强,口述者基本资料

读音 2
姓名:文平强年龄:72岁祖籍:广东惠阳学历:马来亚大学文学士、马来亚大学硕士、英国赫尔大学(HullUniversity)博士家庭成员:妻与3男1女、3孙女儿社会地位及社团职衔:无 采访资料采访者:饶兆斌、潘碧丝采访日期:2012年12月27日采访时间:10:30am-12pm,2pm-3:30pm采访地点: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与区域研究所所长室口述整理:朱锦芳口述内容:文:文平强 饶:饶兆斌潘:潘碧丝
1 饶:请谈谈您的学术生涯与思路历程,您可从求学时期开始谈起。
文:我是1941年在英属北婆罗洲的Tamparuli村出生,六个月时父亲去世,母亲带我和四个哥哥回彭亨文冬投靠外祖母和舅舅。
兄长与我的姓名排序是世定中原强,即“世界平定中国强”,此足于显示先父忧国忧民的思想。
我的家境贫困,母亲干苦活至60岁,也依靠大哥和二哥养家。
中学时期的周末,我跟嫂嫂去割胶,假期时也当过建筑工人。
二战结束后,1948年才上学。
潘:您记得您的小学校名吗? 文: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在彭亨文冬都赖路一英里(FirstMile,TrasRoad)的中华公学就读,此校在新村移民时便消失了。
1940年代末,大哥在霹雳安顺工作,所以举家搬迁至安顺。
在安顺三民小学插班念完二年级。
新学年开始之前,母亲和大哥商量后,说英学出路较好,所以转校至安顺的St.Anthony英校,直接进入二年级,当时还完全不认识英文字母,一年半后又跟母亲回到文冬去。
因为年纪的关系,我后来就读私人英校Anglo-ChineseSchool(之后改为MethodishEnglishSchool)。
1953年,经过舅舅的奔走,转校至政府的SulaimanSchool英校,1959年完成中五(Form5)课程,是学校唯一获得中五一等剑桥文凭的学生。
1960年进入吉隆坡的VictoriaInstitution(VI)读大学先修班(Form6)。
当时的VI是名校,至1960年代末都是由英国人当校长。
当时彭亨州没有先修班,选读先修班不是依据中五的SPM成绩,而是经过剑桥文凭考试之前举办的政府入学考试。
我和12位同学在文冬报名参加应试。
当时,校长说如果家里穷(一般都是穷的),就不必考。
但是已经报名了,我抱着不妨试试看和吸取一些经验的心态应考。
成绩放榜后,我是唯一合格的考生。
然而在1960年1月开学时,前往VI的宿舍才发现没有注明需要住宿,因此被迫前往半山芭一位亲戚的家住了一个月。
正好中五同班的表弟在吉隆坡工作,就跟他和几位文冬的学生在JalanAlor租房子。
1960年代的JalanAlor不是现在的商业区,我就从家里步行或骑脚车到VI上课。
高等教育考试后的假期,也回到文冬私人英校教书。
成绩公布后,1962年5月申请进入马来亚大学文学院,当时国内唯一的大学。
在中学时期,我知道新加坡有南大但却不晓得吉隆坡设有马大分校。
1957年,这所分校在工艺学院开始办工程课程,1959年校园正式启用。

2 1962年至1965年我转修地理系课程,是第4届毕业生。
第一年报读地理、经济和中文系,可惜中文系在一年后才设立,所以唯有到理学院报读地质学。
当时的制度是第一年选修三科,而第二和第三年专修一门或两门的科系。
因为对地理有兴趣,我就专修地理。
当时的想法不是为了什么理想,只要毕业后找一份工作就行了,所以重要的考虑是需要获得好的荣誉学位(HonoursDegree)。
根据大一的考试成绩,我获得大学颁发给两位最成绩优秀学生的Intermediatescholarship。
1965年大考结束后,获得地理系第一名的书卷奖(Bookprize)。
于是系主任建议我留下当助教(Tutor),做研究和准备硕士论文。
研究题目是与雪兰莪华人橡胶小园主有关的课题,由于我是来自文冬力巴士新村(RepasNewVillage),因而对割胶家庭和新村情况也有一些了解。
1960年代,橡胶小园主都把橡胶片存放在的“熏房”(一般叫“烟房”)成为“熏片”后才出售。
当时分布在雪兰莪州华人新村有一百多所的熏房。
做田野调查时,我骑一辆小型的本田牌(Honda)摩托车到处作访问与收集资料,论文也对橡胶的历史、生产、销售、翻种等问题进行分析,1967年获得硕士学位。
当时文学院的院长是中文系主任何丙郁教授,之前的院长包括王庚武教授、UngkuAziz教授等,同年我被委任为马大地理系的副讲师(“副讲师”职称现在已被取消了),3年后确认为讲师。
1969年也是5月13日暴动事件(5.13)而心灵痛苦的一年,年底我前往英国赫尔大学(HullUniversity)当交换讲师。
当时马大文学院与经济学院和赫尔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中心实行交换师生的计划,马大文学院与经济学院各派一位讲师担任“访问讲师”(VisitingLecturer),赫尔大学则派两位讲师来马大,同时马大也派两位博士生去升学。
在英国就乘机注册为博士生,不需要缴学费,我就集中工作、收集资料和进行研究。
饶:您刚才说是1959年? 文:不,是1969年5.13事件以后的9月下旬,待了两年,期间就在英国博物馆(BritishMuseum)和荷兰收集资料。
我的博士论文课题是东南亚的西方橡胶企业,主要研究从早期(1876年)到1921年的历史。
之后出版的书名也用了1876到1921年的字眼。
至于为何选这个题目,主要是英国存有大量的参考资料。
伦敦的英国博物馆的资料非常丰富,我的收集工作都集中在英文资
3 料,偶尔把一些法文资料译成英文,翻译费是很昂贵的。
当时复印设备刚开始普及,价格昂贵,以前我们是没有研究经费(researchgrant)的,惟有自掏腰包,在英国的津贴只够支付房租和一些零用而已。
在英国博物馆收集资料时,每天就是拼命地抄写,偶尔也复印一些资料。
每张复印的资料是一个shilling,当时一英磅等于20个shilling,一英磅值就是马币七块多。
记得在伦敦唐人街的“利口福”饭店吃一碟烧鸭饭才10个shilling。
后来又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租了一间atticflat,待了几个星期,每天到热带研究所(TropicalInstitute)去找资料。
在英国的两年,内人与只有几岁的大儿子随同。
1971年回国后,除了教书就是写论文,1975年获得学位。
赫尔大学为何要成立一个东南亚研究所?因为大学里有几位从马大回去的讲师,还有其它对东南亚研究有兴趣的职员,也就成立了东南亚研究所。
当时英国的经济不太好,每间大学只能设立一所区域研究中心。
其实我想利用英联邦奖学金到伦敦大学做中国的研究。
1967至1969年期间,我曾教中国的地理,所以对中国有兴趣。
但是在文革时期,要找有关中国的资料时非常困难。
后来因为交换计划,而且马大有付薪水,赫尔大学给予津贴,就选择去英国了。
如果是奖学金的话,当时马大没有学术假期的制度,所以需要停薪留职,回来后再继续服务。
饶:您在赫尔大学的指导是谁呢? 文:是
J.C.Jackson,他在马大地理系当过我的讲师,教历史地理的课程。
在马大时,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出版成书,书名是《PlantersandSpeculators》。
这本著作是马来西亚的经济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可说是开创了马来亚地理历史的领域。
1967年Jackson回到英国赫尔大学当讲师,出版了包括西加里曼丹华人的淘金历史和砂劳越地理等著作,后来到澳洲的GriffithUniversity当教授兼院长,替代已经担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的何丙郁教授。
很可惜,一天在讲课时就突然倒下就离开人世。
饶:您在地理系的时候就已开始教中国地理?为何会开这门课呢? 文:对,是马大地理系大二和大三的课程,当时区域地理是相当重要的。
地理系的课程包括马来西亚地理、东南亚地理、澳洲地理、欧洲地理等科目,
4 但是没有中国地理。
我和一位韩国教授合作,他拥有美国博士,待了几年之后就离开到美国去了。
我们的中国地理课程包括中国地域的特色与差异、人口分布的特征及资源、经济、交通等问题的分析。
当时我还想以中国地理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项目。
我从英国回来过后,有关中国地理的课程就再也没有开了。
饶:这门课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文:开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中国人文地理的情况,参考数据以西方地理学家的著作为主。
1969年我曾到香港收集资料,当时香港是观察中国的重要基地和观察家“Chinawatchers”的大本营。
外国人很难进入中国,所以香港就出现了收集中国数据的机构。
我收集和复印了一些资料,为博士论文铺路,也很幸运地认识了陈正祥教授,他是著名的中国地理专家,有许多著者。
1960年代中国是不鼓励人文地理研究,只重视地形学、气象学、水文学等,中国地理附属在科学院里,而不是在社科院。
1960年代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最大的挑战是严重缺少参考数据。
怎么去克服这个问题,就要更了解当时的发展,并需要不断参考不同种类的论文和报道。
饶:您在马大地理系时也有很多外国教授吗? 文:大学时期有多位外国老师,我的硕士指导是
D.W.Fryer,著名的经济地理学者,其著作包括《WorldEconomicDevelopment》。
5.13事件过后,“马来西亚化”开始在大学蔓延,外国职员一一离去。
1966年,Fryer博士离开马大到夏威夷大学任教。
地理系的首任教授兼主任是来自新加坡校园地理系的RobertHo。
当时每个科系只有一个客座教授的职位(Chair),高级讲师就是Fryer和气象学家Dale,其它的讲师包括城市地理学家HamzahSendut。
他曾在联合国一个机构当城市地理专家,回国后升为高级讲师,很快地便接任空置的主任兼客座教授职位。
槟城科技大学成立后,他被委任为副校长,成为国内第二位马来教授和大学副校长。
马来学者之中,除了Hamzah之外,还有另外两位,其它本地职员有几位华人和一位印度人。
在我和一位教授合编的地理系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TheViewFromTheWithin》)里,我曾经发表一篇有关地理系历史与变迁的文章。
1980年代,
5 媒介语经历了从英语改为马来语的大转变。
马来同事先开始,我们两三年后也一起使用马来语讲课。
1975年,我利用公休假(sabbaticalleave)在伦敦亚非学院做研究,后提早回国参与密集马来语训练课程,当时一起上课的还有中文系的钟玉莲老师和杨青龙老师。
两三个月后被授予与SPM同等资格的证书,确认可以用马来文教课。
刚开始时非常辛苦,请毕业生帮忙翻译讲义,讨论时更难受,问题都要以马来文先准备好。
往后就较容易了,仅用准备好的英文讲义,直接以马来文讲课。
我主编的地理系三十周年的书《TheViewFromWithin》有一篇有关马大地理系发展与演变过程的文章。
饶:那时除了中国地理,您还有教其他科目吗? 文:从赫尔大学回来后,曾经教过“资源利用”、“经济地理”、“农业地利”、马来西亚地理、东亚地理、地图学、“应用地理”等科目。
在东亚研究系时,负责有关东亚区域的课程;在汶莱大学和创价大学当客卿教授时,教东南亚地理、社会与文化地理和经济地理。
1970年代我也担任剑桥高等教育文凭“应用地理”科的考官;1980年代担任主考官,负责出题目和准备模拟答案(modelanswers),以前都是由剑桥考试局出题和准备模拟答案。
潘:您当时有参与中文系的成立吗? 文:我当时还是学生。
1990年代,我和陈徽治在中文系开过一门关于中国的课,只开了一年。
我认为中文系的学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应该有所认识,对中国迅速的发展一无所知是不行的。
中国研究所还没成立前,马大没有一位真正研究中国专业的学者,也少有人对中国研究有浓厚兴趣。
在1960和1970年代,一些有关中国的书被禁,所以那时想进行中国的研究是有难度的。
1995年,我从地理系退休之前,校方延长我的服务。
因为对中国研究有些经验,1996年被委任为东亚研究系主任。
东亚研究系包含中国研究、日本研究和韩国研究。
日本研究是几年前开办的,之后被纳入这里。
成立东亚研究系的意见书由我起草是,就决定不吸纳或更动中文系。
成立后我被校方调任教授兼主任,共待了四年,前三年为主任,是当时文学院唯一担任过两个科系的教授兼主任的学术职员,2000年1月离开马大后就去京都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中当访问研究员。

6 潘:请谈谈当时您成立中国组所遇到的难题。
文:1995年,马大举办“回儒对话研讨会”,当时的财政部长安华在开幕词建议马大成立东亚研究系。
之后大学的署理副校长成立一个小组讨论成立系的方案,由我拟建意书,提出课程主要方向,以当代研究为主。
中国研究部分的课程不与中文系的课程有任何冲突,韩国和日本研究的课程基本上除了师资和经费问题没有其它的难处。
饶:中国组的课程有多少门以及师资是哪里来的呢? 文:其实因为有了中文系,中国研究部分没有本科生,大部分的东亚系学生偏向于日本研究和少许的选择韩国研究,中国研究也没有师资。
1996年我向校方建议把何国忠从中文系调过来,那时他还在伦敦准备博士论文。
署理副校长允许了调动;起初国忠不太愿意,我劝说系的发展空间比较大。
我退下时推荐他做主任,但是管理层却委任另一位讲师接管。
潘:那没有学生怎么办呢? 文:主要是日本组的课程,何国忠就有教区域的课目,而且当时跟日本大学有很多的交换计划,有一个学期或是一学年的,以学分转回方式在日本上课。
日本基金给与日本研究学生每年500令吉的购书费,一位韩国商人同样赞助每位韩国组学生300令吉,中国组没有人赞助,但中国组吸引了几位硕士生。
潘:您是否认为现在的中国组是可有可无的? 文:其实它是最重要的,但学生对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课题不感兴趣。
饶:您当主任时是否有教当代中国的课? 文:我教的是区域性的人文与环境科目,主要提供给日本组的学生,东亚系的日本研究的学生最多。
JapanFoundation给予很多赞助,想要大学设立日本研究系,但是当时的副校长的想法是成立域性研究的科系。
饶:这本《China-JapanInMalaysia》是您在东亚系时候出版的吗?
7 文:是的,这类似一个专题出版monograft,由Sumitomo基金赞助并规定研究课题要与日本有关。
我找了三位中国学者合作。
其中陆忠伟是中国近代研究所的所长,是1987年我在东京的发展经济研究所(InstituteofDevelopingEconomies)当访问研究院时的同事。
饶:所以您的教课是东亚系的当代中国地理以及中文系的一门课,后来为何没有持续下去呢? 文:因为学生没太大的兴趣,甚至一些老师也一样。
我认为当时除了亚洲四小龙之外,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忽略的。
不仅仅是中文系,地理系的同学也应该了解当代的中国,所以我在地理系从新开与中国有关的课程。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东亚研究系成立后,校方把我从地理系主任调去当东亚研究系的主任。
若在1960或1970年代要进行有关中国的研究时很艰难的,也不可以到中国去做研究。
潘:是的,一直到1990年左右才逐渐开放。
文:我在1993年第一次到中国,那时差不到了退休年龄了。
1976年时,我到苏联参加每四年一次的国际地理会议,有参加过几次。
抵达莫斯科(Moscow)后就与同事联系马来西亚大使馆,接着飞去乌兹别克(Uzbekistan)的首都Testkent参加分组会议,可能因为带着相机的关系,官员不让我坐靠窗的位置。
过后再从Testkent飞到位于黑海北岸的Odessa参加另一个分组会议,最后乘火车回到Moscow。
火车路两旁都是很茂密的树林,看不见什么东西,就是有这样一次机会。
饶:请谈谈您在华研的经历。
文:离开马大后,2000年到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当访问研究员。
回来两三个月后,又去日本的创价大学当客卿教授(VisitingProfessor)一个学期,教了两门课。
回来之后就照顾我整一百岁的母亲,母亲逝世没多久,我就到华研上班了,所以用中文写作是在华研的时候开始的。
之前有尝试写的中文学术文章,第一次是发表在1992年香港的一个地理学研讨会,第二次则是在1995年中国沈阳一个有关东亚的研讨会。

8 饶:您是如何因缘巧合下到华研的? 文:是通过前马大同事何国忠的推介。
我在创价大学的时候,接到林水檺博士的电话说要到拉曼大学任教,要找人接替他的职位,就建议我到华研当主任。
我说不要开玩笑,在华校念书也只是短短的四年半而已,那时自认为华文不流利。
1955年英校初中一时,我在文冬力巴士新村的华小念下午班四年级。
当初念五年级半年后,校长告知教育部来信说我超龄,停课两三个月后,校长又说没有超龄。
因为要准备应考1957年政府的初级文凭考试(LowerSchoolCertificate),我是第一批考生,所以就没有继续念。
后来在中四那年到文冬启文学校念夜校初中
一,学习《中华文选》和一两门课。
另外,在中五考SeniorCambridge文凭时,报考华文,获得C5,就是读了这么一些华文。
幸好有阅读华文报章和小说的习惯,并没有放弃对华文的接触。
在马大时期,跟中文系同事的来往都是说华语。
回国后,就和当时华研主席陈忠登医生见面,他说语言不过是个工具,不是问题,在华研不一定只能用中文,用英文也是可以的。
心想在家也是无所事事,就带着没有自信的心情答应了,我想我的动力来源主要就是对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趣。
其实还没去京都前,本打算去台湾的暨南大学当客座教授,教授有关华人和东南亚研究的课程。
马大退休之后的几个月,每天都在家准备课程所需的华人资料和讲义,所以在当时就开始思考马来西亚华人的课题。
但是台湾发生大地震,所以才到京都大学当研究员。
2002年4月中旬到华研上任时,就有了若干的资料。
在华研写的第一篇文章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略论其进展与前瞻〉,2002年以中英文发表为研究中心的《华研研究论文系列》第一种。
2003年举办人口课题的研讨会,在这之前华研已经办过人口课题的研讨会,但是没有出版论文集。
研讨会的主讲者包括马大与国内其它大学的学者,论文经过编辑以后出版为《马来西亚华人人口趋势与议题》。
独立五十周年的时候,华研认为应该要进行一些活动,就出版了《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先出版英文再将之译成中文。
因为没有政治学背景的专家,我就只好自己去理解“国家建构”的定义,然后向好友邀稿,让他们各自考虑把想讨论的课题与“国家建构”结合起来。
对于有历史系背
9 景的邱家金教授或李锦兴博士,在这方面就没有问题,但是一些文章是较为离题的,有两篇稿我没有接受,另外一位没有交搞,我另写了两篇关于沙巴和文化的课题来代替,所以共写了五篇。
编辑的工作非常吃力,因为是出版英文,而大部分的写稿人是华校出身,原稿内容和中文稿件在翻译时出问题,必须不断地修改。
整个计划共一套四本,在2007年至2010年间出版。
饶:出版后评价如何? 文:我就不知道了,有看到南洋理工大学的王大志写了一篇评论,不过他是给书里的每篇文章做概述。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对华人与国家建构做一个记录,因为针对类似课题的书非常缺少。
饶:这本《勤俭兴邦》和《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是同一个计划吗? 文:不是,但在同一年进行。
《勤俭兴邦》是华研与华总联合举办的研讨会的论文集,是与当时华研的研究员许德发合编的。
我负责取书名、设计封面和准备索引。
华研的书以前是没有编辑索引的,我从《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开始就把索引纳入华研的学术书籍。
索引是英文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不是中文书的出版传统。
索引是我自己准备的,也很细,凡事都亲力亲为。
从2002年至2010年,我在华研待了八年,一共编了九册研究与论文集、九期学报、五篇研究系列、五期通讯以及举办了六次研讨会,共发表了34篇论文和30篇短文,其中一些论文将收入即将出版的《聚族于斯》里。
华研的学报叫《马来西亚华人研究》,英文名为《JournalofMalaysianChineseStudies》。
我主编了九期,修改了它的格式和封面,每期负责编两篇英文论文,三篇中文由同事负责。
在新纪元学院上班后,创办《MalaysianJournalofChineseStudies》,是马来西亚唯一用英文出版有关本地与世界华人研究的学报。
接下来再出版另一份中文学报,所以新纪元学院有两份学报。
我认为对学府而言,期刊是相当重要的。
在马来西亚大学时,我曾经主编地理系的《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 10 Geography》,我离职后由李文通接手,之后就开始出现断层,我投稿的一篇文章等了好几年。
从2013年起新纪元的中英文学报每年各出版两期。
英文学报由我全盘负责邀稿和编审查后的文章,创刊号的反映还不错。
这两份学报是我2010年任职新纪元学院时就开始策划的,但那时没有经费,之后再等待内政部的准证,直到2012年才出版。
饶:您在华研的时候也是进行关于中国的课题吧?譬如这本《China:EmergingRelationsandDevelopment》。
文:这本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是马中建交40周年,我邀请在创价大学认识的武汉大学教授前来参与。
后来他的商学院同事组织一个团队前来,我也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和本国的学者。
论文有中英两语,这本是收入以英文撰写的论文。
饶:您写的《长江开发:“海洋”传统与“大陆”传统的结合》也是吗? 文:这是2004年四川一个地理协会举行“长江黄金水道开发研讨会”所发表的文章。
我对中国的海洋传统和大陆传统深感兴趣,前哈佛大学教授Fairbank就有研究相关的课题。
中国的“大陆传统”自古以来都很重要,反而“海洋传统”被忽视了。
我把两者结合起来,如重庆和武汉虽位在内陆,不过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所以可以把海洋传统和大陆传统结合起来向外看,而不只是向内看。
现在中国经济开放,但是海洋政策的发展较为缓慢,南海很多岛屿已被其他国家占领。
中国向来都凭着“自古以来都是属于我”的思维,对待南海岛屿,然而被别人实际占领了就说什么也没用。
“占领”等于拥有,是西方人的概念,中国人是没有这种思维的。
中国的传统思维就是向北看,长期忽略了海洋的重要性。
现在看来,当今发展起来的都是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已失去了经济的活力,发展缓慢。
饶:您在华研做中国的研究有遇上什么困难吗? 文:最大的还是经费问题,我所进行的研究课题基本上是极少动用经费的。
惟一一项获得36万令吉赞助,有关华人与国家建构的研究,由政府文化部负 11 责一半,三个华团和一位赞助人负责另一半。
2007年和2008年出版了《马来西亚华人与国家建构》上下册,2009年和2010年再翻译成英文初版,美中不足的是两个华团没有兑现全部的承诺。
华研有少许购书的经费,我就购买参考书来扩展图书馆的藏书和帮助研究工作。
除此之外,还需要从马大图书馆借一些旧书和经典著作来做影印本。
另外还收集一些政府机构的资料,或是以个人收集的档案作为参考。
饶:您在马大、华研和新纪元学院三大学术机构都服务过,可否为我们做一个大概的比较? 文:马大和其它两个机构是很不同的。
早期使用英文教学的时候,马大自由开放,举办许多讲座和学生活动。
1960年代的学生时期,学院里还经常举办舞会。
之后趋于马来西亚化,情况就不同了,因教学媒介语的改变,一些学术人员都离开了。
马大的制度是根据英国的方式,服务满三年有五个月的学术研究假期,五年就有九个月,以及参与海外研讨会的津贴。
1980年代开始,设有长达三至四年的海外进修博士课程假期。
华研是另外一个世界了,有来自华社的压力,比如有人会直接建议你应该怎么做事,相对来说马大就比较自由。
我认为应该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做研究和选择课题,未必凡事都要跟华社课题扯上关系。
有人也认为华研应该为华社所发生的事件作出评述,比如在报章上写文章。
还有研究经费的问题,有些董事以为研究员的薪水是用于进行研究的,甚至不了解做研究是需要经费的。
新纪元学院与华研都是华民办的学术机构,学院的研究所比较幸运,成立后就获得李氏基金30万令吉的支助,研究所三年的研究经费主要还是来自这里。
研究所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高新纪元学院的研究风气,以前的《新纪元学报》如今改为《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学报或是期刊很少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好文章和愿意长期担任编辑工作的人。
至于我个人而言,目前没有进行大型的研究计划,所以不需要很大的经费。
有研究团队和经费的话,也会进行大计划,但是不由外人插手。
西方的学术传统都是这样,以秉持自己的观点出发,不为别人而写。
除了发表论文之外,研究所也举办研讨会和讲座。
出版学刊之余,研究所重视书籍出版的工作, 12 包括本地学者的著作,同时研究员也个别有自己的出版计划。
我有两本书即将完成,一是根据地契资料撰写有关士毛月的地方发展史,另外是有关鸦片和高利贷的研究,已准备了初稿,但是这些年来都没有时间处理,经常在开展新课题。
还有一本关于华人商业的英文书藉,也希望可在近期出版。
饶:您以前写过关于中国研究概念的文章,是否认为华人研究是中国研究的一个分支,或者是完全不同的领域? 文:依我看,一些研究不一定要联系在一起,像王庚武教授和其它学者做的海外华人研究跟中国未必有关系。
举个例子,我最近写一篇关于“唐人街”(Chinatown)的文章跟中国没有直接的关系。
唐人街是中国移民在海外的地区聚落,中国大陆是没有的。
现在我们经常“美化”西方国的唐人街,我认为唐人街对早期的华人而言是一种污辱。
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当地人不愿与“后来者”的华人移民同住一个市区,所以就另辟一地将他们聚集在该地,因此,唐人街是种族歧视的象征。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要成立唐人街的举措是对历史的不了解,因为马新两国的华人不是后来者,而是开拓者,许多城市都是华人开山辟地建立起来的。
华人先贤所创造的是“唐人市镇”(Chinesetowns),而不是唐人街。
唐人街的另一个含义是华人文化的集中地,华人人口比例属小,离开了唐人街就没有了华人的足迹。
但在马新就不是这种情况,因为到处都有华人的存在和文化的渗透。
目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市镇华人人口占50%以上,甚至90%,尤其是在前锡矿业地区,现在新马城市的骑楼就是华人城镇遗留下来的象征。
骑楼是从西方传来,然后在本地发扬光大。
现在中国的研究主要还是经济方面的,我那天才买了一本叫《Maonomics》的书,内容是阐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主要是经济理论而不是政治的。
后来的意识形态把共产主义变成是民主制度的反面,很多时候其原意被扭曲了,将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揉合一起,变成一个真理。
作者认为中国把共产制度的经济处理得更好,而西方的资本主义把经济弄得很糟糕。
作者也认为现在中国的模式可能是更成功的一种模式,所以现在有关中国的研究就要关注中国经济带给世界的冲击。
真正有关中国社会里的一切,可能还是中国学者较熟悉。
某些课题如身份认同、华人历史与移民研究等都跟中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华人商业文化与古老的中国文化和思想联系密切,正等待人们发掘。
2012 13 年,我在贵阳参加ProfessionalBusinessTraining研讨会,发表有关中国人的文化与专业精神课题。
现在有些商家已经不重视道德,只是着重在赚钱,而且还是以害人的方式赚钱。
西方的商学院教导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经商观念,技术上的专业培训如果缺少道德的成分就算是很好,也是没有意思。
因此,我们可以看见现今美国的资本主义就是1%的人导致99%的人的经济困境。
现在美国作者的新书或是诺贝尔奖提倡的社会关怀和“GoldenMean”(中庸)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国两千年前就已提倡的道德观念。
现在看来,古老的中国思想与现代社会是有着很深的时代关联。
我们需要重视怎么样把中国的思想用在现代的研究,如人权和环境等等许多的问题。
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往往深思远见,华人研究极需将中国古代思想与现代社会课题联系起来,试探与寻找智慧来应对当代世界所面对的各类问题。
总之,中国研究或华人研究都是很大块的研究领域,需要时刻互相互动,塑造双赢的局面。
饶:您认为马来西亚的中国研究为何会如此薄弱呢? 文:一来是因为政治的关系,以前是禁止谈论敏感或意识形态的问题,而且大学里也没机会接触当代中国的课程。
当时我开设的当代中国的一门课也是较早的,中国历史和文学等,所以整个大环境底下是不允许的。
马大中国研究所,若不是2004年政府要开办的话,也是没有的,所以1995年安华建议成立东亚研究系,还是很有先见之明。
二来就是这些课题缺乏学者积极地投入研究。
新加坡知道新中国是未来的经济龙头,所以很早就开始进行研究,现在已开始推动南亚的研究。
我们就是后知后觉,即使中国已经开放了这么久,2004年之前也找不到几个学者是有兴趣的,可能是当时这个领域的确不容易做。
饶:您是如何加入新纪元学院的? 文:现任的莫顺宗院长之前是华研的同事。
他当副院长曾建议我当院长,我说不要开玩笑。
2010年,华研的聘约结束时我打算离开,毕竟也待了八年。
来学院后,第一件事是成立研究所。
当时的潘院长聘我为SeniorFellow,成立研究所后委任为所长,主要是推动学术研究的工作。
华研和新院都是华社办的,所以都是服务于华社。
对我而言,上班下班也比较方便,首先没有交通堵塞的烦恼,而且新院的空间比较大,没有太多压力,所以我认为这里比华 14 研更适合我。
现在我参加的研讨会议通常都是在中国,因为对方提供部分的赞助。
饶:您与中国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情况如何? 文:我以前主要研究地理,跟社科院地理研究所联系比较多。
现在是社科院或是地方性的学府,像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等。
目前也极力开拓西南一带的高校联系,比如贵州、广西和昆明,西南的高校也积极和东南亚的学府联系,我们在北京也有联系的机构。
饶:您个人的学术经历是否有受到任何派系的影响? 文:传统的地理学偏向于描述而较少有理论性的分析。
1960年代后曾经发生了地理学革新,由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几所大学领头,大力推动数量革命(quantitativerevolution)和统计分析以及理论性的开拓。
我偏向于依据实地考察和利用多种的参考资料来研究马来西亚的农业地理、聚落地理和土地利用,近年注重于与华人有关的研究课题包括人口问题、文化、商业等。
我从西方讲师学习对掌握英语的重要性,也吸收学刊编辑的训练与经验。
自1980年代一直都进行编辑工作,1980至1990年代我曾是《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和200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学报》的总编辑,期间也编辑了十部书籍。
潘:从华研到新纪元学院一直都是从事华人研究领域,您认为这领域还有那些不足以及给年轻学者的建议是? 文:与其说不足,倒不如说是有很多领域还未开拓。
例如籍贯、姓氏、新村研究还待发掘,也如华人商业与家族生意。
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华人通史,尽管有人开始注意,不过仍然是各别零散的状态。
潘: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只是民间学者在进行而已呢? 文:民间学者有几位,英文源流的学者也有几位,海外学者都有进行华人或是华人历史方面的研究。
民间学者一般比较注重地方性的课题,我发现中文教育背景学者的研究材料通常都是中文的,西方的资料就很少使用。
我认为 15 两者都应该使用,西方的材料往往会呈现不同和突破性的想法,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中国和台湾已经有学者研究东南亚,他们都取得不错的成果,马来西亚也逐渐有年轻学者进入这领域。
一些本地受英文教育的学者也间接地进行华人研究,比如历史和新村的政治课题。
这些学者们跟华社没有直接联系,所以要找中英文皆可的学者并不多。
我曾经推介一位受英文教育的华人学者代替我为华研的主任,但是没被接受,我发现其实并不是他们不要“进入”华社,而是华社未必接受他们。
这是相当可惜的,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学者,对于年轻的学者尤其是中文教育的,可以提供很多的帮助,特别是在研究的概念和撰写方面。
潘:我们只是谈到英文和华人社会,那么马来社会您认为如何呢? 文:华研一直以来的出版品都是以中文为主,我加入之后就出版较多的英文资料。
本来《NationBuilding》是要翻译成马来文的,但是没有经费,若翻译成马来文可促使更多马来学者和有关的人阅读这本书。
饶:马来学者鲜少涉及中国研究或华人研究,您是否认为是因为缺乏文献的缘故? 文:据我所知马来社会的学者是很少涉及这个领域,他们主要还是对自己族群里的课题比较有兴趣,也很少人有兴趣做区域研究,主要原因是本地学术界没有很强的区域研究的传统。
虽然印度将成为未来的经济大国,印度研究还是一项冷门课题,但是海外则出版了大量关于中国和印度的书籍。
我认为是环境风气的不同,海外大学的讲师都有写书的习惯,本地就没有这样的传统,对别国或区域也缺乏兴趣。
邻国新加坡则不同,它的东南亚研究就做得非常出色,也比马来西亚更早的进行东亚和南亚的研究。
潘:您认为作为一位学者有意思、有意义、快乐吗?如果重新选择,您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文:我对研究很有兴趣和热诚。
对我来说,这样的人生、生活方式是很有意思的。
我甚至还有做唐诗的翻译,在保持脑力的功能,我觉得它比Soduku更好。
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每天都过得很愉快,也不必向别人交代。
16 饶:这么多年来的出版品中,您认为哪一本是最有成就感或是最满意的? 文: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边缘的学科吸收新的知识、概念和理论。

地理本身分成几个领域如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地图学等。
区域地理容纳了人文和自然地理的成分。
系统地理包括研究自然现象如地形、气象、水文、土壤、海洋等,和人文现象如城市、乡区聚落、人口研究、土地利用、经济地理、历史地理、农业地理、资源地理、文化地理、空间分布分析等等。
早期我的一项专门研究是橡胶业,曾出版《WesternRubberPlantingEnterpriseinSoutheastAsia,1876-1920》,1976年马来亚大学出版;两部monography即《AmericanRubberPlantingEnterpriseinthePhilippines,1900-1930》,1977年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出版及《IndebtednessandLandUseinPre-WarMalaya,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IndigenousSociety》,1987年东京亚经济研究所出版。
后来转向地契、地方性的土地发展和聚落地理研究。
近十年来是华人研究,所以我也很感激华研给我机会,不然退休后这段时间也是空白的。
在华研和新纪元学院撰写的一些文章,我将集结成书,名为《聚族于斯》,今年出版。
今后还有计划出版一两本书。
饶:请给年轻研究人员一些意见。
文: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学术工作,需要浓厚的个人兴趣和坚持,最重要的是要有一股热诚。
学术研究是牺牲大、收获小的工作,需要牺牲时间、精神甚至钱财,而研究不会带来任何物资的报酬。
不若早期的学术环境,现在大学所进行的研究有足够的经费赞助,所以研究比以前更容易获得成绩。
如果拼搏不出成就,不要埋怨上司、组织、制度等,埋怨别人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研究的致命伤。
[请参考CV] Dr.VOONPhinKeong(文平强):DirectoroftheInstituteofMalaysianandRegionalStudies,NewEraCollege,Kajang. 17 BorninSabahandreceivedhis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atTelokIntan,Bentong,andVictoriaInstitution,KualaLumpur.HeobtainedaB.A.(Hons)andM.A.inGeographyfromtheUniversityofMalayaandPh.D.fromtheCentreforSoutheastAsianStudies,UniversityofHull,England. Todate,hehasspentatotalof47yearsinacademia,including34yearsofserviceintheUniversityofMalaya,twoyearsasvisitingfellowandprofessorinJapan,eightwiththe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andiscurrentlyonhisthirdyearofserviceatNewEraCollege. Heservedfor34yearsattheUniversityofMalayawherehewasappointedasProfessorinLandUseStudiesintheDepartmentofGeographyin1987andservedasChairmanoftheDepartmentonseveralasions.HewasthefirstChairmanandProfessoroftheDepartmentofEastAsianStudiesfrom1996untilhisretirementinearly2000.HewasaVisitingProfessorattheUniversityofBruneiandSokaUniversity,Tokyo,andpursuedresearchasVisitingFellowatHarvard-YenchingInstitute,HarvardUniversity,theInstituteofDevelopingEconomies,Tokyo,andKyotoUniversity.Healsoundertookresearchonashort-termbasisattheSchoolofAfricanandOrientalStudies,London,EdinburghUniversity,theInstituteforFarEasternStudiesofKyungnamUniversity,Seoul,andGriffithUniversity,Brisbane. HeservedastheDirectorofthe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KualaLumpur,foreightyearsfromApril2002toApril2010.Duringhistenure,hecontributedactivelytothedevelopmentandmanagementofitsresearchprogrammeandledresearchprojectsonpopulationandnationbuilding,anizedconferencesonMalaysia-Chinarelations,populationissues,Hakkastudies,andtheroleoftheChineseinnationalprogress. Hewasaformerchiefeditorofthe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andiscurrentlymanagingtheJournal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HewasapastHonorarySecretaryoftheAssociationofMalaysianGeographersandaCo-ChairmanoftheAssociationofASEANGeographers. In2012,hefoundedtheMalaysianJournalofChineseStudiesand《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astheChiefEditoroftheformerandEditorialDirectorofthelatter.TheMalaysianJournalofChineseStudiesiscurrentlytheonly 18 English-languagejournalpublishedinMalaysiathatisdevotedtothestudyoftheChinese. HehasauthoredmanypapersinEnglishandChineseandpublishedandeditedseveralbooksandmonographs.HismajorpublicationsincludeWesternRubberPlantingEnterpriseinSoutheastAsia,1876-1921(1976),IndebtednessandLandUseinPre-WarMalaya(1987),andeditedTheViewFromWithin:GeographicalEssaysonMalaysiaandSoutheastAsia(1992),TheChinesePopulationinMalaysia(2004),China:EmergingRelationsandDevelopment(2007),and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BeforeMerdekaandFiftyYearsAfter,Volume1(2008). CURRICULUMVITAE:VOONPhinKeong CORRESPONDENCEADDRESS75,JalanSL2/3BandarSungaiLong43000KajangSelangor,Malaysia QUALIFICATIONSB.A.(Hons)(Malaya)1965M.A.(Malaya)1967Ph.D.(Hull)1975LanguageProficiency:English,Chinese(Mandarin),Malay CURRENTAPPOINTMENTDirectorInstituteofMalaysianandRegionalStudiesNewEraCollegeKajang PREVIOUSAPPOINTMENTS(intheUniversityofMalaya)Tutor,May1965-April1967AssistantLecturer,17May1967-31January1970Lecturer,1February1970-31January1977AssociateProfessor,1February1977-15July1988Professor(ChairinLandUseStudies-July1988-Dec1995)Professor,DepartmentofEastAsianStudies*(1996-Jan2000) 19 Directo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KualaLumpur(April2002-April2010) *InhisopeningspeechattheConferenceofIslam-ConfucianismCivilizationalDialogueheldinUMin1995,FinanceMinisterDatoSeriAnwarIbrahimproposedthatUMestablishedaDeptofEastAsianStudies. TheUniversitysetupamitteetoprepareaconceptpaperandIwasaskedtopreparethedraft.TheDeptwasapprovedbytheUniversityandestablishedin1996.IwasthentransferredfromtheDeptofGeographytoheadthenewDept.fromitsinceptiontoDec1998andservedasprofessorfrom1996toearlyJan2000(beingtheonlystafftoserveasprofessorandheadoftwodifferentdepartmentsintheFacultyofArtsandSocialSciencesuntilthen). ADMINISTRATIVEPOSITIONS1.Chairman,DepartmentofGeography,UM,1976-78,1988-90,and1994-952.Chairman,DepartmentofEastAsianStudiesandCo-ordinator,JapaneseStudies Programme,UM,1Jan.1996-31Dec19983.Directo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 TEACHING(coursestaught)ResourceUtilizationAgriculturalGeographyEconomicGeographyGeographyofMainlandChinaGeographyofEastMalaysiaGeographyofEastAsiaSocialandEconomicGeographyofSoutheastAsiaGlobalEnvironmentalIssuesThematicCartography EDITORIALEXPERIENCE1.ChiefEditor,MalaysianJournalofChineseStudies(from2012)
2.EditorialAdvisor,MalaysianJourna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Chinese)(from2012)
3.ChiefEditor,Journal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from2002-20094.ChiefEditor,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1990-19965.AssociateEditor,BorneoReview,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Sabah,1990-956.Memberoftheeditorialboard:(a)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1976-1990 20 (b)asionalPapers,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1976-78andsince1988-95 (c)MalaysianGeographers,NationalGeographicalAssociationofMalaysia,1980-95 MEMBERSHIPOFACADEMICORGANISATIONS1.NationalGeographicalAssociationofMalaysia:Vice-President,1976-77;1990-95Hon.Secretary,1978-79and1986-87MemberoftheExecutiveCommittee,1976-952.Co-Chairman,AssociationofASEANGeographers,1992-963.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i)Member,WorkingGrouponTransformationofRuralHabitatsinDevelopingCountries,1980-84(ii)CorrespondingMember,CommissiononAgriculturalTypology,1976-80(iii)CorrespondingMember,CommissionontheHistoryofGeographicalThought,1988-924.MemberoftheCouncilofEditorsofLearnedJournals(USA),19905.MemberofWorkingGroup,Asia-PacificNetworkforGlobalChangeResearch,Japan,1997-98 PUBLICSERVICEChiefExaminer,GeographyPaper4,SijilTinggiPelajaranMalaysia1980-1990 VISITINGRESEARCH/TEACHINGAPPOINTMENTS1.Research/TeachingAppointments:(a)VisitingLecturer,CentreforSoutheastStudies,HullUniversity,October 1969-July1971(b)ResearchAssociate,DepartmentofGeography,SchoolofOrientaland AfricanStudies,LondonUniversityNov1974-May1975(c)VisitingScholar,Harvard-YenchingInstitute,HarvardUniversity,August 1980-May1981(d)VisitingFellow,InstituteofDevelopingEconomies,Tokyo,November1986- June1987(e)VisitingProfessor,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BruneDarulssalam, May-Sept1992(f)VisitingFellow,CentreforSoutheastAsianStudies,KyotoUniversity,May 2000-April2001(g)VisitingProfessor,SokaUnivesity,Tokyo,September2001-January2002 21
2.Short-termResearchFellowships(a)CommitteeforInternationalCo-operationinHigherEducationGrant (CICHE),BritishCouncil,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Edinburgh,May-June1989(b)JacksonFellow,SchoolofInternationalandAsianStudies,GriffithUniversityOctober-November1995(c)KoreaFoundationResearchFellow,InstituteforFarEasternStudies,KyungnamUniversity,Seoul,October-November1996
3.ResearchGrants(a)JapanFoundationShort-termAcademicGrants,November1979(b)SumitomoFoundationResearchGrant,FiscalYear1993-94(c)SumitomoFoundationResearchGrant,FiscalYear1997-98 PUBLICATIONS(A)Articles
1.(1966)Rubbersmallholdings-problemsandprospects.Geographica(KualaLumpur)2:44-48.
2.(1967)TherubbersmallholdingindustryinSelangor,1895-1920.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Singapore)24:45-59.
3.(1968)TherubberlatexprocessingindustryinWestMalaysia.Geographica4:43-49.
4.(1969)TheoriginsofChineseplacenames.Geographica5:34-47.5.(1971)TherubberplantationindustryinSelangor,1899-1909:acasestudyof Europeaneconomicration.Geographica7:81-98.6.(1972)SizeaspectsofrubbersmallholdingsinWestMalaysia:acasestudyof Bentong,Pahang.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34:65-76.7.(1973)TherubberindustryofBurma,1876-1964.JournalofSoutheastAsian Studies(Singapore)4:216-228.8.(1976)MalayReservationsandMalaylandownershipinSemenyihandUlu Semenyihmukims,Selangor.ModernAsianStudies(London)10:437-445.9.(1976)SpatialpatternsofagriculturalexpansioninSemenyihandUluSemenyih mukims,Selangor.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43:69-83.10.(1976)EmploymentandlabourinBrunei.InS.H.Khooetal.,Bruneiin Transition:AspectsofItsHumanGeographyintheSixties.KualaLumpur:asionalPaperNo.2,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183221. 22 11.(1976)CommerceandinternationaltradeinBrunei.InS.H.Khooetal.,BruneiinTransition:AspectsofItsHumanGeographyintheSixties.KualaLumpur:asionalPaperNo.2,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222260. 12.(1977)Imagesofthephysico-ecologicalenvironmentinSoutheastAsia:mentsontheenvironmentalinterpretationsofearlyWesternrubberplanters.AsianProfile(HongKong)2:285-299. 13.(1977)RurallandownershipanddevelopmentintheMalayReservationsofPeninsularMalaysia.JournalofSoutheastAsianStudies(Kyoto)14
(4):496-512. 14.(1977)The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inrubberprocessing:thecaseofMalaysiansmallholders.MalayanEconomicReview(Singapore)22:33-51. 15.(1978)EvolutionofethnicpatternsofrurallandownershipinPeninsularMalaysia:acasestudy.JournalofSoutheastAsianStudies(Kyoto)15
(4):510-529. 16.(1978)Trendsofdevelopmentintherubberindustry.InProgressandDevelopmentinMalaysia.KualaLumpur:MalaysianHistoricalSociety:42-47. 17.(1981)TheruraldevelopmentprogrammeinSabah,Malaysia,withreferencetothe1970s.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KualaLumpur)3:53-67. 18.(1983)PopulationmovementsinthedistrictsofSabah.SabahSocietyJournal(KotaKinabalu)7:213-243. 19.(1985)MappingofruralsettlementsinSabah.GeographicalReviewofKorea10:1129-1152. 20.(1986)PlantationagricultureinMalaysia:theecologicalandculturalbasesofproduction.GeographyBulletin(NewSouthWales)18
(3):218-226. 21.(1989)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sandMalaysiangeography.MalaysianGeographers(KualaLumpur)4:49-69. 22.(1990)Nationalmappingandtheneedsoftheinformationsociety.TheSurveyor(KualaLumpur)25
(2):50-57. 23.(1990)GeographicaleducationinMalaysia.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21
(2):

97-111. 24.(1990).〈华人对马来西亚橡胶业拓展作用之研究〉,载苏泽霖、陈金永 (合编),《地理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277-290。
25.

(1992)GeographyatPantaiValley:thefirstthirtyyearsattheUniversityof Malaya.InVoonPhinKeongandTunkuShamsulBahrin(eds),TheViewFrom 23 Within:GeographicalEssaysonMalaysiaandSoutheastAsia.KualaLumpur: UniversityofMalaya:3-34.26.(1992)Evolutionofland-usepatternsinPeninsularMalaysia.InVoonPhin KeongandTunkuShamsulBahrin(eds),TheViewFromWithin:GeographicalEssaysonMalaysiaandSoutheastAsia.KualaLumpur:UniversityofMalaya:322-350.27.(1992)Publicationsanddissertationsofthe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1959-90.InVoonPhinKeongandTunkuShamsulBahrin(eds),TheViewFromWithin:GeographicalEssaysonMalaysiaandSoutheastAsia.KualaLumpur:UniversityofMalaya:467-491.28.(1992)contributedpapersonmajortowns,landandeconomyofMalaysia,SabahandSarawaktoWorldBookEncyclopedia,London.29.(1994)MalaysiaandPacificAsia:emergingeconomicpatternsandrelations.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25
(2):143-159.30.(1995)ThechanginghumanecologyofsmallholdingagricultureinMalaysia.InKomoguchiYoshimi(ed),HumanEcologyinMalaysia.Tokyo:InstituteforAppliedGeography,KomazamaUniversity:3-15.31.(1996)Theroleofeditorsofjournalsinthesocialsciences.Sarjana(KualaLumpur),13:113-127.32.(1996)Sustainabilityofruralland-usesystemsinMalaysia:theimplicationsofdevelopmentpolicies.InHiroshiSasakietal.(eds),GeographicalPerspectivesonSustainableRuralSystems.Tokyo:KaiseiPublications:461-471.33.(1998)Changesinlanduse.InEncyclopediaofMalaysia.Volume1:TheEnvironment.Singapore:EditionsDidierMiller:90-91.34.(1999)ThepoliticalecologyofagriculturalpioneeringinMalaysia.APCJournal(Fukuoka),No.4:49-58.35.(2000)Tourismandtheenvironment:thecaseofTiomanIsland,Malaysia.In TehTiongSa(ed),IslandsofMalaysia:IssuesandChallenges,KualaLumpur:UniversityofMalayaIRPAR&DProjectNo.02-08-03-0237:151-170. 36.(2001)AsianStudiesinMalaysia:anoverview.Jati(JournaloftheDepartment ofSoutheastAsianStudies,UniversityofMalaya)37.(2001)TheChinesemerchantthenandnow:emergenceandsocialposition insideChinaandout,JournalofMalaysianChineseStudies,4:79-112 38.(2002)Spatialdivisionandethnicexclusion:astudyofethnicrelationsinMalaysia,JournalofMalaysianChineseStudies,5: 39.(2002).〈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略论其进展与前瞻〉,华社研究中心《华 研研究论文系列》,第一种/ChineseStudiesinMalaysia:Reviewand 24 Prognosis,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CMCS)ResearchSeriesNo.1,KualaLumpur(中英语)。
40.(2003)。
〈长江开发:“海洋”传统与“大陆”传统的结合〉,《华研中国研究系列》第一种,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41.(2004)。
〈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研讨:主题与观点〉,载文平强主编《马来西亚华人人口---趋势与议题》,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页1-13。
42.(2004)。
〈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比率下降:事实与对策〉,载文平强主编《马来西亚华人人口---趋势与议题》,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页59-78。
43.(2004)。
〈马来西亚华人新村:人口变化与应付建议〉载文平强主编《马来西亚华人人口---趋势与议题》,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页177-198。
44.(2005)。
〈从空间的视角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经济与社会的变动〉,载何国忠编《百年回眸:马华社会与政治》,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页19-45。
45.(2005)Theuseofmapsforsocio-economicstudieswithreferencetoMalaysia,INTIJournal,1
(5):466-476. 46.(2005)TheChineseinMalaysiandevelopment:aspatialperspectiveoftwocenturiesofsocialandeconomicchange,AsianCulture(Singapore),No.29:1-23. 47.(2005)。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角色、功能与特征〉,《全国华团总名册》,吉隆坡:华总与星洲日报出版:15-21页。
48.(2005)。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郑和的集体记忆〉,《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第八期:页87-97。
49.(2005)。
〈学报编辑的工作与角色---以《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报》为例〉。
载《乘风破浪济沧海》,华社研究中心20周年纪念特刊,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页175-178。
(TranslatedversionofItem31) 50.(2005).DevelopmentandchangeinPeninsularMalaysia:aspatio-temporaloverview,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36(1&2). 51.(2006)‹空间隔离与族群排斥: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新马印华人:文化与国家»,李元瑾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CultureandNation:EthnicChineseinSingapore,MalaysiaandIndonesia,SingaporeSocietyofAsianStudies,Konrad-Adenauer-StiftungandNationalLibraryBoard. 52.(2006)DevelopmentoftheYangtzeRiver:convergenceofthe“maritime”and“continental”traditions.InMdNasrudinMdAkhir(ed),AsiaTimurEra 25 Globalisasi:CabarandanMasaDepan,KualaLumpur:PenerbitUniversitiMalaya:189-203.(RevisedversionofItem40)53.(2006)Bridgingthedisciplinarydivide:anexplorationofthelinkagesbetweenthemesinChineseStudiesandcontemporaryissues.FestchriftinHonourofProfessorAngTianSe,KualaLumpur:UniversityofMalayaChineseStudiesAlumni:299-336.54.(2006)。
〈西马乡区族群土地所有权之演变的个案研究〉,《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第九期:页35-58。
(TranslatedversionofItem15)55.(2007)。
〈华人移民与环境适应------探讨马来西亚客家人的经济适应与变迁〉,《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第十期:页19-34。
56.(2007)。
〈中国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载何国忠编《全球化话语下的中国及马来西亚》,KualaLumpur:InstituteofChinaStudies:13-27。
57.(2007)China’sdevelopmentandregionalrelationsinanewera.InVoonPhinKeong(ed),China:EmergingRelationsandDevelopment,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1-17.58.(2007)Stateandnation:anoverviewandMalaysianperspective.InVoonPhinKeong(ed),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Vol.1,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2007:1-42.59.(2007)Pioneers,entrepreneurs,andlabourers:buildingthesocialandeconomicfoundationsofstatehood.InVoonPhinKeong(ed),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Vol.1,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2007:43-94.60.(2007)TheChineseinSabahansocietyandeconomy:overviewandprognosis.InVoonPhinKeong(ed),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Vol.1,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2007:393-428.61.(2007)。
〈马来西亚华裔人口与方言群的分布〉,《华研通讯》第一期:页27-35。
62.(2008)China’senergyneedsandeconomicrelations.InYeohKokKheng(ed),FacetsofATransformingChina:Resource,TradeandEquity,KualaLumpur:InstituteofChinaStudies:39-63. 26 63.(2008).PopulationmovementsandthemunityinMalaysia.InLeoSuryadinata(ed),ChineseMigrationinComparativePerspectives:AdaptationandDevelopment,Singapore:Centrefor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andChineseHeritageCentre. 64.(2008).Educationandculture:the“soft”contributionsinnation-building.InVoonPhinKeong(ed),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BeforeMerdekaandFiftyYearsAfter,Volume2,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637-672. 65.(2008).WhithertheMalaysiannation-state?
InVoonPhinKeong(ed),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BeforeMerdekaandFiftyYearsAfter,Volume2,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729-767. 66.(2009)TheChineseNewVillagesinMalaysia:impactofdemographicchangesandresponsestrategies.InAStudyonRegionalandEthnicDiversitiesofPovertyProbleminMalaysia,editedbyM.Fujimaki,Kyoto:CollegeofLetters,RitsumeikanUniversity:53-84.AlsoreproducedinJournalofMalaysianChineseStudies,2009,12:73-105. 67.(2009-submitted).MajordemographicchangesinMalaysia:futuretrendsandimplications.InLimTeckGheeandTohKinWoon(eds),MeetingChallengesintheComing20Years:APlanofActionforMalaysians,KualaLumpur:FederationofChineseAssemblyHalls.(publicationdateunknown) 68.(2010)。
〈华人与东南亚经济〉,《东南亚研究》(中国广州暨南大学),第5期:55-64。
69.(2010).〈马来西亚独立后的政治变迁-----迈向民主的过渡期〉。
载许利平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亚洲社会与文化》,北京:時事出版社:256-275 70.(2012).Boldentrepreneursandmonenterprises:theMalaysianChineseexperience.MalaysianJournalofChineseStudies,1:110-129. 71.(2012).〈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筹款活动-----华人文化傳統的实践〉,《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第一期:1-17。
(B)Books/Monographs
1.VoonPhinKeong1976.WesternRubberPlantingEnterpriseinSoutheastAsia,1876-1920.KualaLumpur:UniversityofMalayaPress.
2.VoonPhinKeong1977.AmericanRubberPlantingEnterpriseinthePhilippines,1900-1930.LondonUniversity:asionalPaper,DepartmentofGeography,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 27
3.VoonPhinKeong1986.BasicMapInterpretation.KualaLumpur:FajarBakti(newedition1996)(中5参考课本-巫文).
4.VoonPhinKeongandKhooSooHock1986.MapInterpretationforHigherSchoolCertificate.KualaLumpur:Longman(中6参考课本-巫文).
5.VoonPhinKeong1987.IndebtednessandLandUseinPre-WarMalaya,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IndigenousSociety.Tokyo:VisitingResearchFellowMonographNo.142,InstituteofDevelopingEconomies.
6.VoonPhinKeong,LuZhongwei,ChenXiurongandJiangXiaoyan1998.China-JapanRelationsinTransition:TowardsConstructivePartnershipinthe21stCentury.KualaLumpur:DepartmentofEastAsianStudies,UniversityofMalaya,JapaneseStudiesMonographSeriesNo.1.
7.文平强著2010.《孜孜求索------任重而道远:华社研究中心1985-2010年》/InSearchofTruth:AnArduousMission,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 Studies1985-2010,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8.文平强著2013。
《聚族于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加影与吉隆坡: 新纪元学院与马来西亚创价学会。
(ing) (C)SoleandJointEditorshipofBooks
1.VoonPhinKeongandTunkuShamsulBahrin(eds)1992.TheViewFromWithin:GeographicalEssaysonMalaysiaandSoutheastAsia.KualaLumpur:UniversityofMalaya.
2.VoonPhinKeongandThaniMunisah(eds)1992.ProceedingsofIFLAWorkshoponMapsandSpatialData.KualaLumpur:UniversityofMalaya.
3.文平强(主编)2004.《马来西亚华人人口------趋势与议题》/ChinesePopulationinMalaysia:TrendsandIssues,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bilingual:ChineseandEnglish).
4.文平强(主编)2005。
《乘风破浪济沧海》,华社研究中心20周年纪念特刊,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5.VoonPhinKeong(ed)2007.China:EmergingRelationsandDevelopment,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
6.VoonPhinKeong(ed)2007.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BeforeMerdekaandFiftyYearsAfter,Volume1,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
7.VoonPhinKeong(ed)2008.MalaysianChineseandNation-building:BeforeMerdekaandFiftyYearsAfter,Volume2,KualaLumpur: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 28
8.文平强(主编)2009。
《马来西亚华人与国家建构:独立前与50年后》,第一集,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9.文平强、许德发编2009。
《勤俭兴邦:马来西亚华人的贡献》,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10.文平强2010(主编)。
《马来西亚华人与国家建构:独立前与50年后》,第二集,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11.张继焦、文平强编2011.《企业人类学:应用研究和案例研究》(EnterpriseAnthropology:AppliedResearchandCaseStudy),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文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英文)。
(D)JointPublications
1.(1974)TheTelukBahangfishermen'ssettlementscheme:mentonthemodularconceptofhousing.RoyalAustralianPlanningInstituteJournal(Sydney):63-69.
2.(1975)Rural-urbanmigrationinPeninsularMalaysia:acasestudyofSg.Ruannewvillage,Pahang.Ekistics(Athens)39:405-408.
3.(1977)FormulafordynamismintheteachingofgeographyinBahasaMalaysia.InAsmahHajiOmarandNoorEinMohd.Noor(eds),NationalLanguageasMediumofInstruction.KualaLumpur:255-271.
4.(1978)TraditionalhousinginSoutheastAsia:anaspectofculturalgeography.MalaysianGeographers1:59-80.
5.(1978)TheyouthschemesinMalaysia:anexperimentinlanddevelopment,SoutheastAsianJournalofSocialScience(Singapore)6:17-26.
6.(1979)Integratedsurveysforsocio-economicchangeamongtheOrangAsliinPeninsularMalaysia.FederatedMuseumsJournal(KualaLumpur)24:145-159.
7.(1979)PadifarminginKemubu,Kelantan:ruralpovertyandfarmconsolidation.LandDevelopmentDigest(KualaLumpur)2:1-24.
8.(1979)TheexpandablecorehouseandtheloweregroupsinPeninsularMalaysia.MalaysianGeographers2:37-60.
9.(1980)UplanddevelopmentandsettlementinMalaysia.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1:43-56. 10.(1981)TherumahbanjirinPeninsularMalaysia:anewsettlementtype.Ekistics48:471-475. 11.(1981)OriginsandcharacteristicsofagriculturalsettlementsinPeninsularMalaysia.InR.Eidt,KashiN.SinghandRanaP.B.Singh(eds),Man,CultureandSettlements.Varanasi:52-67. 29 12.(1986)AnoverviewoftheimpactofthepetroleumindustryinKerteh,Trengganu,Malaysia.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13:46-59. 13.(1986)Resettlement:anaspectoftheOrangAslisettlementinPeninsularMalaysia.GeographyBulletin(NewSouthWales)18
(3):266-278. 14.(1987)ThenewvillagesinPeninsularMalaysia:asocio-economicoverview.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14:36-55. 15.(1989)Peerreviewandtheroleoftheeditorialboard:theMalaysianexperiencewithgeographicaljournals.ProceedingsofSeminarontheRoleofJournalEditors(KualaLumpur):15-30. 16.(1992)ActivitiesandcurrentstatusofnationalmappinginMalaysia.Proceedings:IFLAWorkshoponSpatialDataandMaps.KualaLumpur:26-37. 17.(1992)Impactofsealevelriseandthecoastalzone.ConsultantreportsubmittedtoWorldWildlifeFundMalaysiaprojectonNationalConservationStrategyforMalaysia. 18.(1992)Globalwarminganditsimpactoncoastallanduse.ConsultantReportsubmittedtoMalaysianInstituteforEconomicResearchprojectontheRegionalStudyonGlobalEnvironmentalIssues. 19.(1992)LanduseandtheenvironmentintheSouthKinabaluHighlands,Sabah.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23
(2):103-118. 20.(1992)ImpactofsealevelriseinWestJohor,Malaysia.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23
(2):93-102. 21.(1993)Globalwarminganditsimpactoncoastallanduse.SeminaronTheRegionalStudyonGlobalEnvironmentalIssues.MalaysianInstituteofEconomicResearchproject,KualaLumpur. 22.(1998)GeographyofMalaysia.Backgroundpaper,GEF-ISISProjecton"AssessmentofImpactsofClimateChangeonKeyEconomicSectorsinMalaysia".March1998. 23.(2010)(withThamiMunisah)2010.TheMakingofMalaysia:fromColonialRuletoNationalsovereignty.SubmittedforpublicationinavolumetobeeditedbyLohWeiLeng. (E)ShortPapers (一)华社研究中心20周年纪念特刊:《乘风破浪济沧海》 1.2005<华社研究中心——定位、研究、展望>:页68-74。
2.2005<华社研究中心与研究工作>:页75-80。
3.2005<马来西亚的中国研究>:页121-124。
4.2005<略论人口研究>:页136-140。
30 5.2005<略论华人新村研究状况>:页149-153。
(二)《华研通讯》 6.2007<抗日纪念碑>,《华研通讯》第1期:页23-26。
7.2007<马来西亚华裔人口与方言群的分布>,《华研通讯》第1期:页27-35。
8.2007<华社六‘怪’>,《华研通讯》第2期:页28-33。
9.2007CulturaldynamicsandChinesefamilylife,《华研通讯》第2期:页34-40。
10.2007<唐诗翻译>/TranslationofTangPoems,《华研通讯》第2期:页48-48。
11.2008Whenpettymenruled:theMalaysiangeneralelectionof2008,《华研通讯》第3期:页1-
7。
12.2008<文化传统与华人社会的乱象>,《华研通讯》第4期:页10-14。
13.2008<唐诗翻译>/TranslationofTangPoems,《华研通讯》第4期:页64-65。
14.2009Onbeingmarginalandmarginalized:anexploration,《华研通讯》第5-6期:页22-24。
15.2009<中国科技史的杰出学者:何丙郁教授>,《华研通讯》第5-6期:页4-
7。
16.2009<唐诗翻译>/TranslationofTangPoems,《华研通讯》第5-6期:页55-56。
(三)报章短文 17.2005<大马华社唯一研究机构——华研踏实前瞻>,《南洋商报》,10月16日。
18.2005<大马华社唯一研究机构——华研力图突破困境>,《南洋商报》,10月18日。
19.2005<历史的包袱——日本与邻国关系恶化祸根>,《星洲日报》,4月25-26日。
20.2005<霾害——共有自然遗产的悲剧>,《星洲日报》,8月20日。
21.2006<春节:家庭与道德价值的实践>,《星洲日报》,1月24日。
22.2006<吉隆坡的华人地名>,《南洋商报》,6月1日。
23.2006<中国——海洋、崛起、发展>,《南洋商报》,5月8-10日。
24.2006<人文研究的困境>,《星洲日报》,11月4日。
31 25.2008<细数华社‘怪’现象>,《星洲日报》,9月7日。
26.2008<成立华人档案馆>,《星洲日报》,8月1日。
27.2008<大马华人:移民、居民、公民>,《星洲日报》,9月9日。
28.2009<文化传统与华人社会的乱象>,《星洲日报》,4月5日。
29.2009<华社的研究所、档案馆和博物馆>,《星洲日报》,8月5日。
30.2009<中国科技史上杰出学者:马大中文系荣誉教授何丙郁>,《南洋商报》,9月3日。
31.2010.TheChineseNewYearandwhatitmeans:thewholeismorethanthe sumofitsparts,《新院视野》,新纪元学院,(10月号)。
32.2011.Researchinacollege:aneglectednecessity,《新院视野》新纪元学院, (1月号)。
33.2012。
〈华文教育与筹款活动〉,《南洋商报》言论版:教育视窗9月 16日。
34.2012.“HoPengYoke”,inSoutheastAsianPersonalitiesofChineseDescent:
A BiographicalDictionary,Volume1:342-345,editedbyLeoSuryadinata,Singapore:ChineseHeritageCentreand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Studies.35.2012.〈20世纪马来西亚客家社群的分布情况〉,载《茶阳之声》50期纪念刊,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茶阳之声》50期纪念刊. (F)BookReviews
1.ReviewofMyStorybyLimGohTong,SubangJaya:PelandukPublications,2004and林煜堂,《黄庆昌传》,古晋:利明印务有限公司,2005.MalaysianJournalofChineseStudies,2011,1:148-151
2.ReviewofChineseCirculations:Capital,Commodities,andNetworksinSoutheastAsia,editedbyEricTagliacozzoandChangWen-Chin,USA:DukeUniversityPress,TheChinaReview(ing). INTERNATIONALCONFERENCES 1.1968.21stCongressofthe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NewDelhi,December.Presentedpaperon"TherubberprocessingindustryinWestMalaysia". 2.1974.RegionalConferenceofthe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PalmerstonNorth,NewZealand,December.Presentedpaperon"Spatialpatternsof 32 expansionofagriculturallanduseinPeninsularMalaysia"andjointpaperon"Rural-urbanmigrationinPeninsularMalaysia:acasestudy".3.1976.23rdCongressofthe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Moscow,July.Presentedpaperon"binationregionsinPeninsularMalaysia"andjointpaperon"Rural-urbanmigrationinPeninsularMalaysia:ments".4.1976.SymposiumonAppropriateTechnology,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InstitutesofHigherLearning.Jakarta,June.Presentedpaperon"The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inrubberprocessing:thecaseofMalaysiansmallholders".5.1977.4thConferenceoftheAsianAssociationofNationalLanguagesKualaLumpur,July.Presentedjointpaperon"FormulafordynamismintheteachingofgeographyinBahasaMalaysia".(withKhooSooHockandZaharaMahmud)6.1978.SeminaronExpandableCoreHousing.KualaLumpur,August.Presentedjointpaperon"TheexpandablecorehouseandtheloweregroupsinPeninsularMalaysia".(withKhooSooHock)7a.1978.SeminaronOrangAsliEthnology,KualaLumpur,May.Presentedjointpaperson"Integratedsurveysforsocio-economicchangeamongtheOrangAsliinPeninsularMalaysia".(withKhooSooHockandZaharahMahmud).7b.1978.SeminaronOrangAsliEthnology,KualaLumpur,May.Presentedjointpaperson"Resettlement:anaspectoftheOrangAslisettlementinPeninsularMalaysia.(withKhooSooHock).8.1978.ConferenceonSoutheastAsianStudies,KotaKinabalu,November.Presentedjointpaperon"TraditionalhousinginSoutheastAsia:anaspectofculturalgeography".(withKhooSooHockandZaharahMahmud).9a.1979.ConferenceonTransformationofRuralHabitats,CommissiononTransformationofRuralHabitatsofthe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Varanasi,India,December.Presentedjointpaperson"PadifarminginKemubu,Kelantan:ruralpovertyandfarmconsolidation"(withKhooSooHock).9b.1979.ConferenceonTransformationofRuralHabitats,CommissiononTransformationofRuralHabitatsofthe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Varanasi,India,December.Presentedjointpaperson"UplanddevelopmentandsettlementinMalaysia".(withKhooSooHock).10.1980.24thCongressofthe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Tokyo,August.ServedasChairpersonofasession.11.1981.ConferenceonRuralDevelopment,CommissiononRural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Fresno,USA,May.Presentedpaperon"TheruraldevelopmentprogrammeinSabah,Malaysia,withreferencetothe1970s".12.1988.26thCongressofthe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Sydney,August.Presentedpaperon"Evolutionofland-usepatternsinMalaysia". 33 13.1988.SeminarontheRoleoftheEditorinJournalEditing.PEPET-MARDI,Serdang,Malaysia,May.Presentedjointpaperon"Peerreviewandtheroleoftheeditorialboard:theMalaysianexperiencewithgeographicaljournals". 14.1990.ConferenceonGeographicalResearchandDevelopment.HongKong,March.Presentedpaperon"ChineseagriculturalpioneeringinMalaysia"(inChinese). 15.1990.ConferenceonGeographyintheASEANRegion,BruneiDarussalam,June.Presentedpaperon"GeographyeducationinMalaysia:countrypaper". 16.1991.SARBICASeminaronManagementofArchitecturalandCartographicMaterials.Singapore,November.Presentedpaperon"Cartographicmaterialsforsocio-economicresearch". 17.1991.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ibraryAssociation(IFLA)WorkshoponSpatialDataandMaps.KualaLumpur,June.Presentedjointpaperon"ActivitiesandcurrentstatusofnationalmappinginMalaysia".ServedasmemberofOrganisingCommittee,resourceperson,chairpersonofsessionandsenioreditorofconferenceproceedings. 18.1992.SecondConferenceofGeographyontheASEANRegion.Yogjakarta,September.Presentedjointpaperson"LanduseandtheenvironmentintheSouthKinabaluHighlands,Sabah"and"SealevelriseinWestJohor".ElectedCo-ChairmanofAssociationofASEANGeographers,1992-94(withTehTiongSa). 19.199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Asia-PacificandGlobalGeopoliticalChange',CommissionontheWorldPoliticalMap,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Tokyo,September.Presentedpaperon"MalaysiaandPacificAsia:emergingeconomicpatternsandrelations". 20.1994.The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GeographyoftheASEANRegion'.KualaLumpur,October.Presentedpaperon"Landus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smallislands:thecaseofTiomanIsland".ServedasGeneralSecretaryofOrganisingCommittee,chairmanofsessionandeditorofselectedconferencepapers.Re-electedCo-Chairmanof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Geographers,1994-96. 21.1995.TheXVIIIPacificScienceCongress,Beijing.June.Presentedapaperon"EmergingSoutheastAsia:majorissuesandproblems"andajointpaperon"ImplicationsofclimatechangeandsealevelriseonagriculturalproductiononthewestcoastofPeninsularMalaysia". 22.1995.Tsukub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SustainabilityofRuralSystems.TsukubaUniversity,August.Presentedkeynotepaperon"Sustainabilityofruralland-usesystemsinMalaysia:theimplicationsofdevelopmentpolicies". 34 23.1996.ConferenceontheProspectiveof21stCentury'sSocialandCulturalDevelopment.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August.Presentedpaperon"SocialandculturaldevelopmentinMalaysia:somepolicylessons". 24.1998.SeminaronGEF-ISISProjecton`AssessmentofImpactsonClimateChangeonKeyEconomicSectorsofMalaysia'.Melaka,March.Presentedjointpaperon"GeographyofMalaysia:backgroundpaper".(withTehTiongSa) 25.1998.AsianStudiesinAsiaWorkshop,HuaHin,Thailand,April.Presentedpaperon"AsianStudiesinMalaysia:Currentstatusandprospects". 26.2002。
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主办“长江经济带与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北碚,10月。
(发表论文):<长江流域的发展:海洋性与大陆性传统的融合>。
27.2002。
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主办“新马印华人:族群关系与国家建构”学术研讨会,新加坡2002年11月。
(发表论文):<空间隔离与族群排斥: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
28.2003.华社研究中心,创价学会与中华独中校友会联办“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研讨:主题与观点”,2003年8月3日。
策划、召集与发表2篇论文:〈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比率下降:事实与对策〉及〈马来西亚华人新村:人口变化与应付建议〉。
29.2003.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Institutes&LibrariesforOverseasStudies,“TransnationalNetworks:ChallengesinResearchandDocumentationoftheChineseOverseas”,anizedby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andOhioUniversity,HongKong,March13-15,2003。
呈交论文:CommunityStudiesinMalaysiaandthe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
30.2003.华社研究中心与马华公会策略研究局联合主办,"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百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吉隆坡,2003年11月22-23日。
发表论文:〈从空间的視角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经济与社会的变动〉。
31.2003.亞太客家华文节:客家.族群.多元文化学术研讨会,台湾苗粟学雪霸公园管理处,2003年12月13-14日。
发表论文:〈马来西亚客家人与族群关系〉。
32.2004.“Inaugurala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mergingChina:ImplicationsandChallengesforSoutheastAsia”,UniversityofMalaya,22-23,July2004(memberofpaneldiscussion) 35 33.2004.〈中国与东南亚能源合作的情景〉,“马中建交3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马中关系-新世界秩序中的定位”,华社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与东方日报联办,吉隆坡,11月27-28日(策划、召集与发表论文) 34.2004.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广州中山大学,12月3-5日。
发表论文:〈东亚地方命名与空间组织的研究〉。
35.2005.华社研究中心研讨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新的视野”研讨会,7月2日,PetalingJaya。
发表论文:MalaysianChineseStudies–reachingout。
36.2005.Seminaron“ChineseStudiesinMalaysia:NewPerspectives”,2July,PetalingJaya.Presented

标签: #家居 #怎么做 #怎么看 #操作步骤 #网站 #怎么弄 #怎么做 #怎么做